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最全资料

合集下载

苏轼资料

苏轼资料

苏轼的故事:1.吟诗赴宴: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

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

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

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

其余五人轰声叫好。

“我先来。

”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

“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的端走了马肉。

“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的拿走了羊肉。

“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的伸手把肉扒了过来。

“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的抢走了骨头。

“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的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

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的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

六举人呆若木鸡。

2.出人头地: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

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

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

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

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

在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是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啊!”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3.家庭聚会:苏轼高中榜眼后,苏氏三父子加上以三难秦少游而闻名的苏小妹一家齐聚在花园里庆祝,苏轼之父苏洵命题定以“冷、香”两个字,每人写两句诗,要求都会合当时的情景。

为起带头,苏老泉缓步度到花池边,吟道:“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

子由站起来摘了瓣馨香腊梅,弹了下手指,曰:“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弹遍指头香。

”小妹也去摘花,子由要笑他摹仿自己,小妹却云:“叫日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

说完摊开手掌,一只蝴蝶已被捏死。

苏轼资料

苏轼资料

人物简介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

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人称“苏东坡”,号“东坡居士”。

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三寸有余,苏轼为人宽大如海”。

苏轼是苏洵的次子(长子夭折),嘉祐二年(1057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

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1069年),父亲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

因与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并非完全不同意,还是有部分认可的,前期反对,后期深入民间,了解到新法的好处,转而赞成新法好的方面。

),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再迁至密州(今山东诸城),移至徐州。

元丰二年(1079年),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署公文。

哲宗立,高太后临朝,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

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二品),知礼部贡举。

元祐四年(1089年)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

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州市区),再贬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

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四岁,御赐谥号文忠(公)。

苏轼生平他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苏东坡的简介

苏东坡的简介

苏东坡的简介
苏东坡(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原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

人称“苏子”,与黄
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苏东坡自幼聪明好学,少有才名。

登进士后,历任官至翰林学士、参
知政事,曾任平章军国重事,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决策,也曾担任理学一
派的最高领袖。

他在文学上有着卓越的成就,宽泛的阅读兴趣,自成风格,对宋代诗词、散文、小说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他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画家,著名作品有《题西林壁》、《赤壁图》等。

苏东坡的作品不仅在文学和艺术领域有杰出的成就,也涉及政治、军
事等方面。

他热爱民间文化,推崇“温故知新”的学习态度,倡导“情理
并重”的文化观念,主张崇尚人性、自由、民主等价值观念,对中国文化
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关于诗人苏轼的资料介绍

关于诗人苏轼的资料介绍

关于诗人苏轼的资料介绍苏轼,又称苏东坡,宋朝的文坛领袖,著名的诗人,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苏轼资料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苏轼资料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洵之子,苏辙之兄,父子三人并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轼的愿意是车前的扶手,虽然默默无名但是扶危救难,不可或缺,苏轼之名便是取的这个意思。

苏轼为人豁达率真,喜欢广结好友,喜欢美食与品茗,也喜欢出游山水之间。

二十一岁时与弟弟苏辙随父入京赶考,二人均及第,深得欧阳修的赞赏,在京城名噪一时。

苏轼起初仕途还算平顺,但苏洵病逝,兄弟二人回乡守孝,归来之时,王安石开始变法,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此仕途开始不顺,屡次遭贬谪,流放多地。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有非常高的成就,属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他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合称“苏黄”。

写得一手好文章,又工于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作品传于世,可以说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公元1101年,苏轼在常州过世,享年六十五岁,其子苏过尊其遗愿,将他安葬于汝州郏城县钧台乡上瑞里。

宋高宗赵构即位后,将苏轼追赠为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个什么样的人首先说苏轼是一个聪明的人,这从苏轼的经历就可以看出,苏轼的父亲苏洵在苏轼年龄还比较小的时候就醉心于仕途,在家里刻苦攻读,这样也为苏轼的早年家庭学习打下来坚实的基础,苏轼后来的成就离不开早年的启蒙。

据说苏轼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苏轼二十一岁就参加朝廷的考试并且高中第二名,从以上就可以看到其天资聪颖。

再说苏轼是一个豁达和豪放的人,俗话说“文如其人”,苏轼的作品很少有小情调的自怜自艾,苏轼的文章充斥着一种强烈的生命力,豪放洒脱,有着一日千里的气概,即使是被遭遇了牢狱之灾后的《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是那么豪放不羁,看到的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想到的是“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关于苏轼的资料

关于苏轼的资料

关于苏轼的资料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
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宋徽宗即位后,苏轼相继被调为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

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朝廷颁行大赦,苏轼复任朝奉郎。

北归途中,苏轼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在常州(今属江苏)逝世,享年六十五岁。

苏轼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钧台乡上瑞里。

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

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谥号“文忠”。

扩展资料:
苏轼文学成就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

柳永虽然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却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

