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哺育我们的“母亲河”(1课时)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导语】《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是初中语⽂⼈教版⼋年级下册(2018年春季修订版)第18课的课⽂,本⽂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描写了雪域⾼原的壮美景⾊,展现了⼤⾃然伟⼤的神奇,表达了作者观瞻如此壮景由衷涌出的豪情。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各拉丹冬,体会作者在描写壮美景观中所融⼊的情感。

【过程与⽅法】 朗读课⽂,抓住重点,学习⽂中写景的顺序和⽅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祖国⼤好河⼭,积极关注环保,为保护美好⽣态做出⾃⼰的努⼒。

  【重点】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景物,抓住重点,有序地描写景物特征。

  【难点】 在写景的过程中,融⼊⾃⼰的情感。

  【教法】 朗读法,讨论法。

【教具】 有关各拉丹冬的挂图和多媒体课件。

  【课时】 1课时  长江如黄河⼀样是我们的母亲河,她也横贯中华⼤地,⽤她的⽢醇(江⽔)哺育着中华⼉⼥。

这条美丽⽽神奇的江河是多么让⼈亲近啊!同学们你们知道长江发源于什么地⽅呢?她的源头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将⽬光聚集到祖国西部的雪域⾼原上,去领略那⾥奇异的风光吧。

各拉丹冬位于青海省杂多县唐古拉⼭乡境内。

各拉丹东南北长50千⽶,东西宽30千⽶,除主峰各拉丹冬峰外,周围海拔6000⽶以上的⼭峰还有40余座,冰川覆盖⾯积790.4平⽅千⽶,有冰川130条。

雪线⾼度北坡5570⽶。

南北坡侧各有⼀条弧形冰川,南⽀姜根迪如冰川,长12.8千⽶,宽1.6千⽶,尾部有5千⽶长的冰塔林,是长江正源沱沱河的发源地;北⽀冰川长10.1千⽶,宽1.3千⽶,尾部有2千⽶长的冰塔林,冰桥、冰草、冰针、冰蘑菇、冰湖、冰钟乳、冰塔等构成千姿百态的冰塔林世界。

  各拉丹冬地区不仅⽔资源丰富,还蕴藏着⼤量的黄铜、黄铁、⽔晶等珍贵矿物。

在严寒的⽓候条件下,⾼⼭草原上仍然牧草丰盛,为优良的天然草场,是⽩唇⿅、野驴、雪豹、⾼峰雪鸡等20多种野⽣动物天然庇护所。

除此之外,还有野⽜、野驴、藏羚⽺等国家保护动物。

《1 哺育我们的“母亲河”》教案-1

《1 哺育我们的“母亲河”》教案-1

《哺育我们的“母亲河”》教案教学目标:情感与态度:通过收集、交流有关长江、黄河的诗文、歌曲,培养学生热爱母亲河的情感。

行为与习惯:通过对母亲河的了解,能在生活中用实际行动保护母亲河。

知识和技能:通过了解长江、黄河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作用,知道这两条河流是我们的母亲河;并通过调查了解母亲河的现状以及人们保护母亲河的措施,且能在生活中用实际行动保护母亲河。

教学重难点:知道长江和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教学过程:一、歌曲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优美的歌曲,请欣赏!播放《龙的传人》2、从歌中你听出了什么?这优美的歌声和着雄壮的旋律,表达了远在他乡的中华儿女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古老的中国有两条重要的河流,一条是“长江”,另一条是“黄河”。

今天就让我们开始我们的寻根之旅,走近长江,走近黄河。

(板书:长江黄河)二、了解“母亲河”。

(一)、流经省份。

1、长江、黄河它们的主流流经了哪些省、直辖市、自治区?(出示地图)让我们来看看地图。

红色的表示黄河,蓝色的表示长江。

(手指)让我们小组合作,从左边的源头开始,找一找,2、交流。

3、过渡:大家看,源远流长的长江、黄河犹如两条巨龙,穿行在祖国的大地上。

(二)、走近长江1、我们都是长江边长大的孩子,首先让我们来了解长江。

(学生介绍教师点拨)师:长江不仅风景优美,沿岸还有许多著名的经济发达的城市。

师: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广,滋润我国20%的土地。

师:你的资料告诉我们长江上中下游三段的位置,谢谢你!师:长江三角洲在全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号称中国的“金三角”。

师:我们书中是怎样描述长江的呢?(出示课件)师:刚才同学们汇报时,说到了一个长江的著名工程,这个工程叫什么?师:关于三峡工程,大家还有资料补充吗?师:还有它的大坝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大坝呢!你们想不想看看?(出示课件)师:我们看看这就是三峡,它可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最长的混凝土大坝,可以为我们创造出巨大的电能。

