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手法特点

合集下载

常见的小儿推拿手法(一)

常见的小儿推拿手法(一)

常见的小儿推拿手法(一)小儿推拿手法是指用于推拿疗法的手的特定技巧动作。

小儿推拿手法是以手的动作为基础,如按、摩、推、揉等。

但又不等同于人们日常生活中一般的、简单的、随意的动作;它是有特定要求的动作,需经规范地训练,从而熟能生巧。

因此,要很好地进行手法的练习。

有些小儿推拿手法与成人推拿手法相类同,但与成人手法的要求有所不同。

小儿具有脏腑娇嫩,腠理疏松,神气怯弱的生理特点,因此其手法特别强调轻快柔和,平稳着实,要求做到“轻而不浮,快而不乱,慢而不断,重而不滞”。

小儿推拿与成人推拿相比,有时仅用某类手法中的一二种,如成人手法中的按法有指按、掌按、肘按等,小儿临床中则多用指按,不用肘按;有的手法为小儿推拿所特有,如旋推法、直推法,成人推拿一般不用或少用。

小儿推拿手法有一二十种,常用的有“小儿推拿八法”及捏、拿、捻、擦等。

小儿推拿八法是指“按、摩、掐、揉、推、运、搓、摇”,这种提法首见于《厘正按摩要术》。

海派儿科推拿则将一指禅推和滚法、擦法运用到小儿推拿的临床治疗中,并将小儿推拿手法总结为以“按、摩、捏、揉、推、拿、搓、摇、滚、擦”为主的“推拿十法”。

小儿推拿手法操作的时间,一般以推法、揉法、运法、摩法操作时间长而次数多,而按法、拿法、捏法次数宜少,掐法则重、快、少,在掐后常继用揉法。

在临床应用上,其处方名是将小儿推拿手法与具体穴位结合在一起称谓。

例如,补脾经、补肺经(用旋推法施于脾经、肺经),清脾经、清肺经(用直推法施于脾经、肺经),揉一窝风(用揉法施于一窝风穴),掐人中(用掐法施于人中穴)等等。

在手法操作的顺序上,按照取穴及部位,一般是从上而下、自前而后,先头面、次上肢、再次胸腹及下肢正面、最后腰背及下肢背面;二是先重点、后一般;三是先一般、后重点。

对于如掐、捏等一些刺激较强的手法,一般应放在最后操作,以免因刺激过强使患儿哭闹而影响治疗。

由于许多小儿推拿手法是直接接触小儿皮肤的,因此在手法操作时常用一些介质,如滑石粉、薄荷汁、冬青膏等。

小儿推拿手法

小儿推拿手法

(十一)摇法 将患儿肢体关节作被动性的 环形旋转运动,称为摇法。 适用于肩、肘、腕及膝关节 等。 摇法的功能特点是 "摇以活 之",即活利关节。
二、几种常用的复式操作手法 复式操作手法是小儿推拿疗法 中的特定操作方法,它用一种或几 种手法在一个或几个穴位上按一定 程序进行特殊推拿操作。复式操作 法古人又称 "大手术"、"大手法"。 最有名的为 "十三大手法"。

(九)搓法 以双手掌面对称性夹持住患儿 肢体的一定部位,相对用力做方向 相反的快速搓揉,并同时上下往返 移动,称为搓法。 小儿搓法主要用于胁肋部。搓法的 功能是 "搓以除之",即活筋脉、除 麻木。

(十)捻法 以拇指、食指螺纹面捏住一定 部位,相对用力往返捻动,称为捻 法。 本法主要用于手指、足趾小关节与 浅表肌肉、皮肤筋结处。其功能特 点同搓法。临床主要用于关节麻木、 肿痛或关节屈伸不利等病证的治疗。


(七)运法 以拇指螺纹面或食、中指的螺 纹面在患儿体表由某穴沿着一定的 方向通过弧线运达另一穴,称为运 法。 运法的功能特点是"运以祛之",即 扶正祛邪。临床常用于脾肾不和或 脾虚所致的泄泻、呕吐、便秘、遗 尿等病证的治疗。

(八)拿法 将拇指与食、中指相对用力, 连续一紧一松地拿捏起某一穴位处 的肌筋,称为拿法。 拿法主要适用于颈项、肩、四肢部 等,拿法具有强心通络之功能,即 "拿以强之"。
(一)黄蜂入洞
(二)揉脐及龟尾并擦七节骨
(三)水底捞月
(四)打马过天河
(五)大推天河水
(六)运土入水
(七)运水入土
(八)总收法

