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精)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 美丽的瑰宝

 中国传统文化 美丽的瑰宝

中国传统文化美丽的瑰宝中国传统文化:美丽的瑰宝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文化之一,它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生活和思想中。

在这个现代化的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仍然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成为美丽的瑰宝。

一、中华传统艺术中国传统艺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独特的形式和技巧表达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其中,京剧被誉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之一。

京剧结合了音乐、戏剧、舞蹈、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唱念做打的表演方式和精妙的面谱艺术成为国际舞台上的瑰宝。

另外,中国的书法和篆刻也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

书法以其独特的笔墨技巧和优美的字体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被誉为“东方美学”的最高境界。

篆刻则以其独特的章法和印鉴艺术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

二、博大精深的中医药中医药源远流长,承载着几千年的中华文明。

从草本药材的采集到中草药配伍的制药工艺,再到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式,中医药包含着丰富而独特的知识体系。

中医药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以整体观念和阴阳平衡为核心的理论,强调疾病的预防和身体的平衡,独树一帜。

中药的治疗效果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三、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人民团聚、庆祝丰收和向祖先祭祀的重要方式,其中春节被视为中国传统节日的瑰宝。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人们庆祝新年的时刻。

春节期间,人们会家庭团圆,上穷碧落下黄泉,拜祭祖先,燃放烟花爆竹,观看舞狮舞龙等传统表演活动。

这些丰富多彩的习俗和庆典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代代相传,世代延续。

四、儒家文化的哲学思想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强调仁爱、忠诚、和谐以及孝敬长辈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贯穿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儒家思想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个人的道德修养。

儒家文化的哲学思想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即便是贵为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

《尚书·夏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

甘酒嗜音,峻宇雕墙。

有一于此,来或不亡。

”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

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

《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

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方面和政治方面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摘编自魏家俊《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 材料二:在高歌民族复兴的今天,怎样认识中国文化传统,是我们的重大课题。

因为体大,自然思纷;为求其真,仁智之见,我们都应该研究。

历览前贤著述,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质。

和而不同,厚德载物。

重视人与自然之间,族群、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

所谓“天人合一”是经过区分天人物我之后,重新认定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而不是片面征服自然。

在观念上形成了“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的文化理想。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善于化解对立,主张仁爱、和为贵。

刚健自强。

生生不息。

“天行健,君于以自强不息”,就是指人要向天地学习,用“刚毅”的精神,生生不息,奋斗不止。

中国人因此创造了世界上独特的文明,并且是世界上唯一未中断的文明。

仁义至上,人格独立。

我们以仁又为最高价值,崇尚君子人格。

肯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

弘扬至大至刚的正气,强调人人都有内在的价值与不随波逐流的独立意志,守正不阿,气节凛然,甚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探索传统文化之美

探索传统文化之美

探索传统文化之美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符号和独特文化基因的具体体现。

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传承下来的,融合了历史、艺术、信仰、价值观等多种元素。

传统文化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智慧结晶,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美学意义。

探索传统文化之美,不仅能让我们了解自己的根源,还能够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自信。

一、传统文化的绚丽多彩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瑰宝的集合,它包罗万象,形式多样。

中国传统文化以书法、绘画、音乐、戏剧等为代表,每一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审美特点。

比如,中国的国画以艳丽的色彩、深邃的意境和精妙的笔触著称于世。

传统音乐则以其悠远的历史、婉转的旋律和韵律变化的独特魅力吸引了无数人的心灵。

这些形式各具特色,却彰显出传统文化的绚丽多彩。

二、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形式的堆砌,更是一种精神的追求。

它融合了对美的追求、道德理念和人生智慧,形成了独特的精神内涵。

比如,儒家思想注重人的仁爱和道德修养,儒家经典《论语》中的箴言对于我们的道德建设和品质提升有着深刻的启示。

而佛教强调心灵的净化和对人间痛苦的超越,对人们的内心修养有着极大的影响。

这些精神内涵的积淀使得传统文化不仅在形式上体现了美,更为人类赋予了智慧和力量。

三、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传统文化并不是停留在过去的记忆,它在当代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价值。

