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文化苦旅(精选8篇)

读书笔记文化苦旅(精选8篇)读书笔记文化苦旅篇1《文化苦旅》是著名作家余秋雨的一部文化散文代表作,它以作者个人的文化体验和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刻理解,为我们揭示了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层次内涵。
在这篇读书笔记中,我将分享一些我认为特别重要的段落和摘抄。
首先,我要提及的是本书的开篇之作《道士塔》。
这篇*通过对敦煌文物被盗事件的描述,展示了中国历史文化的灾难和遗憾。
其中,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描述了王道士的愚昧和无知,以及由此带来的巨大损失。
这段摘抄有力地揭示了文化的流失和失落:“在一个夜晚,敦煌石窟被打开,珍贵的文物被盗走,而这一切,竟是由一个道士所为。
这个道士,名叫王圆箓,他愚昧无知,以为自己的行为是在帮助国家,殊不知,他的行为却是对中国文化的极大破坏。
那些珍贵的文物,本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却被外国人盗走,成为了他们的私有财产。
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国文化的缺失和落后。
”其次,我选择了《风雨天一阁》一文。
这篇*通过对一个私人藏书楼的描述,展现了中国的文化和传统。
其中,作者描述了藏书楼主人谢杰的严谨治学和坚韧精神,以及他所代表的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这段摘抄深刻地揭示了中国文化的传承和价值:“谢杰是一个严谨的学者,他的藏书楼不仅是一座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一座精神的象征。
他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理想,不断收集和整理书籍,致力于传承和发扬中国的文化。
他的精神,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追求,更是对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再次,《废墟》一文展现了作者对历史文化的独特见解。
作者认为废墟是一种象征,代表了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更替。
其中,作者提到:“废墟是历史的见证,它记录了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更替。
我们可以在废墟中看到历史的痕迹和文化的印记。
”这段摘抄深入地探讨了废墟的文化意义。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摘抄为本网站原创作品,不得擅自转载!读书笔记文化苦旅篇2早就听说过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关于这本书有许多赞扬也有许多批判,最近有幸拜读即为其中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所吸引。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优秀10篇)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优秀10篇)《文化苦旅》读书笔记篇1喜欢读余秋雨先生的书,先生总是将自己独特的见解溶于文中,领导读者理解问题,思辨问题。
先生的文逻辑性强,见解独特,含义深刻。
每读一次都会让我深深地震撼。
《文化苦旅》这本书介绍了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
但你千万不要因此认为读余先生的书会心旷神怡,轻松自在。
整本书还没读完,我就已经被民族意识唤醒后的沉重与悲哀压的喘不过气来。
在我们欣赏历史留给我们的有形“著作”——古迹时?谁又会去潜心探究这一处处古迹背后到底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
而余先生恰恰做到了。
他运其妙笔,给我们的心灵写下了“震撼”两个大......曾在网上看过这样一句评论:余秋雨以历史文化散文而名世。
余秋雨先生凭借自己丰富的文史知识功底,优美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化长河中。
是的,他的这本著作《文化苦旅》也深深印在每个读者的脑海里。
