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运营情况分析

合集下载

2023年国家大学科技园行业市场发展现状

2023年国家大学科技园行业市场发展现状

2023年国家大学科技园行业市场发展现状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科技创新的加速,国家大学科技园正成为新一代产业创新中心。

国家大学科技园是指为促进高等院校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依托高等院校设立的集科技孵化、技术服务、科技金融、科技信息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科技服务平台。

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市场发展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规模不断扩大从2010年到2019年,中国大学科技园数量从550个增加到了2611个,累计孵化企业超过1000万家。

据2019年中国大学科技园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有五个大学科技园跻身全球前十,分别是深圳市南山区高科技开发区、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上海浦东张江科技园、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软件园、深圳市福田区孙毓仁科技园。

二、孵化企业质量不断提升在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孵化作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得到提升。

以深圳市南山区高科技开发区为例,目前该科技园已孵化了各类企业近3000家,其中有深圳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44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38家、国家863计划重点支持项目16个、深圳市重点实验室4个、深圳市工程实验室9个。

三、产业融合加速发展国家大学科技园不仅承载产业孵化的功能,还成为科技成果转化、产业链协同、政策创新的平台。

当下,国家大学科技园在生命科学、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北京市中关村生命科技园吸引了一大批重点生命科学企业,成为全球最大的生命科技产业聚集区之一;深圳市南山区高科技开发区推动了智能创新产业和人工智能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了中国最大的智能终端装备制造基地。

四、服务功能日趋完善与以往相比,国家大学科技园的服务功能越来越丰富完善。

为了帮助企业更好地发展,在技术、资金、人才等多个方面,国家大学科技园都提供了全面的服务。

例如,深圳市南山区高科技开发区在资金支持方面,引入了一系列的金融服务,包括产业基金、企业上市、股权投资等领域,帮助企业解决了资金难题;在人才引进方面,科技园引进了一批高端人才,以助力创新创业事业的发展。

科技园区的发展现状与优化方向

科技园区的发展现状与优化方向

科技园区的发展现状与优化方向科技园区是现代城市高新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

在新世纪的背景下,科技园区在我国的发展也日益重要,尤其是国家对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重视,科技园区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但是,科技园区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发展方向不明确、缺乏创新精神、空间布局不合理等,因此需要找寻优化方向,确保科技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一、现状分析目前我国的科技园区发展已逐渐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1. 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视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的崛起,我国的科技园区数量和规模骤增。

从一开始的十几个,到现在已经超过160个,涵盖面也逐渐扩大到了各个城市的各个角落。

2. 产业种类不断丰富。

科技园区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单一领域的产业集聚,而是逐渐形成了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互联网等为主导的多元化、高科技产业集群。

3. 孵化速度明显提升。

在我国科技园区内,孵化加速器、投资机构等服务机构不断增加,孵化器数量于2019年已突破3万家,成为全球最大创业孵化器市场之一。

4. 创新成果丰硕。

科技园区是创新创业者成果实现的重要平台。

自2016年至2020年,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接近27万家,年均增长率达到了24.5%。

尽管我国科技园区的发展可喜可贺,但是在快速发展中也存在不少问题:1. 发展方向不明确。

一些地方因无明确的发展思路和目标,随意设立科技园区,使得科技园区同质化和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2. 缺乏创新精神。

一些科技园区缺乏创新精神,没有具备结合自身特色,以及引领产业发展的园区文化。

3. 空间布局不合理。

一些科技园区场地不足、空间布局不合理,或缺乏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关注,对园区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阻碍。

