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公园建设与文化精致原则
城市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设计原则及步骤

城市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设计原则及步骤发表时间:2019-03-20T15:53:39.070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34期作者:张曼[导读] 应充分考虑城市地域文化,挖掘可持续发展文化,适当加入历史文化因素,使文化主题公园更具有文化底蕴。
烯美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广东深圳 518000摘要:文化主题公园是城市文化组成的重要部分,可以充分体现城市地域文化特色,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因此城市文化主题公园的建设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在进行城市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设计时,需要遵循整体性、地域性、可持续发展及创新性设计原则,并结合当地文化需求、挖掘可持续发展文化、加入历史文化元素及与文化活动保持密切的关系四个方面进行科学设计,以此达到城市文化主题公园建设的理想效果。
关键词:城市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设计原则;设计步骤引言城市文化主题公园建设可为当地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娱乐场所,美化人们生活环境,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在对城市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进行设计时,需要全面考虑到城市地域文化特色、地域情况、可持续发展文化等情况,对设计方案进行系统分析,确保设计的合理性、科学性、协调性,使文化主题公园能充分彰显本城市的精神文化与历史文化,以此推动城市的个性化发展。
一、城市文化主题公园建设意义城市文化主题公园是一个城市的文化象征,也是一个城市的精神面貌。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文化主题公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可以为城市发展带来良好的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推动城市的科学发展。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城市生活环境要求在不断变高,人们高品质的生活追求主要体现精神需求与生活环境美化两个方面。
在人们精神需求方面,城市文化主题公园有着较多的绿植,可以为人们打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有效缓解人们生活压力,满足人们精神需求。
在生活环境美化方面,城市文化主题公园可以通过艺术形式向人们呈现地域文化,满足人们视觉上的享受,美化人们生活环境。
城市公园建设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城市公园建设应该遵循哪些原则城市公园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交往等方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要建设一个优质、实用且可持续的城市公园,并非易事,需要遵循一系列的原则。
首先,以人为本的原则是城市公园建设的核心。
公园的使用者是广大市民,因此公园的设计和规划应充分考虑到不同年龄段、不同兴趣爱好、不同身体状况人群的需求。
比如,要为儿童设置专门的游乐设施区域,确保其安全性和趣味性;为老年人提供平坦舒适的步行道和休憩空间;为年轻人规划运动场地,如篮球场、羽毛球场等。
同时,公园的设施和布局应便于残疾人通行和使用,体现对弱势群体的关怀。
此外,还应考虑到人们的社交需求,设置宽敞的广场、草坪等供人们聚会交流。
功能多样性原则也是不可忽视的。
一个好的城市公园不仅仅是供人们散步休闲的场所,还应具备多种功能。
除了提供观赏景观,还应有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科普教育等功能。
