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基础知识
石油基础知识(地质)

断层活动造成地表塌陷、岩层破碎
褶皱活动使水平岩层折弯
断裂和褶皱活动 使水平岩层直立
总之,地壳运动使地下、盆地 内的岩层破裂、变形,演变成 非常复杂的地层构造。
经过数亿年的地质演变(人类已知的演变),中国大地上形成了 数百个沉积盆地,但是具有石油形成和分布的盆地约有40多个
盆地即地壳构造中的一个面积广大的统一沉降区,其面积大小差别 很大,如我国塔里木盆地面积可达55.7万平方公里,而合肥盆地2.3万 平方公里。
•喷发岩
不能生成油气 少部分可以储存油气
可作为盖层
五大连池
侵入岩 (岩墙)
喷发的 玄武岩
泰山 黄山
变质岩:原有的岩石由于温度、压力 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发生成分、结 构、构造等变化形成的新的岩石,如大理 石。
不能生油,极少部分可储存油气
北京十三陵
板块运动使盆地、岩层产生剧烈形变
使在盆地水中沉积的岩石会出露地表 造成:“海枯石烂”、“海陆变迁”
背斜油气藏
断块油气藏
国外(如中东地区) 一个背斜的面积可达 几百或几千km2
国内的背斜油气藏少 而且面积小,多为几 到1km2以下。
储层上倾方向尖灭油气藏
中美 国国 始墨 终西 没哥 有湾 发常 现见
塑性岩石上窿形成一系列油气藏
地层不整合油气藏 我常油 国规藏 这方规 类法模 油很小 藏难 很发 多现
埋 藏 重油 3000
深
轻油
保存下来的 油气藏
构造活 动平稳
度
4000
增
150
加
5000
天然气
开勘 发探 场目
所标
油气地质研究和油气勘探的理论基础
有机成因油气理论梗概
石油地质基础

河北省任丘市
渤海石油职业学院石油工程系
石油地质基础
图2-8 方解石晶体 (1)—单晶 (2)—双晶
河北省任丘市
渤海石油职业学院石油工程系
石油地质基础
3)白云石
• 化学成分 CaO 30.4%、MgO 21.9%、CO2 47.7%,常
含类质同象混合物Fe和Mn等。
• 形态 常为菱面体,有时发育成柱状或板状,晶面常弯曲
石油地质基础
图2-10 白云石晶形
河北省任丘市
渤海石油职业学院石油工程系
感谢您的关注
石油地质基础
二、矿物的光学性质
1.矿物的颜色 (1)自色 (2)他色 (3)假色
河北省任丘市
渤海石油职业学院石油工程系
石油地质基础
2.矿物的光泽 (1)金属光泽 (2)半金属光泽 (3)非金属光泽
河北省任丘市
渤海石油职业学院石油工程系
石油地质基础
3. 矿物的透明度 (1)透明 (2)半透明 (3)不透明
含有沥青、气体等。
• 形态 晶形完整者少见,有时呈六方板状或片状,集合体常呈片状、
鳞片状、土状等。
• 物理性质 铁黑色至钢灰色,条痕黑色,金属光泽,不透明;一组极
完全解理,硬度为1,易污手,具滑感,比重2.1~2.2,导电,抗腐蚀, 熔点高达3000℃。
• 成因与产状 • 鉴定特征 钢灰色,硬度低,具滑感,污手等。 • 用途
河北省任丘市
渤海石油职业学院石油工程系
石油地质基础
第二节 矿物的物理性质
一、矿物的形态
矿物形态是指矿物的单体及集合体形状而言。 自然界大多数矿物是晶质矿物,常以晶体(即具 有格子构造的固体)的形态出现,具有一定的规 则外形。
石油地质基础

石油地质基础石油地质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和地下的油气资源及其形成、分布、运移和储藏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科学。
它是一个基础性、应用性和前沿性学科,涉及化学、物理、数学、地球物理学等多个学科。
石油地质学的主要任务是鉴定勘探对象的有利地形构造,建立一定的地质模型,进而进行油气勘探预测和储量评估。
首先需要进行地层学、构造地质学和沉积学等多方面分析,通过对现代和古代地质过程的综合研究,进而探查出地下沙岩、砂质泥岩、古槽填积、盆地砂体和缝隙储层等油气藏类型,然后可以通过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钻探技术等方法进行勘探找矿。