首先,传统文化弘扬了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使我们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有更深的认同感。

其次,传统文化可以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促进文化创新和创造力的发展。

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元素可以与现代艺术相融合,创造出融合传统和现代的艺术作品。

最后,传统文化还具有教育功能,通过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可以培养人们的美学品味和审美情趣,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

四、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瑰宝,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保护和传承。

首先,我们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保存和修复工作,保护古建筑、文物、传统音乐等传统文化遗产,让它们得以延续。

中国传统文化 美丽的瑰宝

中国传统文化 美丽的瑰宝

中国传统文化美丽的瑰宝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瑰宝,它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特色,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深入探索和品味。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家园。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

中国绘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传统绘画注重表现画家的情感和意境,注重表现内心的深思和对生活的独特洞察力。

中国绘画艺术追求的是“意境”,而不仅仅是形态和色彩的描绘。

它通过画家的笔触和墨水的深浅来表达心灵的高潮和低谷,使人们沉浸在绘画作品中的世界里,领略其中的美感和思想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还包括传统文学作品。

中国文学作为一种表现形式,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再到现代文学作品,每个时期都有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

中国文学注重情感和意境的表达,追求文字的韵律和气势。

每一篇作品都是作者心灵的真实写照,反映了时代和社会的风貌。

读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人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人性和情感。

中国传统音乐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中国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有着丰富多样的音乐曲调。

古代的音乐作品常常以古琴、古筝、笛子等传统乐器为伴奏,表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独特感悟。

传统音乐注重音律和旋律的变化,追求音乐与情感的融合。

无论是激昂奔放的曲调还是悠扬动人的琴音,都能让人陶醉其中,领略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还包括传统工艺品。

中国工艺品对材料和技术有着极高的要求,每一件作品都是匠人们心血和智慧的结晶。

传统工艺品以瓷器、织锦、雕塑等为代表,它们都体现了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对艺术和美的追求。

瓷器上的青花、红花和釉彩,都展现了中国人民对美的独特审美观。

织锦工艺精湛,色彩鲜艳,富有民族特色。

雕塑作品则以雕刻技巧精湛,形象生动,栩栩如生而闻名,它们代表了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独特风格。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存在于艺术作品中,还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中。

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

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

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拥有着独特的绚丽之美,通过古代建筑艺术、传统绘画、传统文学、传统舞蹈和传统戏曲等形式展现出来。

古代建筑艺术中的绚丽之美体现在建筑的雕梁画栋、精美的雕刻和对称的构造上;传统绘画中的绚丽之美则表现在精妙的笔墨、细腻的用色和独特的构图中;传统文学中的绚丽之美体现在优美的文学语言、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内涵中;传统舞蹈展现出的是优美的舞姿和华丽的服饰;传统戏曲则通过曲艺表演和传统音乐展现出其独特的绚丽之美。

这些绚丽之美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代表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不朽的魅力影响着世代。

传统文化中的绚丽之美将随着时间的推移,继续散发着光芒。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绚丽之美、古代建筑艺术、传统绘画、传统文学、传统舞蹈、传统戏曲、传承与发展。

1. 引言1.1 探索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绚丽之美。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视野下,我们可以发现各个领域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展现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从古代建筑艺术到传统绘画,从传统文学到传统舞蹈,再到传统戏曲,每一个领域都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传承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古代建筑艺术中的绚丽之美体现在古建筑的精美雕刻和独特风格上,展现着古代建筑师的智慧和技艺。

传统绘画中的绚丽之美则在于其独特的意境和细腻的笔墨,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传统文学中的绚丽之美则体现在其华丽的文字和深刻的内涵上,吸引着无数读者的目光。

