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摘要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要点

仪器采集、人工观测
目测项目—能见度
人工观测能见度一般指有效水平能见度,是 指四周视野中二分之一以上的范围能看到的 目标物的最大水平距离。 目标物的选择应在气象站不同方向、不同距 离上选择若干固定能见度目标物。应尽可能 以天空为背景,颜色越深越好,视角以 0.5°-5.0°为宜,仰角不宜超过6°。 视角=(高度角*宽度角)1/2 能见度的观测可根据目标物的颜色、细微部 分的可辨程度,来确定当时的能见度距离, 但同时还应考虑目标物的大小、背景颜色, 以及当时的光照等情况。
观测仪器、场地的维护
观测仪器
大雾结束,但湿度仍达到100%时,应立即 取下温湿传感器的防尘罩,在值班室将防尘 罩放一段时间(约半小时)使之干燥。 气压传感器使用采集器中的12V电源,当采 集器电源电压不足时,首先会使气压传感器 出现丢失数据而使采集器鸣叫。
标准状态下冰点的绝对温度 T0=273.15K 水三相点的绝对温度T0=273.16K 标准重力gn=9.80665m/s2 0℃时的水银密度1.35951*104kg/m3
仪器采集、人工观测
目测项目—天气现象
最小能见度的记载: 当沙尘暴、雾、雪暴以及浮尘、吹雪、 烟幕、霾现象出现能见度小于1.0km 时,都应观测和记录最小能见度,记 录加方括号“[ ]”。 以m为单位,取 整数。 每一现象出现时,在天气现象栏中每 天只记录一个最小能见度。 气簿-1中记有浮尘、吹雪、烟幕、霾 现象时,在值班日记中要有最小能见 度的记载。
观测仪器、场地的维护
观测仪器
测量:以确定被测对象量值的目的的全部操作。 准确度:表示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的一致程度。 不确定度:与测量结果有关的一种变量,表征为可 合理地归因于被测量的测量值的离散,它是被测量 真值在某一量值范围的一个评定。 测量范围:测量仪器的误差处在规定极限内的一组 被测量值。 分辨力:仪器测量时能给出的被测量量值的最小间 隔。 响应时间:被测量值阶跃变化后,仪器测量值达到 最终稳定值的不同百分比所需的时间,也称滞后系 数。其中达到63.2%所需时间称为仪器的时间常数。 平均时间:求被测量平均值的固定时间段。 采样:获取对一个量的离散的测量结果的过程。 采样速率:单位时间内采样的次数。
地面气象观测新规范学习要点

地面气象观测新规范学习要点摘要介绍了地面气象观测新规范的学习要点,包括总则学习、气象要素观测学习、记录处理和报表编制学习等内容,以为地面气象观测把握理解新规范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面气象观测;新规范;学习要点现行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是在1979年版的基础上,以“立足当前,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兼顾历史,方便实用”为原则进行编制的,既适用于人工观测方式,也适用于探测现代化、自动化发展的要求。
由于新旧规范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在学习中应从其编制原则出发,以新旧规范差异、修改理由入手,重点放在新增加及有变更的内容上。
该文针对新规范的修改特点和当前业务工作要求,对把握和理解新规范主要技术要点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1总则学习要点总则是整个观测规范的总体要求,它确定了观测工作的共性要求和规则,学习总则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自动观测各项目同时在“0.0”分采集正点数据。
要素观测上没有时间差,相互配合更客观;地温和雪深的人工观测时间调整到45~60 min进行。
(2)自动站按采集器内部时钟进行数据采集。
采集器每小时对计算机进行时间校正,当需对自动站系统进行时间校正时,必须针对采集器的内部时钟进行调整。
