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清照前后词风

合集下载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李清照是唐宋时期文坛上最杰出的女词人之一,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她在南渡前后的词作品中展现了不同的创作风格,特别是在表现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李清照南渡前后的词作品风格的变化。

一、南渡前后的生活背景南渡前后是李清照生命中非常重要的时期,从南渡前期开始到南渡后期结束,约长达五年时间。

南渡前期,李清照还没有离开北方,生活在一片动荡不安的战争环境之中,这对她的感情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对她的艺术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南渡后期,李清照来到了南方,此时,她已经成为一名熟练的词作家,生活环境也得到了改善,这种背景也对她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新的影响。

二、思想感情的表现李清照南渡前后的思想感情表现有很大差异。

南渡前期,李清照写的词大多表现出对战乱和政治动荡的悲愤,如《如梦令》中那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反映了她对北方战乱的厌倦和绝望。

还有《如梦令》的“别时容易见时难”,表达了她对亲人离去的思念和无助感。

这些词作充满了较为激烈的情感,表现出李清照南渡前期的悲愤。

南渡后期,李清照的思想感情表现则更多地体现了她对生命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词作中充满了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如《如梦令》中“白露未晞梧叶稀”,《点绛唇》中“莺啼燕语绮楼前”,《声声慢》中“深院静,只闻钟鼓声,夜阑卧听风吹雨”的描绘,赋予作品以极致美感。

此外,李清照对自我生命的思考也体现在她的词作中,如《如梦令》中“凄凄别后两应同”,《如梦令》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达了对生命的瞬息感和珍视生命的态度。

南渡后期的李清照词作更多地抒发了内心的孤独和哀思,但却不失秀雅和平和之感。

三、艺术风格的变化南渡前后的艺术风格也有较大的变化。

南渡前期,李清照的词作语言简练、雄浑,节奏明快而悲壮,如《如梦令》中“常记溪亭日暮,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放气势,充满了豪迈和悲壮。

而南渡后期,李清照的词作则更多地追求细致入微、柔和清雅的效果,如《如梦令》中“对影成三人,伤离别,身虽在,心长在”,《点绛唇》中“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都表达了她更加精细的艺术表现力。

浅论李清照前后期词风的对比

浅论李清照前后期词风的对比

浅论李清照前后期词风的对比摘要:宋词的繁荣是我国古典诗歌史上继唐诗后出现的又另一个文学高峰。

李清照的词在当时文学词坛上更是一颗璀璨的明星。

她的词是以南渡作为分界线,她前期词和后期词从内容到风格都有显著的区别。

前期词主要反映她少女、少妇时的幸福生活,内容上有对爱情的追求,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以及抒发自己壮志理想的。

在艺术上大胆独创、不落樊篱;后期词主要是抒发她国破家亡的的不幸际遇以及悼亡的情感,间接反映了黎民百姓背井离乡、骨肉分离,当亡国奴的苦痛。

她的风格婉约纤细,深情缠绵,艺术手法上善于借景抒情,工于使用叠声字。

其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为我们今天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营养。

关键词:李清照易安词词风格自古以来,中国的文化底蕴浑厚,向称诗歌的王国。

在很大程度上,如果说唐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伟大成就的标志的话,那么,宋词的繁荣就是我国古典诗歌史上出现的又一个高峰。

在诗国的天穹上,名家如繁星闪烁。

其中有位才华横溢的宋代女词人早在她少年时代,便已众身于这繁星之群,放射出夺目的光彩。

这就是我们要论述的主人公——李清照。

一、李清照生平介绍李清照是两宋之交婉约词的代表词人。

她的一生可谓是饱尝人间甘苦的一生。

其号易安居士,生于北宋中叶(公元1084年),原籍山东济南,是宋代南渡前后的重要作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女词人。

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

由于家庭,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她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

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并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后来赵明诚病死于建康(今南京),更给她增添了难以忍受的悲痛。

接着在李清照孤寂之时,张汝州为骗取李清照钱财,对她百般示好。

李清照当时无依无靠,便顶世俗之风嫁给张汝州。

婚后,二人却发现自己都受到了欺骗,李清照发现张汝州的官职来源于行贿,便状告张汝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妻子告发丈夫,即使印证丈夫有罪,妻子也要同受牢狱之苦。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李清照是中国宋代著名的女词人,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她的词作以爱情题材为主,表达了自己深沉的情感和矛盾的心境,而在南渡前后,她的创作风格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南渡前,李清照的词作多以婉约隽永、感伤忧愁为主,展示了她对生活的痴迷和对人情世故的思考。

