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入境中国大陆旅游流空间分布特征及差异研究(修改稿)
中国入境旅游规模空间分布变化及因素分析

2 入境旅游规模空间分布及其内部 结构变化
2. 1 中国入境旅游规模空间分布及内部结构变化 为使分析结果更具空间可比性, 以 2008 年为
基准( 即对 2008 年的入境旅游规模依次取门槛规 5 万, 10 万和 20 万人次, 模为 1 万, 将各地区划分 其它年份则以这些相同地区为数 入不同规模等级, ) , 据样本 分别求得 1999 ~ 2008 年全国和不同门槛 规模上的基尼系数 G ( 图 1 ) 。
第3 1 卷 第 5 期 2011 年05 月
地
理
科
学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Vol . 31 No . 5 May, 2 0 1 1
中国入境旅游规模空间分布变化及因素分析
1 2 陈刚强 ,许学强
( 1. 长沙学院旅游管理系,湖南 长沙 410003 ; 2.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广东 广州 510275 ) 摘要:基于地市入境旅游人数和相关经济统计数据 , 运用基尼系数和主成份回归等分析方法 , 探讨了 1999 ~ 2008 年中国入境旅游规模空间分布和内部结构变化的规律及相关因素 。结果表明, 全国、 三大地带和大部分省份的 空间分布都属集聚型, 但其集中性基本呈现下降趋势 , 且这种变化趋势体现在内部结构的变化上也有明显地一 总体上, 不同规模等级和空间层次的空间分布不平衡程度越低 , 趋向分散的态势就越明 致性。进一步分析表明, 显。这种空间分布变化与旅游发展条件的不断改善存在正的相关性 。在各地区旅游业得到全面发展 、 旅游需求 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 对外经济开放度、 市场发展和基础设施条件等因素对缩 发生结构性变化的转型时期 , 小地区入境旅游规模空间差异的作用日益凸现 , 旅游发展机制向多元化因素驱动转变 。 关 键 词:空间分布差异; 因素分析; 时空变化; 入境旅游规模; 中国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 0690 ( 2011 ) 05 - 0613 - 07 中图分类号: F592. 99
入境旅游发展区域差异的时空演变分析研究

入境旅游发展区域差异地时空演变分析-旅游管理入境旅游发展区域差异地时空演变分析综合考虑到入境旅游发展研究地分析指标,采用31个各省区市地入境旅游外汇收入、接待人数、面积,构建消除面积影响地区位熵指标,运用空间自相关、自然断点法和泰勒指数等方法,研究了1995~2011年我国各省区市入境旅游发展差异地时空变化状况.研究表明:①我国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总体空间关系表现为正相关,空间分布由离散向集聚发展,总体趋势在16年地增幅为59.1%;②入境旅游发展总体空间差异在缩小,区域内部省际差异中发达区差距缩减率达到83%,发展区内部差异还是比较稳定,落后区波动下降到46.4%;入境旅游发展省际差异下降幅度为60.3%;发达区、发展区与落后区之间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地差异缩减率为48.7%;③在扩散与极化共同作用下发展下,空间格局呈分散—集聚—扩散演变过程;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差异与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特征相接近,东部地区经济优势对入境旅游发展影响较大.引言旅游业自改革开放就充当着经济对外开放地窗口和突破口,入境旅游业扮演着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和增加外汇收入地重要角色,经过30多年地快速发展,入境旅游经济却在我国各省区市表现为明显地不平衡性,研究中国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差异地时空演变过程,对我国产业政策制定和区域旅游地发展,有着极其重要地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我国入境旅游发展规模空间集中性呈下降趋势,空间呈繁荣区与落后区两极演变格局,经历了分散-集聚-扩散地演变过程,从东至西呈现出显著地梯度地带性差异;东部地带内差异是我国入境旅游区域差异地主要贡献者,也构成以省区为单位中国入境旅游区域发展差异地主要因素;入境旅游企业有明显地经济导向性,省际间表现为先进带动后进地发展模式.区位熵衡量我国各省区市入境旅游发展地空间分布情况,反映其发展程度,以及在全国地地位和作用等方面,分析各省市入境旅游发展地状况有着指示性意义.泰勒指数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地重要指标,可比较不同区域内地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差异.本文利用消除面积影响地修正区位熵模型和修正泰勒指数地分析方法,可以更好地探究各省区市入境旅游业发展状况在不同时期地发展差异,为解决区域入境旅游差异提供支撑.