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归园田居》赏析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赏析: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赏析: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厌倦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是一首经典的田园诗,深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反思,转向对田园风光的赞美,流露出诗人如释重负的心情和对自然的向往。
一、作品原文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年少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情,生来就喜爱大自然的风物。
错误地陷落到世俗的种种束缚中,转眼间远离田园已十余年。
笼中之鸟怀念以前生活的树林,池塘之鱼思念旧日嬉戏的深潭。
我愿到南面的田野去开荒,依着拙朴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围绕着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八九间茅草屋。
生长茂盛的榆树柳树遮蔽了后屋檐,桃树李树整齐的罗列在屋前。
远处邻村的屋舍依稀可见,村落上方轻柔而缓慢的飘升着袅袅炊烟。
深深的街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端有雄鸡不停啼鸣。
庭院内没有尘俗杂事烦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
久久困于官场生活,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耕园田。
2、注释少:指少年时代。
适俗:适应世俗。
韵:气质、情致。
一作“愿”。
丘山:指山林。
尘网:世俗的种种束缚。
三十年:有人认为是“十三年”之误(陶渊明做官十三年)。
一说,此处是三又十年之意(习惯说法是十又三年),诗人意感“一去十三年”音调嫌平,故将十三年改为倒文。
羁(jī)鸟:笼中之鸟。
恋:一作“眷”。
池鱼:池塘之鱼。
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南野:南面的田野。
一作“南亩”,指农田。
野:一作“亩”。
际:间。
守拙(zhuō):意思是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方宅:宅地方圆。
一说,“方”通“旁”。
荫(yìn):遮蔽。
罗:罗列。
田园诗:陶渊明《归园田居

【导语】⽥园诗派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个流派,最重要代表⼈物为东晋诗⼈陶渊明。
古往今来,⽥园诗作对后世产⽣了深刻的影响。
下⾯是为⼤家带来的:⽥园诗:陶渊明《归园⽥居•其⼀》原⽂翻译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归园⽥居•其⼀魏晋:陶渊明少⽆适俗韵,性本爱丘⼭。
误落尘中,⼀去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
⽅宅⼗余亩,草屋*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村,依依墟⾥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复得返⾃然。
译⽂少⼩时就没有随俗⽓韵,⾃⼰的天性是热爱⾃然。
偶失⾜落⼊了仕途罗,转眼间离⽥园已⼗余年。
笼中鸟常依恋往⽇⼭林,池⾥鱼向往着从前深渊。
我愿在南野际开垦荒地,保持着拙朴性归耕⽥园。
绕房宅⽅圆有⼗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间。
榆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争春的桃与李列满院前。
远处的邻村舍依稀可见,村落⾥飘荡着袅袅炊烟。
深巷中传来了⼏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庭院内没有那尘杂⼲扰,静室⾥有的是安适悠闲。
久困于樊笼⾥毫⽆⾃由,我今⽇总算⼜归返林⼭。
注释少:指少年时代。
适俗:适应世俗。
韵:本性、⽓质。
⼀作“愿”。
尘:指尘世,官府⽣活污浊⽽⼜拘束,犹如罗。
这⾥指仕途。
三⼗年:有⼈认为是“⼗三年”之误(陶渊明做官⼗三年)。
⼀说,此处是三⼜⼗年之意(习惯说法是⼗⼜三年),诗⼈意感“⼀去⼗三年”⾳调嫌平,故将⼗三年改为倒⽂。
羁(ji)鸟:笼中之鸟。
恋:⼀作“眷”。
池鱼:池塘之鱼。
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怀恋旧居。
野:⼀作“亩”。
际:间。
守拙(zhuō):意思是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宅:宅地⽅圆。
⼀说,“⽅”通“旁”。
荫(yìn):荫蔽。
罗:罗列。
暧暧(ài):昏暗,模糊。
依依:轻柔⽽缓慢的飘升。
墟⾥:村落。
户庭:门庭。
尘杂:尘俗杂事。
虚室:空室。
余闲:闲暇。
樊(fán)笼:蓄鸟⼯具,这⾥⽐喻*⽣活。
樊,藩篱,栅栏。
返⾃然:指归耕园⽥。
归园田居鉴赏300字左右

