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版高三语文(文)导学提纲成语复习8.18(450份) (1)

合集下载

高考成语专题复习导学案 人教课标版1(免费下载优秀版)

高考成语专题复习导学案 人教课标版1(免费下载优秀版)

成语专题复习导学案学习目标:、明确成语学习的重要性,扩大成语积累,熟记语意,准确运用。

、以成语和高考考点的联系为切入点,探究积累成语的方法。

学习重点:梳理成语和高考考点的联系点,积累相关成语。

学习难点:自主探究积累成语的方法并分享借鉴。

学习过程:一、导入:《我的家》我家有爸爸妈妈和我,每天早上我们三人就分道扬镳,各奔前程,晚上又殊途同归。

爸爸是建筑师,每天在工地上指手画脚;妈妈是售货员,每天在柜台前来者不拒;我是学生,每天在教室里呆若木鸡。

我们家三个成员臭味相投,家中一团和气。

但我成绩不好的时候,爸爸也同室操戈,心狠手辣地揍得我五体投地;妈妈在一旁袖手旁观,从来不曾见义勇为,有时甚至助纣为虐。

我每次考试成绩下来后,分以下女子单打,分以下男子单打,分以下男女混合双打。

这就是我的家:一个充满活力的家!老师评语:这成语应用得老师也自叹不如!深表同情,你爸妈是打铁的,你是铁打的!二、成语在高考中: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成语重整旗鼓意味深长层出不穷守正不阿踌躇满志巧夺天工望尘莫及博学审问充耳不闻左支右绌行之有效汗牛充栋等而下之乐不思蜀滥竽充数知人善任揠苗助长运筹帷幄不言而喻精益求精励精图治耳目一新刮目相看美不胜收数不胜数潸然泪下令人咋舌独一无二如火如荼返璞归真敷衍塞责心无旁骛劳燕分飞同日而语天南海北南辕北辙相提并论恪守不渝万无一失滔滔不绝分道扬镳平分秋色不忍卒读温文尔雅分庭抗礼三、成语在我心中:从“成语和高考考点的联系”这一角度储备成语。

探究积累成语的方法:请仿照示例梳理出成语和哪些高考考点有姻亲。

(一)成语在现代汉语中示例:、成语和语音(请给下面成语中加横线的字词注音)否极泰来心广体胖箪食壶浆暴殄天物余勇可贾大腹便便无声无臭荦荦大端拾级而上虚与委蛇犯而不校怙恶不悛暴戾恣睢自怨自艾畏葸不前魑魅魍魉踟蹰不前纵横捭阖歃血为盟刀耕火种封妻荫子冠盖相属饿殍遍野趑趄不前、成语和语病()、赘余类:目前的当务之急过分的溢美之词不能妄自菲薄自己让人利令智昏真知灼见的意见难言之隐的苦衷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众多莘莘学子忍俊不禁地笑了三令五申地强调耿耿于怀至今难忘浑身遍体鳞伤显得相形见绌独自孑然一身让人贻笑大方没想到受到不虞之誉普通的芸芸众生正方兴未艾特别穷凶极恶值得可歌可泣好像如芒在背责无旁贷的责任接踵而至地闯进来突然恍然大悟()、语法类:①不能带宾语的:漠不关心侃侃而谈出奇制胜妄自菲薄发扬光大置若罔闻津津乐道身体力行熟视无睹乐此不疲自怨自艾信手拈来视而不见肝胆相照耳濡目染求全责备和盘托出司空见惯②常用于否定句的:望其项背同日而语一蹴而就青红皂白天高地厚相提并论无时无刻等闲视之一概而论等量齐观万应灵丹吹灰之力鹿死谁手混为一谈尽如人意妄自菲薄(三)成语和语言得体:谦辞一得之见抛砖引玉敬谢不敏不情之请不足挂齿一孔之见信笔涂鸦雕虫小技狗尾续貂忝列门墙才疏学浅姑妄言之班门弄斧聊表寸心尸位素餐望尘莫及笨鸟先飞挂一漏万无功受禄贻笑大方德薄才疏蓬荜生辉敬辞鼎力相助不吝赐教大驾光临虚怀若谷卓尔不群洗耳恭听当之无愧率先垂范高抬贵手大材小用虚左以待高朋满座(二)、成语在古代汉语中、成语和古诗万紫千红: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柳暗花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粉身碎骨: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寸草春晖: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人面桃花: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春风得意: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悲欢离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乘风破浪: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怒发冲冠: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心有灵犀: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老骥伏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青梅竹马: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两小无猜:同居长干里,两小无疑猜不拘一格: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柔情似水: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无可奈何: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物是人非: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千淘万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曾经沧海: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巴山夜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摧眉折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石破天惊: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冰心玉壶: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貂裘换酒: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夙兴夜寐: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教师版 高三语文(理)5月2日成语对象提纲950份

