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国1960~1980年通货膨胀率上升的解释
美国通货膨胀分析

美国通货膨胀分析美国通货膨胀是全球经济关注的焦点之一。
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相对于经济需求的增加,导致物价水平的普遍上涨。
本文将分析美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影响以及相关应对措施。
首先,美国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货币供应量的增加。
随着美联储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购买国债和其他金融资产,货币供应量不断增加,导致物价上涨。
此外,政府的财政政策也是通货膨胀的因素之一。
当政府增加支出而不相应增加税收时,会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从而推动通货膨胀。
其次,美国通货膨胀还受制造业成本上升的影响。
随着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的不断上升,产品价格也随之上涨。
这种通货膨胀称为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其主要原因是供需关系和成本关系的博弈。
不仅仅是供给端的因素,需求端的因素也会影响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指的是由于需求增加,价格上涨,从而推动通货膨胀。
当消费者信心增强,购买力增加时,会导致产品需求大增,推动物价上涨。
美国通货膨胀带来了一系列严重影响。
首先,通货膨胀破坏了消费者的购买力。
当物价上涨时,消费者需要花费更多的资金来购买商品和服务,导致他们的实际购买力下降。
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消费者削减支出,给经济增长带来负面影响。
其次,通货膨胀对固定收入者和储蓄者来说是一种损失。
工资和退休金等固定收入无法及时调整以应对通胀带来的生活成本增加,储蓄也会因通货膨胀而贬值。
这使得固定收入者和储蓄者的财务状况恶化,降低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和未来的经济安全。
最后,通货膨胀还对投资者和企业经营造成一定影响。
高通胀环境下,投资者的实际回报将受到影响。
此外,企业经营成本的上升可能会削弱它们的盈利能力,限制其投资和扩张计划。
针对美国通货膨胀问题,相关部门可以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
首先,货币政策调控是控制通货膨胀的关键。
美联储可以通过调整利率和限制货币供应来控制通货膨胀速度。
其次,政府需要合理进行财政政策调控,控制支出增长,提高税收收入,减少货币供应量的增加。
此外,加强监管体系也是防范通货膨胀的重要措施。
世纪代美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世纪代美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美国通货膨胀是一个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经济问题。
通货膨胀是指通货供应量增加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本文将探讨世纪代美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其所带来的影响。
美国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是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之一。
在20世纪以来,美国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货币放松政策,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来刺激经济增长。
然而,这种过度印制货币的做法导致了货币的贬值,进而引发了通货膨胀问题。
其次,需求推动的通胀也是美国通胀的原因之一。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美国的消费需求旺盛。
当需求超过供应时,价格就会上涨。
这会促使企业提高价格来获得更高的利润,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第三,成本推动的通膨也是美国通胀的原因之一。
成本推动的通胀是指生产过程中成本的上升导致物价上涨的现象。
在过去几十年中,美国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企业为了保持利润,不得不提高产品的价格。
这也是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原因。
美国通货膨胀对经济和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通货膨胀会导致人民购买力的下降。
价格的上涨意味着人们需要支付更多的钱购买同样的物品和服务。
这会减少人们的消费能力,影响到经济的发展。
其次,通货膨胀还会引发利率上升。
为了抑制通货膨胀,政府通常会采取提高利率的措施。
高利率会导致借贷成本上升,加重企业和个人的负担,限制了经济活动的发展。
此外,通货膨胀还会导致财富分配不均。
由于物价上涨,持有大量现金的人会损失购买力,而持有实物资产的人则可以通过升值获得更多的财富。
这会加剧社会的财富差距,引发社会不满和不稳定。
对于个人来说,通货膨胀也会对生活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物价上涨会导致日常生活成本的增加,购买力下降,加重了人们的经济压力。
此外,通货膨胀还会导致养老金收入的贬值,使得退休生活变得更加困难。
为了解决通货膨胀问题,美国政府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应该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避免过度放松货币供应。
其次,政府可以加强监管,控制金融体系中的风险和不稳定因素,从根本上遏制通货膨胀的发展。
由石油危机引发的经济滞胀

直接导致了卡特任期 内的通货膨胀率达到 了战后的最高点。
尼克松、福特、卡特所采取的宏观干预, 均以失败告终。可见,凯恩斯主义的相 机抉择制不能解决经济滞胀,反而成为 了制造问题和激化矛盾的催化剂 主要是因为每次石油危机的爆发会推动 物价飞涨,从而带动通货膨胀,这时的 物价明显脱离了产品市场的供需曲线, 构成能源时代的新问题。
美国为什么会拼命提倡全球化?
