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的故事的名人故事
高尔基的谎言名人故事

高尔基的谎言名人故事
高尔基的谎言名人故事
上世纪20年代,苏联索洛维茨岛劳改营,一个叫马尔扎戈夫的犯人成功地从岛上逃走,在英国出版了一本带有自传性的书《在地狱岛上》,此书在欧洲引起了极大反响。
为了消除影响,苏联决定派一个政治上可靠而且在国际上享有众望的作家亲赴岛上视察,然后用他的证言驳斥“那本卑鄙的国外伪造出版物”。
他们相中了高尔基。
1929年6月20日,高尔基带着儿媳,在国家保卫总局官员的陪同下,来到了索洛维茨岛。
根据监狱当局的精心安排,岛上的环境以及能看得见的设施均为之一变。
例如把衣不蔽体的犯人全部集中起来,然后用帆布苫住,远远望去就像一堆废弃的.堆积物。
尽管这样,高尔基还是看出了问题。
躺在长椅上休息的犯人,手捧报纸津津有味地读着,可是报纸全是倒拿的——他们想以此示意给这位“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列宁语),他所看到的全是假的。
遗憾的是,高尔基只是默不作声地走到他们身边,将报纸正了过来。
关于高尔基的小故事

关于高尔基的小故事
关于高尔基的小故事有:
高尔基小时候家里很穷,没有办法,他只好到一家裁缝店当学徒。
在裁缝店里,小高尔基一边干活,一边想方设法读书。
有一次,小高尔基从邻居家借来一本小说,趁老板晚上睡着以后,在窗边借着月光津津有味地读起来。
过了一会儿,月亮躲到了云层后面,小高尔基兴致正浓,怎肯罢手,就点燃一盏小油灯继续看下去。
不一会儿,老板醒过来,他看见小高尔苦在油灯下如痴如醉地看一厚厚的书,不由怒气冲冲地说:“看什么看,你把我农的灯油都快用沟了!”老板娘也醒过来,像一头母狼似的扑上去殴打小高尔基。
小高尔基无法忍受下去,他二话不说,头也不回地离开了裁缝店。
后来,在一艘轮船上遇到了一位和蔼可亲的胖厨师,并做起了胖厨师的洗碗小伙计。
更让小高尔基感到惊喜的是,胖厨师也是个书迷,他有满满一箱的书,而且愿意让小高尔基随便读。
小高尔基高兴极了,一有空闲时间就如饥似渴地读书,有时还和胖厨师一起探讨书中的各种问题。
小高尔基一边读书一边思索,从大量的书籍中明白了许多人世间的道理。
大量的阅读也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滋养,使他最终成为苏联大文豪。
关于高尔基名人故事

三一文库()〔关于高尔基名人故事〕高尔基所处的那个年代,正是俄国文学空前繁荣的时代,然而,高尔基却以他与众不同的写作风格,走进俄国文坛。
由于他出身于社会底层,所以他特别了解广大的人们群众生活的疾苦,在世界文学历史中,他的作品第一个在创作中真实而生动地歌颂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塑造了一群光辉的英雄形象,开创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纪元。
以下是关于高尔基名人故事,欢迎阅览!1873年,高尔基的父亲因霍乱突然去世。
当时高尔基只有5岁,他跟随母亲寄居到开染坊的外祖父家里,不久,母亲又离开了人世。
那时,外祖父的家业濒临破产,实在无力供他继续上学。
外祖父不得不对他说:“好吧,宝贝,你不是—枚勋章,我的脖子上没有你的地位,你到人间去吧……”从此,10岁的高尔基走向了社会,自谋生计、历尽艰辛。
1884年,16岁的高尔基抱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了喀山。
但是现实很快使他明白:上大学不过是—个梦想罢了,对他敞第1页共3页开着的只有贫民窟和码头的大门。
于是,他又奔波于伏尔加河两岸,备受沙皇统治下人间地狱的煎熬。
他彷徨,苦闷,1887年,他多么想以自杀了结这苦难的—生;然而,—种顽强生存的信念终于把他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
从那时起,高尔基觉得,要生活下去,总要有个奋斗目标。
他怀着“想了解俄国”的愿望,开始了较长时期的艰苦生活。
在这期间,他看到了穷苦人民是怎样的生活以及他们身上所蕴藏着的反抗力量。
耳闻目睹的丰富见闻及所获得的广博知识,不断地充实着他的心灵,使他愈来愈坚强起来。
高尔基开始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看不起自己,自甘潦倒,这比什么都可怕。
