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下期末复习诗词鉴赏含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复习附参考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复习附参考答案■01古诗应用题1.在期末写评语时,老师会祝你来年: 。
2.小明成天心思不在学习上,请你用学过的诗句劝他:。
3.当我们浪费粮食时,老爷爷经常用唐代李的诗句来教育我们:。
4.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下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清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
宋朝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中的诗句说明的就是这个朴系的道理。
5.当我们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
6.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来表达对家人的怀念。
7.现在人们常用《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来表达对远别好友的深情厚谊。
8.来到海布下,仰望海布顺泻而下,泼洒飞流,我不禁想起的诗句。
9.昨晚有一道数学题,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
就在我时,爸爸走过来,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
10.七十大寿,大家祝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爷爷却叹道:我赶紧把爷爷的话打住:。
爷爷,您的身子骨比年轻人还壮实呢。
爷爷高兴地笑了。
11.老师,你可记得我——一个令您付出无数心血与汗水的“小淘气”。
您那眼角的皱纹,有一条是为我而生,您那头上的银发,有一丝为我而白。
,这诗句不是赞颂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奉献精神,还能赞颂谁呢?12.深秋,校园的梧桐叶枯黄了,时而像打着秋干,飘飘悠悠;时而像降落伞,摇摇欲坠;时而像一群燕子,自由飞翔…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地面上像是铺上一条无比宽大的金毯子。
望着这景象,我不由地吟诵起龚自珍的诗句:。
这落叶虽不是春天的“落红”,却具有"落红"的献身精神,不正像我们的老师吗?13湖边,那株丰姿的柳树亭亭玉立,纤细的嫩叶泛着点点绿光,远远看去,就好像一树绿色的宝石,柳枝也不逊色,低眉顺眼,柔柔软软,缠缠绵绵,似风姿绰约的美人。
此景象真可谓是。
14.即将告别母校,告别亲爱的老师和同学,我们自然会想到送别诗的诗句,李白送别孟浩然时写下了,表达了离别之情。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横塘(宋)范成大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1)诗以“石桥”“朱塔”等物的“________”(用诗中的词语填写)反衬出人、事的变化。
(2)诗末句寓情于景,颇具情韵。
试分析诗人的情感与景物是怎样巧妙融合的。
【答案】(1)依然(2)写横塘的景中,如细雨、垂杨、画船,细雨如丝,垂杨似线,画船待发,与离情别绪直接相连;结尾以景物作结,烘托离别之情。
【解析】【分析】(1)春到横塘,绿满平川,石桥依旧横卧,朱塔依然屹立,可是诗人却要与友人分别了。
“依然”一词,以景物的不变反衬出人事的变化,流露出依依难舍、留恋难分的情味。
(2)末句以景结情(寄情于景、拟人等),写横塘景中与离情别绪相连的细雨、垂杨、画船,细雨如丝,垂杨似线,画船待发,烘托离别之情。
末句并未用任何离恨相思之词,只是用雨丝风片、垂柳轻舟,象征依依惜别之情,与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融为一体,以抒情之笔写景,颇具情韵。
【点评】此题考查诗歌赏析。
(1)此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做此类题,要注意理解全诗的意思,重点理解“ 石桥朱塔两依然”的诗的意思。
(2)此题考查诗句表现手法。
主要围绕情景交融的写法来展开,要注意围绕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来分析。
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从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昼梦”、“南风”等意象可知,这首诗写的是夏季的生活场景。
(2)本诗中“偷”字用得好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答案】(1)青苔;绿树(2)“偷”字用的好,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南风这个旧相识的顽皮可爱,也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
【解析】【分析】(1)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筛选具体的意象填写作答。
这首诗写夏季的生活场景主要用“青苔”“绿树”“昼梦”“南风”等几个意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及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及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横塘(宋)范成大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1)诗以“石桥”“朱塔”等物的“________”(用诗中的词语填写)反衬出人、事的变化。
(2)诗末句寓情于景,颇具情韵。
试分析诗人的情感与景物是怎样巧妙融合的。
【答案】(1)依然(2)写横塘的景中,如细雨、垂杨、画船,细雨如丝,垂杨似线,画船待发,与离情别绪直接相连;结尾以景物作结,烘托离别之情。
【解析】【分析】(1)春到横塘,绿满平川,石桥依旧横卧,朱塔依然屹立,可是诗人却要与友人分别了。
“依然”一词,以景物的不变反衬出人事的变化,流露出依依难舍、留恋难分的情味。
(2)末句以景结情(寄情于景、拟人等),写横塘景中与离情别绪相连的细雨、垂杨、画船,细雨如丝,垂杨似线,画船待发,烘托离别之情。
末句并未用任何离恨相思之词,只是用雨丝风片、垂柳轻舟,象征依依惜别之情,与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融为一体,以抒情之笔写景,颇具情韵。
【点评】此题考查诗歌赏析。
(1)此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做此类题,要注意理解全诗的意思,重点理解“ 石桥朱塔两依然”的诗的意思。
(2)此题考查诗句表现手法。
主要围绕情景交融的写法来展开,要注意围绕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来分析。
2.阅读选文,回答问题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从诗中的“ ________”、“ ________”、“ 昼梦”、“南风”等意象可知,这首诗写的是夏季的生活场景。
(2)本诗中“偷”字用得好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答案】(1)青苔;绿树(2)“偷”字用的好,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南风这个旧相识的顽皮可爱,也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解析】【分析】(1)根据夏季景物的特点答题。