有人说,中国散文的天空星光灿烂,而《文化苦旅》是一条河系,其中每一颗星星都散发着一种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测的力量。
有人称他是本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级的散文作家,是开一代散文新风的第一位诗人。
这些话道出了我的心声。
我之所以要写出来与大家分享,是想要表达我至深的敬意。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展现给我们那一处处古迹背后的辛酸和沉痛以唤醒我们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
让铭记我们历史的教训!《文化苦旅》这本书在告诉我们中国古代历史的同时,告诉了我们更深一层的道理。
跟随作者走到书中,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推引,走上前去——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
石洞依旧壮观,石像.壁画依然不言。
跟随作者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
千年前的一次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
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炫丽而是一种人性的.深层的蕴藏。
“报纸上说我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
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苦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不管是春温秋凉,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是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
《文化苦旅》的读书笔记(18篇)

《文化苦旅》的读书笔记(18篇)《文化苦旅》的读书笔记1阅读《文化苦旅》你会发觉我们祖国的每一片山水都是“文化山水”,那里留下了很多文人墨客的印迹,这就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魅力和影响。
大地悄悄无言,只要有文化人往那一站,它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也就奔泻而出。
然而,一点点、一点点地品尝这山、这水、这人,那肤浅的沧桑也演化成长长幽幽的叹息!文化是一种内涵、一种深度,有时也是杯具的见证。
《酒公墓》记述了张先生一生的无奈叹息:身为状元的后代,留学归来的学者,本有一个不错的教员职位。
因故被青帮抓取做了师爷,后因多次出逃而被打断腿;之后又到一所学校教书,然而乡野同学却不能理解他所说的“爱”,只能无奈离开;从今一生沉醉酒的世界,后因品酒水平高二被称为“酒公”,无儿无女、孤独地走完了一生!读完文章不禁感叹,可悲啊!在那个时代,一个留学归来的学者,本应是那个时代的精英,应在社会上大有作为。
却被一群对文化人没有丝毫敬重的“青帮”头目抓取做装饰门面的工具:他们也许觉得占有了文化人就是有文化……可是这种整日打架斗殴、吃喝玩乐的土匪有怎能真正理解文化?理解文化人的内心?最终张先生用自我身体的残疾摆脱了野蛮。
这时我想起了那句俗语“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
这时张先生的悲伤,也是文化人的悲伤。
之后他又遇上了一群自以为读过书的人,他们生活在落后的农村,他们没有见过世面,他们不能理解“感情”怎样能够在带大家面前谈论;他们嘲讽他的出格……张先生也许有了深化蛮荒的孤独和悲苦,他只能选择离开!张先生孤独一生,仅有酒解其心中之美,仅有酒解其心中之苦。
他只能以酒公留名于世,想想他有多少的不甘和无奈!联想到本书的第一篇《道士塔》,敦煌的千年飞天在愚昧的王道士手下一片一片的消逝!王道士的眼里那只是一堆模糊不清颜色,牛羊的眼里仅有饲料,没有鲜花!随着他一下一下的粉刷,你的心是不是在抽动:生气、悲伤、无奈、苦涩……有没有苦涩的泪滴静静滑落?礼貌不被理解、不被接纳,那是一种怎样的悲苦!《文化苦旅》的读书笔记2蝴蝶的标致源自黑暗束缚中很多次的蠕动,挣扎,破茧而出的是令人惊艳的新生命;流星的标致源自互相间猛烈的碰撞,划过天际的是生命华美的绽放。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5篇)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5篇)《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首语寻思了许久,最终钦定这本游记兼散文集,不为它作者的“大师”称谓,只为它性灵的文字。
