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风筝》拓展阅读风筝,是理想的翅膀素材鲁教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风筝》教学设计参考鲁教版

《风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多种方法感知和理解精心、希望、憧憬、垂头丧气、千呼万唤等词语。
2.以“幸福鸟”统领全文,围绕憧憬理解并感悟做、放、找风筝的过程中小伙伴的心情变化。
教学重点: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感悟小伙伴做、放、找风筝时的不同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意会法体会“憧憬”,想象法品读感悟动词的生动用法。
一、谜语导入,体会词语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条谜语?(出示谜语)谁来读一读。
生读谜语。
师:谁愿意猜一猜?(风筝)师:你是通过哪些词语猜出来是风筝的呢?(生汇报,师贴风筝图)2.师:词语的用处可真大呀!今天就让我们徜徉在语文的殿堂,感受词语的魅力。
(板题,齐读)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可以查查字典,问问老师和同学。
2.读词语(1)学生领读。
(2)同桌互相读。
一边读,一边想词语的意思。
(3)做游戏:猜词语。
3.同学们对词语理解得这么好,老师猜课文一定读得也很棒。
下面我们来开火车读课文。
我们得找几位同学来读呢?(8位)其他同学想:课文里主要讲了什么事?(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三、细读探究,体悟情感(一)感悟做风筝的乐趣1.课文中哪一段是写做风筝的?(第2段)请大家轻声读课文,想想文中的我们在做风筝的过程中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把你体会到的关于心情的句子画下来。
2.谁来说一说文中的我们在做风筝的时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出示句子: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1)请大家看“精心”这个词,想一想“精心做着”是怎样做的?(认真、专心)(2)同学们,你们在什么时候也精心地设计着一样东西,或是精心地做着一件事情呢?(3)谁来有感情地读读“精心”所在的句子。
(4)请你在文章的空白处精心地写好这个词。
(师在黑板写)师:刚才我们精心地写好了这个词,文中的我们精心地制作了一个蝴蝶样的风筝,看到小伙伴们这么投入的做风筝,老师也被感染了,我也忍不住想做一只风筝,可以吗?屏幕:我(用心)地做一只(蜜蜂)样的风筝,希望它(飞得高高的,飞上蓝天,与小鸟欢唱,与白云嬉戏。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0《风筝》知识拓展 做风筝素材 鲁教版

制作风筝
风筝的制作有些简单,有些也比较复杂,关键看对外形和质量的要求高低。
美观而且飞的高,那就要花功夫设计和精心制作。
一般的风筝制作起来就没有那么困难。
下面介绍一款入门级的风筝制作方法供参考。
工具/原料
纸;细棍子;粘合剂等。
方法/步骤1
准备好做风筝的物品,把细棍子搭建成一个风筝的轮廓。
注意接口处用线绑牢。
细棍上也可以包裹一层纸,方便一会儿贴封面。
1. 2 为风筝贴封面。
2. 3
为风筝做三条尾巴,贴还是不贴,看飞的时候的实际情况。
3. 4
除了三角形,还可以做成菱形的,方法差不多,只是形状稍有变化。
4.
5
为风筝绑线和试飞,线最好用牢固一点的,飞高了好收回来。
绑线的位置可能会影响风筝起飞,所以要注意调整。
类乌齐县某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0《风筝》配套教案 鲁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风筝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课文第1小节。
2、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多读多想,读懂了哪些问题,提出读不懂的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质疑问难.
生:本文写的是鲁迅和他的弟弟在放风筝时节发生了矛盾,若干年后,鲁迅为此事感到后悔.
生:(读导语)师:强调里面的亲情。
二、《风筝》赏析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赏析这篇课文。我们的活动分两个步骤进行。⊙
师:在文中圈点出这个词(板书:精神的虐杀——对别人造成伤害)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到了作者对小兄弟造成了伤害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启发谈话,借助地图介绍小兴安岭的有关资料。
2、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小兴安岭的图片、文字资料.
小兴安岭:是黑龙江省自西北向东南走向的山脉,海拔600-1000米,长约400千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读后用铅笔画出生字新词。
2、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3、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
师:进行第五个话题,课文中“小"的东西有哪些?