归园田居鉴赏300字左右陶渊明归园田居赏析这组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陶渊明归园田居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归园田居鉴赏300字左右1《归园田居》.陶渊明出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赏析大致在魏晋以前,以儒家学说为核心,中国人一直相信人类和自然界都处于有意志的“天”的支配下。
这一种外于而又高于人的个体生命的权威,在东汉未开始遭到强烈的怀疑。
于是就迎来了个性觉醒的时代;在文学创作中,相应地有了所谓“人的主题”的兴起。
但个性觉醒,既是旧的困境与背谬的结束,又是新的困境与背谬的发现与开始。
首先,也是最基本的,就是有限的个体生命与永恒的宇宙的对立。
诗人们不断发出哀伤的感叹:“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古诗十九首》);“自顾非金石,咄唶令人悲”(曹植《赠白马王彪》);“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阮籍《咏怀诗》)。
人们在自然中感受到的,是无限存在对有限人生的压迫。
但是,即使说困境与背谬注定要伴随人类的全部进程(这是一个存在主义的观念),在不同的阶段上,人还是要寻找不同的解脱方式。
哪怕是理念上的或者是诗意上的,人也要发现一种完美的生命形态。
所以到东晋末,在玄学的背景中,陶渊明的诗开始表现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
这就是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相反地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在他的这《饮酒》第五首之中,表现得最为充分而优美。
凭着它那浅显的语言、精微的结构、高远的意境、深蕴的哲理,这首诗几乎成了中国诗史上最为人们熟知的一篇。
全诗的宗旨是归复自然。
而归复自然的第一步,是对世俗价值观的否定。
自古及今,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大抵是人们所追求的基本对象,也便是社会所公认的价值尺度。
陶渊明诗作《归园田居》赏析

陶渊明诗作《归园⽥居》赏析 最后作者抒发感慨:“⾐沾不⾜惜,但使愿⽆违。
”⼣露沾⾐,本使⼈不快,⽽诗⼈却说“不⾜惜”,只要使“愿”⽆违。
他的“愿”究竟是什么?它既有儒家洁⾝⾃好、安贫乐道的思想,亦有道家的反朴归真、顺应⾃然的意念,并且这⼆者常常融为⼀体。
因此,他把劳动当作“⽴善”的⼿段,精神的寄托,⽣活的依靠,理想的归宿。
只要保持名节,他劳⽽怨。
末两句在诗意上作⼀转折,使作品进⼊⼀个思想⾼度,韵味悠深,耐⼈寻绎。
这⾸五⾔诗,主要是采⽤“赋”的`⼿法,通过叙事来表现思想感情,其中没有景物的描写、⽓氛的烘托,也没有⽐兴的运⽤,⼏乎全⽤叙述,只在未尾稍发议论,以点明其主旨。
全诗叙写真实,发⾃肺腑,所以《后⼭诗话》说:“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尔。
”《藏海诗话》说:“⼦由叙陶诗,‘外枯中膏,质⽽实绮,⽽实腴’,乃是叙意在内者也。
”⽇本学者近藤元粹说这⾸诗是“五古中之精⾦良⽟”。
陶诗受到中外诗评家的如此赞誉,可见其征服⼈⼼的艺术⼒量。
陶渊明《归园⽥居》(其四) 久去⼭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侄辈,披步荒。
徘徊丘间,依依昔⼈居。
井灶有遗处,桑⽵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皆焉如?薪者向我⾔,死没⽆复余。
⼀世弃朝市,此语真不虚。
⼈⽣似幻化,终当归空⽆。
陶渊明《归园⽥居》(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曲。
⼭涧清且浅,遇以吾⾜。
我新熟酒, 只鸡招近局。
⽇⼊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短,已复⾄天旭。
诗的第四⾸同第五⾸实际是⼀⾸诗的前后两个部分。
诗⼈怀着意满志得,甚⾄是带点炫耀的⼼情造访故友。
⼦侄与俱,笑语不断,披寻径,健步⽽前。
他要同故友共忆旧时岁⽉,向他们倾诉⼼曲,同他们畅饮⼏杯……然⽽,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井灶有遗处,桑⽵残朽株”的残破景象,听到的是故友"死没⽆复余”的噩耗。
⼀向通达的诗⼈也不禁陷⼊了“⼈⽣似幻化,终当归空⽆”的深沉哀伤之中。
所以,第五⾸写归来,“怅恨独策还”,虽仍有⼦侄跟随,诗⼈却不愿多⾔,形同孤雁,独⾏,“崎岖历曲”,⼀任⼩径上的⽊丛牵掣他的⾐衫。
陶渊明《归园田居·怅恨独策还》译文及赏析

陶渊明《归园田居·怅恨独策还》译文及赏析陶渊明《归园田居·怅恨独策还》译文及赏析《归园田居·怅恨独策还》前四句写作者独自策杖还家途中的情景;后六句写还家后邀请附近邻人欢饮达旦的田园乐趣。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陶渊明《归园田居·怅恨独策还》译文及赏析,欢迎阅读。
《归园田居·怅恨独策还》原文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归园田居·怅恨独策还》翻译我怀着怅恨情拄杖回家,崎岖的小路上长满荆榛。
山洞里的流水又清又浅,可用来洗我足振奋精神。
滤一滤我那新酿造的酒,杀一只小鸡儿招待近邻。