教师版 高三语文(理)5月2日成语对象提纲950份

高三语文 第 1页 (共4页) 高三语文 第 2页 (共4页)成语对象班级: 姓名: 小组:【学习目标】1.掌握常见易误用对象的成语意义和用法。

2.运用掌握的知识判断成语运用的正误。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常见易误用对象的成语意义和用法。

难点:运用掌握的知识判断成语运用的正误。

【教学流程】 一、了解感知: 认真识记下面的成语,掌握常见易误用对象的成语意义和用法。

每个成语的使用都有其适用的对象,如果在使用时不分对象,就会张冠李戴,闹出笑话。

1、济济一堂:形容很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不能形容一般人多。

更不能形容商品。

2、行云流水:形容文章自然不受约束,就象漂浮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

3、多事之秋:事故或事变很多的时期。

(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4、一挥而就:一动笔就写成了。

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

5、挥洒自如:形容画画、写字、作文,运笔能随心所欲。

(主谓式;含褒义)6、脍炙人口: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

指美味人人爱吃。

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和称赞和传诵。

7、青梅竹马:青梅:青的梅子;竹马:儿童以竹竿当马骑。

形容小儿女天真无邪玩耍游戏的样子。

现指男女幼年时亲密无间。

8、江郎才尽:原指江淹少有文名,晚年诗文无佳句。

比喻才情减退。

9、呼之欲出:形容人像画得逼真,似乎叫一声就会从画中走出来。

泛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描写十分生动。

10、鸿篇巨制:形容工程大,功夫深的著作。

(形容篇幅长的作品)11、烘云托月:原指一种画月亮的传统手法。

后比喻从侧面渲染以显示或突出主体。

(用于文学艺术等方面)12、韦编三绝: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

比喻读书勤奋。

13、纵横捭阖:指在政治或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分化或拉拢。

(作谓语、定语;含贬义)14、含英咀华:比喻读书吸取其精华。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15、洛阳纸贵: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主谓式;作宾语、定语、补语;含褒义)16、日理万机:理:处理,办理;万机:种种事务。

形容政务繁忙,工作辛苦。

高考成语的正确使用复习导学案

高考成语的正确使用复习导学案

高考成语的正确使用复习导学案(教师版)教学目标:1.了解成语辨析考点、题型及辨析方法;2.强化成语积累及辨析训练。

一、考纲、考向解读:成语是高考语文试卷的常客。

《2015年考试大纲》指出,对成语的考查,包括正确理解和准确使用两个层面,即理解成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根据语境正确使用成语(包括使用得好不好)。

2014年、2015年高考分别将“义无反顾、责无旁贷、当仁不让”(全国卷)、“老谋深算深谋远虑深思熟虑”(全国卷)放入具体语境要求考生辨析并选择正确答案。

从中可以看出,全国卷的考查显然更注重近义成语的辨析。

根据新课标全国卷命题的惯例,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几年的高考,成语考查都将会以辨析成语使用的题型出现。

近义成语的辨析应成为复习的重点,积累成语的时候,要善于举一反三,联想对比学习。

二、高考真题1、【2015年高考新课标Ⅰ卷】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这正是经验丰富的主教练在战术安排上的之处:下半场比赛中想方设法消耗对方主力队员的体力,终于扭转劣势,赢得比赛。

②经过几天的,又和病人家属做了充分沟通,吴医生最终否定了治疗小组提出的保守治疗方案,决定尽快为病人进行肺部手术。

③早在上个世纪末,当地决策者就,提出了从单一的小农业向大农业转移的战略措施,于是一个个生态经济园区应运而生。

A.老谋深算深谋远虑深思熟虑 B.深思熟虑老谋深算深谋远虑C.老谋深算深思熟虑深谋远虑D.深谋远虑深思熟虑老谋深算解析:选C.老谋深算:周密的筹划,深远的打算。

形容人办事精明老练。

深谋远虑:指计划得很周密,考虑得很长远。

深思熟虑:反复深入地考虑。

三、具体讲习成语辨析现代汉语中成语的数量很多。

在众多的成语中,形近、义近的成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这些成语的使用主要分成两大类:(一)形近义不同有的成语与其他成语由于读音、字形相近或具有某些共同的语素,在使用时极易混淆。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在球迷的呼吁下,教练使用了巴乔,他在世界杯果然,多次挽救了意大利队。