石油地质学对勘探找矿至关重要。
油气藏的形成和储存需要满足一定的地质条件,如沉积盆地有足够的沉积物供给和适宜的古气候环境,地层构造稳定性好,地下有足够的绝对深度和足够的渗透性储集岩。
此外,沉积岩石和油气生成和分布的规律也是石油地质学的研究重点。
石油地质学还涉及到石油开采,包括地下开采和地面开采等。
地下开采又可分为自然流动采油和人工辅助采油两种方式。
人工辅助采油包括注水、注气、泡沫驱等。
在地面采油中,主要采用油气污口或油气集输系统等工程措施以提高采出率和利用率。
石油地质学还研究了石油的成分和性质、石油化工等领域。
石油地质学在我国发展得比较快。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的石油勘探和生产工作迅速发展。
特别是在大西南区域的勘探活动中,丰富的油气资源被不断发现和开采出来。
从1950年至今,中国石油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成为当今世界石油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之一。
总的来说,石油地质学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广泛而重要。
石油资源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而石油地质学则为油气资源的开发、生产和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石油地质学的研究将更加深入和广泛。
石油地质学在现代社会的作用石油地质学在现代社会的作用非常广泛,因为石油资源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能源之一,而石油开采是获取这种能源的最主要手段。
油田地质基础知识

油田地质基础知识第一章油田地质基础知识1、什么叫油气田?答:聚集物以油为主的叫油田,以气为主的叫气田,既有油又有相当数量的气则叫油气田。
2、油气田是如何形成的?答:世界上的油气田,绝大多数都是在沉积岩里找到的。
它是在古老的地质时期,陆地上的泥沙经河流和风力等搬运,在低洼的海洋或湖泊里沉积下来,又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才形成的。
3、什么是生油层?生油层中石油和天然气是如何演变而成的?答:从广义讲:生油层是指生成并提供工业数量石油的岩层。
它原来是在湖泊中沉积的淤泥,这种淤泥中埋藏了大量的有机生物,这些有机生物在淤泥变成泥岩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了石油和天然气。
4、什么是油气的运移?答:石油和天然气都是流体,在地下是流动的。
油气的运移是指油气在地壳中的移动过程。
5、油、气运移的外界条件是什么?答:在外力作用下,油气既可随生油层紧结成岩过程,而发生初次运移,也可在生油层紧结成岩后,油气沿着储集层的孔隙,裂隙或其它通道发生二次运移;既可沿着地层层理方向作侧向运移,也可沿着断裂,裂隙穿过地层层面作垂直运移;既可在一个油区内局部运移,也可在沉积盆地范围内进行区域性运移。
但最本质条件是地壳运动引发的油、气运移。
6、什么叫圈闭?答:油气运移至储集层以后,遇到了遮挡,运移不能继续进行,油气逐渐聚集并形成油、气藏。
这种适于油、气聚集并形成油、气藏的场所就叫做圈闭。
7、什么叫油气藏?答:当圈闭内聚集了一定数量的油气之后,就形成了油气藏。
8、油气藏的类型有哪几种?其定义内容是什么?答:油气藏分为四种类型,即:构造油气藏,断层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岩性油气藏。
构造油气藏:指由构造运动使储油层发生褶皱,断裂等形变而形成圈闭条件的油气藏。
断层油气藏:指因断层切割而造成的圈闭中形成的油气藏。
地层油气藏:指由沉积成岩作用和构造运动相结合形成的油气藏。
岩性油气藏:由于沉积环境变迁,导致沉积物岩性变化,形成岩性尖灭体和透镜体圈闭,由这类圈闭形成的油气藏。
石油地质知识

