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优秀公开课课件
合集下载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PPT教学课件

多助,失
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
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4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 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 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 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 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 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5
孟子名 轲,字 子舆 战国时期邹国人,儒家 学派代表人,后人把 他与孔子合称 孔并孟尊 称他为 ,亚பைடு நூலகம் 《孟子》是记录孟子
仁、政 民贵君思轻想 及其言行的一部著作。
.
6
昔孟母,择邻处;
童 年
子不学,断机杼。
.
7
孟 子 名 轲 , 邹 人( 今 山东 邹 县 ), 三 岁 时 父 亲 逝 世 ,孟 子 便 与 母 亲 相 依 为 命 。 孟母 非 常 疼爱自己的儿子,曾经为了替 孟子找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而 三次搬家。孟子自小便受严格 的 管教, 据 说 他 自 从 搬 家以后 , 便十分认真读书,稍大一点, 孟子变得十分贪玩。孟母便剪 断织机上的麻布,她要孟子勤 奋读书,要不然将会像那块麻 布 般 , 变 成 一 团 废 物。 孟 子 牢 记 母 亲的 教 诲 , 立 志 成 材 。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 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
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 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 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 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寡人之于国也古诗文讲课PPT课件

三、一词多义
河内凶 1.凶凶多吉少
缉拿元凶
邻国之民不加少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2.加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弃甲曳兵而走 可汗大点兵 3.兵穷兵黩武 兵者,国之大事
直不百步耳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4.直理直气壮 系向牛头充炭直 直上载公子上坐
四、古今异义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没有希望 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保养身体 3.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课文探究
壹
一、主旨提炼
本文通过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 “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 从而阐述了孟子的“仁政”主张:依时顺势,发展生产,使民住有房,耕有田, 吃饱穿暖,受教育,懂礼仪,君王革除虐政,百姓才会来归附,民才能“加多”。
二、写法借鉴 1.结构严谨 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 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 加多,何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 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 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洿.池( ) 鸡豚.( ) 庠.序.( )( ) 饿莩.( ) 弃甲曳.兵( )
二、古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假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________,________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________,________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通________,________ 4.直.不百步耳通________,________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公开课课件

孟子形象塑造及性格特点
形象塑造
孟子被描绘成一个智慧、勇敢、有远见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通过巧妙的言辞和 生动的比喻,向梁惠王阐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教育理念。
性格特点
孟子具有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德。他敢于直面现实,勇于批评时弊,提出了许 多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和理论。同时,他还非常注重个人修养和品德培养,强调 “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核心价值观。
其他人物形象塑造及性格特点
形象塑造