(3)自动观测系统对供电、防雷、防水等环境要求高,因此与自动观测仪器密切相关的配电、防雷和仪器的接地必须符合规范要求。
(4)“自动站仪器技术性能”中的“准确度”,要求≥95%的“观测误差”落在“准确度”范围内。
对明显的“野值”,应按“异常”记录处理。
处理时注意与大气本身的“脉动性”相区别。
2气象要素观测的学习要点在气象要素观测中,“新规范”对部分观测项目内容进行了调整和修改,并对仪器维护和记录的订正查算做了具体规定,较大篇幅地增加了新型观测仪器的结构原理和安装维护内容。
因此,在学习“气象要素的观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随着观测仪器的发展更新,充实了大量新型观测仪器,应掌握新仪器的探测原理、安装和维护要求,并正确处理和掌握同类仪器之间的区别,以及探测结果可能出现的差异。
地面气象观测新规范学习要点

上尽 量减 少人 工干 预 和 判采 集器 内部时 钟进 行数 据 采 集 。 集器 每 采
小 时 对 计算 机 进行 时 间校 正 , 当需 对 自动 站 系统 进 行 时 间
在 气 象要 素 观 测 中 , 新 规 范 ” 部 分 观 测项 目内容 进 “ 对 行 了 调整 和 修 改 , 并对 仪 器维 护 和 记 录 的订 正 查算 做 了 具 体 规 定 , 大 篇幅 地 增 加 了新 型 观 测仪 器 的 结构 原 理 和 安 较 装 维 护 内容 。 此 , 学 习 “ 象 要 素 的观 测 ” , 注 意 以 因 在 气 时 应
现 代农业 科技
21 0 0年第 1 2期
农 业基础 科学
地面气象观测新规范学习要点
阮玲 云 郑莉 萍
(福 建 省 宁德 市 气 象 局 , 建 宁 德 3 2 0 福 建 省 气 象 局 ) 福 5 10;
摘 要 介 绍 了地 面 气 象观 测新 规 范 的学 习要 点 , 包括 总则 学 习 、 气象要 素观 测 学 习、 录处 理和 报表 编 制 学 习等 内容 。 为地 面 气 象 记 以 观 测把握 理 解新规 范提供 参 考 。 关键 词 地面 气 象观 测 ; 新规 范 ; 学习要 点 中图 分类 号 T 4 . U2 47 文 献标识 码 B 文章 编号 10 — 7 9(0 0)2 0 3 — 1 0 7 5 3 2 1 1 — 0 1 0
校 正时 , 须针对 采集 器 的内部 时钟进 行调 整 。 必 () 3 自动 观测 系统 对 供 电 、 防雷 、 水 等环 境 要求 高 , 防 因 此 与 自动 观 测仪 器 密 切相 关 的 配 电 、 雷 和 仪器 的接 地 必 防 须符 合规 范要 求 。 ( ) 自动 站仪器技 术性 能” 4“ 中的“ 确度 ” 要求 准 , 9 %的 5 “ 测误差 ” 观 落在 “ 确度 ” 围 内。 明显 的 “ 准 范 对 野值 ” 应按 “ 。 异
地面气象观测规章制度

地面气象观测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气象观测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确保气象预报的精准性和可靠性,加强地面气象观测规章制度的管理,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地面气象观测规章制度适用于各级气象观测台站和观测人员,在气象观测和资料处理等工作中必须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地面气象观测规章制度应当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
第四条各级气象观测台站应当建立健全气象观测规章制度,确保气象观测工作的科学、规范和准确性。
第五条气象观测台站的主管领导应当将本规章制度作为规范气象观测工作的基本依据,定期对气象观测工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第六条气象观测规章制度的内容应包括气象观测操作规程、观测装备的维护和使用规定、观测数据的处理和传输规定等。
