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和简答

合集下载

名词解释,简答题

名词解释,简答题

1、生化药物:从生物体分离纯化所得的一类结构上十分接近人体内正常生理活性物质的,能调节人体生理功能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目的的物质。

2、中试:是把已取得的实验室研究成果进行放大的研究过程。

P283、热源:是指在药品中污染有能引起动物及人的体温升高的物质。

P424、生物检定法:利用药物对生物体的作用以测定其效价或生物活性的一种方法。

5、初级代谢产物:微生物通过代谢活动所产生的、自身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物质,如氨基酸、核苷酸、多糖、脂类、维生素类。

6、次级代谢产物:通过次级代谢合成的产物,大多是分子结构比较复杂的化合物,如抗生素、激素、生物碱、毒素。

7、抗生素的MIC:能抑制微生物的最低抗生素浓度。

8、抗生素的差异毒力:药物对病原菌和宿主组织的毒力差异。

9、抗生素抗性基因:微生物能产生抗生素,须要自身能抵抗该抗生素,其相关基因为抗性基因。

10、受体:指存在于细胞核内的生物大分子其结构的某一特定部位能准确识别并特异结合某些专一性配体。

11、配体: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包括内源性(神经递质、激素)、外源性(活性物质和各种药物)。

12、丙酮粉:亦称丙酮干制剂。

是微生物或生物组织,有时是蛋白质,酶的提取物用丙酮脱水的干制品。

13、超滤:是以压力为推动力的膜分离技术之一。

以大分子与小分子分离为目的,在一定的压力下,使小分子溶质和溶剂穿过一定孔径的特制的薄膜,而使大分子溶质不能透过,留在膜的一边,从而使大分子物质得到了部分的纯化。

14、干扰素:是由诱生剂诱导有关细胞所产生的一类高活性,多功能的诱生蛋白质。

15、降钙素(CT):是由甲状腺内的滤泡旁细胞分泌的一种调节血钙浓度的多肽激素。

16、E-玫瑰花结实验:T淋巴细胞表面有针对绵阳红细胞(SRBC)的E受体,在一定实验条件下,SRBC 与T细胞表面是受体结合,形成以T细胞为中心,四周环绕SRBC,状如玫瑰花结的细胞集团。

17、核苷酸的从头合成途径:利用磷酸核糖、氨基酸、碳单位及CO2等简单物质为原料合成核苷酸的过程。

名词解释及简答

名词解释及简答

1、劳动生产率:答:制造单件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

2、常值系统误差:答:在顺序加工一批工件中,其加工误差的大小和方向都保持不变,称为。

3、强迫振动:答:在外界周期性干扰力的作用下,工艺系统被迫产生的振动。

4、表面残余应力:答:切削过程中金属材料的表层组织发生形状变化和组织变化时,在表层金属与基体材料交界处将会产生相互平衡的弹性力,该应力就是表面残余应力。

5、安装:答:对工件进行定位、夹紧的过程。

6、欠定位:答:根据工件的加工要求,应该限制的自由度没有完全被限制的定位。

7、装配尺寸链:答:产品或部件在装配过程中,由相关零件的尺寸或位置关系所组成的封闭的尺寸系统。

8、柔性制造系统(FMS):答:是适应多品种,中、小批量机械生产方式的、由计算机控制的、以数控机床设备为基础和以物料存储系统连成的自动加工系统。

9、光整加工:答:是用于精密零件上公差等级IT5以上或表面粗糙度低于Ra0.5um的加工表面的加工。

10、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答:采用机械加工的方法,直接改变毛坯形状、尺寸和表面质量使其成为零件的过程。

11、工序答:一个或一组工人在一个工作地点或一台机床上,对同一个或几个零件进行加工所连续完成的那部分工艺过程。

12、生产过程答:将原材料转变为成品的所有劳动过程。

13、原理误差答:加工中采用了近似的加工运动、近似的刀具轮廓和近似的加工方法而产生的原始误差。

14、工艺能力系数答:C P=T/6σT为工件公差6σ为一批工件尺寸分散范围15、定位答:使工件在机床中占有正确的位置。

16、时间定额:答: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制订出来的完成单件产品或某项工作(如一个工序)所必须消耗的时间。

18、完全互换法:答:就是在机器的装配中,每个待装配的零件不经挑选、修配和调整就能达到装配精度要求的一种装配方法。

19、过定位:答:夹具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定位元件,重复限制工件上的同一个或几个自由度的现象。

