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预应力装配式板柱

合集下载

混凝土的历史和发展

混凝土的历史和发展

混凝土的历史和发展混凝土,简称“砼”。

是指由胶凝材料将集料胶结成整体的工程复合材料的统称。

通常讲的混凝土一词是指用水泥作胶凝材料,砂、石作集料;与水(加或不加外加剂和掺合料)按一定比例配合,经搅拌、成型、养护而得的水泥混凝土,也称普通混凝土。

混凝土也可以看成一种人工石材,由于其原料丰富,造价低廉,工艺简单的特性使它在工程中游广泛的应。

混凝土的历史和发展是怎么样的呢?近代以来,经过了J.Smeaton,J.Parker等人的试作阶段,1824年英国的烧瓦工人Joseph Aspdin调配石灰岩和粘土,首先烧成了人工的硅酸盐水泥,并取得专利,成为水泥工业的开端。

以后,对如何克服混凝土抗拉强度很低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1854年法国技师J.L.Lambot将铁丝网敛入混凝土中制成了小船,并于第二年在巴黎博览会上展出,这可以说是最早的RC制品。

从此以后,Francois Conigne,Wilkinson等人改进了Lambot的制品,到1867年法国技师Joseph Monier取得了用格子状配筋制作桥面板的专利,RC工艺迅速地向前发展。

1867这一年,是全世界公认为最早的RC桥架设的一年。

1877年美国的Thaddeus H yatt调查了梁的力学性质,1887年德国的Konen提出了用混凝土承担压力和用钢筋承担拉力的设计方案,德国的J.Baushinger确认了混凝土中的钢筋不受锈蚀等问题,于是RC结构又有了新的发展。

总而言之,混凝土结构是在19世纪中期开始得到应用的,由于当时水泥和混凝土的质量都很差,同时设计计算理论尚未建立,所以发展比较缓慢。

直到19世纪末以后,随着生产的发展,以及试验工作的开展、计算理论的研究、材料及施工技术的改进,这一技术才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目前已成为现代工程建设中应用最广泛的建筑材料之一。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也开始有了钢筋混凝土建筑物,如上海市的外滩、广州市的沙面等,但工程规模很小,建筑数量也很少。

预制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

预制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

预制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1、概述混凝土结构的部分或全部采用承重预制墙板,通过节点部位的后浇混凝土形成的具有可靠传力机制,并满足承载力和变形要求的剪力墙结构;简称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

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包括:内外墙均为预制、连接节点部分现浇的剪力墙结构,简称全预制剪力墙结构;以及内墙现浇、外墙全部或部分预制、连接节点部分现浇的剪力墙结构,简称部分预制剪力墙结构。

该结构体系特点是结构连接技术采用竖向和水平两种连接方式,竖向连接方式采用预留孔插入式浆锚连接方式,水平连接方式采用钢筋插销方式和叠合楼板、梁节点现浇点方式。

具体表现形式为:首先在设计阶段将住宅的各种构件拆分成标准部件,做到模具定型化,然后在工厂里用专用模具预制加工生产,形成带装饰面及保温层的预制混凝土外墙板和阳台、带管线应用功能的内墙板、叠合梁板、柱、楼梯等构件部品,通过蒸汽养护成型后运到现场,采用大型吊装机械将各种构件现场装配,就位后再将构件之间的节点现浇连接成整体,形成完整的主体建筑结构。

该结构体系以构配件标准化设计,将大量的湿作业施工转移到工厂内,运用现代管理手段进行标准化生产,并将保温、装饰整合在预制构件生产环节中完成,达到构件部质量量好,现场装配式施工速度快,原材料和施工水电消耗大幅下降,劳动强度降低的目的,实现了住宅建设“四节—环保”的要求。

2、基本规定2.1、建筑设计原则2.1.1、在满足建筑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装配式建筑设计应采用标准化、系列化设计方法,满足体系化设计的要求,充分考虑构配件的标准化、模数化、多样化,并编制设计、制作和施工安装成套设计档。

2.1.2、在前期规划与方案设计阶段,各专业即应充分配合,结合建筑功能与造型,规划好建筑各部位采用的工业化、标准化预制混凝土构配件,并因地制宜地积极采用新材料、新产品和新技术。