传统舞蹈和传统戏曲中的绚丽之美则在于其独特的舞姿和表演形式,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在传统文化中,绚丽之美传承着千年文化的智慧和精髓,承载着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传承。

这种绚丽之美不仅是对过去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启迪,为我们打开了探索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的新大门。

传统文化中绚丽之美的传承与发展是我们当下所应积极探索的方向,它不仅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更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

美妙的中国传统文化

美妙的中国传统文化

美妙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以其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内容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或习俗,更是代表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几个方面,并展示其美妙之处。

一、中国文化之美——书法中国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流传至今。

书法不仅仅是一种文字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心灵与墨水的交融。

通过墨笔和纸张,书法家们可以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中国书法追求的是一种极致的美感,力求“意境与笔墨相结合”,并通过墨迹的流淌来表现出文字的生动活泼与刚柔并济的特点。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将永远散发着自己独特的魅力。

二、中国文化之美——传统节日中国有许多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和独特的庆祝方式。

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春节,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春节是一个庆祝新年到来的盛大假期,人们会穿上新衣服,贴春联,赏花灯,吃团圆饭,并且放鞭炮以驱除邪灵和带来好运。

除了春节之外,还有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

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庆祝方式和民俗活动,通过这些传统节日,人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与深厚底蕴。

三、中国文化之美——传统音乐古老而美妙的中国传统音乐以其独特的旋律和表达方式被世界所称赞。

中国传统音乐分为民族音乐和宫廷音乐两大类,各具特色。

民族音乐通常是由丝弦乐器、竹管乐器和铜鼓等器乐演奏,传达着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而宫廷音乐则是皇帝和贵族们在古代宫廷中欣赏的音乐,以其庄严肃穆的气氛和精湛的演奏技巧而闻名。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传统音乐,它们都展示了中国人民对艺术的深情表达。

四、中国文化之美——传统服饰中国传统服饰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细腻的工艺制作而为人所称道。

传统的汉服以其华丽的样式和华美的图案而著名,颜色鲜亮,面料华贵。

而传统的旗袍则以其简洁优雅和色彩艳丽而具备吸引力。

无论是汉服还是旗袍,它们都不仅仅是一种服装,更是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风采和魅力。

传统文化之美

传统文化之美

传统文化之美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越来越多。

传统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传承和独特的审美观念,其美丽之处不仅仅体现在其博大精深的内涵上,更在于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深层次的哲学思考。

本文将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民俗与艺术、古建筑与书画艺术等方面来探讨传统文化之美。

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根基,也是保持民族特色和民族自信的重要途径。

传统文化的美在于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沉淀和文化积淀。

中国传统文化以其深远的影响力和独特的价值观念成为世界瞩目的文化瑰宝。

然而,传统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注入新的生命力。

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使之焕发出新的光彩。

二、民俗与艺术民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生活中具有浓厚地区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日常行为和习俗。

民俗的美在于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丰富多样的内涵。

比如中国的春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充满了喜庆、祥和的氛围,人们通过各种活动和仪式,展示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此外,戏曲、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也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将人们的情感、思想和审美理念传达出来,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愉悦。

三、古建筑与书画艺术古建筑是传统文化的瑰宝,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化风貌和建筑艺术水平。

中国的古建筑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其细腻的雕刻、壮丽的布局、精妙的结构,都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在建筑领域的卓越才华。

同时,书画艺术也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意境,表达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界的敬仰之情。

中国的山水画、花鸟画等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沉淀。

总结:传统文化之美在于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深层次的哲学思考。

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民俗与艺术、古建筑与书画艺术的探讨,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美。

传统文化之美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出来,无论是在艺术品中的雕刻与绘画,还是在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中的展示,都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愉悦。

小学二年级的古诗词欣赏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小学二年级的古诗词欣赏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小学二年级的古诗词欣赏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之美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珍宝,而其中的古诗词更是其瑰丽的象征。

作为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我最近在课堂上学习了一些古诗词,深受启发和感动。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于古诗词的欣赏和感受,以此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中国古代诗词的美,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灵。