书店初次触摸它淡黄色的封面,有种土地的厚实气息,我想,一本在90年代就火爆中国文坛的书,总归没那么假罢,遂果断出手。
于是,便有了千年的风沙在耳边咆哮盘旋,便有了水乡的舟楫一下一下划拨出绿珠,便有了郁郁葱葱、苍苍莽莽的山海林涛回荡先民驱兽的呼声、傩戏跳唱的鼓声、游子思家的低吟声……在这里,我觅到了迥于当代的亲切自然气息,喜、怒、哀、乐都是那么真实,仿若封印了过去的琥珀,你只能小心、仔细地对待它。
天上飞着文化,地下跑着文化,心存文化,苦旅不苦。
读——《道士塔》细读此章,抚卷后总能感受到一种并非滔天但似“绵绵无绝期”的怨气。
憋屈、愤懑、悲凉……我想,这既是贯穿全文的感情基调也是秋雨的写作初衷。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或是秋雨的最高梦想,作为纯粹文人去探寻,然而有些东西会不由自主的在心胸激荡,不吐不快。
所以,他写着写着,无意间倒成了他后来描述的人物之一。
(非下文所指)王圆箓,王道士,逃荒农民,莫高窟住持。
中国史上,这几个职业都常见,但让一人兼任如此多身份的,就太稀罕了。
因为一个这样的人,就使中国蒙羞百年。
但如秋雨所言,纵可以将再大的愤怒向其倾泻,也至多换来一个漠然的表情。
卑微渺小的王道士影子斜斜黑黑,倒映着民族的悲剧,抑是悲据(悲哀一直占据)的民族。
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从莫高窟这座艺术圣殿的权杖被交到一名大字不识的底层体力劳动者时,就开始了。
虽然它是一直存在的,但让我们的目光投向藏着煌煌中华心血的宝窟时,那视线沉重得额外心痛。
美,是什么?对王道士来说,婀娜的体态过于显眼,柔美的浅笑有些尴尬,所以他产生了许多对他的认识来说十分自然的想法:一遍又一遍认真挥舞刷子,用粗劣的土白浆将五颜六色、灿烂斑斓的飞天夜画埋葬憋杀,终于使厅堂明亮;委屈一下仕女雕塑,所有温静妍丽被砸碎、捣烂、搅和成一团可以让没干过精细活的村匠弄几尊不成样子的灵官天尊的浑泥,终于看起来符合道士身份……秋雨在描述他参观遗迹时只用了两个词:惨白。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书笔记(精选5篇)

余秋⾬《⽂化苦旅》读书笔记(精选5篇)余秋⾬《⽂化苦旅》读书笔记(精选5篇) 认真读完⼀本著作后,⼤家⼼中⼀定有不少感悟,写⼀份读书笔记,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可是读书笔记怎么写才合适呢?下⾯是⼩编为⼤家整理的余秋⾬《⽂化苦旅》读书笔记(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余秋⾬《⽂化苦旅》读书笔记1 如果梦想是云朵,那么书籍⼀定是云朵⾝后的蓝天,让云朵可以歇息;如果梦想是⼤厦,那么书籍⼀定是⼤厦的根基,让⼤厦巍然屹⽴;如果梦想是航船,那么书籍⼀定是航船的船舵,让航船到达彼岸。
我愿圆梦路上飘满书⾹,然后⼀路⾼歌,⾛进梦想。
“⽂以载道,诗以⾔志”,书中⾃有⼀⽅世界,⼀处繁华,所以当我的指尖轻轻翻过《⽂化苦旅》细细阅读时,我就在那⼀⽅世界经历⼀场苦旅,品味中华五千年⽂化的辉煌与苦难。
寻⼀处僻静,轻轻翻开《⽂化苦旅》,伴着淡淡书⾹,我看到信客的狼狈与⾼贵。
说信客狼狈是因为他们从遥远的地⽅带着委托的货品回来,⼀路上跋⼭涉⽔,风风⾬⾬,正如书中所说:“⾛东路过来,显得极端疲劳;⾛西路过来,则显得特别窝囊。
”他们是极尽狼狈的。
说他们⾼贵是因为他们坚守做为⼀名信客最基本的原则——诚信。
就像那个年轻信客谨记⽼信客的告诫。
⼀路上都记着给别⼈的承诺,说到做到,把委托的货品⼀分不少地带回来。
信客不是顶天⽴地的英雄,他们做着最⾟苦最平凡的事,⽤诚信联系着乡村与城市。
信客诠释了“诚信”⼆字。
信客见证了中华五千年⽂化苦难的开始,却依旧坚守诚信的中华传统⽂化美德。
圆梦路上,伴着淡淡书⾹,我收获诚信。
寻⼀处僻静,轻轻翻开《⽂化苦旅》,伴着淡淡书⾹,我看到⼀个戏剧⼤师黄佐临的爱国之情。
黄佐临在英国留学时,中国爆发“七七事变”。
呵,⼀个是和平安逸的英国,⼀个是战⽕纷飞的祖国!他却毅然选择祖国,回来‘赴国难’。
⽤他的话说就是:“我不是将军,但也算是⼠兵。
”黄佐临回到满⽬疮痍的祖国,⽤笔做武器,揭露⿊暗,控诉战争!和祖国站在⼀起。
黄佐临毫不犹豫地选择祖国,源于他的爱国之⼼。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通用23篇)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文化苦旅》读书笔记(通用23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需要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地作记录了。