(φt):
孔隙度越大,说明岩石中的孔隙空间越多,能容纳的流体数量也应越大。但是,并不是所有的 孔隙都有利于流体的储存和流动,因为孔隙通常可分为三类: ① 超毛细管孔隙:管形孔隙直径>0.5mm(>500μm)或裂缝宽度>0.25mm,液体在重力作用
下可自由流动;
② 毛细管孔隙:管形直径=0.5~0.002 mm之间,裂缝度宽0.25~0.0001mm,流体的运动受毛管 力阻滞,只有在外力>Pc时才能流动。 ③ 微毛细管孔隙:管形孔隙直径<0.0002mm,裂缝宽度<0.0001mm,流体与周围介质间存在 巨大的分子间引力,在通常的T、P下不能流动。
(2)海底扩张学说
20世纪30年代末尤其是二战结束以来的海底考察发现 海洋虽然历史悠久, 海底却很年轻,几乎不存在时代早于 侏罗纪的地层,海底沉积物很薄,火山也较
少。这表明海底年龄只有数亿年。
迪茨和赫斯据此各自提出了海底扩张 假说。据傅承义(1974年)概括, 其要点为: (1· 年速度为1㎝至数厘米的地幔物质对流是地壳运动的主要动力 (2· 对流运动发生在岩石圈下厚达数千米,强度很小的软流圈内。
沉积岩具有碎屑结构与非碎屑结构之分。
通常情况下沉积岩由岩石碎屑、矿物碎屑、火山碎屑及生物碎屑等 构成,其中包括:砾(粒径>2mm)、砂(粒径2~0.05mm) 粉砂(粒径
0.05~0.005mm)和泥(粒径<0.005mm. )等。
沉积岩层面呈波状起伏, 或残留波痕、雨痕、干裂、槽模沟模等印 模,或层内出现锯齿状缝合线或结核,均属沉积岩的原生构造特征。
hinch1980曾对相同体积的砂岩与页岩内表面积进行过近似计算引自陈荷立等1987他以1mm直径球形颗粒堆积代表砂岩并以其内表面积与颗粒体积的比值为根据计算出50cm3砂岩的内表面积为03m相当于一个椅子面大小又用路易斯安那油田的页岩样品实测其内表面积与颗粒体积的平均值计算出50cm泥质岩在成岩作用晚期可排出的水量相当少成岩早期沉积物为快速压实排水速度快排水量大而成岩晚期岩石的压实速度放慢排水量也大大减少
石油地质基础

石油地质基础
石油地质基础涉及了石油的形成、富集和运移等方面的知识。
以下是关于石油地质基础的一些重要信息:
1. 石油的形成:石油是在地球深部的有机质受到高温和高压作用后形成的。
这些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海洋生物残骸和植物残体。
2. 石油富集地带:在地壳深处,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地质构造,被称为石油富集地带。
这些地带通常由含有大量有机质的沉积岩层和具有较好的储集条件的岩石层组成。
3. 储层与盖层:石油富集地带中的储集石油的层位被称为储层。
储层通常由多种类型的岩石组成,包括砂岩、碳酸盐岩和页岩等。
而覆盖储层的岩石层被称为盖层,它可以有效地封闭储层中的石油。
4. 地层与油气系统:地层是地球表面以下一定范围内的地质层序。
石油地质研究常常以地层为基本单位。
油气系统是一个包括源岩、储集岩和运移通道等要素的综合体系,通过源岩中的有机质热解产生石油,然后通过运移通道富集到储集岩中。
5. 地震勘探:地震勘探是石油地质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探测方法。
通过在地表放置震源和地震接收器,利用地震波在不同地层中的传播速度和反射特性来确定地下结构,从而找到潜在的石油储集层。
6. 钻探技术:钻探技术是石油勘探与开发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
在地表钻探井眼,获取地下岩石样本和地层数据,可以判断地下是否存在石油资源,并评估其潜力和可开发性。
7. 石油地质资源评价:石油地质资源评价是对潜在石油资源进行评估和分级的过程。
通过对地质数据和地球物理数据的综合分析,可以确定石油地质资源的储量、潜力和开发难度等。
以上是关于石油地质基础的一些重要内容,它们对于石油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石油地质知识点

1、静压----油井投入生产以后,利用短期关井,待井底压力恢复稳定时,测得的油层中部压力。