二、优化方向针对以上问题,我提出了以下一些优化方向:1. 打造优异品牌。

科技园区的品牌建设是科技园区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吸引企业聚集的重要标志。

科技园区应该根据自身特点,打造“复合型企业孵化、多元化产业认证”的品牌。

大学科技园建设与运作模式分析

大学科技园建设与运作模式分析


大学科技园各具特 色的建设模式
由于 各 地 区 经济 发展 水平 、大 学 的综 合 实力 及 管 理 体 制 、 技术创新水平、 展战略、 发 文化 背景 有 着 较 大 的差 异 , 此 结 合 因
不同地 区的实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情况, 因地制宜, 探索 多种科 技园办 园模式 , 对 建设我国大学科技 园就显得尤 为重要 。 目前 , 我国的大学科技 园建设主要有 3种模式 。 1 第一种模式— . ~校一园 ” 。 这种模式主要 以一家大学的力量来建设大学科技园。建 园 的模式是 以一家或几家校办骨干企业 ( 或学校控股 、 参股企业) 为 核心, 建立 一定规模 的孵 化基地 , 实施重 点产 业和大企业 带
动。
策, 由学校和 地方 政府合作 建设大学科技 园。这个模式 的长处
在于 可 以将政府和 大学两方面 的优 势结合起 来:地方政府 出 地、 出税 收和财政支持政策 、 人才政策 , 大学科技 园纳入 当地 将 的经济科技 发展规划 ; 大学 出科技成果 、 研发 力量 和校 内支持
创新创业政策 。双方合力创造优 良的-业条件 , 同构建适 宜 仓 I J 共

大学科技 园。为了支持 哈尔滨工业大 学科技 园建设 , 哈尔滨市 人民政府 专门为其 制定了十 八条优 惠政策 , 为入 园企业快速成 长提供 了 良好 的绿色环境 ; 在黑龙江省人 民政府积极支持和组 织 下, 学科技 园设立 了 3亿元规 模的风 险投 资基金, 大 扶持 园 内高科技企业和项 目的孵化 ; 经省 、 市政府协商。 地处市中心 将 的一块 3 7公顷土地无偿划 拨给哈尔滨 工业大学科 技园建设主 园区 ;哈尔滨工业大学本身也制定 出一系列相关的校 内政策 , 鼓励教师 、 学生携带项 目资金入园, 创办高新技术企业 , 并投资 50 0 0万元购买了建筑面积达 1 万平方米的启动大厦作为高新 3 技术企业孵化场地 ,首批就吸引 了 15家高新技术企业入园 。 0 再如浙江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 同样得到 了杭 州市政府 的 大力支持 。杭州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支持浙大科技 园的科技成果转化和 科技人员创业 。杭 州市委、 市政府和浙江 大学签订 了建立战略伙 伴合作关 系和 共建浙江大 学国家大学 科技园的协 议书, 明确浙大科技 园是杭卅I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 发区的有机 组成 部分, 比照享受 国家高新产业开发区的各项优 惠政策 ,同时享受杭州市各 城区科技 经济园区 的各项优 惠政 策, 为科技 园的建设创造了 良好的政策环境 。 3 第三种模式—“ . 多校一 园” 第 三种模式是根据 不 同学校 的优势和特色 ,整合 多校 资 源, 共同推进 大学科技 园的建设。如 南京 大学一鼓楼 高校 大学 科技园 。 南京大学一鼓楼 高校大学科技园采取“ 多校一园” 的模 式, 由多所高校 、 当地政 府、 社会企业组 成联合办 公机 构, 调 协 各方关系 , 同规划 , 同投资 , 共 共 联合促进 大学科技 园的建设, 实行共同经 营, 优势互补 。

大学科技园运营管理

大学科技园运营管理

大学科技园运营管理1.概述大学科技园是一个为大学校园内的科技企业提供服务和支持的创新创业平台。

科技园通常提供创业辅导、场地租赁、技术支持、资金支持等服务,以帮助创业者和科技企'也快速成长并获得成功。

本文将探讨大学科技园的运营管理,并介绍一些关键的管理实践。

2.运营管理的重要性运营管理是确保科技园高效运行的关键环节。

科技园作为一个创新创业的生态系统,运营管理可以帮助科技园实现资源整合、效率提升、创新支持等目标。

良好的运营管理可以提高科技园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科技企业入驻,并帮助这些企业取得更好的发展和成果。