高尔基对这—段经历曾这样说:“对生活的庸俗和残酷的恐惧,我是深深体验过的;我曾经弄到想自杀的地步。
后来,在许多年当中,只要—回忆起这种愚蠢行为,我就感到—种奇耻并藐视自己。
”若干年后的—天,高尔基幸遇了革命者卡留日乃,他讲起自己的流离生活,卡留日乃被他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
“你为什么不把它写下来呢?这些故事不就是很好的文学作品吗?”卡留日乃建议他说。
【名人故事】名人成长故事 高尔基小时候的故事

【名人故事】名人成长故事高尔基小时候的故事高尔基是俄国作家,他的名字叫马克西姆·高尔基。
他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父亲是一个酒鬼,母亲是个勤劳的洗衣妇。
高尔基小时候的家庭条件非常困难,经常没有足够的食物和衣服。
高尔基的父亲是一个喜欢喝酒的人,他整天无所事事,不肯工作养家。
一家人总是挨饿受冻。
高尔基的母亲是一个很坚强的女人,她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拼命地洗衣服。
高尔基小时候经常看到母亲捧着洗好的衣服在冰天雪地中出去卖,他看着母亲赤手空拳地面对寒风,心里感到很难过。
高尔基虽然生活艰难,但他对知识充满了渴望。
他没有机会上学,但他很喜欢看书,并且自学成才。
他喜欢读各种各样的书,尤其是有关社会问题和人生哲理的书籍。
他经常深夜读书,为了省电,他用一根小蜡烛点亮书本。
他这样努力学习的原因是他想改变自己的命运,摆脱贫苦的家庭条件。
有一次,高尔基听说城里有一个文学圈,可以容纳年轻人的文学才华。
他对此很感兴趣,于是决定去参加这个文学圈。
他请教了一位著名的作家关于这个文学圈如何加入的问题。
这位作家告诉他,要加入这个文学圈,首先要有自己的作品,并且要写得好。
高尔基听了这话,决定开始写作。
他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家庭困境写成小说,这是他的第一部作品。
他用心地写作,经过多次修改,最终完成了这部小说。
他拿着这部作品去参加了文学圈的选拔。
在选拔中,高尔基读了自己的小说,并向评审会介绍了自己的家庭背景和写作经历。
评审会成员都被他真实、感人的作品和经历所震撼,最终决定接受他为文学圈的一员。
成为文学圈的一员后,高尔基的生活开始有了改变。
他的作品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开始在报纸上发表。
他逐渐在文学界崭露头角,成为了一位著名的作家。
他的作品探索了社会问题,揭示了贫穷和不公平带来的痛苦,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高尔基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生活再艰难,只要有一颗渴望知识和改变命运的心,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他虽然没有机会上学,但通过自学,他成为了一位杰出的作家,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世界。
经典的高尔基的故事7个_高尔基的成长小故事

经典的⾼尔基的故事7个_⾼尔基的成长⼩故事⾼尔基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学奠基⼈,⽆产阶级艺术最伟⼤的代表者、⽆产阶级⾰命⽂学导师、苏联⽂学的创始⼈之⼀.下⾯给⼤家带来⼀些关于经典的⾼尔基的故事7个,供⼤家参考。
⾼尔基的故事1⾼尔基挨打的故事1891 年,年轻的⾼尔基在乌克兰⼀个乡村⾥遇到了这样⼀件事:⼀个瘦⼩的⼥⼈,因对丈夫不忠实,被全⾝脱得精光,套在马车前⾯,和⼀匹马并排拉着车。
她男⼈坐在车上,恶狠狠地轮流⽤鞭⼦抽打⼥⼈和马,打得她惨叫哀号,全⾝青肿。
当地居民对这惨不忍睹的场⾯,不但不制⽌,反⽽兴⾼采烈地围观,为那男⼈助威喝采。
⾼尔基对这种野蛮⾏为实在看不下去了,他认为这种风俗缺乏起码的⼈道准则,于是挺⾝⽽出,为那⼥⼈说情,要⼈们放了她。
村民对⾼尔基这个异乡的陌⽣⼈的⼲涉⼤为恼⽕,都⽓势汹汹地威胁他。
⾼尔基不管这些,继续与他们争辩,结果被打得不省⼈事,丢在村外的草丛中。
幸亏⼀个过路⼈发现了他,才把他救活。
事情虽然过去了,但⾼尔基对那⼥⼈所受的折磨始终没有忘怀。
⼏年后,他愤然写了⼀篇名为《游街》的⼩说,谴责了这⼀惨⽆⼈道的⾏为。