流压——油(气)井在正常生产时所测得的油(气)层中部的压力叫流动压力,也叫井底压力,简称流压。
流入井底的油气就是靠流动压力举升到地面,因此流动压力是油气井自喷能力大小的重要标志。
作用——流压指的是油井正常生产时所测得油层中部的压力,对自喷井来说它代表井口剩余压力与井筒内液柱重量对井底产生的回压之和。
流压主要反映油井的动态生产情况,流压较大,说明供液充足,流压下降,说明供液不足。
2、吸水剖面:针对常规方法获取分层吸水指数存在的问题,结合渗流理论和注水剖面测井一次下井能连续测量流量和压力的特点,测井时多次改变井口注水量,通过注水剖面资料的处理确定各储层的相对吸水量、确定各储层的地层压力和吸水指数的方法,由此还能掌握各储层地层压力和吸水能力的差异。
同位素测吸水剖面可以反映出注水井各层的吸水能力变化情况。
同位素测吸水剖面可以用来解决套管外窜槽井段及封隔器不密封故障。
在同位素测井中增加井温、流量参数,通过多参数综合解释,不仅可以对沾污影响进行合理校正,确定准确的小层吸水量,而且能够正确判断各级封隔器、配水器的工作情况,在地层存在大孔道的情况下,确定地层的吸水面积。
[1] 4、吸水剖面包括同位素和氧活化,同位素费用低,主要用于水井,氧活化主要是针对聚驱,因为聚合物分子有污染,氧活化要准确些。
3、产液剖面:多层油层、或厚层油层,纵向上的产液强度曲线与油层顶界、底界、厚度围成的面积,与总面积的百分比。
若测出油水的分别产量,则可分别折算出产水剖面、产油剖面。
它反映了纵向厚度上的产液、产油、产水的能力分布。
吸水剖面:与产液剖面相反,反映的是吸水能力的变化剖面。
重力分异:是指倾斜性地层、大厚层,在油水渗流过程中,由于高度的存在,油水因密度差异,运移过程中导致油水产生二次分布,一般油趋向于向上运动,水趋向于向下运动,结果导致,产油、产水剖面发生异常。
石油地质基础知识

石油地质学基础知识地层及地层对比地球自行成以来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至今已有45—50亿年了。
在它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地球表面都有一套相应的地层形成。
在正常情况下,后形成的地层总是盖在先形成的地层之上,即老底层在下,新地层在上,愈在上面的地层,其年龄越新,愈在下面的地层,其年龄越老。
由于生产发展的需要,人们研究了地壳上的地层和它们的层序,并按照一定的原则把全部地层分成了若干层段,而且给每一层段都取了一个特有的名称,用规定的符号表示,使每一个具有专门名称的层段都在地层系统中占有一个特定的位置。
这样的每个层段称为一个地层单位,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地层单位有三级依次为:界、系、统;而在国内则有全国性或大区域性的地层单位:阶,再有就是地方性的小区域的地层单位如群、组、带等。
相应于形成各个层段形成过程有对应的地质时代的单位划分分别有“代、纪、世”三个国际性的时间单位,大区域性的“期”时间单位,“时”是地方性的时间单位。
为了勘探和其他方面的需要,对每个地区的地层都应根据其形成的先后以及它们在岩性、化石、岩相、接触关系等方面的特征,把它们划分成许多单位,确定其中每个单位形成地质时代,建立该区的地层层序,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地层划分。
根据油气田勘探、开发过程中各阶段任务的不同,地层划分与对比分为两大类。
1.区域地层划分与对比在勘探初期,利用地面地质、地球物理勘探、实验室分析资料(岩性、物性、生物指标的分析及古生物鉴定),结合钻井及地球物理测井等资料,进行区域地层的划分与对比,主要确定地质时代,接触关系,生、储、盖组合,为研究地质构造,预测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带提供依据。
2.油气层划分与对比油田进入详探和开发阶段后,钻井和测井资料较多,在研究储集层岩性、物性和电性关系的基础上,在经过区域地层对比已确定的含油层系内进行油层的细分和对比。
