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心理学(1-7章)

合集下载

最新体育心理学 第七章1

最新体育心理学 第七章1
关键词
渐进 放松训练 自生训练 沉思 生物反馈 系统脱敏 模拟训练
第一节 渐进放松训练
一、渐进放松训练概述 二、基本渐进放松训练 三、加上暗示语的渐进放松训练 四、在不同场合的渐进放松训练
一、渐进放松训练概述
(一)渐进放松训练(Progressive Relaxation training) 是利用全身各部位肌肉的紧张和放松,并辅以深呼 吸和表象来调控人们紧张情绪的一种训练方法。其 基本假设是当肌肉完全放松时,身上其他部位肌肉 也随之放松和减缓生理消耗作用,骨骼肌紧张水平 和变化与内部情绪唤醒状态紧密相关。
行为策略测验
行为策略测验(TOPS)是由Thomas, Murphy 和 Hardy(1999)研制的,主要是 针对运动员运用策略的方法和技能进行测量。 在比赛环境下,TOPS测量的因素包括:自我 暗示、情绪控制、自动性、目标设置、表象、 激活、消极思维和放松。除了用注意力控制代 替消极思维之外,在训练环境中TOPS测量的 因素与在比赛环境中的一样。TOPS共计64个 条目,有32条与比赛情境有关,32条和训练情 境有关。
三、心理技能训练的意义和作用
(一)心理技能训练的意义 1.心理技能训练是竞技运动训练的重要组 成部分 2.心理技能训练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基础建 设之一
三、心理技能训练的意义和作用
(二)心理技能训练的作用 1. 有利于提高情绪调控能力 2. 有利于增强意志品质 3. 有利于掌握和改进动作技能 4. 消除身心疲劳,加速恢复过程
三 心理技能训练计划、方案与实施
心理技能训练计划 心理技能训练方案 心理技能训练的实施
一、什么是心理技能训练计划
(一)心理技能训练计划 (二)心理技能训练方案 (三)心理技能训练计划的实施

体育心理学---第一章 体育心理学概述

体育心理学---第一章   体育心理学概述
体育心理学
Sports Psychology
h
1
教材与参考文献
教材:季浏主编:《体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6年5月第1版。
参考资料:
1.马启伟 主编:《体育心理学》,高等教育 出版社1996年版。
2. 【美】罗伯特 .斯莱文著、姚梅林译: 《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人民邮电 出版社,2004年7月中译版。
祝蓓里等人(2000)认为,体 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们从事体 育活动(包括体育教学活动、课 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活动)专 门条件下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 发展规律的科学。
h
25
本教材所下的定义
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情景中认知、
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h
26
学习和掌握体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主要有两个目的
h
33
二 体育科学研究的需要
体育教师不仅是一名教学者,也应该是一名研究者。 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许多复杂的心理活动需 要体育教师运用体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去思考、研 究。 加强体育教学心理学的研究,体育教师应该有许多方 面的优势。
h
34
补充: 体育心理学发展概况
一、19世纪的动作心理学 二、20世纪体育心理学的进展
h
39
复杂反应时
❖ 复杂反应时,又称选择反应时,是指要求对不 同刺激作出相应的不同反应所需要的时间间隔, 或是指对于事先不知道实际要出现的是何种刺 激物,也不知道要以什么样的动作去回答,而 对不同的刺激作出相应的反应所需要的时间。
h
40
复杂反应时举例:
❖ 对同一种感觉而言, 复杂反应时比简单 反应时的时间长。 因为复杂反应时比 简单反应时多了一 个选择、辨别的时 间。

体育心理学第七章 心理技能训练[精]

