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文化苦旅(精选8篇)

读书笔记文化苦旅(精选8篇)读书笔记文化苦旅篇1《文化苦旅》是著名作家余秋雨的一部文化散文代表作,它以作者个人的文化体验和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刻理解,为我们揭示了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层次内涵。
在这篇读书笔记中,我将分享一些我认为特别重要的段落和摘抄。
首先,我要提及的是本书的开篇之作《道士塔》。
这篇*通过对敦煌文物被盗事件的描述,展示了中国历史文化的灾难和遗憾。
其中,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描述了王道士的愚昧和无知,以及由此带来的巨大损失。
这段摘抄有力地揭示了文化的流失和失落:“在一个夜晚,敦煌石窟被打开,珍贵的文物被盗走,而这一切,竟是由一个道士所为。
这个道士,名叫王圆箓,他愚昧无知,以为自己的行为是在帮助国家,殊不知,他的行为却是对中国文化的极大破坏。
那些珍贵的文物,本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却被外国人盗走,成为了他们的私有财产。
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国文化的缺失和落后。
”其次,我选择了《风雨天一阁》一文。
这篇*通过对一个私人藏书楼的描述,展现了中国的文化和传统。
其中,作者描述了藏书楼主人谢杰的严谨治学和坚韧精神,以及他所代表的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这段摘抄深刻地揭示了中国文化的传承和价值:“谢杰是一个严谨的学者,他的藏书楼不仅是一座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一座精神的象征。
他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理想,不断收集和整理书籍,致力于传承和发扬中国的文化。
他的精神,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追求,更是对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再次,《废墟》一文展现了作者对历史文化的独特见解。
作者认为废墟是一种象征,代表了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更替。
其中,作者提到:“废墟是历史的见证,它记录了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更替。
我们可以在废墟中看到历史的痕迹和文化的印记。
”这段摘抄深入地探讨了废墟的文化意义。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摘抄为本网站原创作品,不得擅自转载!读书笔记文化苦旅篇2早就听说过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关于这本书有许多赞扬也有许多批判,最近有幸拜读即为其中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所吸引。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优秀10篇)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优秀10篇)《文化苦旅》读书笔记篇1喜欢读余秋雨先生的书,先生总是将自己独特的见解溶于文中,领导读者理解问题,思辨问题。
先生的文逻辑性强,见解独特,含义深刻。
每读一次都会让我深深地震撼。
《文化苦旅》这本书介绍了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
但你千万不要因此认为读余先生的书会心旷神怡,轻松自在。
整本书还没读完,我就已经被民族意识唤醒后的沉重与悲哀压的喘不过气来。
在我们欣赏历史留给我们的有形“著作”——古迹时?谁又会去潜心探究这一处处古迹背后到底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
而余先生恰恰做到了。
他运其妙笔,给我们的心灵写下了“震撼”两个大......曾在网上看过这样一句评论:余秋雨以历史文化散文而名世。
余秋雨先生凭借自己丰富的文史知识功底,优美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化长河中。
是的,他的这本著作《文化苦旅》也深深印在每个读者的脑海里。
有人说,中国散文的天空星光灿烂,而《文化苦旅》是一条河系,其中每一颗星星都散发着一种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测的力量。
有人称他是本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级的散文作家,是开一代散文新风的第一位诗人。
这些话道出了我的心声。