20.夹紧工件定位后,经夹紧装置施力于工件,将其固定夹牢,使其在加工过程中保持正确位置不变。

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名词解释:1、万民法:是市民法的对称,指适用于外国人与外国人、外国人与罗马人所发生的法律关系的法律。

2、采邑制:是指国王将土地分为采邑,受封者在领取采邑时向国王宣誓效忠,并履行特定的义务,继承土地时要重要举行封赠仪式,这就避免了下级封臣的过度发展,有利于维护国王的权力。

经过这样的分封过程,西欧形成了金字塔式的封建等级关系。

3、对价制度:对价是指缔约者之间因缔约行为而使一方得到利益他方遭受损失。

对价制度是英国契约法中的特有制度,它是非正式契约成立的必要条件。

4、《法律重述》:美国法学会编纂出版《法律重述》将司法方面浩繁的判例加以综合整理,对那些尚有适用价值和效力的法律原则和法律规范加以重新阐明,然后分类编纂成册。

因此,它不是立法,并不创造新规范,只是对当时尚有效的普通法规定以条文形式加以“重述”,为法官和法学研究工作提供方便。

5、定式契约:不是相互自由协商而成立,而由经济上强有力的一方提出,他方不能要求变更条件,只能同意或不同意。

这是对契约自由原则的一种限制,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它反映了民法基本原则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变化。

6、神明裁判:是指借助“神”的力量来考验被告人,以确定被告人是否有罪的原始审判方式,盛行于一些古代奴隶制国家和欧洲中世纪前期封建制国家。

7、三藏:是古代印度法的主要渊源之一,是早期佛教经典的总称,由律藏、经藏和论藏组成,其中以律藏的法律意义最为明显。

8、城市法:是指中世纪西欧城市中形成、发展、适用的法律体系,其内容一般涉及商业、贸易、征税、城市自治及城市居民的法律地位等。

它不是统一的国内法,也不是统一的国际法。

它是西欧中世纪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9、越权无效原则:是英国行政法最重要的一项原则,直接导源于议会主权原则,是指政府必须严格地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和范围进行活动,如果政府的行为确系越权,法院可依法宣告政府的越权行为无效,并责令政府就其越权行为造成的损害进行赔偿。

10、消极公民:是由1791年法国宪法规定的一个因没有财产,所以被剥夺了选举资格的公民等级。

名词解释简答

名词解释简答

知识产权期末复习名词解释、1、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对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标记、信誉依法享有的权利。

2、出租权:是指著作权人有偿许可他人临时使用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计算机软件的权利,但计算机软件不是出租必要标的的除外。

3、汇编组品:是指将已有的文学艺术作品、科学作品或者其他材料等作为素材汇集起来,经过选择、取舍、设计、组合编排形成的作品。

4、邻接权:也称作品传播权,指作品的传播者享有的专有权利。

5、著作权的转让:是指著作权作为一项财产权,包括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公开表演权、改编权、翻译权、汇编权、整理权和注释权等,其中的任何一项或几项权能或全部著作财产权,从一个民事主体合法地转移到另一个民事主体支配下的行为。

6、著作人身权:是作者基于作品依法享有的以人身利益为内容的权利,是著作财产权相对应的人身权。

7、专利权:是指专利权人通过依法申请而原始取得或通过依法受让、继承等方式而继受取得的在一定期限内垄断实施一项发明创造的权利。

8、职务发明: 是指职工在履行职务中所完成的新发明、新设计,或者是在执行所在单位的指令中所完成的发明创造。

9、现有技术:是指申请日以前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使用或者以其他方式为公众所知的技术。

10、抵触申请:是指在申请日以前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就同样的技术已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提出过申请,并记载在申请日以后公布的专利申请文件或者公布的专利文件中。

11、地理标志:是指标明货物来源的成员的领土或该领土的一个区域或一个地方的标志。

12、联合商标:是指商标所有人在同一种商标或类似商品上注册的与主商标相近似的一系列商标。

13、商标权:是商标所有人依法对其使用的商标所享有的权利,商标权是商标法的核心。

14、反向假冒:行为人在未经注册商标人同意的前提下,实施了更换其商品上的注册商标,然后将更换商标的商品又投入市场的行为。

15、不正当竞争: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以假冒、虚伪表示、侵犯商业秘密等不正当手段进行竞争的行为。

