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

合集下载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李清照是唐宋时期文坛上最杰出的女词人之一,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她在南渡前后的词作品中展现了不同的创作风格,特别是在表现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李清照南渡前后的词作品风格的变化。

一、南渡前后的生活背景南渡前后是李清照生命中非常重要的时期,从南渡前期开始到南渡后期结束,约长达五年时间。

南渡前期,李清照还没有离开北方,生活在一片动荡不安的战争环境之中,这对她的感情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对她的艺术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南渡后期,李清照来到了南方,此时,她已经成为一名熟练的词作家,生活环境也得到了改善,这种背景也对她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新的影响。

二、思想感情的表现李清照南渡前后的思想感情表现有很大差异。

南渡前期,李清照写的词大多表现出对战乱和政治动荡的悲愤,如《如梦令》中那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反映了她对北方战乱的厌倦和绝望。

还有《如梦令》的“别时容易见时难”,表达了她对亲人离去的思念和无助感。

这些词作充满了较为激烈的情感,表现出李清照南渡前期的悲愤。

南渡后期,李清照的思想感情表现则更多地体现了她对生命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词作中充满了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如《如梦令》中“白露未晞梧叶稀”,《点绛唇》中“莺啼燕语绮楼前”,《声声慢》中“深院静,只闻钟鼓声,夜阑卧听风吹雨”的描绘,赋予作品以极致美感。

此外,李清照对自我生命的思考也体现在她的词作中,如《如梦令》中“凄凄别后两应同”,《如梦令》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达了对生命的瞬息感和珍视生命的态度。

南渡后期的李清照词作更多地抒发了内心的孤独和哀思,但却不失秀雅和平和之感。

三、艺术风格的变化南渡前后的艺术风格也有较大的变化。

南渡前期,李清照的词作语言简练、雄浑,节奏明快而悲壮,如《如梦令》中“常记溪亭日暮,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放气势,充满了豪迈和悲壮。

而南渡后期,李清照的词作则更多地追求细致入微、柔和清雅的效果,如《如梦令》中“对影成三人,伤离别,身虽在,心长在”,《点绛唇》中“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都表达了她更加精细的艺术表现力。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李清照是中国宋代著名的女词人,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她的词作以爱情题材为主,表达了自己深沉的情感和矛盾的心境,而在南渡前后,她的创作风格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南渡前,李清照的词作多以婉约隽永、感伤忧愁为主,展示了她对生活的痴迷和对人情世故的思考。

例如《如梦令》一词:“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含蓄的意境,表达了李清照对逝去的美好时光的留恋之情。

她将自己的内心情感与外在环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虚幻、如梦如幻的感觉。

在南渡后,李清照的词作风格发生了一定的转变。

由于南渡后的生活环境与以往截然不同,使得她的作品更加直接和真实。

例如《鹧鸪天·洞房昨夜停红烛》一词:“唱弄晚妆初睡,犹冷却无寒食。

蓬门引无限春色。

”她用平实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表达了对婚姻生活的欢愉和人生的希望。

她所处的环境给予了她新的创作灵感,使得她的词作更具有现实感和生活气息。

在南渡前后,李清照的词作风格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她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南渡前的词作更加强调离愁别绪和人情世故,展示了她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思念之情。

而南渡后的词作则更加注重对现实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她对新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第二,她的语言表达更加直接和真实。

南渡前的词作常常使用隐喻和意象,给人以虚幻和梦幻的感觉。

而南渡后的词作则更加平实和真挚,用更直接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李清照南渡前后的词作风格有所变化,南渡前的词作多以婉约隽永、感伤忧愁为主,而南渡后的词作更加直接、真实,注重对现实生活的描写。

她的词作生动地展现了自己内心世界的变迁,也反映了她对生活的态度和对未来的希望。

无论是南渡前后,李清照都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才华横溢的词作赢得了后人的赞誉和喜爱,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浅谈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异同