3.运营管理的要素3.1..人员管理科技园的人员管理是运营管理的核心要素之一。

科技园需要拥有专业的管理团队,负责场地管理、资源调配、项目审批等日常运营工作。

此外,科技园还需要拥有一支专业的创业辅导队伍,帮助创业者解决问题、提供指导,并与科技企业进行紧密合作。

3.2.资源整合科技园作为一个创新创业平台,需要整合各种资源来支持创业企业的发展。

资源整合可以包括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等。

科技园需要与大学、研究机构、投资机构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以便获取更多的资源来支持创业企业。

3.3.孵化服务科技园的孵化服务是创业者发展的重要支持手段。

孵化服务可以包括提供场地租赁、技术支持、市场营销支持、法务支持等。

科技园需要建立完善的孵化服务体系,提供一站式的支持服务,帮助创业者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3.4.创新支持科技园需要积极支持创新,为创新项目提供平台和资源。

科技园可以举办创业大赛、创新论坛等活动,吸引更多的创新项目入驻,并提供资金、技术等支持,推动创新项目的发展和商业化。

4.运营管理的关键实践4.1.建立合作网络科技园需要与大学、研究机构、投资机构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享资源、合作项目、共同发展。

建立合作网络可以提高科技园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并为科技园的运营管理提供更多的支持。

4.2.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科技园需要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规范企业入驻、资源使用、合作项目等方面的行为。

创造性创新清华科技园运营管理的四聚模式-

创造性创新清华科技园运营管理的四聚模式-

2008,10,2008 IASP-ASPA联合年会论文构建创新服务体系扶持科技企业成长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执行主任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徐井宏【内容提要】最近几个月来,深圳、温州等地加工型服装公司的大量倒闭,已向中国的广,前途堪忧!——只有创新,并持续创新,才是每大企业敲响了警钟:“中国制造”个企业乃至整个民族产业的生存之道、发展之机。

为了全力推进国家自主创新、扶持科技企业成长,作为中国大学科技园的领军人和佼佼者,清华科技园在14年的发展历程中,摸索出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富于原创性的“创新服务体系”:在聚集政、产、学、研、金、介等创新必备要素的基础上,通过提供一系列以嫁接各种要素为核心要务的高附加值服务,最终在园区内形成各要素自由碰撞、相互耦合的“创新场”,致力完成中国高科技领域的一次,培育出世界一流的领袖企业和企业领袖。

“聚变”我们愿意将现有的这些探索与来自世界科技园协会、亚洲科技园协会,以及中国各大学科技园、高新区、产业园的同行和朋友们分享交流,同时也借这次会议的机会,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科技园成功发展的经验,共同探讨科技园如何为推动区域创新、国家创新贡献更大的力量。

【关键词】政产学研金介一体化;创新服务体系;增值服务;辐射第一部分:从“空间建设”到“增值服务”——清华科技园:走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1.“中国制造”还是“中国创造”?2008年,对于中国乃至世界各国而言,是极不寻常的一年。

8月底,当第26届奥运会刚轰轰烈烈的在北京落下帷幕时,美国的次贷危机就以一股强劲的寒风将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经济卷入了“冰窖”。

外贸市场一蹶不振,煤、电、石油等原材料价格飞涨,再加上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中国广东深圳、浙江温州等地的大批加工型中小企业纷纷陷入困境,不少缺乏自有品牌、没有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的生产企业接二连三倒闭……在经济、社会形势如此严峻的时期,中国如何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成功转型、走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迫在眉睫。

中国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历程、发展模式、行业政策及产业现状分析

中国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历程、发展模式、行业政策及产业现状分析

中国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历程、发展模式、行业政策及产业现状分析我国的大学科技园区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出现和发展起来的,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同时也是高校不断改革创新的结果。

国家大学科技园在我国出现的时间相对较短,各方面的发展和研究还不完全成熟,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我国大学科技园自1991年起步以来,规模不断扩大,模式日益多元,已经成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目前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模式主要是有大学主导型、政府主导型、产业主导型三种模式。