例如《如梦令》一词:“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含蓄的意境,表达了李清照对逝去的美好时光的留恋之情。

她将自己的内心情感与外在环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虚幻、如梦如幻的感觉。

在南渡后,李清照的词作风格发生了一定的转变。

由于南渡后的生活环境与以往截然不同,使得她的作品更加直接和真实。

例如《鹧鸪天·洞房昨夜停红烛》一词:“唱弄晚妆初睡,犹冷却无寒食。

蓬门引无限春色。

”她用平实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表达了对婚姻生活的欢愉和人生的希望。

她所处的环境给予了她新的创作灵感,使得她的词作更具有现实感和生活气息。

在南渡前后,李清照的词作风格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她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南渡前的词作更加强调离愁别绪和人情世故,展示了她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思念之情。

而南渡后的词作则更加注重对现实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她对新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第二,她的语言表达更加直接和真实。

南渡前的词作常常使用隐喻和意象,给人以虚幻和梦幻的感觉。

而南渡后的词作则更加平实和真挚,用更直接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李清照南渡前后的词作风格有所变化,南渡前的词作多以婉约隽永、感伤忧愁为主,而南渡后的词作更加直接、真实,注重对现实生活的描写。

她的词作生动地展现了自己内心世界的变迁,也反映了她对生活的态度和对未来的希望。

无论是南渡前后,李清照都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才华横溢的词作赢得了后人的赞誉和喜爱,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论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

论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

08 春汉本学号:081160379 姓名:岳梅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清新明丽哀怨淡雅 (2)沉郁感伤凄凉哀婉 (5)参考文献 (11)论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内容提要】:在宋代文坛中,李清照是首屈一指的,她的一生以建炎元年为界,可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作品主要是对大自然的描绘,对真挚爱情的抒发,词风清新明丽;后期多伤时感世之作,词风沉郁感伤,凄凉哀婉,这一切都与其个人遭遇有关。

【关键词】:词风明丽沉郁遭遇在宋代文坛中,李清照算是一个相当突出的文人,除了她的女性身份外,在她的作品中,有着与一般文人不同的特色。

古代女性文人不多,能够在文坛上留名又是屈指可数,李清照以一个女性,能够在男尊女卑的社会中扬名立传,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事,这也证明了她不仅有着不亚于当代文人的才华,更有着过人的文学才气,明代杨慎说她:“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①,李清照不但是宋代词坛中首屈一指的女性词人,就算比起当代的男性作家,也毫不逊色。

李清照的一生以南宋高宗建炎元年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她的词作也随着她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着。

南渡前,其作品主要是对大自然的描绘,对真挚爱情的抒发,词风清新明丽,意境优美,略带哀婉淡雅的相思;南渡后,伤于自己的身世和失去的幸福,又面临着民族的灾难,故而其伤时感世,悼亡思乡,风格“沉郁感伤”②,然而不论是清丽明快亦或沉重忧虑,这都与其身世遭遇及个人的性格命运有关。

一、清新明丽‘哀怨淡雅’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生活比较优裕,那时正值北宋后期,虽然社会潜伏着危机,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但还有一抹回光返照,是暴风雨到来之前宁静的黄昏。

女词人常常流连于山川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秀美的大自然陶冶了这位女词人的情操,赋于了她灵气。

因此李清照在这期间的词轻快活泼,富于浓烈的生活气息,给人以美的感受。

且看下面的一首词: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李清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词人,她的词作以其清丽、婉约、含蓄、秀丽而著称,被誉为"南宋四大名妓"之一,其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而李清照南渡后的词作与南渡前的创作风格有着明显的不同。

在南渡前,李清照的词作风格以柔婉、婉约、含蓄为主,她在词中表现出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情感的细腻描绘。

比如《如梦令》中写道:"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这里描述了作者在舟中迷失了归路,被藕花深处的美景所吸引,情感真挚,婉约动人。

这种柔和的表达方式体现了南渡前李清照的词作风格。

而南渡后,李清照的词作风格转变明显,她的词作更加深沉、激昂、豪放。

南渡后的词作中充满了对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由的渴望,也更加敢于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

例如《浪淘沙令》中写道:"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里的风格已经不再是柔婉婉约,而是豪放深沉,表达了对敬亭山的敬重和对自由的向往。