除了梁惠王和孟子之外,课件中还对其他人物形象进行了塑造,如梁惠王的臣子、孟子的学生等。这些人物通过 各自的言行举止,展现了不同的性格特点和人物形象。
性格特点
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各不相同,有的忠诚耿直,有的狡猾奸诈,有的勇敢果断,有的懦弱无能。他们的存在丰富 了课件的内容,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生动。同时,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公开课 课件
CATALOGUE
目 录
• 课程介绍与背景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 • 人物形象塑造与性格特点 • 论证方法与技巧探讨 • 思想启示与现实意义
01
CATALOGUE
课程介绍与背景
寡人之于国也背景及作者简介
孟子与《孟子》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战国 时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 并称“孔孟”。
跨界融合
要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跨界融合,将传统文化与现 代科技、艺术、教育等领域相结合,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 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THANKS
感谢观看
,民生改善是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标,可以促进社会公平和和谐发展。
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相结合
传承精华
要传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如仁爱精神、中庸之道、 礼制规范等,将其融入到现代社会发展中,为现代社会提 供精神支撑和道德规范。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课件课件

03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解读
原文背景与意义
背景
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 子与梁惠王关于国家治理的一次对话 。
意义
通过了解背景,有助于理解孟子所提 出的观点和主张,以及其在当时社会 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原文内容解析
梁惠王问:“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 耳矣。”
孟子接着说:“直不百步耳,是亦走 也。”
课程目标
通过学习《寡人之于国也》,学 生能够理解孟子的思想,掌握古 代散文的写作技巧,培养对传统 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课程内容与结构
课程内容
本课程将围绕《寡人之于国也》展开,通过分析文章结构、语言特点、思想内涵等方面,让学生全面了解这篇经 典的内涵和价值。
课程结构
本课程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文章解读、思想探讨和写作技巧。在文章解读部分,将重点讲解文章的结构、语言 特点等;在思想探讨部分,将深入挖掘孟子的思想内涵;在写作技巧部分,将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 写作能力。
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德育为先
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强调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启示现代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 会责任感,培养有德行的人才。
全面发展
孟子提倡的“申之以孝悌之义”等思想,要求教育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技能、情感、 价值观等方面,以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06
总结与展望
本课程总结
孟子思想在历史上的影响
对儒家思想的影响
孟子的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后来的儒家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被视为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
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孟子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仁政思想、民本思想等对中国古代 政治、文化、伦理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孟子的思想也影响了中国 近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PPT教学课件

链接文学领域
分析《寡人之于国也》的文学特色,如人物形象、情节安排、语 言运用等。
链接哲学领域
探讨《寡人之于国也》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 等,并分析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链接社会学领域
分析《寡人之于国也》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如等级制度、礼制文化 等,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创新性应用和实践探索
古代农业社会