全球化就是资源能在全球畅通无阻的自由 配制,很大程度上说,就是资本的自由流 通。 美国极力倡导全球化,实质是要为过剩的 资本找出路,也就是为滞胀找出路。
在资本市场:较早完成城市化、工业化的发达 国家,都有一个特点,资本越来越集中,越来 越庞大,且利润平均化,利润趋于下降,资本 在本国再投资意念不强,大量的资本找不到出 路,全球化则为这些资本找到了出口。
也就是说,全球化不过是把美国等发达 国家的滞胀引向了全球。
中国的滞涨预期
滞涨预期的农业 因素
• 粮食短缺问题长期存在 • 农业投入不足 • 不合理的产权结构与制度设计 • 私营经济的发展困难重重 • 科研投入与科研政策不合理 • 应试教育模式
滞涨预期的工业 因素
滞涨预期的科技 因素
参考资料: 曾国安, 关于世界贫富差距的思考[ J ] . 经济评论, 2002 刘力, 章彰. 经济全球化---福兮、 祸兮 [ M] . 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 1999 王文龙,经济滞涨预期与应对策略,论文, 2011.1 经济滞胀滞涨的历史背景
西方发达国家滞涨时期的严重通货膨胀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 寒。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和欧洲作为二战的主要战场,本 土受到了巨大的破坏和损失,战争结束后,这些国家纷纷面临 了百废待兴和经济萧条,而美国则远离战场,保护了国内的工 业设施,从而保证了战争结束后美国得以持续繁荣和成为超级 大国。 二战后,这些国家普遍推行凯恩斯主义“反周期”,即当私人 经济出现麻烦,生产的商品不能以有利可图的价格卖掉时,生 产会跌落到现有的潜力之下。此时,政府必须通过增加开支或 减税来进行干预。 为了刺激有效需求。西方发达国家的财政开支不断扩大,1950 年—1982年,西方7国国内信贷总额增长情况是:美国15.3倍, 日本16.7倍(1953年-1982年),联邦德国35.5倍(1952年— 1982年),法国71.8倍,英国12.3倍(1953年—1982年),意大 利164倍,加拿大30倍。
正确认识通货膨胀这只怪兽

正确认识通货膨胀这只怪兽美联储一连串的错误,使得通货膨胀重新成为了新闻议题。
然而一直以来,人们对于通货膨胀都存在着一定的误解,这种误解往往会影响投资者、企业家、公司高管和政策制定者们做出正确的判断。
在古代,国王和皇帝们都会暗地里“切削”铸币,降低货币中的黄金或白银的含量。
这种减色铸币往往会引发物价上涨。
而今天,着这种“减色货币”的背后黑手就是各国央行;他们不用去其“切削”铸币,只要多印钞票就可以了。
以下是对通货膨胀的常见误解。
预算赤字会导致通货膨胀。
错。
只有美联储过度投放美元,才会造成美国的通货膨胀上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的赤字连年攀升,而通货膨胀率切一跌再跌。
这是为什麽呢?因为在那段时间里,美联储暂停了投放货币。
贸易赤字让美元贬值。
又错了,原因同上。
我们应怪关注核心通货膨胀。
很托经济学家都认为,通货膨胀并没什麽可怕的。
因为如果将食品和能源的价格波动排除在外,“核心”通货膨胀(“core”infiaton)仍是可以承受的。
这一理论并不正确。
他让我们想起尼克松和福特总统当政时期的经济顾问委员会(Council of Econmic Advises)主席、已故的斯坦(Herb Stein)在上世纪70年代通胀汹涌之时所持的论调。
在一连串糟糕的统计数据公布出来的时候,斯坦不动声色地对记者说道,如果当月物价指数中价格上涨的类别去掉的话,通货膨胀实际上是下降的。
很多自以为是的记者,并没有意识到斯坦正在那他们开刷。
只有各种价格指数——比如消费价格指数——呈现出上升势头,通货膨胀才算真正降临。
大错特错。
实际上当物价上涨的时候,通货膨胀早已成了时候。
这个错误的判断就好比咳嗽、鼻塞时不在意,非要等到转成肺炎才去看病吃药一样。
货币供应量是能够准确反映通货膨胀水平的经济指标。
并非始终如此。
研究通货膨胀,不能只关注货币投放量,还要看货币需求量。
即便美联储新投放的美元并不多,但是如果美国经济对此根本不需要的话,结果仍会带来通货膨胀。
滞胀的年代

由于我们没有滞胀的经验,很多预测和判断当然得从先进的美国经验入手。
下面就是对美国70年代到80年代滞胀的探讨。
当然我们滞胀与美国滞胀在定义上是有差别的。
我们滞胀的定义并不是通常所说的什么Stagflation。
我们滞胀的情况将是物价不均衡上升(涨价主要集中在食品等农副产品及能源),经济不均衡停滞(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产业增长缓慢甚至停止,而基础设施相关产业还会保持增长)。
近30年以来,我们国家经济表现形式一直是物价上涨时经济过热,GDP增长快(一般在9%以上,甚至超过10%)、失业率较低或下降(我国真实失业率一直没有准确数字,因为农民工的就业和失业无法统计,只有绝对就业人口这个数据)。
几次所谓宏观调控,也仅仅是短暂导致经济增长小幅回调,整个宏观经济在全球一体化的宏观背景下,一直有全球需求拉动,导致低附加值(很大程度是血汗工厂)产业一直快速增长,因此导致制造业的增长,带动服务业,原材料工业和能源需求增长,所以说出口加工业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发动机(据统计说占GDP增长率9%里面的2、3个点);另外一个增长发动机就是地方政府的GDP扩张渴望,政绩期望导致的房地产行业高速增长(本质也是投资贡献);第三个,也是最大的发动机是中央和地方基于追赶战略掀起的基础设施投资持续高速增长;GDP 增长动力的另外一个来源就是消费增长的贡献。
