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入境中国大陆旅游流空间分布特征及差异研究(修改稿)

泰国入境中国大陆旅游流空间分布特征及差异研究(修改稿)
泰国入境中国大陆旅游流空间分布特征及差异研究(修改稿)

泰国入境中国大陆旅游流空间分布特征及差异研究

孙良高指导老师:石张宇

THAILAND ENTRY MAINLAND TOURIST FLOW SPAC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ERENCES IN STUDY

SUN Liang-gao The instructor: SHI Zhang-yu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Thai tourist flow data entry China, Thailand tourism personnel in China can be obtained quantitatively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number difference, again through the economic and cultural thinking of geological history, summarizes its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easons of difference. Distribution is shown as: (1)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igh concentration (2) market in line with market decline rule (3)to economically developed areas(4) the flow to the famous tourist destination.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erences, is advantageous to the targeted to expand the Thailand tourism market in China, tourism developmen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both China and Thailand.

Key words:Inbound tourism;Tourism flow;The spatial distribution;Density index

摘要:通过对泰国入境中国大陆旅游流数据分析,定量地得出泰国来华旅游人员的空间分布数量差异,再通过对中泰两国地理历史经济文化的思考,总结其具体特征及出现差异的原因。分布特征表现为(1)空间集中度高(2)市场分布符合市场衰减规律(3)流向经济发达地区(4)流向著名旅游目的地。通过对该特征及差异的分析,有利于针对性地开拓泰国来华旅游市场,对中泰两国的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入境旅游旅游流空间分布密度指数

1.引言

旅游流描述了旅游者在不同地点的游览参观活动形式[1,2].是旅游现象的基础和旅游业的基础,也是旅游地理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3]旅游流是游客在空间区域内的迁移现象,狭义的旅游流仅指客流,而广义的旅游流包括游憩流以及与此相关或伴生的关联流,如信息流、资本流、技术流、货物流、文化流等[4]。东南亚游客是我国入境游客主要群体之一[5],连续多年来一直占每年我国入境游客总人数的15%以上。在我国东南亚入境游客中,泰国来华游客占有重要地位。作为与中国最早建立旅游关系的国家[6],泰国成为我国重要的旅游客源地。随着近年来中国与泰国关系越来越密切,两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尤其是旅游方面的交流进入了高速增长时期[7]。

对泰国入境中国大陆旅游流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孙大英对泰国出境旅游市场特点进行了分析,提出我国进一步开拓泰国游客来华市场的策略[8];李永乐对包括泰国在内的东南亚来华游客的特征进行了研究[1]24-28;方徽等通过对泰国游客进行调查问卷,分析了在泰国游客赴广西旅游所呈现的特点,提出了广西开发泰国旅游市场的策略[9];高依依通过对泰国游客生活习俗的分析,探讨了江西旅游与泰国旅游进行结合的可行性,并提出江西吸引泰国游客的具体策略[10]。在前辈的研究基础之上,本文从宏观角度,探讨了泰国入境中国大陆旅游流空间分布特征及差异。

2.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数据来源

以泰国入境中国大陆旅游流为研究对象,采用2004—2013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数据,重点引用了2013年的数据,分析了2012年泰国入境中国大陆旅游流情况。还有部分数据来自中国旅游局网站。 2.2研究方法

通过对泰国入境中国大陆旅游流各种指标数据的分类汇总和计算,列表对比反映出具体差异,进而总结出其空间分布特征。为了更清楚形象直观地显示,部分数据用excel 软件绘制了表图。文中采用了以下计量指标:

2.2.1绝对差异(标准差),标准差指标用来表示地区入境旅游流差异的大小。公式为:

()

n P P S n

i

i ∑-=

2

(1)

式中:S 表示泰国入境中国大陆旅游人数标准差,P i 表示泰国入境i 省(市,自治区)人数,

P 表示泰国入境中国大陆各省(市,自治区)人数平均数,n 表示地区个数。

2.2.2相对差异(变异系数),标准差有均值和量纲的影响,为了消除影响,将标准差除以均值,得到变异系数,它能反映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差异的大小,具有广泛的可比性。公式为:

P

S

CV =

(2) 式中:CV 表示泰国入境中国大陆旅游人数变异系数,S 即标准差,P 表示泰国入境中国大陆各省(市,自治区)人数平均数。

2.2.3市场占有率,能够反映该市场在目的地游客市场的地位。公式为:

X

X A i

i =

(3)

式中:i A 表示客源市场i 的占有率,i X 表示客源市场i 的游客量,X 表示旅游目的地游客总量。

2.2.4入境游客密度指数,游客密度指数是指旅游目的地某区域接待的游客数占旅游目的地接待的总游客数比重与该区域面积占旅游目的地总面积的比重的比值。其指数越大,游客密度就越大,旅游流越发育;其值越小,游客密度就小,游流越旅不发育。公式为:

M

M P P G i

i

=

(4) 式中:G 是入境游客密度指数,P i 为旅游目的地第i 个区域接待的入境游客数量,P 为旅游目的地接待游客总量,M i 为旅游目的地第i 个区域的面积,M 为旅游目的地总面积。 3.结果与分析

3.1泰国来华旅游市场的总体情况

泰国(The Kingdom of Thailand )位居中南半岛中南部,与柬埔寨,老挝,缅甸,马来西亚接壤,东南临泰国湾(太平洋),西南濒临安达曼海(印度洋)。面积513115平方公里,人口6283万,首都曼谷。泰国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国家,是所在地区的经济中心,而且是我们的南大门,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都有非常大的影响。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迅速,尤其是旅游业。其在泰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近年来,尽管泰国国内各种突发状况不断,例如:2004年泰国南部暴乱,海啸灾难,禽流感疫情;2008年的世界经融危机,甲型H1N1流感;2009年的政局动荡;2010年水灾等,但是自2004年以来,泰国来华旅游市场发展势头良好,中国与泰国在旅游方面的合作进展顺利,期间泰国来华游客总数虽有所波动,但总体呈稳定上升趋势

[11]

。2004年,泰国

来华旅游人数是46.4万人,2010,2011,2012,2013连续四年来华人数均达到了60万人以上,见图1。近年来,随着泰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民消费能力的增强,还有在“泛北部湾旅游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等大的旅游合作背景下,泰国来华旅游仍将在我国入境旅游市场中占重要地位,同时对我国入境旅游业的发展产生重大意义。

10203040506070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

46.4

58.6

59.2

61.2

49.7

54.2

63.6

60.8

64.8

65.2

人数(万人)

图1 2004—2013年泰国来华旅游人数变化 Fig. 1 In 2004-2013 Thai tourist arrivals in China

3.2泰国入境中国大陆旅游流空间分布差异情况分析

为了说明泰国入境中国大陆旅游流空间分布是存在差异的,文中选取了标准差和变异系数作为衡量指标,见表1和图2。2003—2012年,泰国入境中国大陆旅游市场的省际分布差异总体变化情况是绝对差异呈上升趋势,其中2008年下降幅度较大是受当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国南方雪灾、北京奥运会、汶川地震等多因素的影响,而相对差异变化较平稳。用于表现绝对差异的标准差从2003年的12499.965增长到2012年的78472.727,增长了6.28倍,年均增长53%;而用于表现相对差异的变异系数变化幅度不大,但除了2007、2008和2012年有些下降外,其余年份都是上升的。

上述的转变能够说明: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特别是各级政府对旅游业的重视,近年来,泰国入境中国大陆旅游市场不断发展,这是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接待泰国来华游客人次

的相对差异变化较平稳的原因。然而由于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地理区位、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等条件存在差异,使得各地区对泰国游客的吸引力大小也不尽相同,因此导致了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接待泰国来华游客人次的绝对差异逐年拉大。

表1 2003—2012年泰国来华旅游人数空间分布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

Tab.1 In 2003-2012 in Thailand to the absolute difference and relative difference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number of tourist

