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李清照前后期词风之转变

合集下载

论李清照前后词风

论李清照前后词风

浅论李清照前后词风摘要:李清照是宋代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一位女作家,但是她最擅长的还是词,其词被称为“易安体”,她的词不仅是中国女性文学艺术的高峰,在整个文学史上也占有杰出位置。

李清照人生历程的转换也深深地影响着她的心理历程,她所经历的不同时期使她产生了别具风格的词风和情感,故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关键词:易安体风格人生历程南渡李清照,号易安居士,(1084~1155)山东济南人,有一代词宗之称,李清照独有那种不让须眉的洒脱,豪迈之气更使其词别出一般,精妙婉约而别具一格,李清照的词既主要写自己的生活、心里和情趣,又融入了家国兴亡的深悲巨痛,将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糅合在一起,既有女性词的温婉柔丽,又有一般女性所少有的豪迈之气。

词艺的“精妙”与“别是一家”的追求,更是她以为数不多的词篇登上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的巅峰。

她的词不仅仅是中国女性文学艺术的高峰,在整个文学史上也占有杰出位置,在以男权为主的封建社会,女人处于社会最底层,突然间,李清照作为一位女性不仅闯入了被男性长期垄断的文坛,并且登上与男性名家平起平坐的位置。

无怪历代文人作家对此惊诧赞叹并刮目相待了。

杨慎说:“宋人中填词,李易安易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于闺阁也。

”①陈廷焯说:“李易安词,独辟门径,居然可观。

”“妇人有此,可谓奇矣。

”②谭玉生在《论易安词》绝句中说:“若并诗中论位置,易安居士李青莲。

”他认为李清照的创作成就如同辉映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李白一样,璀璨而显赫。

李清照的词以金兵攻占汴京为分界线,约分为前后两个不同时期。

一、前期的懵懂少女和多情的少妇生活(一)春愁难释,感时伤春的少女南渡前,济南才女李清照生活的十分惬意。

其父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学者,是苏东坡的学生,进士出身,在朝为官;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博雅能文,温婉贤惠。

受这样文学官宦家庭的熏陶,能够使她更细微的体验生活,不仅给了她渊博的学识,同时也培育出作为一个大词人所必需的艺术才能,使她视野开阔,气质高贵。

浅论李清照前后期词风的对比

浅论李清照前后期词风的对比

浅论李清照前后期词风的对比摘要:宋词的繁荣是我国古典诗歌史上继唐诗后出现的又另一个文学高峰。

李清照的词在当时文学词坛上更是一颗璀璨的明星。

她的词是以南渡作为分界线,她前期词和后期词从内容到风格都有显著的区别。

前期词主要反映她少女、少妇时的幸福生活,内容上有对爱情的追求,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以及抒发自己壮志理想的。

在艺术上大胆独创、不落樊篱;后期词主要是抒发她国破家亡的的不幸际遇以及悼亡的情感,间接反映了黎民百姓背井离乡、骨肉分离,当亡国奴的苦痛。

她的风格婉约纤细,深情缠绵,艺术手法上善于借景抒情,工于使用叠声字。

其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为我们今天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营养。

关键词:李清照易安词词风格自古以来,中国的文化底蕴浑厚,向称诗歌的王国。

在很大程度上,如果说唐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伟大成就的标志的话,那么,宋词的繁荣就是我国古典诗歌史上出现的又一个高峰。

在诗国的天穹上,名家如繁星闪烁。

其中有位才华横溢的宋代女词人早在她少年时代,便已众身于这繁星之群,放射出夺目的光彩。

这就是我们要论述的主人公——李清照。

一、李清照生平介绍李清照是两宋之交婉约词的代表词人。

她的一生可谓是饱尝人间甘苦的一生。

其号易安居士,生于北宋中叶(公元1084年),原籍山东济南,是宋代南渡前后的重要作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女词人。

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

由于家庭,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她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