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2.21日名词解释:1.教育行政体制:又称为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或教育管理体制,它是国家管理教育事业的组织体系和相关制度的总称,它包括国家管理教育事业的各级教育行政机构的组织形式,国家教育行政权力结构以及有关的教育行政制度。

2.课程目标: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它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是编写教材,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它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规定教学的任务和目的,深度和结构,教学进程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3.想象:是大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和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简答题:1.简述教师成长的三个阶段:教师从新教师成长到比较成熟的教师,需要比较长的一段时期,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挂关注学生阶段这是教师成长的第一个阶段,在这阶段教师十分关注自己的社会适应性。

第二阶段关注情境阶段教师感觉自己在新的工作岗位站稳脚跟后,便把关注的焦点投向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这就是第二阶段,关注情境阶段第三阶段关注学生阶段教师顺利适应前两个阶段后,便进入第三个阶段关注学生阶段,教师会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性,不同年龄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着不同社会情感需要,教师应该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对学生个体选择适当教学材料和教学方法。

2.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得一切行为都是需要引起的,而需要的系统分为五个层次:心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种需要的关系1.最底层的需要时生理需要,中间层次的需要时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最该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2.马斯洛把需要分为两个层次:缺乏性需要和成长性需要3.同一时期,每一个人都有好几种需要,但是每一时期,都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性作用。

每一种需要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他们相互依赖和重叠,更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依然存在,只是对行为的影响有所减少。

名词解释、简答

名词解释、简答

名词解释:1.货币制度简称”币制”,是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该国货币流通的结构、体系与组织形式。

它主要包括货币金属、货币单位、货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以及准备制度等。

2.本位币用法定货币金属按照国家规定的规格经国家造币厂铸成的铸币称为本位币或主币。

3.无限法偿即法律规定的无限制偿付能力,其含义是:法律保护取得这种能力的货币,不论每次支付数额如何大,不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支付的对方均不得拒绝接受。

4. 有限法偿主要是对辅币规定的,其含义是:在一次支付行为中,超过一定的金额,收款人有权拒收;在法定限额内,拒收则不受法律保护。

5. 布雷顿森林体系所谓“双挂钩”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

6. 商业信用企业之间以赊销、分期付款等形式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联系的信用。

7. 银行信用金融机构(主要是银行)以货币形式提供给企业或个人的信用。

8. 国家信用政府—或者更广泛地说统治当局—的信用,是一种古老的信用形式。

9. 消费信用为消费者提供的用于满足其消费需求的借贷。

10. 国际信用大体可分为(1)国外商业性借贷:其基本特征是资金输出者与使用者之间构成借贷双方(2)国外直接投资:这是一国资金直接投资于另一国企业,成为企业的所有者或享有部分所有权的一种资本流动形式。

11. 收益的资本化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而倒过来算出它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

12. 基准利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即这种利率发生变动,其他利率也会相应变动。

13. 无风险利率利率中用于补偿机会成本的部分。

14. 名义利率包括补偿通货膨胀(包括通货紧缩)风险的利率。

15. 实际利率物价水平不变,从而货币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息率。

16. 实际利率理论这种理论注意的是实际因素—生产率和节约—在利率决定中的作用。

投资是利率的递减函数,而利率的变化则取决于投资流量与储蓄流量的均衡。

名词解释+简答

名词解释+简答

一、名词解释1.公定重量纺织材料在公定回潮率或公定含水率时的重量叫“标准重量”也叫“公定重量”。

2.吸湿滞后性同样的纤维在一定的大气温湿度条件下,从放湿达到平衡和从吸湿达到平衡,两种平衡回潮率不相等,前者大于后者,这种现象叫做纤维吸湿的滞后性,也叫做吸湿保守现象。