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一)研究方法为揭示中国入境旅游区域发展差异变化态势,本文利用消除面积影响地修正区位熵模型来均衡不同大小区域地区位熵差异,合理地按照我国各省市入境旅游经济区位熵大小,对我国入境旅游区域发展差异进行分析.其数学计算公式为:式中:Qi 为消除面积影响地修正地区域入境旅游经济区位熵;Ii为消除面积影响各地区地入境旅游外汇收入占全国入境旅游外汇收入地份额;Pi消除面积影响各地区地入境旅游接待人数占全国入境旅游接待人数地份额;qi各地区地入境旅游外汇收入;ri各地区入境旅游接待人数;m为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地样本数.采用Global Moran’s I和Local Moran’s I统计量估算,分析研究区总体空间差异和空间关联程度,度量各省区市与周边省区市之间地空间差异程度和局部空间关联程度(图1),揭示各省区市入境旅游经济区位熵空间相互作用机制.泰勒指数不受研究空间单元个数地制约,可比较不同区域内地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差异,能按区域结构进行多层次分解.因此,本文在借鉴前人地研究成果下,将求解Theil系数各层次公式中人口数稍作修改为入境旅游接待人数,具体公式如下:式中:Yij和Nij分别为区域i内省区j地入境旅游收入和入境旅游接待人数;Yi 和Ni 分别为区域i入境旅游收入和入境旅游接待人数;Y和N分别为全国入境旅游收入和入境旅游接待人数.TPi为区域内部省际间入境旅游发展差异泰勒指数;TBR为区域间入境旅游发展差异泰勒指数;TP为省区为单元全国入境旅游区域发展差异泰勒指数.以省区为研究单元地全国入境旅游区域差异Theil系数可分解为地区内差异与地区之间差异之和.(二)数据来源文中研究对象以中国大陆31个省区市,采用1995~2012年全国各省区市地入境旅游外汇收入、接待人数、面积以及人口数等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利用Excel、Geoda和Arcgis软件处理.二、中国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差异时空演变分析(一)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变化特征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入境旅游经历了30多年地发展,呈现出显著地上升趋势,特别是在1995年至今,我国入境旅游发展速度猛进(除2003年非典和2009年经济危机影响外).但是改革开放渐次推进地发展模式使省区市间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地差异在不断地变化.利用1995~2012年各省区市地入境旅游外汇收入分析入境旅游经济差异(图2),表明19年来我国入境旅游发展标准差总体上在不断扩大,变异系数在逐步缩小.(二)入境旅游经济区域发展空间相关性分析从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四个时间断面来分析各时期我国各省区市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差异之间地空间相关性.计算四个时期地Global Moran’s I估计值分别为0.1902、0.1988、0.2398、0.3026,显著性采用蒙特卡罗模拟地方法来检验,置信度依次为97.1%,96.4%、98.6%、99.1%.中国入境旅游经济区位熵Moran’s I大于0,为空间正相关,总体趋势在逐时段增加,2010年较1995年增幅为59.1%,表明我国入境旅游随着时间地推移,空间分布由离散向集聚发展,总体空间差异在缓慢地缩小.为了直观地展现Moran散点图地分布特征和空间集聚位置,按照局部自相关地Moran值绘制各省区市地Moran指数空间分布图(图3).经过16年地发展,HH、HL、LH、LL四个区地格局日益明朗,位于LH区地河南省、浙江省和HL区地上海市自2000后一直与北京市和黑龙江省挤进HH区;从2005年安徽省与云南省地加入,与辽宁省、河北省和吉林省稳居LH区;福建省、广西省、天津市和重庆市在2010年最终形成了HL区;其他省区市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变动不大,处于低水平稳定状态.在1995至2010年间,在各区变动最明显地是海南省,从1995年地HH区逐步演替为LH区、LL区,这是因为海南省地域狭小,入境旅游比重在逐年下降,入境旅游人数比重仅在1987至2004年下降了90.5%.从扩散和极化作用上看,1995~2010年我国入境旅游经济是在扩散与极化共同作用下发展地,作用程度存在交替变化,但扩散作用始终大于极化作用.(三)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空间演变分析为进一步厘清我国各省区市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差异地空间演变格局,选取全国各省市区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四个时间断面入境旅游地相关数据,在Arcgis中借助NaturalBreaks(Jenks)自然断点分类法物以类聚地特点,依据我国各省市入境经济区位熵大小,将我国入境旅游经济区划分为发达区、发展区和落后区三大区域(图4).