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前后期词风

合集下载

李清照前后词风的不同特色

李清照前后词风的不同特色

李清照前后词风的不同特色李清照历来被公认为是中国古代成就最高的女词人,她的词不仅在女词人当中无人堪比,甚至与众多杰出男词人的词作相比也有过之而无不及,被称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她的词作直面自己的生活,所以根据李清照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变化,她的词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但给人一种乐观开朗的基调,虽有淡淡的哀愁,却没有悲伤之感,显示出婉丽清新的风格;后期由于遭受到国破、家亡、夫死、流离颠沛的打击,于是把这种悲伤的苦痛、孤寂的情怀带到她的词作里,显示出凄丽沉郁的风格。

李清照的前期,主要是指她在少女、婚后的这一段时间。

李清照出身于一个书香味浓郁的士大夫家庭,其父李格非是宋代著名的学者和散文家。

其母王氏也善诗文。

李清照生活在这样一个宽松开朗、优雅、有书卷味的家庭环境之中,天真少女之身心得到相对自由的发展,使得她少女时期的词风婉秀俊逸。

她的一部分抒写少女心情的词较明显地表现出这时期的风格特色。

李清照前期词语言清新自然,欢快美满,偶尔有闲愁点缀。

如小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描绘了一幅夕阳、碧水、青草、藕花、鸥鹭动静结合、相映成趣的美景。

一群少女游玩归来,“争渡,争渡”,写出了少女的顽皮,将人物当时的心情写得活灵活现。

李清照早期的“闺阁词”,通过对大自然和人物情态的描述,抓住富有生活特征的细小事物,努力刻画出人物的情态和内心世界,情景交融、清新开朗、机柕天成。

有评论家认为她此时的作品题材狭义,没有深度和广度,试想一位养尊处优十六、七岁的少女,能有这样的才华,是多么的不容易,难怪王灼称赞:“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

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妇擅朋友之胜”。

她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

她同赵明诚互相砥砺,进行词的创作,技法日臻成熟。

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当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南宋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演变

南宋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演变

如《声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永遇乐》 《武陵春 》等
声声慢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 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 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 不动,许多愁。
永 遇 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 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 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 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点绛唇》
3、语言上:浅显自然,却又韵味无穷。
以寻常语度入音律,不雕琢、不堆砌;善于调动比喻、 拟人、夸张、用典、叠字等修辞手段,达到“极炼而不练, 出色而本色”(刘熙载《艺概》)的艺术效果。
陈与义《临江仙》(忆昔午桥桥上饮) 李纲《苏武令》(塞上风高) 张元干《贺新郎· 送胡邦衡待制》 (梦绕神州陆)、 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 其他如叶梦得、胡铨、赵鼎
贺新郎· 送胡邦衡待制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 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 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 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 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 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 举大白,听金缕。
[清]王士祯在《花草蒙 拾》:“婉约以易安为宗,豪 放惟幼安称首。”
三、“易安体”的特
点。
1、情感表达方面 (1)情感真实动人 李清照词以一个真实女性独 特的视角观察和描绘周围世界, 传达自己的心曲,显得特别真 挚、细腻、动人。
(2)情感表现形象具体而富有 美感。 善于捕捉细小而生动的形象, 来表达自己难以言传的感受和情 感上的微妙变化。

论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

论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

08 春汉本学号:081160379 姓名:岳梅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清新明丽哀怨淡雅 (2)沉郁感伤凄凉哀婉 (5)参考文献 (11)论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内容提要】:在宋代文坛中,李清照是首屈一指的,她的一生以建炎元年为界,可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作品主要是对大自然的描绘,对真挚爱情的抒发,词风清新明丽;后期多伤时感世之作,词风沉郁感伤,凄凉哀婉,这一切都与其个人遭遇有关。

【关键词】:词风明丽沉郁遭遇在宋代文坛中,李清照算是一个相当突出的文人,除了她的女性身份外,在她的作品中,有着与一般文人不同的特色。

古代女性文人不多,能够在文坛上留名又是屈指可数,李清照以一个女性,能够在男尊女卑的社会中扬名立传,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事,这也证明了她不仅有着不亚于当代文人的才华,更有着过人的文学才气,明代杨慎说她:“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①,李清照不但是宋代词坛中首屈一指的女性词人,就算比起当代的男性作家,也毫不逊色。