而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

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

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轼。

苏东坡简介资料

苏东坡简介资料

苏东坡简介资料苏东波,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下面是X为你整理的,希望对你有用!苏东坡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等传世。

苏东坡人物生平早年经历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 (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

苏轼的祖父是苏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

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进京应试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

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

关于苏轼的资料简介

关于苏轼的资料简介

关于苏轼的资料简介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关于苏轼的资料简介,供大家参阅!苏轼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苏轼人物生平早年经历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 (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

苏轼的祖父是苏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

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进京应试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

语文苏轼资料

语文苏轼资料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

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多惠政。

卒谥文忠。

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家世生平祖父苏序,表字仲先。

祖母史氏。

苏轼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苏轼生性放达,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黄庭坚称他“真神仙中人”。

1037年1月8日,苏轼出生于眉州眉山。

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1084年(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

常州一带水网交错,风景优美。

他在常州居住,既无饥寒之忧,又可享美景之乐,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能与家人、众多朋友朝夕相处。

于是苏东坡终于选择了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

风格思想他的诗有一个最突出的主题:同情人民、关心生产。

苏轼的写景诗和理趣诗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并脍炙人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文 艺 全 才
《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惠州一绝》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的创始人 书法上为宋初四大书法家
苏黄(庭坚)米(芾)蔡(京,襄)
《江城子》《水调歌头》《定风波》《念奴娇》《卜算子》
绘画上是文人画的开创ຫໍສະໝຸດ 之一《枯木怪石图》、《竹石图》
把古文引进赋体的创作,其《赤壁赋》与欧阳 修的《秋声赋》同为文赋的代表作。
黄州赤壁
黄州现存的 ‚东坡赤壁‛有 二赋堂、挹爽楼、 栖霞楼、剪刀峰、 留仙阁、碑阁、 酹江亭、坡仙亭、 睡仙亭、放龟亭、 喜雨亭、问鹤亭 。
东坡制造
黄冈赤壁、二赋堂
• 凭吊江山,恨人生之如寄 • 流连风月,喜造物之无私
黄州:走向成熟
“乌台诗案”以及其后的在黄州被贬的 生活使苏轼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 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 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 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 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 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余秋雨 《苏东 坡突围》
蓝色 苏轼的人生曲线 红色
人生轨迹 创作曲线
1079 1036
1084
1057
1094
眉州
黄州
惠州 儋州
1101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宋神宗、哲宗期间的残酷党争
变法派阵营
宋神宗(雄心万丈的皇帝) 王安石(拗相公) 吕惠卿(巨奸大恶,富有险谋又极具说服能力的小 人,声名狼藉,追随王安石,后出卖王安石。) 李定(母丧不奔,后弹劾苏东坡。乌台诗案中力主判 处苏东坡死刑。有‚名言‛:‚笑骂由他笑骂,好官 我 自为之‛) 舒亶(乌台诗案的策划人,罗织东坡罪证高手。与邓 绍一同弹劾苏东坡) 曾布(活跃的政客) 王雱 (王安石之子) 章谆(后为苏东坡敌人)
枯木怪石图
猪肉颂(打油诗两首)
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yǎn, 覆盖)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 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富者 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 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东坡肘子‛、 ‚东坡豆腐‛、 ‚东坡玉糁‛、 ‚东坡腿‛、 ‚东坡芽脍‛、 ‚东坡墨鲤‛、 ‚东坡饼‛、 ‚东坡酥‛、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 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 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 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仿佛‛ 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
• 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 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 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家门口停留下来的 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 江声。‛走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 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 呼之欲出。 • 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 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反对派派阵营