在总体规划中应考虑构配件的制作和堆放以及起重运输设备服务半径所需空间。

2。

1.3、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的预制构件的划分,应遵循受力合理、连接简单、施工方便、少规格、多组合,并能组装成形式多样的结构系列的原则.2.1.4、设计中应遵守模数协调的原则,做到建筑与部品模数协调,以及部品之间的模数协调和部品的集成化和工业化生产,实现土建与装修在模数协调原则下的一体化,并做到装修一次性到位。

简述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分类

简述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分类

简述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分类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是一种在工厂或现场预制构件,然后在施工现场进行装配的建筑结构。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可以分为多个类型,包括模数化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模块化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和装配式混凝土板柱结构等。

模数化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是一种将整个建筑划分为一定数量的模数,每个模数由预制构件组成,然后在施工现场进行组装的结构形式。

这种结构具有构造简单、施工速度快、适应性强等特点。

模数化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常用于住宅建筑、商业建筑和办公楼等。

模块化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是一种将建筑划分成多个相互独立的模块,每个模块由预制构件组成,并通过连接件进行连接的结构形式。

这种结构具有可重复使用、施工效率高、适应性强等优点。

模块化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常用于工业建筑、仓储建筑和临时建筑等。

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是一种由预制构件组成的框架结构,包括柱、梁和板等构件。

这种结构具有构造简单、施工速度快、抗震性能好等特点。

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常用于多层住宅建筑、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等。

装配式混凝土板柱结构是一种将构件划分为板和柱两种,板和柱通过连接件进行连接的结构形式。

这种结构具有施工速度快、构造简单、适应性强等优势。

装配式混凝土板柱结构常用于商业建筑、办公楼和轻型工业建筑等。

除了以上几种分类,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还可以根据构件的形式进行分类,包括装配式混凝土梁柱结构、装配式混凝土楼板结构和装配式混凝土墙体结构等。

这些不同形式的构件可以根据具体的建筑需求进行选择和组合,以满足不同的结构要求。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分类不仅可以根据结构形式和构件形式进行划分,还可以根据施工方式和材料特点进行分类。

例如,根据施工方式的不同,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可以分为工厂预制和现场装配两种类型;根据材料特点的不同,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可以分为预应力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和非预应力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等。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是一种在工厂或现场进行预制构件,然后在施工现场进行装配的建筑结构。

装配式整体预应力板柱结构楼板的简化计算

装配式整体预应力板柱结构楼板的简化计算

[ b t c] l w o ro l — l t c r se ld A sr tHol f o fs bc u a o l a o mn su t e asmbe r u
d fe e tfo c s・ — i id re sh l w o ri p f i r n r m a ti ‘s g r e l s o l f o sa t e o n u t o l y
【 关键词】 空心楼盖; 加权平均法; 截面惯性矩; 简化计 算方法
【 中图分类号】 u3 T
S mpl e lu a i nM eh do aef r i i dCa c l t t o fPl t i f o o
S a Col lb. umn tu t r s mb e yM o l hi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r cu eAs e l db no i c t P e te sn r sr s i g
化计 算方法 , 该计 算方法 采用加权 平均 法 , 空心楼盖 的各 使
部分都 充分参 与 了计 算 ,计 算结 果更接近 空心楼 盖 的真 实
值 ,并通 过工 程 实例 的对 比计 算证 明该 简化计 算方法 的可
行 性 和 实用 性 。
整 体 张 拉而 形 成 整 体预 应 力钢 筋 混 凝 土 板 柱 结 构 。
rdcinT nj i ri ,h n hi 0 0 2C ia2J a eut , o gi v sy S ag a 2 09 ,hn ;.i n o e t Un n
ri o dpo eso atc nc ln t t, n n 5 0 3Chn ) al a r fsin le h ia isi eJ a 2 0 1 , ia r u t i