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并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后来赵明诚病死于建康(今南京),更给她增添了难以忍受的悲痛。

接着在李清照孤寂之时,张汝州为骗取李清照钱财,对她百般示好。

李清照当时无依无靠,便顶世俗之风嫁给张汝州。

婚后,二人却发现自己都受到了欺骗,李清照发现张汝州的官职来源于行贿,便状告张汝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妻子告发丈夫,即使印证丈夫有罪,妻子也要同受牢狱之苦。

浅谈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异同

浅谈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异同

浅谈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异同内容提要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著名词人,她被誉为“婉约之宗” ,现在存词近50 首,李清照的词风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风清丽明快,后期凄婉沉郁。

南渡前的李清照,基本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小天地,词的内容不过是伤春别恨,没有什么创新。

但她大胆地表现了一个贵族少女、少妇对大自然的热爱和风雅情调,以及对丈夫的思念。

南渡后,国破家亡,多年惨淡经营所积存的金石书画也毁于一旦,接二连三的打击,颠沛流离的痛苦,因此词风突变。

哀怨、悲愤之情渲染强烈,作品中蕴涵着深刻的故国情思。

李清照无论是南渡前还是南渡后,她的词都以朴实自然的语言,抑扬顿挫的音律,至情至性的感情代代流传。

她的词擅长白描,在用事、构思、炼字酌句上都有独立性,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

李清照是北宋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成长的词作家,所以她的词别具特色,生动地展现了她的生命历程和情感历程。

关键词:李清照;前后词风;不同点;相同点李清照是我国宋代一位杰出的女词人,被誉为婉约词之宗。

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画,在中国古代作家中,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闪耀光芒。

这样多才多艺的女作家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少有的,而且在世界文化长廊中也是罕见的。

她的词①,既沿袭了婉约派的传统,又兼取豪放派之长,极富生活气息,语言朴素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

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质在两宋词坛中独树一帜、大放异彩。

、前后期词风的不同点李清照的词风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清丽明快,后期凄婉沉郁。

这种风格上的变化与她的特殊的成长环境和坎坷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

所以,我们从三个时期加以分析。

1、贵族少女天真快乐的生活她生长在一个文学气氛很浓的家庭,父亲李格非是一个散文家和学者,母亲王氏也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在这种学术空气很浓的家庭里受到极好的熏陶,对于她后来的文学成就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有的词生动地描写了贵族少女无忧无虑的游乐生活和惜花饮酒的闲情雅趣,基调开朗、乐观,充满了对生活的信心和对爱情的渴望。

李清照前后期诗词词风对比

李清照前后期诗词词风对比

李清照前后期诗词词风对比李清照前后期诗词词风对比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前期和后期两个截然不同的历史时期,前期作品风格细腻婉转,后期作品风格沉郁忧伤、苍凉凄楚。

李清照是一位生活在两宋之交的女词人。

时代的动荡,个人生活经历的改变,使得她的词作以南渡为界,分前后两个历史时期。

公元1126年,北宋为金所灭,史称“靖康之变”。

南渡前,李清照的生活幸福浪漫欢乐,因此词作内容多表现自己的个人生活,词风活泼清新、细腻婉转,后期词作因丈夫的离世和颠沛流离的生活,词风则转向沉郁忧伤、苍凉凄楚。

一、李清照前期词的主要风格1、李清照南渡前的个人生活经历。

李清照,出生于宋神宗年间。

她的父母都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她的成长受家庭影响较大,良好的文学创作基础也由此奠定。

少女时代的她生活得无忧无虑,于是她率真自然的性格和心灵由此形成。

十八岁时与赵明诚结为夫妻,期间,她与丈夫共研金石书画,一度生活幸福美好。

2、李清照南渡前的词作风格。

南渡前,李清照过着美好欢乐的生活,偶尔的“愁”也只是强说的“闲愁”,所以她前期词风多为:清新自然,细腻婉转,色调明快。

前期词基本分为三类:一是赞颂自然青春;二是惜春和伤春;三是对爱情的自我独白。

(1)赞颂自然青春《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约写作于李清照十六岁时,当时她刚来汴京不久。