高考成语复习专题教案

高考成语复习专题教案

高考成语复习专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成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使学生在日常交际和写作中能够运用成语丰富语言。

3. 引导学生理解成语的含义,提高学生对成语故事和文化背景的了解。

二、教学内容1. 成语的定义和特点2. 成语的来源和分类3. 成语的正确运用4. 成语的辨析与练习5. 成语在阅读和写作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成语的定义、特点、来源和分类,成语的正确运用。

2. 难点:成语的含义理解和辨析,成语在实际语境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成语的定义、特点、来源和分类,分析成语的正确运用。

2. 案例分析法:通过成语实例,分析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3. 练习法:设计各种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成语知识。

4. 讨论法:分组讨论成语的使用场合和注意事项,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介绍成语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成语的重要性和作用。

2. 讲解:详细讲解成语的定义、特点、来源和分类,举例说明成语的正确运用。

3. 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辨别成语的正确与错误,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

4. 讨论:分组讨论成语的使用场合和注意事项,分享成语故事和文化背景。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成语的正确运用和注意事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练习题的正确率:统计学生练习题的正确率,评估学生对成语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 期中期末考试:设置相关成语题目,评估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资源1. 成语教材或成语词典:提供成语的定义、例句和故事背景。

2.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成语例句、成语故事和教学课件。

高考语文成语专题复习提要与训练

高考语文成语专题复习提要与训练

成语专题复习提要与训练一、成语的价值。

成语言约意丰,表现力强,是语言园地中的长青树,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深受人们的重视和喜爱。

成语的学习与运用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在掌握成语时应从提升自己语文素养的角度来考虑:1、通过学习成语,加强文化素养。

成语是汉文化的载体,对了解传统文化,丰富学养,提高文化品位都是很有帮助的。

2、学习成语,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成语言简意赅,生动形象,典雅隽永,是汉语言的精粹,学好用好成语能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终身受用。

3、从成语中学习古汉语知识。

大多成语保留了文言文的特色,包含了我们学习文言文所要求掌握的知识,学好成语有助于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4、借助成语可以训练思维,提高写作能力。

许多成语蕴涵着丰富的哲理,给人以启迪。

许多成语可以作为作文的话题或标题,成语典故可以成为作文的材料。

二、成语的来源成语的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1、来源于古代寓言。

如:叶公好龙、自相矛盾黔驴之技画蛇添足滥竽充数刻舟求剑等。

2、来源于历史典故。

如:四面楚歌草木皆兵完璧归赵夜郎自大望梅止渴指鹿为马卧薪尝胆等。

3、来源于古典作品里的语句。

如:满城风雨一鼓作气唇亡齿寒风马牛不相及枕戈待旦鞭长莫及等。

4、人们口语流传下来,后来定型的成语。

如:三心二意七上八下颠三倒四囫囵吞枣趁热打铁一劳永逸通宵达旦等5、随着汉语的发展相伴时代而新产生出来的。

如: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力争上游厚古薄今一穷二白奋发图强精兵简政等三、成语与汉文化语言承载着文化的信息,任何民族的语言都是该民族文化的一种符号形态,是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它体现了一个民族或一种文化的特色。

汉语中的成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积淀与结晶,它所包含的文化底蕴极其丰富多采。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汉语成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承载了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

我们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见中华文化的全豹。

1、成语全方位地反映了古代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高考成语教案教师

高考成语教案教师

成语复习教案“成语专题复习”教案学习目标1、认识《考试说明》对成语的要求。

2、经过剖析高考试题追求规律,掌握考察的要点。

3、掌握成语的辨析与运用的方法,加强基础训练。

4、①理解简单望文生义的成语②辨析简单混杂的成语学习要点1、掌握成语的辨析与运用的方法,加强基础训练。

2、理解简单望文生义的成语、辨析简单混杂的成语学习课时:2课时教课过程一、考纲领求熟语包含成语在高考取属于必考题型.“考试纲领”规定:“词语(包含成语和熟语)的识记、理解和运用”。