李清照的一生以南宋高宗建炎元年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她的词作也随着她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着。

南渡前,其作品主要是对大自然的描绘,对真挚爱情的抒发,词风清新明丽,意境优美,略带哀婉淡雅的相思;南渡后,伤于自己的身世和失去的幸福,又面临着民族的灾难,故而其伤时感世,悼亡思乡,风格“沉郁感伤”②,然而不论是清丽明快亦或沉重忧虑,这都与其身世遭遇及个人的性格命运有关。

一、清新明丽‘哀怨淡雅’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生活比较优裕,那时正值北宋后期,虽然社会潜伏着危机,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但还有一抹回光返照,是暴风雨到来之前宁静的黄昏。

女词人常常流连于山川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秀美的大自然陶冶了这位女词人的情操,赋于了她灵气。

因此李清照在这期间的词轻快活泼,富于浓烈的生活气息,给人以美的感受。

且看下面的一首词: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

李清照前后词风比较论

李清照前后词风比较论

李清照前后词风比较论目录论文摘要 (1)引言 (2)正文...............................................................3—6 参考文献 (7)李清照前后词风比较论论文摘要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宋代著名女词人,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

她在中国文学史上颇具影响力,五十一岁时,李清照作《金石录后序》,详述乱前的幸福生活,及乱离中颠沛流离奔波之苦。

她晚年流浪江南,死时年岁不可考,大约七十多岁。

李清照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

《易安集》、《漱玉集》,宋人早有著录。

其词流传至今的,据今人所辑约有45首,另存疑10余首。

她的《漱玉词》既男性亦为之惊叹。

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学修养,而且有大胆的创造精神。

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内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关键词:李清照、前后词风、比较论在中国文学史上,李清照是颇具影响力的一位女词人。

她出身书香世家,自幼负有才名,诗、词、散文皆出色,尤以词最为擅长,属于婉约派词人,词作中偶亦兼有豪放派之长。

于两宋词坛独树一帜,成就超过晏几道、秦观等。

词中勇于揭露妇女内心世界。

在崇奉礼教信条,限制女性思想、扼杀女性才能的宋代,掌握广博的文化知识,摆脱妇女的自卑感。

遂有“无顾藉”、“无检操”之讥,然而直抒胸臆,自是其价值所在。

李清照词作的特色是“委婉含蓄”。

但这“委婉含蓄”的特色具体的体现在她的前后词作中,表现出明显的不同。

究其原因,是时代的变化,转折点是靖康之难和宋室的南渡。

国家的民族的灾难与家庭的个人的灾难紧密地联系为一体。

因此在她的前期作品中反映出“清丽婉转”的风格特点,后期的风格则明显的表现为“沉哀凄苦”。

一.惜春伤春,清丽婉转的记录闺情相思与悠闲生活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闺情相思与悠闲生活。

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新意隽。

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比较

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比较

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比较明萌萌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摘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李清照的词独树一帜,自成一家,被称为“婉约之宗”。

李清照的人生以南渡为界分为两个时期,由于人生经历的不同,词人心境的不同,词风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前期词风多为明朗美好、清新自然,偶有相思之愁;后期经历了国破家亡,在颠沛流离之间,她的心中更多的是凄苦与孤寂,词中也流露着哀怨与悲怆。

关键词:李清照;词风;人生经历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素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北宋末年表面繁华、危机四伏,南宋初年动乱不已、偏安江左,而她恰经历了这一切,多舛的命运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她的词风。

北宋于1126-1127年发生了靖康之难,徽、钦二帝皆被金人掳去,宋室被迫南迁临安(今江苏杭州)。

南渡前,安定幸福的生活使她善用活泼的语言,表达少女时期的闲愁。

与丈夫短暂的离别,其词中也表现出些许相思的苦涩。

靖康之难,李清照与千千万万民众卷入离乱之中,战火改变了她的生活,加之其丈夫去世,她由一位闺阁才媛变成了“飘流遂与流入伍”的难民,凄苦深沉、低回婉转也变成了后期其词的主旋律。

