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历年城市规划介绍资料文档
重庆市历年城市规划介绍

活用地大体做到就地平衡。规划提出要进一步强化城市
多级中心的结构体系,设立观音桥、南坪、沙坪坝和大
杨石四个城市副中心,强调每个组团应完善组团中心和
社区中心。规划突破了中梁山和铜锣山两山屏障,在主
城外围地区规划了鱼嘴等11个组团,作为与主城密切
联系的独立新城,是主城用地结构的延伸和发展。
三大城镇群
三大城镇群具体划分
• 第三个层次是市域,即8.23万平方公里的市域范围。以 产业布局为依据,能源、交通、原材料和旅游开发为动力 ,主要交通干线为发展轴,以都市圈为核心,万州、涪陵 、黔江等地区中心城市为增长极的“一心多极网络式”结 构体系,逐步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由特大城市——大 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小城镇组成的层次分 明、规模适度、功能合理的城镇体系
83版城市规划——多中心、组团式(14组团、一中心四副中心)
四、98版城市规划
• 本次总规于1993年开始编制,1998年获国务院批准。
•
规划继续沿用“多中心组团式”的布局结构,在主
城(大于过去的母城)内规划了渝中、大杨石等12个
组团。提出组团与组团之间以河流、绿化和山体相分隔
,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使每个组团内的工作、生
城市概况
城市性质
重庆市是我国直辖市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 城,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城市、交通通信枢纽和 贸易口岸;是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最大的经济 中心城市和科技、文化、教育事业和中心。
一、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1946年)
规划提出了疏 散市区人口, 降低人口密度, 发展卫星城镇 的设想,并规 划了12个卫星 市,18个卫星 镇,和12个预 设卫星市镇。
总结:创新与特色
• 本次规划从全国、长江流域和西南地区发展的角度研 究重庆的地位、作用和性质;从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发 展战略目标中确定城市的发展目标和规模;依据可持 续发展的原则分析城市空间布局和生态环境保护和建 设;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研究资源配置和协调 发展;遵循以人为本研究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 施布局。规划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

•
加强交通建设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 量。20:50:4820:50:4820:50Wednesday, October 21, 2020
•
安全在于心细,事故出在麻痹。20.10.2120.10.2120:50:4820:50:48October 21, 202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踏实肯干,努力奋斗。2020年10月21日下午8时50分 20.10.2120.10.21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 (1996-2020)
重庆概况
城市性质
• 重庆市是我国直辖市之一,国家 级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重要的 工业城市、交通通信枢纽和贸易 口岸;是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最 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科技、文化、 教育事业和中心。
城市位置
规划期限
• 1996-2020年,其中近期建设期限至2000年, 中期安排期限至2010年。远景展望到下世纪 中叶。
交通规划
交通规划
历史文化和旅游
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的方针,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以弘扬爱国主义 精神为主线,突出“巴渝文化”、“山水文化”,协 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城市建设的关系;抢救抗战陪 都遗迹、保护红岩革命遗址,彰显重庆在我国近代史 上的显著地位和突出作用;构建以文物保护单位,磁 器口传统街区、湖广会馆传统街区、金刚碑老街等3 处历史文化街区,龙兴镇、偏岩镇、丰盛镇、走马镇 等4个历史文化名镇,歌乐山历史文化保护片区、红 岩村历史文化保护片区等12处历史文化风貌片区,整 体山水城市环境为基础的多重保护体系。
•
相信相信得力量。20.10.212020年10月 21日星 期三8时50分48秒20.10.21
谢谢大家!
