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体药物现状及发展趋势

合集下载

抗体药物的发展及研究进展

抗体药物的发展及研究进展

抗体药物的发展及研究进展随着科技和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抗体药物逐渐成为临床治疗领域中备受关注的重要研究方向。

抗体药物是由人工制造的抗体蛋白质,可以自然地识别并结合特定的分子。

它们被认为是一种更加精准和有效的治疗方式,因为其可以定向攻击特定的细胞或分子,而无需对健康细胞造成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抗体药物的发展及研究进展。

抗体药物的研发历程抗体药物的研发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

当时,科学家们发现人体能够产生多种针对特定分子的抗体。

这些抗体可以从血液中分离出来,然后被用于研究和治疗方面。

这种方法被称为单克隆抗体技术。

在20世纪80年代,单克隆抗体技术迅速得到了发展并且被广泛应用。

这种技术可以制备出能精准结合目标分子的人工抗体,从而实现了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临床领域的治疗。

不过,早期的抗体药物在一些问题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限制。

它们的生成成本高,且在某些情况下会导致免疫不良反应。

另外,早期的抗体药物需要口服或注射,而无法被口服或吸收。

近年来,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科技和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促进了这一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抗体药物的分类及应用根据制备原理和作用对象不同,抗体药物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其中,单克隆抗体药物是目前临床用得最广泛的一种。

这类抗体可以结合并阻断肿瘤细胞和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并对免疫系统进行调节,从而达到治疗癌症的作用。

除了单克隆抗体药物之外,还存在着另一种名为重链抗体药物的类型。

它们不仅可以针对癌症等疾病,还被广泛应用于预防和治疗病毒感染。

比如,针对新冠病毒的抗体药物已经开始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有望为抗疫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另外还有一类叫做抗TNF治疗的抗体药物,它被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克罗恩病以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这种抗体药物可以结合并阻止肿瘤坏死因子(TNF)的作用,从而减少患者的痛苦和不适。

抗体药物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抗体药物在医疗领域中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科学家也开始关注抗体药物的未来发展趋势,并且认为其将会成为医疗领域未来的发展焦点之一。

2023年单抗药物行业市场分析现状

2023年单抗药物行业市场分析现状

2023年单抗药物行业市场分析现状单抗药物(monoclonal antibody drugs)是一类通过合成或重组技术获得的抗体,主要用于治疗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传染病等。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单抗药物在临床应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对单抗药物行业市场进行分析,了解其现状和未来发展。

一、市场规模和增长趋势目前,全球单抗药物市场规模约为450亿美元,预计到2026年将增长至700亿美元。

市场规模的增长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因素:1.人口老龄化: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癌症和慢性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增加,从而推动了单抗药物市场的增长。

2.技术进步:基因工程和生物制药技术的进步使得单抗药物的研发和生产更为便捷和高效,从而提高了市场的竞争力。

3.临床应用扩大:单抗药物在癌症治疗、免疫疗法、感染病治疗等领域的应用持续扩大,为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二、市场竞争格局目前,全球单抗药物市场的竞争格局较为激烈,主要的参与者包括制药公司、研究机构和生物技术公司等。

在市场份额方面,辉瑞(Pfizer)、罗氏(Roche)和默沙东(Merck)等跨国制药公司占据了较大份额。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市场的发展也非常迅速。

近年来,中国生物制药企业的研发能力和生产水平不断提升,逐渐在市场中崭露头角。

此外,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药物研发和创新,为单抗药物行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市场挑战和机遇尽管单抗药物市场发展迅猛,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1.高昂的研发成本:单抗药物的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时间,成功率相对较低,因此研发成本很高。

这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2.专利保护:单抗药物是一种高度创新的药物,其独特性和专利保护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专利保护期的结束,仿制药对市场的冲击将逐渐加大。