国土沦丧、家破人亡——宋室南渡对她的词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椅梅回首,却把青梅嗅”1.闲趣之风抒烂漫情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恪藏书甚富。

过人的天赋和家庭的熏陶使少女时期的她在驾驭诗词格律方面已能随意自如。

从小生活在宽松明朗的氛围中,她的性格中也就有了一般“大家闺秀”没有的开朗率真,这个时期她的词中尽是生活中的闲趣。

以一首《如梦令》为例: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是词人为回忆一次有趣的郊游而写的。

“常”字有两种解释:一为将“常”理解为时常、经常,整句便可作“时常记起在日暮时分”之解;另一种则认为“常”与“尝”通用,即曾经,作者忆起曾经的一次游玩经历。

笔者采用第二种解释,李清照记起曾经的一次愉悦的游玩经历。

李清照前后期词风转变浅析

李清照前后期词风转变浅析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李清照前后期词风转变浅析卢欣彦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院摘 要: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主要是通过其词创作展示出来的,历来被认为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学术界在分析李清照的词创作的过程中,一般都是以南渡为界,把她的词创作分为了前后两期。

前期由于生活条件优越,多对贵族女性的闺阁生活进行描写,带着充满诗意的离愁别绪和自由快乐。

而她的后期词作中,由于人生发生巨大变故,词的内容往往同孤苦漂泊、国破家亡有关,更多的体现出了凄婉悲怆的情绪。

本文就李清照前后期词作的不同风格进行了阐述,并就这种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李清照;词风;特点;转变[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3-084-02李清照是宋代“婉约派”词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每首词都可以称得上是精品,以南渡前后为界限,词的风格截然不同。

李清照感情敏感而细腻,她创作出的词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魅力。

[1]李清照(1084―1156),号易安居士,齐鲁人,被称为“千古才女第一人”,一人撑起古代文坛女子的半边天,她的一生跨越了北宋与南宋两个时期,是宋词的代表作家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她著有词集《漱玉词》,她的作品《词论》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不朽名作。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菲当时担任礼部高官,如我们今天的文化部司长一职。

她的母亲也是能文善诗,在这种家庭氛围的熏陶下,李清照从小就显示了惊人的才华,李清照早期生活的环境是优裕开明的,因此创作出了简洁明丽,充满着愉悦情趣的作品,《如梦令》《怨王孙》《浣溪沙》等,词人的作品创作与生活状态息息相关,后又与丈夫赵明诚琴瑟和鸣,相濡以沫,她在这一阶段的生活也是比较幸福的。

随着公元1127年的靖康之难导致北宋灭亡,从此李清照开始辗转漂泊于江南一带,国破家亡,丈夫的离去,给李清照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创伤,数十年收集起来的金石书画也几乎全部遗失,心血几近毁于一旦,这又给李清照的感情上雪上加霜,这一切都是造成她的词风的转变重要因素,或展露一代红颜的家国情怀,典型如铿锵《乌江》,“江山留于后人愁”《题八永楼》;或细述寂寞与哀愁,如《临江仙》,《忆秦娥》等等;或追忆梦中的失乐园,如《蝶恋花•上巳召亲族》……但换一个角度来看,她的性格也在这些艰难困苦锻炼出来,从一个天真明媚的闺阁少女成为富有家国情怀忧郁落寞的垂暮妇人,半喜半忧,却也是一个人完整一生最真实的概况,成就了她在填词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

浅论李清照前后期词风之转变

浅论李清照前后期词风之转变

浅论李清照前后期词风之转变赵蓉【内容摘要】: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她处在一个风云不定的时代,南渡前的短暂安定生活,金兵南下的动荡岁月,都在作者的词作中得到体现;前后期作者生活的巨大转折是作者词风前后迥异的客观原因。

从她的作品中,我们能看到作者生活的大动乱的年代,而这样的艰难岁月也必然影响作者词风的改变。

【关键词】:李清照、前期、轻盈清婉、后期、沉痛哀伤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女词人,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是颇具影响的大词家之一。