空间布局
【完整版】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一、总则(一)编制背景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对指导重庆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部分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
经过直辖以来的建设,重庆已整体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适应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引导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据2004年3月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特编制《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
(二)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市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富民兴渝、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规划期限近期:2007-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四)规划范围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重庆市行政辖区,面积8.24万平方千米。
都市区规划范围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九个行政区,面积5473平方千米。
(五)规划区都市区的规划区范围与都市区范围一致。
都市区以外的各城市、镇、乡、村庄的规划区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
二、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一)城市性质重庆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
(二)发展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等机遇,把重庆加快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重庆市城镇体系规划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之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7-2020年)一、人口与城镇化ﻭ城镇化发展方针:坚持分类指导原则,着力建设都市区,加快培育大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和有条件的建制镇,推进城镇协调、可持续发展。
ﻭ城镇化发展道路:走土地集约、综合承载能力强的集约型城镇化发展之路。
坚持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
有序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村人口城镇化。
人口与城镇化水平:规划至2010年,全市总人口3000万人,城镇人口161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53.8%;至2020年,总人口3100万人,城镇人口216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0%左右。
二、区域协调发展市内三大区域协调发展:构建“一圈两翼”的区域空间结构,即以都市区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以万州为中心的三峡库区核心地带为渝东北翼,以黔江为中心的乌江流域和武陵山区为渝东南翼。
与周边省的协调发展:建立健全区域协作机制,构建成渝经济区,强化与南贵昆经济区、汉中经济区、武汉城镇群等的区域合作,进一步发挥重庆在长江上游经济带中的区位优势和增长极优势,发挥中心城市的战略支撑、对外交流和辐射带动功能,推动西部地区的整体发展。
ﻭ三、城镇体系ﻭ城镇体系结构:市域城镇分为市域中心城市(都市区)、区域性中心城市(万州、涪陵、江津、合川、永川、黔江)、次区域性中心城市(长寿等25个区县(自治县)政府所在地城镇)、中心镇(规划95个)和一般镇(规划至2020年,400个左右)五个等级。
规划至2020年,形成1个特大城市、6个大城市、25个中等城市和小城市、495个左右小城镇的城镇体系。
ﻭﻭ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形成以各级城市为中心、镇乡为节点,各级中心村、基层村有机结合、结构完整、规模适度、功能合理、配套完善的村镇体系。
村庄的发展模式分为集中扩建、保留整治、撤并三类。
新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中心村设置“一校三室一园一场”,即村小学、办公室、卫生室、文化活动室、五保家园、运动场地;基层村设置“三室一场”,即办公室、卫生室、文化活动室、运动场地。
重庆市1996—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

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第三章城市性质与城市规模第四章城镇体系第五章都市圈用地布局第六章主城及社区建设第七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第八章环境保护第九章环境卫生第十章园林绿地与风景旅游第十一章城市交通第十二章对外交通第十三章城市能源第十四章城市水源、供水和排水第十五章邮电通信、广播电视第十六章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第十七章市场建设第十八章蔬菜、副食品基地第十九章城市防灾第二十章主城近期建设与中期安排第二十一章总体规划的实施第二十二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进一步指导重庆在本世纪末和二十一世纪初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实现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和现代化城市的战略目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特编制1996---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
第二条总体规划修编的原则:(一)贯彻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重点控制城市中心地区的人口规模。
协调城市群的发展,实现市域范围内大、中、小城镇的有机结合;(二)遵循"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在城市发展的同时,努力提高土地的使用价值,节约用地,保护耕地。
合理配置城市空间资源,优化城市用地结构,综合部署各项建设,促进人口的合理分布;(三)坚持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控制环境污染,增加城市绿地,注重城市景观,建立与城市和人口发展相适应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四)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保护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科学和文化艺术价值的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和传统街区,弘扬优秀的城市文化传统,充分体现山城和江城的特色。