⾼尔基的故事2吼退⽼板⾼尔基⼩时候是在每天⼗⼏⼩时繁重劳动和鞭打责骂下度过的。
但即使过着这样的⽣活,他也总是抓住每⼀分钟空闲的时间读书。
店⽼板不允许他读书,所以他千⽅百计地才能弄到书,躲到阁楼上、储藏室⾥阅读。
夜晚借⽉光或⾃制的⼩灯盏照着读书,没有蜡烛,他就把⽼的烛盘上的蜡油收集起来,装在⼀只罐头盒⾥,再注⼊⼀些灯油,⽤棉线卷⼀根灯芯照着读书。
在⾯包房当⼯⼈时,他⽤零碎的⽊棒在揉⾯的台⼦上架起⼀个临时的书架,⼀⾯揉⾯团,⼀⾯读书。
有⼀次,⽼板⾛进去看他在读书,想把书拿⾛扔到⽕⾥去,⾼尔基抓住⽼板的胳膊愤怒地叫喊:“你敢烧掉那本书!”吼退了⽼板。
监视、威吓没能阻⽌⾼尔基读书,反⽽使他⾃学的信念更坚定了!⾼尔基的故事3⾼尔基打赌的故事⾼尔基少年时期有⼀些很有趣的事情。
今天我就给⼤家说说⾼尔基打赌的故事。
文学家名人故事:高尔基小时候的故事

文学家名人故事:高尔基小时候的故事俄国著名文学家马克西姆·高尔基(Maxim Gorky,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佩什科夫)是世界文坛上一位杰出的作家,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色。
然而,在他成为一代文学巨匠之前,他也曾是一个普通的少年。
本文将讲述高尔基小时候的故事,以展示他是如何从一个平凡的孩子成长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的。
高尔基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他的父亲早逝,母亲则是一个勤劳朴实的农妇。
由于家境贫寒,高尔基从小就饱尝了生活的艰辛。
然而,这并没有压垮他,反而激发了他强烈的求知欲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母亲的教育和鼓励下,高尔基热爱阅读,尤其喜欢读俄罗斯民间故事和诗歌。
这些书籍不仅丰富了他的知识,还为他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在学校里,高尔基也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
尽管他的家庭条件不好,但他仍然努力学习,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他的老师对他的聪明才智和刻苦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并鼓励他继续前进。
在老师的关心和指导下,高尔基的成绩逐渐提高,他也逐渐树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除了学习,高尔基还热衷于参加各种社会活动。
他曾加入学校的戏剧社,担任演员和导演,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
此外,他还加入了当地的童子军组织,参加了许多户外活动,如徒步、露营等。
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他的身体,还培养了他的团队精神和领导能力。
在高尔基的成长过程中,他还接触到了一些社会问题。
例如,他曾目睹过贫富差距带来的不公和社会矛盾。
这些问题深深地触动了他,使他更加坚定了自己要为改善人民生活而努力的信念。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并尝试用自己的笔触揭示社会的黑暗面。
高中时期,高尔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开始阅读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著作,深入了解共产主义理论。
这些理论不仅为他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激发了他为人民服务的决心。
在高中毕业后,高尔基决定投身社会主义事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高尔基名人的读书故事

高尔基名人的读书故事高尔基,前苏联大文豪,列宁称他是“无产阶级艺术的最出色的代表人物”,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尔基名人的读书故事,欢迎大家阅读!高尔基名人的读书故事1 一次,高尔基在烧水时,读书读得入了神,没有觉察水早就烧开了,结果把茶缸烧坏了。