我之所以要写出来与大家分享,是想要表达我至深的敬意。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展现给我们那一处处古迹背后的辛酸和沉痛以唤醒我们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
让铭记我们历史的教训!《文化苦旅》这本书在告诉我们中国古代历史的同时,告诉了我们更深一层的道理。
跟随作者走到书中,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推引,走上前去——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
石洞依旧壮观,石像.壁画依然不言。
跟随作者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
千年前的一次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
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炫丽而是一种人性的.深层的蕴藏。
“报纸上说我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
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苦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不管是春温秋凉,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是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精选15篇)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精选15篇)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余秋雨先生很早就写出的这本《文化苦旅》对很多人来说一定颇有记忆的分量,就在写这篇文字的时候,办公室里连着两个同事说“中学时看的书也被翻出来啦?”说实话除了书名,对内容很多记忆都没有了,于是再翻开的时候,除了文学的魅力外,看到的竟然是一本充满文化感的旅行路书,在这里从历史的角度,从文化的角度说一说你见过的,你想要去的山河的星空还有大地的岁月。
读书笔记依旧是以摘要的方式呈现,列举几个最爱的点,把这本书重新推荐给大家。
余秋雨先生的自叙,轻描淡写之间也把我们想看世界的心情表达出来!“在读了很多很多书,经历了很多很多次灾难之后,我终于幡然醒悟,发现一切文化的终极基准,人间是非的最后衡定,还是要看山河大地。
说准确一点,要看山河大地所能给予的生存许诺。
我在山河间找路,用短暂的生命贴一贴这颗星球的嶙峋一角。
”之所以叫做旅行路书,一定是用了文字给了我向往的悸动。
这部分选了“都江堰”和“莫高窟”两个中国古代最神奇的创作,一个是对水的创造,一个是对土的创造,曾经中华历史上生命的力量能够历练水土,必然已经能够重造山河。
都江堰——”水,看似柔顺无骨,却能变得气势滚滚,波涌浪叠,无比强大;看似无色无味,却能挥洒出茫茫绿野,累累硕果,万紫千红;看似自处低下,却能蒸腾九霄,为云为雨,为虹为霞...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实际上,却是人领悟了水,顺应了水,听从了水。
只有这样,才能天人合一,无我无私,长生不老。
“莫高窟——”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整个画面出现了扬眉吐气般的欢乐,那只能是唐代。
春风浩荡,万物苏醒,连禽鸟都是舞者,连繁花都卷成了图案。
天堂和人间连在了一起,个个表情生动,笔笔都有创造,唐代洞窟中的一切都不重复,也不刻板。
我立即明白,真正的欢乐不可能重复,就像真正的人性容不得刻板。
结果,摘抄,唐代的欢乐诱发了长久的欢乐,唐代的任性贴合了永恒的人性,一切都融合的浑然一体。
《文化苦旅》的读书笔记(18篇)

《文化苦旅》的读书笔记(18篇)《文化苦旅》的读书笔记1阅读《文化苦旅》你会发觉我们祖国的每一片山水都是“文化山水”,那里留下了很多文人墨客的印迹,这就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魅力和影响。
大地悄悄无言,只要有文化人往那一站,它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也就奔泻而出。
然而,一点点、一点点地品尝这山、这水、这人,那肤浅的沧桑也演化成长长幽幽的叹息!文化是一种内涵、一种深度,有时也是杯具的见证。
《酒公墓》记述了张先生一生的无奈叹息:身为状元的后代,留学归来的学者,本有一个不错的教员职位。
因故被青帮抓取做了师爷,后因多次出逃而被打断腿;之后又到一所学校教书,然而乡野同学却不能理解他所说的“爱”,只能无奈离开;从今一生沉醉酒的世界,后因品酒水平高二被称为“酒公”,无儿无女、孤独地走完了一生!读完文章不禁感叹,可悲啊!在那个时代,一个留学归来的学者,本应是那个时代的精英,应在社会上大有作为。
却被一群对文化人没有丝毫敬重的“青帮”头目抓取做装饰门面的工具:他们也许觉得占有了文化人就是有文化……可是这种整日打架斗殴、吃喝玩乐的土匪有怎能真正理解文化?理解文化人的内心?最终张先生用自我身体的残疾摆脱了野蛮。