体育心理学第七章 心理技能训练[精]
利用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将练习者自身机 体生理过程变化的信息进行加工、放大后, 直观及时地反馈给练习者本人,使其即刻知 道了解自己行动的效果,进而采取一定的措 施调节控制自己身心变化的方法。 常用的生理指标:
时差的模拟
地理环境的模拟
七、目标设置训练
目标:指一个人想要在某一特定的 时间内达到某一特定的行为标准。 目标能使注意力集中; 目标有助于能量动员; 目标不仅增加现时的努力程度,而 且延长 努力,因为单调感减少; 通过设置目标,常会主动采用和发 展新的方法,以便早日达到目标。
逆反口令法 轻微口令法 有效口令与无效口令法
11 37 30 52 21 27 76 15 26 4 56 75 82 87 91 65 57 47 62 40 45 67 36 5 22 55 32 44 69 51 53 25 31 85 2 72 12 24 74 86 80 89 71 41 96 18 35 90 59 20 19 98 66 1 16 48 78 61 81 7 60 99 10 70 33 97 92 39 43 34 88 3 46 63 58 79 9 84 95 73 29 77 23 54 28 38 94 00 50 14 17 42 93 49 6 83 13 64 8 68
准备动作--选择姿势。以舒适放松,全身肌肉都不 费力为准,仰卧、半仰卧、靠背坐、站立姿势均可, 通常采用靠背坐姿势较多。 开始动作——全身放松坐好,轻轻闭上双眼,想象自 己正处于一个非常舒适宁静的环境之中。 调整呼吸——变正常呼吸为慢速、加深、均匀而自然 的腹式呼吸。呼起时尤其要放慢并呼完全。 松感练习——在语言诱导下,按照从右到左、自上而 下、先四肢后躯干的顺序体验肌肉放松的感觉。
放松训练的步骤

季浏《体育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季浏《体育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目录第1章体育心理学概述1.1复习笔记一、体育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体育心理学与运动心理学、锻炼心理学的关系(1)区别三门学科分别对应于不同研究领域,因此其各自研究的目标、对象和侧重点不尽相同。

①体育心理学研究的是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成长和发展的作用。

其主要研究目的是提高教与学的效果,主要研究对象是学生,也包括教师,研究内容包括选择教学内容、采用教学方法和进行教学设计等的心理学依据。

②运动心理学主要研究目的是提高训练效果和比赛成绩;其主要研究对象是运动员,也包括教练员,研究内容具体包括运动员、教练员、观众的心理和行为。

③锻炼心理学主要研究目的是参与体育锻炼的前因和心理效应;其主要研究对象是大众。

(2)联系①研究的对象都是参与身体活动的人。

②研究的内容涉及从事身体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如认知、情感、动机、个性等。

③研究方法相同。

2.体育心理学概述(1)概念的界定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这一特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即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情境中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2)学科性质、研究任务和学习目的①学科性质体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体育教师必须掌握的教育学科。

②研究任务a.理论任务第一,揭示体育活动与人的心理(包括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点或品质,以及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第二,揭示体育教学条件下动作技能的获得和发展的心理规律,以丰富普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有关方面的内容。

b.实践任务直接为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服务,即为有效地进行体育教学、锻炼和竞赛提供科学的心理学依据。

③学习目的a.理解心理因素如何影响个体在体育运动时的生理表现。

b.理解参与体育活动如何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发展、健康和幸福。

3.研究方法(1)实验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是心理学研究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揭示心理和行为规律的重要手段。

其优点在于可在任意时间内进行周密观察,且可验证,具有科学研究所要求的高度公认的客观性。

运动心理学(1)

运动心理学(1)

运动心理学主讲:温志宏运动心理学教学目录1、体育心理学对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的问题。

2、体育心理学对学生体育参与的动机兴趣习惯培养的问题。

3、体育心理学研究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教学及教学组织中的心理学问题。

4、心理问题矫正和辅导运动心理学教学目录第一章运动心理学的性质与任务教学目标:了解运动心理学发展历史中的标志性事件。

了解运动心理学的性质与任务。

了解运动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和研究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学习热情,为今后学习研究打下基础。

重点:了解运动心理学发展历史中的标志性事件。

了解运动心理学的性质与任务。

难点1、了解运动心理学的性质与任务。

2、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学习热情,为今后学习研究打下基础。

第一节运动心理学发展历史中的标志事件特里普里特于1897年进行的社会促进效应实验研究,既开社会心理学研究之路,也创运动心理学研究之先。

1965年,国际运动心理学会成立,推动了运动心理学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发展。

第二节运动心理学的研究特点一、研究领域:从研究内容分析,运动心理学有三大研究领域,即竞技运动心理、体育教育心理和大众锻炼心理。

20世纪80和90年代,中国运动心理学在竞技运动心理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和实践工作;2000年以后,研究领域明显扩大,体育教育心理和大众锻炼心理的研究明显增加。

二、性质与任务运动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是阐明体育运动的心理学基础,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的应用科学。

运动心理学的主要研究任务是: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心理过程的特点和规律以及人的个性差异与体育运动关系;研究体育运动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产生的影响;研究掌握运动知识、形成运动技能、进行技能训练的心理学规律;研究运动竞赛中人的心理状态。