这些古诗词通过凝练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意境以及丰富的情感,向我们展现了古人的智慧和才情。

每一首古诗词都像一朵绚丽的花朵,散发着迷人的芳香,引领我们进入一个耳目一新的境界。

例如,《静夜思》是王之涣创作的一首千古名诗。

当我读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时候,一幕幕美丽的画面就在我眼前浮现:月光洒在床前,映照出银白色的光辉;细密的霜花铺满大地,像一层玉白色的地毯。

这种意境的描绘给人一种恬静、宁谧的感觉,使我仿佛身临其境。

这样的美丽诗句引发了我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使我更加重视环境,爱护大自然。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这是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句子。

诗人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秋夜的美景,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我仿佛看到了月光下,花朵之间那飘荡的白云,也感受到来自春风的轻柔拂过肌肤,带来阵阵花香的美好。

杜牧用简练的词句展示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使我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与向往。

还有一首《登鹳雀楼》是王之涣的诗作,以其雄浑的气势和深远的意境为人所称道。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是诗中的两句名句。

这两句诗描绘了壮丽的山川壮丽景色,将王之涣的豪情壮志展现得淋漓尽致。

当我读到这些杰作的时候,我不禁陶醉其中,对作者的智慧和才情深感佩服和敬畏。

通过欣赏这些优美的古诗词,我不仅仅学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受到了一些道德和价值观的熏陶。

古诗词中蕴含的情感和智慧,使我更加懂得尊重并欣赏他人的美,对待生活更加积极向上。

例如在杜甫的《望岳》中,他通过对岳阳楼的描述,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宏伟景色的赞美。

这启示着我应该对于身边的美景和珍贵的回忆保持感恩之心,并把这份感恩转化为积极向上的行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摘要:绚丽之美是美的一种特殊的形态,它既不属于优美,也不属于壮美,而是一种独立的美学形态。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刚柔观念的影响,现代美学研究只承认美的两种形态,而贬抑甚至排斥这种美的独立的地位和价值。

这是因为受到儒、道、墨、法等思想派别影响的结果。

对绚丽之美的追求,渗透在宗教、伦理和日常社会生活中,表现为一种独特的审美心理和习惯。

关键词:绚丽美学中国传统文化审美活动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每个民族的审美心理特征都会在其日常生活和文学创作、艺术活动中表现出来,并且在该民族的文化习俗、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中得到解释和证明。

泰勒对文化所作的权威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 1 ] ,审美作为一种“能力和习惯”,自然也应当与知识、信仰、道德、习俗等文化要素联系在一起,成为文化观念的具象化的表现之一。

对美的形态的特殊的感受,是每个民族审美观念的一个重要内涵,既表现了每个民族特殊的美的价值观,也浓缩了该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和民族文化心理特质,是民族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

对美的形态的这种特殊的感受,可以体现在民族艺术的创作风格中,也可以作为日常的风俗习惯、生活时尚、审美情趣甚至宗教信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来。

绚丽多彩,作为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审美感受,是对自然景象、社会生活现象和文学艺术创作的赞美之词,但在美学理论中却被排斥在美的基本形态之外。

这是源于理论上的疏忽,还是出于观念上的偏见?本文拟从文化价值观的角度来尝试加以分析。

阴阳之道与美的形态的分类美的范畴是意义的范畴,美学理论对美的范畴的规定,既是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的普遍特征的归纳与总结,也反映出人们对事物的美的属性的价值判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美的价值判断,既不是仅仅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评价艺术作品对鉴赏主体的价值关系,也不是仅仅立足于对审美对象超功利的“合目的性的形式”[ 2 ] 的感知,而是把审美活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把美的“合目的性形式”作为自然的和社会普遍规律的“道”来加以规定,从而建立起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审美关系。

道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符合自然规律的根本原则;儒家则把“道”看作是调节社会关系的政治和伦理原则,是治理社会的道德准则。