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单抗药物市场依然充满机遇。

1.不断扩大的应用领域:随着对免疫疗法和精准医疗的需求增加,单抗药物在肿瘤学、神经学、风湿免疫学等领域的应用将继续扩大。

抗体药物研究的主要趋势

抗体药物研究的主要趋势

抗体药物研究的主要趋势
抗体药物研究的主要趋势包括以下几点:
1. 多克隆抗体的开发:随着技术的进步,多克隆抗体的开发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可以同时针对多个靶点,有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2. 单克隆抗体的创新:单克隆抗体作为治疗药物的前沿研究领域,正在不断创新,包括结构优化、功能增强和靶向性增强等方面。

3. 抗体药物的个性化治疗:随着个性化医疗的发展,抗体药物研究也越来越注重个体差异,针对特定患者的特定病情进行治疗。

4. 抗体药物的新途径:研究人员正在探索新的抗体药物途径,包括口服抗体药物、细胞内靶向抗体治疗等,以拓展抗体药物的应用范围和治疗效果。

5. 结合药物研究:结合抗体药物的研究是一个新兴领域,研究人员正在探索将抗体与其他药物或治疗方式结合使用,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药物耐药性的风险。

单抗药物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方向分析

单抗药物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方向分析

单抗药物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方向分析摘要:单抗药物的不良反应效果较差,特异性程度较高,可以在癌症或是免疫性问题的特殊医疗工作中进行使用,也逐渐结合当前的增长速度已经逐渐的超越了其他同行业环境下的药物。

为此我们整合等方面已习惯的科学技术的研究措施方法,从药物发挥的时效、作用、价格、研发、市场前景等方面进行综合观察和研究判断,其目的就是为后期的医疗服务管理以及研发管理指明方向。

关键词:单抗药物;前景;发展方向引言:单抗药物本身就是一种医疗领域的特色药品,单靠药物的指向性相对较强,实际的副作用较小,特异性较好几个典型特点,在实际的自身免疫疾病、肿瘤疾病其他医疗管理方面取得了较大的医疗成果,是医疗行业公认的升级改革最快能力最强的医药发展操作模式。

在近年的发展服务的工作中,我国国内外的市场销售已经从原本的操作机制下得到了成倍增长。

增长率也逐渐的超越了其他的传统药物。

现阶段已经用多种药物投入到临床的研究工作之中,同时夜莺获取了较为客观的收入。

当前单抗药物已经肠胃全球制药行业的主要药物组成部分,更是未来的主要拓展方向。

一、单抗药物在医药领域的竞争优势分析1、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发展优势当前的自身免疫力疾病必须要通过正确的药物引导实现化解,而单抗类药物也在这种市场需求条件的刺激下,成为了医疗药品中发展最快的产业。

结合美国医疗数据库统计分析,在今年的中美单抗类药物市场规模的发展中,已经实现了千亿元的市场增长体量。

在十年时间内,单抗药物的复合增长率实现了12.8%的增长变化趋势,尤其是在后期的发展中年均增长率为19.5%。

截至2020年全球范围内的药物生产研发,有72%以上都是单抗类药物,抗体药物的销售额度也呈现出了成倍的增长。

2、单抗类药物成为了免疫疗法治疗的主要选择在癌症、单抗类的治疗工作机制中,已经有了数个阶段的变化,最初的治疗方式就是手术治疗,这种治疗方式不仅创面较大,同时治理效果也不佳。

医疗机构后期也发现了一种针对性的靶向治疗方式,后来也出现了新兴的免疫细胞治疗方案,单抗药物就是在细胞免疫的基础。

抗肿瘤抗体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肿瘤抗体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肿瘤抗体药物的研究进展一、概述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抗肿瘤抗体药物的研究与应用已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重要突破。

抗体药物以其高度的特异性和靶向性,为肿瘤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极大地改善了肿瘤患者的生存状况。

本文旨在概述抗肿瘤抗体药物的研究进展,包括其发展历程、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为肿瘤治疗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

抗体药物作为生物制剂的一种,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应用于肿瘤治疗领域。

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抗肿瘤抗体药物被研发出来,并广泛应用于临床。

这些抗体药物通过特异性地识别并结合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触发免疫应答,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与传统的化疗药物相比,抗体药物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且副作用相对较小。