第七条各级气象观测台站应当建立健全气象观测操作规程,确保气象观测工作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
第八条各级气象观测台站应当加强气象观测装备的维护和管理工作,确保气象观测装备的正常运行。
第九条气象观测台站应当建立健全气象观测数据的处理和传输规定,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第十条气象观测台站应当建立气象观测数据的保密制度,严格保护气象观测数据的安全和保密。
第十一条各级气象观测台站应当加强气象观测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确保观测人员具有较强的技术和责任意识。
第十二条气象观测规章制度应当根据气象观测工作的特点和要求进行不断完善和修改。
第二章气象观测操作规程第十三条气象观测台站应当根据气象观测工作的需要,制定气象观测操作规程,对气象观测工作进行规范。
第十四条气象观测操作规程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气象观测的时间、频次和方法等要求;(二)气象观测装备的准备和调试等要求;(三)气象观测数据的记录和传输等要求;(四)气象观测异常情况的处理和报告等要求。
第十五条气象观测操作规程应当由气象观测台站的主管领导审批,经过公布后方可执行。
第十六条气象观测操作规程的执行人员应当严格按照规程进行气象观测工作,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地面观测规范

地面观测规范地面观测是地理学、气象学、地球物理学等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通过对地表自然和人文现象的观测,可以获取大量的地理信息和数据。
为了保证地面观测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制定地面观测规范是必要的。
地面观测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观测项目的确定:规范要明确各种观测项目的名称、定义、参数和单位,以及观测方法和仪器的选择。
例如,在气象观测中,可以包括温度、湿度、风速、降水量等项目,并规定分别采用什么方法和仪器进行观测。
2. 观测点的选择:规范要对观测点的选择进行规定,要求观测点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例如,在地质观测中,要选择具有代表性地质构造和地理特征的地点进行观测。
3. 观测时间的确定:规范要明确观测时间的频度和时段,以保证观测的连续性和可比性。
例如,在生态观测中,可以规定每个季节、每年进行观测,以研究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4. 观测数据的记录和处理:规范要求观测数据的记录和处理符合科学的规范和方法。
例如,在地震观测中,要求准确记录地震波的到时、振幅等数据,并进行标定和校正。
5. 观测结果的分析和应用:规范要求观测结果的分析和应用具有科学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例如,在气象观测中,要求对观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然后用于气象预测和气候研究。
地面观测规范的制定有以下几个优势:首先,规范可以统一观测方法和仪器的选择,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这样,不同地区和不同研究机构之间的观测数据可以进行比较和交流,提高研究水平。
其次,规范可以提高观测点的选择的科学性和代表性。
通过规定规范的要求,可以避免主观因素的干扰,确保观测数据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再次,规范可以加强观测数据的记录和处理的规范性。
通过规范要求,可以避免记录和处理中的错误和偏差,保证观测数据的质量和可信度。