包含正确理解和正确运用两个层面。

北京市命题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清除法及创建情形是两种基本方法。

考察形式多是在动向的语境中考察词语(包含成语)的使用。

从考试能力层级上讲,正确使用词语属于“表达运用”,要求较高。

二、高考语文使用成语的八点注意事项成语是历年高考都要考察的一项,正确运用成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弄清成语根源,正确理解成语的意义,切忌望文生义成语、熟语的意义拥有固定性和整体性,望文生义是理解成语、熟语的第一大禁忌,因此成为命题者首选的“机关”设计方式。

命题者设题时常常利用我们不理解成语、熟语的含义,在设题时望文生义,成心误会词义。

④在伊拉克战争期间,一些女记者直接到前线采访,其冒险程度无异于火中取栗....。

提示:“万人空巷”指街上人群集结,绝非静静静;“炙手可热”指势力大,并不是指“畅销”;“江河日下”指状况愈来愈坏,此处误认为是“愈来愈低”;“火中取栗”比喻受人利用,冒了风险,吃了苦头,却没有捞到利处,此处误认为是进入危险境地。

成语、熟语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特色,就是意义的整体性。

我们要透过字面意义去进一步深入理解,不可以想自然或一孔之见。

不然,就会误会词义,使用错误。

有些成语、熟语能够直接从字面去理解;而绝大多数成语、熟语需要透过字面意义去深刻地理解,假如对成语、熟语意义不加认真斟酌,仅从字面去简单、浅薄地理解,就会造成望文生义的弊端。

例2:辨析下边句子上加点成语的错误秋雨湿透了衣衫,画出了他削瘦突出的肩胛骨;他的双手交错护在胸前,想留住一点暖和,可没实用,仍旧发抖着,默默无声。

高考成语专题复习 教案

高考成语专题复习  教案

高考成语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提高学生对成语的识记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成语进行准确表达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成语的来源和演变过程,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1. 成语的含义和用法:成语是固定结构,具有特定的含义,往往隐含一定的道理。

学生在使用成语时,要确保成语的意义与句子的上下文相符合。

2. 成语的来源和演变:成语来源于古代文学、历史、神话等方面,学生在学习成语时,要了解成语背后的故事,增强文化底蕴。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成语的含义和用法,成语的来源和演变。

2. 教学难点:成语的准确运用,成语的来源和演变过程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例句,分析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2. 故事导入法:以成语背后的故事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成语的兴趣。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成语的用法和来源,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讲述一个成语背后的故事,引发学生对成语的兴趣。

2. 讲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通过典型例句,分析成语的意义和用法,让学生掌握成语的正确运用。

3. 讲解成语的来源和演变:介绍成语的起源,讲解成语的演变过程,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成语的用法和来源,教师巡回指导。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活动设计:1. 成语接龙游戏:学生分组进行成语接龙比赛,要求每个成语都要准确无误,接龙过程不能中断。

通过游戏让学生加深对成语的记忆和运用。

2. 成语辨析大赛:学生分组进行成语辨析,教师给出成语,学生要快速判断成语的使用是否正确,并解释原因。

通过比赛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游戏等,评价学生的积极性。

2. 成语运用准确性:通过成语接龙和成语辨析环节,评价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成语的准确性。

3.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成语的准确运用和作文中的成语使用。

最新整理高三语文高考语文成语专题复习教案_1.docx

最新整理高三语文高考语文成语专题复习教案_1.docx

最新整理高三语文教案高考语文成语专题复习教案高考语文成语专题复习教案高考中成语的测试和应答成语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在汉语言中具有特殊的地位,高考一直将其列为测试的重点。

高考中,除了以正确使用成语的考查为主的题型外,语音、字形的考查也常以成语为载体。

下面就结合近几年高考的情况分别从三方面谈谈成语的测试和应答。

一、语音1、测试《考试说明》对此项考试内容的要求是"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能力等级是A。

考题中,语音考查的测试形式比较单一,一般要求选出"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或"读音有错误的一组"。

近几年的语音测试题中都涉及了成语的考查,如1997年全国卷和全国卷考查了用普通话读音正确识读汉字的能力,涉及成语八个;1998年全国卷考查了对多音字的认读,涉及成语八个。

2、应答高考的命题重点,往往是考查那些平时容易读错的字,因此,应答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避免多音误读语言环境决定了多音字的读音。