南渡后的词作中表现出了更加自由、豪放的创作风格。

在南渡前,李清照的词作多以抒情、婉约的情感表达为主。

她在词中往往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婉约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比如《点绛唇》中写道:"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这里的李清照通过巧妙的比喻和细腻的描绘,表达了女子的羞涩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种抒情、婉约的情感表达成为了南渡前李清照词作的主要特点。

而南渡后的词作中,李清照的创作风格更加坦率、坚定,她的词作中表现出了更加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对生活的追求。

南渡后的词作中并不再是单纯的抒情,而是更加细腻地描绘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比如《如梦令》中写道:"长记平山堂,夜深砧杵残。

梦回山枕黄梁细,旧时心事,只好残。

"这里李清照表达了对旧时心事的怀念和对生活的追求,具备了更加丰富的情感和更加坦率的心声。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李清照是中国宋代著名女词人,她的词作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而著称于世。

李清照南渡前后的词作在风格上有着明显的变化,这一变化揭示了她在南渡后生活和情感经历的影响。

本文将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以展示她独特的诗词风格及其在南渡后所发生的变化。

南渡前的李清照以豪放、豪情、词锋犀利、辞藻华丽著称。

以《如梦令》中“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绿杨烟外晓寒声,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描写手法和清丽的意境表达了她内心的狂放豪情。

《声声慢》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落”“庭前昨夜共酒,吹灯微醉一相对”则以华丽细腻的笔法刻画了她的伤感与愁苦。

整体而言,南渡前的李清照所写词作风格独具特色,虽以豪放、豪情为主,但仍有清丽细腻的一面。

南渡后的李清照词作风格却有了明显的变化。

她开始更加注重内心的热情与深情,词作表现出更多的柔情、深情和愁思,其中情感的厚重和悲凉感更为浓烈。

以《一剪梅》为例,南渡后的李清照用简单明快的语言表现了对家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将自己的深情和愁思化为最真实的表达。

整首词虽以简单清丽而著称,但其中蕴含的悲凉感却是南渡后李清照词作的特点之一。

这种深情与厚重的情感在南渡后的李清照词作中得到了更为完美的表达。

南渡后的李清照词作中也有更多的牵挂和回忆的情感。

以《浪淘沙·北戍弦歌》为例,其中包含了对丈夫的思念和牵挂之情,其词作中情感的真挚和深切程度也较之南渡前有了显著增强。

可以看出,南渡前后的李清照词作在风格上有着明显的变化。

南渡前的词作以豪放、豪情为主,清丽细腻的一面并不明显;而南渡后的词作则注重内心的热情与深情,更多地表现出柔情、深情和愁思,其中情感的深厚和悲凉感更为浓烈。

整体而言,南渡前后的李清照词作虽有所不同,但都展现了她独特的诗词风格及其在南渡后所发生的变化。

她的词作以其深刻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而著称于世,成为中国古代词坛的瑰宝。

李清照前后词风比较论

李清照前后词风比较论

李清照前后词风比较论目录论文摘要 (1)引言 (2)正文...............................................................3—6 参考文献 (7)李清照前后词风比较论论文摘要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宋代著名女词人,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

她在中国文学史上颇具影响力,五十一岁时,李清照作《金石录后序》,详述乱前的幸福生活,及乱离中颠沛流离奔波之苦。

她晚年流浪江南,死时年岁不可考,大约七十多岁。

李清照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

《易安集》、《漱玉集》,宋人早有著录。

其词流传至今的,据今人所辑约有45首,另存疑10余首。

她的《漱玉词》既男性亦为之惊叹。

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学修养,而且有大胆的创造精神。

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内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关键词:李清照、前后词风、比较论在中国文学史上,李清照是颇具影响力的一位女词人。

她出身书香世家,自幼负有才名,诗、词、散文皆出色,尤以词最为擅长,属于婉约派词人,词作中偶亦兼有豪放派之长。

于两宋词坛独树一帜,成就超过晏几道、秦观等。

词中勇于揭露妇女内心世界。

在崇奉礼教信条,限制女性思想、扼杀女性才能的宋代,掌握广博的文化知识,摆脱妇女的自卑感。

遂有“无顾藉”、“无检操”之讥,然而直抒胸臆,自是其价值所在。

李清照词作的特色是“委婉含蓄”。

但这“委婉含蓄”的特色具体的体现在她的前后词作中,表现出明显的不同。

究其原因,是时代的变化,转折点是靖康之难和宋室的南渡。

国家的民族的灾难与家庭的个人的灾难紧密地联系为一体。

因此在她的前期作品中反映出“清丽婉转”的风格特点,后期的风格则明显的表现为“沉哀凄苦”。

一.惜春伤春,清丽婉转的记录闺情相思与悠闲生活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闺情相思与悠闲生活。