为计算储量,合理划分开发层系,部署井网,进行动态分析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区域地层对比和对比,理论和方法上基本相同,只是任务不同,对比单元的大小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解释概念:1石油:石油是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少量杂质组成的液态可燃矿物,主要成分是液态烃。
2天然气:(广义)所谓天然气是指自然界一切天然生成的气体,它们常为各种气体化合物活气态元素的混合物,其成因复杂、产状多样。
(狭义)与油田和气田有关的可燃气体,成分以气态烃为主,多于生物成因有关。
3正烷烃分布曲线:在石油中不同碳原子数正烷烃相对含量呈一条连续的分布曲线,称为正烷烃分布曲线。
生物标志化合物:4石油的荧光性:石油中的多环芳香烃和非烃引起发光,而饱和烃则完全不发光。
轻质油的荧光为浅蓝色,含胶质较多的石油呈绿和黄色,含沥青质多的石油或沥青质则为褐色荧光。
5石油的旋光性:当偏光通过石油时,偏光面会旋转一定角度,这个角度叫做旋光角。
凡焗油能使偏光面发生旋转的特性,称为旋光性。
6气藏气:指基本上不与石油伴生,单独聚集呈纯气藏得天然气。
7气顶气:指与石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气顶状态的天然气。
8凝析气: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
9油田水:(广义)指油田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
(狭义)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10油田水矿化度:油田水中各种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含量。
(或单位体积水中所含溶解状态的固体物质总量。
)11*干酪根:沉积岩中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的有机质。
12沥青:沉积有机质中可以被有机溶剂溶解的部分13成熟温度: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大,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温度界限称为有机质的成熟温度或生油门限。
14*门限深度:达到生油门限的深度。
15*门限温度:达到生油门限的温度。
16生油窗:生油量达到最高峰,即为主要生油期或生油窗。
17液态窗(液态石油存生):地壳中液态烃(石油)存在的温度范围。
18TTI:标识时间和温度两种因素同时对沉积物中有机质热成熟度的影响。
19同位素:是原子核内具有相同数量的带正电质子而相对原子质量不同的原子,可分为稳定同位素和放射性。
20石油热裂解:高温下脂肪族结构破裂为较小分子,生成为较高氢含量的甲烷及其气态同系物等烃类,并使石油所含芳香烃浓缩集中。
21石油热焦化:高温下贫氢石油(一般以含杂元素-芳香烃为主)产生缩合反应,主要形成贫氢的固态残渣,并使石油中脂肪族相对增加而杂原子减少,同时残余干酪根也变得贫氢。
22湿气指数:(C2~C4)/(C1~C4)的比值即为湿气指数。
23二次生油:在地质发展史较复杂的沉积盆地,如经历过数次升降作用,生油岩中的有机质可能由于埋藏较浅尚未成熟就遭遇抬升,到再度沉降埋藏到相当深度后,方才达到了成熟温度,有机质仍然可以生成大量石油,即所谓“二次生油”。
24生油岩:能够生成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称生油岩。
25生油层:由生油岩组成的地层。
26生油层系:在一定地质时期内,焗油相同岩性-岩相特征的若干生油层与其间非生油层的组合。
27有效烃源岩:已经生成并排出足以形成商业性油气聚集烃类的岩石。
28含油岩系:包含有储集岩并含油油气的烃源岩系。
29生物气(细菌气):沉积有机质进行生物化学降解所形成的气体。