在作用机制方面,抗肿瘤抗体药物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通过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抑制其生长和增殖;二是通过调节肿瘤微环境,影响肿瘤细胞的生存和转移;三是通过增强机体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应答,提高治疗效果。

抗体药物还可以与其他治疗手段相结合,如化疗、放疗等,形成联合治疗方案,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在临床应用方面,抗肿瘤抗体药物已广泛应用于多种肿瘤的治疗,如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

这些抗体药物不仅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还延长了生存期。

随着对肿瘤分子生物学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肿瘤相关抗原被发现,为抗体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更多的靶点。

抗肿瘤抗体药物的研究与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

如抗体药物的研发周期长、成本高,且可能存在免疫原性等问题。

不同肿瘤患者的个体差异较大,对抗体药物的反应也不尽相同。

未来的研究应更加注重抗体药物的个性化治疗,以及与其他治疗手段的综合应用,以期在肿瘤治疗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

1. 肿瘤治疗的挑战与抗体药物的重要性肿瘤治疗一直是医学领域面临的一大挑战。

传统的化疗和放疗手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肿瘤的生长,但往往伴随着严重的副作用,且对于某些类型的肿瘤效果不佳。

2024年纳米抗体市场前景分析

2024年纳米抗体市场前景分析

2024年纳米抗体市场前景分析引言纳米抗体是利用纳米技术将传统抗体转化为更小、更稳定、更灵活的形式。

近年来,纳米抗体在医药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对纳米抗体市场的前景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潜力。

纳米抗体市场的现状目前,纳米抗体市场正在迅速发展。

纳米抗体的独特优势使其成为医药领域中的热门研究领域。

通过利用纳米技术,纳米抗体具有更小的体积、更高的稳定性和更强的靶向性。

这些优势使得纳米抗体在药物研发、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纳米抗体市场的驱动因素纳米抗体市场的发展得益于以下几个驱动因素:1. 抗体药物市场的增长随着抗体药物市场的持续增长,对更高效、更稳定的抗体药物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纳米抗体作为一种新型抗体药物具有许多优势,符合市场需求。

2. 政策和法规的支持政府对纳米技术和生物医药领域的投资和政策支持也推动了纳米抗体市场的发展。

政策和法规的支持为纳米抗体的研发、生产和应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3. 疾病的高发率面对癌症、心血管疾病和传染病等高发疾病的挑战,纳米抗体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手段具有巨大的潜力。

纳米抗体可以通过靶向性治疗实现精确治疗,降低副作用,并提高治疗效果。

纳米抗体市场的应用前景纳米抗体在医药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肿瘤治疗纳米抗体可以将药物直接输送到肿瘤细胞,并在肿瘤细胞内释放药物,从而提高药物的局部疗效,同时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

这种靶向性治疗为肿瘤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2. 疫苗研发纳米抗体可以作为载体,用于输送疫苗成分。

这种纳米颗粒载体可以提高疫苗的稳定性和免疫效果,为疫苗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3. 疾病诊断纳米抗体具有很强的靶向性和亲和性,可以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

通过与荧光材料结合,纳米抗体可以用于成像诊断和生物标记物检测等方面,提高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和敏感性。

4. 跨学科研究纳米抗体作为纳米技术和生物医药交叉领域的创新研究方向,将推动不同学科的交流与合作。

抗肿瘤抗体药物联合纳米载体递送系统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抗肿瘤抗体药物联合纳米载体递送系统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抗肿瘤抗体药物联合纳米载体递送系统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一、研究背景与意义1.1 抗肿瘤抗体药物的发展历程自从第一个单克隆抗体药物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以来,抗体药物在肿瘤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这些药物通过靶向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定抗原,能够精准地杀伤肿瘤细胞而尽量减少对正常细胞的伤害。

随着生物技术和免疫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抗体药物被开发出来,并成功应用于多种癌症的治疗。

1.2 纳米载体递送系统的引入尽管抗体药物在治疗效果上表现出色,但它们在体内的分布、代谢和稳定性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