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新意隽。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李清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词人,她的词作流传至今,被广泛传诵。

李清照的词作创作时间可分为南渡前后两个阶段,南渡后的词作风格与南渡前有着明显的区别。

下面将从语言表达、意境描写、主题思想等几个方面,对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进行试论。

从语言表达方面来看,李清照南渡前的词作风格较为含蓄,语言简练,意境深沉。

南渡前的李清照词作中,常采用细腻的描写手法,以小写意,多进一步思辨,以景写情,情景交融。

以《如梦令》为例:“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描写了作者晚归时沉醉忘返的情景,语言简练,情感真实,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

而南渡后的李清照词作中,语言更加直白,情感更加直接。

以《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为例:“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这首词简单地表达了作者对爱人不变的思念之情,语言直接而真挚,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热切期望。

从意境描写方面来看,李清照南渡前的词作注重意境的构建和表达,以意境优美、情感抽象为主,给人以意境超脱、卓尔不凡的感受。

比如《武陵春·春晚》:“山暝笛声残,疏花漠漠暗飞阑。

多少泪痕莫相干。

”这首词的意境清新,以对山水、音乐的描写建构了一种空灵、悠远的意境,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深情的意境。

而南渡后的李清照词作中,意境描写更加注重情感直观表达,并采用了更多的直接描写,表达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

以《如梦令·一条简·东篱乌夜啼》为例:“千王别后情多少?羌管悠悠霜满地。

”这首词表达了离别时的思念之情,意境简洁而深入,直接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伤感与思念之情。

从主题思想来看,李清照南渡前的词作主题多样,描写了丰富多彩的人生情感和社会风貌。

其中既有对家庭生活、亲情的描写,如《如梦令·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又有对世态人情、官场风貌的反思,如《浪淘沙·乱红飞过秋千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李清照前后词风摘要:李清照是宋代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一位女作家,但是她最擅长的还是词,其词被称为“易安体”,她的词不仅是中国女性文学艺术的高峰,在整个文学史上也占有杰出位置。

李清照人生历程的转换也深深地影响着她的心理历程,她所经历的不同时期使她产生了别具风格的词风和情感,故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关键词:易安体风格人生历程南渡李清照,号易安居士,(1084~1155)山东济南人,有一代词宗之称,李清照独有那种不让须眉的洒脱,豪迈之气更使其词别出一般,精妙婉约而别具一格,李清照的词既主要写自己的生活、心里和情趣,又融入了家国兴亡的深悲巨痛,将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糅合在一起,既有女性词的温婉柔丽,又有一般女性所少有的豪迈之气。

词艺的“精妙”与“别是一家”的追求,更是她以为数不多的词篇登上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的巅峰。

她的词不仅仅是中国女性文学艺术的高峰,在整个文学史上也占有杰出位置,在以男权为主的封建社会,女人处于社会最底层,突然间,李清照作为一位女性不仅闯入了被男性长期垄断的文坛,并且登上与男性名家平起平坐的位置。

无怪历代文人作家对此惊诧赞叹并刮目相待了。

杨慎说:“宋人中填词,李易安易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于闺阁也。

”①陈廷焯说:“李易安词,独辟门径,居然可观。

”“妇人有此,可谓奇矣。

”②谭玉生在《论易安词》绝句中说:“若并诗中论位置,易安居士李青莲。

”他认为李清照的创作成就如同辉映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李白一样,璀璨而显赫。

李清照的词以金兵攻占汴京为分界线,约分为前后两个不同时期。

一、前期的懵懂少女和多情的少妇生活(一)春愁难释,感时伤春的少女南渡前,济南才女李清照生活的十分惬意。

其父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学者,是苏东坡的学生,进士出身,在朝为官;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博雅能文,温婉贤惠。