词里,她回忆昔日游玩溪亭的情景:天色将晚,在溪亭尽情游玩喝酒,直到沉醉不醒,于是也就忘了回家。

以至于后来玩得尽兴了,酒也醒了,天色也已晚,匆忙返回。

不经意,竟又把小船划进藕花丛中,迷了路。

焦急彷徨之际,惊动了滩边的沙鸥和白鹭,它们纷纷起飞,消失在苍茫的暮色中了。

透过词作,一位天真浪漫的少女出外游玩的画面跃然于纸上,我们也能体会到作者少女时代的那种无忧无虑、快乐和自由。

(2)伤春情怀《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前后期词风之转变

李清照前后期词风之转变

李清照前后期词风之转变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宋代杰出的女作家,尤其是她那自成一格的词作,最为后世人所称道,是宋代词坛婉约派的代表作家,被后世称为婉约派的“一代宗师。

她的词,令慢均工,擅长白描,善用口语,语言清新自然、淳朴易懂。

李清照在不同的社会生活经历中,个人的心里历程也经历了前后不同的变化,这表现在她的词作中,就是前后期词风的巨大差异。

其前期的词风表现为清新明快、活泼婉媚、真挚缠绵的特点;而后期的词风则表现为苍凉沉郁、凄咽悲楚、浓哀苦愁的特点。

一、李清照前期的词创作1、婚前部分在北宋末期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以及父亲仕途稳步升迁的稳定家庭环境下,她的爽直、自由不羁的个性逐渐被培养起来。

相对宽松开明的家庭环境,使她天真少女的身心得到相对自由的发展。

率真的心灵较少受到扭曲。

明辨这一点,方能深入透彻地理解这一时期的李清照。

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他的学术思想、人生态度都深受苏轼的影响。

表现在家庭管理与子女教育方面,李格非并不轻视或束缚女性,任随李清照自由发展身心,为李清照的成长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家庭环境,母亲是名门闺秀出身,博雅能文,不仅传授给她渊博的学识,同时也培养出作为一个大词人所必须具备的艺术才能。

在父母人格性格的潜移默化和文学艺术方面的言传身教下,她的天赋得以充分挖掘。

书香门第的耳濡目染和社会政治的巨大影响,使得她视野开阔、气质高贵、性格洒脱、性情率真、超越尘俗,也同样铸就了其独立自由的文学创作风格与卓尔不凡的文学修养。

她不像一般的大家闺秀,把自己的生活圈子局限于闺阁绣楼之内,而是常常走出重门深院,投入到大自然的环抱之中,因此,她少女时期写出来的词,语言欢乐明快,感情清新自然,具有天真烂漫的率真美。

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是一首作者以白描手法引出新意、用淳朴语言度入音律的脍炙人口的小令。

论李清照词风前后之变异

论李清照词风前后之变异

论李清照词风前后之变异摘要:本文对李清照的词风随着她的人生经历,情感的发展变化而形成的前期词风清新、明快、活泼、语新意隽。

后期词风凄凉、低沉的过程进行了论述。

她的词在不同时期呈现出风格迥异的美,具体从内容、情感、意象、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论证,力图能对李词表明自己的客观评价。

关键词:李清照清新、明快、活泼、凄凉、低沉李清照(约1084--1155),号易安居士,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成就还是词。

她被尊为“蜿约之宗”,其词被誉为“易安体”。

清代文学家王士祯之评:“蜿约以易安为宗,豪放唯幼安称首”。

不同的社会生活与不同的个性心理历程,使李清照的词前期有清新、明快、活泼的率真美和蜿媚真挚缠绵的柔情美;后期的词具有乱世孤独寂寞、感实伤怀的凄冷美。

一、前期: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形成其清新、明快、活泼的词风。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官宦人家。