思考与练习:何年何人何事件,可被视为运动心理学学科建立的标志。

国际运动心理学会成立于何年,推动了运动心理学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发展。

从研究内容分析,运动心理学有三大研究领域是什么?运动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什么?运动心理学的定义是什么?研究对象是什么?运动心理学的主要研究任务是什么?第二章运动活动的动机第二章运动活动的动机教学目标:1.列举成就需要理论、认知评价理论和目标定向理论的要点并说明其应用意义。

体育心理学(1-7章)

体育心理学(1-7章)

体育心理学第一章体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体育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一、体育心理学与运动心理学、锻炼心理学的关系●广义的体育包括:体育教育、竞技运动、大众健身运动●所以体育心理学也相应有: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锻炼心理学●三者的区别:目前的现状:举国体制繁荣了运动心理学,全民健身计划昌盛了锻炼心理学,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处于弱势。

●二、体育心理学概述●(一)概念●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这一特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具体而言,是研究体育运动情境中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二)学科性质、研究任务和学习目的●1、学科性质:理论学科+应用性学科+教育学科●2、任务(1)理论:揭示体育活动与人的心理之间的关系;(2)实践:为有效地进行体育教育、锻炼和竞赛提供科学的心理学依据。

●3、学习目的(1)理解心理因素如何影响个体在体育运动中的表现;(2)理解参与体育活动如何影响一个人的心理●三、研究方法●(一)实验研究法●1、实验室实验法:在实验室内,操纵自变量,观察因变量的变化;●2、自然实验法:在自然条件下,创设一定的情境,操纵自变量,观察因变量的变化;●3、准实验法:在自然条件下,可能对情境的控制力很弱,操纵自变量,观察因变量的变化;●(二)现场研究法●在现场直观察或询问,不操纵任何变量。

优点:简便;缺点:不能操纵和控制自变量,所以不容易明确自变量和应变量之间的关系。

●(三)心理测量法●使用编制好的标准化的心理测量工具进行研究。

●四、体育心理学的多维性●体育心理学是一门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但同时,它本身又包含了许多传统心理学的内容。

如:●1、体育社会心理学●比如研究体育领导理论和风格,运动团队的凝聚力等●2、发展运动心理学●主要探讨伴随着年龄和运动技能的变化,运动员发生的心理变化●3、认知运动心理学●主要探讨运动员的认知对随后的情绪及运动表现的影响,动机的来源,运动员对成败的归因等●4、教育运动心理学●学生、运动员或健身者的运动表现如何,经常反映了一个体育教师、教练或健身指导者有效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体育心理学(第七章)

体育心理学(第七章)

第七章焦虑和紧张情绪焦虑是比紧张情绪更为复杂的、指向未来的情绪,但它包含着紧张情绪。

紧张是人在某种压力环境的作用之下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情绪反应。

人的紧张情绪的的反应可能是适宜的、积极的,也可能是不适宜和消极的。

它取决于个体的适应能力,以及对环境的认知,如感知、记忆、思维等。

紧张的行为反应可以表现为抑制行为,也可以表现为激化行为。

但是,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具有明显的能量消耗。

研究表明,处在紧张状态下人的生理、心理反应约有25种,人们经常出现的是其中 6 种反应。

这些反应按出现的人次多少排列为:(1)全身肌肉紧张;(2)活动增多(舔嘴唇,手掌在裤子上或椅子上擦来擦去等);(3)心神不宁;(4)失眠;(5)食欲不振;(6)尿频;(7)向人诉说;(8)自我解说,困惑;(9)自我检讨;(10)愤怒;(11)兴奋;(12)回避他人;(13)情绪抑郁;(14)食欲亢进;(15)苦恼;(16)颤抖;(17)腹泻;(18)疲劳不堪;(19)昏沉思睡;(20)烦躁;(21)恶心;(22)活动减少;(23)便秘;(24)挂念健康;(25)呕吐等。

紧张是在体育活动中普遍发生的事情。

当学生或运动员在体育活动中面临客观困难时,如果有积极的动机和克服困难的态度,就会产生适宜的紧张情绪。

相反,当他们感到体育活动的要求与其成功地达到此要求的能力不相一致时,就会产生极度的紧张情绪,这种极度的紧张情绪又叫应激。

应激作为一种不适宜的紧张,它是以人们认知到有某种威胁为中介的。

极度的紧张状态,一般是指在极限条件下所引起的,使活动者的情绪兴奋性达到使大脑皮层的神经活动发生紊乱,从而引起行为控制失调,不能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一种情绪状态。

