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为谨严--《咬文嚼字》精彩课堂实录片断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合集下载

咬文嚼字课堂教学实录

咬文嚼字课堂教学实录

《咬文嚼字》课堂教学实录陈红旗一、“嚼”——咬文嚼字师: 大家好, 哪位同学来谈谈“咬文嚼字”的含义?( 板书) 即工具书上的含义, 另外注意一下“嚼”字的读音(jiáo) 。

生: 词典上说, 咬文嚼字是过分地斟酌字句, 多用来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师: 从感情色彩上看, 这个词倾向于——贬义。

( 学生集体回答)师: 那么大家结合课文看看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是怎么赋予“咬文嚼字”新的含义的。

生: ( 迅速地) 在第三段,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但在文学, 无论阅读或写作, 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 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师: 课文很熟悉, 相关语句找得也比较准确。

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生: 咬文嚼字就是谨慎地运用语言文字, 以便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

师: 很好。

作者是从咬文嚼字的好处这个角度来说的。

从全文来看, 作者“咬文嚼字”追求的目标是什么? ( 板书) 选取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生: 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

师: 对。

就在文章的最后, 作者表达得很明确。

以上我们谈的是朱光潜先生对“咬文嚼字”的看法。

大家有没有自己的看法? ( 板书)生1: 我赞成朱光潜的看法。

( 学生笑)生2: 我认为词典上的含义也有道理, 过分地咬文嚼字钻牛角尖不好。

生3: 应该全面地看问题。

请大家把书翻到第44页, 看课后练习二。

许多名家读书时都“观其大略”不咬文嚼字, 这个“咬文嚼字”用的就是词典中的含义: 不死抠字眼, 不因小失大, 要领会文章的精神实质。

而朱光潜讲的是在读书写作、做学问时, 要有一种严谨的精神。

两者讲的角度不同, 但都有道理。

师: 很好。

看来课文预习得很认真, 还注意到了课后练习, 理解得很全面。

二、“咬”——套板反应刚才这位同学看待问题很全面, 也有自己的见解,没有落入“套板反应”。

大家能不能结合课文给“套板反应”下个定义? ( 板书) 可以先回忆一下必修四学过的下定义的两个要素。

咬文嚼字课堂教学实录

咬文嚼字课堂教学实录

《咬文嚼字》课堂教学实录[教学设计背景]文艺论文和随笔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

作者介绍—梳理字词—整体感知—揣摩重点语段,教师的这种“套板反应”会让学生听得打哈欠。

面面俱到的结果往往是面面不到。

不妨另辟蹊径,找准一个突破点,化繁为简。

上《咬文嚼字》这篇课文,笔者认为抓住两个短语——“咬文嚼字”和“套板反应”,连线串珠,引导学生讨论探究,理解文章的精神实质,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失为一种新的尝试。

[教学情景描述]一、“嚼”——咬文嚼字师:大家好,哪位同学来谈谈“咬文嚼字”的含义?(板书)即工具书上的含义,另外注意一下“嚼”字的读音(jiáo)。

生:词典上说,咬文嚼字是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师:从感情色彩上看,这个词倾向于——贬义。

(学生集体回答)师:那么大家结合课文看看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是怎么赋予“咬文嚼字”新的含义的。

生:(迅速地)在第三段,“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但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师:课文很熟悉,相关语句找得也比较准确。

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生:咬文嚼字就是谨慎地运用语言文字,以便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

师:很好。

作者是从咬文嚼字的好处这个角度来说的。

从全文来看,作者“咬文嚼字”追求的目标是什么?(板书)选取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生: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

师:对。

就在文章的最后,作者表达得很明确。

以上我们谈的是朱光潜先生对“咬文嚼字”的看法。

大家有没有自己的看法?(板书)生1:我赞成朱光潜的看法。

(学生笑)生2:我认为词典上的含义也有道理,过分地咬文嚼字钻牛角尖不好。

生3:应该全面地看问题。

请大家把书翻到第44页,看课后练习二。

许多名家读书时都“观其大略”不咬文嚼字,这个“咬文嚼字”用的就是词典中的含义:不死抠字眼,不因小失大,要领会文章的精神实质。

一点都不随便——《咬文嚼字》精彩课堂实录片断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一点都不随便——《咬文嚼字》精彩课堂实录片断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一点都不随便——《咬文嚼字》精彩课堂实录片断(人教版高二必修五)浙江永嘉中学郑建周教学《咬文嚼字》,学生常会就其“严谨”的内容和看似随意的写法提出诸多的疑问。