小儿推拿手法讲解(推拿技巧)

小儿推拿手法讲解(推拿技巧)

与掐法相结合。如惊风、翻眼者:小天心——(运掐)——内劳;腹泻呕吐者:
虎口——(运掐)——总筋;脾胃不和者:运脾(土)——入肾(水),运肾
(水)——入脾(土)。
推拿手法
21
搓法
• (一)定义

用双手掌挟住一定的部
位,相对用力快速搓揉,且
同时作上下往返移动的称为
搓法。搓法小儿少用。临床
上以捻法代之,即仅以两指 对称用力搓捻。
推拿手法
15
揉法
• (二)动作要领
• 揉时着力点按定穴位,手指不离皮 肤,力宜轻揉均匀,速度宜快,200~ 280次/分钟。
• (三)临床运用

功能特点是揉以散之,即具有理气
导滞,活血化淤,消肿止痛之功能,多
用于胸胁腹部胀满疼痛、食积、呕吐、
发热、便秘,甚至昏迷,惊风等病症的
治疗。
推拿手法
16
按法
推拿手法
23
摇法
• (一)定义
• 用手挟住某部位的两端进行可能范围(顺势)的前后、左右摇 摆的称摇法。
• (二)动作要领

动作缓和,用力由小渐大,由轻渐重,自慢而快,摇动方向及
幅度须在生理范围内。
• (三)临床运用

功能特点是是摇以活之,即活利关节,主要用于四肢关节、颈
项、腰部。
推拿手法
24
掐法
8
手法操作注意事项
6.推拿以一日一次为度,必要时也可以日推二、 三次。 7.小儿推拿,一般适用于10岁以下的儿童,尤 以5岁以下的小孩疗效更佳。
推拿手法
9

小儿推拿 常用基本手法
推拿手法
10
推法
• (一)定义 • 推法是从成人推法演变而成的。它

小儿推拿(手法学)

小儿推拿(手法学)

【挤捏法】
小儿推拿基本手 法
•用双手拇指和示指在选定的部位或腧穴上作挤捏动作, 直至皮肤变为紫红色,称为挤捏法。
•【操作方法】
•用双手拇、示二指在选定的腧穴或部位上,固定捏住, 然后再使两手拇、示指一起用力向里挤,再放松,反复 挤捏放松,直至皮肤变为红色或紫红色,甚至变为紫黑 色。
用拇指甲从食指依次掐揉至小指横纹,称掐四横纹;四指并拢,从 食指横纹推向小指横纹处,称推四横纹。掐各3~5次,推100~30 0次。
小横纹:掌面食 、中、无名、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处。主治口唇破裂, 口疮,腹胀,发热,烦躁等。
用拇指甲从食指依次掐揉至小指横纹,称掐四横纹;四指并拢,从食 指横纹推向小指横纹处,称推四横纹。掐各3~5次,推100~300 次。
【掐法】
小儿推拿基本手 法
用手指指甲重刺穴位,称之为掐法。
【掐法】
小儿推拿基本手 法
【注意事项】
•1.掐前需取准腧穴,逐渐用力,深透为止。 •2.注意不要掐破皮肤,小儿皮肤娇嫩,可在掐刺部位盖一薄布。 •3.垂直方向掐刺,不要抠动和滑动。 •4.操作次数一般4~5次即可,或中病即止,不宜反复使用。 •5.掐后常轻揉局部,以缓解不适之感。
常用穴(部)
【前臂三穴 】

三关:前臂桡侧,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主治虚寒病症。 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指指腹自腕推向肘,称推三关;屈患儿拇指,自 拇指外侧端推向肘,称为大推三关。(次数)100到300次。
天河水:前臂正中,总筋至洪池成一直线。多用于实热、高热等症。 用食、中二指指腹自腕推向肘,称清天河水;用食、中二指沾水自总筋 处,一起一落弹打如弹琴状,直至洪池,同时一面用口吹气随之,称打 马过天河。(次数)100到300次。

湘西派小儿推拿的手法技巧

湘西派小儿推拿的手法技巧

湘西派小儿推拿的手法技巧
湘西派小儿推拿是一种源于中国湖南省湘西地区的传统中医治疗方法,主要针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和疾病治疗。

湘西派小儿推拿的手法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掌握基本手法:湘西派小儿推拿的基本手法包括推、揉、捏、拿、掐、点、按等。

这些手法需要通过长时间的练习才能熟练掌握,以达到治疗效果。

2. 选择合适的穴位:湘西派小儿推拿强调穴位的选择,根据儿童的年龄、体质和病情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推拿。