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在朝为官,是学者兼文学家,还是苏东坡的学生。

母亲也是名门闺秀,善文学,这样的出身,在当时对一个女子来说是很可贵的,官宦门第及政治活动的濡染,使她视界开阔,气质高贵。

而文学艺术的熏陶,又让她能更深切细微地感知生活,体验美感。

她不象一般的大家闺秀,把自己的生活圈子局限于闺房绣楼之内,而是常常走出重门深院,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因此,她少女时期写出来的词,语言欢乐明快,感情清新自然,具有聪明活泼的率真美.《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鷺。

”这首小令语言明白晓畅,笔调轻松活泼,用“日暮”、“藕花”、“欧鷺”等一系列客观事物,勾勒出一幅五彩缤纷的荷花日暮图,又用“回舟”、“误入”、“争渡”、“惊起”等动词,在这幅画面上渲染上一层迷离动荡的愉悦气氛,把景、物、人融合在一起,构成一幅完整的艺术画面,唤起读者的美好联想,形成意味隽永的意境。

李清照前后的比较

李清照前后的比较

浅谈李清照词风前后的变化李清照(1084-1151到1156年间)号易安居士,是北宋著名的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创造力,最具艺术成就的女作家。

她对诗、词、文、赋、金石、书、画皆有研究和建树,但她的最辉煌之处还是词。

她从本体论的角度对词的艺术表现形式作了独到见解,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理论,形成了“易安体”,被后世称为婉约派的“一代宗师”。

她的词,令慢均工,擅长白描,善用口语,语言清新自然、淳朴易懂。

李清照在不同的社会生活经历中,个人的心理历程也经历了前后不同的变化,因而在她的词作品中,其前期的词风表现为清新明快、活泼婉眉、真挚缠绵的特点;后期的词风则表现为苍凉沉郁,凄咽悲楚、浓哀苦愁的特点。

一、前期:在北宋末期的宋徽宗年代相对稳定的社会背景下,其词反映了作者在少女和少妇时期的舒适生活中的内心思想感情,主要描绘了大自然秀丽风光,偶尔记述夫妻的离别相思之苦。

此时的其词风呈现出清新明快、活泼婉媚和真挚缠绵的特点。

李清照出生在北宋时期山东历城一个书香味浓厚的官宦之家,进士出身的父亲李格非时任礼部员外郎,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大词人苏东坡的学生。

他博古通今,多才多艺,擅长诗文,其学术风格、思想操行与人生观点都受到了苏轼的巨大影响,因而从来就不轻视和束缚女性。

母亲是名门闺秀出身,同样能文善写。

这样的家庭为李清照的心智发展提供了一个最为宽松的教育环境。

在父母人格性格的潜移默化和文学艺术方面的言传身教下,她的天赋得以充分挖掘,自小就熟读了诸子百家群书,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和文学艺术的熏陶。

书香之家的浓浓濡染和社会政治的巨大影响,使得她视界高远,气质高贵,性格洒脱,性情率真,也同样铸就了其独立自由的文学创作风格和卓尔不凡的文学修养。

她不像一般家庭的大家闺秀,把自己禁锢在闺房绣户内,而是走出重门深院,领略旷野秀丽的风光,臵身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以此拓展胸襟,陶冶情操。

