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和辛弃疾词风的比较
两种面貌的宋词人

两种面貌的宋词人宋词分为哪两大流派,它们的代表分别是什么学史上,一般将宋词分为三大流派:以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人为代表的婉约派;以苏轼、辛弃疾、张孝祥,张元干等人为代表的豪放派;以姜夔、吴文英、张炎等人为代表的醇雅派.不过平常我们一般都只说分婉约派和豪放派宋词主要分为哪两大流派宋词是流行于宋代的一种歌曲形式。
它在文体上的特点是长短句相间,现在所见到的宋词有各种各样的“词牌”,如〔水调歌头〕﹑〔满江红〕﹑〔念奴娇〕等,每一支词,都有不同的格式。
全曲的句数﹑各句的字数﹑每字的平仄,都各有定格。
这种定格,是由曲调的结构所决定的。
后人按照这些词牌填词时,必须遵守这种词格,就是为了让这些新填的文词能按传统的曲调歌唱。
宋词对后世戏曲有很大影响。
南北曲的形成,就是继承和发展了宋词的艺术传统。
南北曲中有很大一部分曲调,来源于宋代的词体歌曲。
而南北曲开始采用的曲牌联套体的戏曲音乐结构形式,最初也是在词体歌曲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宋词主要有两大流定:豪放派和婉约派。
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晏殊、周邦彦、李清照、姜夔代表作: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周邦彦:兰陵王(柳阴直)、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婉约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
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内容比较窄狭。
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
就以李后主、柳永、周邦彦等词家为“词之正宗”,正代表了这种看法。
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无不从不同的方面承受其影响。
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张元干、张孝祥等。
代表作: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江城子·密州出猎》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元干:贺新郎(梦绕神州路)张孝祥:六州歌头(长淮望断)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豪放派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北宋黄庭坚、晁补之、贺铸等人都有这类风格的作品。
浅论李清照在词史的地位

浅论李清照在词史的地位【摘要】李清照是宋代著名女词人,她的词作以婉约细腻、感情真挚而著称。
在宋代词坛上,李清照的地位显赫,被誉为“词中之翘楚”。
她的词作影响了后世无数词人,被誉为“清秀才子”。
与其他词人相比,李清照的作品更具有独特的个人魅力和文学风格。
她的词作在后世得到了广泛传承,并对词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李清照在词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她的作品不仅具有历史意义,也对后人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李清照的词作不仅是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更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对中国词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李清照、词史、生平、词作、宋代、词坛、影响力、传承、词人比较、后世、影响、词文化、贡献、总结。
1. 引言1.1 李清照的生平简介李清照,原名李德裕,号易安居士,北宋女词人,生于公元1084年,逝世于公元1155年。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北宋贵族李格非,母亲是南宋宰相邵伯应的女儿。
从小聪慧过人,善于诗赋,父亲十分疼爱她,给她提供了良好的文学学习环境。
李清照十岁时便能作诗,并且受到南宋宰相王安石的赏识。
李清照的词作特点主要表现在情感真挚、婉约妙绝、意境深远、表达真实等方面。
她擅长描写爱情、离别、人生沧桑等主题,语言质朴清丽,意境幽深绵长。
她的词作传世不衰,影响深远,被誉为“词中之圣手”。
李清照的生平简介显示了她才情横溢、文学造诣深厚,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学遗产。
她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璀璨的一道风景线,对后世的词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1.2 李清照的词作特点李清照的词作特点是其情感细腻、写景清丽,以及对时代风俗的描写准确生动。
她擅长以短小精悍的词句表达出内心的情感与感慨,常常能用简短的文字揭示出丰富的情感世界。
李清照的词中常常融入自己对风景的感悟,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透露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感慨。
她对宋代社会的描写也是独具匠心,通过对社会风尚、人情世故的揭露,展现出其对时代的独特洞察力和审美情趣。