预应力混凝土的应用

预应力混凝土的应用

预应力混凝土的应用摘要:预应力混凝土是从西欧迅速发展并得以广泛推广的一种新技术,相比较而言我国预应力混凝土的起步较,但发展迅速、应用数量庞大。

在工业及民用建筑等大规模的建筑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在技术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关键词: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构件;结构型式前言:为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应用范围将更加广阔,因此我们应加强提高预应力技术水平的科研工作。

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加速就会要求相应的建筑工程数量的急速增加,也会要求建筑工程的质量标准的不断提高,最后直接的反应就是对建筑技术人员的技术要求也相应的大幅度提高。

一.预应力混凝土的作用1.提高了构件的抗裂与抗渗性,改变了结构的受力性能。

由于在构件的受拉区预加压应力,因此在使用荷载作用下,拉区的拉应力减小,从而推迟了裂缝出现和限制了裂缝的宽度,提高了构件的抗裂度,由于结构抗裂度的提高,因此改善了结构的受力性能,增强了结构的抗侵蚀和抗渗能力。

2.提高了构件的刚度,减小了构件的变形。

由于预应力推迟了裂缝的出现和限制了裂缝的宽度,因此构件的刚度削弱较小,变形亦就减小;另一方面,由于预压应力引起构件反拱,能抵消一部分使用阶段外荷载产生的挠度,使构件的实际挠度减小。

根据实测和计算,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在短期荷载作用下的挠度,一般为非预应力构件的30%~50%,故预应力混凝土构件一般都能满足刚度要求。

3.可以减小混凝土梁的剪力和主拉应力。

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曲线筋,可使混凝土梁在支座附近承受的剪力减小,又由于混凝土截面上预压应力的存在,使荷载作用下的主拉应力也相应减小,有利于减小混凝土梁腹的厚度,这也是预应力混凝土梁能减轻自重的原因之一。

4.提高受剪承载力。

纵向预应力的施加可延缓混凝土构件中斜裂缝的形成,提高其受剪承载力。

5.改善卸载后的恢复能力。

混凝土构件上的荷载一旦卸去,预应力就会使裂缝完全闭合,大大改善结构构件的弹性恢复能力。

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预应力与张拉技术

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预应力与张拉技术

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预应力与张拉技术预应力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有效地提高建筑的结构性能和使用寿命,同时也可以简化施工流程,缩短工期,降低成本。

本文将重点探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预应力与张拉技术,并分析其优点和挑战。

一、预应力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应用预应力技术是指通过在构件内部引入预先施加一定大小的压力,使构件自身获得一定程度的抗压能力。

这种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结构性能:装配式建筑通常采用薄壁钢结构或混合结构,其自重较轻。

通过预应力技术可以增加构件的刚度和强度,改善结构整体性能,提高抗震性能和承载能力。

2. 简化施工流程:传统的混凝土浇注需要时间进行凝固和养护,而采用预应力技术可以事先加压使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并且无需等待其养护期。

这样可以大大缩短施工周期,提高施工效率。

3. 降低使用成本:预应力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还可以降低使用成本。

通过预应力设计,可以减少构件的断面尺寸和钢材用量,从而减轻自重并节约材料费用。

此外,由于施工速度快,也可以减少劳动力费用。

二、预应力与张拉技术的实施过程装配式建筑中的预应力与张拉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设计、制作预应力构件、安装导向设备、张拉捆扎以及切割。

1. 设计阶段:首先需进行结构设计,并根据需要确定预应力水平、分布和钢丝束位置。

在设计时需考虑结构荷载、变形控制和滑移补偿等因素。

2. 制作预应力构件:根据设计要求,在工厂对混凝土构件进行制作。

该过程包括模具制造、混凝土浇筑和养护等环节。

3. 安装导向设备:在模具里埋置导向套管或类似的定位元件,以确保后续张拉过程中钢丝束正确的位置。

4. 张拉捆扎:张拉过程是将预应力钢束与构件固定在一起的过程。

通过张拉钢束并用锚固装置固定,使其施加预先设定的预应力。

5. 切割:当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可以进行切割操作。

先利用鹰嘴剪切掉多余部分的预应力钢材,再填补细粒石膏,在柱端以铁板封口。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4.1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结构体系与应用范围目前常见的结构体系是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