她的诗、词、文、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一个女性的真挚情怀,凭借一支笔,“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 [1]据记载,李清照本有《漱玉词》 6 卷(或作三卷),但已经散失,后经人重新编辑,得词约八十首,但其中也夹杂了他人的作品,目前可以确认是李清照所写的有四十余首。

李清照以女子敏感细腻的心,感悟着生命流逝的无奈,体味着人生的离愁别恨,承受着乱世的黍离之苦,并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化愁为美,创造出了流传千古的词作珍品。

解读她的词作,品味她的愁绪,我们感受到了一代词女的一片柔肠和一腔热血。

纵观李清照的一生,她前半生为喜,后半生为悲,南渡像一条分水岭将其生活轨迹划得清晰如水。

她的词也应以她南渡的这条人生轨迹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南渡前,李清照的生活幸福而安定,词作多描写闺情,流露出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别离相思的痛苦,展现出女词人多愁善感的个性和真挚细腻的情感。

在李清照前期描写男女相思离别之情的词中,表露出的女性情感往往热烈而恬静,微妙而直率,朴素而深刻,而这些离愁别怨的苦涩中又夹杂着一丝思念的甜蜜,体现出一种细腻的儿女柔情。

所以,词中透露出的愁是清新凄婉,朦胧淡约的。

李清照后期的词多写晚年孤苦无依的凄凉情境,词风由前期的轻盈清婉转向了沉痛哀伤,词中的愁也由前期的闲愁升华到更高的一个层面,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更深刻的内容,儿女情长的闲愁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丧失亲人的悲哀和理想的失望破灭等交织而成的愁,这种愁是复杂的,是沉痛凄厉、深刻感人的。

李清照前后词风的转变

李清照前后词风的转变

xx 前后词风的转变李清照是我国两宋之交最伟大的词作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甚至很多杰出男词人的词作与之相比也比不上她。

李清照的生活以靖康之难举家南渡为界形成鲜明对照。

南渡以前,李清照过的是上层封建贵族的享乐生活,富足而又美满。

而南渡后,李清照举家南渡,而丈夫也在乱世中去死,生活的各种不顺,使她饱尝了人世间的种种辛酸,痛苦而又辛劳。

而生活上的巨大变化也必然使她的词的风格也跟着发生巨大的变化。

首先,从词的内容来看,前期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词人通过对鸥鹭的描写,将自己当时愉快的心情明显表现出来,并把一幅无忧无虑的生活图景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生动活泼,富有生机。

而后期李清照多描写自己长期流亡漂泊生活的感受,同时这一时期的词也流露着对社会的强烈不满,即自己的愁。

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将难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通过对晚风、淡酒、雁、黄花等的描写,营造了一个凄凉冷清的景象,咏叹了个人的不幸遭遇和自己内心苦闷,同时,通过比兴的手法,流露出她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国家战乱的仇恨,含蓄而又悠长。

其次,从词的语言来看,前期李清照的语言清新自然,清丽明快,偶尔有闲愁点缀。

如《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劲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苹花汀草。