这下可闯了祸,凶恶的女主人抄起一根松木棍,不容分说就朝高尔基身上打来,一边打还一边骂,把高尔基打得皮开肉绽,以致不得不请医生来看。
高尔基身上青一块,紫一块,有的地方都渗出了血,木刺都扎进肉里去了。
医生从他的背上拔出了十二根木刺,并不是常义愤地煽动高尔基去告发。
女主人这时害怕了,她生怕高尔基去告她虐待罪。
马上换了一副可怜的面孔说:“孩子!只要你不去告发我,你提什么条件我都答应。
”“你说话算数?”“是的。
”女主人迫不得已地说。
“只要你允许我在干完活后可以读书,我就不去告发你。
”女主人极不情愿地答应了。
这样,高尔基因祸得福,以皮肉受苦的代价,换来了多余时间读书的权利。
高尔基名人的读书故事2 高尔基,前苏联大文豪,列宁称他是“无产阶级艺术的最出色的代表人物”。
他出生在沙俄时代的一个木匠家庭,4岁丧父,寄养在外祖母家。
因为家庭极为寒,他只读过两年中小学。
10岁时就走入冷酷的“人间”。
他当过学徒,搬运工人,守认人,面包师。
还两度到俄国南方漂泊,受尽苦难生活的折磨。
但他十分喜欢读书,在任何情况下,他都要利用一切时机,扑在书上如饥似渴地读着。
如他自己所说:“我扑在书,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他为了读书,受尽了耻辱。
10岁时在鞋店当学徒,没有钱买书,就到处借书读。
那时的学龄前徒,实际上是奴仆:上街买东西,生炉子,擦地板,洗菜带孩子……每天从早晨干到半认。
在劳累一天之后,用自制的小灯,坚持读书。
老板娘禁止高尔基读书,还到阁楼上搜书,搜到书就撕碎。
因为读书,还挨过老板娘的毒打。
高尔基为了看书,什么都能忍受,甚至甘愿忍受拷打。
他说过:“假设有人向我提议说:‘你去广场上用棍棒打你一顿!’我想,就是这种条件,我也可以接受的。
名人故事高尔基

名人故事高尔基
高尔基(1868-1936)是俄罗斯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一生经
历了贫困、革命、流亡等多种命运,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他的作品以描写底层人民生活为主题,深刻剖析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被誉为“人民作家”。
高尔基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父亲是一个酗酒者,母亲是一个善良而坚强的
妇女。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高尔基从小就经历了贫困和困苦,这也成为了他后来作品中描写底层人民生活的重要素材。
他的童年时光充满了苦难和挣扎,但同时也培养了他对人民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同情心。
在青年时期,高尔基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并积极参与革命活动。
他因此多
次被捕入狱,遭受各种酷刑折磨,但依然坚定不移地信仰着自己的理想。
在监狱中,他写下了许多反映底层人民生活的作品,这些作品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也为他赢得了广泛的声誉。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高尔基成为了新政权的支持者和宣传者。
他的作品《母亲》、《在人间》等,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激励人民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他的文学成就也为他赢得了苏联政府的重视和尊重,成为了社会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然而,随着斯大林独裁统治的加剧,高尔基的生活逐渐受到限制和打压。
他的
作品开始受到审查和批判,他本人也遭受到各种指控和困扰。
最终,他被迫流亡国外,度过了晚年的时光。
高尔基一生坎坷,却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的作品直面社会现实,深刻揭示了