浅谈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异同

浅谈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异同内容提要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著名词人,她被誉为“婉约之宗”,现在存词近50首,李清照的词风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风清丽明快,后期凄婉沉郁。

南渡前的李清照,基本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小天地,词的内容不过是伤春别恨,没有什么创新。

但她大胆地表现了一个贵族少女、少妇对大自然的热爱和风雅情调,以及对丈夫的思念。

南渡后,国破家亡,多年惨淡经营所积存的金石书画也毁于一旦,接二连三的打击,颠沛流离的痛苦,因此词风突变。

哀怨、悲愤之情渲染强烈,作品中蕴涵着深刻的故国情思。

李清照无论是南渡前还是南渡后,她的词都以朴实自然的语言,抑扬顿挫的音律,至情至性的感情代代流传。

她的词擅长白描,在用事、构思、炼字酌句上都有独立性,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

李清照是北宋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成长的词作家,所以她的词别具特色,生动地展现了她的生命历程和情感历程。

关键词:李清照;前后词风;不同点;相同点李清照是我国宋代一位杰出的女词人,被誉为婉约词之宗。

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画,在中国古代作家中,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闪耀光芒。

这样多才多艺的女作家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少有的,而且在世界文化长廊中也是罕见的。

她的词①,既沿袭了婉约派的传统,又兼取豪放派之长,极富生活气息,语言朴素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

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质在两宋词坛中独树一帜、大放异彩。

一、前后期词风的不同点李清照的词风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清丽明快,后期凄婉沉郁。

这种风格上的变化与她的特殊的成长环境和坎坷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

所以,我们从三个时期加以分析。

1、贵族少女天真快乐的生活她生长在一个文学气氛很浓的家庭,父亲李格非是一个散文家和学者,母亲王氏也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在这种学术空气很浓的家庭里受到极好的熏陶,对于她后来的文学成就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有的词生动地描写了贵族少女无忧无虑的游乐生活和惜花饮酒的闲情雅趣,基调开朗、乐观,充满了对生活的信心和对爱情的渴望。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李清照是宋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女性词人,她的词作在宋代文坛上独树一帜,成为了后世音律词的代表。

李清照的词书写了爱情、家国、自然等各个方面的题材,其中以爱情词最为著名,同时也最具代表性。

李清照的词作风格鲜明,早期的词作以清新自然为主,后期的词作则更加豪放激昂,反映了她南渡后的变化情绪和人生体验。

从李清照南渡前的词作来看,她的词风多以典雅清新、细腻婉约为主。

比如她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这首词以写景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在优雅环境中的陶醉和迷失,境界深深吸引人。

词中的描写词语简洁明快,运用了大量象征性意象,如“溪亭”、“舟”、“花”,给人以美好的意境感受。

这幅写景图画式的描写风格与她在北方的生活环境相契合,表现了她淡泊名利、重视自然和追求心灵自由的心态。

从李清照南渡后的词作来看,她的创作风格开始有了较大的转变。

在南渡后,李清照失去了丈夫和家园,生活陷入困境,这无疑给她的词作带来了悲痛和忧愁的情感。

她开始以自己亲身经历的苦难和心情为题材,表达对人生的痛苦与无奈。

比如她的《一剪梅·舟过吴江》:“涨泪先阑洒,恨别鸳鸯母,闻说双敲月。

生怕离披抱。

”这首词以描写自己丧夫后的心情为主线,以抒发失落与悲伤为主旨,情感真挚而深沉。

词中的用典丰富,表现了词人对亲情和爱情的怀念,使读者更能深刻地感受到她内心深处的伤痛和哀怨。

南渡后的李清照的词作中还出现了较多的叙事性元素。

她通过叙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社会背景,将个人的命运与时代的命运相结合,呈现出一幅幅现实生活的画卷。