处在极度紧张状态的个体会表现出:心绪紊乱程度提高,视野缩小,注意狭窄而又指向内心世界,认知方式不当,甚至致使其产生方位知觉、时间知觉、距离知觉的判断错误。

有的学生或运动员处在极度紧张的条件下会表现出痛阈的降低,使其对腹部或其他部位疼痛的忍受性变差,并容易受伤。

体育心理学---第七章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体育心理学---第七章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2. 体育锻炼降低焦虑的效能
佩特鲁泽罗等人(Petruzzello et al., 1991) 对1960年至1989年间的104项关于身体锻炼与焦虑的 关系的研究进行了元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① 锻炼的活动时间必须长于20分钟,才能有效地降低焦虑;
② 渐进性放松练习同身体锻炼一样可以有效降低状态焦虑; ③ 身体锻炼比渐进性放松练习能更有效地降低特质焦虑; ④ 无氧练习不能降低焦虑; ⑤ 长期的和短期的有氧练习均可有效降低状态焦虑; ⑥ 身体锻炼必须坚持10周以上,才可能有效降低特质焦虑。
① 短期身体活动和长期身体锻炼都能有效地降低抑郁;
② 锻炼的降抑郁效果在那些要求心理帮助的人身上最为明显;
③ 身体锻炼与特质性抑郁和状态性抑郁的降低都有联系; ④ 身体锻炼既可以降低心理健康人的抑郁,也可以降低心理疾病患者 抑郁; 的
⑤ 无氧练习和有氧练习均能降低抑郁;
⑥ 锻炼周数和每周次数与抑郁的降低量相联系; ⑦ 身体锻炼降低抑郁比放松和愉快的活动更有效; ⑧ 身体锻炼与心理治疗相结合比单纯进行身体锻炼的降抑郁效果好。
有时候跑到第二个小时,灵光闪现的时刻到来了:周围的色彩明亮
而美丽,水光鳞鳞,云飞如絮,而我那正在游泳的身体,仿佛飘离 了地球。我的心灵深处被一种可爱的满足感所占据,思想毫无保留 地向上冒出。我找到了自己将来的生活归宿。跑步的文献中说如果 你每天跑6英里并坚持2个月,你将永远为之着迷。这句话我理解了。 跑到6—10英里之间就可以体验到一种博大的视野和宇宙的宁静。
拉方丹等学者(LaFontaine et al., 1992)对1985年至 1990年间涉及有氧练习和焦虑、抑郁之间的关系且实验控 制十分严格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分析,结论如下:
• ① 有氧练习可降低焦虑、抑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育心理学第一章体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体育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一、体育心理学与运动心理学、锻炼心理学的关系广义的体育包括:体育教育、竞技运动、大众健身运动所以体育心理学也相应有: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锻炼心理学三者的区别:目前的现状:举国体制繁荣了运动心理学,全民健身计划昌盛了锻炼心理学,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处于弱势。

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侧重点体育心理学提高体育课教与学的效果学生、教师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成长和发展的作用运动心理学提高训练效果和比赛成绩运动员、教练员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变化页脚内容1健身心理学体育锻炼的前因和心理效应大众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二、体育心理学概述(一)概念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这一特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具体而言,是研究体育运动情境中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二)学科性质、研究任务和学习目的1、学科性质:理论学科+应用性学科+教育学科2、任务(1)理论:揭示体育活动与人的心理之间的关系;(2)实践:为有效地进行体育教育、锻炼和竞赛提供科学的心理学依据。

3、学习目的(1)理解心理因素如何影响个体在体育运动中的表现;(2)理解参与体育活动如何影响一个人的心理三、研究方法(一)实验研究法1、实验室实验法:在实验室内,操纵自变量,观察因变量的变化;页脚内容22、自然实验法:在自然条件下,创设一定的情境,操纵自变量,观察因变量的变化;3、准实验法:在自然条件下,可能对情境的控制力很弱,操纵自变量,观察因变量的变化;(二)现场研究法在现场直观察或询问,不操纵任何变量。