年份绝对差异相对差异年份绝对差异相对差异

2003 12499.965 1.41 2008 31549.013 1.34

2004 25633.468 1.444 2009 45195.904 1.567

2005 34054.655 1.48 2010 60626.842 1.639

2006 37773.393 1.531 2011 71394.312 1.755

2007 38476.652 1.469 2012 78472.727 1.736

图2 2003—2012年泰国来华旅游人数空间分布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

Fig.2 2003-2012 in Thailand to the absolute difference and relative difference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number of tourist 从以上分析中显而易见,泰国入境中国大陆旅游流空间分布的差异确实存在,为了进一步窥探其差异之所在,文中选取了入境游客密度指数作为衡量指标。笔者对2004—2013年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接待泰国过夜游客人次进行统计整理,得出其平均值,并收集了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面积,计算得到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泰国入境中国大陆游客密度指数,见表2。

按照公式(4)计算,全国的泰国入境游客密度指数为1,所以,G>1表示该地区泰国入境中国大陆游客密度水平高于全国,泰国入境中国大陆旅游流发展程度要高;G<1表示该地区泰国入境中国大陆游客密度水平低于全国,泰国入境中国大陆旅游流越不发育。这一指标的衡量可以从宏观角度反映泰国入境中国大陆旅游流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区域差异规律。从表2中可以得到:高于全国的泰国入境游客密度指数平均水平的有1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其中,上海市指数值最高,为102。北京,浙江分列二、三位,分别为34.17和10、07,指数值都超过10。广东、江苏、天津、云南紧随其后。这说明这些省(市)的旅游经济综合实力远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对泰国游客有巨大吸引力。海南、重庆、广西、福建、河南、

安徽、四川的指数值略高于1。不难看出,从空间分布来看,这些区域要么是中国东部或南部经济发达地区,像上海、广东、海南等地;要么拥有足以吸引泰国游客的著名景点,像安徽(黄山)、河南(嵩山少林寺,洛阳龙门石窟);要么距离泰国较近,像云南、广西、四川、重庆等地。

表2 泰国入境中国大陆游客密度指数

Tab.2 Thailand entry into China mainland tourists density index

地区来华游客

比重%面积比

重%

游客密度

指数

次序地区来华游客

比重%

面积比

重%

游客密度

指数

次序

全国1001001—湖北 1.38 1.940.7116

上海7.140.071021陕西 1.51 2.140.7117

北京 6.150.1834.172辽宁 1.02 1.520.6718

浙江10.67 1.0610.073河北 1.25 1.980.6319

广东15.01 1.878.034湖南 1.36 2.210.6220

江苏7.27 1.07 6.795山西0.74 1.630.4521

天津0.80.12 6.676贵州0.65 1.830.3622

云南20.27 4.1 4.947江西0.55 1.740.3223

海南0.90.36 2.58吉林0.36 1.950.1824

重庆 1.980.86 2.39黑龙江0.42 4.730.0925

广西 5.18 2.46 2.1110甘肃0.16 4.740.0326

福建 2.22 1.26 1.7611内蒙古0.2612.320.0227

河南 2.77 1.74 1.5912西藏0.2712.80.0228

安徽 1.74 1.45 1.213新疆0.2717.290.0229

四川 5.22 5.05 1.0314宁夏0.010.690.0130

山东 1.26 1.640.7715青海0.037.520.00431为了方便直接地看出泰国游客在中国大陆的空间分布差异及验证上文提到的空间分布特征,文中选取了2012年泰国来华旅游的统计指标。2012年我国接待泰国来华游客最多的省份(直辖市,自治区)前十二名依次是:云南、广东、浙江、江苏、广西、上海、北京、四川、重庆、福建、陕西、河南。该12个省份(直辖市,自治区)2012年接待来华游客为1205006人次,占当年泰国来华过夜游客人数总数的85.98%。2012年接待泰国来华游客人数最多的城市依次是:昆明、上海、杭州、北京、桂林、广州、重庆、成都、苏州、深圳、无锡、南宁,该十二个城市2012年接待泰国来华过夜游客为641034人次,占当年泰国来华过夜游客人数总数的45.74%,见表3。

表3 2012年泰国来华过夜游客主要分布情况

Tab.3 2012 Thailand overnight visitor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China

主要接待地区(排序)接待泰国来华过夜

游客人数(人次)

占当年泰国来华过

夜游客人数总数比

例(%)

主要接待城市(排

序)

接待泰国来华过夜

游客人数(人次)

占所在地区泰国来

华过夜游客人数总

数比例(%)(市

场占有率)

云南427616 30.51 昆明117529 27.48 广东128509 9.17 上海81557 100 浙江125147 8.93 杭州78535 62.75 江苏99093 7.07 北京64152 100 广西81646 5.83 桂林54182 66.36 上海81557 5.82 广州52786 41.08

北京64152 4.58 重庆50691 100

四川58530 4.18 成都42328 72.31

重庆50691 3.62 苏州30524 30.80

福建30228 2.16 深圳27856 21.68

陕西29224 2.09 无锡20548 20.74

河南28613 2.04 南宁20346 24.92

总计1205006 85.98 总计641034 45.74(占当年泰国

来华过夜游客人数

总数比例)

注:当年泰国来华过夜游客人数总数为1401506人次。根据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13)》数据统计从区域来看,2012年,我国接待泰国来华游客人次最多的区域是西南地区,为551415人次,占当年全国总接待人次的39.34%。其次是华东和华南,分别为318115和219879人次,占全国总接待人次的22.7%和15.69%。而其他区域,包括华北、华中、东北、西北,所占的比例相对都较小,见图2。可以看出,整个泰国来华游客人数的分布呈南多北少的格局,且南北差异较大。

图3 2012年泰国来华旅游流区域分布情况

Fig.3 2012 Thai tourist flow distribution area in China

3.3泰国入境中国大陆旅游流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总结出泰国入境中国大陆旅游流具有以下特征:

3.3.1空间集中度高

从表3中看出,2012年,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除港澳台)中,云南等12省接待了泰国来华游客总数的85、98%。在全国主要的城市中,昆明等12个城市接待了泰国来华过夜游客总数的45、74%。杭州、桂林和成都接待的泰国来华游客的数量超过相应

省份接待总数的一半以上。从区域来看,2012年,西南五省(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接待当年泰国来华旅游游客人次达到了来华旅游总人次的39、34%

3.3.2空间分布符合距离衰减规律

人们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因为短期闲暇时间较多,再加上考虑消费支出的限制因素,因此一般近距离旅游的需求总是大于远距离旅游需求,因此不论是国内旅游还是国际旅游中,旅游流都受到出游距离的影响通常,通常旅游流的扩散具有距离衰减性,它以客源地或旅游集散地为中心向外扩散的能力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弱。从明显的空间集中度可以看出,距离是影响泰国来华游客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云南在地理位置上与泰国最为接近,所以成为了接待泰国来华游客人数最多的省份。占到了全国接待泰国来华游客总人次的30.51%。而同样与泰国空间距离较近的广西、重庆、四川等省,接待泰国游客数量也较多。当然,这种分布情况除了这些省份与泰国空间上的接近外,也与文化相通性,探亲访友,认祖归宗等因素有关。

3.3.3流向经济发达地区

经济的发达程度,在这里我们以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水平作为衡量指标。2012年接待泰国来华游客最多的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除了四川、河南等地,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北京、重庆、福建等地均属于中国发达地区,其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皆在10万亿美元以上,见表4。中国重点监测的旅游城市呈现的情况与此类似,见表5。这些地区之所以能吸引泰国来华游客,其便利的口岸对接,高度的城市化水平,频繁的商务交流,活跃的地方经济是重要原因。

表4 2012年各地区接待入境游客部分情况

Tab.4 2012 regional inbound tourists received part of the situation

省份

接待泰国过夜

游客人数统计5A级旅游景区

国际旅游收入

统计(亿美元)