豪放派与婉约派

词形式上的不同
婉约派词人一般都更注重词的形式。视音律上的规则 (如“五音”、“六律”)为法度,视语言上的清规 戒律(如“珠圆玉润”、“无一字无来处”等)为法 宝。如前所述,本来他们的作品内容就陈旧贫乏,题 材狭窄单调,便更是醉心于谐音合律,刻意于雕章凿
句,以华丽的形式掩盖其空虚的内容,却缺乏一种 激人奋起的力量。 而豪放派则不是为形式所羁,而是充分调动形式 为表现内容服务。最突出的是苏轼。为了反映广 阔的生活面,苏轼打破了“词必协律”的陈套, 使词从音乐的奴隶的地位解放出来。但苏轼并不 是完全不顾或不懂音律,而是由于他“横放杰出, 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又“豪放不喜剪裁以就 声律” 利用长短句的错落形式,造成节奏的舒卷 变化,用词造句也力求铿锵响亮。
这两首诗之间的对比充分表达了豪放派诗词和婉约派诗 词词风的不同。
题材上广阔、狭窄的不同
纵观从婉约派的开山鼻祖温庭筠到后来的吴文英、王 沂孙这三百余年间所谓“以婉约清丽为宗”的词人作 品,数量浩繁而题材狭窄,绝大部分是写伤离送别、 男女恋情、酣饮醉歌、惜春赏花之类。虽其间柳永、 李清照等有所开拓,但毕竟难脱桎梏。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
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
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
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
得!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
陈亮 《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
老去凭谁说?看几番、神奇臭腐, 夏裘冬葛!父老长安今 余几?后死无仇可雪。犹未燥、当时生发 二十五弦多少恨, 算世间、那有平分月! 胡妇弄,汉宫瑟。树犹如此堪重别! 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行矣置之无足问,谁换妍 皮痴骨?但莫使伯牙弦绝!九转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 寻常铁。龙共虎,应声裂。
《一剪梅》李清照赏析

《一剪梅》李清照赏析2023-11-12•词人简介与创作背景•主题与情感•艺术手法与修辞•文学价值与社会意义•结论与评价目录词人简介与创作背景01生平李清照,宋代女词人,生于北宋末期,适年十八嫁太学生赵明诚,夫妻志同道合,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创作背景李清照的《一剪梅》这首词写于她婚后,当时她与丈夫赵明诚分离两地,内心必然有所挂念,于是便写下了这首词,寄给远方的丈夫。
李清照生平与创作背景生平辛弃疾,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影响辛弃疾的词受李清照影响,风格有所不同,多以豪放为主,但也保留了李清照细腻柔情的一面。
与辛弃疾的渊源与影响主题与情感02李清照的《一剪梅》以女子口吻表达了思念远方恋人的情感,主题围绕闺怨展开。
闺怨主题离别情绪自然意象诗歌描绘了女主人公在荷花盛开的季节,因为与恋人分别而产生思念和寂寞的情绪。
诗人善于运用自然景物如荷花、红藕等,衬托出女主人公的孤独与期待。
03主题解析0201李清照以细腻、婉约的笔触,表达了女子内心深处的情感,展现了她的柔情与坚韧。
婉约表达诗歌描绘的意境十分优美,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出女主人公内心的感受。
意境之美李清照的《一剪梅》不仅情感真挚,而且含蓄蕴藉,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
含蓄蕴藉情感表达与意境风格差异李清照的诗歌婉约柔美,而辛弃疾的诗歌则更显得豪放奔放,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题材相似两首《一剪梅》都是以闺怨为主题,描述了女子对远方恋人的思念。
时代背景两首《一剪梅》所处的时代背景也不同,李清照的诗歌写于北宋时期,而辛弃疾的诗歌则写于南宋时期,反映了各自不同的历史背景。
与辛弃疾《一剪梅》的异同点艺术手法与修辞03表现手法与特色情景交融01李清照的《一剪梅》将情感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例如,“红藕相残”与“轻解罗裳”的描写,将女主角的孤独与伤感融入其中。
李清照与辛弃疾的词风比较与评析

李清照与辛弃疾的词风比较与评析1. 引言部分的内容:1.1 概述李清照和辛弃疾是中国文学史上两位备受推崇的词人,他们在宋代文坛上留下了大量优秀的词作。
本文将对李清照与辛弃疾的词风进行比较与评析,探讨他们在词作中的不同表达和艺术风格,以及这种差异背后可能存在的原因。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组织内容:首先介绍李清照与辛弃疾的背景情况,包括他们的生平和创作特点;接着对比分析两位词人使用词汇、表达手法、情感偏好等方面的差异;然后深入评析他们的词作,在形式结构、音调等方面进行综合比较;最后总结两位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并阐述对后世诗人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李清照与辛弃疾两位宋代著名词人作品风格和主题偏好等方面进行比较与评析,深入探讨其词风差异的原因以及对中国文学史的影响。