人民的苦难和斗争,为俄罗斯文学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的名人故事,不仅是一段个人传奇,更是一部社会历史的写照,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尔基的故事的名人故事1873年,高尔基的父亲因霍乱突然去世。
当时高尔基只有5岁,他跟随母亲寄居到开染坊的外祖父家里,不久,母亲又离开了人世。
那时,外祖父的家业濒临破产,实在无力供他继续上学。
外祖父不得不对他说:“好吧,宝贝,你不是—枚勋章,我的脖子上没有你的地位,你到人间去吧……”从此,10岁的高尔基走向了社会,自谋生计、历尽艰辛。
1884年,16岁的高尔基抱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了喀山。
但是现实很快使他明白:上大学不过是—个梦想罢了,对他敞开着的只有贫民窟和码头的大门。
于是,他又奔波于伏尔加河两岸,备受沙皇统治下人间地狱的煎熬。
他彷徨,苦闷,1887年,他多么想以自杀了结这苦难的—生;然而,—种顽强生存的信念终于把他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
从那时起,高尔基觉得,要生活下去,总要有个奋斗目标。
他怀着“想了解俄国”的愿望,开始了较长时期的艰苦生活。
在这期间,他看到了穷苦人民是怎样的生活以及他们身上所蕴藏着的反抗力量。
耳闻目睹的丰富见闻及所获得的广博知识,不断地充实着他的心灵,使他愈来愈坚强起来。
高尔基开始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看不起自己,自甘潦倒,这比什么都可怕。
高尔基对这—段经历曾这样说:“对生活的庸俗和残酷的恐惧,我是深深体验过的;我曾经弄到想自杀的地步。
后来,在许多年当中,只要—回忆起这种愚蠢行为,我就感到—种奇耻并藐视自己。
”若干年后的—天,高尔基幸遇了革命者卡留日乃,他讲起自己的流离生活,卡留日乃被他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
“你为什么不把它写下来呢?这些故事不就是很好的文学作品吗?”卡留日乃建议他说。
“我没有把握。
”高尔基脸上露出踌躇的神色。
告别卡留日乃后,高尔基就下定决心写诗了,他读过—些意大利和英国诗人的诗。
当他动笔时,就抄了其中的—些诗句。
他瞒着别人暗暗地写了—本,诚惶诚恐地将它送给作家柯洛连科过目。
柯洛连科读了,皱起眉头对他说:“你的诗太难懂了。
用你自己的话写点你自己看到的东西再给我看看吧。
”高尔基接受了他的意见,忍痛把诗稿投进了火炉里,开始创作小说。
1892年9月12日,他在地方报纸《高加索日报》上发表了他的第—个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虽然这只是个小小的成功,但高尔基从此树立起了信心。
这年秋天,他白天替人抄写,晚上自己写作和学习。
在后来回忆这段生活时,高尔基说:“我不断地、拼命地学习,读书,在我的生活中,开始真正地迷上了文学……我已经开始考虑,在我的生活中,除了文学以外,再也没有别的可干了。
”从此高尔基追求着越来越高的目标,逐渐成为举世闻名的作家。
没有目标。
就做不成任何事情;目标渺小,就做不成任何大事。
在某种程度上,—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
他的能力就发展得越快,可以预期的成就就越大。
高尔基小时候家里很穷,没有办法,他只好到一家裁缝店当学徒。
在裁缝店里,小高尔基一边干活,一边想方设法读书,老板订了一份《俄罗斯报》,小高尔基就趁老板不在时,偷偷看这份报纸。
有一次,小高尔基从邻居家借来一本小说,趁老板晚上睡着以后,在窗边借着月光津津有味地读起来。
过了一会儿,月亮躲到了云层后面,小高尔基兴致正浓,怎肯罢手,就点燃一盏小油灯继续看下去。
不一会儿,老板醒过来,他看见小高尔苦在油灯下如痴如醉地看一厚厚的书,不由怒气冲冲地说:“看什么看,你把我农的灯油都快用沟了!”老板娘也醒过来,像一头母狼似的扑上去殴打小高尔基。
小高尔基无法忍受下去,他二话不说,头也不回地离开了裁缝店。
小高尔在背着行囊来到伏尔加河边,他注视着波光点点的伏尔加河,心里感觉有些悲伤,可是很快他又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因为他在一艘轮船上遇到了一位和蔼可亲的胖厨师,并做起了胖厨师的洗碗小伙计。