对于多音字,应该根据不同的语境,从字义、词性或特殊用法(比如语体色彩)等方面确认其正确读音。

如"穷形尽相"(全国卷)中的"相",在该成语中是名词,相貌之意,读作"Xiàng",不能读成副词"Xiāng"音;"闭目塞听"(1998年全国卷)中的"塞",单用或用于口语时"Sāi",是动词,做名词时读"Sài",用于合成词中读"Sè",在该成语中只能读"Sè"。

"度"表估计、推测之意时读"Duó",因此,"审时度势"(1997年全国卷)中的"度"就得读"Duó",不能读"D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单元复习
姓名班级小组
【学习目标】
1.通过复习本周所学成语,勾画记忆陌生成语,能够准确说出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2.通过回顾相关练习题,查漏补缺,加深对成语的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

3.通过做相关成语练习题,能够在具体语境中判断成语是否存在误用现象。

【重点难点】
重点:过复习本周所学成语,勾画记忆陌生成语,能够准确说出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难点:通过做相关成语练习题,能够在具体语境中判断成语是否存在误用现象。

【导学流程】
一、了解感知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下列成语,勾画陌生成语,重点记忆。

1.身临其境:指自己处在某一种环境或氛围中。

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

2.耳濡目染:形容见得多听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

耳闻目睹:亲耳听见,亲眼看见。

3.舍本逐末:形容轻重倒置。

本末倒置:比喻把主要的和次要的、本质的和非本质的关系弄颠倒了。

4.一蹴而就:一步就成功。

多用于难以一做就成功的巨大的工程、艰巨的任务、伟大的事业,
形容求之过急,多用于否定句中。

一挥而就::一动笔就成了。

多形容写字、画画、作文熟练敏捷,运笔如飞,有时也形容草率从事。

5.鱼目混珠:拿鱼眼睛冒充珍珠。

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

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

6.乐不思蜀:泛指乐而忘返。

乐不可支:形容快乐到了极点。

7.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
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

8.不孚众望:不能使群众信服。

不负众望:不辜负群众的希望。

9.浮光掠影:浮光,水面上的反光。

掠影,一闪而过的影子。

比喻观察不细印象不深。

走马观花:骑在马上看花。

形容得意、愉快的心情。

也比喻粗略地观察一下事物。

10.功亏一篑:原意是堆九仞高的大山,由于只差一筐土而不能完成。

后用来比喻只差最后
一点而不能成功,含有惋惜之意。

前功尽弃:过去的功劳全部废弃。

11.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侧重于“情”。

不由自主: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了自己。

12.不约而同: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侧重于“行动一致”。

不谋而合: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侧重于“见解一致”。

13.侃侃而谈:形容说话理直气壮,从容青不迫。

夸夸其谈:说话或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

振振有词:形容理由似乎很充分,说个不休。

14.望其项背: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背脊,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

望尘莫及:只望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尘土而赶不上。

比喻远远落后。

15.骇人听闻:骇,惊吓。

使人听了非常吃惊。

耸人听闻:耸,惊动。

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动。

16.标新立异:原指特创新意,立论与众不同。

后多指提出新奇主张或创造出新奇的式样。

独树一帜:单独树起一面旗帜。

比喻自成一家。

17.防患未然:在祸患发生之前就加以预防。

重在预防;
未雨绸缪: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

重在准备。

18.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侧重表示行动与目标相反;
背道而驰:比喻彼此的方向和目的完全相反;侧重表示彼此之间目标不一致,方向不一致。

19.休戚相关:含有同甘共苦、利害一致的意思。

用面比较窄,一般指人。

含褒义。

息息相关: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

适用的对象比较广泛,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

二、深入学习
选择正确的成语填空,并说明原因。

1.这次夺冠可能性很大的省足球队(不负众望、不孚众望),兵败于家门,实在是令人嗟叹不已。

2.眼下,报刊发行大战硝烟渐起,有些报纸为了招徕读者而故意编造一些(骇人听闻、耸人听闻)的消息,其结果却往往弄巧成拙。

3.西部大开发既是一项紧迫的任务,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程,不可能(一挥而就、一蹴而就),只有长期努力才能成功。