纳米载体递送系统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纳米载体具有尺寸小、易于修饰、可提高药物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等优点,能够有效改善抗体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实现更精准的靶向递送。

二、核心观点一:抗体药物与纳米载体的协同作用机制2.1 抗体药物的靶向性抗体药物的核心优势在于其高度特异性的靶向能力。

它们能够识别并结合到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定抗原,从而实现对肿瘤细胞的精准打击。

这种靶向性不仅提高了药物的疗效,还减少了对正常细胞的毒副作用。

抗体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血管屏障、肿瘤微环境等,限制了其靶向能力的充分发挥。

2.2 纳米载体的递送优势纳米载体递送系统通过将抗体药物包裹或吸附在其表面,可以利用其独特的尺寸效应和表面性质来克服上述障碍。

纳米载体能够穿过血管壁进入肿瘤组织,并通过肿瘤组织的高通透性和滞留效应(EPR效应)实现在肿瘤部位的富集。

纳米载体还可以通过表面修饰来增强其与肿瘤细胞的亲和力,进一步提高药物的靶向递送效率。

2.3 协同作用机制的探讨抗体药物与纳米载体的结合并非简单的相加关系,而是产生了一种协同作用。

一方面,抗体药物为纳米载体提供了特异性的靶向信号,使其能够更准确地找到肿瘤细胞;另一方面,纳米载体则通过其独特的递送机制来克服抗体药物在体内的分布障碍,提高药物在肿瘤部位的浓度。

抗体药物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抗体药物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抗体药物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在现代医学的领域中,抗体药物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星。

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抗体药物的研究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其在临床应用中的范围也日益广泛,为众多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抗体是机体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产生的一种蛋白质,能够特异性地识别和结合抗原,从而发挥免疫防御作用。

而抗体药物则是基于抗体的这一特性,通过人工合成或生物技术手段制备得到的药物。

抗体药物的研究进展可谓是日新月异。

在技术层面,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使得抗体药物的研发更加高效和精准。

通过对抗体基因的重组和改造,可以优化抗体的结构和功能,提高其亲和力、特异性和稳定性。

例如,人源化抗体的出现大大降低了免疫原性,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

此外,抗体偶联药物(ADC)的研发也是一大热点。

ADC 将抗体与细胞毒性药物通过特定的连接子结合在一起,能够实现对肿瘤细胞的精准打击,同时降低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在临床应用方面,抗体药物已经在多个领域展现出了显著的疗效。

肿瘤治疗是其中最为突出的领域之一。

针对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定抗原,如 HER2、EGFR 等,开发的抗体药物能够有效地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以曲妥珠单抗为例,它在 HER2 阳性乳腺癌的治疗中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自身免疫性疾病也是抗体药物的重要应用领域。

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往往由于免疫系统的异常活化导致炎症反应过度。

抗体药物如英夫利昔单抗、阿达木单抗等,可以特异性地抑制炎症因子的作用,从而缓解症状,延缓疾病的进展。

除了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抗体药物在感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领域也有着潜在的应用价值。

在感染性疾病方面,针对病毒表面抗原的抗体药物有望用于预防和治疗病毒感染,如新冠病毒抗体药物的研发在疫情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抗体药物的研发和应用也并非一帆风顺。