小学音乐欣赏课《黄河颂》教案教学设计【可编辑全文】

小学音乐欣赏课《黄河颂》教案教学设计【可编辑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聆听《黄河颂》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钢琴协奏曲,为乐曲划分乐段。

2.让学生通过欣赏不同表现形式的《黄河颂》,感受乐曲的壮阔而深切的激情。

3.通过聆听乐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感受乐曲的壮阔而深切的激情。

教学难点:为乐曲划分乐段。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电子课件教学方法:对比聆听、感受、体验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今天我们音乐之旅要去我国的第二长河——黄河。

它被我们中国人称为“母亲河”,黄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

在新课前,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

(幻灯片播放合唱《保卫黄河》)师:这段视频同学们熟悉吗?谁能说说看后有什么感想呢?(指名说)师:这段视频是奔跑吧兄弟团在延安录制的,他们在黄河边上震撼演绎了《黄河大合唱》中最激动人心的曲目,第七乐章《保卫黄河》,《黄河大合唱》是人民音乐家洗星海1939年创作的救亡歌曲,歌曲慷慨激昂,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起到鼓舞作用,成为抗日歌曲的主旋律和时代最强音,接下来,请同学们再欣赏一段视频,说说观看后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播放钢琴协奏曲《黄河颂》)指名说说,导入新课二、新课——聆听《黄河颂》1.介绍乐曲创作背景师:这首乐曲就是根据《黄河大合唱》改编而成的钢琴协奏曲《黄河》中的第二乐章《黄河颂》,今天就让我们靠近黄河,聆听来自母亲河的心声,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黄河情吧!(板书《黄河颂》)2.音乐知识:钢琴协奏曲刚才我提到了一个新的名词“钢琴协奏曲”,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它的定义。

钢琴和乐队之间协作贯穿整个作品,这样的演奏形式就是“钢琴协奏曲”。

该曲是在1969年,由殷承宗等6人改编创作的,共分为四个乐章:《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愤》《保卫黄河》。

2.复听《黄河颂》师:接下来,让我们跟随着时间的脚步回到1970年的北京民族宫剧院,在那里《黄河颂》首次演出,请细细聆听,说说乐曲分为几部分?生:四部分3.分乐段聆听(1)聆听第一乐段:开始的引子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当钢琴再次演奏这一主题时给你怎样的感觉?师:大提琴奏出庄严缓慢的引子,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黄河边,紧接着钢琴缓慢的向我们诉说着,在追溯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千百年来勤劳的人民在黄河两岸劳动、斗争、生活。

1《我们的母亲河》教学设计

1《我们的母亲河》教学设计

《我们的母亲河》教学设计xx小学 xxx教学目标:了解母亲河的基本情况,明白“母亲河”的含义,形成热爱母亲河的情感与保护母亲河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母亲河的基本情况,明白“母亲河”的含义。

教学难点:形成热爱母亲河的情感与保护母亲河的意识。

课前准备:准备关于长江、黄河的图片、视频资料,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1、课件出示龙的图片,请同学们听一首歌曲《龙的传人》,会唱的同学可以一起跟着唱一唱。

2、“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江,它的名字就叫长江。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河,它的名字就叫黄河。

”其实,长江、黄河离我们并不遥远,而且和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关系都十分密切,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长江和黄河哺育了整个中华民族,也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所以她们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当之无愧的“母亲河”。

3、(板书:“母亲”)母亲,这是一个我们非常熟悉的词语,看到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4、(板书:“河”)对于母亲河,你是怎么理解的?5、为什么把长江、黄河称作母亲河呢?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学习这个问题。

(板书:我们的母亲河)二、走近母亲河1.同学们把书翻到第32~37页,自读课文中对长江、黄河进行概述的部分。

完成以下几个要求:①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长江、黄河的流经路线。

②说说长江、黄河的源头在哪里?分别注入哪个海洋?③找找长江、黄河分别流经哪些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学生自读后交流。

2.交流:(1)长江: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主峰格拉丹冬雪山西南侧,全长6300千:流经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自治区、董市,注入东海。

(不仅如此,支流还遍及甘肃、陕西、贵州、河南、广西、广东、福建、浙江等八个黄河: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全长5464米,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份,注入渤海。

(2)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教师出示相关的资料进行解说。

3、小结:长江、黄河流域幅员辽阔,各种资源应有尽有,像母亲一样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子子孙孙。