这时我想起了那句俗语“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
这时张先生的悲伤,也是文化人的悲伤。
之后他又遇上了一群自以为读过书的人,他们生活在落后的农村,他们没有见过世面,他们不能理解“感情”怎样能够在带大家面前谈论;他们嘲讽他的出格……张先生也许有了深化蛮荒的孤独和悲苦,他只能选择离开!张先生孤独一生,仅有酒解其心中之美,仅有酒解其心中之苦。
他只能以酒公留名于世,想想他有多少的不甘和无奈!联想到本书的第一篇《道士塔》,敦煌的千年飞天在愚昧的王道士手下一片一片的消逝!王道士的眼里那只是一堆模糊不清颜色,牛羊的眼里仅有饲料,没有鲜花!随着他一下一下的粉刷,你的心是不是在抽动:生气、悲伤、无奈、苦涩……有没有苦涩的泪滴静静滑落?礼貌不被理解、不被接纳,那是一种怎样的悲苦!《文化苦旅》的读书笔记2蝴蝶的标致源自黑暗束缚中很多次的蠕动,挣扎,破茧而出的是令人惊艳的新生命;流星的标致源自互相间猛烈的碰撞,划过天际的是生命华美的绽放。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书笔记(精选5篇)

余秋⾬《⽂化苦旅》读书笔记(精选5篇)余秋⾬《⽂化苦旅》读书笔记(精选5篇) 认真读完⼀本著作后,⼤家⼼中⼀定有不少感悟,写⼀份读书笔记,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可是读书笔记怎么写才合适呢?下⾯是⼩编为⼤家整理的余秋⾬《⽂化苦旅》读书笔记(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余秋⾬《⽂化苦旅》读书笔记1 如果梦想是云朵,那么书籍⼀定是云朵⾝后的蓝天,让云朵可以歇息;如果梦想是⼤厦,那么书籍⼀定是⼤厦的根基,让⼤厦巍然屹⽴;如果梦想是航船,那么书籍⼀定是航船的船舵,让航船到达彼岸。
我愿圆梦路上飘满书⾹,然后⼀路⾼歌,⾛进梦想。
“⽂以载道,诗以⾔志”,书中⾃有⼀⽅世界,⼀处繁华,所以当我的指尖轻轻翻过《⽂化苦旅》细细阅读时,我就在那⼀⽅世界经历⼀场苦旅,品味中华五千年⽂化的辉煌与苦难。
寻⼀处僻静,轻轻翻开《⽂化苦旅》,伴着淡淡书⾹,我看到信客的狼狈与⾼贵。
说信客狼狈是因为他们从遥远的地⽅带着委托的货品回来,⼀路上跋⼭涉⽔,风风⾬⾬,正如书中所说:“⾛东路过来,显得极端疲劳;⾛西路过来,则显得特别窝囊。
”他们是极尽狼狈的。
说他们⾼贵是因为他们坚守做为⼀名信客最基本的原则——诚信。
就像那个年轻信客谨记⽼信客的告诫。
⼀路上都记着给别⼈的承诺,说到做到,把委托的货品⼀分不少地带回来。
信客不是顶天⽴地的英雄,他们做着最⾟苦最平凡的事,⽤诚信联系着乡村与城市。
信客诠释了“诚信”⼆字。
信客见证了中华五千年⽂化苦难的开始,却依旧坚守诚信的中华传统⽂化美德。
圆梦路上,伴着淡淡书⾹,我收获诚信。
寻⼀处僻静,轻轻翻开《⽂化苦旅》,伴着淡淡书⾹,我看到⼀个戏剧⼤师黄佐临的爱国之情。
黄佐临在英国留学时,中国爆发“七七事变”。
呵,⼀个是和平安逸的英国,⼀个是战⽕纷飞的祖国!他却毅然选择祖国,回来‘赴国难’。
⽤他的话说就是:“我不是将军,但也算是⼠兵。
”黄佐临回到满⽬疮痍的祖国,⽤笔做武器,揭露⿊暗,控诉战争!和祖国站在⼀起。
黄佐临毫不犹豫地选择祖国,源于他的爱国之⼼。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通用23篇)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文化苦旅》读书笔记(通用23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需要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地作记录了。
现在你是否对读书笔记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文化苦旅》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篇1翻开藏青色书皮的《文化苦旅》,细细品味,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又有着洞若观火的透彻,你仿佛能从字里行间看到一位游子不羁的灵魂。
我不禁自问,是怎样的家庭,怎样的经历打造了这样一个文坛的传奇?直到翻到了最后,看到了那一篇——《为妈妈致悼词》。
我才了然于胸。
原来,在传奇人物的背后有这样一位伟大坚强的母亲。
有母如斯,儿子怎能不铸就一片辉煌。
这是余秋雨先生在他母亲追悼会上的讲话,文章虽不长,但字里行间都溢满了对母亲深深的崇敬与浓浓的思念。
余秋雨坦言自己中学时获得了全市作文比赛第一名和数学竞赛大奖,就要归功于母亲在他七岁时就让他替代她,来为所有的乡亲写信、记账。
他坚强人格的形成也是深得母亲的遗传,面对那么多谣言的一次次围攻他从不反驳,他曾说“只要见过我妈妈,你们就明白了”。
母亲给予他的东西太多太多了。
“记得有一次我从农场回家,吃惊地看到一张祭祖的桌子居然在自动移动。
细看之下才发现妈妈一个人钻在桌子底下,用肩在驮桌子。
家里的人,有的被关押了,有的被逼死了,有的被流放了,没有一双手来帮她一把,她只能这样。
”母亲用瘦弱的肩膀扛起了整个家庭的生死祸福。