省份

接待泰国过夜

游客人数统计

5A级旅游景区

国际旅游收入

统计(亿美元)

云南427616 6 194708 河北18877 5 54494 广东128509 7 1561067 山东18006 7 292365 浙江125147 10 515174 辽宁15390 3 326369 江苏99093 14 629972 吉林10390 3 49477 广西81646 3 127887 贵州10266 2 16894 上海81557 3 549323 海南9724 3 34802 北京64152 7 514900 江西6621 4 48473 四川58530 5 79815 西藏4312 0 10570 重庆50691 5 116832 新疆3539 5 55057 福建30228 6 422567 天津3086 2 222641 陕西29224 5 159747 内蒙古2616 2 77196 河南28613 8 61141 黑龙江2052 3 83548 安徽27943 6 156267 甘肃915 3 2235 山西21131 3 72024 宁夏292 3 545

湖北20597 7 120297 青海263 2 2432

湖南20480 5 92836 总计1401506 147

3.3.4流向著名旅游目的地

游客选择出游目的地时,目的地的知名度对游客的最终选择影响很大。在这里我们采用2008年7-8月在南京市中山陵风景区对境外游客所作的中国重点旅游城市国际知名度的调查数据(调查样本数312份)进行分析。数据采用5分制,分数的高低与知名度成正比例。可以发现,2012年接待泰国游客最多的十二个城市,其知名度分数除了重庆略低一点以外,其它城市均大于3分。特别是像北上广(北京、上海、广州)这些特大城市,分数都在4分以上,见表5。此外,入境游客来中国旅游一般会选择顶级旅游产品,即目前的5A级景区,如表4(数据来自国家旅游局网站)中所列。2012年中接待泰国来华人数最多的12省拥有的5A级旅游景区数分别为6,7,10,14,3,3,7,5,5,6,5,8,而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平均拥有的5A级旅游区数为4.7个。所以除了广西和上海以外其它1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拥有的5A级旅游景区都超过了平均数,特别像四川成都、广西桂林、浙江杭州,它们接待泰国来华过夜游客人数占本地区接待总数的比例都超过60%。其主要原因便是它们作为著名旅游目的地对泰国游客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表5 2012年全国各主要旅游城市部分情况

Tab.5 Part in major tourist cities in China in 2012

主要城市接待泰国过

夜游客人数外汇收入(亿

美元)

知名度主要城市接待泰国过

夜游客人数

外汇收入(亿

美元)

知名度

昆明117529 33863 3.32 郑州3221 15800 3.01 上海81557 549323 4.72 天津3086 222641 2.92 杭州78535 220165 3.78 拉萨3018 7280 3.36 北京64152 514900 4.68 海口2940 4474 2.75 桂林54182 73440 3.49 福州2829 110817 3.36 广州52786 514458 4.49 济南2809 16034 3.33 重庆50691 116832 2.66 青岛2369 82459 3.48 成都42328 62916 3.54 贵阳2346 4241 1.45 苏州30524 164723 3.74 长沙2138 27634 2.91 深圳27856 432882 4.43 三亚1864 26565 3.55 无锡20548 68138 3.57 石家庄1752 6164 2.49 南宁20346 10706 3.19 泉州1722 90446 3.1 厦门17052 157728 3.62 呼和浩特1681 9280 2.09 太原16029 24413 2.01 哈尔滨1670 11333 2.76 洛阳15639 17950 2.75 湛江1585 4816 3.54 宁波14210 73428 3.5 连云港1488 14434 3.27 汕头13206 5175 3.7 九江1382 9988 1.97 长春9471 22379 2.78 中山1330 21979 3.6 南京9035 136216 3.82 乌鲁木齐1128 19855 2.71 珠海8937 95045 3.76 南昌1059 5432 2.21 武汉8151 85209 3.13 烟台1052 48146 2.91 西安7712 74862 3.28 沈阳701 63195 2.43 黄山6557 53658 2.55 温州669 31887 3.52

秦皇岛5710 19454 2.3 吉林660 3053 3.01

漳州5023 22878 2.96 北海653 3429 2.86

承德4936 11780 2.26 银川238 405 1.54

合肥4780 23457 1.99 兰州212 529 1.63

南通4123 42995 2.85 威海135 25283 2.96

大连4016 87349 2.35 西宁129 2176 2.6

大同3732 10224 1.87 延边105 18606 1.86

4.讨论

通过对泰国入境中国大陆旅游流空间分布的分析,知道泰国来华旅游市场呈集中性,主要流向发达地区和著名旅游景区,而且泰国入境中国大陆旅游流整个空间分布受距离衰减规律影响显著,是以可以预测:泰国游客在今后仍然会主要流向距离较近的云南、广东、广西、四川等省区和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福建等发达省市。随着泰国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加速建设,泰国来华游客规模会不断壮大,旅游花费会不断上升。我国各地区应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服务水平,积极开拓泰国入境中国大陆旅游市场。我国旅游资源丰富,各地区要强化旅游营销意识,要加大资金投入,可以在泰国相关媒体上加大宣传力度,让我国更多的旅游产品在泰国深入人心。

由于数据庞大,受篇幅限制,本文一部分分析建立在《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13)》的数据之上,单一年份的分析,可能有些不全面。

参考文献:

[1]Pearce D G.Tourism Today:A Geographical Analysis[M]. New York:Longman Press,1995:98-128.

[2]Bowden J.A cross national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tourist flows in China[M].Tourism Geographies,2003,5(3):257-279.

[3]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8.

[4]章锦河,张婕.中国国内旅游流空间场效应分析[J].地理研究,2005,24(2):293-303.

[5]李永乐.东南亚旅华游客若干问题研究[J].东南亚纵横,2009(9):6-8.

[6]谭岳坤.泰中旅游贸易中的零团费问题品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2007.

[7]孙大英,陈巧岚.泰国旅华客源市场的发展机遇及发展前景[J]东南亚纵横,2009(4):11-16.

[8]孙大英.论泰国出境游市场特点及我国的拓展策略[J].全国商情,2009(15):20-22.

[9]方徽.CAFTA框架下泰国入桂旅游消费行为调查研究[J].旅游纵览,2011(14):15-18.

[10]高依依.浅析泰国游客的旅游特点[J].教育观察,2011(5):23-27.

[11]黄安民,韩光明.泰国赴华旅游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7):28-32.

浅析我国入境旅游客源市场

浅析我国入境旅游客源市场 班级姓名 一、我国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现状 与所有发展中国家一样,我国的旅游业是从入境旅游起步的。1978年以来,在宏观改革开放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推动的双重作用下,我国旅游业经历了入境旅游率先快速发展国内和出境旅游先后迅速兴起的发展模式,即先入境、后国内、再出境的发展模式。从海外客源特点分析,中国包括大陆部分、香港和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地区。在统计上,香港、澳门和台湾的客源及广大华侨也划归“海外客源”。因此,中国海外客源市场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香港、澳门和台湾同胞及华侨,另一部分是外国人,包括已加入外国国籍的中国人。港澳台同胞及侨胞一直是我国海外旅游客源市场的主力军。入境的港澳台同胞及侨胞占我国海外入境人次总数比重一直维持在85%以上,与外国旅客相比占有绝对优势。但从增长速度来看境外国人不仅占总入境人次的比重一直持续增长,而且其增长速度除1998年外均高于入境总人次和港澳台同胞及侨胞入境人次的增长速度。这说明外国客源市场份额正呈现加速扩大态势。 再者,中国的海外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按客源地可以划分为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五大市场。其总体格局是:亚洲和东太平洋区域市场为主体,欧洲和北美洲远程洲际市场为两翼。其中,亚洲市场(不包括港澳台)是我国传统的主要海外客源市场。2000年入境旅客人次数量首次超过600万,2001年接近700万,2002年达到864万,所占旅客总人次比重连续3年超过60%,不仅如此,亚洲市场2000~2002年均保持2位数的速度增长,在五大客源市场中几乎每年都是最快的。因此,亚洲市场的重要地位是无可撼动的。 其次从海外客源国特点分析,改革开放至今,中国海外客源国市场格局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而最新数据表明,不同的地域文化,经济和交通等内在、外在的条件会无形的影响入境旅游的选择。2012年2月韩国旅客入境达到62万人多,日本也有近60万人,美国和俄罗斯都是近30万人。因此,日本、韩国和美国、俄罗斯是我国四大主要旅游客源国。 二、影响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的因素 中国是世界上著名的旅游大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促进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还是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对外交流,加快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从目前入境旅游的现状来看,主要的有利因素有:1、中国旅游产品供应链日趋完善,旅游各要素的供给越发充裕,这给中国入境旅游业长期、持续的增长提供了根本的保证;2,、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的政策还将继续,旅游的入境市场政策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的特点;3、中国对外交往增多,区域合作的加强给入境旅游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主要的制约因素有:1、旅游产品体系不健全,旅游商品缺乏吸引力。旅游地仍以观光类型为主,度假型旅游地的开发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专项型旅游地开发还未真正起步。所以,造成娱乐设施不完善,在景区,适宜家庭、儿童娱乐的康乐产品太少,地方特色的娱乐游戏活动也没得到很好的挖掘,无法适应海外旅游多方位的需求。2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第一,旅游交通运力不足,制约了产业规模经济的形成。突出表现在:民航机型小,机场建设严重滞后,国际航线和航班增长缓慢;火车客运超负荷运行,旅游集散城市火车起点车次不足;区域内公路特别是通往旅游区的公路等级低、