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用“红”、“青”等鲜艳的色彩,描绘出一幅初夏风光美景图,在轻快的节拍中表达了自己愉快的心情也表现了她愿意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人生经历对李清照词风的影响 摘要:文学创作的一个最表层的来源就是现实生活,离开现实生活,作家就不可能写出作品,因为无从下笔。而作品能够反映作家的个人气质、人格追求,以及在创作过程中的精神状态。宋词是我国古典诗歌史上继唐诗后又一个高峰,李清照作为婉约词派的“一代词宗”在其中又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李清照的作品的创作风格,创作内容与她的生活经历忧戚相关。本文将对她不同时期的代表词作分别进行品读赏析,以分析其人生遭遇对她心境、写作题材以及词风的影响。 关键词:李清照 词风 遭遇 转变 李清照,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她生于神宗元丰七年二月初五日,卒于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四月初十日。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亲李格非藏书甚富,由于家庭的原因,李清照少年时代便工诗词。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共同从事学术研究。志趣相投,生活美满。金兵入据中原后,流落南方,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无论前期的,还是后期的,都包涵着她真挚的感情。或者是表现真挚的夫妻之爱,或者是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或者是南渡之后,面对国破家亡所产生的一腔爱国主义情怀。 一、李清照前期幸福美满生活中的词 易安前期作品多写其少女时代和初为人妻的悠闲生活,描绘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李清照置身于文化气氛浓厚的书香门第,耳濡目染父母的人格教育与开明教育,使得她幼年起就活泼自由、率真坚强。她并不像一般大家闺秀那样勤于女红、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而是遨游在书海中,不仅形成了良好的文化基底,而且培养了自身的修养和气度。 比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短短三十三个字,讲述词人回忆起那次去溪亭玩的经历。那天玩得太高兴了,大家都喝醉了,等兴头过去,才发现天色已晚。急忙把船往回划,谁知却认错路了。船被划到了密密层层开满藕花的水面深处。大家着急着把船划得飞快,想赶快回去,结果惊飞了一滩鸥鹭。这是她自由烂漫的闺中生活的描述,展现了她活泼洒脱的形象。 《点绛唇?蹴罢秋千》,“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首词的上片用“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给读者描绘出一个身躯娇小、额间鬓角挂着汗珠、轻衣透出香汗刚下秋千的如花少女天真活泼、憨态可掬的娇美形象。紧接着,词人转过笔锋,使静谧的词境风吹浪起,写少女忽然发现有人来了,她自然而然地、匆匆忙忙地连鞋子也顾不上穿,害羞地朝屋里就跑,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了。这把封建社会深闺少女的另一种心理和行动,也就是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遵守所谓“礼”的心理和行动,逼真地摹写出来了。但是,她害羞地跑到门边,却没有照常理立刻躲进屋里去,而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又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束缚轻视的一面,这源于她相对自由的成长环境。 《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响约重来。”这首反映爱情的小令,词语鲜明生动而不失其朴直。在被封建礼教重重包裹的那个时代,李清照自己的心境的大胆描写,对文学艺术创作的自觉追求,是对封建时代礼教对女性束缚的反叛,是对“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人格模式的冲击,具有积极的反封建意义。只要不带任何世俗偏见,便会发现易安笔下的这个少女的可爱,她对幸福、自由的追求又是多么真挚、炽烈、大胆;从而也会惊叹这首词多么质朴深刻、生气盎然。 二、李清照后期凄凉悲苦生活中的词 好景不长,宋室南渡以后,李清照的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王室无力抵挡金人势力,全面溃退,徽、钦二宗被掳,北宋政权灭亡。这时李清照携带她和丈夫辛苦收集的文物字画南逃。然而,赵明诚染病不治而亡,这对无依无靠的李清照无疑是晴天霹雳。人生一连串的打击降临到了她的头上,国破、家亡、夫丧的痛苦让她一个人承受。这种痛苦较之于前期因离别而产生的伤感愁思要沉痛得多。如果说伤离怨别只是一种生离之愁个人之愁的话,那么,南渡后的痛苦则是一种死别之愁,个人遭遇与国家不幸交织于一处的愁思。