受这样文学官宦家庭的熏陶,能够使她更细微的体验生活,不仅给了她渊博的学识,同时也培育出作为一个大词人所必需的艺术才能,使她视野开阔,气质高贵。

李清照不像其他大家闺秀一样把自己完全封闭在闺房之内,而是常常走向大自然,去感受大自然的和谐之美,以拓展胸襟,陶冶情操。

如果把李清照前期作品拿出来品,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主要有孤独思念之情以及对自然景物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独特的喜爱之情更加体现出李清照对生活的热爱,只因她热爱生活,才能感受到生活中的美,生活中的情趣从而使她对大自然产生了无尽的热爱,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李清照是一个对待生活及其细致的一个人,正因为她这种女性独有的细腻感使她写出了更为深刻的感悟大自然的词篇,还有的就是写的她对离鸟花草的眷顾。

如《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人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词中不仅有园中树木花卉茂盛的实景描写,更主要的是词人以生动明快的笔墨勾勒出了自己在少年的时代读书学习之余在花园中无拘无束,快乐游玩的情态。

上片写一个少女在荡秋千之后的酣畅情态,下片写客人来之后,慌慌忙忙地把鞋子脱掉,含羞溜走的娇怯模样,但当她溜进门以后,便无事般地“倚门回首”一面把青梅举起来,顽皮的嗅着。

短短的一个片段,把小姑娘的活泼机敏而又有点儿淘气的神态活灵活现的展现出来,在如花的年龄,渴望幸福的爱情生活,从这里我们看到了李清照少女时代的风姿。

在《如梦令》中我们又看到了李清照少女生活的另一个侧面。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是写于喝醉酒后又贪玩而高兴而忘归的少女们,在回舟途中误入“藕花深处”,由于争着抢着划船赶路,却把已经栖息下来的“一滩鸥鹭”吓得四下飞散,笔调非常的轻松活泼,语言生动流畅,反映出少女们焦急返回的心情,少女们天真活泼的情态和女性特有的审美感受。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苹花汀草。

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怨王孙》这是一首珍惜大自然,歌颂大自然的作品。

这类词篇大都继承诗词中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而又有所拓新,这是一幅优美动人的风景画。

画的是湖上的深秋图景。

上片写湖面的大轮廓,碧波“红稀香少”,水光山色却使人倍感亲切。

作者不是悲秋,而是沉迷在这大好的秋景里“说不尽、无穷好”;下片在水光山色与碧波浩渺的背景中,着力于具体景物与细节的刻画。

这里有“莲子”、“荷叶”,有“苹花汀草”,有“眠沙鸥鹭”。

各种颜色与各种形象的交错,使画面显得更加丰富多彩,洋溢着浓郁的生活热情。

《如梦令》、《怨王孙》这两首词描写了迷人的大自然界景色和壮丽的祖国风光,并由此抒发了她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从另一个方面,我们还应该看到这两首词表现了李清照敢于蔑视封建礼教的精神,要知道在讲究礼教,女子受到严格禁锢的北宋时期,一个女子能够像男子一样大胆快乐的出游,而且又沉醉晚归,是需要勇气的。

正是这样的经历,这样的生活体验,才使得她能够形象逼真的描绘大自然,感悟自然。

我们看她的另一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创作的名篇,在词中充分体现出了作者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珍惜之情。

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写的是在春天夜里的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女词人预感到了庭院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茂盛,花事凋零了,因此,次日清晨急切的问“卷帘人”询问窗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以“海棠依旧”答之。

对此。

女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卷帘人”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误差。

“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女词人对春天将近的惋惜之情。

全词总共不过三十三字,但它却能通过生活中一个极其普通的细节,反映出女词人丰富的内心世界,用语平白浅近,意境含蓄深厚。

(二)初婚少妇的浓情惬意告别了无拘无束,活泼好动的少女时代,十八岁时与还是太学生的赵明诚结婚,婚后生活十分幸福美满,他们共同从事学术研究与诗词唱和,两人情投意合,又是文学上的知己,夫妻二人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与整理,生活美满和谐,美好的爱情使得李清照文思泉涌,她在诗词的创作中大胆的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写得缠绵而又真挚,语句清新别致,我们来看这首《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

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

月移花影约重来。

”这首词写一次幽会的过程,传神地描写出了少女的娇柔神态与恋爱心理,期待幽会时的喜不自禁,幽会后寄信重约相见日期,都说明了这次幽会给了词人极其甜蜜的感受。

这在封建社会里可以说是特别大胆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追求婚姻自主的民主思想。

女词人的另一首《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面好。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这首词充分展现了词人对美,对爱情的大胆热烈追求,其实这首词就是作者借花衬人,借着与鲜花斗艳,表露出了初婚女子娇嗔之态与婚姻生活中洋溢出的幸福感。