这些宏观经济增长因素的特点与美国宏观经济增长因素是有所不同的,我们必须清醒,不能自己把自己搞糊涂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是他山之石有时也是废材。
我的资料来自于最近在看六卷本的《美国通史》(刘绪贻,杨生茂主编,人民出版社),看这本书是因为今后100年我们最大的对手就是美国,俗话说知己知彼,我们这种小老百姓也要凑凑热闹。
当然对政治、军事、外交我是不会有什么感受的,因为我不懂。
我主要还是结合我了解的一点点中国的经济情况有些心得。
我主要兴趣集中在以下三个主题:美国工业化进程;30年代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70年代到80年代滞胀及里根主义。
美国通货膨胀分析:菲利普斯曲线失败的原因

目录索引一、美国菲利普斯曲线因何失效 (5)(一)60 年代以来美国菲利普斯曲线的有效与失效 (5)(二)美国就业环境对能源、居住及进口商品价格因素影响有限 (6)(三)金融危机后美菲利普斯曲线失效的主因:贸易结构变化与页岩油 (10)(四)每一轮经济中晚周期菲利普斯曲线会短暂“显效” (10)二、美国宽货币为何并未引发高通胀?产业转移、人口结构与社会结构 (11)(一)80 年代以来美货币政策整体宽松 (11)(二)美国宽货币未能推升通胀或源于三因素 (12)(三)过去40 年美国宽货币对应的是金融资产通胀,加剧贫富分化 (15)三、未来10 年美国有望迎来再通胀 (15)(一)疫情过后全球进入第四轮产业转移下半场 (15)(二)劳动力人口进入回升期,居民有望加杠杆 (16)(三)社会结构或将在未来10 年迎来逆转 (17)四、风险提示 (18)(一)美国疫情超预期 (18)(二)美国货币政策超预期 (18)(三)美国人口结构变化超预期 (18)(四)美国大选结果超预期 (18)图表索引图1:2001-2008 年失业率与CPI 同比增速 (5)图2:1991-2000 年失业率与CPI 同比增速 (5)图3:1981-1990 年失业率与CPI 同比增速 (6)图4:1971-1980 年失业率与CPI 同比增速 (6)图5:1961-1969 年失业率与CPI 同比增速 (6)图6:美国原油消费量占全球比重 (7)图7:美国原油对外依赖度 (7)图8:美国10 大中城市房价指数同比 (8)图9:美国成屋去库存时间(单位:月) (8)图10:美国CPI 住房租金分项同比增速 (8)图11:全球GDP 同比、经济总量加权人均GDP 同比、贸易加权人均GDP 同比 (9)图12:全球贸易加权人均GDP 同比与美国人均GDP 同比三年移动平均值 (9)图13:欧盟、中国、日本、加拿大及墨西哥对美出口占美国商品进口比重 (10)图14:美国及OPEC 的原油市场份额 (10)图15:70 年代、80 年代、90 年代经济中晚周期美国失业率与CPI 同比 (11)图16:美国名义GDP 增速、实际GDP 增速与10 年期美债收益率 (12)图17:美国实体经济部门杠杆率 (12)图18:美国GDP 平减指数与进口物价指数同比 (13)图19:美国低收入家庭、中等收入家庭及高收入家庭占比(%) (13)图20:美国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速与个人消费支出增速 (14)图21:美国高收入群体收入增速与个人消费支出增速 (14)图22:美国人均收入同比增速以及按2008 年人口结构估算的人均收入同比增速 (14)图23:美国个人消费支出同比增速与核心PCE 同比 (15)图24:上世纪40 年代以来美国CPI 同比均值(%) (16)图25:美国居民杠杆率/非金融企业杠杆率与美国CPI 同比 (16)图26:美国top1%和bottom90%收入水平的群体拥有的财富占比 (17)表1:进口自不同来源地商品价格指数同比与美进口物价总指数同比相关性 (10)一、美国菲利普斯曲线因何失效菲利普斯曲线所讲的是失业率回落引发通胀走高的故事。
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摘要】: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了的严重通货膨胀,且其伴随着高失业率与低经济增长率,这使得凯恩斯主义受到怀疑。
同时这场长轮十几年的通胀也使美国经济受到了严重影响,石油危机更使得通货膨胀率一再走高。
最终美国政府改变政策,走出了这场危机。
关键词:通货膨胀凯恩斯主义石油价格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前言:关于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定义, 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说法。
尽管众多的说法有一定的差别, 西方经济学界对通胀的定义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货币派”,强调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认为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超过实际需要量时就发生了通货膨胀;另一类是“物价派”,侧重通货膨胀造成的结果, 认为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出现持续性的普遍上升的过程。