4. 对于孩子的毛病,他总是(不以为然、不以为意),觉得这些毛病无关紧要,不必大惊小怪。

5. 他很爱“吹牛”,同学集会时,他总是(侃侃而谈、夸夸其谈)。

6.在新中国六十华诞之际,受阅将士迈着整齐矫健的步伐,喊着(振聋发聩、震耳欲聋)的口号,通过了天安门广场,那一刻,现场观众一片沸腾!
7.传统的剪纸,仅凭一把剪刀,顷刻便在一张薄纸上幻化出千姿百态的美丽图案,令人
(叹为观止、拍手称快)。

8.每个学生都应该懂得:发展自己的智力,必须与培养自己的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因为二者是(休戚相关、息息相关),紧密相连的。

9.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梦、光盘、倒逼、逆袭、女汉子、土豪、点赞、微XX、大v、奇葩”等十条网友们的流行语入围“2013年十大网络流行语”,立即引起了网友们的强烈共鸣。

网络流行语,顾名思义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的表达方式。

它作为一种在虚拟社会中广泛流行并影响到现实生活的语言形式,能得以迅速,其原因是符合语言省力的原则。

它对于缓解人的紧张情绪、释放压力、放松心情具有重要的作用。

A、家喻户晓相沿成俗传播不啻
B、耳熟能详约定俗成蹿红无非
C、口授心传习以为常传扬大概
D、通俗易懂司空见惯蹿升也许
10.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初中生活快结束了,同学们面临分别,恋恋不舍,大家期望能萍水相逢
....在新的校园里。

B.令中外游客叹为观止
....的扬州漆器,用料讲究,色泽光润,造型优美,构思精巧,闻名遐迩。

C.朝鲜不顾世界各方坚决反对,再次进行核试验,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强烈的轩然大波
....。

D.国外大面积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这消息真耸人听闻
....,大家一定要加强自我防护。

11. 2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青年演员蔡蝶在近期播出的两部电视剧《锁梦楼》和《雳剑》中,塑造了性格上南辕北辙
....的两个角色,表现出精湛的演技,受到观众好评。

B.选择出国留学需要深思熟虑,瞻前顾后
....,既要考虑所选学校的国际排名,也要考虑专业是否适合自己,更要顾及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

C.现在的党员干部都把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当做清规戒律
....来严格要求自己,在群众当中赢得了很好的声誉。

D.网络语言离开特定的网络环境和受众,就可能会失去生命力,所以传统媒体和政府机关要
谨慎使用网络用语,以免让人不知所以
....。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由于人们过多使用键盘书写,手写汉字的能力在下降,错别字连篇累牍
....。

面对汉字手写危机,央视推出特别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B.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走,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
....,跋涉一个多小时赶到了大坝。

C.早在30年代,他就因创作长篇小说《梦之音》而名噪一时
....,成为京派作家的后起之秀。

D.11月4日,意大利AC米兰队在圣西罗球场迎来了西班牙皇家马德里队。

场内你拼我抢、
高潮迭起;场外的球迷们则作壁上观
....,为拥戴的球队呐喊助威。

三、迁移运用
复习回顾8月9日,到8月16日的相关提纲和限时练,总结易错成语。


1.根据句中“兵败于家门”,可知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不孚众望:指很使群众信服。

2.耸人听闻:耸,惊动。

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动
3.一蹴而就
4.不以为意
5.夸夸其谈
6.震耳欲聋
7.叹为观止
8.息息相关
9.【答案】B
【解析】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0. 10.答案:B透视:A项“萍水相逢”比喻素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不应用在同学再度相逢的语境中;C项“轩然大波”比喻强烈的反响,与前面的“强烈”重复;D项“耸人听闻”的意思是夸大或者捏造事实来使人震惊,在此语境中意义和感情色彩都不当。

11.答案 B
解析A项南辕北辙:比喻目的和行动相反。

B项瞻前顾后:看看前面再看看后面,形容做事以前考虑周密谨慎,也形容顾虑过多,犹豫不决。

C项清规戒律:多指束缚人的死板的规章制度。

D项不知所以:不知什么缘故。

12. 12.答案 C
解析C项名噪一时:形容一时之间名声很大。

A项“连篇累牍”形容叙述的篇幅过多、过长。

不能形容“错误字”。

B项指“慢慢地步行,就当作是坐车”,而句子描述的是抗洪抢险时的情景,这里用“安步当车”显然违背了文句的原意,不合语境。

D项作壁上观:原指双方交战,自己站在壁垒上旁观。

后多比喻站在一旁看着,不动手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