生:小是小兄弟。
生:文中的小细节,例如:……
师:我与小兄弟之间的小纠葛是不是一个“小”呢?但是课文正是通过这样具体真实的小事情,表现出来的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文章通过风筝这件小事来批判社会,教育思想,批判对儿童的精神虐杀。
鲁迅先生在这样一个沉闷的社会里,没有放弃抗争,在他的文中还有一个理想的风筝,寄托了社会的理想,希望所有的孩子们不要再被束缚,不要再被扼杀,他们都能够自由的放飞自己喜爱的风筝,这是一种小中见大的手法。(板书:小中见大)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风筝教案2鲁教版

风筝第二课时一、导入唤起情感唤起情感:童年的生活是快乐的我们可以在田野自由自在的放风筝。
你能介绍你是怎么放的吗?风筝飞得高吗?玩的开心吗?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吧!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课《风筝》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边读边想课文围绕风筝讲了什么事,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三、读中感悟1.默读思考:“做、放、找”哪一部分最有趣?2.小组交流:将自己认为最有趣的内容介绍给大家,并说出自己认为最有趣的理由。
3.全班交流(最有趣),让学生畅谈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引导学生认识到,“做、放”都很有趣。
如果有学生认为“找”也很有趣,应予以特别肯定和鼓励。
(一)感悟做风筝的乐趣。
1.指名读课文第二段,根据朗读情况,相机指导正确、流利地朗读。
2.师生合作解决下列问题:(1)“憧憬”的意思。
几个小伙伴精心地做着风筝,风筝做好以后该是什么样的情景呢?谁能想象一下?(这就是“憧憬”)(2)为什么做好的风筝什么都不像,我们却依然快乐?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1)激趣:课文当中的几个小伙伴做风筝时很快乐,谁能把他们的快乐心情读出来呢?(2)练习朗读。
(二)感悟放风筝的乐趣1.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两个词语描写了风筝刚刚起飞和已经飞到空中时的优美样子。
找到后把这两个词语多读几遍。
2.指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出快乐的心情。
3、以读代讲学习第1自然段,请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评。
教师注意指导“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三)体会找风筝的心情1、读一读:用心读读第4自然段,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2、说一说:说说你读后的发现。
3、试一试:能不能用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来?(可采用多次读的方式进行)重点读好这个句子: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师:假如你高高飞着的风筝断了,飞了,你会怎样呢!请读读5、6、7、8自然段。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风筝》课件1鲁教版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了解文章
大意:同桌互学生字新词: 1、把你认为难读、难写的字
考考你的同桌。 2、交流学习成果,了
解文章大意。
(三)感受“憧憬”,体会读书。
根据课文板块清晰的特点,我采用了自主读书的方式, 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引导学生品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在兴味盎然中和文本进行对话,找到自己喜欢这部分 的原因。
• 学生展开想象,小组交流。 •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
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 创新离不开 想像,想象离不开假设。一个事件可以有多种办 法,一个故事可以有多种结局。教师要善于用假 设延伸课文内容,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
(五)总结全文 我们在寻找幸福鸟带给我们的快乐、
抓住描写心理的语 句,体验童年生活 的欢乐。
四、说教学方法
• 直观教学法 • 情境教学法 • 赏析教学法
五、 说学法
合作学习法 一、感情朗读 二、合作朗读 三、观察图画 四、合作探究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始便用幻灯片出示本班孩子放飞梦想 的图片与作文,贴近学生生活、引起学 生兴趣与共鸣,有利于在一开始就调动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同时自然过渡到课文的学习,为下面的 学习开设了一个不错的开端 。