日落后房屋里已经昏暗,没明烛也只好点燃柴薪。
欢乐时都怨恨夜间大短,不觉中又看到旭日照临。
《归园田居·怅恨独策还》赏析这首诗是陶渊明《归田园居五首》的最后一首。
诗的前四句写作者独自策杖还家途中的情景;后六句写还家后邀请附近邻人欢饮达旦的田园乐趣。
对诗的首句“怅恨独策还”,有两种解说:一说认为这首诗是紧承第四首而作,例如方东树说,“怅恨”二字,承上昔人死无余意来”(《昭昧詹言》卷四),黄文焕也说,“昔人多不存,独策所以生恨也”(《陶诗析义》卷二);另一说认为这一句所写的“还”,是“耕种而还”(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中语)。
这两说都嫌依据不足。
如果作者所写是还自“荒墟”的心情,则上首之“披榛步荒墟”为“携子侄辈”同往,何以“独策还”?如果作者是耕种归来,则所携应为农具,应如这组诗的第三首所写,“荷锄”而归,似不应策杖而还。
联系下三句看,此句所写,似不如视作“性本爱丘山”的作者在一次独游的归途中生发的“怅恨”。
其“怅恨”,可以与本句中的“还”字有关,是因游兴未尽而日色将暮,不得不还;也可以与本句中的“独”字有关,是因独游而产生的孤寂之感。
这种孤寂感,既是这次游而无伴的孤寂感,也是作者隐藏于内心的“举世皆浊我独清”(《楚辞·渔父》)的时代孤寂感。
陶渊明归园田居赏析

陶渊明归园田居赏析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是一首充满诗意的诗歌,诗中描绘了陶渊明从官场辞官归隐,回到家乡田园的景象。
诗中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祥和的田园风光。
诗的开头,陶渊明写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句诗把汪伦送给他的情义比作深不可测的桃花潭水,表达了汪伦对陶渊明的深厚情谊。
接着,他又说:“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句诗把春风和明月比作江南的绿色和明亮,表达了陶渊明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接下来,陶渊明继续写道:“我心悠悠,自古至今,一朝春尽红颜老。
”这句诗表达了陶渊明对时间的悠远思念,他认为时间的流逝使一切都变老,只有自己的心依然年轻。
最后,他总结道:“岁月极美,如此这般,山高路远魂飞苦。
”这句诗表达了陶渊明对岁月的深深羡慕,他认为岁月是如此美好,但他的灵魂却要飞往遥远的地方。
总之,《归园田居》是一首充满诗意的诗歌,诗中描绘了陶渊明从官场辞官归隐,回到家乡田园的景象,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时间的悠远思念。
《归园田居》课文赏析

《归园田居》课文赏析《归园田居》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描绘田园生活的诗歌。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主题,展现了诗人对自由和自然的向往。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主要从主题思想、语言特点、意象运用、结构分析、意境创造、艺术手法和诗人情感等方面展开。
一、主题思想《归园田居》的主题思想是表达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的厌倦。
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的美好,表达了自己对自由和自然的渴望。
同时,通过对官场生活的批判,诗人表达了自己对束缚和虚伪的不满。
这种思想主题,不仅在当时具有普遍意义,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语言特点《归园田居》的语言简洁而生动,质朴自然,富有节奏感。
诗人运用了大量的叠字、叠句,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等,这些表达方式既增加了诗歌的音乐美感,又加深了诗歌的意境。
同时,诗人还运用了一些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如“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使得诗歌更具有生活气息。
三、意象运用《归园田居》的意象非常生动,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形象地表现了自己的住所和环境。
同时,通过对“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自由的渴望。
这些意象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使得诗歌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四、结构分析《归园田居》的结构非常严谨,整首诗分为三个部分:开篇、主体和结尾。
开篇部分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引入主题;主体部分则通过描绘自己的住所和环境,表达对自由的渴望;结尾部分则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收束全篇,表达了诗人对回归自然的感慨。
整首诗的结构紧凑、逻辑严密,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