比如,可以通过种植多样化的植物,打造生态湿地等,促进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在公园中设置文化展示区域,展示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增强居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设立科普标识牌,介绍植物、动物的知识,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素养。
生态优先原则在城市公园建设中至关重要。
公园应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地形、地貌和生态系统,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选用本地植物进行绿化,因为本地植物适应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易于养护且更能吸引本地的动物和昆虫,有助于形成稳定的生态群落。
同时,合理规划水资源,采用雨水收集和循环利用系统,减少对市政供水的依赖。
在建设过程中,要避免使用对环境有害的材料和施工方法,确保公园的建设和运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小化。
景观美学原则能够提升公园的吸引力和品质。
公园的景观设计应注重整体美感,包括色彩搭配、空间布局、景观层次等方面。
植物的配置应考虑四季变化,做到四季有景可赏。
景观元素的组合应富有韵律和节奏感,避免单调和杂乱。
浅谈城市小公园景观改造设计的方法与原则

浅谈城市小公园景观改造设计的方法与原则城市小公园景观改造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们休闲娱乐、健身锻炼的需要,也是城市建设中重要的一环。
因此,进行小公园景观改造设计时,需要遵循以下方法与原则:一、结合当地文化特色设计小公园改造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当地文化特色,将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并适当增加人文底蕴。
例如,在南方城市中,可以考虑增加一些水景和绿植,打造一个清爽舒适的湿地公园;而在北方城市则可以充分利用冰雪等自然资源,打造一个冰雪主题公园等等。
二、绿化设计小公园的绿化设计是改造设计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设计应在最大限度地保留现有绿化的基础上,增加更多的植被,并根据不同的区域和功能进行合理搭配。
例如,在休闲区域可以增加花草、小树和草坪等植物;在健身区域则应该增加适合锻炼的大树和花坛等。
三、景观设计小公园的景观设计应与绿化设计紧密结合,充分挖掘景观和绿化元素的潜力,创造出更加舒适、自然的环境。
景观设计应该根据公园的功能和所处地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
比如休闲娱乐区域应该设置舒适的休息座椅和遮阳设施;花坛和小桥可以让游客们体验到园林小景;独具特色的景观元素可以吸引游客的注意力。
四、灯光设计灯光设计是小公园设计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它可以营造公园的夜间氛围,增加夜景观赏的乐趣,并且更好地展示公园内的优美景观。
设计师可以在公园的建筑物、景观和绿化上安装合理的灯光,让公园有更多的光线和亮度空间,并通过不同颜色和强度的光线营造不同的氛围。
五、可持续性设计在进行小公园改造设计时,应注重可持续性设计,并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选择可持续性的设计方案,从而减少环境的影响,并保护自然生态系统。
这一点非常重要,仅靠简单的景点设计和装置美化,并不能真正提升小公园的吸引力和永久性。
小公园的景观改造设计是城市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需要根据当地的文化特色和生态环境选择合适的设计方案。
通过充分考虑绿化设计、景观设计、灯光设计等方面的要素,设计出富有特色和文化氛围的小公园,让它成为城市美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满足人们日常休闲娱乐、健身锻炼的需求。
主题园建设与文化精致原则

主题园建设与文化精致原则一、前言主题园(The me Park)是一种以游乐为目标的拟态环境塑造,或者称之为模拟景观的呈现。
它是从游乐园(Amusement Park)演变而来的,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给予游乐形态以某种主题,围绕既定主题来营造游乐的内容与形式,园内所有的色彩、造型、植栽等都为主题服务,成为游客易于辨认的特质与游园的线索。