从图4可以看出,1995年空间格局呈现地是分散状态,发达区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带,而发展区分散分布在东中西部;2000年和2005年空间格局呈现地是集聚状态,发达区依然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带,发展区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和中部;2010年,发达区扩散到了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福建省和江苏省,而发展区也扩散分布在东中西部.从各时期入境旅游经济区地格局演化上来看,我国入境旅游发展经历了分散(1995年)——集聚(2000和2005年)——扩散(2010年)地格局演变过程.(四)区域内部省际与区域间差异演变趋势利用地带内省区市间入境旅游经济差异程度TPi公式分别计算出1995~2011年三大区域地泰勒指数(图5).从差异程度上看,落后区内部省际间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差异最大,发达区次之,发展区内部差异最小.从差异时间演变趋势上看,落后区与发达区内部省际间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差异在18年间有显著地缩小趋势,而发展区除了在2003年受非典影响有波动外,变化趋势微弱.在2011年,发达区地Theil系数由1.031降至为0.171,差距缩减率达到83%,内部差异程度与发展区相当;发展区表现出波动地变化,但是总体上内部差异还是比较稳定;落后区Theil系数由1.25波动下降到0.67,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内部差异呈现出稳定缩小趋势.通过Tp系数计算得到1995~2011年间以省区为研究单元地入境旅游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从图中反映地结果来看,我国入境旅游省区之间发展地差异日益缩减,Theil系数从1995年地1.405降至2011年地0.558,下降幅度为60.3%;地带间TBR系数表明发达区、发展区与落后区之间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地差异也在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地在缩小,三大区域之间地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在逐渐靠齐.三、入境旅游经济区地带差异分析我国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地带性差异呈现出显著地、动态地变化(图6),将新划分地三个等级入境旅游经济区与中国传统三大区域经济地带进行对比分析.从图中比较发现,入境旅游发达区仅出现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东部地区,而且比例在明显增加,发展区和落后区地比例在逐渐缩小;中部地区主要以发展区和落后区为主,2000年以后入境旅游发展区与落后区地在中部地区出现地几率较稳定;西部地区则在较早前大部分表现为落后区,但在2010年出现地转变趋势,部分落后区有向发展区演替地趋势.由于区域经济、旅游资源禀赋、地理区位优势、交通通达性、基础设施强弱、对外开放程度和政策优势等因素地影响,在发达区东部地区占42%,该区入境旅游发展迅速,而西部地区各方面较差,入境旅游发展境况不尽人意.通过以上对比分析,说明我国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差异与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特征相接近,社会经济发展与入境旅游发展为正向相关性,东部地区地经济优势对入境旅游发展水平影响较大.四、结论本文是综合了31个省区市地入境旅游接待人数、外汇收入和面积来建立地区位熵指标,不仅消除面积影响,而且均衡了入境接待人数和外汇收入地量化问题,指标地选取上相比前人地指标更为科学.依托空间自相关、自然断点和泰勒系数等方法,探究了中国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差异地时空演变态势,研究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入境旅游发达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福建省和江苏省.我国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空间格局由分散—集聚—扩散演变,离散向集聚发展,总体空间差异在缓慢地缩小,在扩散与极化共同作用下发展下,经济发展与入境旅游发展为正向相关性,其中东部地区经济优势对入境旅游发展影响较大.从三大区域地带内省际入境旅游经济差异程度上看,发展区内部省际间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差异最小,发达区次之,落后区内部差异最大;省际之间发展地差异日益缩减,而且下降幅度较大;三大区域之间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地水平也在逐渐靠齐.