第三条1983年编制的《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和1990年的调整规划,是本次总体规划修编的基础,它所确定的城市结构形态、城镇体系发展战略及重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等,对重庆市十多年由改革开放带动的城市高速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重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重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送审稿)重庆市人民政府二〇〇九年四月目录前言II第一章土地利用的现状与形势.............................................................................. I II 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 I II 第二节上轮规划实施情况.. (V)第三节面临的形势 (VIII)第二章土地利用与规划目标.................................................................................. X I 第三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XV)第一节基本稳定农用地 (XV)第二节保障必要的建设用地.......................................................................... X VI 第三节适度开发未利用地.. (XVII)第四章土地利用区域调控 (XVIII)第一节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XVIII)第二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XXII)第五章土地利用管理的重点任务.................................................................... X XIV 第一节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 X XIV 第二节优化利用建设用地 (XXVII)第三节改善土地生态环境......................................................................... X XIX 第四节协调区域土地利用 (XXXII)第六章中心城区规划 (XXXIII)第七章重大工程安排 (XXXIV)第一节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重大工程 (XXXIV)第二节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XXXV)第三节重大生态环境建设项目............................................................. X XXVII 第八章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XXXVIII)第一节强化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整体控制 (XXXVIII)第二节完善实施管理制度 (XXXIX)第三节建立规划实施的经济调节机制..........................................................XL 第四节提高规划实施的基础保障能力....................................................... X LII 第五节构建规划实施的社会参与和监督机制..........................................XLIII 附表.......................................................................................................................... XLV前言重庆市自直辖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

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改变或占用基本农田重点保护区。村庄和居民点建设应尽量少占农田,积极引导农村人口转移,加强土地整理。区域性的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选址,应尽量避让基本农田。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严格控制农用地特别是耕地转用总量。
经济发展和土地资源保护与利用相统一,统筹安排各类用地。根据城镇体系布局,合理确定城乡土地利用规模,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完善土地利用政策机制,完善土地市场建设,加强城乡规划对建设用地总量的控制和土地开发与管制的引导。
都市区的规划区范围与都市区范围一致。
都市区以外的各城市、镇、乡、村庄的规划区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
城市性质、发展目标
(一)城市性质
重庆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
2、水资源保护与利用
禁止向长江、嘉陵江和乌江等江河及湖泊水库倾倒固体废弃物和排放处理未达标的废水。合理调整全市生产力布局,在缺水地区和水源上游地区严格控制耗水量大和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保护饮用水源,以城镇供水和农村人畜饮水功能为主的水库库区和水源保护区,严禁大规模开发利用,严禁布局污染性产业项目。加强地下水和温泉资源的保护。尽快对污染严重的次级河流进行综合整治。
3)东南部地区
东南部地区包括黔江、秀山、酉阳、石柱、彭水、武隆等6个区县(自治县),面积1.98万平方千米。依托乌江和渝湘高速公路、渝怀铁路等构成的东南线发展轴,形成以黔江为核心,以秀山为主要节点,其它城市和建制镇为基础的点轴状城镇发展区。
2、与周边省的协调发展
建立健全区域协作机制,构建成渝经济区,强化与南贵昆经济区、汉中经济区、武汉城镇群等的区域合作,进一步发挥重庆在长江上游经济带中的区位优势和增长极优势,发挥中心城市的战略支撑、对外交流和辐射带动功能,推动西部地区的整体发展。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至2020年)

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 (4)第三章城市性质与城市规模 (6)第四章城镇体系 (8)第五章都市圈用地布局 (16)第六章主城及社区建设 (21)第七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24)第八章环境保护 (30)第九章环境卫生 (34)第十章园林绿地与风景旅游 (36)第十—章城市交通 (39)第十二章对外交通 (42)第十三章城市能源 (45)第十四章城市水源、供水和排水 (49)第十五章邮电通信、广播电视 (56)第十六章教育、文化、体育、卫生 (59)第十七章市场建设 (62)第十八章蔬菜、副食品基地 (63)第十九章城市防灾 (64)第二十章主城近期建设与中期安排 (68)第二十—章总体规划的实施 (75)第二十二章附则 (78)第—章总则第—条为了进一步指导重庆在本世纪末和二十一世纪初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实现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和现代化城市的战略目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特编制1996—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
第二条总体规划修编的原则:(一)贯彻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重点控制城市中心地区的人口规模。
协调城市群的发展,实现市域范围内大、中、小城镇的有机结合;(二)遵循“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在城市发展的同时,努力提高土地的使用价值,节约用地,保护耕地。
合理配置城市空间资源,优化城市用地结构,综合部署各项建设,促进人口的合理分布;(三)坚持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控制环境污染,增加城市绿地,注重城市景观,建立与城市和人口发展相适应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四)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保护具有重要历史意义、革命纪念意义、科学和文化艺术价值的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和传统街区,弘扬优秀的城市文化传统,充分体现山城和江城的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n End
Thank you ! ! !
