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合集下载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

城市规划要点第一章1.人类第一次大分工:原始群落中产生了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

2.人类第二次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3.有了剩余产品就产生私有制,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也就逐渐解体,出现了阶级分化,人类开始进入奴隶社会。

4.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度时期出现的5.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

6.城镇化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和过程。

7.城镇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8.人口按从事的职业一般可以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第二第三产业人口),按目前的户籍管理办法分为城镇人口和农业人口。

9.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0%或以上(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10.截止2009年,全国城镇人口按统计口径已达6.22亿,城镇化水平46.6%。

11.中国城镇化已经步入城镇化加速发展的第二阶段。

12.直到2030~2040年,中国的城镇化才会真正达到稳定阶段,届时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将达到城镇化稳定期70%~80%的一般水平。

第二章13.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周代王城的建设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14.《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15.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大量可见“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复习笔记演示教学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复习笔记演示教学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笔记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城市的产生与定义居民点的形成农业与畜牧业分离,第一次劳动分工,新石器时代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居民点黄河中下游、尼罗河下游、西亚的两河流域城市的形成生产方式改进,生产力提高,产品剩余,出现交换,以物易物,《易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劳动分工加强,出现专门的手工业者,商业和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第二次劳动分工,原来的居民点分化,以农业为主的是农村,一些具有商业和手工业职能的是城市,可以说,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分工的产物。

剩余产品产生私有制,原始社会生产关系解体,出现了阶级,人类进入奴隶社会,所以也可以说,城市是伴随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主要是产业结构,也就是居民所从事的职业的不同,还有居民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

城市的定义现代城市,包括三要素: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我国1955年规定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常住人口大于2000,非农人口超过50%,即为城市型居民点。

工矿点常驻人口不足2000,在1000以上,非农超过75%,也可定为城市型居民点城市型居民点,按行政区划的意义,可有直辖市,市,镇。

建制市与建制镇只是行政管辖意义的不同,不应只把有市建制的才称为城市。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第一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固定居民点;第二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城市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期和工业化时代,也可以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古代城市的发展城市与防御要求最初的固定居民点,就具有防御的要求,起初防止野兽,其后为了战争。

陕西半坡、姜寨等原始居民点外围的深沟,就是防御设施,也有用石头垒成的墙或木栅栏。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一个筑城高潮西亚巴比伦城,平面矩形,两重墙,两重间隔12m,墙外有城壕,有明显的防御目的。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
这两个子系统是社会系统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基础。
路漫漫其悠远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
二、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具有自然优势:耕地肥沃;交通便利;
能得到淡水供应等。 经济发展水平 政治组织
路漫漫其悠远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
早期城市:农业革命,出现剩余产品 导致:政治中心或军事中心城市 文化中心城市
1、总体规划的任务
国家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综合研究和确定城 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状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 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 展和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路漫漫其悠远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
2、总体规划期限
一般为20年。 同时对城市远景发展作出轮廓性的规划安排。 近期建设规划是总体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期
路漫漫其悠远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大系统。
–经济子系统:涉及资源分配、财富的生产与分配; –政治子系统:以权力的形成、分配和作用为基础; 这两个子系统决定了城市社会系统的性质。
–交通通讯子系统:城市系统内外部相互作用的媒介 与途径;
–空间子系统:使各系统相互作用的物质基础,也是 这种作用的结果。
路漫漫其悠远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
7. 规划体系的发展趋势
7.1 民主意识 城市建成环境的开发过程涉及社会
各方的权益,规划编制和管理中的公众 参与是确保城市规划民主性的必要保障, 城市规划法为此提供法定依据和法定程 序。
路漫漫其悠远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
7.2 公正意识 规划上诉是确保行政行为的公正性和
维护行政相对方的正当权益的必要机制, 规划上诉的仲裁机构应当保持独立性。
7.3 环境意识 越来越注重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

第一章:1、什么是城市,其产生的根本动力是什么?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根本动力:人类劳动大分工?2、什么是城市化,推动城市化的根本动力是什么?城市化又称城镇化,城镇化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根本动力:工业化的进程3、各时期城市规划的特点是什么4、城市形成过程?原始群落经过第一次劳动大分工产生了固定的农业居住点在经过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出现了城市居民点。