为了给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国家科研事业和经济的发展,中央政府出台了一些关于税收、人才引进以及创新优惠等相关政策来激励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其中明确指出,大力发展大学科技园区建设,发展中国特设高等院校教育体系,国内大学科技园区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2001年5月,科技部、教育部决定了首批“国家大学科技园”,其中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22个大学科技园区。

截止到2018年底,我国共建成并认定国家大学科技园共计115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区累计创办企业数量超过一万家。

《2020-2026年中国国家大学科技园行业市场竞争力分析及投资前景趋势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115家国家大学科技园分布在30个省、市以及自治区,其中华东、华北地区分布较为密集,京、沪、苏三地国家大学科技园数量占比在37%以上,空间分布呈现两极分化趋势,其中北京和江苏分别拥有15家国家大学科技园,排名榜首,分别占全国国家大学科技园数量的13.04%,其次为上海,拥有13家科技园,占比为11.30%,其他省市国家大学科技园数量均在10家以下。

国家大学科技园依托高校优势学科,完善转化和孵化机制,有力促进园区在孵企业稳步增加,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截至2018年底,我国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孵企业10127家,总收入达到325亿元,其中2018年新孵企业数为2720家,此外国家大学科技园是高科技企业培育壮大的重要载体之一,培育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一批经过孵化培育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毕业”,截至2018年底,中国国家大学科技园累计培育毕业企业10733家。

清华科技园

清华科技园

清华科技园介绍建立时间:1994年地理位置: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关键人物:李志强(1962年6月出生,工学硕士,清华大学教授。

198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现任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清华科技园管委会主任)一、清华科技园的来历清华科技园是清华大学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促进产、学、研合作,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基地。

经过近20年的发展,清华科技园主园区成为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速度最快、入住率最高、入园企业质量最好、服务体系最完善的区域之一,成为中国唯一的A类大学科技园并崭露出强劲的国际竞争力。

二、清华科技园的企业入驻清华科技园的企业有大概400余家各种各样的机构。

这些机构大概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国家、部委和清华大学的工程研究中心,例如光盘、液晶、CAD等等。

第二类是世界500强公司在清华科技园设立的研发机构,包括SUN、P&G、Schlumberger和NEC;第三类是同方、紫光、诚志等清华控股的上市公司的总部;第四类是清华大学的一些成果转化机构,例如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河北清华发展研究院、清华大学科技开发部等第五类是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等培训机构,这还是一个非学历的培训机构。

第六类是一批金融、投资、法律、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清华科技园还有一批企业孵化器,如今清华科技园的孵化器包括清华创业园、清华留学人员创业园、生物技术孵化器、IC设计孵化器、国际园-日本和国际园-韩国。

三、清华科技园的优势首先拥有强大的政府资源。

国家科技部和教育部把清华科技园列为首批22家大学科技园的重点试点单位之一,清华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支持。

清华科技园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吸引与激励、财税和管理改革等方面享有中关村科技园区的相关优惠政策。

其次坐拥清华资源。

门类齐全的学科建制:有权授予博、硕士学位学科专业246个;高质完备的人才资源:院士47人、正副教授2775人、博导591人每年毕业生5500多人;先进方便的实验条件:实验室160家、国家实验室与工程中心20家、仪器设备67907台(件)。

十三年创新积孵育“钻石”梦想——清华科技园发展十三年侧记

十三年创新积孵育“钻石”梦想——清华科技园发展十三年侧记

清华科技园。经过1 年的发展 ,清华科技 园建设取得 了显著成效 ,已经成为各 3
类创 新 要素 资源 汇集 、融 合 的新 的聚 焦 点 ,成 为产 学研结 合 的 重要平 台。2 0 01