优点:简便;缺点:不能操纵和控制自变量,所以不容易明确自变量和应变量之间的关系。

(三)心理测量法使用编制好的标准化的心理测量工具进行研究。

四、体育心理学的多维性体育心理学是一门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但同时,它本身又包含了许多传统心理学的内容。

如:1、体育社会心理学比如研究体育领导理论和风格,运动团队的凝聚力等2、发展运动心理学主要探讨伴随着年龄和运动技能的变化,运动员发生的心理变化3、认知运动心理学主要探讨运动员的认知对随后的情绪及运动表现的影响,动机的来源,运动员对成败的归因等页脚内容34、教育运动心理学学生、运动员或健身者的运动表现如何,经常反映了一个体育教师、教练或健身指导者有效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5、临床运动心理学一部分临床运动心理学家研究阻碍运动员达到和维持高水平的运动表现的心理学问题。

6、个性运动心理学通过对运动员的个性的研究来预测运动员的未来,曾在20世纪70—80年代比较多,现在已经不大使用。

因为仅凭个性,而不考虑运动员的成长、发展、指导、训练、动机等因素,是不切实际的做法。

7、运动生理心理学研究者们想理解与运动表现相关联的肌肉和神经系统的工作机制8、锻炼心理学和运动损伤心理学锻炼心理学:主要对参与和坚持体育锻炼过程中的而心里因素进行研究。

运动损伤心理学重视研究一些运动员比另一些运动员更严重、更频繁地发生运动损伤的原因。

页脚内容4第二节学习体育心理学的意义一、体育教师的工作特点及体育活动的特点:1、体育教学活动的特殊性,要求体育教师有一定的心理素养。

担忧学生有受伤的可能,运动量大,户外教学。

2、体育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3、体育教学的复杂性,使得体育教师除了掌握一把的心理活动规律外,还需要掌握动作技能的获得和发展的心理规律。

4、体育教师要掌握调整学生心理负荷、帮助学生在竞赛中达到最佳竞技状态的方法。

二、学习体育心理学的意义(一)体育实践工作的需要1、体育教学实践的需要激发兴趣、因材施教、更好的掌握技能和调节情绪、培养意志品质、增强自信等2、学校运动队训练和比赛的需要提高训练水平;使运动员处于最佳比赛状态;消除赛后疲劳、恢复良好身心状态。

(二)体育科学研究的需要第三节体育心理学简史和发展方向页脚内容5一、19世纪的动作心理学动作心理学主要研究动作的反应时间上。

反应时间:从刺激的出现到第一个反应开始所经过的时间间隔。

二、体育心理学简史(一)国外体育心理学的简史1、20世纪50年代前的体育心理学(1)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成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心理学诞生(2)1897年,特里普利特把场地自行车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社会促进效应,发表在《美国心理学杂志》上。

(3)、美国的格里弗斯(运动心理学之父),在1923年在美国的伊利诺伊大学,开设了第一门运动心理学课程;1925年成立第一个运动心理学实验室;在1926年编写了《教练心理学》,1928年出版了《运动心理学》2、20世纪50年代后的体育心理学(1)1965年,国际运动心理学联合会成立(2)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苏联、德国、日本纷纷成立运动心理学的实验室或研究所。

页脚内容6(二)中国体育心理学发展简史1、解放前,主要是编译西方著作2、解放后,1957年前苏联的《心理学》被翻译引进3、文革期间,体育心理学遭到严重摧残4、1979年,体育运动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三、体育心理学的发展方向(一)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的分工将更为明确(二)运动心理学的专业领域将进一步细化分为学术运动心理学和应用运动心理学(三)、体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将趋向综合化1、研究手段综合化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2、研究工具中国化3、研究思路程序化4、研究范式生态化比如通过仪器设备的小型化,使得研究能更好地为实践服务。

页脚内容7(四)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将更加广泛第四节体育学习的心理学基础一、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与体育学习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诞生于美国分为三个阶段:1、华生为代表的旧行为主义S——R2、斯金纳为代表的强化学说3、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二、认知心理学理论与体育学习反对S—R,提出S——O——R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指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来解释人的认知过程。

三、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与体育学习代表人物:皮亚杰页脚内容8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四、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需要层次理论、无条件的尊重第二章运动中的目标定向和目标设置为何要探讨目标定向和目标设置1、运动员、学生和老年人参加体育运动时的表现不同,除了跟运动技能水平有关外,还跟什么有关?2、M(otive)=V(alue)×E(xpectivity)动机力量=效价×(目标)期望概率效价:目标所具有的意义大小期望概率:目标实现(变为现实)的可能性幻灯片18第一节体育活动中的目标定向页脚内容9一、目标定向及分类(一)目标定向的概念目标定向是一种重要的动机变量,它是指个体参与某一活动时所依据的成就目标取向。