5、城市形成的基本职能:防御和交易6、城市的发展?7、城镇化水平?城镇化水平又称城镇化水平或者城镇化率,是城镇化的侧度指标。

表示区域内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我们国家就是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8、城镇化进程?(1)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镇化速度较缓慢,城镇化水平经过较长的时间达到30%左右(2)中期阶段,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城镇化水平较短的时间快速发展到60(70)%左右(3)稳定阶段,农业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城镇化水平60(70)%之上,发展缓慢。

第二章1、伦理观、自然观的内涵?伦理观:以《周礼﹒考工记》为代表的,以儒家等传统礼教思想为主导的,伦理学、社会学的规划思想,多应用于大城市特别是都城;自然观:以《管子》和后期的风水理论为代表的自然观的、功能性的规划理论,多应用于小城市。

2、各时期主要城市规划侧重于哪种规划理念?(1)夏商周时期:以传统礼制思想为指导,形状规矩,结构中轴对称,道路网整齐严谨,体现了统治者的地位,具有较强的防御功能。

(2)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周礼》对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渊的影响。

战国时期,《周礼》的城市规划思想受到挑战,《管子》的出现打破了单一周制布局模式,对传统礼制思想的突破,强调自然观和城市功能性。

(3)秦时期:相天法地,强调方位,以天体星象坐标为依据,布局灵活具体,无统一规划和管理,规模宏大,出现复道和甬道。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二重点总结第13章总体规划第三节城市总体布局一、城市布局功能、结构与形态城市功能是主导、本质、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因素。

化力为形、化能量为文化、化死物为艺术形象、化生物繁衍为社会创新。

城市结构是内涵、抽象的、是城市构成的主体,用经济、社会、用地、资源、基础设施表现出来。

城市形态是表象的、是构成城市表现发展变化的空间形式的特征,是复杂的经济、社会、文化和过程,人类各种活动与自然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城市布局形态的不同类型集中式布局的城市:网格状、环形放射状分散式布局的城市:组团状、星状(指状)、环状、卫星状、多中心与组群城市三、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1)立足区域、讲究整体:增强区域整体发展观念、把握影响城市与区域整体性发展的因素、促进城乡融合,建立合理的城乡空间体系。

2)节约紧凑、强化结构:集中紧凑,节约用地、明确重点,抓住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主要矛盾、规划结构清晰,内外交通便捷。

3)远近结合、弹性生长: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相结合、旧区与新区发展的兼顾、注意弹性发展。

4)保护环境、突出特色:以生态与环境资源作为城市发展的前提、保护环境,营造和谐的城市空间、注重城市和景观的布局艺术。

四、影响城市布局结构与形态的主要因素(1)自然环境条件(2)经济发展因素(3)社会文化因素(4)区位与交通要素(5)政策及规划控制因素五、城市总体布局的内容城市发展方向的选择1、有利的自然条件城市规划布局的重大原则,常常是各种条件相互矛盾和相互制约;注意经济上的合理性与工程上的可行性2、尽量少占耕地农田尽量利用劣地、荒地、坡地在可能情况下,应结合工程建设造田、还田3、保护自然和历史资源城市用地选择应避开历史文物古迹、水源地、生态敏感地区、风景区及已探明有开采价值的矿藏的分布地区4、满足重大建设项目的要求对城市发展关系重大的建设项目,应优先满足其建设的要求5、要为城市合理布局和长远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充分尊重和利用自然条件是城市合理布局的基础城市主要功能要素的布局1、按组群方式布置工业企业,形成城市工业区2、按居住区、居住小区等组成梯级布置,形成城市生活居住区3、组织城市绿化系统和开敞空间系统,建立各级休憩与游乐场所4、组织公共设施系统,形成城市的公共活动中心体系方案比较的内容1、自然条件与环境的适宜性2、工程条件的可行性3、布局的合理性4、经济上的可行性及社会成本的比较六、总体规划的编制1、城市总体规划内容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复习笔记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复习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笔记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城市的产生与定义居民点的形成农业与畜牧业分离,第一次劳动分工,新石器时代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居民点黄河中下游、尼罗河下游、西亚的两河流域城市的形成生产方式改进,生产力提高,产品剩余,出现交换,以物易物,《易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劳动分工加强,出现专门的手工业者,商业和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第二次劳动分工,原来的居民点分化,以农业为主的是农村,一些具有商业和手工业职能的是城市,可以说,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分工的产物。

剩余产品产生私有制,原始社会生产关系解体,出现了阶级,人类进入奴隶社会,所以也可以说,城市是伴随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主要是产业结构,也就是居民所从事的职业的不同,还有居民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