《美丽的母亲河》教案

《美丽的母亲河》教案

《美丽的母亲河》教案(注意:以下为教案示例,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美丽的母亲河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母亲河的重要性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和历史价值;2. 了解母亲河的地理位置、流域范围和主要支流;3. 学习相关词汇和专业术语,并能够正确运用;4. 培养学生对母亲河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和责任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掌握母亲河的地理位置、流域范围和主要支流;2. 理解母亲河对人类的重要意义;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母亲河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对母亲河的兴趣,引入本课话题。

2. 新课讲解(15分钟)a) 介绍母亲河的地理位置、流域范围和主要支流,并通过图表展示相关数据;b) 讲解母亲河的文化和历史价值,例如流经的古城、历史事件等;c) 重点讲解与母亲河相关的专业术语和词汇,并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

3. 小组讨论(15分钟)a)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母亲河沿岸的城市或地区进行研究;b) 引导学生讨论该地区与母亲河的关系,包括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c) 鼓励学生提出保护母亲河的措施和建议。

4. 课堂展示(15分钟)a) 每个小组选派一位代表汇报他们的研究成果,并分享保护母亲河的措施和建议;b) 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评论,鼓励互动和交流。

5. 应用拓展(10分钟)a) 给出一些与母亲河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b) 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母亲河的兴趣,推荐相关书籍和纪录片。

6. 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a) 综合学生的讨论和课堂展示,总结母亲河的重要性和保护措施;b)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母亲河保护的小短文,包括自己的观点和相关建议。

四、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情况;2. 分组讨论和小组汇报的表现,包括研究成果的全面性和条理性;3. 作业的完成情况和内容质量。

五、板书设计:美丽的母亲河教案- 母亲河的地理位置、流域范围和主要支流- 母亲河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相关词汇和专业术语- 保护母亲河的措施和建议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全面了解了母亲河的重要性及其保护措施。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综合性学习活动课(黄河,母亲河)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综合性学习活动课(黄河,母亲河)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黄河,母亲河》【教材分析】:“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黄河,母亲河》”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课,是第二单元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提高。

综合性学习就是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本课的教学主要从诗句的默写与朗诵、运用成语造句、设计宣传标语、写作训练等活动来落实这一主题【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因为年龄较小,所以表现欲望强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较高,能积极发言,且初步具备搜集、查阅、整理资料的能力通过第二单元《黄河颂》的学习,他们对黄河的形象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关于黄河的地理知识、历史文化,通过查阅资料也能有所了解学生还能熟记一些关于黄河的诗句,也具备较好的朗读能力此外,七年级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与练习中也已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但仍需加强训练,所以在活动中通过运用成语造句、宣传标语的设计、课后写作来强化这一主题本班学生生性活泼,在平时的教学中,乐于接受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活动目标】:知识点:从地理、历史、文学等角度了解黄河基本情况,感受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能力点:1、课前准备阶段: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引导学生会分工协作培养学生根据主题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运用所得资料的基本方法2、授课学习阶段: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教育点:关注黄河,加强环保意识,热爱祖国河山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活动重、难点】: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学生在综合性活动中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活动准备】:四个小组分工合作,小组长分配任务四人各承担地理、历史、文学、环保四个主题(学生获取资料的途径可以有:利用课余时间咨询相关科目老师、翻阅历史地理课本、上图书馆、上网等搜集资料时间为期一周,一周后将资料交给老师检查)【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黄河壶口瀑布的音频文件)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它奔腾不息,用它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今天,就让我们作一次黄河文化的巡礼,去捡拾那些积淀着文明印记的语言文化珍宝,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黄河情二、进入主题前一段老师布置了一项任务,希望大家能够自己动手动脑,通过各种渠道发掘黄河的宝藏。

山东人民出版社五年级社会下册2、来到黄河岸边( 1-3课时)

山东人民出版社五年级社会下册2、来到黄河岸边( 1-3课时)

