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精要
中国传统文化精要

中国传统文化精要目录一、中国文化是对外汉语教学的灵魂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三、对外汉语教学中必须掌握的传统文化知识一、中国文化是对外汉语教学的灵魂1.世界汉语热和中国传统文化热2.世界对外汉语教学师资状况及前景3.对外汉语教学的灵魂是中国文化1. 世界汉语热和中国传统文化热①世界汉语热a.150多所外国大学设中文系或东方学院b. 6000多个海外汉语教学点c.1200多所国外高中设语文课d.东南亚多数中小学都设汉语语文课e.许多英语国家大学规定汉语为第一外语f.联合国中文文件受欢迎,每每加印②中国传统文化热a. 截至2012年年底,全球已建立400所孔子学院和535个孔子课堂,共计935所,分布在108个国家(地区)。
2006年在北京成立了孔子学院总部。
目前还有很多国家正在申报成立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
b.联合国建议国际教师节定在9月28日(孔子诞辰日)。
东南亚多国、台湾、欧洲部分国家都已实行,美国有的州也在酝酿实行。
c. 2005年起,多国建“中国文化周”。
如法国,澳大利亚(定在每年中国春节七天),而美国有的州则在中国春节放假一天。
d. 自2002年起已举办了十二届全世界中国文化知识竞赛(“汉语桥”)。
2004年全世界广泛参加,盛况空前,决赛在中国中央电视台,选手的普遍性和高水平,令国人吃惊。
2. 世界对外汉语教学师资状况及前景全世界对外英语教学已进行二百年,而中国大规模对外汉语教学才开展四十多年,大陆起步又晚于港台。
虽然大陆面向全球开展对外汉语教学的时间短,却取得了斐然的成绩。
据国家汉办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已逼近1亿,对外汉语教师的需求量则在1000万人,且这一组数据还在不断上升。
这种全球汉语热的大趋势带来了对外汉语教师严重短缺,汉语教师数量与需求相差甚远。
师资数量严重不足成为了汉语推广的一个瓶颈。
3. 对外汉语教学的灵魂是中国文化①了解外国人不同的思考角度,从文化角度解释语言例如:“老大小”(北京动物园说明牌之事)、“大胜”与“大败”(中美乒乓球比赛)、“讨厌”、“恨死你了”(电视剧故事)老子《道德经》:“反者,道之动也。
中华传统文化的八大精髓

中华传统文化的八大精髓
中华传统文化的八大精髓
1、大道至简。
复杂的事情要简单去做,简单的事情要重复去做,重复做的事情要用心去做,坚持下去,这样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2、大智若愚。
“愚”是表面糊涂,心里明白,小事糊涂,大事精明。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
3、有容乃大。
海纳百川,永不干涸。
空杯能容至真至纯之美酒,白纸能画最美最好的图画。
量小非君子,妒忌生祸心。
做人大度,方能大气;胸怀博大,可容世界。
4、上善若水。
做人的最高境界。
“水利万物而不争”。
最高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5、厚德载物。
德积够了,便可“载物”,便是达到人生最高境界。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6、大爱无疆。
爱是美好的源泉,爱是最美的语言,大爱到无疆的境地,让所有人生活在爱的海洋里。
7、天道酬勤。
业精于勤,熟能生巧,成事以勤为贵,上天也只眷顾勤劳和勤奋的人。
8、共赢精神。
私欲利一时,共赢传千秋。
共赢精神是中华传统智慧的结晶,是世界上最传统也是最先进的精神,是全球社会最主流的思想,是人类信仰的核心。
1 / 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宝贵财富,它是历史的结晶,是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古老文明国家,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精髓。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面貌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三个方面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它注重道德伦理的培养和社会秩序的建立。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是仁、义、礼、智、信。
其中,仁是指关爱他人,以及尊重和包容他人的道德品质;义是指对事物的正义判断和正确行动的价值观;礼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智是指人们学习和思考的能力;信是指言行一致,守信用的品质。
儒家思想追求“和而不同”的境界,主张个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强调顺应自然、超越尘世的生活态度。
道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是道、无为、自然、隐逸。
其中,道是指自然规律和人类行为规范的绝对道理;无为是指顺应自然,不主动干涉事物发展的态度;自然是指追求本真、质朴的生活方式;隐逸是指返璞归真,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道家思想强调宇宙万物的统一性和相互依存,主张身心合一,以达到内外和谐的境界。
三、佛教思想佛教思想强调解脱和智慧的追求,注重个体的修行和对众生的慈悲。
佛教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是般若智慧、慈悲、戒律和禅定。
其中,般若智慧是指超越表象,洞察事物本质的智慧;慈悲是指对一切众生心存慈爱和慈悯的态度;戒律是指修行者应遵循的道德规范;禅定是指修行者通过冥想等方式,达到心灵与世界的和谐境界。
佛教思想强调缘起性空,追求般若智慧以超越痛苦和纷扰,追求超越个体的解脱和智慧境界。
总结起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就是了解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的精髓。
儒家思想注重人伦道德和社会秩序的建立;道家思想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心灵修养;佛教思想注重解脱和智慧的追求以及对众生的慈悲。
传统文化的精髓