因此,在她快乐的少女时期的那些词中,其词的语言欢乐明快,感情自然清新。

李清照前後期词风对比

李清照前後期词风对比

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 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 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 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 郎比并看。
今譯
在卖花人的担子上,买得一枝含苞待放的
花。那晨曦的露珠也在那花色之中留下痕迹,
让花显得更楚楚动人。我怕丈夫看了花之后犯猜
疑,认为我的容颜不如花的漂亮。我这就将梅花 插在云鬓间,让花与我的脸庞并列,教他看一看, 到底哪个比较漂亮。
பைடு நூலகம்
根據李清照的生平,她的 創作內容因她在北宋和南 宋時期生活的變化而呈現 出前後期不同的特點。前 期:真實地反映了她的閨 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題材 集中于寫自然風光和離別 相思。後期:主要是抒發 傷時念舊和懷鄉悼亡的情 感。表達了自己在孤獨生 活中的濃重哀愁,孤獨, 惆悵。
生平與詞風
李清照的詞的風格可以分為前期和後期兩個時期,而前期和 後期還可以再細分為三個階段。
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乍 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 他,曉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 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 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今譯
苦苦地尋尋覓覓,卻只見冷冷清清,怎不 讓人淒慘悲戚。乍暖還寒的時節,最難保養休息。 喝三杯兩杯淡酒,怎麼能抵得住早晨的寒風急襲?一行 大雁從眼前飛過,更讓人傷心,因為都是舊日的相識。 園中菊花堆積滿地,都已經憔悴不堪,如今還有 誰來採摘?冷清清地守著窗子,獨自一個人怎麼熬到天 黑?梧桐葉上細雨淋漓,到黃昏時分,還是點點滴滴。 這般情景,怎麼能用一個“愁”字了結!
1.《詞論》
《詞論》是李清照所著的一篇關於詞的專 論文章,李清照在《詞論》一文中提出詞 “別是一家”之說,強調了詞與詩的分野, 並在《詞論》一文中通過對先前各家的評價 中,她指出:詞是“歌詞”,必須有別於詩, 詞在協音律,以及思想內容、藝術風格、表 現形式等方面,都應保持自己的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李清照前后期词风之转变赵蓉【内容摘要】: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她处在一个风云不定的时代,南渡前的短暂安定生活,金兵南下的动荡岁月,都在作者的词作中得到体现;前后期作者生活的巨大转折是作者词风前后迥异的客观原因。

从她的作品中,我们能看到作者生活的大动乱的年代,而这样的艰难岁月也必然影响作者词风的改变。

【关键词】:李清照、前期、轻盈清婉、后期、沉痛哀伤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女词人,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是颇具影响的大词家之一。

她的诗、词、文、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一个女性的真挚情怀,凭借一支笔,“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 [1]据记载,李清照本有《漱玉词》 6 卷(或作三卷),但已经散失,后经人重新编辑,得词约八十首,但其中也夹杂了他人的作品,目前可以确认是李清照所写的有四十余首。

李清照以女子敏感细腻的心,感悟着生命流逝的无奈,体味着人生的离愁别恨,承受着乱世的黍离之苦,并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化愁为美,创造出了流传千古的词作珍品。

解读她的词作,品味她的愁绪,我们感受到了一代词女的一片柔肠和一腔热血。

纵观李清照的一生,她前半生为喜,后半生为悲,南渡像一条分水岭将其生活轨迹划得清晰如水。

她的词也应以她南渡的这条人生轨迹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南渡前,李清照的生活幸福而安定,词作多描写闺情,流露出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别离相思的痛苦,展现出女词人多愁善感的个性和真挚细腻的情感。

在李清照前期描写男女相思离别之情的词中,表露出的女性情感往往热烈而恬静,微妙而直率,朴素而深刻,而这些离愁别怨的苦涩中又夹杂着一丝思念的甜蜜,体现出一种细腻的儿女柔情。

所以,词中透露出的愁是清新凄婉,朦胧淡约的。

李清照后期的词多写晚年孤苦无依的凄凉情境,词风由前期的轻盈清婉转向了沉痛哀伤,词中的愁也由前期的闲愁升华到更高的一个层面,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更深刻的内容,儿女情长的闲愁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丧失亲人的悲哀和理想的失望破灭等交织而成的愁,这种愁是复杂的,是沉痛凄厉、深刻感人的。

本文拟对李清照前后期词风之转变进行深入分析。

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的少女时代,生活是比较稳定、充满欢乐的,她的性格也是活泼开朗的,词作多写少女生活的欢愉,对爱情生活的向往以及惜春伤时的情怀。