全面提高我国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缩小各省区市之间地差异,可以采取以下对策进行调整:凸显发展区与落后区地旅游资源、民族风情、历史文化特点,政策上推动发达区入境旅游企业地人力、财力和物力逐步向西部转移,吸引旅游投资,改善旅游基础设施,针对性提高交通便利性,大力培养旅游专门人才,以旅游产品附加价值作为发展地切入点和突破口,着力抓好入境旅游地战略性调整缩减各区域入境旅游差异.(作者单位:1.浙江师范大学地理环境学院;2.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版权申明本文部分内容,包括文字、图片、以及设计等在网上搜集整理.版权为个人所有This article includes some parts, including text, pictures, and design. Copyright is personal ownership.b5E2R。
中国大陆入境旅游增长区域差异的再分析

维普资讯
1 38
l 7卷
从 利用 中 国期 刊 网收集 到 的文献来 看 . 已有研 究 主要 基于基 尼 系数 口 ]离散 系数 f ’、 5 也称
变异 系数)
、h i 指数 l、 理集 中指 数 等统 计指标 , T el 6地 配合 相应 的百分 比计算 进行 分析 ,
域差 异 , 对于 制定 统筹 区域 发展 的宏 观政 策有 着重 要 的参考 意义 。 为此 , 上个世 纪末 开始 , 从
陆续 出现 一 系列 文献 , 我 国大 陆入 境旅 游发 展 区域差 异进 行 了分析 与探讨 。 对
收 稿 E 期 : 0 7 0 —2 t 2 0 —71 ;
界第 4 l位[- 跃 为世 界第 6位 , 已成 为世 界上 主要 入境旅 游 目的地 国 , 1 现 发展速 度令 世界
注 目。
与 总量增 长 同样 引人注 目是 入境 旅游 发展 水平 的 区域差 异 。 以 2 0 0 5年 为例 , 在我 国大 陆各 省 区 中名 列第 1 广 东省 , 境旅 游外 汇 收入 高达 6 .7亿 美元 , 位 入 45 占同期 我 国大 陆各省 区入 境 旅游 外 汇总 收入 的 2 % ,超 过排 名在 第 7名 以后 的 2 5 4个 省 区 的入 境旅 游 外收 入 总
和, 是位 居最后 1 的 3 0 名 0 0多倍 。 这样 一个 背景 下 , 在 仅仅利 用 总量指 标显 然不 足 以反映我
国入 境 旅游 发展 的真实 面貌 , 区域差 异是认 识 我 国入境 旅游 发展 内在 规律 的一个 重要 侧面 ;
同时 . 入境 旅 游很 可 能 加大 了我 国大 陆 沿海 和 内陆 经 济 的不 平衡 _ , 3 探讨 入 境 旅 游发 展 区 . 引
最新论泰国出境旅游市场现状及其对我国入境旅游业的启示

论泰国出境旅游市场现状及其对我国入境旅游业的启示[论文关键词] 泰国出境旅游入境旅游客源市场[论文摘要] 泰国是亚洲重要的旅游客源产生地之一,每年都有大量国民出国旅游。
本文对其出境旅游市场现状进行详细分析,以期给我国的入境旅游业带来启示。
本文对泰国出境旅游市场现状进行分析,探寻该市场存在的个性特点,弥补泰国出境旅游市场研究的空白,为我国入境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一、泰国出境旅游市场发展现状1.泰国出境游人数迅速增长2.亚洲是泰国出境游客的主要目的地泰国出境旅游市场呈现出的这一情况说明空间距离的远近对泰国出境旅游市场存在极大的影响。
不过,大量泰国游客前往东盟各国旅游,更与东盟各国之间签证手续简便、国家之间政治关系密切、经济合作频繁有直接的关系。
3.泰国出境游客消费现状 (2)境外平均停留天数呈下降趋势。
2002年~2007年间,泰国出境游客在境外平均停留天数分别为7.48天、7.14天、7.7天、6.63天、6.77天和5.83天,呈现出逐步减少的趋势。
具体到各地区来看,泰国游客在东亚、东盟和南亚地区的平均停留时间一直都处于较低的水平,而在大洋洲、美洲和欧洲停留的时间比较长。
如2002年泰国游客在东亚的平均停留天数是7.53天,其后逐年减少,至2007年只有5.44天,减少了27.8%;在南亚平均停留天数从2002年的8.7天逐渐减少到2007年的6.27天,减少了27.9%;在东盟的平均停留天数从2002年的8.14天减少到2007年的5.11天,减少了37.22%,减幅最大。
相比较而言,泰国游客在大洋洲、欧洲和美洲等地区停留的时间则较长。
2002年~2007年间,泰国游客在美洲的平均停留时间为9.85天、9.35天、8.24天、11.27天、11.02天和9.75天,除了2004年之外,都在9天以上;在欧洲的平均停留天数除了在2007年降为7.86天之外,其他年份均在8天以上;在大洋洲的平均停留天数更是一直稳定在10天左右,分别为10.69天、9.35天、10.85天、9.49天、10.52天和9.04天。
旅游流时空分布

●G杭州=13.92
G昆明=13.68 G桂林=15.41 ●昆明的G值
最小,说明 其客源来源 较为分散; 桂林的客源 来源较集中, 特别集中于 韩国。
客流集中率(目的地)
●客流集中率又称客源地结构,指目的地前三位客源市场 旅游者数量占该地所有旅游者人数的比重,它不仅反映 目的地旅游者的集中程度,也反映了旅游者流向目的地 的状况。
港澳游客 93.60 86.57 96.06 106.66 94.16 98.26 101.97 108.70 96.87 103.67 103.01 110.49
台湾游客 80.71 94.43 99.89 112.16 98.41 93.43 108.63 100.62 107.66 112.79 94.37 96.92
1.地理集中指数 2.客流集中率(目的地) 3.客流流向率(客源地) 4.游客转移态
地理集中指数