司马光(反对派之首,大史学家) 韩琦(元老重臣) 吕晦(第一个发动攻击的人) 曾公亮(脆弱宰相) 范镇(元老重臣,苏家‚叔伯‛辈好友) 苏东坡 苏子由(东坡之弟) 富弼(老宰相) 欧阳修 范仲淹(早期改革家) 吕公著(曾与王安石为友) 王安礼(王安石弟) 王安国 (王安石正和吕惠卿商讨政事,弟弟安国在外面吹笛 子,王安石向外面弟弟喊道:‚停此郑声如何?‛弟弟应声回 敬 道:‚远此佞人如何?‛ 刘挚(独立批评者,后与东坡为敌) 郑侠(宫廷门吏,呈给皇帝《难民图》,画了带着脚镣的难民 在砍树挣钱,用以付还官家的青苗贷款。太后动怒。王安石始 失势)
二、 “乌台诗案”。 苏轼被下狱,关押了130多天后,得 以释放,但被贬为黄州做团练副史。 苏轼在黄州居住了四年零两个月后被 改派汝州,后来又允许他在常州居住。
苏轼被下狱,在狱中给弟弟苏辙写下 了绝笔诗,其中写到: 是处青山可埋骨, 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今世为兄弟, 又结来生未了因。
三、东山再起
1085年3月5日,哲宗之母高太后垂帘听 政。5月6日苏轼被起用任登州知州七品, 被调回中央先后任礼部郎中,起居舍人 六品,1086年3月14日,升任中书舍人四 品。9月12日又升任翰林学士正三品。先 后任杭州、颖州、扬州以及定州知州。
四、被贬海南 1093年,哲宗亲政,苏轼被贬广东英州, 还未到达英州,就又被贬到广东惠州, 后又被贬到海南儋州。《荔枝叹》等作 写于此时。1100年哲宗病逝,徽宗继位, 在儋州生活三年的已经65岁的苏轼,渡 海而回, 1101年七月二十八日,病逝于 常州。
• “夜阑‛一句,亦景亦情,既是写深夜无风而平静 的江面,也是词人此际宁静超然心境的象征,并 从而引发出尾二句的渴望和遐想。 • ‚小舟‛二句,写词人面对平静的江面,幻想着 能如范蠡一样,驾一叶扁舟,远离尘世喧嚣,在 江湖深处安闲地度过自己的馀生。 • 体现了作者当时渴望得到精神自由和灵魂解脱的 心境。
苏轼及其作品
简介:
苏轼(1037—1101)年 ,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 州眉山人(今四川眉山 市)。他是中国文学史上 知名度最高的伟大作家,, 现存诗2726首,词398阕, 开创了北宋豪放词的先河。 散文4800余篇,是唐宋八 大家之一。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石钟山记》《喜雨亭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说明:当风烛残年的苏轼从海南岛儋州贬所北归途 经润州(镇江)时,在金山寺看到李公麟(北宋名画 家,苏轼好友)所画东坡像,回顾一生,心潮难平,感 慨万千,写下了《自题金山画像》。
三次贬谪
1、1080年~1084年:44岁时谪往黄州 ※神宗死,哲宗立。太后高氏执政,东坡还朝、 外任。(1085~1093) 2、1094年~1096年:58岁谪往惠州。 ※哲宗长大成人,为新党党徒挟制。 3、1097年~1100年:61岁谪往海南儋州。 ※宋徽宗即位,太后陈氏执政,召苏还京。 1101年北返途中病逝于湖州,葬河南郏县。
凤翔
汴 京
密州
杭州
眉山 我本西湖一钓舟?意嫌高屋冷飕飕。
黄州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吾老矣,寄馀龄。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惠州
儋州
足下所见皆故我,非今我也!
坎坷一生
京城(中书舍人) 京城(旧党欧阳修)
(判官) (旧党重启)
密州 徐州 湖州
知州
杭州(不容于新旧两党) 惠州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 而不腻耳的声响,一种不再需对别人察言观色的 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 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 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 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 的细流变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 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 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 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 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 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 作好了铺垫。
• 下片即是词人‚倚杖听江声‛时的哲思。 • ‚长恨‛二句,是词人当下对人生的思索 和感叹。想平生颠沛飘泊,身不由己之时 居多,何时才能不为外物所羁绊,任性逍 遥呢?
初到黄州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臵,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初到黄州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 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 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 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 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 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 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 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
3
百 科 全 书 式 的 文 化 巨 人
第 第 第 三 二 一 节 节 节 苏 轼 轶 事
苏 轼 诗 词 苏 轼 的 生 平
苏 轼
一、苏轼的生平
生平介绍
播放CCTV10 百家讲坛 康震《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 眉山(今属四川)人。他出身于一个 比较清寒的文士家庭,父亲苏洵,由 发愤读书而入仕,他受父亲影响,走 上了同样的道路。仁宗嘉祐二年 (1057)二十一岁时,受到欧阳修的 赏识,考取进士,嘉祐六年授大理寺 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公事,开 始了他一生坎坷的仕宦生涯。
• 宋人笔记中传说,苏轼作了上词之后, ‚挂冠服江边,拏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 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 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根本 未去‚江海寄余生‛。这则传说,生动地 反映了苏轼求超脱而未能的人生遭际。
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 自当推(苏)为第一”。
黄州时期的传世书画
凤翔
杭州
(反对新党新政) 通判
黄州
(乌台诗案) 团练副使
儋州
苏轼的政治生涯大致可分为四期: (一)转任地方
(二)乌台诗案
(三)东山再起 (四)被贬海南
一、转任地方。 苏轼首任官职是凤翔府判官。 三年后,苏轼即由凤翔来到中央任职, 担任判官诰院。 36岁时苏轼首先被派往杭州任通判。 接下来被任命为密州太守,徐州知州、 湖州知州等职。在地方为官共八年。
给弟弟苏辙绝笔诗中有: 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 给妻子王闰之绝笔诗中有: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惊汤火命如鸡。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东坡居士”和“东坡雪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