它由预制混凝土构件通过可靠的方式进行连接,并与现场后浇混凝土、水泥基灌浆料形成整体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适应性、耐久性应该基本达到与现浇混凝土结构等同的效果。

其结构体系与应用范围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

4.1.1 外挂墙板体系外墙、叠合楼板、阳台、楼梯、叠合梁为预制部件。

该结构体系的特点:竖向受力结构采用现浇,外墙挂板不参与受力,预制比例一般为10%~50%,施工难度较低,成本较低,常配合大钢模施工。

该结构体系适用于高层和超高层的保障房、商品房、办公建筑。

外挂墙板体系的分解图如图4.1所示,外挂墙板体系房屋如图4.2所示。

图4.1 外挂墙板体系的分解图图4.2 外挂墙板体系房屋4.1.2 装配式框架体系装配式框架体系是指柱、叠合梁、外墙、叠合楼板、阳台等均为预制部件。

该结构体系的特点:工业化程度高,预制比例可达80%,内部空间自由度好,室内梁柱外露,施工难度较高,成本较高。

该结构体系适用于高度为50 m以下(地震烈度7度)的公寓、办公楼、酒店、学校、工业厂房建筑等。

装配式框架体系的分解图如图4.3所示,装配式框架体系施工如图4.4所示。

图4.3 装配式框架体系的分解图图4.4 装配式框架体系施工4.1.3 装配式剪力墙体系剪力墙、叠合楼板、楼梯、内隔墙等为预制部件。

该结构体系的特点:工业化程度高,房间空间完整,无梁柱外露,施工难度大,成本较高,可选择局部或全部预制,空间灵活度一般。

该结构体系适用于高层、超高层的商品房、保障房等。

装配式剪力墙体系的剖切图如图4.5所示,装配式剪力墙房屋如图4.6所示。

装配式剪力墙体系是目前研究最多、应用最多的结构体系,其结构节点是关注的重点,L形边缘构件节点(带外保温层)构造如图4.7所示,L形边缘构件节点(无保温层)构造如图4.8所示。

图4.5 装配式剪力墙体系的剖切图图4.6 装配式剪力墙房屋图4.7 L形边缘构件节点(带外保温层)图4.8 L形边缘构件节点(无保温层)4.1.4 装配式框架剪力墙体系柱(柱模板)、剪力墙、叠合楼板、阳台、楼梯、内隔墙等为预制部件。

2020年注册建筑师继续教育题库

2020年注册建筑师继续教育题库

2020年度注册建筑师 考试一 丶单选题 ( 本大题共10小题, 共30分)1()国务院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重点提出,要发展新型建造方式,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

A2016年1月B2016年2月C2016年3月2()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的重要水平构件。

A双T板B圆孔板C叠合板3()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

A2016年9月B2016年4月C2016年1月4美国装配式建筑占比为()。

A60%B80%C90%5住建部于()出台《商品住宅装修一次到位实施导则》,明确了商品住宅装修一次到位的概念,由此出现了全装修住宅的概念。

A2002年B2003年C2004年6()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A2014年10月29日B2015年10月29日C2016年10月29日7()是有预制的骨架和板材组成。

A盒式建筑B骨架板材建筑C板材建筑8新加坡()的住宅由政府建造。

A60%B70%C80%9()由规格材、木基结构板材或石膏板等制作的木构架墙体、楼板和屋盖系统构成的单层或多层建筑结构。

A轻型木结构体系B木框架-支撑结构体系CCLT剪力墙木结构体系10双T板是美国人Harry Edwards于()设计成型的。

A1952年B1955年C1960年二 丶多选题 ( 本大题共10小题, 共40分)1对于多层装配式墙板结构体系说法正确的是()。

A由预制全截面混凝土剪力墙组成主体受力结构体系B适用于6层级以下、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的建筑项目C预制部件为二维构件D预制部件为一维构件评卷结果:正确答案::ABC2预制装配式轻质条板分为()。