道家之道是自然,儒家之道是名教,从汉代的经学到魏晋玄学,又逐渐将道家之道和儒家之道相互融合,形成了“以道解儒”或“以儒解道”的儒道互补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在美学领域中的最重要的影响在于以自然美来比附社会美、道德美,从而建立起一种具有泛审美特征的美的基本形态的划分原则。

把对多元性的美的外部形态的分析,纳入“道”的思想体系,使美的形态研究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基础之上,把美的形态纳入“道”的“二元对立”的感性形态之中,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这两种形态的划分方法,就是这样形成的。

中国古典哲学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世间的万事万物——乾与坤、天与地、阴与阳、刚与柔等等——都存在着相反相成的二元对立关系,《周易》:“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系辞下),“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说卦),“乾坤刚柔,比乐师忧”(杂卦),“刚柔者,立本者也”(系辞下),既从观念上,也从方法上确立了美的形态分类的哲学基础。

而直接运用“道”的形态来解释美的形态,则是从清代的姚鼐开始的。

作为古文家,姚鼐运用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来解释美的形态的二元对立的特点:“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

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自诸子以降,其为文无弗有偏者。

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镠铁;其于人也,如冯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

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其于人也,漻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煗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

观其文,讽其音,则为文者之性情形状举以殊焉。

”(《复鲁絜非书》)以中国古代哲学的阴阳、刚柔观念来解释文学创作风格的差异,并以丰富的比喻来对文学风格的状态做生动的描述,表现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背景上对美的形态研究所取的独特视角,使美的形态研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但是,姚鼐的偏颇也就在这里表现出来。

他以“道”的形态来解释美的形态,不仅忽略了美的丰富多彩的感性形式,而且在男权中心的语境下,用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这两种美的形态来对人的性格情态进行分析,也似乎只注意到处于社会权力中心的两种人:叱咤风云的英雄和超然物外的名士,而如果从自然人来进行分析,至少还应该论及女人应当属于怎样一种美。

可以肯定地说,女人的美就不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形态所能包容的了。

因此,以姚鼐的这段论述来作为美的形态分类的依据显然是很不完善,也很不科学的。

即此一端也可以看出,仅仅用中国传统的阴阳刚柔理论来作美的形态分类的依据,对美的形态研究来说难免会以偏概全,捉襟见肘。

我国的现代美学理论在美的形态分类研究中,既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融合了西方美学理论的美的范畴学说。

中国古典美学对美的形态的论述,最早可以推到孟子所说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孟子·尽心下》),而这一美学命题,又很容易让现代美学家们把“美”与“大”这一对概念与西方美学中的“美”与“崇高”这一对基本范畴联系起来,从而产生直接的比附和对应关系。

虽然孟子所说的“大”既包含了现代美学中的“崇高”的内容,却也有色彩绚丽和气象辉煌的意思,就像孔子赞美尧所说的“焕乎,其有文章”(《论语·泰伯》),就包含着赞扬尧具有光彩照人的相貌和博大辉煌的气概这样一层意思,这又不是一般的美所能概括的,它是属于那种灿烂鲜艳、绚烂夺目的绚丽之美。

但由于现代美学一般只取美与崇高这两种美的形态的分类,所以“大”的后一层意思就往往被忽略了。

我国早期引进西方美学思想时就体现了这样的思维特点。

王国维在《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中说:“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

就美之自身言之,则一切优美皆存于形式之对称、变化及调和。

至宏壮之对象,汗德(按:即康德)虽谓之无形式,然以此种无形式之形式能唤起宏壮之情,故谓之形式之一种无不可也。

”[3 ]王国维根据上引的康德的理论并加以发挥,提出:“美学上之区别美也,大率分为二种,曰优美,曰宏壮。

自巴克(按:即博克)及汗德之书出,学者殆视此为精密之分矣类。

”[4]我以为,这就是我国现代美学理论对美的基本形态的最初的命名,此后,美学理论研究便从阴阳刚柔的二分方法出发,对美的形态作优美与壮美这两种形态的划分了。

我国现代美学理论在基础建设阶段就已经把西方美学中对“美”与“崇高”的形态分类,与中国传统美学中关于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的分类相比附,从而建立起了概念上的对应关系。