现在你是否对读书笔记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文化苦旅》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篇1翻开藏青色书皮的《文化苦旅》,细细品味,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又有着洞若观火的透彻,你仿佛能从字里行间看到一位游子不羁的灵魂。
我不禁自问,是怎样的家庭,怎样的经历打造了这样一个文坛的传奇?直到翻到了最后,看到了那一篇——《为妈妈致悼词》。
我才了然于胸。
原来,在传奇人物的背后有这样一位伟大坚强的母亲。
有母如斯,儿子怎能不铸就一片辉煌。
这是余秋雨先生在他母亲追悼会上的讲话,文章虽不长,但字里行间都溢满了对母亲深深的崇敬与浓浓的思念。
余秋雨坦言自己中学时获得了全市作文比赛第一名和数学竞赛大奖,就要归功于母亲在他七岁时就让他替代她,来为所有的乡亲写信、记账。
他坚强人格的形成也是深得母亲的遗传,面对那么多谣言的一次次围攻他从不反驳,他曾说“只要见过我妈妈,你们就明白了”。
母亲给予他的东西太多太多了。
“记得有一次我从农场回家,吃惊地看到一张祭祖的桌子居然在自动移动。
细看之下才发现妈妈一个人钻在桌子底下,用肩在驮桌子。
家里的人,有的被关押了,有的被逼死了,有的被流放了,没有一双手来帮她一把,她只能这样。
”母亲用瘦弱的肩膀扛起了整个家庭的生死祸福。
为了在战争岁月支撑起这一个小家庭,母亲竟然同意到最贫困的乡村生活,一切生活细节都回到她完全不熟悉的原始起点。
为了给很久没有吃过一顿饱饭的他挣两元钱,他的母亲在那么冷的天赤着脚去一家小工厂洗铁皮,浑身上下都被水浇湿了。
至今作者还能记得那年她贴着两元钱币握着他手掌时的温热……我想余秋雨在想到此情此景时,在追忆往昔的艰苦岁月时,必定泪眼婆娑,必定满脸的不舍。
试想,全天下有哪一个有良知的子女愿意母亲受这般的苦楚。
就像全天下的母亲一样,见不得孩子受一点点委屈。
读书笔记《文化苦旅》

读书笔记《文化苦旅》读书笔记《文化苦旅》篇1洇染历史的气息,泅渡年岁的长河,中华悠悠上下五千年,文化繁荣、昌盛、经久不衰。
一位痴迷于历史文化与古典艺术的老人——余秋雨,穷其一生探索、追寻,为世界文明开启了新大门,于是,中华文化被记录,凝聚着智慧结晶,浓缩在厚重的书页里。
翻开泛黄的书页,瑰丽的文化穿越了泱泱历史,苦苦等待。
天府之国的都江堰,饱含着劳动人民的智慧,滋润、灌溉、按部就班、历久弥新,滚滚而去的洪水被驯服,与青城山和乐,成为中华道教的课堂。
西域被打通,长达几个世纪的文化被开凿,在黄沙漫漫中,流传、继承、发扬、永不衰竭。
毋庸置疑,这片几乎是人类精神的发源地——西域,蕴藏着厚重、沉甸甸的古文化。
在风烟迷蒙中,我看到了敦煌的道士塔,屹立在那里,又诉说着古文化的来之不易。
中华民族的巨大悲剧——王圆篆是道士塔的主人,这个几近文盲的农民,懦弱又愚昧,“黑乎乎的`,亮堂一点多好呢!”于是,飞舞的铁锤,洁白的刷子,交相挥动。
壁画上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领,什么都没了。
雕塑婀娜的体态成了碎片,婉丽的面容变成泥巴,长达几千年的中华文化灰飞烟灭!在那个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又来了一群人——外国的考古学家,他们与塔的主人进行世界上最不公平的交易,他们用极少的钱换取了华夏的无价之宝,一箱又一箱,一车又一车,穿过褚红色的山峦,消失在了飞扬的黄沙中。
我仿佛看到了西天凄艳的晚霞下,一个古老的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浩浩荡荡的马车,将大量的经卷、文物转移,美其名曰安放在了地球另一端的博物馆中。
中华文明造成难以言状的损失,受到外人狠狠地践踏!文化的旅程苦涩不堪,在余秋雨厚重的文字中,我看到华夏文明,一苇以航,来到二十一世纪。
身为祖国的希望,我们应时刻捍卫着中华文明,守护着长达几世纪的文物古籍,永远不退让,坚持祖国利益至上,让中华文明不再叹息,让惨重的损失不再重蹈覆辙。
身为祖国的接班人,我们应传承发扬中华文化,使之繁荣昌盛,灿烂辉煌!读书笔记《文化苦旅》篇2“我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那些方位上,用与先辈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会有变化的自然景观,静听着与千百年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风声鸟声。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通用15篇)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通用15篇)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读了雅荷清影代友人而发的《一次旷世的文化苦旅》,这篇__主要是记述玄奘西行取经的事迹的,让人想起了余秋雨先生的《行脚深深》,我也将他的几句话录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在古代的中国大地上,走得比较远的有四种人:一是军人,二是商人,三是诗人,四是僧人。