通过这样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宋代词作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同时也能够为后世的诗人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2. 李清照与辛弃疾的背景介绍:2.1 李清照的生平和词作特点李清照(1084年-约1151年)是中国宋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性词人之一,也是南宋时期最为杰出的词人之一。
她出生于当前河南省安阳市,自幼聪慧好学,文才出众。
尽管在历史上没有详细记载她的个人经历,但根据她的作品以及相关史料中的记载,可以了解到一些关于她的情况。
李清照的词作以其婉约、豪放和感伤而闻名。
她善于表达情感,描绘自然景物,并将个人感受与社会现实相结合。
她创造了许多优美动人且情感深沉的佳作,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2.2 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特点辛弃疾(1140年-1207年)是中国宋代末期杰出的文学家、军事家和政治家。
他在浙江省宁波市出生并长大,在政治、军事和文化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辛弃疾的词作以其豪放、慷慨和爱国主义精神而闻名。
他的词作多是在动荡不安的战乱年代创作的,充满了对时事和民生问题的关注。
他倡导直言敢谏,在他的作品中经常表达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的忧虑与心声。
辛弃疾李清照宋词中的豪放派与婉约派

辛弃疾李清照宋词中的豪放派与婉约派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而辛弃疾和李清照则是宋词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位词人。
辛弃疾擅长豪放派的词作,而李清照则以婉约派的作品闻名。
两位词人的风格鲜明,各有千秋,本文将分别从辛弃疾和李清照的作品入手,探讨他们在宋词中的豪放派与婉约派的艺术风格与特点。
首先,我们来研究辛弃疾的豪放派词作。
辛弃疾以其豪放激昂的风格著称,他的词作充满了对忧国忧民、壮志豪情的表达。
辛弃疾的作品多以抒怀志士之情,慷慨悲愤之感,反映了他作为一个热血青年的激情与豪情。
例如,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中写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些奔放的意象和深情的表达,使辛弃疾的词作充满力量和热情,给人以深深的感染。
辛弃疾的作品中还体现了他对人生苦难的思考和对命运的反抗。
他的作品中往往流露出对历史的怀疑和对时局的不满。
在《青玉案·元夕》这首词中,辛弃疾通过描写元宵佳节流传的古代传统,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愤慨和无奈之情:“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这种悲壮的思绪和深沉的哲学思考贯穿了辛弃疾的作品,使他的词作更加具有思想深度和艺术张力。
与辛弃疾的豪放派不同,李清照代表了宋词中的婉约派。
李清照的词作以柔婉、婉约为主,她的作品往往表达了对动人爱情和世事变迁的感慨。
李清照的词作从情感和艺术形式上都更加细腻和温婉。
例如,她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词中写道:“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汉家宫阙千门如洞,不扫樽前蕙帐风。
”这些婉约的意象和柔美的笔触,使李清照的词作充满了温情与细腻,给人以安慰与思索。
李清照的作品中也反映了她对时光流逝的痛感和对人生变换的思考。
她的作品中透露出一种对时光脆弱和人事易变的领悟。
在《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这首词中,她写道:“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云万里无悔,只有光阴莫虚度。
”这种对光阴流逝和自己心灵沉淀的思考,使得李清照的词作具有深沉和哲学性的内涵。
李清照早期词风

李清照早期词风李清照词风的变化李清照的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艺术地位,李清照的词风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的词风格清新而自然,后期的词风格凄婉而深沉。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作为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名声可谓家喻户晓,流芳百世。
一个“愁”字不仅贯穿了她的整首词,更笼罩了她的一生。
其前后期的词以南渡为界,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
前期词的风格是细腻婉转的,反映闺情相思,歌咏离愁别恨,充满了早期生活的欢乐和浪漫气息。
而后期词的风格却是沉郁忧伤的,多表现身世之苦,孤寂无聊的心情,情调低沉,令人动容。
一、前后期词风转变的原因(一)社会背景因素虽然李清照在文学史上评价为“南宋词人”,但她的确出生并生长在北宋,北宋的社会历史状况对她创作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宋朝的财政收入数量是惊人的,年财政收入最高曾达到16000万贯文,远远大于其他任何一个封建王朝。
如此庞大的财政收入并不靠加重对农民的剥削,而是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工商业极度繁荣,生产力水平提高的结果,百姓生活得并不坏,社会也比较祥和安定。