早在40年代,朱光潜先生在1941年出版的《文艺心理学》中就从一般美学范畴的角度提出“刚性美和柔性美”这一对概念,并以此为依据,描述了感觉雄伟与秀美时的不同心境。

此后,蔡仪先生在1947年出版的《新美学》中也提出了“雄伟的美感和秀婉的美感” 这一对美学范畴。

王朝闻主编的《美学概论》认为:“在美学史上,很早就有人注意了崇高与优美(狭义的美)的不同。

中国战国时期的孟子曾对‘美’和‘大’加以分别;以后的文论、画论对两者的区别描绘得非常生动,明确地提出了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概念。

”[ 5] 杨辛、甘霖著《美学原理》说:“优美与崇高是美的两种不同形态,即美的两种不同种类。

……中国的传统美学亦分为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 [ 6 ]这样一来,在我国的现代美学理论中,就形成了两组概念系统:一组是美、优美、阴柔之美、婉约美,另一组则是崇高(包含孟子说的“大”)、壮美、阳刚之美、豪放美,同一组概念在美学观念上是等值的,两组概念之间则构成对立统一的关系。

西方美学中的美与崇高这一对范畴,就在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得到新的解释,形成了作为自然美和社会美的两种基本形态。

其实,西方美学的“崇高”与中国传统美学的“阳刚之美”并不能完全等同。

康德对于“崇高”的解释是:“它经历着一个瞬间的生命力的阻滞,而立刻又继之以生命力的因而更加强烈的喷射,崇高的感觉产生了。

它的感动不是游戏,而好像是想象力活动中的严肃,所以,崇高同媚人的魅力不能和合,而且心情不只是被吸引着,同时又不断地反复地被拒绝着。

”[ 7 ]而对于自然界的崇高,康德作了这样的描述:高耸而下垂威胁着人的断岩,天边层层堆叠的乌云里面挟着闪电在雷鸣,火山在狂暴肆虐之中,飓风带着它摧毁了的废墟,无边无界的海洋,怒涛狂啸着,一个洪流的高瀑,诸如此类的景象,在和它们相较量里,我们对它们抵拒的能力显得太渺小了。

但是假使发现我们自己却是在安全地带,那么,这景象越可怕,就越对我们有吸引力。

我们称呼这些对象为崇高,因它们提高了我们的精神力量越过平常的尺度,而让我们在内心里发现另一种类的抵抗的能力,这赋予我们勇气来和自然界的全能威力的假象较量一下。

[ 8 ]但如果把姚鼐对“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进一步发挥,拿来与康德的论述作一些比较,就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差别:阴阳刚柔并行而不容偏废,有其一端而绝亡其一,刚者至于偾强而拂戾,柔者至于颓废而暗幽,则必无与于文者矣。

……文之雄伟而劲直者,必贵于温深而徐婉。

温深徐婉之才,不易得也;然其尤难得者,必在乎天下之雄才也。

(《复鲁絜非书》)姚鼐从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出发,并不强调阳刚之美的恐惧的一面,因此反对“刚者偾强而拂戾”,即因为强调阳刚之美而达到令人恐怖的地步,而主张“温深而徐婉”,即力求达到严而不厉,威而不骄的境界。

但沿用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这一对概念来诠释西方美学中的美与崇高,比较符合我们的哲学方法和思维习惯,因此也就成为现代美学理论约定俗成的解释。

朴素为美:一种与绚丽相对立的美学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

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

这一美学观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前提下,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

但如果把这一美学形态强调到唯一的程度,并以此为准,否定其他美学形态存在的合理性,就违反了文学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性的规律。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

《尚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