3.疲劳纤维或纱线在较小拉伸力长时间作用下也会断裂的现象。

4.重量偏差对棉型纱线来说,由抽样试验求得的百米纱线的实际干重与百米纱线的设计干重之差,除以百米纱线的设计干重,用百分数表示,叫重量偏差。

5.断裂伸长度在拉伸力作用下,材料一般要伸长。

纤维和纱线拉伸到断裂时的伸长率(应变率),叫断裂伸长率,或称断裂伸长度。

6.吸湿平衡具有一定回潮率的纤维,放在一个新的大气条件下,它将立刻放湿或吸湿,经过一定时间后,它的回潮率逐渐趋向于一个稳定的值,这种现象称为吸湿平衡。

7.蠕变、松弛蠕变是指在一定拉伸力作用下,变形随时间而变化的现象。

松驰是指在拉伸变形(伸长)恒定的条件下,内部应力(张力)随时间的延续继续不断下降的现象。

8.极限氧指数极限氧指数LOI是材料点燃后在氧-氮大气里维持燃烧所需要的最低的含氧量的体积百分数。

9.断裂伸长度纤维和纱线拉伸到断裂时的伸长率(应变率)叫断裂伸长率,或称断裂伸长度。

10.临界捻度传统纺纱的纱线,随着捻度增加,开始为临界强度强度上升,后来又下降,极大值处是临界捻度(捻系数)。

二、简答题(第1、2每题10分,共20分;第3、4题每题6分,第5题8分,共20分)1、为什么粘胶纤维吸湿性高于棉纤维?未成熟棉纤维的吸湿性高于成熟棉纤维?细纤维的吸湿性高于粗纤维?棉纤维的吸湿性高于棉纱线?答:(1)棉和粘胶具有相同的亲水基团,但由于棉的结晶度为70%左右,而粘胶的结晶度仅为30%左右。

结晶度越低,吸湿性越强。

此外,粘胶纤维结构比棉纤维疏松较易吸水,所以粘胶吸湿能力大于棉。

(得3分)(2)比表面积越大,表面能越多,表面吸附能力越强。

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充实版)

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充实版)

一、名词解释1、意思自治原则:也称私法自治,是指民事主体依法享有在法定范围内广泛的行为自由,并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产生、变更、消灭民事法律关系。

2、诚实信用原则:指的是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时,应本着诚实、善意的态度,讲究信用,恪守诺言,诚实不欺,不仅使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得到平衡,而且也使当事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得到平衡的基本原则。

3、民事权利:是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的并受法律保护的利益范围或者实施某一行为(作为不作为)以实现某种利益的可能性。

4、民事法律事实:符合民法规范,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

5、法律行为:民事主体旨在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以意思表示为要素的行为。

6、事实行为:是指行为人不具有设立、变更或者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意图,但依照法律的规定能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

7、绝对权:义务人不确定,权利人无须通过其实施积极协助行为即可实现的权利。

8、相对权:义务人为特定人,权利人必须通过其积极行为才能实现的权利。

9、支配权:可以对标的物直接支配并排斥他人干涉的权利。

10、请求权:得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

11、抗辩权:对抗请求权的权利。

12、形成权:当事人一方可以以自己的意思表示使法律关系发生变动的权利。

13、期待权:成立要件尚未全部实现,将来有可能实现的权利。

14、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合法权益免收现实和紧急的损害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致他人和本人损害的行为。

15、孳息:由原物所产生的额外的收益。

16、民事权利能力:指法律赋予民事主体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

17、民事行为能力:能够以自己的行为依法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从而使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资格。

18、合伙:指两个以上的民事主体为实现共同目的,按照协议共同出资、共同经营,依照合同约定或者法律规定承担责任的组织。

19、特殊普通合伙:指以利用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为客户提供有偿服务为目的,合伙人依法承担有限责任或无限责任的企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导论三、名词解释经济变量:经济变量是用来描述经济因素数量水平的指标。

解释变量:解释变量也称自变量,是用来解释作为研究对象的变量(即因变量)为什么变动、如何变动的变量。

它对因变量的变动作出解释,表现为议程所描述的因果关系中的“因”。

被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也称因变量或应变量,是作为研究对象的变量。

它的变动是由解释变量作出解释的,表现为议程所描述的因果关系的果。

内生变量:内生变量是由模型系统内部因素所决定的变量,表现为具有一定概率颁的随机变量,其数值受模型中其他变量的影响,是模型求解的结果。

外生变量:外生变量是由模型统计之外的因素决定的变量,不受模型内部因素的影响,表现为非随机变量,但影响模型中的内生变量,其数值在模型求解之前就已经确定。

滞后变量:滞后变量是滞后内生变量和滞后外生变量的合称,前期的内生变量称为滞后内生变量;前期的外生变量称为滞后外生变量。

前定变量:通常将外生变量和滞后变量合称为前定变量,即是在模型求解以前已经确定或需要确定的变量。

控制变量:控制变量是为满足描绘和深入研究经济活动的需要,在计量经济模型中人为设置的反映政策要求、决策者意愿、经济系统运行条件和状态等方面的变量,它一般属于外生变量。

