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学生我的班》读后感
乌空三年级班

乌空三年级班乌空三年级班是我所在学校的一支优秀的班级,我们的班级一直以来都秉持着“团结、努力、进取”的精神,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在这三年的学习生活中,我们经历了许多难忘的时刻,收获了宝贵的成长和友谊。
乌空三年级班的团结是我们班级的一大特点。
班级中的每个同学都非常团结,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中,我们总是能够相互扶持,共同进步。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互相讨论问题,互相帮助解决难题。
在班级活动中,我们也总是能够团结一心,积极参与,共同完成任务。
正是因为我们的团结,我们的班级才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
乌空三年级班的努力是我们班级的另一个特点。
在学习上,我们班级的同学们总是能够全力以赴,努力学习。
无论是上课还是课下,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去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考试中,我们也总是能够取得好成绩,这离不开我们的共同努力。
在其他方面,我们班级的同学也都非常努力。
在体育课上,我们总是能够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
在艺术课上,我们也总是能够发挥创造力,做出精彩的作品。
正是因为我们的努力,我们的班级才能够不断取得进步。
乌空三年级班的进取是我们班级的又一个特点。
我们班级的同学都非常有进取心,总是勇于迎接新的挑战。
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敢于尝试新的事物,勇于追求进步。
在学习上,我们不仅仅满足于课本上的知识,还会主动寻找更多的学习资源,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在其他方面,我们也总是积极参与各种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
正是因为我们的进取,我们的班级才能够不断超越自我,取得更好的成绩。
乌空三年级班是我学校的一支优秀的班级,我们的团结、努力和进取精神使我们的班级成为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集体。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继续保持团结一心,努力学习,不断进取,为实现更大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努力奋斗,我们的乌空三年级班一定能够再创辉煌!。
《我们这一班》观后感

《我们这一班》观后感《我们这一班》是一部讲述了一个中学班级同学们成长与团结的电影。
在观看这部电影后,我深受感动。
下面我将从剧情、人物形象和主题三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观后感。
剧情电影《我们这一班》以一个中学班级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团结友爱、共同成长的故事。
影片通过描绘成绩优秀的学生董泽矛盾与其他同学之间的争斗,展现了一个班级的成长过程。
整个剧情紧凑,情节跌宕起伏,深入生活,让观众足够共鸣。
在电影中,董泽作为一个拥有超高智商的学生,带领着整个班级一路成长。
他的矛盾与其他同学之间的冲突,让我们看到了这个班级中各种类型的学生,他们有着各自的烦恼和问题。
但是通过大家一起努力、相互帮助,他们不仅克服了内部矛盾,还在学业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电影的剧情充满了正能量,使人深感这个班级像一个大家庭般的温暖。
人物形象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刻画鲜明,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特点。
董泽是电影中最引人注目的角色之一,他聪明、才华横溢,但也带着一些孤僻和自卑。
他在整个故事中的成长过程令人动容。
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班主任李老师,如同一个慈爱的母亲,用她温暖的关怀和教诲,帮助董泽克服自卑心理,激发他的潜能。
除了董泽和李老师,其他同学们也都有各自鲜明的性格。
有内向害羞的学生,有开朗活泼的学生,还有一些特立独行的学生。
这些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赋予了电影更多的色彩和张力,也让观众对各个角色产生了深深的情感共鸣。
主题《我们这一班》的主题是团结、友爱、共同成长。
电影通过展现班级中不同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传递出了班级团结的重要性和力量。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问题和烦恼,但是只要大家团结一心,互相鼓励、支持,就能共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电影中还强调了个体与集体的关系,用一个班级的成长来讲述个人成长的过程。
在班级中,每个学生都发挥自己的优点,为班级的发展做出贡献。
电影通过这样的剧情,告诉观众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总结电影《我们这一班》不仅通过鲜明的人物形象、紧凑的剧情刻画了一幅让人难以忘怀的中学班级成长画面,更让观众深刻认识到班级团结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把班级还给学生读后感