最后,规范可以促进观测结果的分析和应用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通过规范的要求,可以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应用研究,提高观测结果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地面观测规范的制定是非常重要的。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学习重点

() 2 自动观测各项目同时在“.” O 分采集正点数据 。 0 要素
观测 上没 有 时 间差 , 互配 合更 客观 ; 相 地温 和雪 深 的人 工观
测时 间调整 至 4 ~ 0mi 行 。 5 6 n进
() 3 自动 站 仪 器技 术性 能 中 的 “ 准确 度 ” 求 ≥9 %的 要 5 “ 测 误 差 ” 在 “ 确 度 ” 围 内 。 明 显 的 “ 值 ” 应按 观 落 准 范 对 野 , “ 常 ” 录处理 。 理 时注意 与大 气 自身 “ 异 记 处 脉动 性 ” 区别 。 的 () 4 自动 观 测系 统 的数据 要 求较 高 , 而对 供 电 、 雷 、 因 防 防水 等环 境 要 求高 , 自动 观测 仪器 密切 相 关 的配 电 、 与 防雷 和仪 器 的接地 必须 符合规 范 要求[ 3 1 。
现 行 的地 面 气象 观 测 规范 是 以 “ 足 当前 , 向未 来 , 立 面 面 向 世界 , 顾 历史 , 便 实 用” 原 则进 行 编 制 的【 既 满 兼 方 为 l 】 ,
足 探 测现 代 化 、 自动 化 发展 的要 求 , 又适 用 人 工 观测 。 了 为
() 4 规范 “ 备注 ” “ 和 纪要 ” 的填 写 。 中“ 注 ” 主要 栏 其 备 栏
3 记 录 处 理 和 报 表 编 制 的 学 习重 点
便 于学 习 , 者结合 多年 的工作 实 践 , 学 习地面 气象 观 测 笔 对 规 范 的重点 进行 初 步归 纳 , 并提 出几 点认识 和 思考 , 为从 以 事地 面 测报 工作 的人 员提供 帮助 。
1 总 则 的 学 习 重 点
原 则 是 增加 计 算机 编 制 报 表 内容 , 删除 或 简化 复 杂 的 数 据 处 理 : 适应 计 算机 处理技 术 要求 , 求统 计 规定 和处 理 方 为 要 法 上尽 量减 少人 工干 预 和判 别 的有 关规 定 ; 为便 于 操 作 处 理, 要求 对疑 误记 录 、 测记 录 的处理 进 行合 理 的简化 圈 为 缺 ; 减 少不需 保 留的 中间 结果 . 求统 计项 目 、 表格 式 等尽 量 要 报 与原 规 范 保持 连 续 和统 一 。 对记 录 处 理和 报 表 编 制部 分 的 学 习应注意 以下 几个方 面 。 () 1地面 气 象观 测数据 文件 ( J A、 文件 ) 的构成 包 括原 始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总结

云云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小水滴、过冷水滴、冰晶或它们的混合物组成的可见聚合体;有时也包含一些较大的雨滴、冰粒和雪晶。
其底部不接触地面。
云的观测主要包括:判定云状、估计云量、测定云高和选定云码。
云的观测应尽量选择在能看到全部天空及地平线的开阔地点或平台进行,云的观测应注意它的连续演变。
观测时,如阳光较强,须戴黑色(或暗色)眼镜。
按云的外形特征、结构特点和云底高度,将云分为三族,十属,二十九类云量是指云遮蔽天空视野的成数。
估计云量的地点应尽可能见到全部天空,当天空部分为障碍物(如山、房屋等)所遮蔽时,云量应从未被遮蔽的天空部分中估计;如果一部分天空为降水所遮蔽,这部分天空应作为被产生降水的云所遮蔽来看待。
云量观测包括总云量、低云量。
总云量是指观测时天空被所有的云遮蔽的总成数,低云量是指天空被低云族的云总云量的记录全天无云,总云量记0;天空完全为云所遮蔽,记10;天空完全为云所遮蔽,但只要从云隙中可见青天,则记10—;云占全天十分之一,总云量记1;云占全天十分之二,总云量记2,其余依次类推。