城市的定义现代城市,包括三要素: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我国1955年规定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常住人口大于2000,非农人口超过50%,即为城市型居民点。

工矿点常驻人口不足2000,在1000以上,非农超过75%,也可定为城市型居民点城市型居民点,按行政区划的意义,可有直辖市,市,镇。

建制市与建制镇只是行政管辖意义的不同,不应只把有市建制的才称为城市。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第一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固定居民点;第二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城市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期和工业化时代,也可以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古代城市的发展城市与防御要求最初的固定居民点,就具有防御的要求,起初防止野兽,其后为了战争。

陕西半坡、姜寨等原始居民点外围的深沟,就是防御设施,也有用石头垒成的墙或木栅栏。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一个筑城高潮西亚巴比伦城,平面矩形,两重墙,两重间隔12m,墙外有城壕,有明显的防御目的。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
路漫漫其悠远
3.2 专项法 专项法是针对城市规划中特定议题的立法,
如《上海市历史建筑和街区保护条例》。
3.3 相关法 城市建成环境的建设和管理包含多个方面和
涉及多个行政部门,城市规划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路漫漫其悠远
4. 城市规划行政体系
4.1 集权制度 上级政府对于下级政府的规划编制和规划
管理拥有较大的干预权(如英国和法国)。
第二层面:划定城市中的各类重点地区( 如城市中心地区、景观重要地区、历史保护地 区和生态敏感地区),附加特别的开发控制要 求,采取个案评审方式,进行个案式管理,以 强化精细程度。
路漫漫其悠远
7. 规划体系的发展趋势
7.1 民主意识 城市建成环境的开发过程涉及社会
各方的权益,规划编制和管理中的公众 参与是确保城市规划民主性的必要保障 ,城市规划法为此提供法定依据和法定 程序。
完整的人而为人所知,这就意味着至少一些相互作用是在 并不 真正相识的人中间发生的; 城市要求有一种基于超越家庭或家族之上的“社会联系”,更多tzel:“地理学上的城市,是指地处交
通方便环境的、覆盖有一定面积的人群和房 屋的密集结合体”。
路漫漫其悠远
路漫漫其悠远
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大系统。
–经济子系统:涉及资源分配、财富的生产与分配; –政治子系统:以权力的形成、分配和作用为基础; 这两个子系统决定了城市社会系统的性质。 –交通通讯子系统:城市系统内外部相互作用的媒介
与途径; –空间子系统:使各系统相互作用的物质基础,也是
这种作用的结果。 这两个子系统是社会系统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基础。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是“以非农业 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 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第一篇: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第一章复习课时所提重点:1.什么是城市?特征?内涵?2.不同阶段城市的发展特征3.什么是城镇化?定义、内涵、S型曲线3阶段 1.城市的概念:城:防御性的构筑物;市:交易的场所;字面意思:防御和交易的场所2.城市的内涵:一定数量的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地,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居住和社会组织形式;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职能(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的居民点)3.城市的特征:1)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2)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3)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4)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4.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特征及影响因素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城市发展两阶段:农业社会(前工业化时期、古代的城市)---工业社会(工业化时代、近代的城市)1)古代城市的发展:城市与防御要求;社会形态发展(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与城市的布局;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统治中心;欧洲:封建城邦,神权统治经济体制对城市的影响;2)近代城市的发展: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大量的农业人口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圈层式向外扩张城市布局变化;城市与环境;居住条件恶化;卫生条件差;环境污染;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交通问题;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和人口的聚集——生产力的聚集;3)二战后的城市的发展:城市/城镇化进程加快;生态环境问题凸显;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变化;城镇群/城镇密集区的发展:城市群——有核心城市;城市发展的主要形式:城市的外延扩展城市发展的主要形态:大城市----中心向外圈层式扩展;单中心----沿交通干线放射发展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发展形式多中心开放组合式发展以中心城为核心的城镇群城市:集聚效应----第三产业的集中造成辐射效应----强大的经济实力带动小汽车进入家庭会造成城市蔓延,市中心的衰退建新城的优点:与大城有关联,疏解城市人口,集聚效应大于卫星城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5.城镇化1)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2)内涵:农业劳动力转移;人口地域空间积聚;城市物质和环境的改善;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和完善3)“S”型曲线:三个阶段及其特征: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城镇化速度缓慢加速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速度加快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基本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的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复习课时所提重点:1.什么是城市?特征?内涵?2.不同阶段城市的发展特征3.什么是城镇化?定义、内涵、S型曲线3阶段1.城市的概念:城:防御性的构筑物;市:交易的场所;字面意思:防御和交易的场所2.城市的内涵:一定数量的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地,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居住和社会组织形式;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职能(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的居民点)3.城市的特征:1)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2)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3)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4)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4.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特征及影响因素城市发展两阶段:农业社会(前工业化时期、古代的城市)---工业社会(工业化时代、近代的城市)1)古代城市的发展:城市与防御要求;社会形态发展(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与城市的布局;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统治中心;欧洲:封建城邦,神权统治经济体制对城市的影响;2)近代城市的发展: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大量的农业人口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圈层式向外扩张城市布局变化;城市与环境;居住条件恶化;卫生条件差;环境污染;交通问题;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和人口的聚集——生产力的聚集;3)二战后的城市的发展:城市/城镇化进程加快;生态环境问题凸显;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变化;城镇群/城镇密集区的发展:城市群——有核心城市;城市发展的主要形式:城市的外延扩展城市发展的主要形态:大城市----中心向外圈层式扩展;单中心----沿交通干线放射发展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发展形式多中心开放组合式发展以中心城为核心的城镇群城市:集聚效应----第三产业的集中造成辐射效应----强大的经济实力带动小汽车进入家庭会造成城市蔓延,市中心的衰退建新城的优点:与大城有关联,疏解城市人口,集聚效应大于卫星城5.城镇化1)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2)内涵:农业劳动力转移;人口地域空间积聚;城市物质和环境的改善;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和完善3)“S”型曲线:三个阶段及其特征: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城镇化速度缓慢加速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速度加快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基本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的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中国城镇化的特征:速度慢,发展不平衡,东南部沿海地区发展较快,内地大部分地区仍处在农业社会,城市化差异大。