比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这首词通过描写柳永的风花雪月的不幸遭遇,来反映社会的不公平和个人命运的无常,同时也抒发了词人对逝去爱情的思念和无奈。

这种叙事性元素的运用使词作更具有故事性和现实感,增强了读者对于作品的共鸣力和感染力。

论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

论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

08 春汉本学号:081160379 姓名:岳梅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清新明丽哀怨淡雅 (2)沉郁感伤凄凉哀婉 (5)参考文献 (11)论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内容提要】:在宋代文坛中,李清照是首屈一指的,她的一生以建炎元年为界,可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作品主要是对大自然的描绘,对真挚爱情的抒发,词风清新明丽;后期多伤时感世之作,词风沉郁感伤,凄凉哀婉,这一切都与其个人遭遇有关。

【关键词】:词风明丽沉郁遭遇在宋代文坛中,李清照算是一个相当突出的文人,除了她的女性身份外,在她的作品中,有着与一般文人不同的特色。

古代女性文人不多,能够在文坛上留名又是屈指可数,李清照以一个女性,能够在男尊女卑的社会中扬名立传,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事,这也证明了她不仅有着不亚于当代文人的才华,更有着过人的文学才气,明代杨慎说她:“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①,李清照不但是宋代词坛中首屈一指的女性词人,就算比起当代的男性作家,也毫不逊色。

李清照的一生以南宋高宗建炎元年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她的词作也随着她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着。

南渡前,其作品主要是对大自然的描绘,对真挚爱情的抒发,词风清新明丽,意境优美,略带哀婉淡雅的相思;南渡后,伤于自己的身世和失去的幸福,又面临着民族的灾难,故而其伤时感世,悼亡思乡,风格“沉郁感伤”②,然而不论是清丽明快亦或沉重忧虑,这都与其身世遭遇及个人的性格命运有关。

一、清新明丽‘哀怨淡雅’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生活比较优裕,那时正值北宋后期,虽然社会潜伏着危机,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但还有一抹回光返照,是暴风雨到来之前宁静的黄昏。

女词人常常流连于山川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秀美的大自然陶冶了这位女词人的情操,赋于了她灵气。

因此李清照在这期间的词轻快活泼,富于浓烈的生活气息,给人以美的感受。

且看下面的一首词: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李清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词人,她的词作以其清丽、婉约、含蓄、秀丽而著称,被誉为"南宋四大名妓"之一,其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而李清照南渡后的词作与南渡前的创作风格有着明显的不同。

在南渡前,李清照的词作风格以柔婉、婉约、含蓄为主,她在词中表现出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情感的细腻描绘。

比如《如梦令》中写道:"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这里描述了作者在舟中迷失了归路,被藕花深处的美景所吸引,情感真挚,婉约动人。

这种柔和的表达方式体现了南渡前李清照的词作风格。

而南渡后,李清照的词作风格转变明显,她的词作更加深沉、激昂、豪放。

南渡后的词作中充满了对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由的渴望,也更加敢于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

例如《浪淘沙令》中写道:"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里的风格已经不再是柔婉婉约,而是豪放深沉,表达了对敬亭山的敬重和对自由的向往。

南渡后的词作中表现出了更加自由、豪放的创作风格。

在南渡前,李清照的词作多以抒情、婉约的情感表达为主。

她在词中往往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婉约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比如《点绛唇》中写道:"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这里的李清照通过巧妙的比喻和细腻的描绘,表达了女子的羞涩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种抒情、婉约的情感表达成为了南渡前李清照词作的主要特点。

而南渡后的词作中,李清照的创作风格更加坦率、坚定,她的词作中表现出了更加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对生活的追求。

南渡后的词作中并不再是单纯的抒情,而是更加细腻地描绘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比如《如梦令》中写道:"长记平山堂,夜深砧杵残。