本文所描述的社会背景是古代农业社会,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 响大,因此百姓生活困苦。同时,古代社会等级森严,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对百姓 的生死福祸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提倡“仁爱”、“礼义廉耻” 等价值观念,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测验内容可以包括《寡人之于 国也》文章中的重点词汇、语 句理解、人物形象分析等方面 。
通过随堂小测验检查学生对于 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发 现和解决问题,为后续教学提 供参考和改进方向。
THANKS
感谢观看
教师点评与引导
教师点评
同学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较为深入,能够准确把握 文章的主旨和要点。在讨论中,大家积极发言、分 享观点,展现了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
教师引导
针对文章中提到的治国理念和救灾措施,我们可以 进一步思考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应用。同时, 通过对比不同国家的治理效果,我们可以深入探讨 各种治理模式的优劣及适用条件。希望同学们能够 将这些思考融入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提升自 己的综合素养。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Chapter
文章结构梳理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PPT

篇重要著作,通过对话形式展 现了孟子对仁政的深刻理解和 倡导,强调以民为本的治国理 念。
解读孟子的仁政思想
孟子的仁政思想主张君主应以 民为天,推行仁政,关注民生 ,通过减轻税赋、兴修水利等 措施,实现国家和民众的共同 繁荣。
孟子仁政思想的现代 孟子的仁政思价想值不仅在古代具
有指导意义,其关注民生、以 民为本的理念,在现代社会同 样具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为 现代政治提供了借鉴。
背景图片选择
孟子画像的选择
选择孟子的画像作为背景,不仅能够直观展现主题人物,还能通过其深邃 的眼神和庄重的姿态,传达出孟子哲学思想的深邃与严肃。
古代场景图的应用
使用与《寡人之于国也》相关的古代场景图作为背景,可以营造出浓厚的 历史氛围,帮助观众更好地沉浸在孟子的思想世界中,增强理解与共鸣。
视觉效果的增强
治国本质的揭示
孟子的回应深刻揭示了当时各 国统治者在治国策略上的相似 性,即都未能真正实现民本思 想,而是停留在表面的治理差 异上。
程度差异的强调
孟子强调,尽管梁惠王认为自 己的治国方式优于邻国,但实 际上只是五十步与百步的区别 ,本质上并无太大差异,都是 未能深入实施仁政。
王道之始与成
01
02
03
文章的论辩艺术
01
02
03
善用比喻
孟子在论辩中巧妙地运用“五十 步笑百步”的比喻,通过生动形 象的对比,使复杂的道理变得简 单易懂,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
逻辑严密
孟子的论证过程从梁惠王的困惑 出发,逐步深入,层层递进,最 终引出自己的观点和仁政措施, 展现了其逻辑推理的严密性和条 理性。
气势充沛
孟子的语言表达犀利而酣畅,情 感饱满且感染力强,通过强烈的 语言气势和情感表达,有效地提 升了论辩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解读孟子的仁政思想
孟子的仁政思想主张君主应以 民为天,推行仁政,关注民生 ,通过减轻税赋、兴修水利等 措施,实现国家和民众的共同 繁荣。
孟子仁政思想的现代 孟子的仁政思价想值不仅在古代具
有指导意义,其关注民生、以 民为本的理念,在现代社会同 样具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为 现代政治提供了借鉴。
背景图片选择
孟子画像的选择
选择孟子的画像作为背景,不仅能够直观展现主题人物,还能通过其深邃 的眼神和庄重的姿态,传达出孟子哲学思想的深邃与严肃。
古代场景图的应用
使用与《寡人之于国也》相关的古代场景图作为背景,可以营造出浓厚的 历史氛围,帮助观众更好地沉浸在孟子的思想世界中,增强理解与共鸣。
视觉效果的增强
治国本质的揭示
孟子的回应深刻揭示了当时各 国统治者在治国策略上的相似 性,即都未能真正实现民本思 想,而是停留在表面的治理差 异上。
程度差异的强调
孟子强调,尽管梁惠王认为自 己的治国方式优于邻国,但实 际上只是五十步与百步的区别 ,本质上并无太大差异,都是 未能深入实施仁政。
王道之始与成
01
02
03
文章的论辩艺术
01
02
03
善用比喻
孟子在论辩中巧妙地运用“五十 步笑百步”的比喻,通过生动形 象的对比,使复杂的道理变得简 单易懂,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
逻辑严密
孟子的论证过程从梁惠王的困惑 出发,逐步深入,层层递进,最 终引出自己的观点和仁政措施, 展现了其逻辑推理的严密性和条 理性。
气势充沛
孟子的语言表达犀利而酣畅,情 感饱满且感染力强,通过强烈的 语言气势和情感表达,有效地提 升了论辩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ppt课件完整版

表达了作者对君王的期望和寄托,希望君王能够承担起治国的重任,实
现天下太平。
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对比
通过对比邻国之政和寡人之政的不同之处, 突出了作者治国的用心和成效。
排比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 感染力,使得作者的观点更加鲜明有力。
反问
通过反问的方式,强调了作者对治国的重视 和责任感,同时也引发了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
其他学派观点比较分析
道家学派
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主张“道 法自然”和“无为而治”,强调
自然规律和自由发展。
墨家学派
以墨子为代表,主张“兼爱”和 “非攻”,提倡节约、反对浪费
和战争。
法家学派
以韩非子为代表,主张“法治” 和“重刑主义”,强调法律规范 和严刑峻法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
性。
05
互动环节:课堂讨论与问题解答