主题园是一个非日常的舞台化世界。
美国迪斯尼乐园(Disneyland)最早开创了这种形式并带动了它全世界的普及,而我国于1989年开幕的深圳“锦绣中华”,则创建了一个汇合我国风光名胜并具传统特质的“小人国”,标志着我国主题园进展的起点并成为一个成功的代表。
目前国内主题园建设方兴未艾、反响热烈,然而却多基于商业的观点与目的,忽略了许多历史背景及文化传统内涵的承载,规划设计与经营管理也多粗糙与缺陷,长此下去势必会慢慢失去其魅力。
主题园不仅仅是一种游乐方式与商业手段,它还是一种文化形态,由于它具有解释文化的功能。
如何结合我国的国情与文化特点来进展这种在西方背景下产生的文化形态,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二、主题园的产生及进展1.游乐园的兴衰游乐园是主题园的前身,它的形式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腊、罗马时代的集市杂耍,在当时的目的是通过音乐、舞蹈、魔术表演、博彩游戏等手段来营造热闹气氛、娱悦公众及吸引顾客。
这种吸引人的媒介随着贸易形态的转变,逐步演变成专门的户外游乐场地。
17世纪初,欧洲兴起了以绿地、广场、花园与设施组合再配以背景音乐、表演与展览活动的娱乐花园(Pleasure Garden),这可称之游乐园的雏形。
它在以后的进展中逐步加入了一些机械游具,至1937年的纳也纳世界博览会,其中展示的乘驰(Rides)及多种机械娱乐设施使得世界各地的游客为之一惊,随后各地纷纷效仿,使气氛温与轻松的娱乐花园最终转变成了以机械游具为特色,追求喧哗刺激的游乐园。
游乐园理念很快由欧洲传至美国,1845年在纽约市辟建的Vauxhau Garden是美国游乐园的起点标志。
主题园建设与文化精致原则

主题园建设与文化精致原则导读:本文主题园建设与文化精致原则,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合娱乐和展览的新类型——“民俗村”产生了。
它利用野外博物馆的形式来展示民俗风情以及过去和现代的生活情境。
游乐成为主要目标,展品也摆脱了必须完全是文物的限制,而只是作为一种背景或道具。
“民俗村”和“小人国”一样,也具有浓缩历史与风情的优点,而且加入了人的活动,更易于主题情节的表现。
如夏威夷的波黑尼西亚文化中心,通过演员和志愿者的现场表演,展示各岛土著的生活起居和不同文化层面,提供了一个西太平洋群岛的缩影。
如今,“民俗村”这种形式尤其受那些具有浓郁民俗风情的国家和地区的欢迎,成为它们发展主题园的主要方向。
“民俗村”的主题展示方式还反过来影响了野外博物馆的建设方向,使其开始强调动态展示和寓教于乐。
如日本的明治村开馆后,就经常举办各种模拟过去生活情境的展览,并让身着当时服饰的人物和现在的营业方式相配合。
村内还铺设了轨道,把明治时代最早的有轨电车和蒸汽机车用作参观工具,大大提高了参观者的兴趣。
4.亚洲主题园的发展主题园的世界性推广近10年来尤其在亚洲获得巨大响应,日本是最早将主题园作为一种西方文化来输入的,最初主要应用于博览会的建设上。
而1983年东京迪斯尼乐园的开幕则真正揭开了日本发展大规模主题园的序幕,它完全以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迪斯尼世界为样板,设施与管理也几乎完全相同地输入,其丰富的主题和展示方式给日本的娱乐业以巨大的震撼。
在其成功的吸引下,许多企业纷纷投资主题园,1983年长崎的荷兰村、1986年日光江户村、1989年Guriyuch五国、1990年SpaceWorld、天保山HarbourVillage……等大规模主题园相继开业,如今已开发的主题园有近30所,而据建设省资料。
包括自治团体、民间企业所提出的计划已达130所。
台湾地区也是亚洲主题园建设的一个热点,1983年亚哥花园的建立标志着台湾主题园的诞生。
城市公园建设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城市公园建设应该遵循哪些原则在现代城市的发展中,城市公园作为人们休闲、娱乐和亲近自然的重要场所,其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一个成功的城市公园不仅能够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品质,还能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精神寄托。
那么,城市公园建设应该遵循哪些原则呢?一、以人为本原则城市公园的首要服务对象是城市居民,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这意味着要充分考虑人们的需求和使用习惯。
比如,公园的出入口设置应方便居民进出,道路系统要流畅且安全,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和身体状况的人群通行。