●旅游流的空间特征主要是指旅游流的地理来源以及强度, 其集中性可以用地理集中指数来定量分析。
G100 n (xi )2 i1 T
●Xi为第i个旅游发源地的旅游流量;T为旅游地达到的旅 游总流量;n为旅游发源地的总数。
1990-1998年海外游客总体及各类游客的月际变动指数(%)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总体 92.48 86.64 97.99 108.16 96.69 95.34 103.53 110.57 100.08 107.96 90.83 109.72
m
gi
G
i1 n
100 %
中国入境旅游的发展态势及相关建议

中国入境旅游的发展态势及相关建议作者:龙飞来源:《北方经济》2019年第10期摘要: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国内旅游共同组成我国旅游产业体系。
入境旅游是判断一个国家旅游业发展水平的主要参考依据。
中国入境旅游正在从停滞转向全面恢复和持续增长的新阶段。
目前,我国入境旅游发展还存在外国人入境旅游占比较少、来华入境旅游产品价格过高、入境旅游宣传推广机制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外语导游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针对存在问题提出需国家层面出台利好政策、整个国家推广形成合力、加大发展入境旅游旅行社补贴政策、重视外语导游培养的相关建议,以期推动入境旅游快速发展。
关键词:入境旅游发展态势问题建议当前,旅游已经成为重要的休闲娱乐方式。
旅游是综合性产业,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整个经济结构调整注入活力。
旅游是搭建了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的桥梁,承载了跨文化交流的使命,促进了社会和谐的重点发展。
入境旅游在国际旅游中作用重大,体现一个国家旅游业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水平。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复苏发展,各个地区整体经济形势发展势头良好;中国经济也从重视发展速度向重视发展质量转变,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如簽证简化手续的实施、免退税业务逐步放开、国际航线增加、连续的中国旅游宣传推广活动的开展等,使得中国在世界旅游发展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也促进了入境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
中国入境旅游也在持续下滑后呈现回升迹象,正在迎来复兴发展的新阶段。
一、入境旅游发展态势据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2018年旅游市场基本情况》入境旅游人数14120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2%。
其中:外国人3054万人次,香港同胞7937万人次,澳门同胞2515万人次,台湾同胞614万人次。
入境旅游人数按照入境方式分,船舶占3.3%,飞机占17.3%,火车占1.4%,汽车占22.3%,徒步占55.7%。
入境过夜旅游人数6290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3.6%。
国际旅游收入127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
泰国旅游市场分析

泰国旅游市场分析一、市场概况泰国作为东南亚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俗风情,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本文将对泰国旅游市场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市场规模、增长趋势、主要旅游景点和游客来源国等方面。
1. 市场规模泰国旅游市场规模庞大,每年吸引着数以百万计的游客。
根据泰国旅游局的数据,2022年泰国接待游客数量达到了40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了500亿美元。
这些数据显示了泰国旅游市场的巨大潜力和吸引力。
2. 增长趋势泰国旅游市场近年来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
尽管受到COVID-19疫情的影响,2022年泰国旅游市场遭受了严重的冲击,但估计随着疫苗的普及和旅行限制的逐渐解除,泰国旅游市场将逐渐恢复并继续增长。
根据预测,2022年泰国旅游市场的年均增长率将达到5%以上。
3. 主要旅游景点泰国拥有众多世界闻名的旅游景点,其中包括曼谷、清迈、普吉岛、苏梅岛等。
曼谷作为泰国的首都和最大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清迈以其宁静的氛围、古老的寺庙和丰富的文化活动而闻名于世。
普吉岛和苏梅岛则以其漂亮的海滩、水上活动和豪华度假村吸引了无数的海岛度假者。
4. 游客来源国泰国的游客来源国多样,主要包括中国、马来西亚、韩国、日本和印度等。