常用的穴位有百会、太阳、风池、肩井、合谷、足三里等。

3. 力度适中:在进行湘西派小儿推拿时,力度要适中,既不能过轻,也不能过重。

过轻则达不到治疗效果,过重则容易导致儿童受伤。

一般来说,推拿时的力度应以儿童能够承受为宜。

4. 操作顺序:湘西派小儿推拿的操作顺序一般是从头部开始,然后到颈部、背部、腰部、臀部、四肢等。

在进行推拿时,要注意手法的连贯性,使整个推拿过程顺畅自然。

5. 注意观察儿童的反应:在进行湘西派小儿推拿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的反应,如有不适应立即停止推拿。

同时,要根据儿童的反应调整推拿手法和力度,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6. 结合其他治疗方法:湘西派小儿推拿可以与其他治疗方法相结合,如针灸、拔罐、艾灸等,以提高治疗效果。

在实际应用中,要根据儿童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7.个体化治疗:湘西派小儿推拿强调个体化治疗,即根据每个儿童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这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

以上内容,供参考。

最新小儿推拿复式手法

最新小儿推拿复式手法

11.赤凰点头法
部位:在手中指及时 部。 手法:医者用左手拿 患儿之斗肘,右手拿 患儿中指,上下摇之, 如赤凤点头之状。摇 二十至三十次。 效用:消膨胀、定喘 息,通关顺气、补血 宁心。
12.凤凰展翅法
部位:在手背部。 手法:医者以两手拇指掐患儿之精宁、威灵二穴,上下摇 动如凤凰展翅之状。摇二十至五十次。 效用:救暴亡、舒喘胀、除噎、定惊。
9.猿猴摘果法
部位:在两耳尖及两耳垂。 手法:医者以两手食、中 二指夹住患儿两耳尖向上 提十至二十次,再捏两耳 垂向下扯十至二十次,如 猿猴摘果之状。 效用:定惊悸、除寒积。
l0.揉脐及龟尾并推(擦)七节骨法
部位:在肚脐及第七胸椎 下至尾骨。 手法:先令患儿仰卧,医 者一手揉脐,另一手揉龟 尾。揉毕再令患儿俯卧, 自龟尾推至七节骨为补; 反之为泻。 效用:止泄、止痢(治赤白 痢疾,必先泻后补,首先 去大肠热毒,然后方可用 补 )。
13.按肩并法(即总收法)
部位:在手之食指、无名指及肩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手法:医者以左手中指,掐按患儿之肩井穴,再以右手紧 拿患儿之食指及无名指,使患儿之上肢伸直摇之。摇二十 至三十次。 效用:能通行一身之气血,诸症推毕,均宜此法收之。
小儿推拿复式手法
概述:
概念: 特点:
1.摇斗肘法
部位:在手和肘关节处。 手法:医者先以左手拇、食 二指托患儿之斗肘,再以右 手拇、食二指叉入虎口,同 时用中指接定天门穴,然后 曲患儿之手上下摇之。摇二 十至三十次。 效用:顺气、生血、通经、 活络。
2.打马过天河
部位:自患儿掌心向 上至洪他处。 手法:医者先以运内 劳官法运之,然后屈 患儿四指向上,以左 手握住,再以食、中 二指顶端自内关、间 使,循天河向上一起 一落打至洪池为一次。 打十至二十次。 效用:主凉、退热。 活经络、通关节。