梦回山枕黄梁细,旧时心事,只好残。

"这里李清照表达了对旧时心事的怀念和对生活的追求,具备了更加丰富的情感和更加坦率的心声。

浅谈李清照词风之转变

浅谈李清照词风之转变

浅谈李清照词风之转变李清照(约1084--1155),号易安居士,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成就还是词。

她被尊为“蜿约之宗”,其词被誉为“易安体”。

清代文学家王士祯之评:“蜿约以易安为宗,豪放唯幼安称首”[1]。

不同的社会生活与不同的个性心理历程,使李清照的词前期有清新、明快、活泼的率真美和蜿媚真挚缠绵的柔情美;后期的词具有乱世孤独寂寞、感实伤怀的凄冷美。

一、前期词风(一)婚前词风不同于传统大家闺秀“一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培养方式。

李清照生活成长环境十分轻松,无拘无束。

她不拘于闺阁女工,而像男子一般投身大自然游山玩水,像《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经常想起一次郊游,玩得十分尽心。

不知不觉间到了日暮时分,沉醉美景忘记归路。

一直玩到兴致尽了才登舟返回。

不小心误入荷花深处,想要把船划出去。

划啊划啊,惊起了沙滩上休憩的一群鸥鹭。

全词以悠闲地游兴开始,中间溪亭沉醉,急切想要回舟,不料误入藕花深处。

动作情绪起伏变化,富有节奏感。

从中可以看出李清照生活的非同一般,天真快乐与自由赋予其创作以无限灵感。

词风欢快明朗,清新直白。

有一词作《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最是一回眸间,有无尽娇羞,无尽可人之态。

清晨少女荡完秋千,薄汗涔涔,露珠晶莹。

突然走来了一位客人,慌乱间匆忙逃走,金钗落地也不顾。

但是摁不住好奇激动的心绪,偷偷回顾来访客人。

为了掩饰失态她又假装嗅着青梅。

一个天真浪漫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

词人明快清新笔下,一种青春快乐气息扑面而来。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生活的快乐与无忧。

还有一首《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

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

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这首词写的是女子和心上人约会又写信与其再次相约的情形。

人物肖像采用比拟、衬托。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李清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词人,她的词作流传至今,被广泛传诵。

李清照的词作创作时间可分为南渡前后两个阶段,南渡后的词作风格与南渡前有着明显的区别。

下面将从语言表达、意境描写、主题思想等几个方面,对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进行试论。

从语言表达方面来看,李清照南渡前的词作风格较为含蓄,语言简练,意境深沉。

南渡前的李清照词作中,常采用细腻的描写手法,以小写意,多进一步思辨,以景写情,情景交融。

以《如梦令》为例:“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描写了作者晚归时沉醉忘返的情景,语言简练,情感真实,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

而南渡后的李清照词作中,语言更加直白,情感更加直接。

以《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为例:“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这首词简单地表达了作者对爱人不变的思念之情,语言直接而真挚,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热切期望。

从意境描写方面来看,李清照南渡前的词作注重意境的构建和表达,以意境优美、情感抽象为主,给人以意境超脱、卓尔不凡的感受。

比如《武陵春·春晚》:“山暝笛声残,疏花漠漠暗飞阑。

多少泪痕莫相干。

”这首词的意境清新,以对山水、音乐的描写建构了一种空灵、悠远的意境,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深情的意境。

而南渡后的李清照词作中,意境描写更加注重情感直观表达,并采用了更多的直接描写,表达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

以《如梦令·一条简·东篱乌夜啼》为例:“千王别后情多少?羌管悠悠霜满地。

”这首词表达了离别时的思念之情,意境简洁而深入,直接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伤感与思念之情。