首先,其生产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其次,抗体药物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输液反应、过敏反应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抗体药物研发历史及现状
胞融合技术成功地研制出了杂交瘤细胞 , 该细胞能生产具有确定抗原特异性的单
年 6 月创立华博生物医药技术 ( 上海 ) 有限公司 , 任公司 CEO 和技术总监 。 E-mail:tian110602@
抗体因其高度特异性及优越的药 代动力学特性,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最 有发展前途的有效的人类疾病治疗药物 种类之一。 20 世纪初,保罗 • 埃尔利希 ( Paul Ehrlich )提出利用偶联有白喉毒 素的多克隆抗体作为 “ 魔术导弹 ” 治疗 肿瘤 。1972年,高斯(T. Ghose)等将苯 丁酸氮芥与抗肿瘤多克隆抗体偶联,首 次尝试了对黑色素瘤病人的临床治疗 。 然而由于多克隆抗体的异质性以及生产 上的不稳定性和困难性,使其在临床上 的应用受到了很大限制。 1976 年,科勒 (Kohler)和米尔斯坦(Milstein)通过细
朱祯平 , 美国凯德曼药业公司执行 副总裁兼全球生物制药研发总裁 。 领导 研发和发明的多种治疗性抗体已进入 I~III 期临床试验 。 1996~2006 年 , 兼任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实验血液 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客座教授 , 主持国家 “九五”及“十五”期间“863高科技” 课题各一项 。 在国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 190 余篇,申请和获得专利数十项。 E-mail:zhenping@
抗体药物现状及发展趋势
田文志1 [1 朱祯平2 201203; 华博生物医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上海 2 美国凯德曼药业公司( Kadmon),美国纽约]
doi:10.3969/j.issn.1674-0319.2013.05.001
治疗性抗体作为一种具有独特优势的生物靶向治疗药物,已成为目前全 球药物研发的热点。截止到2013年2月,已有34个治疗性抗体获得美国FDA批 准上市,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 据统计,目前有多达350余种抗体产品正处 于临床试验阶段,其中29个已进入Ⅲ期临床试验。开发抗体新靶点和新适应 证, 研究和设计更为安全有效的新型抗体分子及抗体组合疗法,寻找生物标 记指导抗体对病人的有效治疗, 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该领域发展的主要 方向。本文将综述国际抗体药物研发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对国内抗体药物现 状及发展策略予以简要陈述。
参考文献
Ghose T, Norvell S T, Guclu A, et al. Immunochemotherapy of cancer with chlorambucilcarrying antibody. Br Med J, 1972, 3: 495-499.
参考文献
Kohler G, Milstein C. Continuous cultures of fused cells secreting antibody of predefined specificity. Nature, 1975, 256: 495-497.
作者简介
田文志 , 1995 年 10 月至 1997 年 10 月在瑞典卡罗琳斯卡研究院从事自身免 疫病发 病机理 的研究 。 19 97 年 11 月至 2011 年 4 月分别在美国的纽约大学医学 院北岸医院 、 康奈尔大学医学院 、 英克 隆生物技术公司从事免疫球蛋白类别转 换机制的研究 、 B 淋巴细胞功能的研究 以及治疗性抗体药物的研发等 。 于 2011
克隆抗体。与多克隆抗体相比,单克隆 抗体具有确定的抗原特异性、蛋白的均 质性以及抗体体外生产的无限性等多种 优势。 1986 年,第一个用鼠杂交瘤生产的 治疗性单克隆抗体 OKT3 ,被美国 FDA 批准用于预防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然 而鼠源抗体可被人体免疫系统所识别, 诱发人抗鼠抗体反应(HAMA),从 而导致体内半衰期缩短,疗效降低,并 有可能增加抗体的副作用。为此,各种 抗体研发及基因工程技术被开发用以减 少鼠抗体的免疫原性。如在 20 世纪 80 年 作者简介