“新苔”满地说明是夏天,“绿树”也说明是夏天。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夏季的中午,诗人午睡醒来,发现不知什么时候南风把房门吹开,正不停地掀起桌上的书页。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诗歌阅读湖口送友人李频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
零降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注释】①湖:指洞庭湖。
②中流:指江心。
③湘烟:指雾霭。
④楚田:指田野。
(1)诗歌前三句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么样的意境?(2)“离人独上洞庭湖”一句中的“独”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答案】(1)雾霭、芦苇、田野、云梦、飞雪、去雁。
营造了一种凄冷、凄清的意境。
(2)“独”是独自的意思,这个地方是友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友人旅途的寂寞孤独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恋恋不舍之情【解析】【分析】(1)结合诗歌第一、二联分析。
这几句写"湖口"所见:先是放眼湘江水岸,看到暮霭、芦苇、田野:继续远眺云梦,但见飞雪、去雁:最终注目孤舟离人。
一切景语皆成情语。
飞雪暮霭,迷漫着一种凄冷压抑的氛围;四野茫茫,更显出离人的伶仃;大雁孤飞,象征着友人旅途的寂寞艰辛。
据此可知这几个意象营造了一种凄冷、凄清的意境。
(2)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不诗,诗人李频在湖口送不友人离去,结合诗歌前四句分析,傍晚时分,湘江水流在暮霭的笼罩之下更加浩渺,两岸漫无边际的芦苇连继续广袤的田野。
严冬快要过去了,大雁冲起云梦泽的积雪,预备往北飞去了。
在如此的生活里,友人来到洞庭湖边登上了北去的航船。
友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没有人陪伴,一路上该是多么的寂寞孤独呀,这个地方的“独” 是独自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友人旅途的寂寞孤独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恋恋不舍之情。
故答案为:⑴雾霭、芦苇、田野、云梦、飞雪、去雁。
营造了一种凄冷、凄清的意境。
⑵“独”是独自的意思,这个地方是友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友人旅途的寂寞孤独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恋恋不舍之情。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含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宿牛群头①(元)胡助荞麦花开草木枯,沙头雨过拙②蘑菇。
牧童拾得满筐子,卖与行人③供晚厨。
【注】①牛群头:地名。
②拙:同“茁”。
③行人:行旅之人,指作者自己。
本诗和《天净沙·秋思》都写到了干枯的树木,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两首诗歌的内容简要回答。
【附】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答案】《天净沙·秋思》中写“枯藤老树”,突出旅途的凄苦,表达出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乡愁的浓重、内心的悲哀;《宿牛群头》中写草木枯萎,为的是衬托出雨后蘑菇的旺盛,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以及旅途中的安逸闲适。
【解析】【分析】考查两首诗歌中所描写的干枯树木对抒发感情的不同意义。
读懂诗句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以景托景,景中生情,在苍凉的背景上勾勒出行旅之人飘泊不定而又忧愁的情怀。
而《宿牛群头》“草木枯”是为了反衬“拙蘑菇”,突出蘑菇长得旺盛和多。
从而表现出大自然的生机,表达了作者的旅途中的自然景物的喜爱和安逸闲适之情。
故答案为:《天净沙·秋思》中写“枯藤老树”,突出旅途的凄苦,表达出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乡愁的浓重、内心的悲哀;《宿牛群头》中写草木枯萎,为的是衬托出雨后蘑菇的旺盛,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以及旅途中的安逸闲适。
【点评】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古诗的能力。
根据题目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比较,找出两首古诗的共同点和主要差异即可。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宿牛群头》是诗人描写在羁旅途中见到的美丽的自然之景与人的活动,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及旅途中的安逸闲适。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总复习 古诗文专题测评(含参考答案)

古诗文专题测评一、把加点字的正确解释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8分)1.问渠那得清如许..( )A.许多B.像这样C.如此D.如果2.等闲..识得东风面( )A.等到闲下来B.等待C.闲暇D.平常3.及其日中如探汤..( )A.菜汤B.肉汤C.热水D.热汤4.孰为汝.多知乎( )A.女子B.南方C.你D.你们5.停车坐.爱枫林晚( )A.因为B.坐下C.坐车D.坐着6.劝君更.尽一杯酒( )A.更加B.更好C.更多D.再二、把诗句补充完整。
(17分)1.在括号中填入表示颜色的字。
(1)一枝( )杏出墙来(2)千里( )云( )日曛(3)( )云生处有人家(4)春来江水( )如( )(5)日照香炉生( )烟(6)两个( )鹂鸣( )柳(7)野径云俱( )(8)( )银盘里一( )螺2.在括号中填入鸟名。
(1)一行( )上青天。
(2)明月别枝惊( )。
(3)( )声中雨如烟。
(4)枯藤老树昏( )。
(5)千里( )啼绿映红。
三、把古诗名句与其作者连起来。
(10分)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毛泽东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杜甫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陆游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于谦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王安石四、先解释画线的词语,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12分)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总复习 古诗文专题测评(含参考答案)

古诗文专题测评一、把加点字的正确解释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8分)1.问渠那得清如许..( )A.许多B.像这样C.如此D.如果2.等闲..识得东风面( )A.等到闲下来B.等待C.闲暇D.平常3.及其日中如探汤..( )A.菜汤B.肉汤C.热水D.热汤4.孰为汝.多知乎( )A.女子B.南方C.你D.你们5.停车坐.爱枫林晚( )A.因为B.坐下C.坐车D.坐着6.劝君更.尽一杯酒( )A.更加B.更好C.更多D.再二、把诗句补充完整。