幸福和憧憬,我们是在寻找我们幸福的 寄托!只要我们寻找下去,总有一天, 我们会找到我们的“幸福鸟”。
学生汇报时,我不对学生进行限制,喜欢先汇报哪 部分,就先说哪部分。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教师要 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自读感 悟、合作学习、有效评价等方式感悟语言文字的内涵, 读懂课文内容。
(四)引导想象,拓展学生的思维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风筝》知识拓展风筝的起源素材鲁教版

风筝的起源风筝是由中国人创造的,在中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
大约在十二世纪,中国风筝传到了西方,从此,这项古老的活动在以后的岁月里不断开展,形成各有特色的东西方风筝文化特色。
可以想象,人类在开场创造风筝的时候,一定是在追求一种神奇。
一种能由人类自已驾驭的飞行物,足以让人快乐至极。
因为那时毕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随后的开展过程中,风筝开场寻找运用之路,具有传统历史的中国文化开场向风筝这一工艺中融入,主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将神话故事、花鸟瑞兽、桔祥寓意等表现在风筝之中,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中国大江南北的土地上,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风筝文化。
越是历史长远的东西,留给后人的悬念越多。
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很多追宝寻艺的故事,也只是小说中的内容,很难讲究其历史的真伪。
风筝,在中国的历史上,在过去的历史上,一直被视为是一种“雕虫小技〞。
有历史记载的文史资料中,有关风筝的内容很少,人们仅能从为数不多的文字记载中,寻觅风筝的起始源头。
说起风筝的起源,那是古远的年代以前的事情。
由于受社会开展条件的限制,能流传到现在的历史痕迹并不多见。
学术界有以下几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风筝起源于先秦时代。
此据有?韩非子外储说左?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
另据为?鸿书?记载:鲁班也曾制作过木鸢,曰:“公输班制木鸢以窥宋城〞。
因墨子与鲁班同是鲁国人,据此说推断风筝鼻祖“木鸢〞发源于齐鲁一带。
近代持此说的还有曹雪芹,在他的?南鹞北鸢考工志?中这样写道:观夫史籍所载,风鸢之由来久矣,可征者实寡,非所详也;惟墨子作木鸢,三年而飞之说,或无疑焉。
盖将用之负人载物,超险阻而飞达,越川泽而空递;所以辅舆马之不能,补舟楫之不逮者也。
揆其初衷,殆欲利人,非以助暴;夫子非攻,故其法卒无所传。
第二种说法是,韩信是风筝的创造者。
依据是宋人高承在?事物纪原卷八纸鸢?中说:俗谓之风筝,古今相传,云是韩信所作。
高祖之征陈郗也,信谋从中起,故作纸鸢放之,以量未央宫远近,欲以穿地隧入宫中也。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风筝》拓展阅读风筝诗拾趣素材鲁教版

风筝诗拾趣风筝,又叫纸鸢,在我国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
历代诗人曾写下了不少形象生动的风筝诗令人赏趣。
风筝成为娱乐用品,当在唐代之后。
唐代诗人高骈在?风筝?诗中写道:“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
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
〞当时放风筝不仅装有弦或笛,有时还把明亮豪华的灯笼带到夜空,犹如“花雨阵酒仙凡路,红灯遥映碧宵空〞。
南宋大诗人陆游以拟人的笔法描写纸鸢,十分生动:“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
〞诗不但生动地刻画了纸鸢的姿态,而且让人想见放鸢子的孩子是多么天真,多么得意,多么欢乐。
明代时,民间放风筝的活动就很普遍。
明代诗人徐渭简直是个风筝迷,他写了?风鸢图诗?25首,如“江北江南低鹞齐,线长线短回上下;春风自古无凭据,一伍骑夫弄笛儿〞便是当时放风筝热闹情景的真实写照。
清代的风筝制作和放飞更为盛行,人人争相娱乐。
诗人高鼎在?村居?一诗曾这样描绘儿童放风筝的情景:“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生动地描绘了春光明媚,柳絮纷飞的时节,活泼的儿童舒臂牵线,喜放风筝的情景,构成了一幅富于生活气息的画面。
孔尚任也有一首诗描写儿童放风筝:“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
〞描写儿童风筝飞不上天,急得怒骂天公,使一个天真而又刚健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其实,喜爱风筝的决不单是儿童,还有成年人和老翁。
清代一位诗人的?北京竹枝词?写道:“风筝放出万人看,千丈麻绳系竹竿;天下太平新梯巧,一行飞上青云端。
〞扬州郑板桥?怀潍县?吟诗道:“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回围。