维护封建制度的文化制度 ,规定不同等级的贵族在 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差异。
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孔子
儒家学派创始人,主张“ 仁”和“礼”,提倡“为 政以德”,注重个人修养 和品德教育。
孟子
儒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 主张“性善论”和“仁政 ”,强调天赋人权和民本 思想。
荀子
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主张“性恶论”和“礼法 并举”,强调后天教育和 法律规范的重要性。
推动文化创新
在传承优秀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 代特点进行文化创新,推动中华文 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04
知识拓展:相关历史文化知识
先秦时期政治制度概述
01
02
03
分封制
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 给诸侯,建立诸侯国,以 巩固统治。
宗法制
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共43页PPT

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丧事。丧死:为死了的 人办丧事。生、死adj-n
• 王道:为王之道,即以 仁义治天下(施行仁
始也。
政),这是儒家的政治 主张。
不违农时,谷不可 胜食农也业 ;数罟不入 洿池,鱼鳖渔不业可胜 食也;斧斤以时入 山林,材林木业不可胜 用也。谷与鱼鳖不 可胜食,材木不可 胜用,是使民养生 丧死无憾也。养生 丧死无憾,王道之 始也。
政治方面的“ 仁政”学说。
孟子的仁政思想
一、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 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 下》 二、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 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三、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又说:“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屈,此之谓大丈夫。
•朗读课文 议论性散文
读准下列字音 移其粟( sù)于河内 王好(hào)战 弃甲曳(yè)兵 衣(yì)帛(bó) 数(cù)罟( ɡǔ)不入洿(wū)池 鸡豚(tún)狗彘( zhì)之畜( xù ) 庠( xiánɡ )序 申之以孝悌( tì ) 然而不王( wànɡ )者 饿莩( piǎo )
•
使…迁移
• 察: 观察
• 无如:没有像……
• 加:更
尽心
移其民 移其粟
无如寡人之用心
民不加多 民不加少
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战国时期,列国争雄, 频繁的战争导致人口大批迁 徙伤亡。而当时既无国籍制 度,也无移民限制,百姓可 以随意地去寻找自己心目中 的乐土。哪一个国家比较安 定、富强、和乐就迁到那个 国家为臣民。而一个国家人 民的多少也是一个国家富足 稳定繁荣昌盛的标志之一。 因此,各个国家为称雄,都 希望自己的国家人口增多。 梁惠王也不例外。
正态 确度
王无罪岁
阐述 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
对比 狗彘食人食(贵族) 施
涂有饿莩(百姓)
仁天 政下
比喻 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 除
之 民
杀人归罪于武器
暴至 虐焉
文章思路
一、(1)写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 疑问。
二、(2-4)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三、(5-7)孟子阐述“仁政”具体内容, 即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
王道 之始
仁 政
王道 之成
不违农时 不
(农)
可
保护鱼类 (渔)
胜 食
初步
按时砍伐 不可
措施
(林) 胜用
鼓励养蚕(纺) 繁兴六畜(牧)
保 民
根本
生产粮食(农)
措施
兴办教育 教民
提出问题——民不加多
分析问题——本质一样(未施仁政)
王道之始 农渔林 3条保民措施 解决问题——施行仁政
战国中期,社会混乱,礼制崩坏。诸侯争
城夺地,征战不断,“争地以战,杀人盈野;
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孟子·离娄下》)人
民徭役繁重,朝不保夕。魏国曾是强国,但在
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
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加上横征暴敛以及
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减少,兵员和劳动
力匮乏。为达到富国强兵、问鼎天下的目的,
是何异于刺 人而杀之, 曰:‘非我
• 是:这
• 异:区别
•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状语后置句
也,兵也。’• 兵:武器 王无罪岁, • 罪:名→动,归罪 斯天下之民 • 斯:那么,就 至焉。” • 至:到,归顺
害民的不是荒年,而 • 焉:语气词,了
是统治者的虐政
狗彘食人食 涂有饿莩
错误 态度
非我也,岁也
4、执政者严于律己,不推卸责任。
雄辩艺术
• 1、正面阐述自己的主张,提出“仁政”的一系列措 施:①合理的发展生产;②加强教化;③关心老百 姓疾苦,不推诿责任。
• 2、当对方一个错误的论题出现,孟子往往从侧面进 攻,并不急于反驳,而是以退为进,水到渠成,说 服对方。
《孟子》
《孟子》一书(7篇)全面反映了 孟子的思想。其中主要是对话 式论辩文,每章围绕一定的中 心展开。它的写作特色主要有:
(一)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 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 辩论方式多样,逻辑谨严。特 别是发问方式灵活多变。