同理论一样,目前世界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实际操作的通货膨胀标准。
现实中, 对于价格总水平上升多少才算是通胀在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尺度。
这种判断差异主要取决于经济行为者和社会公众对通胀的敏感度。
20世纪初到20年代末,通胀一般被定义为因货币过度发行从而使单位货币购买力下跌和物价水平上涨的一种经济现象。
货币数量论此时在经济理论界影响很大, 通胀被视为一种货币现象。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国政府普遍超量发行货币以弥补赤字和筹措军费的措施导致了各国物价水平剧烈上涨, 这一现实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观点。
此时判定通胀发生标准的主要是双因素论, 即从原因和表现形式两个方面来判定通胀是否存在,强调货币供给量相对于货币需求过多,以及由此带来的物价水平持续较大幅度的上升, 是衡量通胀是否发生的两个依据。
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凯恩斯主义盛行,传统货币数量论受到批判。
他认为经济未达到充分就业水平之前, 货币数量增加至多只会引发半通胀。
只有在经济达到充分就业之后, 货币数量论才是适用的。
在这个阶段, 大部分西方经济学都把通胀直接定义为物价水平的全面上涨过程, 先后提出了需求拉上型的通胀、成本推进型的通胀、结构型的通胀理论。
通货膨胀美国的解释

通货膨胀美国的解释通货膨胀是指一种普遍性的货币贬值现象,通常伴随着物价上涨和购买力下降。
在美国的解释中,通货膨胀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问题,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且对经济和社会产生广泛的影响。
首先,美国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货币供应量的增加。
当美联储通过印刷货币或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时,较多的货币流入市场,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加。
这种货币超发会导致通货膨胀,因为货币购买力下降,商品价格上涨。
其次,需求拉动的通胀压力也在美国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当经济增长时,人们的购买力和信心提高,导致需求增加。
供不应求会推动价格上涨,从而引发通货膨胀。
例如,在繁荣的时期,消费者会愿意购买更多的商品和服务,企业为了满足需求而提高价格。
此外,成本推动的通胀也在美国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是由生产成本的上升引发的。
例如,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等都会催生通货膨胀。
当成本上升时,企业为了保持利润,不得不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导致商品价格上涨。
然而,在美国经济中存在一种较为稳定的通货膨胀模式,即受控通胀。
受控通胀是指达到一定水平的通货膨胀,以推动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
作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之一,美国的货币政策和经济管理旨在保持低通胀。
美联储会根据经济情况制定货币政策,以达到既定的通货膨胀目标。
这种经济政策的可预测性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了稳定的经济环境。
然而,通货膨胀不可避免地会对经济和社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通货膨胀会导致购买力下降,消费者的生活成本上升,特别是那些收入较低的人群。
其次,通货膨胀还会对投资和储蓄产生影响。
由于货币价值的不断下降,人们倾向于将资金用于购买商品而非储蓄或投资,这可能会对资本市场和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控制通货膨胀,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美联储可以通过调整利率和货币政策来影响货币供应量。
其次,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来控制通货膨胀。
例如,通过降低财政支出或提高税收等方式来减少需求拉动的通胀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