中国旅游资源的特点

中国旅游资源的特点:1、丰富多样,种类齐全 2、绚丽多彩,独具特色 3、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紧密结合 4、各大地区的旅游资源形成了区域型的典型主题 旅游业对目的地经济和社会文化的作用: 经济: 1、增加外汇收入,平衡国际收支 2、拓宽货币回笼渠道,促进经济健康运行 3、有助于增加就业机会 4、带动相关经济部门或行业的发展 5、增加政府税收 6、平衡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别 社会文化: 1、有助于提高民族素质 2、有助于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有利于世界和平 3、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4、有利于推动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发展 5、有助于促进生活环境质量的改善 对目的地的消极影响:经济上,有可能引起物价特别是地价的上涨 环境上,可能造成人口拥拥挤、交通堵塞,加大当地空气、噪声、水 质污染,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 社会文化上:干扰当地人的生活,对当地人的价值观和思想意识留下 潜移默化的影响 旅游市场的构成要素: 1、旅游产品的生产者或供应者 2、旅游产品的使用者或消费者 3、狂热交换的旅游产品 4、价格 入境旅游市场特点:我国国际空日元市场的市场格局转为亚洲国家为主。 停留时间较长,人均天消费量较高 入境旅游市场发展趋势: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旅游外汇增速快于入境旅游人次增速 国内旅游市场特点:1、规模大,发展潜力足 2、短程旅游比重大 3、旅游活动形式以散客为主 4、旅游消费水平低 国内旅游发展趋势:旅游消费水平还会继续提高,旅游的地域分布将向中西部扩展

出境旅游的特点:1、出境旅游规模持续增长 2、因私出境旅游者比例不断增大 3、亚太地区一直是我国居民出境旅游的主要目的地 4、出境旅游消费增长速度快,人均消费支出额大 出境旅游的发展趋势:出境旅游市场将会持续成长,出境旅游人次将会继续增加,而且出境旅游的人员范围和旅游目的地也将会继续扩大

上海市区旅游景点游玩线路攻略

上海市区旅游景点游玩线路攻略 A线上海中心城区一日游(东南区景点介绍) 1 人民广场(市人民政府、大剧院、美术馆、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上海博物馆、广场鸽逗趣、迪美地下名品街) 2 外滩(上海大厦、外白渡桥、黄浦公园、人民英雄纪念塔、浦西滨江大道、陈毅广场、外滩观光隧道、万国建筑博览群[北京路~延安路段]、旧上海天文台、上海自然博物馆、浦江游览码头) 3 南京东路步行街(第一百货、茂昌眼镜公司、新雅粤菜馆、第一食品、永安公司、第一医药、伊都锦、曼哈顿广场、老凤祥银楼、置地广场、朵云轩、王开摄影公司、上海书城南京东路店、上海集邮公司、冠龙照相器材公司、惠罗商厦、和平饭店) 4 福州路文化街(上海旅行社、百新文化用品公司、王宝和酒楼、大众书局、上海书城、上海古籍书店、上海外文书店、杏花楼、上海科技书店、亚光中小学教辅书店[广东路] 5 豫园(福佑路小商品市场、豫园商城、南翔小笼店、老城隍庙、豫园、九曲桥湖心亭、上海梨膏糖商店、宁波汤圆店、绿波廊餐厅、松月楼素菜馆、老城隍庙美食小吃世界、上海老街、古城公园、上海古城墙遗址[大镜阁、白云观]、文庙、董家渡布料市场、南浦大桥、上海音像制品交易市场、三山会馆、世博园区[浦西段])

B线上海中心城区一日游(中南区景点介绍) 1 南京西路商业街(新世界商城、国际饭店、黄河路美食街、人民公园、五卅纪念碑、大光明电影院、仙乐斯广场、上海电视台大厦、吴江路小吃街[小杨生煎包、香烤八爪鱼和鸡翅、广州荔湾褒仔饭]、王家沙点心店[蟹粉小笼包、老虎爪子]、毛泽东故居、凯司令咖啡馆、梅龙镇广场、中信泰富广场、恒隆广场、上海商城、上海展览中心、静安寺) 2 延中绿地、淮海路商业街(大世界游乐中心、云南南路美食街、上海音乐厅、淮海路商业街、东台路古玩市场、大上海时代广场、上海广场、淮海公园、香港广场、新天地石库门风貌、中共一大会址、太平桥绿地、邹韬奋纪念馆、雁荡路休闲街、红星眼镜公司、复兴公园、长春食品商店、新锦江大酒店、国泰电影院、二百永新、百盛购物中心) 3 名人休闲街、创意园区、鞋城、大桥(思南路名人休闲街[周公馆、孙中山故居]、南昌路科学会堂、8号桥创意园区、泰康路艺术街、上海鞋类批发商城、卢浦大桥、江南造船博物馆、世博园区[浦西段]、现代二手电子市场、卢工邮币卡市场、云洲邮币卡市场、二医大、上医大)C线上海中心城区一日游(西南区景点介绍) 1 徐家汇商圈(上海图书馆、宋庆龄故居、衡山路酒吧街、国际礼拜堂、徐家汇公园、东方商厦、港汇广场、太平洋百货、六百公司、汇金百货、美罗城、百脑汇、太平洋数码广场、徐家汇天主大教堂、交通大学、上海影城、光启公园[徐光启墓])

最新中职旅游概论复习指导教案:(5.3)我国的旅游市场

第五章旅游市场 第三节我国的旅游市场 【考纲要求】 掌握我国旅游旅游市场的内容及构成情况。 【知识精讲】 一、我国的入境旅游市场 入境旅游市场是指招徕和接待国外居民来本国、本地区旅游的市场。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具体的历史原因,我国的入境旅游者还包括华侨和港澳台同胞,但按国际惯例不将其统计为国际旅游者。因此,为了便于国际上的对比,又鉴于香港、澳门已回归祖国、特把外国人、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分开统计,而在称谓上通称为我国的入境旅游市场。 我国的入境旅游市场不但是我国国际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我国旅游业的先导和支柱。 我国旅游业的真正起步就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努力开拓入境旅游市场开始的。 我国的入境旅游市场主要分为港澳台地区市场和客源国市场两部分。 1.港澳台市场 港澳台地区市场一直是祖国大陆旅游业最大的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其中,香港是祖国大陆最重要的入境旅游市场之一,应该始终重