中国的城镇化已步入s型曲线的第二阶段----快速发展的阶段。

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方向:中小城市发展的模式:多元化第二章1.古代、中外城市规划理念思路(了解)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受到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和社会等级的深刻影响,南北向中轴对称的空间布局方法由住宅组合2.现代城市规划面临的问题及产生的背景:1.问题:1)城市公共利益与公共领域;社会矛盾与平/贫民问题;2)政府与市场;领域与范围;技术与手段;2.背景:1)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新协和村: 1817年欧文提出“新协和村”。

居住人口300-2000人,耕地面积0.4英亩。

取消天井、胡同、小巷,村中央建设公共大院,设置食堂、幼儿园、小学等。

1825年,带领900人移居美国印地安那州,购买了12000英亩土地建设共产村,2年后失败。

)2)城市卫生与工人住房:公共卫生法;贫民窟清理法;工人住房法;3)城市美化运动;4)巴黎改建(1853年奥斯曼主持巴黎改建。

道路网为“大十字干道加环状路”。

爱丽舍田园大道作为东西轴线,将布伦、维星斯公园引入市区。

除市中心外还设置了若干区中心,形成功能分区,对后来的城市规划发展影响巨大。

)(路网改建、功能分区);3.田园城市:英国城市规划师霍华德于1898年针对英国快速城市化所出现的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以及农民大量涌入大城市的城市病所设计的以宽阔的农田林地环抱美丽的人居环境,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的生态城市模式。

其主要思想:1)城市与乡村结合,城市周围拥有永久性农业用地作为防止城市无限扩大的手段;(限制区域)2)限制单一城市的人口规模,当单一城市的成长达到一定规模时,应新建另一个城市来容纳人口增长,形成“社会城市”;(限制人口)3)实行土地公有制,由城市经营者掌管土地;(制度)4)设置生产用地,以保障城市中大部分就近就业;(保障)4.近现代城市规划与传统城市规划的区别:传统:从考虑城市物质空间建筑学、美学及工程手段入手,着重形态近现代:解决城市问题,社会改造;政府干预;对私人活动实施控制城市规划的实质是政府的一种公共干预手段技术、立法、公共政策5.当代城市规划发展新形势(了解)城市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信息网络化;全球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与城市的科技环境创新;信息化社会和城镇的空间结构变化;经济全球化与城镇体系的结构重组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变革城市规划必须从单向封闭转向复合开放,从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蓝图走向动态过程的把握和导控,从刚性规划转向弹性规划,从指令性转向引导性,以此应对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1.城市规划基本任务:根据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和空间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定义:城市规划是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要素:具有限定的空间范围;作为实现社会、经济等发展目标的技术手段;以物质空间为作用对象;包含政策性因素和社会价值判断;2.法定规划体系: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