五色罗裙风摆动,好似蝴蝶斗春归。
〞北方万人欣赏,南方风筝如雪,南北相映,蔚为壮观。
清末画家吴友如的题画诗云:“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浅凌空去,青云有路通。
〞这首诗把风筝的特征和神采写得有声有色,并洋溢着乐观向上的情绪。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以断线风筝为谜底更有情趣:“阶下儿童仰面看,清明装点最堪宜。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风筝教学详案鲁教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风筝教学详案鲁教版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本课设计尊重学生具备的知识基础,注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整个过程为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感服务。
本课写了风筝在作者童年留下的快乐记忆,因此设计时重点关注作者及小伙伴的心理活动,如:“精心、憧憬、希望、快活、拼命”等词语的理解品读,促进了孩子对作者及小伙伴们快乐的理解。
朗读是本课设计的一个重点,通过品味读以及走入角色读,进一步体会作者表达的快乐和幸福。
中年级阅读想象画面也是重点,本文设计抓住文中的留白,进行想象填充,丰富了文本,也丰富了学生的思维。
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垂头丧气、继续”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3.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训练阅读能力,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难点:理解心情起伏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放一次风筝。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质疑,导入新课1.交流课题:同学们了解风筝吗?向大家介绍一下。
2.内容导入:这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风筝给作者以及他的伙伴们的童年带来的无限快乐,而这份感受绝不仅仅是放风筝,那么究竟带来怎样的快乐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随作者一起去感受一下吧。
设计意图:交流课题,让学生对风筝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资料的引入,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内容的导入,又将学生的兴趣转移到课文内容,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读通课文。
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求助老师同学,也可以查阅工具书,然后多读几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筝,是理想的翅膀
在我童年的梦里,飞得最
高的就是风筝。
地面上,我们扯着线跑
着;天空中,风筝迎着风飞着。
这些在天空中飞着的,都是我
们精心造出来的理想的翅膀
啊!每个人的理想不一样,每
个人扎出来的风筝也不一样。
你看,那个样子像一顶水兵帽,后面还飘着两根飘带的风筝就是我的,因为我长大想当海军。
此刻,我的眼睛似乎已在那被线牵着的高高的帽檐下,看见了无边的大海和波浪的花纹……那个飞机风筝是强强的,他想当飞行员都快想疯了。
可现在的纸飞机却吃不住这个小胖子的体重,他只好把自己最威武的一张照片贴在风筝飞机驾驶舱的位置上。
瞧啊,一只美丽的大蝴蝶,翅膀一扇一扇的,正在空中翩翩起舞,这一定是小薇薇的巧手做的,她想和她爸爸一样,当个昆虫学家。
哟,那边张牙舞爪地飞来了一只大蜈蚣,这一定是调皮蛋小狗子的,这家伙,在地上欺负人不算,到天上还要逞霸道!于是我的水兵帽和强强的歼击机立即出击,唉,威力巨大的歼击机竟和一条蜈蚣同归于尽——缠在一起摔了下来。
我心爱的水兵帽也牺牲了一根飘带,在空中失去平衡,摇摇摆摆地飞不稳了。
还有,那瓦片风筝是未来的建筑大师大喜的;那双体花瓶风筝是双胞胎兰兰和红红的。
所有的风筝中,要数小音乐家根子的最棒了,那是一个大竖琴。
说实话,我见了他的风筝后才知道竖琴是什么样子,但那不完全算他的本事,要是没有他那个会拉小提琴的舅舅帮助,这竖琴不掉下来摔碎才怪呢!不过那风筝上挂的两排风铃可真好听:“得啷啷,得啷啷!”把带着鸽哨的鸽子都引来了。
最土的风筝要算芳芳的了。
因为她直到现在还没有决定长大干什么,所以只好照她的头的样子做了个风筝,让她到天上去好好想想吧。
哈,风筝的后脑勺上还拖了一条尾巴似的长辫子,唉,丑死了!
在地面上,我一边放线一边跑着。
啊,每个人的童年也像是一个风筝。
你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手里的线越拉越长,风筝也越飞越远,越飞越高。
可千万别让手中的线断掉啊,风筝,是理想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