视对其的开发和服务。 2.旅游客源国 (1)亚洲市场 ①日本市场。目前,日本的来华旅游人数不到其出国总人数的20%,是我国必须挖掘的、富有潜力的入境旅游市场。 ②韩国市场。1991年,中韩建交后,很快成为我国的最大入境旅游市场,2007年仍居我国接待外国旅游者人数的第1位。目前,我国已经是韩国对外投资的第一大国家,来华访问、工作的工商界人士比较多,但是来我国度假旅游的韩国客人相对较少,因此,我国旅游经营者应该重视韩国市场的开发工作。 ③东南亚市场。主要是指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入境旅游市场。这些国家成为我国的主要客源地,除了地理因素、双边经济比较活跃外,更重要的是人文因素,即在这些国家中生活着大量的华人和华侨,构成我国入境旅游的巨大而稳定的客源市场。 (2)欧洲市场 ①俄罗斯市场。中俄两国经济和贸易的互补性强,两国经济往来频繁。中俄旅游市场的发展首先是从两国边境地区的一日游开始的。俄罗斯已经成为我国入境旅游人次数最多的欧洲国家。 ②西欧市场。目前,西欧各国旅游者到亚太地区旅游的兴趣正在增强,市场潜力非常大,我国应该加强对西欧入境旅游市场的开发力度。

完善上海国旅旅游市场营销体系的研究

完善上海国旅旅游市场营销体系的研究 王智诚 【摘要】旅游业作为21世纪的第一大产业和重要经济增长点,一股强劲的发展势头,受到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广泛关注和积极扶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旅行社行业面临着更为直接、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市场营销学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笔者研修高级工商管理课程后,对市场营销学怀有特别浓厚的兴趣和进行深入研究的冲动。市场营销是旅游业中一个值得重大关注的内容。笔者通过对上海中国国际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旅游市场营销体系问题的研究,运用所学的MBA课程中市场营销学理论知识,分析上海国旅市场营销体系的现状、问题、成因,从理论上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完善市场营销体系的理论基础和符合企业实际的市场营销策略和操作方案。构建一个优化的市场营销管理体系,使市场营销达到整体优势。不断拓展市场,扩大销售,保持市场占有份额,从而提高上海国旅的经济效益和盈利能力。笔者期望本论文的研究对促进公司健康、稳步、可持续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 一、关于研究对象上海国旅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特别是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旅行社行业同其他行业一样,面临着众多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作为上海最大的国际旅行社,上海中国国际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国旅或国旅)能否在日趋激烈的旅游行业市场竞争中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事关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上海国旅成立于1954年,1994年改制为上市公司,为我国经营历史最长,经营规模最大的专业旅行社之一,现为中国旅行社协会副会长单位,太平洋亚洲旅游协会会员、美国代理商协会联系会员及国际航空运输协会指定代理。公司现注册资本为 1.33亿元人民币。公司主要经营海外游客入境旅游,中国公民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商务会展旅游、代理票务和订房业务。同时依托旅游主业兼营广告、国际货运、旅游汽车等相关服务,公司 作者為本校工商管理碩士研究生(MBA)畢業生

出入境旅游现状

出入境旅游现状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从总体上提出了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方向是全面发展国内旅游,积极发展入境旅游,规范发展出境旅游。合理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改善基础设施,推进重点旅游区、旅游线路建设,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继续发展观光旅游,开发休闲度假以及科普、农业、工业、海洋等专题旅游,完善自助游服务体系;继续推进红色旅游;加快旅游企业整合重组;鼓励开发特色旅游商品。本文将分别从出境旅游和入境旅游的现状入手,深入分析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瓶颈和趋势。 一、我国入境旅游现状 与所有发展中国家一样,我国的旅游业是从入境旅游起步的。1978年以来,在宏观改革开放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推动的双重作用下,我国旅游业经历了入境旅游率先快速发展、国内和出境旅游先后迅速兴起的发展模式,即先入境、后国内、再出境的发展

模式。发展入境旅游可以赚取外汇并有利于提高就业,所以大力发展入境旅游是我国旅游发展的长期政策。 我国入境旅游发展状况。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入境旅游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在世界旅游大国中的地位不断攀升,但就规模、在世界的影响力以及吸引力而言,我国的入境旅游仍有发展潜力。尤其是近几年,入境旅游的发展速度较缓,其优先地位尚未得到充分体现。 从过夜入境旅行者人数和旅游外汇收 入环比增长率可以看出,我国入境旅游人数在2002年后波动较大,但总体维持10%左右的增长率。从目前来看,我国旅游产品供应链的日益完善、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和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我国对外交往的增多 和区域合作的加强给入境旅游带来了积极 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直接影响着我国入境旅游人数的快速增长。 我国入境旅游的制约因素。一般说来,旅游市场竞争态势的形成受两类因素的制约:一类为存量因素,包括资源丰度、区位优

上海发展商务旅游的SWOT分析与对策

第24卷 第4期2006年8月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Journal of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 l Industry M anage m ent Vo.l 24No .4 Aug .2006 收稿日期:2006-05-12 作者简介:马进军(1956-),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营销管理、旅游营销。 上海发展商务旅游的S WOT 分析与对策 马进军 (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上海 201800) 摘 要:上海作为一个国际性的商业都市,要结合自身特色发展旅游。从上海市的商务旅游现状出发,运用S WOT 分析方法,从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等方面对上海发展商务旅游的 环境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指出上海发展商务旅游既充满机遇又充满挑战。上海要把握住2010年世博会的机遇,发展商务旅游;树立正确的商务旅游观念,建立专业机构,加强对硬件及软件设施的投入,打牢商务旅游的基础;寻求和创造新的机会,制定商务旅游营销策略,积极开拓商务旅游市场。 关键词:上海;商务旅游;S WOT 分析;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734(2006)04-0045-04 近年来,商务旅游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全球商务旅游者在国际旅游业中所占的比重已接近旅游者总数的1/3,商务旅游将成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旅游业之一。 根据上海市/十一五发展规划0,到2010年,上海市的旅游发展目标是: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商务、会展购物、现代都市观光、郊区休闲度假的旅游胜地和文化体育、工农业、科技教育等专项旅游目的地,旅游增加值占全市GDP 的比重达10%左右,初步建成国际化旅游城市。上海是现代化都市,具有雄厚的经济、贸易、金融、科技和文化实力,拥有丰富的都市旅游资源及其独特的/海派0历史,尤其具有20世纪90年代浦东开发开放和上海经济崛起所形成的作为中国经济、文化中心的有利条件及优势。因此,上海要利用自身特色发展旅游业,作为商业化的都市,商务旅游是上海发展旅游业的一个重要方向。 一、上海商务旅游的发展现状(一)商务旅游的比重增加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已有近40万家海外公司在中国落户。据5财富6向跨国公司的问卷调查,92%的公司表示在若干年内将把地区总部设于中国,其中30%表示首选地是上海。同时, 一些国外商旅企业的进入推动了上海商务旅游的发展。自2002年起,世界展览业三大巨头)))德国汉诺威、意大利米兰、德国法兰克福展览会 有限公司,相继在上海设立了分支机构。2003年9月,世界顶级商务旅游管理公司BT I 也和中国规模最大的旅游企业)))上海锦江国际集团正式结成战略合作伙伴,组建沪上首家中外合资旅行社)))/上海锦江国际BTI 商务旅行有限公司0。 上海作为全国贸易中心,从其商务活动的繁忙中我们可以窥见其发展商务旅游的前景。上海工商行政管理局2002年以来的统计数据表明,上海平均每天都要诞生约170家新企业,同时世界500强的企业中也已有半数入驻了上海。2001年,上海入境的旅游者人数就达200万人次,其中58%为商务客人。而2004年上海的入境旅游已突破400万,首次超过北京,其中商务客人比例达六成以上。对于作为亚洲经济中心之一的上海来说,近年商务游和会议奖励游所占比例的猛增,是其入境旅游人数超过北京的重要原因。 (二)会展业发展迅猛 上海商务旅游的发展空间很大,商务旅游活动的层次和形式都非常多。会展旅游作为商务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近十多年来有了迅猛发展。近十年来,上海每年举办的国际性活动