生:老师,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生:对呀,作者既然要让我们领略运用文字的谨严精神,可为什么又“随便”举几个例子呢?师:能就文章的思想和写法进行提问,非常好!作者为什么要“随便”举例呢?生:作者是要说这样的例子很多,也就是他紧接着所说的“例子举不胜举”的意思,这样就更能说明“咬文嚼字”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师:能联系前后文思考问题,很棒。

那作者的“随便”都表现在哪些地方呢?生:开头“劈头盖脸”就是一个例子,而且是一串例子,感觉是有点随便。

生:我觉得这样开头显得有“剧情”,郭沫若的斟酌、演员的提示,还有站在背后的作者的欲言又止,都让我们感觉到似乎还要发生什么。

生:其实文章这样的地方挺多的。

不过我喜欢这种“随便”,它能吸引我们看下去。

生:举例子,说故事,讲道理,娓娓道来,深入浅出,不知不觉间就把深刻的思想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生:我感觉这跟这篇文章的体裁也有关系,因为它是一篇文艺随笔,所以故事要多一些,编排上要自由些。

师:说得都非常好!通过具体事例引出要论述的观点,这的确是“随笔”常用的手法。

那么文章真的像大家所说的写得那么“随便”吗?(生讨论)生:看似随便,其实一点都不“随便”。

就是写法也不“随便”,内容更不“随便”。

作者举的每个例子都有他非常谨严的精神在里面。

师:哦,你具体来说说看。

生:以“郭沫若改字”为例,作者要通过它带出《水浒》里石秀骂梁中书和杨雄骂潘巧云的生动例子,还通过它带出《红楼梦》里茗烟挑逗金荣的例子。

而且每类例子各司其职,显得非常严谨。

师:我们分别来读一下这些“例句”,体会一下其“各司其职”的作用。

(生读:“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你有革命家的风度!”……)生:这里写得的确很严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8课《咬文嚼字》教学实录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8课《咬文嚼字》教学实录

《咬文嚼字》教学实录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时间:2016年4月16日上午第三节授课学校、班级:岑溪市第三中学1501班授课教师:苏卓岚教学过程实录一、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平时喜欢看书吗,在我们班上谁最喜欢看书?生:喜欢,班上XXX最喜欢看书。

师:XXX,你最喜欢看什么书?生:我最喜欢看小说。

师:象《三国演义》这样厚的小说,你大概花多少时间才能读完?生:四五天吧师:速度好快,看过后对小说的内容还能记下来多少呢。

生笑笑说:只记得主要的故事情节,其他的都忘得差不多了。

师:这种读书方法有点囫囵吞枣了。

朱光潜先生给我们介绍另一种阅读方法---咬文嚼字。

二、介绍作者:找同学介绍作者,教师补充总结。

三.解释课题让学生查阅工具书,解释咬文嚼字的意思。

师:原来的意义是贬义的,朱先生在文中却反其道而行之,大胆的提出了新的观点,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答案。

生:题目的含义则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四.研习课文师:作者都举了哪些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生:郭沫若改台词若虚改“李广射虎” 韩愈“推敲” 《惠山烹小龙团》的剖析套板反应师:前面三个例子证明了作者的哪个观点,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在文章中找出来。

生甲: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

生乙:更动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

师:这说明文字的变动是为什么服务?生:思想感情。

师:找出郭沫若改台词的例子。

找朗诵能力较强的同学读,请同学们认真辨析,看看文字更替了,句式不同了,情感有什么变化。

生有感情的朗读:“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你这革命家的风度”,同学们给予了热烈的掌声。

生:“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并不适宜。

师:用“这”和“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情感意味不同,这给我们什么启示?生: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

《咬文嚼字》课堂实录

《咬文嚼字》课堂实录

《咬文嚼字》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

2.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3.学习借鉴课文的写法。

4.培养学生在阅读或写作时要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的谨严精神。

教学重点:1.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

2.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借鉴课文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给大家说一个歇后语,‘老鼠掉进书箱里’,打一成语。

”生:咬文嚼字(暗笑,使眼色,知道要学习这一课)二、文体知识简介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文艺随笔也叫文艺短论,是文艺评论的一种,它的特点是一事一议;篇幅短小;既发议论又谈感受,行文自由,语言精辟,议论形象。

关于作者及文中的字词请同学们课下结合相关资料进行整理识记。

三、解题,整体感知1.“咬文嚼字”一词通常怎么理解?生:通常含有贬义,指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形容卖弄才学;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2.结合课文的预习,看看标题“咬文嚼字”在本文中又有怎样的含义呢?生: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可见文中作者赋予了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就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加以锤炼。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一中心观点的。

四、阅读课文,具体赏析(一)快速浏览课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中所用的例子。

生概括归纳:主要例子有:敦老改字、李广射虎、贾岛“推敲”、苏轼写诗、柳腰桃面类。

(二)接下来看看作者是如何运用以上事例论证中心观点的。

(或:这些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1.先品读前三个实例首先来比较郭老改字“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与“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的表达效果,生作答后再看书本作者的分析(师读),生归纳作者观点:文学的语言跟情感有关。