宋徽宗时期,张择端所绘制的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的繁华和热闹的景象足以彰显那时国泰民安的光景。
在这优越社会背景的照耀下,李清照所作的词自然是积极向上、爽朗明快的。
以《如梦令》为例:“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在这首词中,表现出一位活泼率真、热爱生活的女主人公形象,细腻地表现了她开朗、清纯、多情、善感的性格。
在这国泰民安的祥和氛围下,李清照的前期词作自然是积极向上的,即使是婉转而略带忧伤的词中也透出淡淡的喜悦之感。
而社会的动荡引发了李清照词风的转变。
金人的金戈铁马冲破了词人“浓睡不消残酒”的平静幸福的生活。
公元1127年是宋代政治变化巨大的一年,也是李清照生活命运的转折。
金军攻陷汴京,宋徽宗、宋钦宗被俘,赵构仓皇南逃,在临安建立了南宋小王朝,政局的巨大改变使李清照由前期闲适的书斋生活转变为后期颠沛流离的生涯,这种苦难的经历丰富了她的后期创作,并使之发出积极的光芒,这是她前期创作所不能比拟的。
辛弃疾与李清照的词风比较

辛弃疾与李清照的词风比较引言中国古代文学中,宋代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诗词创作达到了巅峰。
辛弃疾和李清照是宋代两位著名的词人,他们各自有着独特的词风,对于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将会对辛弃疾和李清照的词风进行比较,并探讨他们分别表现出来的特点。
1. 辛弃疾的词风1.1 抒发忧愤之情辛弃疾的词作大多抒发了他对于战乱、流离失所等社会动荡所带来的忧愤之情。
他通过细腻而激昂的语言,表达出对于国家沦陷、百姓苦难的无奈与愤怒。
1.2 浪漫豪放辛弃疾在一些爱情主题的词作中展示了浪漫豪放的个性。
他借助丰富多样的意象和写景技巧,勾勒出深情厚意、不拘束与豪爽的爱情图景。
1.3 显露壮志豪情在辛弃疾的词中,常常能够感受到他峥嵘岁月和不屈志向的体现。
他以雄浑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对于国家兴亡、江山永固的追求与豪情。
2. 李清照的词风2.1 深情抒写李清照的词作大多表达了她内心深处丰富而复杂的情感。
她通过细腻入微、含蓄委婉的文字,将个人生活经历与思想情感相融合。
2.2 细腻描绘美景李清照擅长通过精确而贴切的描写,展示出对于自然景色和物象之美的触动与感受。
她以优美婉约、意境深远的笔墨,唤起读者对于自然世界之赞美。
2.3 若有所失之惆怅一些李清照的词作中流露出一种别样而朦胧的惆怅之情。
这种惆怅可能源自于她个人命运多舛,也有可能是对逝去时光与人世无常的感怀。
3. 辛弃疾和李清照的异同3.1 相同之处辛弃疾和李清照都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才情,他们通过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展现出对于人生、爱情、社会等方面深刻的思考。
3.2 不同之处辛弃疾更关注社会政治以及国家兴亡等大局问题,而李清照则更注重内心世界、个人情感及周围环境所带来的影响。
他们在表达手法、意象使用上也有所不同,辛弃疾偏向于雄壮豪放,而李清照则更多地选择委婉细腻。
结论辛弃疾和李清照是宋代词坛上两颗耀眼的明星。
他们分别以忧愤豪情和深情抒写为主要特点展示了各自不同风格的词作。
无论是在题材选择还是表达手法上,他们都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家口张北县第一中学语文组 一、学习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两位词人的生平,熟悉两位词人的词作,了解历来人们对两位词人词作的评价。
情感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能力目标:提高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这个能力目标主要体现在对两位词人词风的研讨上,而且在这两个能力目标上,后者是主要的) 二、 学习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本课属于新授课,具体内容为李清照和辛弃疾两位词人词风的研究。
主要解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问题。
所谓“是什么”,也就是要学生了解两位词人的词风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
所谓“为什么”,也就是要学生分析两位词人词风的形成有哪些因素,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次要而又是有一定影响的。
所谓“怎么样”,也就是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两位词人词风的评价,培养初步的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几个单元的古典诗词,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本课不是属于知识量储备的问题,而是属于审美鉴赏的能力的问题。
难度系数比较高,学生掌握程度不高,要在知识储备的基础上综合提高,开拓创新,深入研究。
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我们采取讨论法(对相关问题的讨论,形成一定的看法并通过留言簿、邮件等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提出疑问)。
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不受拘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畅所欲言。