同时,要配备足够的休憩设施,如长椅、亭子等,让人们在游玩过程中有地方休息。
此外,公园的设施和活动区域应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进行规划。
比如,为儿童设置专门的游乐区,配备安全有趣的游乐设施;为老年人提供安静舒适的休闲空间,方便他们进行晨练、下棋等活动;为年轻人打造运动场地,如篮球场、羽毛球场等,满足他们的健身需求。
还要关注特殊人群的需求,如设置无障碍通道,方便残疾人进出公园;在公共卫生间设置无障碍设施,为特殊人群提供便利。
总之,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要让公园真正成为人们愿意去、能够舒适地享受的地方。
二、生态优先原则城市公园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过程中应优先考虑生态保护和恢复。
首先,要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地貌和植被。
如果公园选址在荒地或废弃地,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地形和土壤条件进行规划设计,减少大规模的土方工程和植被破坏。
其次,选择适宜的植物品种进行种植。
优先选用本地植物,因为本地植物适应本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更容易成活和生长,同时也有助于维护本地的生态平衡。
在植物配置上,要注重多样性,形成乔、灌、草相结合的植物群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另外,要合理规划公园的水系。
保持水体的自然流动和循环,加强水质的保护和治理,营造出清澈、宜人的水景。
可以通过建设湿地、生态驳岸等方式,增加水体的自净能力,为水生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
主题公园规划方案的设计原则

主题公园规划方案的设计原则随着人们对休闲娱乐的需求不断增加,主题公园作为一种新兴的娱乐方式已经成为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主题公园规划方案的设计原则是确保公园能够满足游客的需求,同时兼顾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本文将探讨主题公园规划方案的设计原则,以期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多样化的主题和故事情节主题公园的核心在于其独特的主题和故事情节。
一个成功的主题公园应该有多样化的主题,以吸引不同年龄、不同兴趣爱好的游客。
例如,动物主题、历史文化主题、科技创新主题等等。
这些主题可以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使游客能够身临其境地参与其中。
因此,在规划方案中,需要有一套完整的主题和故事情节设计,并且要确保故事情节能够贯穿整个公园,为游客提供一个连贯的体验。
二、合理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设计主题公园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设计是决定游客体验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规划方案中,需要根据主题和故事情节的要求,合理安排各个区域的位置和面积。
同时,要考虑游客的流线和便利性,确保游客能够顺畅地在公园内移动。
景观设计方面,需要注重细节,创造出与主题相符的独特景观,如建筑物、植被、水景等,以增加游客的观赏和互动体验。
三、丰富多样的娱乐设施和活动主题公园的娱乐设施和活动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规划方案中,需要提供丰富多样的娱乐设施,如过山车、旋转木马、水上乐园等,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此外,还可以设计一些特色活动,如主题表演、互动游戏等,增加游客的参与度和娱乐性。
同时,要注重设施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确保游客的安全和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主题公园规划方案的设计原则中,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考虑因素。
在规划方案中,需要充分考虑公园周边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