这时的风格清新雅致,婉约细腻。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这首词所写时间是暮春时候,一个风雨之夜的早晨;地点是闺房中和院落里;内容是写主人公惜花的心情。

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

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

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

其次,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

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

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

“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

没有这种细腻的体察与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写出好作品来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拟人化的手法。

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

这一句不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极富创造性的。

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

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纯真的少女时代除了伤春悲秋、惜花惜时之外还有对此时生活的真实描写。

《点绛唇》在仅仅40 来字的短小篇幅里,她便能以自己少女生活所特有的感受,抓住富于特征的细节,成功地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天真烂漫而又美丽多情的妙龄少女的形象: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点绛唇》这首词所写的时间是初春;地点是家中的后园里;内容是写自己少女时的一个生活片断。

词人描写了一个少女打秋千后的活泼、顽皮的形象。

上片是素描其蹴罢秋千时的形象,下片主要是用外形来表示内心活动。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个天然活泼的少女,虽然带羞跑了,却又不一下子跑进房里去,而是靠在门上观看,充分表现少女的好奇心。

当然,堂而皇之地看人是不行的,于是她装作对梅子清香有兴趣,做出嗅一嗅青梅的样子。

这个以嗅青梅掩饰自己回头观客的少女是那么的天真可爱。

几句话把少女的爱美、易羞、好奇、作态的内心和外在活动都写得很典型。

这首词用生动的笔触塑造了一个动人的女性形象,而这个女性是在封建社会中上流阶层所不多见的,而在宋词中,这样新鲜而有力的形象也是不多见的。

此时的李清照,天真、活泼,充满了好奇心,充满了幻想,而这些都体现在她的词中,从而形成了她前期自然质朴、清丽明快的词风。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18岁时,嫁给宰相之子赵明诚,婚后住在京城,明诚在太学作学生,夫妻俩志同道合,情趣相投,感情真挚,生活美满幸福。

夫唱妇随,“意会心谋,目行神授”[2]。

但赵明诚作太学生时,每月只能回家两次,做官以后,也常有外出。

独守空房的她,尝到了离别的滋味。

短暂的离别,给多情的词人带来了离愁与感伤。

词中处处体现出委婉含蓄、幽怨缠绵的风格。

此时在李清照的词中,当爱情这根和弦被拨动时,我们听到的不是欢快悦耳的交响乐,而是一支永恒而又忧伤的紫色小调;我们看到的不是花好月圆、卿卿我我,而是由相思引起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愁绪: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这首词所写时间是初秋的一天从白天到晚上;地点是园子里、湖上和所居住的楼上;内容是怀念丈夫而无可奈何、无法排解的愁绪。

词中的首句不仅刻画出四周的景色,也是悲欢离合的象征。

进而表明词人孤独寂寞独自一人,淡淡的离愁渐渐显出。

“红藕香残”叹芳华易逝;“独上兰舟”已是孤寂;“雁字”倍添相思;“月满”更见因山川阻挡不能相见的缺憾。

下片中作者直吐胸臆,“花自飘零水自”有“流水落花春去也”之意,似漫不经心,又似一声轻盈而舒缓的叹息,流水落花就像词人那纷涌而至的情意一样纷乱而又绵延不绝;“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词人与丈夫分居两处,心已笼罩在深愁中,她却努力不让自己去思念亲人,但紧锁的愁眉刚刚舒展,惦念之情又重上心间。

“才下”、“却上”,写出时间衔接之紧凑,说明相思是无时不在,从未离开,也并未缓解,浓情郁结又凄婉动人。

一上一下更把一种无形的情思、愁绪具体化了,准确而简练的传达出内心情绪复杂、微妙的变化。

作者通过含蓄委婉的笔触,表达了自己的哀愁及幽怨的思想感情。

把自己对丈夫的执着、缠绵的爱和相思之苦抒写得淋漓尽致,抑扬迭宕之中表现得愁情可掬。

意境优美,有一种“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一样淡淡的凄怆的美,词中景物无不让人情牵意惹。