把班级还给学生读后感读后感,《把班级还给学生》。
《把班级还给学生》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
作者在书中深刻地揭示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引起了我对教育的深刻思考。
在书中,作者指出了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教育过度商业化、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空间、教育过度依赖考试分数等。
这些问题无疑是当前教育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也是制约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原因。
作者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比如减少考试分数的权重、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改变教育的商业化趋势等。
这些建议都是非常有建设性的,对于解决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对教育产生了新的认识。
我意识到,教育应该是一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而不应该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
教育应该是一种自由、开放的过程,而不应该是一种封闭、机械的过程。
教育应该是一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过程,而不应该是一种灌输、机械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该是主体,而不应该是客体。
他们应该有自主学习的空间,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
同时,我也意识到,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结果。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够解决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让教育回归本质,让学生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
总的来说,读完《把班级还给学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让我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我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共同努力,一定能够解决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让教育回归本质,让学生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
教师阅读书目及读后感

教师阅读书目及读后感《教师阅读书目及读后感》读后感篇一《教师阅读书目及读后感》读后感当老师的,那阅读书目可就像一座藏满宝藏的神秘岛屿,每一本书都是一颗闪闪发光的珍珠,等着咱去挖掘、去品味呢。
读了这些书,再写读后感,那感觉就像是一场奇妙的心灵之旅,一路上有惊喜,有触动,当然也少不了些纠结和反思啦。
就拿《正面管教》这本书来说吧,刚翻开它的时候,我还想着,这不就是些老生常谈的教育方法嘛,能有啥新花样呀?可越读越觉得,嘿,自己之前真是太“轻敌”了。
书里讲的那些关于如何用积极的方式引导孩子,既不娇纵也不严厉的法子,那可真是说到点子上了。
我记得有一回,班上有个调皮捣蛋的小家伙,上课老是交头接耳,搞小动作,我那火“噌”一下就冒起来了,狠狠批评了他一顿。
结果呢,那孩子低着脑袋,一声不吭,可第二天还是照旧。
当时我那个气呀,又无奈。
后来读了《正面管教》,我试着换了种方式。
我找了个课间,把他拉到教室外的走廊上,心平气和地跟他聊,先肯定他平时一些小优点,比如脑子转得快呀,然后再指出他上课这样做影响了自己和别人学习。
我还跟他一起商量,要是管不住自己想说话了,就悄悄在本子上记一笔,下课了再找我说。
没想到,这招还挺灵,那孩子慢慢收敛了好多,上课也能认真听讲了。
这就好比你拿着一把钥匙,之前老是用错方向去开锁,怎么都打不开,现在找对方法了,“咔哒”一声,门就开了呀。
还有《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那简直就是老教师在你耳边的谆谆教诲呀。
里面提到的好多教学实际中会遇到的问题,都给出了特别实用的解决思路。
像怎么让那些学习基础差的学生提起学习兴趣,书里讲可以根据他们的水平设置一些个性化的小任务,让他们能尝到成功的滋味,有了成就感,自然就愿意学了。
我曾经教过一个学生,数学成绩那叫一个差,每次考试都不及格,自信心都快被打击没了。
我就按照书里说的,给他单独布置一些简单的数学题,从最基础的运算开始,他每做对一道,我就狠狠夸他,还给他个小贴纸奖励。
慢慢地,他眼睛里开始有光了,主动找我要题做,成绩也一点点往上提。
我的同班同学读后感