同时,要注重节能减排和环境友好型设施的选择,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还要考虑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的平衡,以确保公园能够长期运营和发展。
主题园建设与文化精致原则

主题园建设与文化精致原则在当今社会发展的背景下,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提升,园林景观建设已经成为了城市更新和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主题园林建设是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它能够以其独特的主题和创新的设计吸引人们,提供一个独特的游览体验。
在主题园建设过程中,文化精致是必不可少的原则之一,下面将针对主题园建设与文化精致原则作一详细介绍。
一、主题园建设主题园是以一个特定的主题为核心,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想像力感染力为游人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主题园的建设过程中,很重要的是创新设计和主题文化的熏陶,并把这些内在特征与周边环境相结合,将主题从图案到建筑、设施、音乐、舞蹈、喜剧、美术等方面展示和表现出来。
目的在于构建一个真正体验式的文化、艺术和学术的中心,让游览者深刻而有趣地沉浸在其中。
因此,在主题园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游客的感受体验、景点的文化内涵、旅游管理、环境保护等因素,以确保主题园的长期经营和发展。
二、文化精致原则在主题园建设中,文化精致是必不可少的原则之一。
文化是主题园的基石。
没有文化的积淀和凝聚,主题园就只是一个简单的游乐场而已。
通过深入挖掘主题的内在意义和文化底蕴,使得主题元素既具有深度又具有新意,不仅能够吸引人们的眼球,而且让游客对园内的主题文化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这不仅需要创造性的设计和创新的技术,还需要对景区文化的深入研究和挖掘。
文化精致原则要求主题园建设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造性的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
同时,主题园景区应该充分发扬文化艺术的特点,结合现代科技和艺术要素,使景区既具有传统文化体验的感性魅力,也有具有现代科技的理性科技魅力。
还需要考虑到景区的文化传递效应,通过创新的表达方式让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获得深刻的文化体验和感悟,增强游客的文化自信和传统文化认知。
最终,主题园景区的文化精致原则应该体现在景区的建筑设计、布局规划、文化节庆活动等方面。
这可以有效的提高景区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游客,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题园建设与文化精致原则一、前言主题园(Theme Park)是一种以游乐为目标的拟态环境塑造,或称之为模拟景观的呈现[a*]。
它是从游乐园(Amusement Park)演变而来的,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赋予游乐形态以某种主题,围绕既定主题来营造游乐的内容与形式,园内所有的色彩、造型、植栽等都为主题服务,成为游客易于辨认的特质和游园的线索。
主题园是一个非日常的舞台化世界。
美国迪斯尼乐园(Disneyland)最早开创了这种形式并带动了它全世界的普及,而我国于1989年开幕的深圳“锦绣中华”,则创建了一个汇集我国风光名胜并具传统特质的“小人国”,标志着我国主题园发展的起点并成为一个成功的代表。
目前国内主题园建设方兴未艾、反响热烈,然而却多基于商业的观点和目的,忽略了许多历史背景及文化传统内涵的承载,规划设计和经营管理也多粗糙和缺陷,长此下去势必会渐渐失去其魅力。
主题园不仅仅是一种游乐方式和商业手段,它还是一种文化形态,因为它具有解释文化的功能。
如何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文化特点来发展这种在西方背景下产生的文化形态,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二、主题园的产生及发展1.游乐园的兴衰游乐园是主题园的前身,它的形式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腊、罗马时代的集市杂耍,在当时的目的是通过音乐、舞蹈、魔术表演、博彩游戏等手段来营造热闹气氛、娱悦公众及吸引顾客。