中国出入境旅游市场资源发展现状分析资料

中国出入境旅游市场资源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国民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潜力巨大的出境旅游市场已引起全球瞩目,但是入境旅游市场却持续低迷,出境旅游这一高额利润市场也受到国内外旅行社的普遍关注。本文采用市场学中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对中国出入境旅游市场现状的分析,揭示我国旅游贸易逆差的原因,以及入境旅游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个人建议及解决措施。 【关键词】: 出境旅游入境旅游旅游逆差 旅游业是为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产生的食、行、游、住、购、娱等需求,提供相关旅游产品与服务为主的复合性产业,主要包括:观光产业、度假产、康体产业,商务产业、文化产业、娱乐产业、教育产业等等。而在一定条件下商业、餐饮业、旅游地产业等产业也由于本身具有重要特色而会归入其范围内。因而,旅游业可说是一种无烟产业,优势明显。 在当今时代,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解决就业,帮助扶贫开发方面成效显著,产业不断提高。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的中国旅游业对社会经济的拉动、社会就业的带动、以及对文化的提升与环境的改善作用也日益显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我国旅游人数逐年增长,旅游资源日益丰富,旅游市场日趋完善。在中国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的现象之下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出入境旅游业发展的分析。

一、我国出入境游客数量状况 据国家旅游局发布的《2013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32.62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3%。全国国内旅游收入26276.1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5.7%。入境旅游人数12907.78万人次,比上年下降2.5%。其中:外国人2629.03万人次,下降3.3%;香港同胞7688.46万人次,下降2.3%;澳门同胞2074.03万人次,下降2.0%;台湾同胞516.25万人次,下降3.3%。中国国家旅游局3日宣布,截至2014年11月,中国内地公民当年出境游首破1亿人次。 从旅游局发布的数据来看,我国旅游市场中出入境游客数量分布不均,我国入境旅游市场处于低迷状态,出境旅游市场则发展良好,这就造成了我国旅游业的贸易逆差,近几年来我国旅游业贸易逆差持续增大,据有关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旅游业境外消费1020亿美元,贸易逆差519亿美元;2013年境外消费1287亿美元,贸易逆差769亿美元;2014年前6个月境外消费700亿美元,逆差470亿美元,预计2014年贸易逆差会超过1000亿美元。 二、出现旅游贸易逆差持续增长的原因 (一)旅游环境不尽如人意 旅游环境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法律环境,这三种环境都是旅游资源,应并重开发。如今,大家都认准了旅游是投资少、见效快、就业广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国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将旅游作为重点产业来抓,有的一个省就设了40个旅游开发区。比如神秘的西双版纳是我国宝贵的热带原始森林,是一个极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风景区,但近十几年的

中国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其特色资源的分布情况

中国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其特色资源的分布 情况 https://www.360docs.net/doc/3010345977.html,/z/q109855565.htm 来源:问问网日期:2010年09月19日 标签 编者按:中国国土广袤,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在漫长的历史中和辽阔的国土上,形成了无比丰厚的旅游资源。在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全国委员会出版的《中国资源》一书中认为,在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气候资源、森林资源、草地资源、物种资源、海洋资源和旅游资源这中国有十大资源中,中国旅游资源在全球具有明显优势,有巨大吸引力中国旅游资源的特点有四: 中国旅游资源的特点之一—多样性。中国是世界上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资源种类繁多,类型多样,具备各种功能。中国拥有类型多样、富有美感性的、不同尺度的风景地貌景观,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从海平面以下155米处的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底,到海拨8848.13米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绝对高差达9003米。中国不仅有纬向地带性的多样气候带变化,还有鲜明的立体气候效应,尤其在横断山脉地区,即所谓“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中国不论南北东西都有繁花似锦的美景,不仅有类型多样的海滨、山地、高原、高纬度地区的避暑胜地,而且还有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以及避寒休闲度假胜地海南岛。多样的风景地貌和多功能的气候资源,为生物界提供了优越的生存栖息环境,使自然景观更加多姿多彩。不论是从旅游资源供给的角度还是从旅游消费的角度看,中国拥有世界旅游活动的各种资源和要素,可以开发成为适合现代旅游趋势的各种旅游产品。很少有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具有如此多样和复杂的旅游资源系统,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的国土辽阔,地质复杂,气候多样,另一方面也与中国历史悠久、文明发达有关。资源种类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是中国旅游资源的一大重要特征 中国旅游资源的特点之二—丰厚性。中国旅游资源不仅种类多样,而且每种资源的积淀丰厚,拥有各种规模、年代、形态、规制、品类的资源特征。不论是古代建筑、古城遗址、帝都王陵、禅林道观、园林艺术、民俗风情,还是自然山水风景、海湖河流、山川原野,都多姿多彩,不可胜数,其资源之丰厚足以位于世界各国前列。以花岗岩山景为例,既有节理发育又经风雨剥蚀塑造的,以奇峰怪石、辟天摩地而著称的黄山;也有因断层发育使巨大花岗岩体突兀凌空,以险称绝的华山;还有因花岗岩主峰特性而导致球状分化,由其形成的造型奇异的各种小尺度的风景地貌散见各地。 中国旅游资源的特点之三—古老性。中国是古人类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流传至今的宝贵遗产构成了极为珍贵的旅游资源,其中许多资源以历史久远、文化古老、底蕴深厚而著称。古老的华夏文明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既有各兄弟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晶,又吸取了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数不胜数,遍及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云南开远小龙潭的古猿化石分属于森林古猿和腊玛古猿;云南禄丰石灰坝发现的古猿化石,据测定距今有800万年历史。在众多的古人类遗存中,以元谋人历史最早(距今170万年),周口店龙骨山的古人类遗物最丰富,龙潭洞猿人化石的一具头盖骨最完整。中国旅游资源的古老性还表现在,远在数千年之前,中国的先人就开发和发明了一系列的工艺艺术、宏大建筑,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章。仰韶文化、半坡遗址、安阳殷墟、咸阳秦城、京杭运河、万里长城、秦兵马俑坑等,无不以古称胜。 中国旅游资源的特点之四—奇特性。中国拥有数不尽的特有旅游资源。在自然奇观方面,有一年一度的大理蝴蝶泉的蝴蝶盛会,洱源的万鸟朝山的鸟吊山奇景,能发出不同音符鸣叫的峨眉弹琴蛙,每届中秋的钱塘大潮,西藏高原上的周期性的水热爆炸泉,吉林松花江边的雾淞等。人文方面的奇景更是丰富多彩,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和铜车马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已建成的兵马俑博物馆每年吸引上百万游人。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完整女尸和大量帛书,江陵凤凰山汉墓保存完好的男尸,满城陵山汉墓的金缕玉衣,丝绸之路上的楼兰古城和众多古迹,徐州的汉墓,这些墓葬地和出土文物珍品成了吸引旅游者回溯历史的最佳场所。