四、教(学)法设计 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适应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构建“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推动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术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一切因素进行革命。
在语文学习方面必将有一场学习的革命。
主题式阅读是信息社会借助计算机网络里知识进行阅读的典型方式,也是开展科学研究时查找资料、研读文献所用的最主要的研究方式。
我们可以把阅读理解的过程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过程,经过信息的收集、整理归类、规则原理的再运用。
主题式阅读强调学习者自己选择信息目标、决定输入方式、启动学习过程。
主动性学习让学生在明确学习目标,了解所需完成的任务,掌握获取知识的手段和途径的前提下,进行自主的学习。
这种对学习者主动性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新课标语文素质的重要的养成式教育。
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全班同学围绕几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进行相互学习,集思广益。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1、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阅读训练。
2、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有关资料掌握相关信息。
3、学生收集相应资料并进行存储整理。
4、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进行交流,完成课题研讨。
课件整体框架结构教师寄语 课型解说 学前导读 学习方法(主题式阅读方式、主动性学习) 明确目标,搜索资料 学习步骤 归类整理,分析理解 展示观点,深化认识词 词牌名诗余 长短句 曲子词与长短句 婉约与豪放——宋词中的两种主要艺术风格 李清照生平 李清照有关情况朗读材料(声音): 凤凰台上忆吹箫醉花阴 声声慢 辛弃疾生平 朗诵材料(声音):贺新郎 水龙吟 永遇乐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了解学习目标,进入学习情境)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桂冠上光辉夺目的钻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着一代文学之胜。
东坡曾面临大江,挥舞铁板,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柳永也曾伫立杨柳岸,手执红牙,轻吟“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美妙至极的景致,沧桑无比的历史和精彩绝伦的文字汇成了一个奇妙的世界。
那么李清照和辛弃疾呢,让我们共同研讨一下。
二、两位此人的艺术特色比较中国几千年灿烂的文学发展史上,地位显著的女作家可以说是寥寥无几。
宋代的李清照,以其独创的艺术风格,自成一家。
而辛弃疾继苏轼之后,在词的领域上又进一步开拓题材、扩展意境、转变风格,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和语言技巧。
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共同研究一下他们的艺术特色李清照:(一)倾诉真挚情李清照的词,无论前期的,还是后期的,都包涵着她真挚的感情。
或者是表现真挚的夫妻之爱,或者是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或者是南渡之后,面对国破家亡所产生的一腔爱国主义情怀。
如她前期的作品《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十八岁时,在汴京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结婚。
婚后,夫妻感情笃深,常投诗报词。
一年重阳,李清照便作了这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作官的丈夫,表现词人在重阳佳节独守空闺,思念丈夫的孤寂愁绪。
上片由白天写到夜晚,愁苦孤独之情充满其中。
下片则倒叙黄昏时独自饮酒的凄若,末尾三句设想奇妙,比喻精彩,末句“人比黄花瘦”,更成为千古绝唱。
又如她的作品《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是李清照后期词中的杰出作品。
全词概括且集中地反映了南渡以后她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境界逼真,情绪迫切,写尽了她凄惶的天涯沦落之悲。
充分体现了她后期的那种忧愤深沉的词格。
综观全词,层层面面无不染上愁之色彩,多层次言愁。
缘情布景,情随境迁,情也各有微妙之不同,但归结一个“愁”字。
情景婉绝,浑然一体。
(二)善用白描法李清照的词,很擅长运用白描的手法,这是她用来抒发真挚感情的重要方法之一。
李清照运用浅淡自然、朴实无华的语言,创造了耐人寻味的优美意境,正是“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