这种吸引人的媒介随着贸易形态的转变,逐渐演变成专门的户外游乐场地。
17世纪初,欧洲兴起了以绿地、广场、花园与设施组合再配以背景音乐、表演和展览活动的娱乐花园(Pleasure Garden),这可称为游乐园的雏形。
它在以后的发展中逐渐加入了一些机械游具,至1937年的纳也纳世界博览会,其中展示的乘驰(Rides)及多种机械娱乐设施使得世界各地的游客为之一惊,随后各地纷纷效仿,使气氛温和轻松的娱乐花园最终转变成了以机械游具为特色,追求喧哗刺激的游乐园。
游乐园理念很快由欧洲传至美国,1845年在纽约市辟建的Vauxhau Garden是美国游乐园的起点标志。
随着19世纪末机械及工艺技术的突飞猛进,机械工业大举进军娱乐业,使游乐园彻底抛弃了表演和游人自娱的形式,转而完全依赖机械设施来满足游人对刺激的需求。
尤其是1893年George W·Gale Ferris 所发明的大转盘(Ferris Wheel)在芝加哥纪念哥伦布的博览会上使用后,更刺激了游乐园朝设置大型、惊险性机械游具方向发展。
美国成为世界游乐园发展的先锋,新的游乐园如雨后春笋般到处成立,1910~1930年是机械游乐园的黄金时代,30年虽遭经济大萧条(The great.Depression)的影响,大多数游乐园仍能支撑下来。
真正导致游乐园危机的是二战后的科技发展和经济繁荣。
随着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人们的游憩偏好也发生了改变,一部分人开始厌倦被动的机械游乐方式。
而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导致了交通形态的改变,私家车拥有量的增多使人们可以到离家更远的地方去娱乐度假。
游乐园的游人量开始急剧下降,游乐园主为保持赢利只好减少设备更新及管理的人事费用,甚至停开机械、缩短营业时间,由此造成的恶性循环更使游乐园的品质下降,其竞争力开始不如其它娱乐行业如电影院、溜冰场、赌场等。
同时,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地价及相应税收的上涨也使许多游乐园主纷纷把原位于市郊的游乐园改建为购物中心或住宅,以期获得更高利润。
到50年代中期,美国只剩下极少数的游乐园还在苦撑中经营。
2.主题园的兴起游乐园的衰落并不意味着人们对娱乐需求的放弃,只不过他们需要一种全新的、与时代相符的娱乐形态。
电影动画师沃尔特·迪斯尼(Walt disney)顺应时代潮流,以其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主题园这种形式,这是他所构想的一种能让人暂时忘却日常生活的烦闷枯燥、工作压力以及污浊环境而沉浸于梦幻的奇妙世界。
他花了几年时间规划这种让身心放松的乐土并终于把构想变成了现实,1955年成功地在加利福亚州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主题园——迪斯尼乐园,他将以往制作动画电影所运用的色彩,魔幻、刺激、娱乐、惊栗和游乐园的特性相融合,使游乐形态以一种戏剧性、舞台化的方式表现出来,用主题情节暗示和贯穿各个游乐项目,使游客很容易进入角色成为“英雄”或被追逐的“坏蛋”,从而极大地改进了游乐方式。
以前游乐园中的机械游具虽然还被使用,但已退居次要角色。
迪斯尼乐园开幕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游人趋之若鹜,主题园这种形式很快风靡了美国各地。
50~60年代是个特殊时期,美国人生活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核威胁,东西冷战的阴影之下,许多人对现实生活感到失望、厌倦和恐惧,转而对迪斯尼乐园这种的梦幻世界贯注极大的热情,以期获得暂时的麻醉和放松。
迪斯尼企业抓住机遇,又于佛罗里达州的奥兰多市(Orlando)辟建全世界最大的主题园——迪斯尼世界(Walt disney World)。
这个耗资6亿美元的主题园于1971年开幕,它包含了6大主题:①奇幻王国(Magic Kingdom);②拓荒地(Frontierland);③探险地(Adventure land);④自由广场(LibertySquare);⑤明白世界(Tomorrowland);⑥美国大街(Main street U.S.A).此外还有30km[2]的沼泽生态保留地以及“未来社区的实验原型”(Experimental Prototype Commmunity of Tomorrow 简称EPCOT)。
每个主题区都通过特定的情节、角色、背景构成特定的情境气氛,场面宏大,场景逼真。
迪斯尼世界还开始应用激光,电子高科技来创造效果。
其设施和服务也日趋综合化,周围附设的众多旅馆、网球场、游泳池,高尔夫球场、餐厅、购物中心等可以同时容纳大量游客。
3.主题园的世界性普及迪斯尼企业的决策再次大获成功,迪斯尼世界在设立的5年内调高了9次票价,每年约有3亿美元的收入。