为了在战争岁月支撑起这一个小家庭,母亲竟然同意到最贫困的乡村生活,一切生活细节都回到她完全不熟悉的原始起点。
为了给很久没有吃过一顿饱饭的他挣两元钱,他的母亲在那么冷的天赤着脚去一家小工厂洗铁皮,浑身上下都被水浇湿了。
至今作者还能记得那年她贴着两元钱币握着他手掌时的温热……我想余秋雨在想到此情此景时,在追忆往昔的艰苦岁月时,必定泪眼婆娑,必定满脸的不舍。
试想,全天下有哪一个有良知的子女愿意母亲受这般的苦楚。
就像全天下的母亲一样,见不得孩子受一点点委屈。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5篇)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5篇)《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文化苦旅是一部十分优秀的散文集。
轻描淡写却能带来不可描述的震撼,每一个字都能敲击心灵。
就像一个满脸褶子的蹒跚老人用很轻很轻的语气向你诉说我们曾经的文明。
从怎样的风姿无限走向怎样的屈辱无奈、荒凉殆尽,给你带来真实感、冲击感。
有一种特别的吸引力,吸引你去探寻,去追索那解读文明的密码。
去改变、向上,追求更好。
所谓文化苦旅,是文化在时间空间上的运动关系。
但文化怎能是苦的呢?苦的是这段旅程,背负这段旅程的人。
文化慢慢相融,磨合,剔除,隐没,放大,添加,这段旅程是艰苦的。
而这些历程掺杂在历史古迹和历史人物的经历中,这些是人文山水,也是文化历史。
如<莫高窟》一文中有余先生说“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以人类的几大文明为背景,一代代的佛像都在石窟里深刻而又通俗地端庄着,微笑着,快乐着,行动着,苦涩着,牺牲着。
渐渐地,这一切都与中华历史接通了血脉,甚至成了一部坚石雕刻的历史。
依照时间顺序把莫高窟的历史一一介绍,只缓缓陈述事实,却能分明感觉到笔耕的沉重和深刻的思想。
苦的是背负着一段旅程的人。
文化的一切改变,都将由人作为主体来承受。
读这一字一句,都想面对面地感受他们呻吟的哀叹和遗憾。
如书中提到的康熙皇帝,因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融,成就了一代政治家精神的强健,也成就了一代霸业。
处理复杂的西藏事务和蒙古事务,解决治理黄河、淮河和疏通漕运等重大问题。
而如同刘宗同、傅山、李颙等誓死反清的文人,中华文化的厚度不止带来自豪感,还有更多的厚重感。
这种文化的历程便是伤害,他们拼命护守正统的那份热血,便会成为束缚与桎梏,是浮于表面而不可回避的痛。
能有这样一群人,是汉文化洋洋自得的一面,也是这位历史老人走向尽头的征兆。
又如多篇提及的贬官文化也苦了一代又一代人。
遭贬,最惨的结果便是流放。
作者是这样说的:“与杀相比,流放是一种长时间的折磨。
死了倒也罢了,可怕的是人还活着,种种残忍都要用心灵一点点去消受,这就比死都繁难了。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通用15篇)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通用15篇)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读了雅荷清影代友人而发的《一次旷世的文化苦旅》,这篇__主要是记述玄奘西行取经的事迹的,让人想起了余秋雨先生的《行脚深深》,我也将他的几句话录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在古代的中国大地上,走得比较远的有四种人:一是军人,二是商人,三是诗人,四是僧人。
军人奉命,商人逐利,远行的目的比较浅显。
诗人的远行就深刻的多了,因为他们的步伐踩踏到了精神领域;然而相比之下,精神目的更为明确,因此也走得更为艰苦的却是僧人。
”“这些远行的僧人,不像军人、商人那样成群结队,大多是形影孤单;也不像诗人、文人那样总有诗文纪行,大多数是默默无声。
但正是他们,一年一年走下去,终于走出了惊人的精神成果。
”这惊人的精神成果是什么?那就是:穿越闭塞,走向开阔;穿越孤独,关爱世界;穿越荒凉,营造胜景!余秋雨先生这些年的负面新闻已经够多,但并不影响他在对于中国文化领域里的苦旅和跋涉所取得的巨大成果。
他宁肯放弃一个正厅级的高位不坐,自讨苦吃,扑下身子遍访中华古老大地上的文化遗迹,甚至走出了国门,探访尽可能探访得到的文化遗址,为了什么?为了寻找我们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发展的生命基因,寻求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和发明的优秀文化对社会进步、民生繁荣的文化因素。
这样的价值取向,这样的利益取舍,这样的荣辱选择,难道不是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心理承受吗?也正是因为他敢于并勇于作出这样的艰难选择,因而也成就了他在文化领域的研究中高蹈独步,卓有建树。
哪个人都不是完人,都或多或少地有点这样那样的缺点或毛病,即使是伟人也都概莫能外。