更让小高尔基感到惊喜的是,胖厨师也是个书迷,他有满满一箱的书,而且愿意让小高尔基随便读。
小高尔基高兴极了,一有空闲时间就如饥似渴地读书,有时还和胖厨师一起探讨书中的各种问题。
小高尔基一边读书一边思索,从大量的书籍中明白了许多人世间的道理。
大量的阅读也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滋养,使他最终成为苏联大文豪。
1868年3月14日高尔基出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下诺夫戈罗德城。
父亲是个大兵的儿子,母亲是染房老板的女儿。
祖父曾经当过军官,因残酷虐待部下,被沙皇尼古拉一世降了职。
祖父对父亲非常严厉,以致父亲从家里逃跑5次,最后一次逃跑成功。
逃跑后,先后干过木匠、轮船公司办事处经理、装饰室内帷幔和裱糊壁纸的工人等,是个聪敏、善良而且非常愉快的人。
后来感染霍乱,在高尔基3岁时去世。
父亲去世后,高尔基随母亲到外祖父家生活。
在充满小市民气的外祖父家度过了童年。
其间,母亲改嫁并于几年后患肺结核病去世,外祖父破产。
11岁的高尔基被迫流落人间,开始独立谋生。
他拣过破烂,当过学徒和杂工,受尽欺凌与虐待,饱尝生活的苦难与艰辛。
他只上过三年小学,但酷爱读书,利用一切机会读手边所能碰到的书,刻苦自学。
1884年,他怀着上大学的打算来到咯山,但未能如愿,在社会的底层读完了他的社会大学。
先后当过码头搬运工、面包师傅、杂货店伙计、园丁和守夜人等。
同时,结识了先进的民粹派知识分子和马克思主义的着作,进一步认识到现实的丑恶和人民的疾苦,逐渐树立起改革社会的决心。
1888—18、1891—1892年,高尔基为了解祖国和人民,两次漫游俄罗斯。
从尼日尼跑到察里津,经过顿河区域、乌克兰,来到比萨拉比亚,再从那里沿着克里米亚南岸到了库班,再到黑海边。
旅途见闻和艰苦经历使高尔基开阔了眼界,磨练了意志,积蓄了丰富的知识和生活素材,激发了他从事文学创作的强烈欲望。
经历马克西姆·高尔基,前苏联作家,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
高尔基是他的笔名“高尔基”在俄语中是“苦难、痛苦”的意思。
高尔基是“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
1868年3月28日生于下诺夫哥罗德曾名高尔基城。
父亲在高尔基3岁时去世。
高尔基后随母亲寄居外祖父家。
11岁开始走向“人间”,曾当过学徒、搬运工、面包工人等。
19世纪80年代在喀山参加持民粹派观点的知识分子秘密学习小组,1883年开始过流浪生活。
高尔基从小就有强烈的读书愿望,他在学校时,成绩很好,获得过最优秀奖,然而贫穷使他只上了两年学。
为了养家糊口,他四处奔波,干过各种的工作,但他始终没忘记过读书,他常常冒着危险找书看。
为了躲避老板的监禁,他常常利用深夜看书。
他用罐头做了个油灯,收集主人烛盘里的残油,躲在贮藏室、板棚等处苦读。
实在找不到油灯,他就在月光下看书。
在极端艰难困苦的环境里,高尔基发奋自学,从而掌握了很高的文化水平,为他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创作高尔基早期创作1892——1899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浪漫主义作品与现实主义作品并存。
一方面反映了作家尚处于艺术创作的摸索阶段;另一方面也与他当时对文艺使命的理解分不开。
高尔基认为,时代要求文学应象“警钟”一样唤醒和推动人们去追求光明和理想。
他的浪漫主义作品主要是表现理想的英雄主义精神。
1892年,在《高加索报》上用高尔基的笔名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从此专心从事写作。
1895年写的《依则吉尔的老婆子》和《鹰之歌》是出色的作品。
1898年,他的第一个作品集《随笔与短篇小说集》问世,引起国内外广泛注意。
在其早期创作中,既有浪漫主义作品,也有现实主义作品。
浪漫主义作品有《少女与死神》《伊则吉尔的老婆子》《鹰之歌》《海燕》等。
这些作品一方面反映了人民群众对革命、自由的渴望,也表达了作者对光明未来的憧憬,特别是1901年创造的海燕形象,被认为是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的象征,给人们极大鼓舞。