天空有少许云,其量不到天空的十分之零点五时,总云量记0。
低云量的记录低云量的记录方法,与总云量同。
云高指云底距测站的垂直距离,以米(m)为单位,记录取整数云幕球测云高激光测云仪测云高云幕灯测云高人工观测能见度,一般指有效水平能见度。
有效水平能见度是指四周视野中二分之一以上的范围能看到的目标物的最大水平距离。
天气现象是指发生在大气中、地面上的一些物理现象。
它包括降水现象、地面凝结现象、视程障碍现象、雷电现象和其他现象等,这些现象都是在一定的天气条件下产生的。
气压是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即等于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的重量。
气压以百帕(hPa)为单位,取1位小数。
空气温度(简称气温,下同)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空气湿度(简称湿度,下同)是表示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和潮湿程度的物理量。
地面观测中测定的是离地面1.50米高度处的气温和湿度。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云量观测
根据天空被云覆盖的程度 ,确定云量多少并进行记 录。
云高观测
通过仪器或目视观测,获 取云的高度数据。
能见度观测
仪器测量
使用能见度仪等仪器,测量大气透明度,获取能见度数据。
目视观测
通过肉眼观察,评估大气透明度和能见度,进行记录。
天气现象观测
降水现象观测
记录降雨、降雪等降水现 象,以及其强度、持续时 间等。
观测时间
根据气象变化的特点和观测任务的要求,确定合理的观测时间,以保证观测数据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观测频率
根据气象变化的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和观测任务的重要性,确定适当的观测频率,以保证观测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
03 观测方法与技术
云观测
01
02
03
云状观测
根据云的特征,包括形状 、大小、结构等,进行云 状的观测和记录。
提高观测人员素质
加强观测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以保 证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THANKS 感谢观看
风现象观测
记录风向、风速等风的现 象,以及其变化过程。
其他天气现象观测
如雷电、冰雹、雾等其他 天气现象的观测和记录。
气压观测
气压仪器选择
根据观测要求,选择合适的气压 仪器并进行安装。
气压观测时间
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进行气压观 测和记录。
气压记录分析
对气压记录进行分析,获取气压变 化情况。
温度观测
VS
修订方法
修订过程中需要广泛征求意见,结合实际 观测经验,进行科学验证,最终形成新的 观测规范。
对未来观测规范的建议与展望
完善观测规范体系
建立更加完善的观测规范体系,包括观测内容、观测标准、观测方 法等,以提高观测数据的综合利用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宏钢2006/09/18第1章地面气象观测组织工作自动观测项目每天24次定时观测;人工观测项目,昼夜守班站每天02、08、14、20时4次定时观测,白天守班站每天08、14、20时3次定时观测。
正点前约10分钟查看显示的自动观测实时数据。
00分,正点数据采样。
00-01分,完成自动项目的观测。
01-03分,向微机录入人工观测数据。
正点前30分钟左右巡视观测场和人工仪器设备。
45~60分观测云、能、温、湿、降水、风、压、地温、雪深等,连续观测天象。
雪压、冻土、蒸发、地面状态等项目的观测可在40分至正点后10分钟内进行。