(17分)1.在括号中填入表示颜色的字。
(1)一枝( )杏出墙来(2)千里( )云( )日曛(3)( )云生处有人家(4)春来江水( )如( )(5)日照香炉生( )烟(6)两个( )鹂鸣( )柳(7)野径云俱( )(8)( )银盘里一( )螺2.在括号中填入鸟名。
(1)一行( )上青天。
(2)明月别枝惊( )。
(3)( )声中雨如烟。
(4)枯藤老树昏( )。
(5)千里( )啼绿映红。
三、把古诗名句与其作者连起来。
(10分)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毛泽东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杜甫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陆游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于谦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王安石四、先解释画线的词语,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12分)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诗词曲鉴赏分类复习-(含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诗词曲鉴赏分类复习-(含答案)小升初诗词曲鉴赏分类复习-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古诗词对比阅读。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范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1.给诗中加点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打“√”。
新:(①柳叶格外清新②新种的柳树)故人:(①故乡的人②老朋友)2.《送元二使安西》的后两句中“______”字表明了酒已经劝了多次,喝了多杯。
“劝”字委婉地表达了诗人______的思想感情。
3.《送元二使安西》中的第二句点明了描写的季节是,从“______”可以看出来。
《别董大》中第二句点明了描写的季节是______,从“、”等词语可以看出来。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首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
B.两首诗都是送别诗。
C.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难舍难分、牵挂担忧的感情。
D.《别董大》情感豪迈、乐观;《送元二使安西》情感虽带惆怅,却不悲伤。
十五夜望月______,冷露无声湿桂花。
______,不知秋思落谁家。
5.将古诗补充完整。
6.本诗写的是_______(季节)的景色,我们可以从“_______”“_______”等处看出来。
7.诗的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但是我们可以从“_________”一词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这两句诗写出了景物_________的特点。
8.根据古诗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①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亲的五言律诗。
( )②“冷”字描写了秋夜露珠的清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独在异乡孤寂惆怅的心境。
( )③这首诗第一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词语“地白”看出月色的皎洁,写出了萧瑟苍凉之景。
( )9.“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可否换成“在”?为什么?______ ______。
10.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开篇描绘出十五夜的明朗素洁的景象,为下文写秋思作铺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下期末复习古诗词阅读理解(-)寒食韩翝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候家。
1.诗中描写自然景物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说说“春城无处不飞花”中“飞”字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梳理本诗、注释以及“阅读指南”的相关信息,写一段文字,介绍你所了解的寒食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诗中“寒食”是指5.这首诗前两句写风光,主要突出长安城。
后两句写夜晚景象,讽喻。
6.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字点明自然节候,为下面写景总起。
B.“飞”字动感强烈,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
C.“斜”字照应前面的“飞”,间接地写风D.“传”字写出皇帝对重臣“五侯”的恩宠。
7.本诗的作者是_____朝的______?(人名)(2分)。
8.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A.春风拂面,杨花飞扬,宫柳轻斜,美不胜收."春城无处不飞花”成为当时流传甚广,皇帝都特别称许的名句。
B.寒食节在清明前两天,习惯禁火三天,只吃冷食,提倡简约。
日暮时分,皇官只好分发蜡烛照明。
C.唐代以前,汉朝最为强大,所以唐人作诗都喜欢借汉来比唐,起到借古讽今的作用。
D.“五侯”指汉成帝时封王皇后五个兄弟为侯,诗中借此典故委婉地讽刺皇帝对贵戚近臣的特别恩宠。
9.下列对诗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从内容看,本诗由写景物转入咏礼俗。
B.从空间看,本诗由皇城直接转入权贵门第。
C.从时间看,本诗由白天转入日暮。
D.从感情看,本诗由平和转为庄重。
10.(1)诗歌前两句用______两字点明仲春景色;后两句用________两词点明享受特权的对象。
(2)简单分析诗歌暗寓讽喻的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今天人们用此诗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渲染春天的美丽景色。
11.寒食节,在节前两天,节日期间不能 (2分)12.下列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A.前两句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刻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B.前两句写暮春景色,后两句暗寓讽喻之情。
C.诗不直接讽刺,而只描摹生活中的特权阶层,含隐巧妙,人木三分。
D.这首诗选取典型的意象描写宫廷寒食节的情况,含蓄表达了对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的嘲讽。
(二)迢诏牵牛星《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接写出织女的忧伤。
2.“札札弄机杼”中的“弄”字在诗中的意思是_________,表现了织女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诗主要从织女的角度入笔,写了她织布“弄机杼”“”“不得语”的情形,充分表现了分离的悲苦。