A纤维水泥压力板B空心条板C实心条板D复合夹芯条板评卷结果:正确答案::BCD3装配式建筑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A主体结构部分的评价分值不低于20分B围护墙和内隔墙部分的评价分值不低于10分C采用全装修D装配率不低于50%评卷结果:正确答案::ABCD4下列属于现代木结构优点的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整体预应力装配式板柱建筑技术规程CECS52∶93主编单位:中国建筑一局科学研究所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批准部门: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批准日期:1993年12月14日前言现批准《整体预应力装配式板柱建筑技术规程》CECS52∶93为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推荐给各有关单位使用,亦可供国际交流。

在使用过程中,请将意见及有关资料寄交北京市南苑镇新华路1号中国建筑一局科学研究所(邮政编码100076),以便修订时参考。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1993年12月14日目次1 总则2 术语、符号2.1 术语2.2 符号3 基本规定3.1 材料3.2 构件3.3 结构非抗震设计规定3.4 结构抗震设计规定3.5 预应力规定3.6 施工步骤4 建筑设计5 结构设计计算5.1 内力分析5.2 承载力计算5.3 抗裂及变形验算6 构造规定6.1 楼板6.2 柱及剪力墙7 施工及验收7.1 构件制作7.2 临时支撑7.3 构件安装7.4 对楼盖施加预应力7.5 接缝砂浆及现浇混凝土的浇筑7.6 工程验收附录A、预应力筋先拉后折的较佳压折顺序与各跨应力的近似计算附录B、预应力轴力分散系数β1、β2值附录C、垫块的设计与施工附录D、本规程用词说明附加说明1 总则1.0.1 为推广整体预应力装配式板柱建筑,特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建筑高度不超过50m、抗震设防烈度不超过8度(Ⅰ、Ⅱ、Ⅲ类场地土)矩形柱网的整体预应力装配式板柱建筑。

1.0.3 整体预应力装配式板柱建筑是采用对整个楼盖施加预应力的方法,将预制的板、柱构件拼装成整体结构的建筑体系。

1.0.4 进行整体预应力装配式板柱建筑的设计与施工时,除遵照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建筑结构设计通用符号、计量单位和基本术语》、《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等的有关规定。

2 术语、符号2.1 术语2.1.1 预应力束一个锚具下的预应力钢筋束(钢丝束或钢绞线束)。

2.1.2 边肋预制楼板的边肋。

2.1.3 内肋预制楼板的内肋。

2.1.4 边梁在预制楼板以外的单独梁构件。

2.1.5 整板一个柱网单元的整块预制楼板。

2.1.6 拼板一个柱网单元的多块预制楼板。

2.1.7 垫块承受水平预应力的块体。

2.1.8 楼盖构件楼板、悬挑楼板、边梁及垫块的总称。

2.1.9 明槽两相邻预制楼盖构件之间的沟槽,分为柱轴线明槽和拼缝明槽两种。

2.1.10 拼缝拼缝明槽简称,它将整板分割为拼板。

2.1.11 接缝板与柱之间或板与垫块之间20~30mm宽的立缝。

2.1.12 框架梁位于柱轴线处的预应力梁。

2.1.13 拼缝梁位于拼缝处的预应力梁。

2.1.14 接缝截面接缝处接缝材料与柱或垫块接触的截面。

2.1.15 预应力挤压面在承受预压应力之后的接缝截面。

2.1.16 施加预应力张拉及压折的总称。

2.1.17 压折将张拉完毕的预应力束从直线向下压成折线。

2.1.18 先拉后折预应力束先直线张拉后压折。

2.1.19 先折后拉预应力束先按折线配置后张拉。

2.1.20 预应力控制值未扣除任何预应力损失的预应力钢筋张拉控制应力值。

2.1.21 预应力有效值扣除全部预应力损失后的预应力钢筋应力值。

2.1.22 预应力荷载预应力束及端锚具施加给结构的作用力的总称。

包括端轴力、端偏心弯矩、折点摩擦阻力及折点上抬力。

2.1.23 上抬力折点处预应力束的竖向向上作用力。

2.1.24 柱内倾楼盖预应力压缩变形产生的柱内倾。

2.1.25 外推柱为克服柱内倾,在接缝浇筑前将柱外推,其推力亦视为预应力荷载。

4 建筑设计4.0.1 整体预应力装配式板柱建筑,适用于柱网尺寸较大且体型比较规则的办公楼、科研试验楼、商业楼、图书馆、餐厅、旅馆、展览厅、住宅以及一般多层工业厂房、仓库等。