OKT3:muronomab-CD3 ReoPro:abciximab Rituxan:rituximab Zenapax:daclizumab Simulect:basiliximab Synagis:palivizumab Remicade:infliximab Herceptin:trastuzumab Mylotarg:gemtuzumab ozogamicin Campath:alemtuzumab Zevalin:ibritumomab tiuxetan Humira:adalimumab Xolair:omalizumab Bexxar:tositumomab-I-131 Raptiva:efalizumab Erbitux:cetuximab Avastin:bevacizumab Tysabri:natalizumab Vectibix:panitumumab Lucentis:ranibizumab Soliris:eculizumab Cimzia:certolizumab pegol Simponi:golimumab Ilaris:canakinumab Stelara:ustekinumab Arzerra:ofatumumab Actemra:tocilizumab Prolia:denosumab Benlysta:belimumab Yervoy:ipilimumab Adcetris:brentuximab vedotin Perjeta:pertuzumab ABThrax:raxibacumab Kadcyla:trastuzumab emtansine (T-DM1)
2002 年获美国 FDA 批准上市。自 2002 物。这些通过基因工程改变的抗体在疾 病治疗中具有较低的免疫原性和更好的安 全性。同样重要的是,在过去15~20年的 时间里,抗体生产技术的进步 (包括原 核细胞和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已使 得抗体的产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进 一步降低了抗体生产和治疗的成本,从 而大大促进了治疗性抗体的商业化,并 扩大了抗体治疗的临床应用范围。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抗体 已成为人类多种疾病的一类重要治疗药 物,尤其是 对于癌症及自身免疫性疾 病,至今已有 34 个抗体药物获美国 FDA 批准在美国上市。除此之外,有 30 个左 右的抗体处于Ⅲ期临床或等待美国 FDA 的审批,还有几百个抗体处于多种疾病 的早期临床试验。近年来,抗体药物在 全球的销售额大幅度增加,已从 2002 年 的50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500亿美元左 右。治疗性抗体的市场是近年来所有制 药工业中增长最快的领域。如 2012 年,
8
生物产业技术
2013. 05(9月).
抗体药物现状及发展趋势
表1
美国FDA批准上市的抗体药物
商品名:通用名 靶点:抗体类型 CD3: 鼠 IgG2a PIIb/IIIa: 嵌合抗体 IgG1, Fab CD20: 嵌合抗体 IgG1 CD25: 人源化 IgG1 CD25: 嵌合抗体 IgG1 RSV: 人源化 IgG1 TNFa : 嵌合抗体 IgG1 HER2: 人源化 IgG1 CD33: 人源化 IgG4 药物偶联 CD52: 人源化 IgG1 CD20: 鼠 IgG1, 钇 90 标记 TNFa : 人 IgG1 IgE: 人源化 IgG1 CD20: 鼠 IgG2a, 碘 131 标记 CD11a: 人源化 IgG1 EGFR: 嵌合抗体 IgG1 VEGF: 人源化 IgG1 a 4-Intergrin: 人源化 IgG4 EGFR: 人 IgG2 VEGF: 人源化 IgG1 Fab C5: 人源化 IgG2/4 TNFa : 人源化 , pegylated Fab TNFa : 人 IgG1 IL1b : 人 IgG1 IL-12/23: 人 IgG1 CD20: 人 IgG1 Anti-IL-6R: 人源化 IgG1 RANK ligand: 人 IgG2 BLyS: 人 IgG1 CTLA-4: 人 IgG1 CD30: 嵌合抗体 IgG1 药物偶联 HER2: 人源化 IgG1 B. anthrasis PA: 人 IgG1 HER2: 人源化 IgG1 药物偶联 适应证 自身免疫病器官移植 缺血性中风 癌症 自身免疫病器官移植 自身免疫病 呼吸道和疱病毒感染 自身免疫病 癌症 癌症 癌症 癌症 自身免疫病 自身免疫病 癌症 自身免疫病 癌症 癌症 自身免疫病 癌症 眼黄斑变性 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 自身免疫病 自身免疫病 特发性关节炎 自身免疫病 癌症 自身免疫病 骨质疏松 自身免疫病 癌症 癌症 癌症 炭疽 癌症 研发公司 J&J J&J Genentech/Biogen Idec Roche Novartis MedImmune J&J Genentech/Roche Wyeth/Pfizer Genzyme Biogen Idec Abbott Genentech/Roche Corixa/GSK Genentech/Roche ImClone/BMS Genentech/Roche Biogen Idec Amgen Genentech/Roche Alexion UCB J&J Novartis J&J Genmab Chugai/Roche Amgen HGS BMS Seattle Genetics Genentech/Roche HGS Genentech/Roche 首次批准 时间 / 年 1986 1994 1997 1997 1998 1998 1998 1998 2000 2001 2002 2002 2003 2003 2003 2004 2004 2004 2006 2006 2007 2008 2009 2009 2009 2009 2010 2010 2011 2011 2011 2012 2012 2013
参考文献
Witkop B. Paul Ehrlich and his magic bullets—revisited.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1999, 143: 540-55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