上海都市旅游业发展研究

上海都市旅游业发展研究 ○ 张永庆 (上海理工大学 沪江产业经济研究所, 上海 200093) [摘 要] 随着上海市主办2010年世界博览会准备工作的深入推进,上海都市旅游产业也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上海日益成为中国最重要的都市旅游目的地以及都市旅游产业发展重心。上海市政府也积极与江苏、浙江两省政府合作,共同推进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打造世界级的旅游中心。本文对上海都市旅游业的发展状况、主要特征、战略趋势、政策特点及发展机遇等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 上海;都市旅游;发展态势;战略与机遇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372(2006)04-0005-03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6BJL044) [收稿日期]2006-11-10 [作者简介]张永庆(1962-),男,黑龙江海伦人,上海理工大学沪江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tourism in Shanghai ZHANG Yong-qing (Institute of Hujiang Industrial Economy,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 China)Abstract: With preparing to host the 2010 World Expo , the urban tourism of Shanghai is developing rapidly . Shanghai isa major destination and hub of China’s tourism industry. Shanghai is not working alone in boosting the local tour and travelindustry, as a metropolis, it is also working closely with its neighbor Jiangsu and Zhejiang provinces to turn the entire area intoa global tourist attraction. The paper conducts a detailed investigation over the development condition, character, strategy,policy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Shanghai, and the opportunity for the foreign travel agencies and etc. Key words: Shanghai; urban tourism; development trend; strategy and opportunity Vol.22,No.4Dec.2006 第22卷第4期2006年12月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都市旅游因其与现代城市发展的有机结合,以及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而普遍受到各国的重视。都市旅游也成为中国旅游发展的新潮流,在中国若干个最大、最重要的城市中,都市旅游经济形态正在迅速崛起。“都市旅游”以其强烈的时代特征和巨大的市场价值,正深刻地影响大中型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选择与城市发展定位,并将对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产生 重要的战略影响。 一、现状与特点 古今融合,中西并茂。上海都市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并独具特色。石库门、老街和弄堂古意盎然,外滩近代建筑、欧式洋房经典纯粹。传统的中国式建筑、明清时期民居、正统的西方古典建筑,中西融合互为借鉴。而以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等现代建筑为特色的现代化的都市风光,更具现代魅力。 居旅协调,内外兼顾。面向1700多万上海市居民旅游休闲需求的城市及城市周边地区的康体休闲度假旅游和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发展迅速,南汇桃花节、长兴柑桔节成为重要的亮点,回归大自然、野趣浓、环境幽静、空气清鲜的目的地成为上海市民的首选。面向广大国内外游客的会展旅游、商务旅游、赛事旅游、工农业旅游等特色都市旅游更是发展迅速。 客源稳定,效益突出。上海目前已形成较为稳定的本地客源市场、国内客源市场和境外客源市场三者共同发展的格局,都市旅游已经成为上海服务型经济快速成长的新增长点。1998-2004年期间,入境与外地前来上海旅游的人次累计达到4.5亿,年均

中国旅游资源地理概述

第一章中国旅游资源地理概述 1、我国古代最早的区域旅游地理专著是————。 2、我国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五种基本地貌类型齐全,其中又以————、————和————合占全国国土面积的68%。 3、————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峡谷。 4、五岳是指————、————、————、————和————。 5、四大佛教名山是指————、————、————和————。 6、四大道教名山是指————、————、————和————。 7、————作为重要的构景要素之一,有“风景的血脉”之美誉。 8、我国五大淡水湖是————、————、————、————和————。 9、世界最高的大湖是————;我国最大的湖泊是————。 10、我国古代的五大名泉是————、————、————、————和————。 11、我国三大河湖名瀑是————、————和————。 12、————是我国最著名的雾凇奇景。 13、————、————和————被誉为世界三大“活化石”。 14、我国古代著名的三大水利工程是————、————和————。 15、————、————和————是我国规模最大的三处古建筑群。 16、————、————、————和————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名亭”;————、————和————是我国古代的“江南三大名楼”。 “三大名锦”是————、17、我国的“四大名绣”是————、————、————和————; ————和————。 二、名词解释: 1、旅游地理学: 2、旅游资源: 3、生性旅游资源: 4、萌变性旅游资源: 5、主题公园: 三、简答题: 1、在旅游地理的学习过程中,有哪些方法值得采用? 2、旅游资源有哪些分类? 3、我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4、试分析对比江南园林与北方园林的基本特征和旅游功能。 5、如何认识和处理好我国自然保护区与旅游开发利用的关系?

中国旅游市场变化情况分析

2010中国旅游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旅游市场现状及未来趋势 2009年,我国旅游业总体保持较快增长,旅游总收入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其中,国内旅游市场持续快速增长,入境旅游市场逐步恢复,出境旅游市场平稳发展。同时,旅游投资规模大幅增长,企业经营业绩开始回升,旅游产业对经济社会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强。《2011中国旅游市场趋势观察研究预测报告》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全年旅游总收入为1.29万亿元,同比增长11.3%。2009年,在旅游产业供给方面,投资规模大幅增长,产业发展更具活力。旅游相关产业投资规模的大幅度增长,直接带动了旅游投资的快速增长,各地旅游投资出现了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为旅游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企业经营业绩方面,企业经营业绩开始回升,景区类企业经营状况好于旅行社和饭店行业。其中,西部地区企业经营状况要好于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的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城市和城市周边景区比长线旅游景区经营形势要好;成熟的顶级景区的经营状况比无资源优势的一般景区要好。 《2011中国旅游市场趋势观察研究预测报告》中数据表明:2009年中国旅游业总体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国内旅游人数达19.02亿人次,增长11.1%;国内旅游收入1.02万亿元,增长16.4%;入境旅游人数1.26亿人次,下降2.7%;入境过夜旅游人数5088万人次,下降4.1%;旅游外汇收入397亿美元,下降2.9%;,旅游总收入1.29万亿元,增长11.3%。《2011中国旅游市场趋势观察研究预测报告》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这十年也将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黄金十年”。 据《2011中国旅游市场趋势观察研究预测报告》预测:2015年我国旅游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8%,2020年我国旅游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11%。随着我国旅游业继续

2013年上海市旅游业发展分析

2013年上海市旅游业发展分析 2013年,上海市三大旅游市场维持“一降两升”格局,旅游消费呈现大众化特点,旅游产业经济有所回调。 一、入境旅游持续低迷 近年来,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济疲软开始波及发展中国家,国际旅游入境市场持续低迷。2013年,本市接待国际旅游入境人数757.4万人次,比上年减少5.4%。其中,外国游客597.59万人次,减少5.6%;港澳同胞59.84万人次,减少5.5%;台胞99.97万人次,减少3.9%。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53.37亿美元,比上年下降4.4%。入境过夜旅游者在沪人均花费854.06美元,平均逗留天数为3.29天。 二、出境旅游较快发展 随着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境外游客签证手续的不断简化,航空公司增开新的航班和航线,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出境旅游。2013年,本市公民出境人数达686. 8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5.1%。经旅行社组织出境人数达233.4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3.1%。出境旅游目的地前10位的国家和地区依次是:泰国、韩国、台湾地区、香港地区、日本、马来西亚、美国、印度尼西亚、柬埔寨、菲律宾。 三、国内旅游增幅放缓 2013年末,本市共有A级旅游景点88家,其中5A级景点3家,4A级景点44家。有红色旅游基地34个,其中全国红色旅游基地9个。国内旅游市场从靠高端消费、公务差旅和商务旅游拉动,逐步调整为依托常态化的国民旅游消费,大众旅游成为国内旅游市场平稳发展的基础。2013年,本市接待国内旅游者25 990.6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6%。其中,外省市来沪旅游者11368.66万人次,减少1.1%;本地旅游者14622.02万人次,增长7.5%。全年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 968亿元,减少8%。过夜旅游者在沪人均花费2714.41元,比上年减少92.33元,在沪平均逗留天数为4.1天。

2018年上海都市旅游全域发展研究报告

2018年上海都市旅游全域发展研究报告

一 上海都市旅游全域发展的新背景 (一)中国旅游业发展迈入新时代 一一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旅游业作为 五大幸福产业 之首,在这一新背景下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三统计显示,2017年,全年旅游总收入5 4万亿元,对GDP的综合贡献达11 04%,中国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和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的地位三其中,国内旅游市场和出入境旅游分别达50亿人次和2 7亿人次,分别同比增长12 8%和3 7%三而从2018年一季度的统计情况来,这一良好态势在2018年将继续保持三随着战略地位的不断凸显,新时代的中国旅游业将为破解新矛盾,并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肩负更多新使命三 (二)“优质旅游”引领旅游发展新阶段 2018年1月10日,时任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提出,基于新时代的新背景和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强国的目标,当前我国旅游业应当从 有没有 转向 好不好 ,从 高速旅游增长阶段 转向 优质旅游发展阶段 ,从传统旅游转向 产品优二服务优二效益优二结构优二管理优 的品质旅游三 十三五 以来,上海顺应 全球卓越城市 的目标,不断推进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著名旅游城市 的建设进程,在 优质旅游 发展理念的引领下,上海都市旅游也亟待实现从量到质二从粗放到集约的新突破三