人们惯用鲜花来比喻晒女,词人此处却用少女比拟鲜花,别开生面,绝妙传神。

笔法虚实相映,春花与少女两个艺术形象融为一体。

这首词从观察生活的细腻,刻画少女心理活动的真切以及提炼口语入词的能力等方面看,更非他人所能相比的。

(三)离别相思之情难于言表初婚不久的李清照沉浸在幸福美满的生活中,但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丈夫赵明诚出仕为官,一对鸳鸯被无情的拆散,夫妻二人隔河相望,就给了多情的词人带来了悲秋和苦闷,深闺的那份孤独和寂寞,内心的那份思念和忘穿秋水的等待,使女词人在婚后不久写下了《一剪梅》:“红藕相残玉簞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上片写送别的情景,写初秋时节。

女词人独泛兰舟,怀念夫君,盼望书信的情景,下片写别后的相思,词人直抒了自己的相思情感,这首词集中抒发了作者对丈夫的深挚情感,吐露了不忍离别的心态及别后的相思之苦,反映了作为女词人所具有的那种细腻独特的感受。

总之,在北宋词坛上,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已经引人瞩目。

她善于从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中精心提炼,自铸新词,且新鲜准确,生动活泼,短短几句就往往能创造出呼之欲出的形象和激动人心的意境,虽然常常以白描手法直抒胸臆,但又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处。

她的词风婉丽恬美,被认为是婉约的代表作家之一,前期作品词爽朗明快,风格清丽,善于描写自然,反映闺阁趣事和歌唱离情别意,反映相思之苦。

二、后期国破亡夫,生活颠沛流离(一)国灭夫亡之痛似乎到了这个时期李清照的幸福和快乐也停到这里,金兵入侵,朝廷变迁,李清照逃往南方,不久,丈夫赵明诚染病身亡,她四处流亡,再后来她与丈夫生前搜集的金石古玩大部分丢失,她的情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

作为一代女词人,李清照的生命是由四个方面维系支撑而延续存活的,这就是家国、夫君、文物与诗词创作。

国破家亡、丈夫早死、文物丧尽,已使她失去生命支柱的四分之三。

李清照晚年苦撑苦熬而能得以生存,完全是靠词的创作这唯一的生命支柱支撑着,才得以走完她人生的最后历程,国家的不幸和由此而造成的一连串个人的不幸,使李清照身心负荷了难以承受的摧残,安定芬馨的早年生活突变为长期的颠沛流离,美满幸福的婚姻消解成畸零的孤孀而又全无子嗣;精心收藏并借以进行学术的金石文物丧失殆尽;追随朝廷四处流亡的爱国赤心反遭“玉壶颁金”的诬陷。

前期的幸福生活与后期悲惨遭遇,两种截然不同的时代氛围与个人遭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与反差,在词人内心深处也造成了难以抚平的创伤,诸种因素的综合,便形成了“易安体”晚期内容,风格与特色。

李清照看到了北宋当时的形势,同时她也认识到了北宋统治阶级的软弱无能,看到了因为当朝者的软弱无能,使众多百姓像她一样流离失所,激发了她强烈的爱国情绪,国破家亡使她精神痛苦,所以词风也充满凄凉低沉而追忆逝者之情,更徒添悲伤。

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首词形象的描绘出残秋的萧瑟景象,抒发了词人饱经忧思,家破人亡之后的悲痛与哀愁。

心情欠佳,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的天气,词人夜不能寐,如果沉沉的睡去,那么还能在这短短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却越难入眠,词中的一切,都令人生愁、催愁、添愁。

开头这十四个叠字,就非常人所能写出。

罗大经曾评曰:“起头连叠十四字,以一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③这里我们就能看出李清照文笔的不俗。

在这种凄凉的氛围下词人就自然的思念起丈夫,往事一幕幕伤心一幕幕,那种孤独的阴冷是由孤独寂寞引起的,独自饮酒只会更徒增凄凉,眼前的景物,使词人连用叠字,如泣如诉,反映了她遭遇亡夫之痛后在孤苦伶仃的日子里煎熬情景,字字凄苦,声声催泪,因此抒实情,说实话,写实感便成了这首词的主要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