类 是 以 同 方 、 紫 光 、 诚 志 等 为代 表 的清 华 控 股 的 高 科 技 企 业 , 以及 包 括
SchI um ber 、 P&G 、 G oogI ger e、
成 了鼓 励创 新创 业 的 园区 文化 和推 进 创新 创 业 的 园区环 境 ,形 成 了企 业 孵化 器 Mi s f 世 界 5 O 企 业 的研 发 机 c o ot r 等 O强 集群 、技术 研发 机 构集 群 、 中介服 务 和配 套 服务 机 构 集群 等 ;并 将在 不 久 的未 构 ,以及搜 狐 、J n e、Bo d o u i r ra c m等 p 来 ,通 过 “ 集 、聚 合 、聚 焦 、聚 变 ” 的 “ 聚 ”发 展 模 式 ,经 由 “ 石 计 纳斯达克上市公司 ;第三类是处于高速 聚 四 钻 划 ”的 实施和 推 广 ,完成 中 国拥有 核心 技 术 的高科 技企 业 的聚 变 。
楼 ,也 包括会议、俱乐部 、酒店 、餐饮 、购物和休 闲等设 拥有 这 些 核心 技 术 的 企 业 ,非 常 注 重 和 大学 的 合 作 ,其 中
施 。同 时还 提 供大 量 的共 享空 间 和 交 流空 间 ,已经 形 成 了
一 一
大 批 都 和清 华大 学 合办 了研 究 中心 或 实 验 室 。例 如 ,园
个 良好 的 空 间聚 集 。 其次 ,一 流 的 空 间环 境带 来 的是 一 区企 业 凌讯 科 技 公 司 与清 华大 学 合 作 ,成 立 了清 华大 学 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经未来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运营情况分析中经未来产业研究中心(一)大学科技园发展历程分析1993年7月,清华大学提出创建清华科技园的构想,并得到北京市的批准。

1994年8月,清华大学组建了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开始建设清华科技园。

1998年,北京清华科技园完成12万平米起步区建设,科技园初具规模。

1999年,清华科技园被纳入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总体规划,予以重点发展支持;成立清华科技园“园中园”——清华创业园,初步具备企业孵化功能。

2000年,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组建清华科技园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全面推进科技园区建设,入园企业达到200家。

2001年,清华科技园被科技部、教育部确认为首批国家大学科技园。

2002年,清华科技园与中关村管委会和清华大学共同组建清华留学人员创业园。

2003年,清华科技园被科技部、教育部评为唯一的A类国家大学科技园。

2004年,清华科技园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并全面承担起清华科技园及其各地分园的规划、建设和运行任务;建设清华科技园北京主园区公共测试平台;清华科技园成为国内大学科技园区中首家国际科技园及创新区域协会(IASP)正式会员单位。

2005年,建设完成清华科技园北京主园区标志性建筑——18万平米科技大厦;科技园1 中经未来与海淀区共建高新技术企业服务平台,创新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2006年,启动旨在重点扶持优秀创业企业的“钻石计划”;清华留学人员创业园被人事局命名首批“北京市留学人员创业园”。

2007年,清华科技园举行“钻石计划”首批入围企业发布会,累计吸引十五家创新型科技企业入围“钻石计划”,清华科技园北京主园区入住率超过95%。

2008年,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实现由“一主两翼”向“多位一体”的战略升级;用Tus Park 替代原有的Q型标识,作为公司和其旗舰产品清华科技园共用的新标识;成功承办国际科技园区及创新区域协会亚太分会与亚洲科技园区协会联合年会;国际科技园区及创新区域协会(IASP)中国办公室落户清华科技园。

2009年,清华科技园与清华大学等机构共同组建清华大学启迪创新研究院;在北京清华科技园举办第一届启迪创新论坛。

2010年,清华科技园在江苏官林举办第二届启迪创新论坛。

2011年,清华科技园承办清华大学百年校庆重要活动《清华创新论坛》;在广州番禺举办第三届启迪创新论坛。

2012年,清华科技园与硅谷银行、瑞安集团和北极光创投联合创办公司首个中美跨境孵化器——创源孵化器;在山东济宁举办第四届启迪创新论坛;在南京成立启迪低碳智能产业研究院。