再看书上李广射虎的三段文字,同是李广射虎的故事,第一则里有多个“石”字,你认为哪个写得好,为什么?生作答后再看书本作者的分析(生读),读后归纳作者观点:文学的语言要有文学的意味。

《咬文嚼字》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咬文嚼字》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咬文嚼字》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咬文嚼字》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在高一英语教育中,学生需要提高英语写作能力,这其中的关键点在于咬文嚼字。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可以采用《咬文嚼字》这本教材,进行课堂教学。

本文旨在介绍如何设计教案,以及如何进行课堂教学。

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咬文嚼字,为什么要咬文嚼字。

2. 帮助学生学习英语单词的拼写、词义辨析,提升语言的准确性。

3. 帮助学生加强句子结构的掌握,提高句子的清晰度和逻辑性。

二、教学准备1. 《咬文嚼字》一书2. PPT课件3. 黑板、彩色粉笔、白板笔4. 其他相关教学材料三、教学过程1. 介绍本节课主要内容首先,老师要向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内容,使学生有一个清晰的学习目标,相应的,老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教材《咬文嚼字》并解释它的作用。

2. 课文阅读及讲解采用听、说、读、写、演示等交替进行学习,通过拍板、举手、跟读等方式让学生参与进来。

讲解时可以和学生一起阅读,逐字逐句解释词义,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

3. 课堂互动与测试可以使用PPT进行测试,出现一个高频易错单词或短语,让学生们根据学过的知识对其予以判断或完成句子并对其进行分析。

同时,老师还可以根据情况提问或呼唤某些学生作答,加强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4. 练习作业作为课后的练习,老师可以出一些简单的英文小短文,让学生在认真查看拼写规则、单词重复、语法结构等条件后,再仔细检查整篇文章,提高学生的语言功底和写作水平。

四、教学要点1. 着重强调咬文嚼字这一重要环节2. 关注单词拼写、词义辨析、句子结构掌握3. 联系实际生活,练习学过的知识四、小结通过采用教材《咬文嚼字》来课堂上讲解,可以提高学生对词汇、句型等语言元素的掌握,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希望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掌握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在英语写作中加入更多的语言成分,让文章更加清晰、流畅总之,教育教学中的语言组成要素是非常重要的。

《咬文嚼字》一课一练+2022-2023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咬文嚼字》一课一练+2022-2023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高中语文一课一练《咬文嚼字》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思想情感;文字上面的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情感还没有凝练。

A.所以必须表现透彻B.虽然必需表示精确C.虽然必须表现精确D.所以必需表示透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咬文嚼字》(有删减)朱光潜①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

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古今人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

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

“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他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

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

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

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

“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

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人情。

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

就上句“鸟宿池边树”来看,“推”似乎比“敲”更调和些。

“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

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

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

所以问题不在“推”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②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

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

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远离不易捉摸,它可以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水”“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

《咬文嚼字》教学实录-精选文档

《咬文嚼字》教学实录-精选文档

《咬文嚼字》教学实录以下这篇《咬文嚼字》教学实录是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发布的,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习目标:一、分析评价课文观点二、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教学过程:一、导入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这里,我想搞个小调查:我们班里大家公认的读书最多的是谁?学生推举XX。

那么,我想问你,你读书有什么秘诀没有?是不是读书读到“咬文嚼字”的程度?生:不是。

那么,你读书就是像陶渊明所倡导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的这种境界了。

有没有较起真来,求得“咬文嚼字”程度的时候?生:也有,师:这是读书,那么,我还要搞一个小问卷调查:这次是有关写作方面的。

每次作文经教师“朱批”之后,下发到你的手里,大家的习惯当然是首先看教师给的分数,看完分数之后呢?有没有谁还会认真看一看教师改过的地方,想一想教师为什么会在这地方划出一道线,或者划出一些圈,有没有谁会在老师指出的有毛病的地方进行一番修改呢?也就是说,自己的文章被老师批阅之后,还有没有兴趣或者习惯进行一番咬文嚼字呢?有没有这样的同学?没有啊,那太不好了。