总结:创新与特色
• 本次规划从全国、长江流域和西南地区发展的角度研 究重庆的地位、作用和性质;从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发 展战略目标中确定城市的发展目标和规模;依据可持 续发展的原则分析城市空间布局和生态环境保护和建 设;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研究资源配置和协调 发展;遵循以人为本研究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 施布局。规划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
主城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为“一城五 片、多中心组团式”。
主城由中部、北部、 南部、西部、东部五大片 区组成。多中心包含一个 城市中心和六个城市副中 心。主城城市建设用地分 为十六个组团和八个功能 区。
一个中心、六个副中心、十六个组团
一圈了两翼
• 2007年在5月27日结束的重庆市第三次党代会 上,“一圈两翼”的发展战略正式敲定。着力打 造以主城区为核心的“一小时经济圈”,建设以 万州为中心的渝东北地区和以黔江为中心的渝东 南地区“两翼”。“一圈两翼”成为重庆规划新 的格局。
五、2007年以来
• 重庆城市的发展空间分为三个层次。
• 第一个层次是主城,即中梁山和铜锣山之间约600平方 公里的地区。分为三个片区、十二个组团,继续保持“多 中心、组团式”的布局结构,组团之间以河流、绿化和山 体分隔,是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的有机整体。
• 第二个层次是都市圈,它由主城及十一个外围组团组成 ,面积约2500平方公里,即城市规划区范围,是未来城 市发展的重点区域。外围组团是与主城密切联系的独立新 城,是主城用地结构的延伸和发展。
83版城市规划——多中心、组团式(14组团、一中心四副中心)
四、98版城市规划
• 本次总规于1993年开始编制,1998年获国务院批准。
•
规划继续沿用“多中心组团式”的布局结构,在主
城(大于过去的母城)内规划了渝中、大杨石等12个
组团。提出组团与组团之间以河流、绿化和山体相分隔
,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使每个组团内的工作、生
城市概况
城市性质
重庆市是我国直辖市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 城,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城市、交通通信枢纽和 贸易口岸;是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最大的经济 中心城市和科技、文化、教育事业和中心。
一、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1946年)
规划提出了疏 散市区人口, 降低人口密度, 发展卫星城镇 的设想,并规 划了12个卫星 市,18个卫星 镇,和12个预 设卫星市镇。
活用地大体做到就地平衡。规划提出要进一步强化城市
多级中心的结构体系,设立观音桥、南坪、沙坪坝和大
杨石四个城市副中心,强调每个组团应完善组团中心和
社区中心。规划突破了中梁山和铜锣山两山屏障,在主
城外围地区规划了鱼嘴等11个组团,作为与主城密切
联系的独立新城,是主城用地结构的延伸和发展。
三大城镇群
三大城镇群具体划分
二、重庆城市初步规划(1960年—大分散、小集中、梅花点状分布)
长江
九
嘉陵江
个 片区Βιβλιοθήκη ,四个卫
星
城
三、83版城市规划
• 1983年国务院批准重庆市第一次城市总体 规划,本次总规于1980年开始编制,1982 年报四川省人民政府审批,1983年获国务 院批准。这次总规编制工作,是在文化大 革命的历史背景下开始筹备,在拨乱反正 的初期开始编制的。“严格控制城市规模 ”是这一时期我国城市建设的基本方针, 对当时城市规模的确定,起着决定性的作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