所以,对于像余秋雨先生这样的文化学者,我们也应当作出我们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取长弃短,趋利避害,“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方为正确的态度。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2《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所收作品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历史、文化散文;另一部分是回忆散文。
全书的主题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你好,文化
——读《文化苦旅》有感匆匆地读过一遍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心里不免有些沉重。
这书里写的,有历史上的匆匆过客,有漂泊一生的落魄文人,有淳朴善良但又愚昧无知地剥夺美的人。
读过《道士塔》,唤起自己对王道士的愤怒,更唤起自己对旧中国愚昧、落后的恨。
读过《阳关雪》,想起“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的美妙诗句;读过《江南小镇》,江南水乡的柔美,如周庄、乌镇,萦绕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太多太多值得我们去琢磨的文章,对于我来说,与其去批判不如去欣赏,我想欣赏余秋雨先生的文章在很大程度上留给我们读者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和文化省思的自由空间。
下面我想就其中几篇文章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道士塔》是本书的第一篇文章,却让人内心不免有些纠结和沉重。
像文中写到的那样:“我见过他的照片,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见的一个中国平民……他从国外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
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
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
”①读完这段文字,尚还激不起我内心的愤慨和痛恨之情,然而平实的文字中间却让我读出满满的无奈与遗憾。
这是一个历史悲剧,一段沉重的文化史实。
它所揭示的问题让人揪心,让人不禁为那个时代,更为我们的民族,发出声声无能为力的叹息。
王圆箓,是道士,也是落后的农民阶级。
因为无知,他自作聪明地将窟中的珍贵壁画粉刷,代之以灵官塑像;因为无知,他将窟中无价的国宝向西方冒险家们换回历历可数的银元;因为无知,祖国的瑰宝就这样被不等价地交换掉,进而逐渐流失!“我不禁又叹息了,要是车队果真被我拦下来了,然后怎么办呢?……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想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②或许有人说余秋雨先生的文字不免有些浮夸,然而他的感慨正吐露了他面对这段不能挽回的历史的悔恨与痛心!他感叹,即使能也将拦住马车或许也难以保存,与其这样不如存放于英国博物馆之中!这是多么悲哀又却是那段血淋淋的屈辱史的写照啊!历史没有假设,我们能做的是谨记,谨记历史的痛;是担当,担当起历史的责任!
“我好恨!”这是《道士塔》给我最大的触动。
我原本以为《文化苦旅》全是这样沉重的笔调。
忽然之间,《江南小镇》映入我眼帘。
这篇散文应该算是全书中篇幅较长的了。
由于此前同闺蜜游过杭州,看过乌镇,而如今自己留在南京,
我对江南或许是不一样的吧。
“穿镇而过的狭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美的石桥…老人满脸宁静地坐在那里看着过往船只。
”像是一幅缓缓摊开的唯美的画卷,刻画着生活的每一处细节,散发着一股浓郁的惬意的气息。
这都是都市喧嚣所寻觅不到的安逸。
看到余秋雨先生笔下的乌镇回忆起自己去乌镇的经历,对乌镇的怀念,来自长长的青石板路,来自民宿客栈老板的热情招待。
只可惜,我们恰好选在最热的时候来到了乌镇,但却阻止不了我们对江南水乡的向往。
进入西栅,已是傍晚,伴着夕阳,乌镇显得格外宁静安逸。
走在“雨巷”中的青石板上,就想去寻几把油纸伞,呵呵,几个伙伴就这样漫步在乌镇的各条小巷中,拍拍照,买买小礼物,尝尝江南小吃……乌镇之行,让我重新认识了江南。
如同余秋雨先生所说,江南的小镇没有雀桥、乌衣巷的沧桑感,仅有的是那一份淡泊。
它默默滋养着这一方土地,养活一方百姓。
这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人生哲学,不禁让人去探寻,让人向往。
我想《文化苦旅》苦的不是这场旅行,而是历史的沧桑,文化的厚重。
这是一种沉甸甸的使命感。
可惜,还没能好好品味这本书,往后有时间,定会再捧起《文化苦旅》徜徉在文化中!走进余秋雨,走进文化苦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