军人奉命,商人逐利,远行的目的比较浅显。
诗人的远行就深刻的多了,因为他们的步伐踩踏到了精神领域;然而相比之下,精神目的更为明确,因此也走得更为艰苦的却是僧人。
”“这些远行的僧人,不像军人、商人那样成群结队,大多是形影孤单;也不像诗人、文人那样总有诗文纪行,大多数是默默无声。
但正是他们,一年一年走下去,终于走出了惊人的精神成果。
”这惊人的精神成果是什么?那就是:穿越闭塞,走向开阔;穿越孤独,关爱世界;穿越荒凉,营造胜景!余秋雨先生这些年的负面新闻已经够多,但并不影响他在对于中国文化领域里的苦旅和跋涉所取得的巨大成果。
他宁肯放弃一个正厅级的高位不坐,自讨苦吃,扑下身子遍访中华古老大地上的文化遗迹,甚至走出了国门,探访尽可能探访得到的文化遗址,为了什么?为了寻找我们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发展的生命基因,寻求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和发明的优秀文化对社会进步、民生繁荣的文化因素。
这样的价值取向,这样的利益取舍,这样的荣辱选择,难道不是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心理承受吗?也正是因为他敢于并勇于作出这样的艰难选择,因而也成就了他在文化领域的研究中高蹈独步,卓有建树。
哪个人都不是完人,都或多或少地有点这样那样的缺点或毛病,即使是伟人也都概莫能外。
所以,对于像余秋雨先生这样的文化学者,我们也应当作出我们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取长弃短,趋利避害,“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方为正确的态度。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2《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所收作品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历史、文化散文;另一部分是回忆散文。
全书的主题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高二十四班李偲
1
余秋雨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用心思细腻的笔触,为这趟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写本书!它不甘甜,因为里头有太多不忍与亲身体验的辛酸.苦苦的味道,为这本纪录中国千年文化的书,多写了一道滋味.未看过「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会想到,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在它们的背后会有如此深层的涵义;而作者运其妙笔,以干净漂亮的散文,组合,使它们成了一篇篇让炎黄子孙惊醒的文章.
走进书中的情境与思考,我们不禁严肃起来.像一群被流放的孩子,流放到一块不甚熟悉的土地,逼使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宗于我们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实像,壁画依然不言,我们静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第一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王道士手中一串钥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却任其流落在外人手里,而中华子孙却也将之弃而不顾,那一马车,一马车的文物输往外国.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为何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它并非外表炫丽,而是它只是一种仪式,一种人性的,及它深层的蕴藏.我们在这儿看到,美,也有宗教的天地,以及它是中国千年的标本,一样美的标本,纵使它曾经残缺,被人无情的,任意的转换.