(二)善用比喻和寓言引君入彀, 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时代背景:
各国诸侯的当务之急是增殖人口。梁惠王理所
当然会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而忧心忡忡。
点拨
翻译第二段:
• 请:请允许我。
• 孟子对曰:“王 • 喻:打比方。 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击鼓声。
填然鼓之,兵刃 • 鼓:击鼓,名→动。
既接,弃甲曳兵 而走,或百步而 后止,或五十步 而后止。以五十
讨 论 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何现实意义? (古为今用)
1、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温饱”和“教化”两 部分,也就是今天的“物质文明” 和“精神文明”;
2、开发自然资源,做到“不滥”、“不竭”,是今 天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3、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只有 合理的减轻农民的负担,才能使农民过上真正稳定的小康 生活,才能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寡
人
之
于 国 也
孟 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 )
寡 人 之 于 国 也
孟 子
——
孟子,名轲,字子舆。曾 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 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 家和教育家。他继承并发 展了孔子“仁”的学说, 被尊为儒家的第二号圣 人——“亚圣”。他在政 治上提出“民贵君轻”为 中心的“仁政”主张,哲 学上提出“性善论”。他 是继孔子之后最著名的一 位儒学大师。
提出问题 尽心
移其民 移其粟
民不加多
分析问题
五十步笑百步 走
程度不同
喻
实质相同
梁惠王 邻国之君
未施 仁政
解决问题 行仁政
之始 之成
之果
斯天下之 民至
小结:
课文中阐述的是“王道之始”和“王 道之成”的道理,强调:以民为本、实行 仁政是统一天下的根本保证。孟子认为, 国君如能实行仁政,减税宽刑,不滥杀无 辜,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下 归心。这就是说,真正能够爱人民的人, 他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状语 后置
•七十者衣 • 黎民:老百姓
帛食肉, • 然:这样
黎民不饥
• 而:表转折, 却
不寒,然 • 王:wàng,名
而不王者, →动,为王,统一
未之有也。 天下
• 未之有也:宾
语前置句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谨庠序,申孝悌
保民 教民
孟府
孟林亦称亚圣林,位于邹城市东北
孟 子 墓 碑
孟子故里 邹城市,位 于山东省南 部,与孔子 的故乡曲阜 毗邻,很早 就被人们合 称为“邹 鲁”。
孟子的思想
宋代以后常把孔子思想与孟子思想并
称为“孔孟之道”。
a、性善学说:“人性之善也,犹水 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b、理想人格:“人皆可以为尧舜”;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屈,此之谓大丈夫”。
• 违:违背,耽误。 •“不胜可:胜尽…,也完”。连用,给人 •吃数不(完c、ù用)不:尽密之。感,大 •大罟增(强g了ǔ文)章:的网说。服力和 •感洿染(力w。ū排)池比:深,池塘。
• 生:活着的人。
• 是:代词,这
• 养生:供养活着的人
• 丧(sāng) :埋葬,办 丧事。丧死:为死了的 人办丧事
成语:“五十步笑百步”
含义: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 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以五十步笑百步来做比喻,说 明梁惠王与邻国执政者没有本 质区别。
•翻译第三、四段
•
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
•
直:只是、不过。 (不是通假字)
是亦走也。”
• 曰:“王如 知此,则无
望民之多于 邻国也。
• 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
胜:尽,完。 数(cù) :密。
洿池,鱼鳖不可胜 • 罟(gǔ) :网。
食也;斧斤以时入 山林,材木不可胜
• 洿(wū)池:深,池塘。 • 生:活着的人。 • 是:代词,这
用也。谷与鱼鳖不 • 养生:供养活着的人
可胜食,材木不可 • 丧(sāng) :埋葬,办
胜用,是使民养生 丧死无憾也。养生 丧死无憾,王道
孟子在梁只住了一年多。第二年梁惠王死了,襄王继 位,孟子对这个新君的印象很坏,不久离去。
1、老 吾 老 以 及 人 之 老 幼 吾幼以及人之幼
2、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
3、天 将 降 大 任 于 斯 人 也 , 必 先 苦 其 心 志 ,劳 其 筋 骨 , 饿 其 体 肤 ,空 乏 其 身 ,行 拂 乱 其 所 为 ,所 以 动 心 忍 性 , 增益其所不能。
翻译第一段:
• 梁惠王曰:“寡人 之于国也,尽心焉 耳矣。河内凶,则 移其民于河东,移 其粟于河内。河东 凶亦然。察邻国之 政,无如寡人之用 心者。邻国之民不 加少,寡人之民不 加多,何也?”
• 于:对于。
• 焉耳矣:语气词连用。
• 河内:古,黄河以北地区
•
今,越南首都
• 凶:荒年,年成不好
• 移:使动用法,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层 层
引王自己回答,自我否定 推
进
王如知此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提出问题——民不加多 分析问题——本质一样(未施仁政) 解决问题——?
•翻译第五段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违:违背,耽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