30油型气:腐泥型有机质演化进入成熟阶段后形成的天然气。
31煤层气:是指以吸附状态存在于煤层中的煤成气。
32煤型气(煤成气):腐殖型有机质(包括煤层和煤系地层中的分散有机质)热演化生成的天然气。
33煤气发生率:从泥炭阶段到某一煤阶,每吨煤所生成的烃类气体的总量(体积)。
34低熟油:所有非干酪根晚期热降解成因的各种低温早熟的非常规石油。
35氯仿沥青“A”:岩样未经稀酸处理,用氯仿抽提出的产物,称为氯仿沥青“A”或游离沥青。
36总烃含量:从氯仿沥青“A”中分离出来的饱和烃+芳烃。
37储集层:储集岩构成的地层叫储集层。
38总孔隙度:岩石中全部空隙体积占岩石总体积的百分数。
39 有效孔隙度:岩石中相互连通的、在一定压差下允许有流体在其中渗滤的孔隙体积占岩石总体积的百分数。
40 有效渗透率(相渗透率): 岩石孔隙中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其中每项流体的渗透率,称相渗透率。
41相对渗透率:有效渗透率与绝对渗透率的比值。
42*岩石孔隙结构: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连通关系。
43*排替压力:岩石中非润湿相流体被润湿相流体排替所需要的最低压力,即是岩石中最大连通孔隙的毛管压力。
44盖层:位于储集层上方,能阻止油气向上散逸的非渗透岩层。
45初次运移:油气自烃源岩层向储集层的运移。
46二次运移:油气进入储层之后的一切运移,包括在储集层内部、沿断层或不整合面、油气藏调整和破坏的再运移。
47油气二次运移的通道:包括连通孔隙,裂缝,断层(垂向运移主通道),不整合面(侧向运移重要通道)。
48优势通道:油气自然优先流经的二次运移通道,是有效通道的一部分。
49输导体系:指油气从烃源岩到圈闭过程中所经历的所有路径网络,包括连通砂体、断层、不整合面及其组合。
50圈闭:储集层中可以聚集油气的场所。
51油气藏: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基本聚集,是油气在地壳中聚集地基本单位。
52原生油气藏:油气由分散到集中第一次聚集起来(在生油层系中)53次生油气藏:原生油气藏破坏后形成的。
(在非生油层系中)54异常压力流体封存箱:沉积盆地内由封闭层分割的异常压力系统。
55凝析气藏:地下为气态,开采到地上为液态的气藏。
56深盆气藏:盆地中央或凹陷深部致密砂岩中气水关系倒置的动态圈闭气藏。
57煤层气藏:焗油一定规模,并含有商业性开采价值煤层气的煤岩体。
58天然气气水合物:实在特定低温和高压条件下,甲烷等天然气体分子天然地被封闭在水分子的扩大晶格中,形成似冰状的固态水合物。
59油气田:指的是受单一局部构造单位所控制的同一面积内的油藏、气藏、油气藏的总和。
60油气聚集带:同一个二级构造带中,互有成因联系、油气聚集条件相似的一系列油气田的总和。
61 含油气区:指的是同一大地构造单元、有同一地质发展历史和油气生成聚集条件的盆地一级构造单元称含油气区。
62 含油气盆地:地壳上具有同一的地质发展历史,发育着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及圈闭条件,并已发现油气田的沉积盆地。
63 油气系统:含油气系统指在任一含油气盆地内(凹陷区),与一个或一系列烃源岩生成的油气相关,在地质历史时期中经历了相似的演化史,包含油气成藏所必不可少的一切地质要素和作用在时间和空间上良好配置的物理—化学动态系统。
其顶为区域性盖层所限制,底为烃源岩层。
64 烃源岩潜量指数(累积生烃潜量):面积为1 m 的烃源柱的最大生烃量。
65*δ13C:衡量轻重碳同位素相对组成的指标,可以反映油气的生源,成熟度,可用于油气源对比。