传统文化的精髓
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其独特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以及对人类生活的智慧和丰富的经验积累。
传统文化的精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尊重与和谐:传统文化注重尊重他人、尊重自然、尊重传统和尊重祖先。
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这种尊重和和谐的态度帮助人们建立起良好的道德伦理观念和社会秩序。
2. 倡导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注重传统的传承和发扬,但同时也鼓励人们进行创新和发展。
通过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保持了其独特性和活力。
3. 崇尚品质与雅致:传统文化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方式和艺术欣赏。
它强调修身养性,培养个人的修养和品质,同时也重视艺术、文学、音乐、舞蹈和建筑等方面的雅致。
4. 强调道德和伦理:传统文化注重道德和伦理观念的培养,强调人的责任感和义务。
它教导人们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遵守道德规范,以及秉持正直和诚信的原则。
5. 面向自然和宇宙:传统文化深深地扎根于自然和宇宙的观念。
它鼓励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的规律,追求与宇宙和谐统一的生活方式。
这些精髓构成了传统文化的核心,代表了人类智慧的结晶,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人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不断进步的重要基石。
:中国文化精神大要

第一讲:中国文化精神大要一、以人为本(一)人乃万物之灵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主要和最鲜明的特征。
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
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万物之灵。
——《尚书·泰誓》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荀子·王制》人与天地参: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
——《荀子·天论》明分使群:(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人何以能群?曰:分。
分何以能行?曰:义。
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
故序四时,裁万物,兼利天下,无它故焉,得之分义也。
故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故室不可得而居也。
不可少顷舍礼之谓也。
——《荀子·王制》离居不相待,则穷;群而无分,则争。
穷者患也,争者祸也,救患除祸则莫若明分使群矣。
——《荀子·富国》(二)礼之起源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
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
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荀子·礼论》故先王案为之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愚能不能之分。
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然后使愨禄多少厚薄之称,是夫群居和一之道也。
——《荀子·荣辱》(三)重视教化,强调修养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周易·贲卦》王弼注: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人文也。
孔颖达疏: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
中国文化两大特征:高扬君权,重视师教,淡化神权;强调明道、正谊、节制物欲、自我完善。
二、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起源,始于原始文化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深厚广泛,历经千年而不衰。
它凝聚了华夏民族的智慧和价值观,体现了中国人对道德、礼仪、艺术等方面的追求。
本文将着重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思想观念、文化艺术和社会道德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思想观念1. 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秉持着天人合一的思想,这是一种哲学观念,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相互关联的整体。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之间是密切相连的,人类需要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追求内心的平衡和生活的幸福。
2. 中庸之道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思想主张“一切事物要遵循适度的原则”,即中庸之道。
这种思想认为过度和极端都不可取,追求一种平衡和稳定的生活方式,不仅包括个体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3. 仁爱和家庭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和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怀。
尊敬长辈、孝顺父母,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
同时,传统文化中倡导仁爱之心,对他人要有关爱之情,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二、文化艺术1. 书法与绘画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法与绘画被视为独特、卓越的艺术形式。
书法是中国文化独有的一种艺术,它追求笔墨的神韵和意境的表达。
绘画则以山水画、花鸟画等形式为主,注重表达出自然界的美景和情感。
2. 音乐与舞蹈中国传统音乐与舞蹈传承着悠久的历史,它们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音乐以琴、瑟、筝等乐器演奏为主,旋律悠扬、细腻动人。
舞蹈以古典舞为代表,通过舞姿、手势等方式表达情感和故事。
3. 建筑与园林中国传统建筑与园林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致的设计而闻名。
传统建筑注重对自然环境的借景利用,同时追求平衡、和谐的美感。
传统园林则强调塑造空间的美,通过布局、景物等手法,给人以平静和舒适的感觉。
三、社会道德1. 尊师重道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师长和遵循道德规范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
尊敬老师和长者,是中国文化中的传统美德。
学生要竭尽全力向老师学习,并且对老师和他人保持尊敬和感恩的心态。
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爱国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2.临患不忘国,忠也。
――《左传·昭公元年》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礼记·儒行》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
――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8.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病起书怀》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11.精忠报国。
――《宋史·岳飞列传》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明志13.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1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秦伯》16.志不强者智不达。
――《墨子·修身》1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18.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诫外生书》19.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20.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耿?列传》21.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
――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2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晁错论》23.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石成金《传家宝·俗谚牧民》==================================================== 持节2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简要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