2013年,启迪控股战略升级,由“多位一体”升级为“一主一院四大三小一上市”总体业务新格局;启迪控股总部及其主要业务板块启用紫荆三叶花新标识系统,与原有旗舰产品标识Tus Park交相辉映,形成启迪控股及其产品品牌新格局。

2014年,清华科技园开启新的征程,启动“启迪之星创业营”计划。

2 中经未来(二)大学科技园功能定位分析 1、创业企业孵化功能大学科技园的核心功能是“创业企业的孵化”,清华科技园把“孵化”工作列为核心工作之一常抓不懈。

清华创业园作为大学企业孵化器的优势就是依托清华大学的人才和技术,只有创建专业技术孵化器,才能更充分地组合学校的资源为企业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服务。

2002年初,清华创业园开始了从单一的综合孵化器向专业孵化器集群的转化,首先以清华大学的生命科学院、医学院、材料系、化学系和化学工程系等为重要依托建立了生物技术孵化器。

2、注重创新人才培育作为科技园的骨干力量,创新人才是不可缺少的,清华园采用不同形式的培训培育大量创新人才。

3、科技成果转化功能采用各种模式大力促进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化,重点发展生物技术、新材料、电子信息技术(含光电)及医药技术等产业。

清华科技园是创业企业孵化基地、创新人才培育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 创业企业孵化基地:发挥接近创新源头的优势,兴办综合孵化器和各种专业孵化器,形成孵化器群体和网络,在空间和网上孵化;通过强强合作,组建孵化器加风险基金的企业法人,迅速提升被孵化企业。

?? 创新人才培育基地:延伸大学教育功能,通过建立创新中心和实习公司,完善技术创新链;建立面向全国的中小型创业企业开发指导中心和高新技术企业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培训基地。

?? 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吸引国内外著名的高新技术企业在此建立研发机构;建立技术交易、成果转化机构,通过技术资产经营,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建立和完善技术加工信息系统,为技术创新、创业企业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

3 中经未来清华科技园已经构建了覆盖全国近20个城市及地区的辐射网络,聚集了超过1000家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并逐步形成了高科技企业创业集群、跨国企业研发机构集群、金融投资机构集群和中介服务机构集群等各种机构组成的完整的园区形态。

(三)大学科技园运作模式分析清华科技园制定了“国际化、支撑平台、辐射发展”三大战略,以“聚集、聚合、聚焦、聚变”为发展模式,整合“政、产、学、研、金、介、贸、媒”等多方创新资源,努力营造卓越的科技创新与创业环境,为创新型科技企业提供完善的增值服务。

1、聚集首先是核心技术的“聚集”凸显优势。

清华科技园聚集了一大批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这些企业的核心技术优势形成了各自的核心竞争力,使园区企业更具成长性。

世界上有一个公认的规定,世界一流科技园的基本标志就是园区内要有世界级的公司,今天清华科技园聚集了一大批世界500强的公司,宝洁(P&G)、太阳微系统公司(SUN)、日电(NEC)中国有限公司、Google、微软等在清华科技园设立研发机构,使园区初步形成了国际化企业研发中心的聚集效应,提升了清华科技园研发能力,使园区与国际全面接轨。

在清华科技园中数量最多,将来可能成为最大亮点的,是拥有核心技术的创新创业公司,大概有400家,2/3属于IT行业,都拥有核心技术,几乎覆盖了IT行业的所有顶尖科目。

高品质企业的聚集增进了广泛的国际化交流和本土化的实践,使清华科技园充满了创新创业的激情和氛围,带领和带动创新链条的各个环节在体系中产生新的机会。

2、聚焦“聚焦”,找到资源的发力点。

作为政府积极推动的大学科技园事业,清华科技园有强大的高校背景和政府资源,清华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政府大力扶持和支持。