4.0.2 柱网尺寸宜统一,柱列宜纵横贯通。

柱网尺寸较小时,宜采用整板;柱网尺寸较大时,可采用拼板。

4.0.3 渗置抗震缝、沉降缝或伸缩缝时,缝宽尚应满足预应力施工操作的要求。

4.0.4 当建筑物较长时,剪力墙的布置宜均匀、分散,纵向剪力墙不宜设在两端。

4.0.5 阳台、雨篷等悬挑板可根据需要做成矩形、梯形或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形状。

悬挑板挑出长度不宜超过3m。

4.0.6 水平电气管线宜埋设在楼面叠合层或垫层内,如需穿过板肋时,应预留孔洞或预埋套管。

4.0.7 竖向管线不应穿过板肋,可在肋间穿过,如需穿过板角加腋区,应符合本规程第6.1.14条的规定。

住宅的卫生间、厨房及其他用水部位的竖向管道穿楼板处宜设竖向管道井。

4.0.8 当建筑物耐火等级为二级时,应符合本规程第6.1.11条的规定;当建筑物耐火等级为一级时,则预应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

5 结构设计计算5.1 内力分析5.1.1 主体结构可按楼板和等代框架(等代框架—剪力墙)分别计算内力。

5.1.2 内力分析应包括以下三种内容:5.1.2.1 计算楼板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内力;5.1.2.2 计算在预应力荷载作用下,预应力梁和柱的综合弯矩、次弯矩以及预应力梁的综合轴力;5.1.2.3 计算等代框架(等代框架—剪力墙)在竖向荷载、风荷载及地震作用下内力。

5.1.3 在整板的内力计算中,楼板可简化为等代交叉梁系,其截面可按图5.1.3—1取用;在拼板及框架(框架—剪力墙)的内力计算中,等代拼缝梁和等代框架梁的截面可按图5.1.3—2取用。

当边梁高和楼板各肋高都相同时,各等代梁截面可包括边梁截面或带翼缘的各肋截面,翼缘宽度可取肋净距之半,在明槽(叠合层)浇筑混凝土之后,各等代梁截面尚应包括明槽(叠合层)截面。

5.1.4 楼板可按整板或拼板分别计算内力。

5.1.5 整板可只按施加预应力前及施加预应力后两阶段计算内力:5.1.5.1 施加预应力前,楼板的内力分析应包括楼板运输、吊装及搁置在临时支撑上等情况。

(1)在运输、吊装时,楼板按吊点位置铰支计算,动力系数可取1.5(图5.1.1-1)。

6.1.9 采用拼板时,若要求拼缝两侧楼板联成整体,在拼缝处可采取下列两种构造方法中的一种:6.1.9.1 在楼板边肋侧面由内肋伸出主筋焊接,其直径不应小于10mm,焊接长度不应小于10d(图6.1.9-1)。

6.1.9.2 由楼板边肋侧面伸出环筋搭接,环筋的面积应根据该处所承受的弯矩值决定。

环筋可以分布形式由边肋伸出,搭接长度l b不应小于10d,有效锚固长度(l b+h H)应符合现行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表6.1.4的规定。

两侧伸出环筋形成的套环四角如无预应力束,则应设架立钢筋,每个角部架立钢筋直径不应小于Φ10。

与此同时,边肋尚应满足传递弯矩所需要的抗扭要求(图6.1.9-2)。

6.1.10 对于荷载较大或挑出长度较大的悬挑楼板,应沿板的三条边肋施加预应力。

悬挑楼板根部与相邻楼板的连接宜采用伸出的环筋(图6.1.10(a))。

当悬挑楼板只能沿悬挑楼板根部一边施加预应力时,所施加的预应力应满足承载力、抗裂及变形要求,并应在悬挑楼板根部按本规程第6.1.9条第2款要求设置环筋,与相邻楼板连成整体,此时挑出长度不宜大于1.8m(图6.1.10(b))。