计量经济模型:计量经济模型是为了研究分析某个系统中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而采用的随机代数模型,是以数学形式对客观经济现象所作的描述和概括。

四、简答题1、简述计量经济学与经济学、统计学、数理统计学学科间的关系。

答: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理论、统计学和数学的综合。

经济学着重经济现象的定性研究,而计量经济学着重于定量方面的研究。

统计学是关于如何惧、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科学,而计量经济学则利用经济统计所提供的数据来估计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加以验证。

数量统计各种数据的惧、整理与分析提供切实可靠的数学方法,是计量经济学建立计量经济模型的主要工具,但它与经济理论、经济统计学结合而形成的计量经济学则仅限于经济领域。

计量经济模型建立的过程,是综合应用理论、统计和数学方法的过程。

因此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理论、统计学和数学三者的统一。

2、计量经济模型有哪些应用。

答:①结构分析,即是利用模型对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出研究,分析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模型中的解释变量发生一定的变动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程度。

②经济预测,即是利用建立起来的计量经济模型对被解释变量的未来值做出预测估计或推算。

③政策评价,对不同的政策方案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评价对比,从中做出选择的过程。

④检验和发展经济理论,计量经济模型可用来检验经济理论的正确性,并揭示经济活动所遵循的经济规律。

6、简述建立与应用计量经济模型的主要步骤。

答:一般分为5个步骤:①根据经济理论建立计量经济模型;②样本数据的收集;③估计参数;④模型的检验;⑤计量经济模型的应用。

7、对计量经济模型的检验应从几个方面入手。

答:①经济意义检验;②统计准则检验;③计量经济学准则检验;④模型预测检验。

第2章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四、简答1、在计量经济模型中,为什么会存在随机误差项?答:①模型中被忽略掉的影响因素造成的误差;②模型关系认定不准确造成的误差;③变量的测量误差;④随机因素。

这些因素都被归并在随机误差项中考虑。

因此,随机误差项是计量经济模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古典线性回归模型的基本假定是什么?答:①零均值假定。

即在给定x t 的条件下,随机误差项的数学期望(均值)为0,即t E (u )=0。

②同方差假定。

误差项t u 的方差与t 无关,为一个常数。

③无自相关假定。

即不同的误差项相互独立。

④解释变量与随机误差项不相关假定。

⑤正态性假定,即假定误差项t u 服从均值为0,方差为2σ的正态分布。

3、总体回归模型与样本回归模型的区别与联系。

答:主要区别:①描述的对象不同。

总体回归模型描述总体中变量y 与x 的相互关系,而样本回归模型描述所观测的样本中变量y 与x 的相互关系。

②建立模型的不同。

总体回归模型是依据总体全部观测资料建立的,样本回归模型是依据样本观测资料建立的。

③模型性质不同。

总体回归模型不是随机模型,样本回归模型是随机模型,它随着样本的改变而改变。

主要联系:样本回归模型是总体回归模型的一个估计式,之所以建立样本回归模型,目的是用来估计总体回归模型。

4、试述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的联系和区别。

答:两者的联系:①相关分析是回归分析的前提和基础;②回归分析是相关分析的深入和继续;③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的有关指标之间存在计算上的内在联系。

两者的区别:①回归分析强调因果关系,相关分析不关心因果关系,所研究的两个变量是对等的。

②对两个变量x 与y 而言,相关分析中:xyyx r r =;但在回归分析中,01ˆˆˆt ty b b x =++和01ˆˆˆt t xa a y =++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回归方程。

③回归分析对资料的要求是:被解释变量y 是随机变量,解释变量x 是非随机变量。

相关分析对资料的要求是两个变量都随机变量。

5、在满足古典假定条件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普通最小二乘估计量有哪些统计性质?答:①线性,是指参数估计量0ˆb 和1ˆb 分别为观测值t y 和随机误差项t u 的线性函数或线性组合。

②无偏性,指参数估计量0ˆb 和1ˆb的均值(期望值)分别等于总体参数0b 和1b 。

③有效性(最小方差性或最优性),指在所有的线性无偏估计量中,最小二乘估计量0ˆb 和1ˆb 的方差最小。

6、简述BLUE 的含义。

答:在古典假定条件下,OLS 估计量0ˆb 和1ˆb 是参数0b 和1b 的最佳线性无偏估计量,即BLUE ,这一结论就是著名的高斯-马尔可夫定理。

7、对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为什么在进行了总体显著性F 检验之后,还要对每个回归系数进行是否为0的t 检验?答: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总体显著性F 检验是检验模型中全部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共同影响是否显著。