她匠心独运,特别善于创造这种平淡而绝妙的境界,这应该是李清照词作的重要特色。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这正是白描手法运用的妙处!(三)熔炼家常语李清照的词在语言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把一些家常语熔炼在她的词中,不着痕迹。
她善于运用通俗的语言铺成极其工巧、细腻的画面,婉约深细,而又意境高远,犹如巧匠运斤,毫无痕迹,让读者只见其外表的朴素,而见不到朴素下锤炼的工夫。
以寻常言语入词,字字句句锻炼精巧,日常口语和谐入诗。
这首词看似平平淡淡,只将一个才女的心思娓娓道来,不惊不怒,却感人至深。
总之,无论是李清照前期的词还是后期的词,在抒情艺术上都表现了很高的成就,深刻的思想内容通过完美的艺术技巧表现出来,形成了一种属于她自己的风格——易安体。
为词苑增添了活力,同时也为后代作出了榜样,在词的创作实践上独树一帜。
李清照的词在语言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善于运用通俗的语言铺成极其精巧、细腻的画面,婉约清新、豪放深沉,而又意境高远。
辛弃疾:当代散文家梁衡在他的散文《把栏杆拍遍》中介绍了南宋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文人。
或许是他生不逢时,一生总在政治风云的大起大落中艰难度过,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却是那样轻而易举地为人所称道,于是后人记住了他的名号——稼轩居士辛弃疾。
正由于他的那种非同一般的个性的抒发,在其词作当中便能窥探出不同的艺术特色来。
(一)词境豪放又不失沉郁、激愤、悲怆。
辛弃疾生活在金人占领区,深知靖康之耻的教训,民族意识的觉醒是相当明显的。
他本人也是一个伟岸异常的堂堂男儿,但是岳飞的冤杀更让朝廷的那种苟安心态暴露无遗,皇帝本身对于积极主战的人士也只是当作其随时可弃可用的棋子,注定他没有“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那样的可以实现的理想。
因而,他尽管在《永遇乐》里抒发着“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放之情,毕竟也只是“想当年”的事情,他只有发出一句像“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那样无奈的叹息,辛弃疾在处理几种不同情感的方面拿捏到位,忽而奋起,忽而转向现实的低潮,并没有单纯的偏向,使得读者对于词作背后所发生的前因后果一目了然。
(二)善于以景入情,融情于景,刻画景物之美与抒发情感之丰相互促进。
和其他诗词作者一样,辛弃疾知道如何去将词作的意境进一步提升。
幸而他长期在外或贬或官期间对祖国的河山有了大致的亲睹,那么,文人的敏感神经也就很快带动了他对于景物的深层解读。
千里清秋的断鸿落日,元夕佳节的宝马雕车,还有北固亭前的歌台草树,在普通人看来或许平常如故,但是却很能勾起政治失意之人复杂情感的寄托。
无情之景在有情之人的刻画下立刻充满了勃勃生机。
(三)善于用典,以跨越时空创造纵横捭阖的历史图景。
辛弃疾是一个武者,早年从军并没有考取功名的意向,但是就连苏东坡也不曾想见,在那样的一个严峻的对峙局面下,起义战争成了主流,对于历史的回顾也就理所当然地在词作当中有所体现。
辛弃疾对此的运用可以说是信手拈来。
登赏心亭“栏干拍遍”,他对许汜不关心国事不免觉羞,闲居上饶“醉里挑灯看剑”,他想到了蜀主刘备的的卢马“弓如霹雳弦惊”,然后又想起了孙仲谋、刘裕、霍去病的英姿勃发和廉颇的老当益壮,随即又由湖北春景发起了对阿娇、玉环、飞燕等皇帝旧宠的悲哀命运的慨叹。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了他人,也透过他人照亮了自己。
辛弃疾豪情满腹,对于那些与他类似的人和事,自然是需要抒之以自勉的。
(四)描写农村生活清静无忧、通俗易懂又回味无穷。
辛弃疾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也需要有七情六欲作为调和,愤慨之余也不乏忙里偷闲的逸趣。
在他的《西江月》中,他就描绘了农村夏夜的一个幽静之景,飞鹊、鸣蝉、田蛙给无情的清风稻花送来了几分生气,还有《清平乐》中那家村居的吴地老夫妻,在用一种甜蜜温柔的乡音相互打趣,而他的几个儿子也在耕作玩耍,给安适无争的乡村带来了一种和谐的讯息。
辛弃疾身临其境,虽没有直言其感受,只用令人平白直观的若干短语组合成句,很容易让读过其词作的人们把他那种渴望和平、渴望实现真正安定的国家局势和幸福的人民生活的感情体会出来。
辛弃疾给后世留下了620余篇词作,这些词作以精彩的内容、生动的语言反映了南宋的历史风貌和作者本人的真实心境。
他是一个武将出身的词人,但却突破了以往的豪放词风,用他那杆如当年劲舞沙场的宝剑一样锋芒万丈的笔,开创出了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为南宋文坛带去了一股绚烂的色彩。
无怪乎后人会给他冠以“词中之龙”这样的美誉了三、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光听两首词,我们就觉得这两位词人的词风格不同,那么,具体情况是否如此,还有待我们进行研究。
人们常常讲“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我们遇事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同样在学习上也是如此。
在比较这两位词人的词风问题上,我们是否也能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呢?(教师布置学习任务,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在此,提出了三个问题——也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