打一个比方,建筑工人把房子盖好以后,如果你住进去,你一般要经过一道什么程序?生:装修。

师:对,装修。

装修的目的是什么?生:美观,实用。

师:如果原先的设计不太合理,还应该怎么办?生:改造一下。

师:对,改造一下,让房屋符合自己的审美要求,有居住者的个性要求。

师:明白我这个比方的意思了吗?生:明白了,写文章要咬文嚼字。

师:不单是写文章要咬文嚼字,读文章也要咬文嚼字。

读文章,这里主要是精读文章,如果没有咬文嚼字的精神,你就可能读不透作者在文章中所寄寓的深意,写文章如果缺乏咬文嚼字的精神,你写的文章就可能流于肤浅,缺乏深意。

大家说,咬文嚼字重不重要?生:重要。

师:以后在学习语文中,是不是应该大大提倡这种咬文嚼字的精神呢?生:应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咬文嚼字为谨严--《咬文嚼字》精彩课堂实录片断(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湖南永州市第一中学成少华
总结《咬文嚼字》一文时,有学生要“咬文嚼字”。

生:我也要咬文嚼字,实际“领略一下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

我看,朱光潜先生在谈到文字的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时,说“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版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我觉得未免言过其实。

师:何以见得?
生:小学生形容时光飞逝,能够说大家用滥的“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就不能简单地讲他与文艺无缘,应该鼓励他吧。

生:我赞成。

文学缘分都是慢慢培育起来的,模仿是不可避免的。

文学家也都是在模仿、借鉴当中走向创造的。

“根本与文艺无缘”,这样说,会打压人家学习语言运用的积极性。

生:没有继承,一味讲创新就很不现实。

绝大部分学生,如果依照朱光潜先生这样的断语,是否与文学有缘,就被老先生提前判了死刑。

可我们大多数学生不是韩寒、不是郭敬明,正处在构筑自己套版的学习阶段、模仿阶段。

(支持的人越来越多)
生:一些套语恰恰能传达特别的文化氛围,表达浓郁的民族风味,如结婚,我们说的不都是“天作之合,白头偕老,早生贵子,天长地久”这样的祝福语吗?过年过节,我们非得去掉“恭喜发财”“国泰民安”“花好月圆”“富贵吉祥”这样由来已久的套语吗?看似机械地套用,但是激发的气氛不是刻意求新的表述所能达成的。

(掌声)
师:有道理,我们讲过诗词创作中一种意象叫积淀式意象吧。

积淀性意象有文化底蕴,很有民族气质的。

如送行,写折“柳”相送的“柳”;思乡,写迁徙越冬南飞的大雁;励志,用搏击九天的鲲鹏;凄婉,就写杜鹃滴血的杜鹃;旷远,就摹写木叶潇潇的“落木”等等,大家沿袭使用,只要化合自己的情景,文学韵味也是很足的,是不是套版效应呢?一些很富有创造力的大作家就谙熟于此,如辛弃疾就以用典著名,只要不是掉书袋子,妙合无垠到自己创设的情景、意境中,朱光潜先生不会认为是套版效应的。

朱光潜先生应该批评的是机械的套用,形式上的攀附。

(板书:集体无意识攀附)
生:老师,“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版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我还觉得这个句子是一个病句。

师:怎么说呢?
生:关联分句的主语相同,主语可以放在关联词的前面,否则,只能放后面。

所以,应该改成:“如果一个人的心理习惯老是倾向套版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


师:嗯,不错的发现。

生:这个句子是病句没有意见,但我觉得这句话并没有言过其实,请大家注意,这是一个假设复句,它前面有一个假设条件:“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版反应”,“老是”不就界定得很清楚、强调得很清楚吗,只有符合“老是”这个条件,朱光潜先生才认为其与文学根本无缘。

刚才大家所列举的都是特别情景之下的,不是“老是”,有的是学生学习阶段的情景,有的是老师教学阶段的情景,有的是何其相似乃尔的情景下使用积淀式意象的,和朱光潜先生强调文艺上创造不是一回事。

(掌声)
师:说得很有高度,大家是在实践“咬文嚼字”的精神啊。

对,“咬文嚼字”就是要这样看具体的条件,看特定的情景,看定位的对象,看适宜的场合,看表达的目的,最关键是看语言表情达意的真实效果,如果有表情达意的真实效果,有一点套版反应,有一些套版反应,也未尝不可。

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创造,“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必须“琵琶起舞换新声”,必须“听曲新翻杨柳枝”,喜新厌旧,新陈代谢,往
套版反应的对立面创新的方向走。

这就是朱光潜先生这位美学老人的初心。

请大家理解“咬文嚼字”背后蕴含的谨严精神。

[咬文嚼字为谨严--《咬文嚼字》精彩课堂实录片断(人教版高二必修五)]相关文章:
1.咬文嚼字教案</a>
2.有关咬文嚼字教案</a>
3.人教版必修五英语课件</a>
4.人教版英语必修五第五单元课件</a>
5.人教版必修三《劝学》教案</a>
6.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a>
7.人教版必修四数学课件</a>
8.英语必修五第二单元课件</a>
9.必修五化学知识点总结</a>
10.数学必修五教学计划</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