(三)“全域旅游年”开启全域旅游黄金期 全域旅游 强调从过去的景点和景区旅游模式转向全域发展模式,是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新发展战略三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视察时指出 全域旅游的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走下去 三2017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 大力发展全域旅游 ; 全域旅游 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全域旅游上升为新时期我国旅游发展的总体战略三2018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 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 ,全域旅游进入黄金发展期三 自2015年9月国家旅游局启动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创建工作以来,以500家创建单位为代表的全域旅游在全国遍地开花三截至2017年底,全国全域旅游示范省(区)创建单位增至7个,结合 1+3+N 综合体制改革,全国已有25个省(区二市)成立了旅游发展委员会,共成立旅游警察205家二旅游巡回法庭280家二工商旅游分局132家三①在各级政府的推动下,2018年1月,国家旅游局宣布2018年度的主题为 美丽中国 全域旅游年 ;同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 2018 15号),就加快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二提质增效,全面优化旅游发展环境,走全域旅游发展的新路子做出了新的全面部署,也成为上海都市旅游转型升级的战略引导三 二 上海都市全域旅游的创建新实践与消费新特征 (一)上海都市旅游总体向好,为全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一 十三五 以来,上海都市旅游的产业基础不断夯实,产业质效不断①数据来源:国家旅游局‘2017全域旅游发展报告“三

第二章 中国旅游资源地理

第三章中国旅游资源地理 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环境; 2、掌握中国旅游资源的特征; 3、熟悉各类中国旅游资源类型及典型代表。 重点难点:1、中国旅游资源的特征; 2、中国旅游资源类型及典型代表。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欣赏图片和视频、参观景点 课时安排:8-10学时 第一节中国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环境 一、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疆域 (二)多样的地貌形态和地势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样分布,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三)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四)物种丰富,中国是世界上动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二、中国的人文地理环境 (一)历史文化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中国历史上为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物质文明成果。 (二)中华民族 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中华各民族,大多是炎黄子孙,具有共同的文化渊源。 三、中国旅游资源的总体特征 (一)多样性 (二)地域性

(三)季节性 (四)古老性 (五)独特性 第二节中国自然旅游资源 一、地质地貌旅游资源 (一)地质景观 1.典型地质构造遗迹 2.典型地层剖面 3.生物化石 4.岩石与矿物 5.地震遗迹 (二)地貌景观 1.花岗岩地貌景观 主峰突出、山岩陡峭险峻、气势宏伟,多奇峰、悬崖、深壑、怪石、石柱林立、雄伟壮观。我国花岗岩山地的分布:我国的花岗岩山地主要发育在东部和东南部地区,著名的花岗石风景名山有:黄山、华山、泰山、九华山、天柱山、衡山、崂山、千山、普陀山、天台山、莫干山、三清山等。 典型代表:黄山(视频)。 你还能举出其他的例子吗?(河南) 2、岩溶(喀斯特)地貌景观 喀斯特地貌是指石灰岩受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形成各种地貌,如石芽、石林、溶洞、地下河等,往往奇峰林立。我国喀斯特地貌广布于全国南北。其中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地区有大面积连片分布。这里,气候炎热、降水丰富,石灰岩厚度大,质地纯,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风光区。 典型代表:桂林山水、路南石林 3、丹霞地貌景观 特点:形态上以顶平、身陡、麓缓、山形奇特、赤壁丹崖为其显著特征。 分布:我国的丹霞地貌分布广泛,著名的丹霞地貌有广东的丹霞山和金鸡岭,

上海旅游集散中心

上海旅游集散中心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上海旅游集散中心 1.中心概况 上海旅游集散中心建于1998年5月,是市旅游局直接管理的为旅游者提供自助旅游服务的城市旅游基础服务功能机构。 中心产品主要以一日游旅游产品类型为主。在最初的十条旅游线的基础上,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已拥有“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线路和“汽车班”、“火车班”旅游线路170余条,涉及景点约270余个,主要是苏浙沪等周边地区的短、中途游线。“上海一日”旅行社是上海旅游集散中心配套工程,作为中心自助旅游线路的补充,为旅游者提供全程导游服务、上海地区各大星级酒店的外宾商务旅游服务等。 中心在上海体育场、上海虹口足球场、杨浦体育中心、铁路上海站北广场、铁路上海南站、上海港吴淞客运中心等设有1个主站和5个分站、停靠点。 为更好地服务市民游客出游,中心立志于不断调整产品结构、拓展服务功能、完善票务系统、深化旅游区域合作、打造公共服务平台。 2.主要功能 多年来,上海旅游集散中心的运营为上海旅游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和发展都市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 1)已成为上海市民和在上海的国内外游客短途出游的首选 中心以提供短途自助游为主,以灵活便捷、随到随走的特色和点到点(发车点—景点)的线路模式,区别于旅行社组团的常规出游方式,以丰富的产品数量和类型满足了自助游市场的不同需求,受到广大游客的欢迎,成为上海市民和来沪中外游客短途出游的首选,据调查,集散中心市场知晓度超过70%,同时,为规范短途自助游市场起到了积极作用。 2)已成为完善城市旅游服务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心通过整合相关的社会资源,除向游客提供了方便的出游途径外,拓展了城市旅游服务功能。 3)旅游交通支持功能:为游客提供到达旅游景点的舒适、安全、快捷的交通服务,起到改善旅游交通,缓解景点交通压力,促进旅游和交通的合作,方便了短途游客出游。 4)旅游资源整合功能:中心的旅游路线和产品,充分整合了都市、山水、园林、古镇、乡村、红色旅游等本市及江浙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发挥了在市场拓展和产品开发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和带动效应。

中国旅游地理第一章中国旅游资源地理概述

第一章中国旅游资源地理概述 第一节中国旅游资源的地理特征 一、旅游资源概念的界定 由于旅游业是一项新兴产业,其本身的发展极度为迅速,而为旅游业提供理论指导的旅游科学目前还不成熟,在旅游学术界,由于对旅游中的核心概念—旅游资源存在着泛化的理解,因此直到目前为止,对旅游资源的概念尚未形成全面统一的认识。 以下几种说法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 郭来喜:“凡是能为人们提供旅游观赏、知识乐趣、度假休闲、娱乐休息、探险猎奇、考察研究以及人民友好往来和消磨闲暇时间的客体和劳务,都可称为旅游资源。” 保继刚:“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 国家旅游局资源开发司和中科院地理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因素都可视为旅游资源。” 黄辉实(1985):“旅游资源就是吸引人们前往游览、娱乐的各种事物的原材料。这些原材料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它们本身不是游览的目的物和吸引物,必须经过开发才能成为有吸引力的事物。” 还有学者认为,旅游资源是能够诱发旅游动机和实施旅游行为的诸多因素的总合。它不仅是作为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的旅游目的地,也包括旅游者和各种能传达旅游地相关信息的事与物。 分析上述各种定义,可以看出,虽然它们各自的出发点和强调的重点有所不同,但就资源的基本属性而言,大体是一致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一样,是一种客观存在,是旅游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其次,旅游资源具有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的吸引性。 再次,旅游资源能为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经济效益。 最后,旅游资源不管是以单体或复合体的形式存在,都依托于一定的地域空间,是绝对不能移动的。 基于以上分析和认识,我们可以认为:旅游资源是指客观地存在于一定地域空间并因其所具有的审美和愉悦价值而使旅游者为之向往的自然存在、历史文化遗产或社会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