在它的带动下,许多大型企业纷纷投资主题园。
1970年全美国只有3个主题园,至1980年增到18个,目前已有大型主题园23个,每年吸引游客超过7000万。
美国式主题园的概念也进一步推广至全世界范围,并结合各国的文化传统、自然特色和经济状况产生了许多新的类型。
它还影响了很多传统意义的博物馆、展览馆、植物园、动物园等的展示概念,使它们的表现主题和形式愈趋丰富,产生了如展示植物生态及地理环境的植物主题园、展示动物生存环境和习性的动物主题园,以及可让游客参与劳动与收获的农业主题园等。
而主题园发展最具影响力的两个类型是“小人国”和“民俗村”。
1950年荷兰的马都洛夫妇为纪念他们死在二战纳粹集中营的爱子,投资以与实物1/25的比例将荷兰典型城镇缩小建成世界上第一个小人国“马都洛丹”(Madurodam),本来是纯粹作为展览纪念之用,只是建筑模型的集合。
但这种形式很快成为主题园发展所利用的重要体裁,因为它的浓缩形式便于在短时间,小范围内展示悠久的历史或广阔的空间。
主题情节的贯穿使本来独立、冰冷的模型变成了有生命、能向人们讲述历史和描绘自然风光的情景空间。
由于手段简单而效果显著,如今“小人国”这种形式在世界各地风行一时,成为主题园营业模式中最受欢迎的一种。
“民俗村”则源于早期的野外博物馆,原来是用来专门保存和展览历史建筑物、构筑物及其局部环境的,如日本1965年开辟的明治村,把明治时代遗留下来有保存价值或属重要文物的建筑(包括建筑的一部分)近60件,相继迁到名古屋市北一片约1km[2]的丘陵地上,经复原后展出,随着主题园概念的普及,一种综合娱乐和展览的新类型——“民俗村”产生了。
它利用野外博物馆的形式来展示民俗风情以及过去和现代的生活情境。
游乐成为主要目标,展品也摆脱了必须完全是文物的限制,而只是作为一种背景或道具。
“民俗村”和“小人国”一样,也具有浓缩历史与风情的优点,而且加入了人的活动,更易于主题情节的表现。
如夏威夷的波黑尼西亚文化中心,通过演员和志愿者的现场表演,展示各岛土著的生活起居和不同文化层面,提供了一个西太平洋群岛的缩影。
如今,“民俗村”这种形式尤其受那些具有浓郁民俗风情的国家和地区的欢迎,成为它们发展主题园的主要方向。
“民俗村”的主题展示方式还反过来影响了野外博物馆的建设方向,使其开始强调动态展示和寓教于乐。
如日本的明治村开馆后,就经常举办各种模拟过去生活情境的展览,并让身着当时服饰的人物和现在的营业方式相配合。
村内还铺设了轨道,把明治时代最早的有轨电车和蒸汽机车用作参观工具,大大提高了参观者的兴趣。
4.亚洲主题园的发展主题园的世界性推广近10年来尤其在亚洲获得巨大响应,日本是最早将主题园作为一种西方文化来输入的,最初主要应用于博览会的建设上。
而1983年东京迪斯尼乐园的开幕则真正揭开了日本发展大规模主题园的序幕,它完全以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迪斯尼世界为样板,设施与管理也几乎完全相同地输入,其丰富的主题和展示方式给日本的娱乐业以巨大的震撼。
在其成功的吸引下,许多企业纷纷投资主题园,1983年长崎的荷兰村、1986年日光江户村、1989年Guriyuch五国、1990年Space World、天保山Harbour Village……等大规模主题园相继开业,如今已开发的主题园有近30所,而据建设省资料。
包括自治团体、民间企业所提出的计划已达130所。
台湾地区也是亚洲主题园建设的一个热点,1983年亚哥花园的建立标志着台湾主题园的诞生。
随后相继开发了“小人国”、九族文化村、八仙乐园、剑湖山乐园等等。
如今正朝着高科技应用方向发展。
东南亚国家和地区近年随着经济进步也大兴主题园的建设。
大部分是配合旅游业的发展,以浓郁的民俗风情和地域文化为表现题材。
5.中国大陆主题园的发展中国大陆在80年代建设了一批机械游乐园,带动了许多城市游乐性园林的发展。
而真正具主题意义的主题园则诞生于改革开放以后的深圳。
1989年“锦绣中华”的开幕为中国大陆园林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向,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显示了一种新的手段,其惊人的游人量(高峰时每日达1.5~2.0万人)和巨大的收益终于打消了许多人对这种新形式的疑虑。
1991年“锦绣中华”附近的“中国民俗文化村”开村,又获巨大成功,几乎成为去深圳人的必游之所。
从此,主题园这种形式便随着近年经济的发展,在全国各地纷纷出现,表1罗列出我国近年来已建,正建和拟建的一部分有主题概念的园林和游乐场所,可见“主题园”建设之热烈程度。
三、我国主题园的发展方向1.我国近年发展主题园的得失主题园概念在我国的普及引发了主题类园林和主题性游乐场所的建设高潮。
这些“主题园”风格各异,规模大小相差悬殊,有的占地几10km[2],有的仅仅借助公园的一隅而建成,还有许多是从旧游乐园、游乐场改建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