人 面 鱼 纹 彩 陶 盆
人面鱼纹——是半坡彩陶画的典型作品。 它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半坡人丰富的艺术想 象力,反映了半坡人和鱼之间的密切关系。
尖底瓶
尖底瓶——是半坡出土 的最具特点的陶器之一。 它是巧妙运用重心原理 的一种汲水器。 用它盛水有两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优点:
1、便于手提与肩背
2、口小,水灌满后行 进时水不容易漫出。
青海省青藏高原的 巴颜喀拉山脉北麓 的约古宗列盆地 黄河入海口 黄河经山东 流入渤海
黄淮海平原
黄土高原 • 由于河流中段流经黄土高原地区,因 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 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 • 每年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
115万年
据地质演变历史的考证,黄河是一条相对 年轻的河流,距今约115万年。
冬季的壶口瀑布
之 二 三 门 峡 风 光
三门峡,上至函谷关,下至三门峡大坝,全长 120千米,被誉为”黄河明珠”。这里,黄河奔 流而下,切穿高山,形成了三道峡谷,以其险峻 而被称为”人门”、”鬼门”、”神门”,号称 ”三门”,三门峡也因此而得名。
• 将进酒
描写黄河的诗词: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各湖泊间逐渐连通
构成黄河水系的雏形
高原抬升 河流侵蚀
历经105万年的变迁
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平原 地区后迅速沉积,主流在漫流区游荡,河道不断淤 积抬高,成为高出两岸的”地上河”,在一定条件 下,决堤泛滥,改走新道。黄河下游河道迁徙变化 的剧烈程度,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自1128~1855年的七百多年间,黄河的迁徙大 都在现行的河道以南地区,侵袭淮河水系,流入 黄海。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东坝头决口后, 才改走现行河道,经山东大清河入渤海。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母亲河》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母亲河》教案、教学设计
3.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让学生在朗读中进一步体验母爱之情。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母亲河的伟大?
-你觉得母亲河在我们生活中的意义是什么?
-你能为保护母亲河做些什么?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评价,形成对母亲河全面、深入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小学六年级学生,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理解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对于课文中黄河作为母亲河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层情感和价值观,仍需进一步引导和挖掘。此外,学生在修辞手法方面有了一定的掌握,但运用能力尚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2.理解母爱的伟大,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敬爱之情。
3.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母亲河的重要性,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4.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关爱生命的情感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1.知识与技能方面:课文生字词的掌握,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以及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
-生字词的学习是基础,需要学生在预习和课堂学习过程中重点掌握,教师应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记忆。
-课文的深入理解是难点,尤其是对母亲河所蕴含的情感和象征意义的把握,教师需通过问题引导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层层递进地理解课文。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是技能提升的关键,教师应设计具体的写作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修辞技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书:能够进行农业生产
5这里的居民还发明了制造非常有用的陶器,有的还用它做为装饰品呢。让同学们欣赏。、
板书:会制陶器
6教师小结:这两地的居民都非常聪明,他们已经学会了顺应自然,发展自己,因地制宜,方便自己的生活。从房屋上我们就可以了解到他们是多么的具有智慧。让同学们体会到半坡和河姆渡居民房屋的不同特点,并分析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产生。(半坡居民的房屋适于北方居住,便于保暖。河姆渡居民的房屋为防水设计了高高的木脚。)说明他们具有很高的早期文明,不仅已经走出山洞,而且学会了顺应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地建造自己的房屋了。
教学
重点
1、通过对长江黄河历史功绩的认识,了解母亲河,热爱母亲河。
教学
难点
2、通过学习、讨论、交流,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并能用实际行动保护母亲河。
学情
分析