「浅渚波光云彩,小桥流水江村」这副楹联道尽了江南小镇的魅力.江南小镇它不是经由大自然雕琢出的自然山水,而是属于华夏古老文化的人文山水.我们不曾到过此处,但书中的江南小镇却给予我们一种,回到家中那般自在,难怪历年来,许多文人遇到了政治不清明或人生不得志时,便会到此隐居起来,但在荒山结庐有着生活上的麻烦,「大隐隐于市」便成了文人来江南隐居的最好推力.其实我们对「隐」有着正反两面的看法,好的一面其一就是当中国文化受到某些因素例如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地区而开始凋零时,文人或学者们就会带着他们的知识修养到此处隐居起来,藉以免于战争或政治的迫害;其二生老病死与官场浮沉是文人们的失意时刻,做什么事都不顺心,此时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自己的身心获得纾解,找个地方隐居,等休息够了又是一段新旅程的开始.坏处是有人会把隐居当作沽名钓誉的工具,假隐以求得一官半职,这些举动让中国特有的隐的文化开始产生变质,隐士生前的孤傲和死后的名声全然黯暗.尽管如此,我们对隐还是保有着正面看法,因为古代中国给文人发展的空间实在大狭隘了,逼得他们除了隐或许只有一死,与其这样让自己的雄心壮志殒落,我们会选择沉潜,待有朝一日能东山再起.
余秋雨曾说他常伫立前人伫立过之处,观察自然与人文环境中去思考前人的情感在柳侯祠前,由一尊石像追想柳宗元的一生,从他的文采想至他的被贬,既遭贬谪,而永柳二州又是荒远之地,因此他自放于山林水泽之间,将其困厄感伤的心
境,完全寄托在游赏山水之间与文章创作之中,使中国文学史上拥有了「永州八记」这样出色的山水文学,这样的一代士人的气节与傲气让后世学者不得不去尊敬他的文化意识及人格,带着崇敬和疑问来瞻仰这位大文豪.
合上书卷,我们不由自主地走向窗前,流动的车潮及人潮正自我宣示另一种文化,这里是高雄,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也许咱们应该背起满满对中国文化的疑虑,亲自去辽阔的土地,让我们读过书后,沉重而苦苦的步伐,也走在上面.
2
萧瑟的秋风,伴着淅沥的小雨,昏暗的天空笼罩着寂静的城市,难得的意境。
我想到了《文化苦旅》,早就想读了,只是想这样的天气更适合吧。
翻开泛黄的书卷,仿佛踏上历史的列车,和余秋雨先生一起追寻历史留下的足迹……
从《道士塔》的漫漫黄沙开篇,和着异乡漂泊者的脚步声结束,从两千多年前李冰的都江堰直读到两千年后非常时代的吴江船,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苦旅,它涵盖了太多,它承受了太多,它让一颗不堪负重的心灵,只能用沉默的眼泪来回答历史上那些太多的委屈,痛苦与太多的无可奈何。
脚深深的陷入黄沙之中,身后的脚印以被没停过的风一遍又一遍地卷向四处,不象那屈辱的历史,任这漫天风沙吹了几千年,也吹不走黄昏下,一个衣着破旧的道士心满意足的捂着被几枚金币塞满的口袋,恭维的目送几个露出贪婪笑容,拉着一车车敦煌石窟的宝藏心安理得消失在黄沙的边缘那凄凉的景象;吹不干一个受尽屈辱的民族淌血的心。
告别沙漠,看看气势磅礴的都江堰。
翻腾着的江水,迸溅出雪白的浪花。
震耳欲聋的响声盖过了一切喧嚣,使人完全沉浸于此。
长城是中国的象征,那蜿蜒的城墙,象征龙一般的中华民族。
然而,同样雄伟壮观的都江堰呢?却只是一处名胜古迹,仅供游人欣赏。
甚至连名胜古迹也不是,只是祖国的大好河山。
为民造福的李冰,或许早已被健忘的后人从记忆中删除了。
是啊!他没有秦始皇的残暴,让血腥弥漫在人们的记忆中;没有李白的浪漫,让一首首诗深入人心;没有汉武帝的阔气;甚至连王道士的迂腐,他,也没有……他不是个有争议的人物,就像一张简笔画,即使这一刻你记住了,下一刻也会忘记。
只是惶惶忽忽的记得好象跟那个都江堰有什么关系。
雄伟的气势,不如娇柔地美景。
江南小镇或许能为受伤的心灵找到一丝安慰。
于是,摇曳着小舟,荡漾在平静的水面上。
那如明镜般的水面,映照着曾隐居在这副风景画画中的隐士。
那些经不起战争或政治迫害的文人。
嫌庐山山高,怕华山山险;恐长江浩荡,惧西湖媚俗……于是就选择了江南。