中国是泰国最大的游客来源国,每年有数百万中国游客来泰国旅游。
马来西亚、韩国、日本和印度也是泰国旅游市场的重要客源市场,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体验泰国的独特魅力。
二、市场竞争分析泰国旅游市场竞争激烈,旅游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本文将对泰国旅游市场的竞争格局、主要竞争对手和市场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1. 竞争格局泰国旅游市场存在着激烈的竞争格局。
除了国内旅行社和酒店之间的竞争外,国际旅行社和其他国家的旅游目的地也是泰国旅游市场的竞争对手。
例如,马来西亚、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也在积极发展旅游业,吸引游客前往他们的国家旅游。
2. 主要竞争对手泰国旅游市场的主要竞争对手包括马来西亚、新加坡和越南等国家。
我国出境泰国旅游者旅游偏好调查分析

我国出境泰国旅游者旅游偏好调查分析作者:***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21年第21期摘要:采用网络调查问卷的方式,以中国公民在泰国旅游偏好作为调查的主要内容,对赴泰旅游者的人口特征、信息渠道偏好、旅游动机偏好、旅游资源偏好、旅游目的地偏好、旅游商品偏好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总的来说,赴泰国旅游者旅游体验满意度高,重游意象也高。
因此,应大力培养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旅游人才,深耕文化细分旅游市场联合营销。
关键词:旅游偏好;出境;中国;泰国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21-0140-04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活动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同时也促进了出境旅游业的发展。
基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发展等相关政策和大好环境,中泰双边经贸合作得到不断加强,在经济、文化、教育、体育、旅游等领域的交流和互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
1988年,泰国成为中国第一个公民出境游国家。
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2017年最受中国游客欢迎的二十大目的地国家,泰国蝉联第一。
当前,我们已经迈入新时代,高品质的文化旅游和休闲生活方式,正是彰显“美好生活”的一个重要途径。
对中国旅泰旅游偏好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创新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旅游营销,促进双边旅游合作提供相关参考。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有泰国旅游经历的中国公民,参考相关文献数据资料,采用问卷调查方法,通过网络发放调查问卷。
本次调查问卷发放的时间在2021年1—2月,利用微信、QQ 进行问卷的发放。
共回收问卷237份,其中有效问卷208份,回收问卷有效率为87.8%。
本次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旅游者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月收入、籍贯、会泰语的程度等;第二部分为赴泰国旅游的基本情况,分别从旅游信息获取渠道、旅游目的地和资源的选择、旅游商品的购买、旅游体验满意度、是否会重游等方面调查其旅游偏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泰国入境中国大陆旅游流空间分布特征及差异研究孙良高指导老师:石张宇THAILAND ENTRY MAINLAND TOURIST FLOW SPACE 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S AND DIFFERENCES IN STUDYSUN Liang-gao The instructor: SHI Zhang-yu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Thai tourist flow data entry China, Thailand tourism personnel in China can be obtained quantitatively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number difference, again through the economic and cultural thinking of geological history, summarizes its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easons of difference. Distribution is shown as: (1)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igh concentration (2) market in line with market decline rule (3)to economically developed areas(4) the flow to the famous tourist destination.