基准站使用自动气象站后以自动观测记录进行编发报,但仍然保留24次人工定时观测。
人工器测日照以日落为日界,辐射和自动观测日照以地方平均太阳时24时为日界,其余观测项目均以北京时20时为日界。
值班员每日19时正点检查屏幕显示的采集器时钟,当与电台报时的北京时相差大于30秒时,在正点后按自动气象站技术操作手册规定的操作方法调整采集器的内部时钟,保证误差在30秒之内。
未使用自动气象站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用钟表要每日19时对时,保证走时误差在30秒之内。
表1.1 定时自动观测项目表时间北京时地平时每小时20时每小时24时观测项目气压、气温、湿度、风向、风速、地温及其极值和出现时间时降水量、时蒸发量日蒸发量辐射时曝辐量辐射辐照度及其极值、出现时间时日照时数辐射日曝辐量辐射日最大辐照度及出现时间日照总时数表1.2 定时人工观测项目表时间北京时真太阳时02、08、14、20时08时14时20时日落后观测项目云能见度气压气温湿度风向、风速0-40cm地温降水量冻土雪深雪压80~320cm地温地面状态降水量蒸发量最高、最低气温最高、最低地面温度日日照时数说明:未使用自动气象站的基准站除02、08、14、20时外,其它正点时次还需观测压、温、湿、风。
第2章地面气象观测场观测场25m³25m;条件限制16m(东西向)³20m(南北向)。
可将观测场南边缘向南扩展10m。
稀疏围栏约1.2m高。
草高不能超过20cm。
小路0.3~0.5m宽。
仪器东西间隔不小于4 m,南北间隔不小于3 m,距观测场边缘护栏不小于3 m。
旧站址的观测记录持续到12月31日,新站址的正式观测记录从1月1日开始。
新旧两地水平距离超过2000m、或拔海高度差在100m以上要对比观测,时间基准站为1年(1~12月);基本站和一般站为1、4、7或7、10、1月,对比观测的时次为02、08、14、20时(80cm、160cm、320cm等层的地温仅在14时)4个时次,夜间不守班站02时可用自记记录代替。
表2.1 仪器安装要求表仪器要求与允许误差范围基准部位干湿球温度表高度1.50m ±5cm 感应部分中心最高温度表高度1.53m ±5cm 感应部分中心最低温度表高度1.52m ±5cm 感应部分中心温度计高度1.50m ±5cm 感应部分中部湿度计在温度计上层横隔板上毛发湿度表上部固定在温度表支架上横梁上温湿度传感器高度1.50m ±5cm 感应部分中部雨量器高度70cm ±3cm 口缘虹吸式雨量计仪器自身高度翻斗式遥测雨量计仪器自身高度雨量传感器高度不得低于70cm 口缘小型蒸发器高度70cm ±3cm 口缘E601B型蒸发器高度30cm ±1cm 口缘地面温度表(传感器)感应部分和表身埋入土中一半感应部分中心地面最高、最低温度表感应部分和表身埋入土中一半感应部分中心曲管地温表(浅层地温传感器)深度5、10、15、20cm ±1cm倾斜角45°(曲管地温表)±5°感应部分中心表身与地面直管地温表(深层地温传感器)深度40、80cm ±3cm深度160cm ±5cm深度320cm ±10cm感应部分中心冻土器深度50-350cm ±3cm 内管零线日照计(传感器)高度以便于操作为准纬度以本站纬度为准±0.5°方位正北±5°底座南北线辐射表(传感器)支架高度1.50m ±10cm直射、散射辐射表:方位正北±0.25°直接辐射表:纬度以本站纬度为准±0.1°支架安装面底座南北线风速器(传感器)安装在观测场高10-12m 风杯中心风向器(传感器)安装在观测场高10-12m方位正南±5°风标中心方位指南杆电线积冰架上导线高度220cm ±5cm 导线水平面定槽水银气压表高度以便于操作为准水银槽盒中心动槽水银气压表高度以便于操作为准象牙针尖气压计(传感器)高度以便于操作为准采集器箱高度以便于操作为准第3章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当人工观测改为自动观测时,平行观测期限至少为2年。
第1年以人工观测记录(采用原用观测仪器)为正式观测记录,1年后以自动观测记录(采用新观测仪器观测)为正式观测记录。
平行观测时次为02、08、14、20时4个时次,非昼夜守班站,02时可不平行观测。
换用不同技术特性的仪器平行观测期限至少3个月。