小儿推拿基本手法及常用穴位第一部分

小儿推拿基本手法及常用穴位第一部分

黄蜂入洞
• 【位置】 • 两鼻孔即是此穴(相当于内迎香,为奇穴) • 【操作】 • 用示指、中指端在小儿两鼻孔下缘揉按10-
20次。 • 【作用】 • 宣肺气,通鼻窍
• 【主治】
• 鼻塞不通,发热无汗。
• 【临床运用】
• 宣肺气,通鼻窍,常用于感冒、慢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等病证。临床多与清肺经,拿 风池,按揉印堂等合用。
4 耳后高骨:
• 位置:耳后入发际,
乳突后缘下凹陷中。
• 操作:用拇指或中
指指面做按揉法,揉
5次按2次。
• 【作用】 疏风解表,止咳化痰,安神除烦。
• 【主治】咳痰,头痛,惊风,烦躁不安。
• 【临床运用】 用于治疗感冒头痛,多与推 攒竹、坎宫、太阳等穴合用;若惊风,烦 躁多配与掐小天心,清心经,清肝经等合 用;若咳痰多,多与揉膻中、乳旁,推肺 俞等穴合用。
• 3.运太阳 发汗解表,止汗(男:左太阳发 汗为泻法,右太阳发汗为补法;女:左太阳 止汗为补法,右太阳发汗为泻法)。
• 【主治】
• 外感发热,头痛,目赤肿痛,汗证,热厥。
• 【临床运用】
• 推太阳或按揉太阳主要用于外感发热。若 外感表实无汗,头痛,热厥,目赤肿痛, 用泻法;若外感表虚有汗,或自汗等症用 补法,用运太阳止汗。亦作为头部常例穴 之一。
用力自然。 • 3.摩动时要缓和协调,每分钟速度120次左右。 • 指摩稍快,掌摩稍重缓。 • 总之,“轻而不浮,重而不滞”
• 【临床运用】
• 摩法刺激轻柔和缓,常用于胸腹胁肋部。
• 功能特点是摩以解之,即能和中理气,缓解 疼痛,消积导滞,多用于治疗脘腹疼痛,食 积胀满,气滞及胸肋迸伤等症。推拿基本手法
• 一、推法 • 小儿推法是从成人推法演变而成。它属螺

小儿推拿的基本内容及特点描述

小儿推拿的基本内容及特点描述

小儿推拿的基本内容及特点描述
小儿推拿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主要用于儿童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推拿手法:小儿推拿以各种手法刺激穴位,使经络通畅、气血流通,以达到调整脏腑功能、治病保健的目的。

这些手法包括推、揉、捏、按等,每种手法都有不同的作用和适用范围。

2. 穴位按摩:小儿推拿的穴位有点状穴、线状穴、面状穴等,主要分布在手部、足部、腹部等部位。

通过对穴位的刺激,可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增强儿童的免疫力。

3. 饮食调理:小儿推拿注重饮食调理,根据儿童的体质和病情,给出相应的饮食建议。

例如,对于脾胃虚弱的孩子,建议多吃健脾和胃的食物;对于肺气不足的孩子,建议多吃润肺养肺的食物。

4. 日常护理:小儿推拿还强调日常护理,包括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加强锻炼等。

通过合理的日常护理,可以增强儿童的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小儿推拿的特点包括以下几点:
1. 适应症广泛:小儿推拿适用于多种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和治疗,如感冒、咳嗽、消化不良等。

同时,对于一些心理行为问题,如抽动症、多动症等也有较好的疗效。

2. 操作简便:小儿推拿的手法简单易学,不需要复杂的设备和仪器,家长可以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自行学习。

3. 安全可靠:小儿推拿是一种自然疗法,不涉及药物治疗和侵入性操作,安全性较高。

同时,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和日常护理,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使用。

4. 效果显著:小儿推拿的效果因人而异,但大多数孩子在接受推拿后都有明显的改善。

一些病症可以在短时间内治愈,对于一些慢性病或需要长期治疗的疾病,也可以通过推拿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推拿手法特点
小儿推拿手法是推拿手法的一个组成部分,操作施术要领与成人推拿一样,要求达到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但临证有要考虑小儿的生理特点,手法操作应轻快柔和、平稳着实。

清代张振鋆提出小儿推拿法为“按、摸、掐、揉、推、运、搓、摇”。

但目前临床应用并不限于八法,随着小儿推拿学术的不断发展,许多成人手法也逐渐变化运用到小儿推拿中来,成为小儿推拿的常用手法,如滚法、擦法、运法、捏法、挤捏法、捣法、振法等。

有些手法虽然在名称、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方面和成人相似,但在运用时,其手法在刺激强度、节奏、频率、操作步骤和要求上却完全不同,如推法等。

另外,有些手法只用于小儿推拿,不用于成人,如运法、捣法、复式操作法等。

小儿推拿手法和成人推拿手法的最大区别,还在于复式操作手法。

在临床应用中,小儿推拿手法经常是和具体穴位结合在一起描述的。

如推上七节骨、摩腹、揉脐、捣小天心等。

同时,在治疗中,手法刺激的强弱及操作方向和时间长短均能推拿补泻作用,从而决定临床疗效。

譬如同为推法,应用于七节骨穴位,向上推能温补止泻,多用于虚寒性腹泻;向下推则能泻热通便,多用于肠热便秘或湿热痢疾等症。

另外,由于小儿皮肤娇嫩,所以在手法操作时,一般都需要选用介质,如葱汁、姜汁、薄荷水、滑石粉、按摩膏等,以保护润滑皮肤,增强手法效应,提高治疗效果。

更多小儿推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