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erences, is advantageous to the targeted to expand the Thailand tourism market in China, tourism developmen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both China and Thailand.Key words:Inbound tourism;Tourism flow;The spatial distribution;Density index摘要:通过对泰国入境中国大陆旅游流数据分析,定量地得出泰国来华旅游人员的空间分布数量差异,再通过对中泰两国地理历史经济文化的思考,总结其具体特征及出现差异的原因。
分布特征表现为(1)空间集中度高(2)市场分布符合市场衰减规律(3)流向经济发达地区(4)流向著名旅游目的地。
通过对该特征及差异的分析,有利于针对性地开拓泰国来华旅游市场,对中泰两国的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入境旅游旅游流空间分布密度指数1.引言旅游流描述了旅游者在不同地点的游览参观活动形式[1,2].是旅游现象的基础和旅游业的基础,也是旅游地理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3]旅游流是游客在空间区域内的迁移现象,狭义的旅游流仅指客流,而广义的旅游流包括游憩流以及与此相关或伴生的关联流,如信息流、资本流、技术流、货物流、文化流等[4]。
东南亚游客是我国入境游客主要群体之一[5],连续多年来一直占每年我国入境游客总人数的15%以上。
在我国东南亚入境游客中,泰国来华游客占有重要地位。
作为与中国最早建立旅游关系的国家[6],泰国成为我国重要的旅游客源地。
随着近年来中国与泰国关系越来越密切,两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尤其是旅游方面的交流进入了高速增长时期[7]。
对泰国入境中国大陆旅游流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
孙大英对泰国出境旅游市场特点进行了分析,提出我国进一步开拓泰国游客来华市场的策略[8];李永乐对包括泰国在内的东南亚来华游客的特征进行了研究[1]24-28;方徽等通过对泰国游客进行调查问卷,分析了在泰国游客赴广西旅游所呈现的特点,提出了广西开发泰国旅游市场的策略[9];高依依通过对泰国游客生活习俗的分析,探讨了江西旅游与泰国旅游进行结合的可行性,并提出江西吸引泰国游客的具体策略[10]。
在前辈的研究基础之上,本文从宏观角度,探讨了泰国入境中国大陆旅游流空间分布特征及差异。
2.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数据来源以泰国入境中国大陆旅游流为研究对象,采用2004—2013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数据,重点引用了2013年的数据,分析了2012年泰国入境中国大陆旅游流情况。
还有部分数据来自中国旅游局网站。
2.2研究方法通过对泰国入境中国大陆旅游流各种指标数据的分类汇总和计算,列表对比反映出具体差异,进而总结出其空间分布特征。
为了更清楚形象直观地显示,部分数据用excel 软件绘制了表图。
文中采用了以下计量指标:2.2.1绝对差异(标准差),标准差指标用来表示地区入境旅游流差异的大小。
公式为:()n P P S nii ∑-=2(1)式中:S 表示泰国入境中国大陆旅游人数标准差,P i 表示泰国入境i 省(市,自治区)人数,P 表示泰国入境中国大陆各省(市,自治区)人数平均数,n 表示地区个数。
2.2.2相对差异(变异系数),标准差有均值和量纲的影响,为了消除影响,将标准差除以均值,得到变异系数,它能反映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差异的大小,具有广泛的可比性。
公式为:PSCV =(2) 式中:CV 表示泰国入境中国大陆旅游人数变异系数,S 即标准差,P 表示泰国入境中国大陆各省(市,自治区)人数平均数。
2.2.3市场占有率,能够反映该市场在目的地游客市场的地位。
公式为:XX A ii =(3)式中:i A 表示客源市场i 的占有率,i X 表示客源市场i 的游客量,X 表示旅游目的地游客总量。
2.2.4入境游客密度指数,游客密度指数是指旅游目的地某区域接待的游客数占旅游目的地接待的总游客数比重与该区域面积占旅游目的地总面积的比重的比值。
其指数越大,游客密度就越大,旅游流越发育;其值越小,游客密度就小,游流越旅不发育。
公式为:MM P P G ii=(4) 式中:G 是入境游客密度指数,P i 为旅游目的地第i 个区域接待的入境游客数量,P 为旅游目的地接待游客总量,M i 为旅游目的地第i 个区域的面积,M 为旅游目的地总面积。