表3.1 我国自动气象站技术性能要求表测量要素测量范围分辨力准确度平均时间采样速率气温-50~+50℃0.1℃0.2℃1min6次/min相对湿度0~100%1%4%(≤80%)8%(>80%)1min6次/min气压500~1100hPa(任意200hPa)0.1hPa0.3hPa1min6次/min风向0~360°3°5°3s2min 10min 1次/s风速0~60m/s 0.1m/s(0.5+0.03V)m/s(0.3+0.03V)m/s(基准站)降水雨强0~4mm/min0.1mm0.4mm(≤10mm)4%(>10mm)累计1次/min日照0~24h60s0.1h累计蒸发0~100mm0.1mm 1.5%累计地温-50~+80℃0.1℃0.5℃0.3℃(基准站)1min6次/min总辐射0~2000W/m21W/m25%1min 6次/min净辐射-200~1400W/m21W/m215%~20%1min 6次/min直接辐射0~2000W/m21W/m22%1min 6次/min第4章云层积云视宽度角多数大于5°。
高积云大多数云块的视宽度角在1~5°。
γd为干空气的绝热直减率,近似于0.98℃/100m,γz为露点温度在干绝热阶段的直减率,近似于0.17℃/100m。
全天无云,总云量记0;天空完全为云所遮蔽,记10;天空完全为云所遮蔽,但只要从云隙中可见青天,则记10—;云占全天10分之1,总云量记1;云占全天10分之2,总云量记2,其余依次类推。
天空有少许云,其量不到天空的10分之零点5时,总云量记0。
云高的云状只记10个云属和Fc、Fs、Fn3个云类。
因雪暴、雾使天空的云量、云状无法辨明时,总、低云量记10,云状栏记该现象符号。
因吹雪、雾、轻雾使天空的云量、云状不能完全辨明时,总、低云量记10,表4.2 各云属常见云底高度范围表云属常见云底高度范围(m)说明积云600-2000 沿海及潮湿地区,或雨后初晴的潮湿地带,云底较低,有时在600m以下;沙漠和干燥地区,有时高达3000m左右积雨云600-2000 一般与积云云底相同,有时由于有降水,云底比积云低层积云600-2500 当低层水汽充沛时,云底高可在600m以下。
个别地区有时高达3500m左右层云50-800 与低层湿度密切关系,湿度大时云底较低;低层湿度小时,云底较高雨层云600-2000 刚由高层云变来的雨层云,云底一般较高高层云2500-4500 刚由卷层云变来的高层云,有时可高达6000m 左右高积云2500-4500 夏季,在我国南方,有时可高达8000m左右卷云4500-10000 夏季,在我国南方,有时高达17000m;冬季在我国北方和西部高原地区可低至2000m以下卷层云4500-8000 冬季在我国北方和西部高原地区,有时可低至2000m以下卷积云4500-8000 有时与卷云高度相同表4.3 几种特殊情况下云量、云状的记法举例观测时天空实况有雾,整个天空可辨,有4成Actra有雾,天顶或部分天空可辨,可见Actra有雪暴,天空不明有沙尘暴,天空不明有浮尘,整个天空可辨,无云总云量为10,无缝隙。
下层布满Sccug从云隙中可见上层有总云量为10,无缝隙。
下层布满Sc tra,从云隙中可见上层有Ac,但类别不能确定云,云状无法判定总云量/低云量4/0 10/1010/1-/- 0/0 10/10-10/10-云状Ac tra ≡Ac traSc cugAcSc tra-第5章能见度气象光学视程是指白炽灯发出色温为2700K的平行光束的光通量在大气中削弱至初始值的5%所通过的路途长度。
白天能见度是指视力正常(对比感阈为0.05)的人。
能见度观测记录以千米(km)为单位,取1位小数,第2位小数舍去,不足0.1km记0.0。
夜间观测能见度时,应先在黑暗处停留5~15分钟。
目标物的视角以0.5°~5.0°之间为宜。
目标物的仰角不宜超过6°。
⑴目标物的颜色、细微部分清晰可辨时,能见度通常可定为该目标物距离的5倍以上。
⑵目标物的颜色、细微部分隐约可辨时,能见度可定为该目标物距离的2.5到5倍。
⑶目标物的颜色、细微部分很难分辨时,能见度可定为大于该目标物的距离,但不应超过2.5倍。
第6章天气现象大风 ——瞬时风速达到或超过17.0m/s(或目测估计风力达到或超过8级)的风。
尘卷风 ——很小的尘卷风,直径在2米以内,高度在10米以下的不记录。