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和详细规划。

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3.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提出市域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战略)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保护与利用的综合目标和要求提出空间管制产等方面的保护与利用的综合目标和要求,提出空间管制原则和措施;(资源分配)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确定各城镇人口规模职‡ 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确定各城镇人口规模、职能分工、空间布局和建设标准;(规模)重点城镇的发展定位、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控制范围;(核心城市)确定市域交通发展策略;原则确定市域交通、重大基础设施,重要社会服务设施,危险品生产储存设施的布局;(交通及基础设施)根据城市建设、发展和资源管理的需要划定城市规划区;(城市内部规划)4.城市总体规划/ 镇总体规划:(乡/村庄规划,略)1)以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以及其它上层次法定规划为依据,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研究城市定位和发展战略,按照人口与产业、就业岗位的协调发展要求,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按照有效配置公共资源、改善人居环境的要求,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区域辐射和带动作用,合理确定城乡空间布局,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2)规划期限一般为二十年。

城市总体规划还应当对城市更长远的发展作出预测性安排;3)城市、镇的发展布局,功能分区,用地布局,综合交通体系,禁止、限制和适宜建设的地域范围,各类专项规划等;4)强制性内容:规划区范围、规划区内建设用地规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水源地和水系、基本农田和绿化用地、环境保护、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防灾减灾等;5.控制性详细规划:法定规划:依据已经依法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考虑相关专项规划的要求,对具体地块的土地利用和建设提出控制指标,作为建设主管部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作出建设项目规划许可的依据。

各地块的主要用途、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绿地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规定应当作为强制性内容;内容:确定地块界线、确定土地使用性质;确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确定公共设施配套要求、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城市设计指导原则;根据交通需求分析,确定地块出入口位置、停车泊位、公共交通场站用地范围和站点位置、步行交通以及其它交通设施。

规定各级道路的红线、断面、交叉口形式及渠化措施、控制点坐标和标高;根据规划建设容量,确定市政工程管线位置、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进行管线综合。

确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具体要求;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第四章1.区域发展特征城市密集区与城镇群的发展;城市体系的结构转型;以土地、资源和环保为主的区域协调;农村问题与城乡统筹;2.面临问题:3.转变重点:突出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突出资源与环境保护和空间管治;突出建设标准的确定与重要社会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布局;强调按照政府的行政管辖范围,科学合理的划定城市规划区;4.空间管制分区禁止建设区:作为生态培育、生态建设的地区,原则上禁止任何城市建设行为;河湖湿地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π地下水源核心区π山区泥石流易高发区π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区π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π限制建设区:多数是自然条件较好的生态重点保护地或敏感区,需要科学合理的引导开发行为,城市建设用地尽量选择避让;二级水源保护区地下水源防护区π山区泥石流中易发区π基本农田保护区π风景名胜区的非核心区π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的非核心区π山前生态保护区π适宜建设区:城市发展优先选择的地区,但是建设行为要根据资源环境条件,科学合理确定开发模式、规模和强度;5.人口规模预测方法:增长率法;相关分析法;资源环境承载力法;基础设施承载力法第五章战略发展(略)第六章可能会出评析题本章重点:1.用地分类(了解)2.城市用地比例结构:有一个大致的概念即可人均建设用地在100m23.城市用地的适用性评价:居住用地布局原则、典型居住区类型:TOD、邻里关系4.不同类型土地的分布特征、选址条件5.工业用地的选址要求、风向与工业用地的分布工业与仓储用地的布局特点、与城市的关系工业布局与交通的关系1.用地分类2. 用地比例3.城市用地评价:自然条件评价:工程地质条件:着重在与城市用地选择和工程建设有关的工程地质方面的评析;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工业布置对江河下游的影响;气候条件(风向);地形条件建设条件评价:城市用地布局结构;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社会、经济构成用地的经济性评价用地评价注意点:为城市总体规划服务;考虑建设的经济型和安全性,同时还要考虑用地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意义;从环境的整体意义上考察个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及后果用地评定的分类: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已建区三类城市建设用地:一类:用地的条件优越二类:改善后才可用于建设三类:不适于修建的用地不同城市用地类型的划分也不同,用地分类具有地方性和实用性,不同地区不能比较4.居住用地布局原则:居住是城市中最主要得基本职能,人均居住用地18~28m2/人;自然环境优良;居住用地一般要形成一定规模的社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