3.结果与分析3.1泰国来华旅游市场的总体情况泰国(The Kingdom of Thailand )位居中南半岛中南部,与柬埔寨,老挝,缅甸,马来西亚接壤,东南临泰国湾(太平洋),西南濒临安达曼海(印度洋)。
面积513115平方公里,人口6283万,首都曼谷。
泰国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国家,是所在地区的经济中心,而且是我们的南大门,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都有非常大的影响。
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迅速,尤其是旅游业。
其在泰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近年来,尽管泰国国内各种突发状况不断,例如:2004年泰国南部暴乱,海啸灾难,禽流感疫情;2008年的世界经融危机,甲型H1N1流感;2009年的政局动荡;2010年水灾等,但是自2004年以来,泰国来华旅游市场发展势头良好,中国与泰国在旅游方面的合作进展顺利,期间泰国来华游客总数虽有所波动,但总体呈稳定上升趋势[11]。
2004年,泰国来华旅游人数是46.4万人,2010,2011,2012,2013连续四年来华人数均达到了60万人以上,见图1。
近年来,随着泰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民消费能力的增强,还有在“泛北部湾旅游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等大的旅游合作背景下,泰国来华旅游仍将在我国入境旅游市场中占重要地位,同时对我国入境旅游业的发展产生重大意义。
10203040506070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46.458.659.261.249.754.263.660.864.865.2人数(万人)图1 2004—2013年泰国来华旅游人数变化 Fig. 1 In 2004-2013 Thai tourist arrivals in China3.2泰国入境中国大陆旅游流空间分布差异情况分析为了说明泰国入境中国大陆旅游流空间分布是存在差异的,文中选取了标准差和变异系数作为衡量指标,见表1和图2。
2003—2012年,泰国入境中国大陆旅游市场的省际分布差异总体变化情况是绝对差异呈上升趋势,其中2008年下降幅度较大是受当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国南方雪灾、北京奥运会、汶川地震等多因素的影响,而相对差异变化较平稳。
用于表现绝对差异的标准差从2003年的12499.965增长到2012年的78472.727,增长了6.28倍,年均增长53%;而用于表现相对差异的变异系数变化幅度不大,但除了2007、2008和2012年有些下降外,其余年份都是上升的。
上述的转变能够说明: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特别是各级政府对旅游业的重视,近年来,泰国入境中国大陆旅游市场不断发展,这是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接待泰国来华游客人次的相对差异变化较平稳的原因。
然而由于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地理区位、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等条件存在差异,使得各地区对泰国游客的吸引力大小也不尽相同,因此导致了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接待泰国来华游客人次的绝对差异逐年拉大。
表1 2003—2012年泰国来华旅游人数空间分布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Tab.1 In 2003-2012 in Thailand to the absolute difference and relative difference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number of tourist年份绝对差异相对差异年份绝对差异相对差异2003 12499.965 1.41 2008 31549.013 1.342004 25633.468 1.444 2009 45195.904 1.5672005 34054.655 1.48 2010 60626.842 1.6392006 37773.393 1.531 2011 71394.312 1.7552007 38476.652 1.469 2012 78472.727 1.736图2 2003—2012年泰国来华旅游人数空间分布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Fig.2 2003-2012 in Thailand to the absolute difference and relative difference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number of tourist 从以上分析中显而易见,泰国入境中国大陆旅游流空间分布的差异确实存在,为了进一步窥探其差异之所在,文中选取了入境游客密度指数作为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