大风的起止时间,凡两段出现的时间间歇在15分钟或以内时,应作为一次记载;若间歇时间超过15分钟,则另记起止时间。
两次闻雷时间相隔15分钟或以内,应连续记载;如两次间隔时间超过15分钟,须另记起止时间。
若雷起止方向之间达到180°或以上时,须按雷暴的行径,在起止方向间加记一个中间方向。
沙尘暴、雾、雪暴以及浮尘、吹雪、烟幕、霾现象出现能见度小于1.0km时,都应观测和记录最小能见度,记录加方括号[ ]。
.最大冰雹的最大直径大于10mm时,应同时测量冰雹的最大平均重量。
强浓雾能见度小于0.05km浓雾能见度0.05km~小于0.5km雾能见度0.5km~小于1.0km特强沙尘暴能见度小于0.05km强沙尘暴能见度0.05km~小于0.5km沙尘暴能见度0.5km~小于1.0km6.1 降水现象的特征和区别天气现象符号直径(mm)外形特征及着地特征下降情况一般降自云层天气条件雨≥0.5干地面有湿斑,水面起波纹雨滴可辨,下降如线,强度变化较缓Ns,As,Sc,Ac气层较稳定阵雨 >0.5同上,但雨滴往往较大骤降骤停,强度变化大,有时伴有雷暴Cb,Cu,Sc气层不稳定毛毛雨 <0.5干地面无湿斑,慢慢均匀湿润,水面无波纹稠密飘浮,雨滴难辨,St气层稳定雪 大小不一白色不透明六角或片状结晶,固体降水飘落,强度变化较缓Ns,Sc,As,Ac,Ci气层稳定阵雪 同上同上飘落,强度变化较大,开始和停止都较突然Cb,Cu,Sc气层较不稳定雨夹雪 同上半融化的雪(湿雪)或雨和雪同时下降同雨Ns,Sc,As,Ac气层稳定阵性雨夹雪 同上同上强度变化大,开始和停止都较突然Cb,Cu,Sc气层较不稳定霰 2~5 白色不透明的圆锥或球形颗粒,固态降水,着硬地常反跳,松脆易碎常呈阵性Cb,Sc气层较不稳定米雪 <1白色不透明,扁长小颗粒,固态降水,着地不反跳均匀、缓慢、稀疏 ,St气层稳定冰粒 1-5透明丸状或不规则固态降水,有时内部还有未冻结的水,着地常反跳,有时打碎只剩冰壳常呈间歇性,有时与雨伴见Ns,As,Sc气层较稳定冰雹2~数十坚硬的球状、锥状或不规则的固态降水,内核常不透明,外包透明冰层或层层相间,大的着地反跳,坚硬不易碎阵性明显Cb气层不稳定(常出现在夏、春、秋季)表6.2 地面凝结现象的特征和区别天气现象符号外形特征及凝结特征成因天气条件容易附着的物体部位露 水珠(不包括霜融化成的)水汽冷却凝结而成晴朗少风湿度大的夜间地表温度0℃以上地面及近地面物体霜 白色松脆的冰晶或冰珠水汽直接凝华而成或由露冻结而成晴朗微风湿度大的夜间,地面温度在0℃以下同上雾凇 乳白色的冰晶层或粒状冰层,较松脆,常呈毛茸茸针状或起伏不平的粒状过冷却雾滴在物体迎风面冻结或严寒时空气中水汽凝华而成气温较低(-3℃以下),有雾或湿度大时物体的突出部分和迎风面上雨凇 透明或毛玻璃状的冰层,坚硬光滑或略有隆突过冷雨滴或毛毛雨滴在物体(低于0℃)上冻结而成气温稍低,有雨或毛毛雨下降时水平面、垂直面上均可形成,但水平面和迎风面上增长快6.3 视程障碍现象的特征和区别天气现象符号特征或成因影响能见度的程度(km)颜色天气条件大致出现时间雾 大量微小水滴浮游空中<1.0常为乳白色(工厂区为土黄灰色)相对湿度接近100%日出前,锋面过境前后轻雾 微小水滴或已湿的吸湿性质粒组成的稀薄雾幕1.0~<10.0灰白色空气较潮湿、稳定早晚较多吹雪 强风将地面积雪卷起<10.0 白茫茫风较大本地或附近有大量积雪时雪暴 大量的雪被风卷着随风运行(不能判定当时是否降雪)<1.0 同上风很大扬沙本地或附近尘沙被风吹起,使能见度显著下降1.0~<10.0天空混浊,一片黄色风较大冷空气过境或雷暴飑线影响时,北方春季易出现沙尘暴 <1.0 风很大浮尘 远处尘沙经上层气流传播而来或为沙尘暴、扬沙出现后尚未下沉的细粒浮游空中<10.0垂直能见度也差远物土黄色,太阳苍白或淡黄色无风或风较小冷空气过境前后霾 大量极细微尘粒,均匀浮游空中,使空气普遍混浊<10.0远处光亮物体微带黄色、红色,黑暗物体微带蓝色气团稳定、较干燥一天中任何时候均可出现烟幕 城市、工厂或森林火灾等排出的大量烟粒弥漫空中,有烟味<10.0远处来的烟幕呈黑、灰、褐色,日出、黄昏时太阳呈红色气团稳定,有逆温时易形成早晚常见第7章气压气压以百帕(hPa)为单位,取1位小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