它不是具体要达到的行为的数量标准,而是个体内心中追求的成就取向(二)目标定向的分类学习目标定向:通过学习新的技能、控制新的环境来发展自己的能力成绩目标定向:通过寻求有利的评价和避免负面的评价来显示和证明自己的能力。

学习目标的个体认为智力和技能都是可以培养和发展的,力求掌握新的知识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是积极的。

成绩目标的个体则认为智力和能力是天生的、固定的,因而力求搜集与能力有关的证据以获得对自己能力的有利评价,避免消极评价。

是消极的二、体育活动中的学习目标定向和成绩目标定向两种目标定向的差异因素学习目标定向者成绩目标定向者看待成功通过努力、理解学习内容和合作获得进步通过超越别人获得成功运动目的通过运动认识到学通过运动获得知名页脚内容10习和合作的意义度和竞争能力运动道德和攻击性行为更重视运动场上的道德修养欣赏通过欺骗性行为去获得成功,更有可能在比赛中伤害他人运动快乐感与运动情境中的乐趣和满意度呈正相关是否产生运动快乐感取决于是否得到他理想的成绩学习策略倾向于使用不同的策略认为练习是无效的策略三、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目标定向对于体育教学而言,成绩目标定向容易引起学生间的相互比较,导致部分学生产生挫败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学习目标定向下,学生以个人知识和技能的发展为关注重点,更能获得满足感,也更容易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因此,体育教学中,因培养学习目标定向。

具体来讲,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动作技能学习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动作技能学习,而不是关注自己的成绩、得分比别人好或者差。

(二)合理运用表扬方式:言语+非言语页脚内容11表扬主要集中在学生的纵向表现对比,减少学生之间的横向对比。

(三)合理采用分组教学形式进行小组之间的比较,这种做法会淡化个体的能力比较,也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四)合理的评价方式多使用过程评价,少使用结果评价。

结果评价会使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关心他人的表现和分数,将注意力指向成绩目标,而非学习目标。

第二节体育活动中的目标设置一、目标设置的含义目标本身具有激励作用,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化成动机,使人们的行为朝向一个方向努力,并将自己行为的结果与既定的目标相对照,及时调整和修正,从而能实现目标。

二、目标设置的作用1、引导注意指向2、激发动机3、长时间的坚持参与4、使学生主动设计、执行最适合的策略和手段。

页脚内容12三、体育活动中有效目标设置的原则(一)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设置目标要对学生的能力有恰当的评价。

否则目标过高会使学生产生畏惧感和挫折感,目标过低会降低学生的动机。

(二)设置明确、具体、可测量的目标要有具体的数字,具体的来说,两个要求:量化和期限具体目标对于激发动机最有效(1)具体的目标有助于导致明确而有效率的行为(2)有助于结果的评估,有助于定量化的检验是否达到了目标。

具体目标会比模糊目标产生更大的动机,导致更好的成绩(三)既有挑战性又有可实现性的目标富有挑战性的、困难的但经过努力完全可以达到的现实目标,对于激发动机更有效。

也就是说,应该为自己设立难度适当的目标。

因为超过现实可能性的过高目标会使人产生挫折感、怀疑自己,放弃努力;过易的目标又不可能充分动员、激发人的活动,挖掘人的潜力。

(四)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相结合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关系将长期目标转化为短期目标(1)每实现一个短期目标都可以使人相对较快的、较明显的看到自己的进步,看到自己的努力和进步的因果关系(2)并不断产生克服困难以达到下一个目页脚内容13标的欲望和动机。

一般来说,短期目标最有效,但必须有长期目标的引导,行动才能更加自觉、坚持不懈。

具体做法:使用“阶梯型”目标设置:确定学生的最终目标和初始基础水平,在中间划分为几个层次。

(五)、既要设置目标又要提供反馈提供反馈更能激发学习潜能,更好地掌握技能。

提供反馈的频率是有讲究的,间隙性反馈的效果比连续反馈要好,可以减少学生对教师指导的依赖。

反馈应该以积极肯定为主。

(六)尽量设置技术动作完成目标,而不是结果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