我的同班同学读后感
我读完了《我的同班同学》,这是一本非常感人的小说。
故事发生在小镇上的一所中学里,讲述了主人公小杨和他的同班同学们的故事。
小杨是一个内向、孤僻的学生,因为性格不合群而被班上的同学排挤和欺负。
他的同班同学们在班上造谣、捉弄他,在他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总是故意疏远他。
然而,在小杨遇到了一些困难后,一些同学却开始关注他,帮助他度过难关。
在阅读这本小说的过程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的重要性。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忙于自己的事情而忽略了身边的人。
但是,这本小说告诉我们,在我们的生命中,每一个人都需要关注和关心。
正是因为班上的同学们开始关注小杨,他才能够克服困难,成长为一个更加自信、勇敢的人。
除此之外,这本小说也提醒我们要正视和面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在小杨的故事中,他因为内向、孤僻而不被同学们喜欢。
但是,在他的同学们开始关注他之后,他也开始尝试改变自己,变得更加活泼开朗。
这个过程告诉我们,只有正视自己的不足,才能够改变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小说。
它让我感悟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的重要性,也让我明白了要正视自己的不足,积极改变自己。
我相信,读完这本小说后,你也会有所收获。
- 1 -。
写一篇关于梁晓声《我的小学》的读后感

写一篇关于梁晓声《我的小学》的读后感全文共3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写一篇关于梁晓声《我的小学》的读后感篇1梁晓声是一位当代闻名遐迩的作家,但他的小学时光却充满着复杂的曲折历程。
有人说:“贫穷不是罪恶,富贵也不可耻!”但这句话似乎与梁晓声格格不入。
梁晓声的童年却因贫困带来了自尊的伤害。
最近读了梁晓声的纪实性文章《老师》中节选的一篇《我的小学》。
读完之后,我心中像翻倒了五味瓶,同时也触动了我身为人师的心弦。
这是一篇纪实性文章。
主要写了梁晓声在童年时代在小学生活中因为家境贫寒,衣着褴褛,遭到班主任及同学的轻视及侮辱,使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过早地对人生产生了怀疑,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但在梁晓声无比灰暗的小学生活中,却有一位语文老师无声地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在精神上鼓舞了他,这位语文老师不嫌弃他衣着破旧不堪、蓬头垢面,反而亲切地为他理发,理掉满头让师生们嗤之以鼻的虱子。
不仅如此,学习上,语文老师也给予了他更多的自信,善于发现梁晓声的闪光点,给他创造了一个讲故事的平台,在学生中树立威信。
语文老师的言行处处为梁晓声着想,挽救了一个萌生辍学念头的作家,所以这位作家现在回忆起来,一直把他的语文老师尊称为他的第二位母亲。
可见,语文老师在梁晓声心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
一个是蔑视他、处处与他过不去的班主任,一位是爱他、为他着想、鼓励他的语文老师,在一个孩子眼里孰轻孰重,毋庸置疑,孩子们都喜欢后者。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不禁扪心自问:“作为言传身教的我,在学生心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其实,每个人都有美好的愿望,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我的心愿就是做孩子们心中的好老师。
我的出发点确实不错,但往往事与愿违,我很想让课堂活跃起来,但当一个小小的问题就足以让学生们死气沉沉好长时间,作为老师,你的无名之火能压抑住吗?我也想对孩子平等相待,但有的差生明知自己基础差,还不笨鸟先飞,整天虚度年华,你能不恨铁不成钢吗?我更想让孩子全面发展,但当征求孩子们在趣味运动会中谁想参加投沙包游戏时,一个个木讷的表情回答我无人乐意,你能不对他们失望,不暴跳如雷吗?这就是我和孩子们目前的相处状态。
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

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读后感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读后感1我阅读了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当我第一次读到苏霍姆林斯基这段真诚的话时——"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上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
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扩大,并且像我以后才意识到的那样,连我不曾教过课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
"使我的思想受到了深深的洗礼。
一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深切地反映出了苏霍姆林斯基在自己的教育实践里所流露出的爱,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和对教育孩子的热情,他真正做到如他所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爱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的爱崇高伟大,是整个心灵的付出,是无私的奉献与自我牺牲。
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是爱孩子,我们对孩子的爱应该是始终如一的,坚持不懈的,面向全体的。
正如他书中所言:"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读后感《《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只有这样,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能赢得孩子的心。
也才能真正体会到一个教师所有的幸福和快乐。
爱孩子,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
《班级生长的支点》读后感