清华科技园地处北京高校聚集区,有丰富的社会资源:清华科技园紧邻三大科学重镇——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数十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开放实验室遍布周围。

而建在清华的中国教育和科研网络中心,更是为之提供了四通八达、连接全国和世界的信息高速公路,是中国最大、世界少有的智力密集区。

4 中经未来清华大学为清华科技园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技术人才支持,门类齐全的学科建制,浩瀚繁博的图书典藏,先进方便的实验条件等,所有这些资源,在园区里面,聚焦到最需要发挥作用的企业中,从而让资源释放出应有的力量,促进企业资源要素的配置合理化,帮助企业迅速成长发展。

3、聚合聚合效应是清华科技园最关键的作用。

事实上,硅谷成功的重要因素是交流碰撞的文化氛围,给硅谷内的各个要素提供交流机会。

因此清华科技园不仅仅提供互动的平台和场地,而是努力营造这样一种互动交流的环境,来推动和促进清华科技园各要素间的文化交流和思想碰撞。

各个要素之间的交流碰撞产生新的火花和思想,成为新的合作和产业链条的重要组成部分,聚合效应也给园区企业带来了更多的机遇。

4、聚变通过企业聚集,资源聚焦,各要素间的聚合来实现科技园自身的聚变,实现科技园企业的聚变。

清华科技园已经形成支持创新创业企业成长的服务支持体系;未来,清华科技园的目标是培育出知名的大企业。

他们站在各个产业的塔尖上,对国家的自主创新、对国家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增长方式的转变有重大贡献。

可以预见,以大学科技园为特色的创新集群,将对未来中国的社会发展,对新的经济结构、新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将产生重大影响。

(四)大学科技园招商政策分析清华科技园区招商按照国家和北京市有关法令法规,以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和创业者的发展为原则。

?? 合作方式:“七通一平”地块转让、代建、合作分房、合资经营、投资参股、购买期房等方式。

?? 招商对象:面向国内外的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管理机构、各级各类研发机构、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服务的金融、中介机构、参与清华科技园公共设施和环境建设的投资商、发展商。

?? 土地开发:熟地成本价包括土地开发成本和应向政府缴纳的综合地价。

土地开发成5 中经未来本包括拆迁、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前期调查、勘探、规划、设计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等。

此外,按照北京市政府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政策,综合地价中的土地出让金按75%,大市政费、四源费按50%计取。

?? 服务与要求:1)建设公司在拆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承诺满足入驻企业开发建设的进度、质量要求;2)对入园企业的要求:遵守国家《土地法》和规划方面的法令法规。

在要求的时段内开工,不炒卖宗地;在交通、环境、功能、色彩建筑规模和高度等方面符合修建性详规。

?? 优惠政策:入园的高新技术企业享受国家对中关村科技园高新技术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

?? 社区管理和物业服务:清华科技园将实行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园区管理体制,园内建立相对独立的统一管理系统,组建专业化的公司,负责市政基础设施的综合管理和物业服务。

(五)大学科技园固定资产概况 2012年,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固定资产净值45999千元,比上年的45335千元增加了664千元,同比增长1.46%。

图表1:历年来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固定资产净值(单位:千元)6000054375 5070445999453355000040000300002000010000100000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资料来源:《中国火炬统计年鉴》中经未来产业研究中心整理(六)大学科技园从业人员总数 2012年,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从业人员92人,比上年的110人减少了18人,同6 中经未来比下降16.36%。

图表2:历年来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从业人员总数(单位:人)1201109210089858080616040200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资料来源:《中国火炬统计年鉴》中经未来产业研究中心整理科技园从业人员中,博士9人,硕士34人,研究生40人,本科33人,大专16人,留学回国人员3人。

图表3: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从业人员结构(单位:人,%)博士, 9,硕士,6.7%34,留学回国25.2%人员, 3,2.2%研究生,大专,40,16,29.6%11.9%本科,33,24.4%备注:数据为2012年的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