五、意境创造《归园田居》的意境非常优美,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意象的运用,创造了一个清新自然的意境。
在这个意境中,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追求自由和真实。
这种意境的创造,不仅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也使得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六、艺术手法《归园田居》的艺术手法独特,采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课文与赏析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课文与赏析《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课文与赏析《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写景而写心,表现见出诗人对污浊官场的鄙夷和厌恶。
下面是课文与赏析,和小编一起看看吧。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原文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注释⑴适俗韵,适合世俗的性情。
⑵尘网,尘世的罗网,指仕途。
意谓仕途有如罗网,使人不得自由。
⑶三十年,有人认为当作“十三年”,因从陶氏初仕江州祭酒至辞彭泽令归田,前后恰为十三年。
⑷羁,jī。
羁鸟,谓被束缚于笼中之鸟。
池鱼,谓被养于池中之鱼。
此二句以羁鸟池鱼比自己过去仕途生活的不自由,以“旧林”“故渊”比田园。
⑸守拙,自己没有智能继续做官,故说“守拙”。
拙,指不善为官,也就是不会取巧逢迎之意。
⑹罗,排列。
⑺暧暧,昏昧。
⑻依依,轻柔。
一说,隐约可见。
⑼虚室,静室。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赏析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
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
这是第一首。
陶诗通常呈现素淡平易的面貌,不见组织雕镂之工。
然而苏东坡说:“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与苏辙书》)又说:“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
”(《冷斋诗话》引)东坡偏爱陶公之为人,尤推崇其诗,以为自古无人能及,反复吟咏,烂熟在胸,并一一唱和,著有《和陶集》,体验实较常人为深。
这一首主要体现其质朴中的深味,散缓中的精巧。
起首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不喜欢意气高扬,不喜欢高朋满座。
他,鄙弃了功名利禄,固守着自然和孤独。
他是那个时代的独吟者,在天下熙熙攘攘、名来利往的
时候,他辞官回家,何锄扶犁,种豆间苗。
从此,他疏
远社会,情感转移,开始与自然山水保持一种亲和关系,开启了自己的田园生活。
当然,他也开启了一种诗派,
开启了新的诗风,无意间成了“古之隐逸诗人之宗”。
他是彭泽的小县令,郡中督邮来巡视,官员们要他束带
顶冠迎接以示敬意。
一个正直的士人,经历了十三年的
仕途生活,看透了那个谄上骄下、胡作非为、黑暗腐败
的官场。
他拍案而起,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
向乡里小儿!”终于,做了八十多天的县令后,他辞官回家。
从此“结庐在人境”,放浪形骸于自然。
在那田园间,他建房修屋,开荒种地,酿酒写诗,潇洒自在,好不快活。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他就是,陶渊明。
同魏晋名士相比,他们追崇老庄却显得拘束不够自然,行为刻意而多表演,与真正的“道法自然”相距较远。
出身贵族的这些人,公子气息较重,谈玄论道常常又在乎他人评论和眼光,精神上愈想自由而不
自由,越想独立而不能独立。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陶渊明在官场颠簸走了一遭后,找到了独立和自由的不二法门,那就是回归自然状态,回归人类社会的源头——田园。
回去吧,回去吧,望田园将要荒芜,怎么能不归?我本性就喜欢自然山水,受不了这笼中的生活。
一只在山林中无拘无束野惯了的鸟儿,如今关到了这笼中,虽饮食无忧,可这小小的天地怎能不让我留恋那片山林?十余亩的宅子,八九间的草屋,前桃李后榆柳,村庄忽明忽暗,炊烟袅袅升起,狗叫鸡鸣只是这安静生活的点缀。
对,就是安静,淳朴的安静,我返璞归真后的安静。
这里没有外物负担又没有心灵负担,生活中的一切都不再是束缚而是我本性的体现,这里就是我最好的栖居地。
诗歌,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是“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这也就是陶渊明,“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放浪大化中,不做笼中人。
麻木苟且的生活不是生活,只有精神独立自由,才是真正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