“大隐隐于市”成为他们最好的借口。
但同时,他们的选择亦是正确的,比起呈一时英勇,死的大义凛然的人们,他们更冷静明智;比起自以为应变能力强,却一失足成千古恨得人们,他们更有自知之明。
于是漾着小船,品着美酒,兴致高了,写一两句小诗。
日子过的也挺幽雅。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浩气长存的诗句把我们的目光引向庐山——文人的天地。
惠远、陶渊明、陆修静……他们亦是隐士,却不是要逃避什么,只是厌倦了喧嚣的人世。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书写了一个让人向往的世外桃源,却是可望不可即的梦,只是作者的对现实的无奈,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却像水中月般,一触即碎多少文豪在此驻足,多少名作在此诞生。
不得不说
庐山是个酝酿文章的好地方,那一张张泛黄的书卷,模糊的字迹,承载着多少厚重的历史……
“滴答”冰凉的雨滴重重地砸在握在手中的书上,仿佛一个民族默默留下的泪。
望着桌上青铜色的茶,端起,轻轻抿一口,真苦。
3
书写,书写文化之苦旅。
描述,描述历史之盛衰。
――题记
中国灿烂的文明正在被时光磨灭,不知在角落里边回味心酸史边唾骂历史罪人的人们是否真曾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
我一直以来欣赏懂史且敢于评论批判历史的学者,而也同时认为现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的余秋雨先生是无数学者中的豪杰,他的《文化苦旅》是万千部文史学散文著作中最为出色的上品。
本书是余秋雨先生第一本文化散文集。
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类文学评奖中夺得首奖。
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历史构成。
余秋雨先生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余秋雨先生以他独特的写作魅力吸引着读者,那是一种苦涩的回忆,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他也曾在本书中像许多知青学者样深情感叹,但同样的感叹,出现在不同的地方,韵味也相差甚远。
正如他所说的一样“我也可以年轻”,他的人生是富有弹性的,他总是秉持着少年的激情,享受着老年的清闲度过他充实的中年时光,所以,余秋雨先生无论何时都是个混合体。
因此,他的文章,也永远夹杂着不同感觉的口气。
如他对中国文化日益沦陷丧失的悲伤感慨,就饱含了年轻人对不满的辱骂,中年人对世事的无奈和老年人沧桑的惋惜。
也许有些的观览完全无心,但撰成此书的灵感源头绝对是有意的。
很明显,他发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尘封点。
在如今这个弘扬我国绚烂文明的蓬勃时代提出这样的悖论观点,自然更引人注意深思。
中国古老的文明曾在古代创造过盛世,人们为了保留住曾经繁华便将绚烂的文化代代相传,陆续建造了莫高窟,都江堰等大型建筑,就连普通的牌坊,藏书楼也印有文化的痕迹。
但人们的理想总是好的,而岁月却是逆人而行,变故也是层出不穷的,人们再想保存下来的东西到了一定的极限还是会被时间冲走,虽然也有些是出于人为,但归根结底,还是源于历史的轮盘上的空白。
有些历史尘埃的东西是留不住的,不少学者在哀伤的挽回,总痛心的活在不属于他们的曾经,便永远无法活着走出来。
因此,“正视过往与当下”,便是我从此书中悟出的一个当前重要的课题,我也同时认为这是余秋雨先生的研究与警世主题。
因为,只有能真正认清历史风云的人才能在顺应历史车轮的基础上印出自己的车辙印。
抽一枝柳条,折一只桃枝。
品一杯清茶,看一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