13C(%0)=(13C/12C)sam-(13C/12C)stad (13C/12C)stand ×1000填空题1油气藏的定义中的"单一圈闭"的"单一"涵义主要是指受(单一要素)控制,在单一的(储集层)中,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统一的(油气水界面)2石油与煤类的元素组成的区别是:煤类的含量比石油中(多)而氢却比石油中(少)氧在石油中也较(少)3对于碎屑岩储集层,一般是有效孔隙度越大,其(渗透率)越高渗透率随着(有效孔隙度)的增加而有规律的增加.4一般认为沉积有机质向油气的生成演化过程可以划分为(生物化学生气)(热催化生油气)(热裂解生凝析气)(深部高温生气)四个逐步过度阶段5根据干酪根元素中碳.氢氧的含量分析结果,可将其划分为(Ⅰ型干酪根)(Ⅱ型干酪根)(Ⅲ型干酪根)三种类型,其中以(Ⅰ型干酪根)类型对油气生成最为有利. 6苏林分类的四种为(硫酸钠型)(重碳酸钠型)(氯化钙型)(氯化镁型)7圈闭的最大有效容积,决定于圈闭的(闭合面积)(储集层的有效厚度)(有效孔隙度)8在沉积盆地发育过程中,若沉降速率(远远超过)沉积速率,水体则急剧变深,生物死亡后,在下沉过程中易遭受(巨厚水体)所含氧气的氧化破坏9目前在石油地质上最常用的利用包裹体测温方法是(均一法)10较老地层中生成的油气运移到较新地层中聚集,称为(古生新储)11在沉积盆地发育过程中,若沉降速率(显著低于)沉积速率,水体则(迅速变浅),乃至盆地上升为陆地,沉积物暴露地表,有机质易遭受(空气)所含氧气的氧化破坏12油气源的丰富程度,取决于盆地内烃源岩系的发育程度及其有机质的(丰度)(类型)(热演化程度)13有效渗透率不仅与岩石的性质有关,也与岩石中流体的(性质)和他们的(数量)比例有关14在沉积盆地的发育历史中,当(沉降速率)与(沉积速率)相近或前者略大时,才能形成有利于原始有机质迅速向油气转化并广泛排烃的优越大地构造环境15储集层物性是只其(孔隙性)和(渗透性)16生物化学生气阶段的深度范围是(沉积面积~1500m)温度介于(10~60C),以(细菌)为主,相当于炭化作用的泥炭~褐煤阶段.17生物标迹化合物主要用于(油源)对比和(油油)对比18碎屑岩储集层的粒间孔隙是在沉积和成岩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属于(原生孔隙) 19.石油中不同碳原子数的正烷烃相对含量呈一条连续的分布曲线称为(正烷烃分布曲线)。
20.将甲烷含量在气体成分中占95%以上,重烃不超过5%的天然气叫(干气)凡气体成分含重烃气较多这称为(湿气)21.可燃有机矿产按其存在状态可分为(气态)(液态)(固态)三类22.石油的烃类组成包括(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三大类23.按孔隙的大小或裂缝的宽度,以及它们储存和渗滤流体的能力,可将孔隙划分为三种类型,即(超毛细管孔隙)(毛细管孔隙)(微毛细管孔隙)24.石油的组分组成包括(油质)(胶质)(沥青质)25.苏林以Na+/Cl-、(Na+-Cl-)/SO42-和(Cl--Na+)/Mg2+这三个成因系数,将油田水划分成四个基本类型,即:(氯化钙),(氯化镁),(碳酸氢钠),(硫酸钠)。
26.石油的烃类和组成有(链烃),(环烷烃),(芳香烃),石油的非烃组成主要包括(O,S,N)的化合物。
27干酪根的基本结构单元有(核),(桥键),(官能团),(和侧链),(被包裹组成)28.天然气在地质条件下的产状有(气顶气),(气藏气),(溶解气),(凝析气)。
29.油田水的来源主要有(沉积水),(渗入水)和(深成水)30.除了碎屑岩和碳酸岩盐之外,可能成为储集层的岩石还有(火山岩)(结晶岩)和(泥质岩)31.依据碳酸岩盐裂缝的成因,可将其分为(构造裂缝)(成岩裂缝)(沉积—构造裂缝)(压溶裂缝)(溶蚀裂缝)32.油气运移的基本方式为(渗滤)和(扩散)33.按岩性盖层可分为(泥岩盖层)(膏岩盖层)(碳酸岩盐盖层)34.油气二次运移的通道主要有(孔隙)(裂缝)(断层)(不整和面)35.列出不少于3种研究油气藏的形成时间的方法(据圈闭形成时间确定油气藏的形成时间)(据生排烃期确定油气藏的形成时间)(据饱和压力确定油气藏的形成时间)(据自生矿物的同位素年龄)(据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简答题1.按毛细管直径大小可将孔隙分成哪几种?他们的特点如何?按毛细管直径大小可将孔隙分成三种类型,即超毛细管孔隙、毛细管孔隙和微毛细管孔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