6.1.11 预应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40mm。

6.1.12 当楼板上有现浇叠合层时,楼板板面、边梁表面应制成粗糙面;叠合层内应配置双向分布钢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

叠合层与预制楼板、预制边梁及明槽混凝土之间的结合还可选用下列方法:6.1.12.1 当楼板板面厚度大于50mm时,在板上面留齿槽(图6.1.12-1)。

齿槽宜均匀散开,其面积之和宜接近于板总表面6.1.12.3 从楼板边肋和边梁伸出箍筋(图6.1.12-3(a)),或者在明槽中设箍筋伸入叠合层(图6.1.12-3(b))。

箍筋伸入叠合层的上水平段宜紧贴叠合层上保护层边缘,并压住叠合层内分布钢筋。

若明槽混凝土与叠合层混凝土分开浇筑,施工缝可比预制楼板板面低20mm。

6.1.13 当边梁长度大于或等于3m时,在预应力束张拉前,应将边梁侧面伸出钢筋与相邻楼板伸出钢筋焊接,焊点间距不大于 2.5m,且每根边梁的焊点不得少于两处。

大开孔楼板的边肋也应符合上述规定。

6.1.14 楼板边肋不应留竖向孔洞。

板角加腋区如需留竖孔时,不得截断受力钢筋,应预埋钢套管加强孔边。

6.1.15 在折线配筋时,预应力束可依靠柱孔孔壁下折,也可距柱面一段距离依靠板肋孔中钢销子下折(图 6.1.15(a)(b)),上折则可利用板肋孔中的钢销、板底拉杆及垫块扁孔中混凝土楔块等定6.1.16 有抗震设防要求时,在柱外,由楼板构成的等代框架梁梁端箍筋应加密。

加密区长度取1.5(h+δ)或500mm二者中较大者,其中h为预制板高度,δ为叠合层厚度(当无叠合层时取0)。

箍6.2.2 有抗震设防要求时,柱节点核心区箍筋直径及间距可与柱端加密区的箍筋直径及间距相同,且不宜少于3根。

当柱节点核心区双向预应力孔道上下紧贴时,可采用以下方式设置箍筋:6.2.2.1 在纵横孔道贴合面处设置箍筋,箍筋过孔道时微微弯折;6.2.2.2 设置交叉箍筋(图6.2.2-2);6.2.2.3 四角设角钢加焊短钢筋(图6.2.2-3),或在四角主筋上加焊短钢筋。

6.2.3 有抗震设防要求时,在板柱节点上下,框架柱除按构造要求加密箍筋外,还可在板底、板面两处设置双层套箍(图6.2.3)。

6.2.4 预制柱上下接头位置宜设在板面以上0.8~1.0m处。

6.2.5 对上下柱的榫式接头,可在完全或部分不浇筑柱接头混凝土,使之接近铰支状态下进行上部楼盖预应力施工。

在预应力施工结束后再浇筑柱接头混凝土。

6.2.6 上下层剪力墙之间的竖向钢筋宜穿过明槽伸出板面搭接。

7 施工及验收7.1 构件制作7.1.1 双向带肋楼板的制作应符合下列要求:7.1.1.1 带肋楼板可采用正打法或反打法制作,采用反打法时,应具备使构件翻身的条件。

7.1.1.2 上开口带肋楼板可采用小盖板封口,小盖板应能承受规定的施工荷载,其空腔不应存水。

7.1.1.3 上下均有板面的带肋楼板可采用填芯法制作,填芯材料应满足制作和使用要求,并应润湿。

7.1.2 板角及边梁端面不得歪料,严禁有裂缝和超过预应力挤压面面积5%的缺陷。

边梁及预制楼板边肋靠明槽面的钢筋保护层厚度可减少,板角加腋区斜筋可贴角放置。

楼板、悬挑板及边梁的控制尺寸只允许负偏差(—5mm)(图7.1.2)。

7.1.3 承受预应力的预埋钢板应贴模放置,位置应正确,与相应的预应力孔道垂直。

钢板下局压区混凝土必须振捣密实,应掌握孔道抽管时间,防止颈缩,保证孔道直径大小,并畅通洁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