简要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简要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1、以人为本的主体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以人为本”落实在政治上是“以民为本”,即民本思想。
中国历史上民本思想源远流长,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封建社会末期的进步思想家、政治家,几乎都主张和宣传“民本”思想,从而使之成为中华文化中影响最广、延续最久的一种哲学和政治思想。
2、刚柔相济的坚忍精神。
刚柔相济是中国人人生态度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中华民族精神中最具有积极意义的内容。
孔子创立儒家重“刚”,但也不失“柔”。
中国文化是强调“儒道互补”的,即阳刚必须与阴柔适当配合。
3、贵和尚中的中和精神。
“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独特的作用,它不仅是一种思想观念,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
“中和”思想的传承特别重要。
儒家传统是以夷制夷,德化怀柔,多采取羁縻政策。
4、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
从历史上看,中国文化能够以“和而不同”的理念走和平共处,共同发展之路,对世界文明的多元发展颇有贡献。
5、仁者爱人的人道精神。
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是“仁者爱人”,即仁爱思想。
中华民族这种道德传统和深厚博大的“仁爱”正是今天互帮互助、助人为乐和为维护社会利益、人民利益而不惜牺牲自己利益的精神源泉。
扩展资料: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传承:“国学热”、“传统文化热”绝不是要回到过去,最关键的是通过国学与传统文化,传承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并使之在现代焕发出新的风采,创造出适应时代的文化形态,并应用到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时期,我们应弘扬其优秀成分,剔除其糟粕内容,并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传承创新,用当代中国人的心胸、智慧、胆识不断激活这些精神;树立和强化国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认同中国文化的时代意识和振兴中华文明的使命意识,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精神动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精要》课后有感
暑假期间,烈日炎炎,依旧选择留校倾听各位老师的精品课程。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精要》这门课程的学习,虽然为期只有短短的三天,但三位老师的讲解却让我印象颇为深刻,也挺有感触,现在大致依老师所讲的内容来谈谈个人感想。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先秦时期,事实上也是中国人思想最活跃的时期,无数朴素的思想交织出智慧的火花,真的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对我们来说,比较有名点的孔孟,老庄,墨翟,荀况韩非李斯一脉,他们的思想既对立又有相容,真要研究要下工夫,篇幅就更不提了。
孔孟是儒家的代表,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之深远不言而喻,中庸之道,仁义礼智信,实为安身立命之根本。
古有云: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说的是孔子带大家从野蛮进入文明。
正如郭老师所说:“孔子最伟大的创造是以仁爱为核心价值的仁、义、礼、智。
”孔子的落脚点,在于人的自身道德修养,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手段的温和上。
这也是他的理论被后世推崇及统治阶级利用的最重要的原因。
老庄则为道家代表,这也是对中国人影响极其深远的思想。
通常道家被认为是消极避世思想,从道德经到逍遥游,从无为而治到另眼看世界,为人们找到了一种心灵上的归宿,解脱,这也是道家被看作宗教的原因。
所谓“道”,是原始浑朴、混沌未分、深远精微、连绵不绝的状态,用“无”来表示本体的“道”。
料想邓小平先生当初的那句“善于守拙、决不出头、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也正是蕴含的这个哲理吧。
最让我感兴趣的还是老师讲解的关于《孙子兵法》的那节课。
作为华夏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中璀璨的瑰宝,《孙子兵法》不仅仅是一部兵书,不仅止于中华文化中的重要遗产,她更代表着炎黄子孙的智慧、思想、文化,是几千年华夏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智慧根基、源泉,是华夏智慧与朴素思想的象征。
从“合于利而战”、“不战而取人之兵”的慎战到“道、天、地、将、法”的整体战,再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料事要准,要忍,出手要狠,善后要稳,在现代,孙子兵法的作用远远不再局限于一本军事著作的范畴,它还被广泛运用于政治斗争、商业竞争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我们办起事来多几分智慧,少走些弯路。
而后出现的魏晋风流时代远观为唯美主义和行为艺术,其实近看则充满的深深的无奈与悲哀。
魏晋之际混乱而痛苦的历史事实,让当时的名士们思治而不得,苟全性命于乱世,对文化、思想和社会风气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那些循规蹈矩,那些道貌岸然,似乎都成了一个个玩笑,传统的力量在无形里消失,越来越多的名士在无望的明天面前选择了叛逆。
有些人,佯狂而避世,在清醒与沉醉里优游,在痛苦和癫狂里迷失,于是就有了所谓的“魏晋风流”。
他们注重精神世界的纯净,无视功名利禄和富贵,内心旷达,形迹放浪,性格通脱;他们思想解放,谈吐新异,蔑视礼教;他们聚隐山林,弹琴咏诗,饮酒长啸。
这一系列不为世人所理解的行为就反映了整个时代对传统礼教的挑战,对腐朽文化的不满,老庄思想是其最锐利的武器。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且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
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最后,也正如老师最后一节课给我们大家说的那样,我们要重视教育的传统,由学来造成人,由人来造成学,争取教育平民化,让人们都享有教育权,能够公平教育。
此外,所谓实践出真知,我们也要重实践、习行的精神,做到通经致用、明体达用,理想与现实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