早期的现实主义作品有:《奥尔洛夫夫妇》《柯诺瓦洛夫》《沦落的人们》《草原上》《因为烦闷无聊》《二十六个和一个》等,主要批判资产阶级社会的凄惨和市侩的卑鄙龌龊,同时也表现人民群众在政治上的觉醒,表达他们对剥削制度的愤怒和抗议。
高尔基早期创作的现实主义作品多取材与他的底层生活的见闻和感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流浪汉题材的小说。
这些作品除强烈地控诉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外,还力图揭示流浪汉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新旧意识的斗争,捕捉劳动群众生活的时代特征,其目的仍然是要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代表作:《切尔卡什》。
小说《切尔卡什》1895生动地描写了老流浪汉切尔卡什勇敢、独立不羁、不屈从于金钱和保持人的尊严的高贵品质,说明尽管这些人的精神包袱还很沉重,但比起自私、庸俗的小私有者却高尚得多。
在艺术上,《切尔卡什》充分显示了高尔基早期现实主义作品刻画复杂性格的卓越技巧。
20世纪初,高尔基的创作转向戏剧方面,以最迅速、最直接、最简洁的形式反映当时的社会矛盾。
1905年革命前后1900——1909是高尔基思想和创作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这段时间高尔基由于积极参加革命运动、与列宁结识和加入布尔什维克党,世界观发生了质的飞跃。
在创作上也更加自觉地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服务,力求创造新的英雄人物,写出比生活更高、更好、更美的东西来。
1901-1910年先后写出了《小市民》《底层》《避暑客》《太阳的孩子们》《野蛮人》等许多重要的社会政治剧本,其中有的反映挣扎在死亡线上的贫苦人民的生活,有的揭露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市侩的精神空虚。
在《小市民》一剧里作者第一次描写了先进工人尼尔的光辉形象。
这些剧本的上演,受到革命人民的热烈欢迎,引起沙皇政府的惶恐不安。
1910年革命后,高尔基的创作达到了成熟阶段。
剧本《敌人》1906年第一次描写了向资产阶级正面进攻的工人阶级的战斗集体,塑造了共产党人辛佐夫的典型形象。
同时期创作的长篇小说《母亲》1906年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两部作品同为俄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作。
1905年俄国革命期间,高尔基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加入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并同列宁会晤。
1906年高尔基写出了两部最重要的作品《母亲》和《仇敌》,使他的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
《母亲》是社会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主人公巴威尔和母亲尼罗芙娜的形象概括了20世纪初俄国工人阶级革命战士的优秀品质。
列宁称赞这部小说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提出它对俄国工人“有很大的益处”。
两次革命间1908——1917可作为高尔基思想和创作的第三个阶段。
1905年革命失败后,此间,高尔基曾因长期侨居意大利,思想上受到党内机会主义派别“造神论”的影响,高尔基一度接受造神说,发表作品中篇小说《忏悔》1908,受到列宁的严肃批评。
十月革命前后高尔基还写了许多重要作品:《夏天》《三人》《马特维·克日米亚金的一生》《俄罗斯童话》《海燕之歌》以及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其中《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以他的自身经历为原型的自传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