4.这首诗大量使用了叠音词,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这首诗是产生与汉代的一首文人(文学体裁)。
(2分)6.下列队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迢迢”形容遥远;“皎皎”形容明亮。
B.“素手”形容瘦手,形容手指细长。
C.“终日不成章”是说织女整天织布,却织不成匹。
D.“相去复几许”意思是说两人相距并不遥远。
7.这首诗取材于我国古代___________________的神话传说,它写的虽然是天上的事,反映的却是现实的生活。
人们常用这一神话比喻 ___________________。
8.这首诗中,有一个很关键的过渡性句子,它既是前因又是后果,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 ________。
9.这首诗在刻画织女时,并没有孤立静止地去写她的思想活动,而是通过_______________ 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显得含蓄深沉,极富艺术感染力。
10、这首诗出自《》。
(2分)11、下面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本诗借助牛郎织女的故事来反映爱情生活,看似写神话传说,实则是人间爱情生活的真实写照。
B、整首诗从织女的角度来写织女劳动的情景、勤劳的形象和孤寂苦闷心情,最后两句突出地表达了牛郎对织女的缠绵情意。
C、全诗似句句在写景,又句句在写情,情语景语融合无间. 诗写景自然清秀,抒情委婉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1.诗题中的“十五”,指的是农历月日,这一天是节,民俗都要吃月饼,寓意2.诗中主要写秋夜景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
(4分)5.下面对这首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4分)A.“树梄鸦”写的是夜深人静,鸦雀无声,静谧中透出一片死寂。
B.“冷露无声湿桂花”一句,让人联想到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
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C.“今夜月明人尽望”描绘了十五之夜,月色明朗,人们放眼远望,心境开阔。
D.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静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6.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联想李白《静夜思》中的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2分)7.下列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A.“中庭地白树栖鸦”一句中“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练,既写了鸦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B.“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暗写诗人望月,是全篇点题之笔,意境显得悠远,耐人寻思。
C.“今夜月明人尽望”这一句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引出了入骨相思。
D.“不知秋思落谁家”一句中,“秋思落谁家”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其中一个“落”字,新颖妥帖,给人以静的形象的感觉。
8.本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
(2分)9.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A.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律诗。
本诗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
B.“中庭地白树栖鸦”,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C.“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
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
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D.“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人不再正面写自己的思亲之愁,而是用一种疑问式的委婉语气道出那绵绵的愁念会落在谁家。
(四)马诗【唐】李贺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本诗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填体裁)。
(2分)2.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这首诗用比兴手法,通过咏马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
B.诗的前两句通过平沙如雪,新月似钩的描写,展现出一派宁静旷远的场景C.诗的前两句写景,实际上是开启后两句的抒情,又具有兴起的意义。
D.诗的后两句借马以抒情,表达了作者被赏识却不能建功立业的痛苦。
3、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整首诗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4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请你用三个词语概括诗中马的形象特征。
6、本诗把“此马”比作();“瘦骨”写出“此马”().7.这首诗写出了作者__ __(A恃才傲物、B怀才不遇、C妒才忌能、D庸才当道)的忧郁.(五)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本诗的作者是明朝诗人__________。
“吟”是_________________的意思。
2.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作者以石灰石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B.“烈火焚烧若等闲”中,说的虽然是石灰石,但它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C.“粉骨碎身浑不怕”中,“粉骨碎身”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D.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是作者在寓情于景,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3.解释下列词语。
等闲:_________________浑:_________________清白:_________________4.诗的前两句看似写石灰的烧炼,其实象征着_________________;三、四两句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的决心。
5.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将句子衔接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