这种愁绪在《醉花阴》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延续: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这首词所写的时间,是倍思亲的重阳佳节的黄昏;地点是闺房中和庭院里;内容是书写自己的孤寂和对丈夫的思念。

作者用“薄雾”、“浓云”、“半夜”、“黄昏”营造出一个凄凉寂寞的气氛,偏偏此时又是亲人团聚的重阳佳节,形单影只的词人只能伴着忧伤、寂寞的暗香,独自“东篱把酒”,为思念远方的丈夫而肠断魂销。

因为“愁永昼”而“人比黄花瘦”,其中所传递出来的忧愁,是远非“绿肥红瘦”中的淡淡清愁所能比拟的,“红瘦”中的那股傲气,在“人比黄花瘦”中已被“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离愁,损耗得只有浓得化不开的伤感与惆怅了。

让人在消瘦脆弱的物象和心灵的震颤中,深刻明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生命体验。

比喻的巧妙也是这首词广泛传诵的重要原因之一。

古诗词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屡见不鲜,而这首词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情致,读之亲切。

词中还适当地运用了烘云托月的手法,有藏而不露的韵味。

例如,下片写菊,并以菊喻人。

但全篇却不见一“菊”字。

“东篱”,本来是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但却隐去了“采菊”二字,实际是藏头。

又如,“把酒”二字也是如此,“酒”字之前,本来有“菊花”二字,因古人于九月九日有饮菊花酒的风习,这里也省略了“菊花”二字。

再如“暗香”,这里的“暗香”指的是菊花而非其他花蕊的香气。

“黄花”,也就是“菊花”。

由上可见,全词不见一个“菊”字,但“菊”的色、香、形态却俱现纸上。

给人一种含蓄委婉之感。

词中多此一层转折,吟咏时多一层思考,诗的韵味也因之增厚一层。

也容易让人体会到词中所表现的离愁于感伤,这就是词人的风格。

此时的李清照已为人妇,但聚少离多,唤起了她对丈夫的无限思念。

她借景抒情,将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寄托在景物中,形成了这时期含蓄委婉、幽怨缠绵的词风。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1127年,北宋灭亡。

李清照南渡后只身飘泊流亡于杭州、越州、台州和金华一带,与百姓为伍,辗转与兵火之间,过着颠沛流离、孤寂清苦、朝不保夕的生活。

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个人的不幸和民族的灾难凝结在一起,构成了她内心复杂尖锐的矛盾。

她一方面悲痛个人幸福的毁灭,一方面更加感慨故国的沦陷,心灵在反差强烈的刺激中变得敏感而富于悟性。

这时词中依然流露了较多的哀愁与怨叹,然而词人已将个人的不幸与民族的灾难凝结在一起,因而词作中抒发了强烈深沉的故国之思,反映出她的爱国情感。

风格也变得沉郁、凝重了,词的思想内容较前期也更加深刻,具有更深的社会意义。

腐朽的北宋王朝被金所灭,徽、钦二帝及贵族官僚三千多人成为阶下囚,被押解至金营,钦宗之弟赵构苟且偷安,继续奉行北宋对金的卑躬屈膝的求和政策,致使掠夺成性的金奴隶主贵族一再南下,烧杀抢夺,大批男女被掳为奴。

李清照是生活在这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千千万万受难者中的一个,对家乡的怀念是无法忘记的: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髻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菩萨蛮》这首词所写的时间是初春的时候;地点是南宋国都,作者的居所;内容是抒发作者的爱国怀乡之情。

词人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愁的手法,以风柔日薄春光明媚、乍著春纱“心情好”的欢笑笔调开头,转入“睡起觉微寒,梅花髻上残”的淡淡愁怨渐渐引发了词人的思乡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