通过了此F 检验,就可以说模型中的全部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共同影响是显著的,但却不能就此判定模型中的每一个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都是显著的。

因此还需要就每个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是否显著进行检验,即进行t 检验。

第3章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三、名词解释1.偏回归系数:在多元回归分析中,随机因变量对各个自变量的回归系数,表示各自变量对随机变量的影响程度。

2.回归变差:简称ESS,表示由回归直线(即解释变量)所解释的部分,表示x 对y 的线性影响。

3.剩余变差:简称RSS ,是未被回归直线解释的部分,是由解释变量以外的因素造成的影响。

4.多重决定系数: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回归平方和与总离差平方和的比值,也就是在被解释变量的总变差中能由解释变量所解释的那部分变差的比重,我们称之为多重决定系数,仍用R 2表示。

5.调整后的决定系数:又称修正后的决定系数,记为2R ,是为了克服多重决定系数会随着解释变量的增加而增大的缺陷提出来的,其公式为:22/(1)1()/(1)t te n k Ry y n --=---∑∑。

6.偏相关系数:在Y 、X 1、X 2三个变量中,当X 1 既定时(即不受X 1的影响),表示Y 与X 2之间相关关系的指标,称为偏相关系数,记做 2.1Y R 。

四、简答1.给定二元回归模型:01122t t t t y b b x b x u =+++,请叙述模型的古典假定。

解答:(1)随机误差项的期望为零,即()0t E u =。

(2)不同的随机误差项之间相互独立,即c o v (,)[(())(t s t t ss t su u E u E u uE uE u u =--==。

(3)随机误差项的方差与t 无关,为一个常数,即2var()t u σ=。

即同方差假设。

(4)随机误差项与解释变量不相关,即cov(,)0(1,2,...,)jt t x u j k = =。

通常假定jt x 为非随机变量,这个假设自动成立。

(5)随机误差项t u 为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即2(0,)tu N σ。

(6)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即假定各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线性关系,即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2.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为什么用修正的决定系数衡量估计模型对样本观测值的拟合优度?解答:因为人们发现随着模型中解释变量的增多,多重决定系数2R 的值往往会变大,从而增加了模型的解释功能。

这样就使得人们认为要使模型拟合得好,就必须增加解释变量。

但是,在样本容量一定的情况下,增加解释变量必定使得待估参数的个数增加,从而损失自由度,而实际中如果引入的解释变量并非必要的话可能会产生很多问题,比如,降低预测精确度、引起多重共线性等等。

为此用修正的决定系数来估计模型对样本观测值的拟合优度。

3.修正的决定系数2R 及其作用。

解答:222/11()/1tte n k Ry y n --=---∑∑,其作用有:(1)用自由度调整后,可以消除拟合优度评价中解释变量多少对决定系数计算的影响;(2)对于包含解释变量个数不同的模型,可以用调整后的决定系数直接比较它们的拟合优度的高低,但不能用原来未调整的决定系数来比较。

4.常见的非线性回归模型有几种情况? 解答:常见的非线性回归模型主要有: (1) 对数模型01lnln t t t y b b x u =++(2) 半对数模型01ln t t ty b b x u =++或01ln t t t y b b x u =++(3) 倒数模型0101111y b b u b b u x y x=++=++或(4) 多项式模型2012...kk y b b x b x b x u =+++++(5) 成长曲线模型包括逻辑成长曲线模型101t b tKy b e -=+和Gompertz 成长曲线模型01tK b b t y e+=5.观察下列方程并判断其变量是否呈线性,系数是否呈线性,或都是或都不是。

①t t t u x b b y ++=310 ②t t t u x b b y ++=log 10③tt t u x b b y ++=log log 10 ④t t t u x b b y +=)/(10解答:①系数呈线性,变量非线性;②系数呈线性,变量非呈线性;③系数和变量均为非线性;④系数和变量均为非线性。

6. 观察下列方程并判断其变量是否呈线性,系数是否呈线性,或都是或都不是。

①t t t u x b b y ++=log 10 ②t t t u x b b b y ++=)(210③ t t t u x b b y +=)/(10④t b t t u x b y +-+=)1(110解答:①系数呈线性,变量非呈线性;②系数非线性,变量呈线性③系数和变量均为非线性;④系数和变量均为非线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