这一切却须她一个人默默地咀嚼承受。所以,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 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其主基调是抒写这种愁思。在词中,她的形象是孤独无依、又要保持个性、志趣的嫠妇。 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首词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词人在敏锐地体会天气、气候、时间的细微变化。充分体现了她后期的那种忧愤深沉的词格。概括且集中地反映了南渡以后清照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境界逼真,情绪迫切,写尽了她背弃的天涯沦落之悲。孤独使她能够敏感地抓住自己内心的情感起伏以及外在的身体感受。综观全词,层层面面无不染上愁之色彩,多层次言愁。缘情布景,情随境迁,情也各有微妙之不同,但归结一个“愁”字。情景婉绝,浑然一体。在《念奴娇》(南渡前的作品)中也有类似的句子,得以体现出她对于自然环境变化的敏锐捕捉,“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被冷香销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萧条冷落的庭院,吹来了斜风细雨,一层层的院门紧关着。春天的娇花即将开放,嫩柳也渐渐染绿。寒食节即将临近,又到了令人烦恼的时日,推敲险仄的韵律写成诗篇,从沉醉的酒意中清醒,还是闲散无聊的情绪,别有一番闲愁在心头。远飞的大雁尽行飞过,可心中的千言万语却难以托寄。连日来楼上春寒泠冽,帘幕垂得低低。玉栏杆我也懒得凭倚。锦被清冷,香火已消,我从短梦中醒来。这情景,使本来已经愁绪万千的我不能安卧。清晨的新露涓涓,新发出的桐叶一片湛绿,不知增添了多少游春的意绪。太阳已高,晨烟初放,再看看今天是不是又一个放晴的好天气。词人对环境变换的敏锐贯穿其前后期的作品,说明了“敏感”是她性格特点中的一部分,且并没有因她坎坷的经历而发生根本改变。 《永遇乐》:“落日熔金,暮云和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是一首抒发昔盛今衰的词。金灿灿的落日, 象一团熔化了的黄金。深沉的暮云, 如同相合的白玉。烟染新柳, 笛吹梅怨, 春意是那样的浓郁。元霄佳节到了, 女友们驾着香车宝马, 来邀自己出去观灯。而她却以“转眼难道没有风雨” 作借口, 谢绝了酒朋诗友的邀请——“ 人在何处”——尽管天气融合,佳节可赏, 可是我现在在什么地方呢?我是流落他乡的人啊!哪有心思玩赏呢?下片起首六句, 忆旧。回想当年, 中原繁盛时期,自己颇多闲暇之趣, 也很重视元霄节。那时,自己戴上嵌镶着翠鸟羽毛的帽子, 插着“拈金”装饰的“雪柳”,向人们夸耀自己打扮得多漂亮。“如今”开始转写今日的衰败境况——现在,自己憔悴不堪,头发蓬乱, 两鬓微霜, 更怕在夜间出去。不如隔着帘子,听听别人的欢歌笑语。一个在“中州盛日”多暇,“偏重三五”的贵妇人,如今竟然憔悴得忧悉“风雨”,“怕在夜间出去”,只好隔着帘儿,“听人笑语”。这种判若两人的心理变化,正是那个动乱的年代,给作者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创伤。个人的历时变化,寄寓着国家盛衰的沉痛感慨。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春风停息,百花落尽,花朵化作了香尘,天色已晚还懒于梳头。风物依旧是原样,但人已经不同,想要诉说苦衷,眼泪却早已先落下。 听说双溪春光还好,也打算坐只轻舟前往观赏。只是恐怕漂浮在双溪上的小船,载不动我太多的忧愁。此词写于作者晚年避难金华期间。通观全词,处处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和对故国故人的忧思。上片极言眼前暮春的景物的不堪入目和心情的凄苦之极,下片则进一步表现其悲愁之深重,并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艺术手法来表达悲愁之多。 再如《清平乐?年年雪里》,“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这是一首典型的赏梅词作,借不同时期的赏梅感受写出了词人个人的心路历程:词人截取早年、中年、晚年三个不同时期赏梅的典型画面,深刻地表现了自己早年的欢乐,中年的悲戚,晚年的沦落,对自己一生的哀乐作了形象的概括与总结。词中都隐隐可见。词意含蓄蕴藉,感情悲切哀婉,以赏梅寄寓自己的今苦之感和永国之忧,感慨深沉。上片忆旧。分为两层:开头两句回忆早年与赵明诚共赏梅花的生活情景:踏雪寻梅折梅插鬓多么快乐!多么幸福!这“醉”字,不仅是酒醉,更表明女词人为梅花、为爱情、为生活所陶醉。三四句当写丧偶之后生活的坎坷使她屡处忧患,饱尝人世的艰辛,当年那种赏梅的雅兴大减。表现的是一种百无聊赖、忧伤怨恨的情绪。插梅与挼梅,醉赏梅花与泪洒梅花,前后相比,一喜一悲,反映了不同的生活阶段与不同的心情。下片伤今。“生华”意为生长白发。词人漂泊天涯,远离故土,年华飞逝,两鬓斑白,与上片第二句所描写的梅花簪发的女性形象遥相对照。三四句又扣住赏梅,以担忧的口吻说出:“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看取意为看着。晚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