《班级生长的支点》读后感
《班级生长的支点》是一本关于主题班会活动的书籍,作者在书中不仅阐述了理论之思,还指出了实践之维,为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了详细的指导和建议。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于班级生长的关注和热爱。
书中通过分析来自实践的问题逻辑和实践路径,提出了许多实用的方法和技巧,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开展主题班会活动。
全书共由三个部分构成,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部分探讨了来自实践的问题逻辑,并分析探讨了实践路径。
这部分内容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主题班会活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同时也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第二部分确立了基本的探讨框架,构建了班会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整体框架及实践范式。
这部分内容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结构和模式,使得在开展主题班会活动时可以有更加系统和科学的指导。
第三部分围绕主题班会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学生分析,深入探讨了如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和实施更加符合学生需求和特点的班会活动。
这部分内容对于我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如何更好地关注学生需求和特点,以及如何设计和实施更加有效的班会活
动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总的来说,本书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籍,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具有很好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主题班会活动的有效开展方式和技巧,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关注学生需求和特点,为班级的生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学生我的班》读后感
李国斌老师的以自身经历写成的《我的学生我的班》感人至深,李国斌老师既不是文艺界大腕也不是社会名人。
潜心治学的他不仅深受学生们爱戴,更在教育教学上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绩。
2004年,经确诊身患绝症后,用顽强的毅力在化疗的间隙坚持工作,对教书育人工作进行了较为系统和专业的整理和归纳。
这种精神正是姚文忠教授所赞誉的:“笃定人生选师范,我的学生我的班。
字字珠玑金盘溅,笔浸宝墨血如天。
症有绝处心如铁,声镀杏坛绕长天”。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为祖国的建设与发展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
怎样才能不辜负“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光荣的称号,怎样才能完成党赋予的培养人才的责任,这是每个教师必须认真对待并要用实践作出回答的问题。
李老师对这个问题用自己的生命实践诠释了这个严肃的问题。
好教师首先必须有敬业精神,要毕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要做到这一点,就应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意义,从而深深地热爱教育事业。
现代的时代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
国与国的竞争主要体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靠的是教育,靠的是教师兢兢业业的工作。
只有深深地认识这一点,才能激发对教师工作的热爱,也才能把这种爱倾注到对学生的教育中去。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师的具体工作在于“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说教师要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给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懂得、各种事理。
这就要求教师应具有“学而不厌,悔人不倦”来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与此同时,教师要有崇高的理想,完善的道德情操,坚定的信念,
顽强的意志品质,并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浅够默化的影响和熏陶。
这样,才能培养出祖国需要的,全面发展的,能适应竞争形势的有用之才。
其次,必须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
在这点上,李老师当之无愧。
教师应该是一位雕塑大师,能将一块坯材,用自己的思想与感情,将它雕塑成一件艺术精品。
从本质上看,学生并不存在好与差之分,“差生”之所以“差”,原因在于他们潜能被种种主客观因素所束缚,而未得到充分的释放而已。
来自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和来自客观的影响。
主客观的因素,都会严重束缚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挥,都会成为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的障碍。
正因如此,我们教师对这些所谓的“差生”,更应加备的关爱与呵护。
在他们身上,我们要倾注全部的爱,去发现他们学习上每一点滴的进步,去寻找他们生活中,品德上每一个闪光点,然后运用激励机制,加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励,恢复
向感到温暖,增强自信,从而缩小师生间心灵上的距离,使他们产生“师性”。
这样,才会在他们成长与发展的道路上有一个质的飞跃。
第三,一个好教师还必须十分重视“言传”外的“身教”,要以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表率使学生从教师身上懂得什么应为之,什么不可为。
因此,教师的教学,待人接物,行为举止,一言一行都必须认真、稳重、规范、得体,切不可马虎、轻率、任性、不负责任。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和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心灵沟通,向学生畅开心灵,既可以向学生谈自己从人生中取得的宝贵经验,也可以向学生坦诚地公开自己的生活教训,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你不仅是良师还是益友。
经过这次师德师风学习,我受益良多;师德师风的建设对于一个学校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师德师风良好的环境学生才能健康茁壮成长;老师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