知识
铺垫
同学们知道四大文明古国是哪四个国家,古代中国的文明从她产生的地域来看是来自大河流域,我国的母亲河是黄河和长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横贯祖国大地的长江、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千百年来,他们用甘甜的乳汁,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二、议一议,了解黄河、长江流域──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
1教师出示:黄河、长江流域略图叙述:
在我国社会发展史上大名鼎鼎的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就生活在这里,他们的就是在这片广大的土地上创造了中华民族的早期文明
半坡居民生活在距今约五千年前,代表了黄河流域的早期文明。河姆渡居民生活在距今约六千年前,代表了长江流域的早期文明。
授课时间:五周
课题
2-1哺育我们的“母亲河”(1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通过了解长江、黄河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作用,知道长江黄河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了解黄河和长江的保护的措施。
2通过走近母亲河、歌唱母亲河,同护母亲河等一系列活动对母亲河从了解到热爱,从热爱到保护。
通过对长江黄河壮阔以及历史功绩的了解,激发学生热爱黄河、长江的情感,初步树立爱护、保护黄河长江的意识。
板书:会建房屋
7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我们可以清楚地体会到半坡和河姆渡的早期文明比北京人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已经会饲养牲畜了。
板书:会饲养牲畜
问:为什么他们能够饲养牲畜呢?最后,我们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打猎的手段提高了,有了剩余的猎物,养殖业出现了。)
教师小结过渡:为什么我国的原始文明大多都发源于长江黄河流域呢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4、师:播放课件:长江、黄河的视频。
5、通过看长江、黄河的影像资料,你又有了哪些了解?
6、那你知道长江、黄河在地图上的位置吗?
出示课件:中国地形图。
7、在中国地形图中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长江、黄河的流经路线,想想这两条河流为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8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本P32页,边读边圈画:想一想课本中的那些内容能够说明长江、黄河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
2、请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保护母亲河的方案。
要求:(1)把你所想到的写出来,要说心里话。
(2)要有条理,语句通顺。
3、全班集体评议,哪些方案更加切实可行,并寄往环保部门。
4、师根据生的发言小结:
①可以写信寄到环保局;
②可以邮件形式发送帖子到环保局;
③可以在网上“市民心声”论坛,发表自己的想法;
请学生展示、解说设计方案
三、读一读、找一找
1、师: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一读书中的概述,看一看书中是如何介绍长江、黄河的。
思考题:
(1)说说长江、黄河的源头在哪儿。
(2)说说长江、黄河有什么特点。
(3)说说长江、黄河分别流经哪些省、直辖市和自治区。
(4)为什么说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结合查找的资料找)。
师:自己先试着解决问题,然后可以和小伙伴在一起商量、讨论,将自己查找的资料和他们共享。
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准备发送自己的方案。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批注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保护环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从身边的事做起,从我做起,去热爱我们的山山水水,让我们的山变得更绿,水更清,人更美。让我们的母亲河世世代代永远的奔流不息吧!
引起共鸣
当堂
习题
设计
1为什么他们能够饲养牲畜呢?最后,我们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2、你知道哪些赞颂母亲河的歌曲与诗词?
3、小组比赛。
比赛规则:(出示要求)
(1)可以说古诗,必须能朗诵两句诗,说歌曲的必须能唱两句
(2)朗诵正确,歌唱准确的Leabharlann 组给予鼓励、表扬。小组讨论
播放:《长江之歌》
播放:诗朗诵《黄河颂》
过渡:对于现在的长江黄河同学们又有哪些了解呢?
五、看一看,说一说
1、师提问:那奔腾不息、无私奉献的母亲河现在是什么样?
2教师小结:半坡人与河姆渡人与我们上一学期学习过的北京人他们又有了很了不起的进步。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批注
3教师提问:同学们说一说,看到这张图,你能联想到什么呢?
(说明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已经会制造农具并进行农业方面的生产了。)
4引导学生看课本32页看一看当时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情况(教师出示人教版五年级中华民族摇篮一刻的图片)。
2、观看完录像你有什么感想?请你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3、师:长江、黄河的现状如此,我们家乡的河流情况又怎样?下面请小小调查员来说一说吧。
4、请结合实际,请学生联系身边的事,谈谈自己将怎么做。
播放录像和图片
学生将课前所调查到的资料进行汇报,集体交流。
结合实际来谈
六、评一评议一议
1、师:现在已有一些志愿者开始了“保护母亲河”的行动,当然,我们还要号召更多的人,让全社会都来保护母亲河。
1、欣赏《龙的传人》思考:这首歌中唱到了什么?
2、导语:横贯祖国大地的长江、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千百年来,他们用甘甜的乳汁,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板书课题)
3、你对它们有哪些了解?。
4、以竞赛答题形式汇报课前搜集有关母亲河的资料,了解长江、黄河
5、你还想了解什么?
学生:妈妈对我们很关心,妈妈给了我们无私的爱,妈妈很伟大……
估计学生能够说出:三峡电站与黄河的水利枢纽工程
对策:教师说明两河流域的水利枢纽工程古代与现代为人民造福的资料
9填写表格
小结:奔腾的黄河与长江养育了我们中华儿女,让我们歌颂长江,赞美黄河。
四、比一比,夸一夸
1、师叙述:长江、黄河流域幅员辽阔,各种资源应有尽有,这些都是母亲河所给予的,人们用自己的真心、真情歌颂、赞美她们。
2在中国地形图中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长江、黄河的流经路线,想想这两条河流为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板书
设计
保护母亲河
长江6300多公里资源丰富
黄河5500多公里无私奉献
黄河流域:半坡居民距今约五千年前
长江流域:河姆渡居民距今约六千年前
能够进行农业生产 会制陶器会建房屋会饲养牲畜
课后
反思
分区域自学,通过课下查阅资料,学生能获取更多的知识。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批注
一、比一比,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四大文明古国是哪四个国家吗?古埃及,古巴比伦,中国,印度。这些国家从她们产生的地域来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大河流域)中国的文明起源于哪几条大河流域?(自然过渡到黄河和长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的话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