从主题思想来看,李清照南渡前的词作主题多样,描写了丰富多彩的人生情感和社会风貌。

其中既有对家庭生活、亲情的描写,如《如梦令·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又有对世态人情、官场风貌的反思,如《浪淘沙·乱红飞过秋千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8 春汉本学号:********* 姓名:岳*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清新明丽哀怨淡雅 (2)沉郁感伤凄凉哀婉 (5)参考文献 (11)论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内容提要】:在宋代文坛中,李清照是首屈一指的,她的一生以建炎元年为界,可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作品主要是对大自然的描绘,对真挚爱情的抒发,词风清新明丽;后期多伤时感世之作,词风沉郁感伤,凄凉哀婉,这一切都与其个人遭遇有关。

【关键词】:词风明丽沉郁遭遇在宋代文坛中,李清照算是一个相当突出的文人,除了她的女性身份外,在她的作品中,有着与一般文人不同的特色。

古代女性文人不多,能够在文坛上留名又是屈指可数,李清照以一个女性,能够在男尊女卑的社会中扬名立传,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事,这也证明了她不仅有着不亚于当代文人的才华,更有着过人的文学才气,明代杨慎说她:“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①,李清照不但是宋代词坛中首屈一指的女性词人,就算比起当代的男性作家,也毫不逊色。

李清照的一生以南宋高宗建炎元年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她的词作也随着她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着。

南渡前,其作品主要是对大自然的描绘,对真挚爱情的抒发,词风清新明丽,意境优美,略带哀婉淡雅的相思;南渡后,伤于自己的身世和失去的幸福,又面临着民族的灾难,故而其伤时感世,悼亡思乡,风格“沉郁感伤”②,然而不论是清丽明快亦或沉重忧虑,这都与其身世遭遇及个人的性格命运有关。

一、清新明丽‘哀怨淡雅’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生活比较优裕,那时正值北宋后期,虽然社会潜伏着危机,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但还有一抹回光返照,是暴风雨到来之前宁静的黄昏。

女词人常常流连于山川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秀美的大自然陶冶了这位女词人的情操,赋于了她灵气。

因此李清照在这期间的词轻快活泼,富于浓烈的生活气息,给人以美的感受。

且看下面的一首词: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

③”词人当时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一幅无忧无虑的生活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

李清照是热爱大自然的,这首词是最好不过的证明。

当不知归路时,词人竟发起争渡的雅兴。

李清照少女时代生活在历城,大明湖的美丽秋景,不禁使李清照感受到“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情感单纯明快,年轻女词人的心灵敏感于大自然,心有灵犀;词活泼向上,又如“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表现少女的天真活泼,极有情趣。

然而,“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好景不长,这位天真烂漫的少女便拥有了爱情,爱情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章。

它是一个渡口,一个人将从这里出发,从少年走向青年,从父母温暖的翅膀下走向独立的人生,包括再延续新的生命。

因此。

它充满着期待的焦虑,碰撞的火花,沁人的温馨,也有失败的悲凉。

它能奏出最复杂,最震撼人心的交响。

许多伟人的生命都是在这一刻放出奇光异彩的。

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一层楼,为我们留下了一部爱情经典,她的爱情不像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也不像东方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不是那种经历了千难万阻,要死要活之后才享受到的甜蜜,而是起步甚高,开始就跌在蜜罐里,就站在山顶上,就住进了水晶宫里。

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

赵明诚的父亲也在朝为官,两家门当户对。

更难得的是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一金石研究。

在不准自由恋爱,要靠父母之意,媒妁之言的封建时代,他俩能有这样爱情结局,真是天赐良缘,万里挑一了,就像陆游的《钗头凤》为我们留下爱的悲伤一样,李清照为我们留下了爱情的另一端一爱的甜美。

这个爱情故事给李清照的妙笔深情润色成了中国人千余年来的精神享受,请看这首《减字花木兰》。

④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霞彤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教郎比比看。

这是婚后的甜蜜,是对丈夫的撒娇。

从中也透出她对自己美丽的自信。

李清照新婚不久,丈夫赵明诚负笈远游。

此时她的词充满离愁别绪。

有词为证: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子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⑤读罢此词,淡淡的凄凉袭上心头。

红花残时,秋凉席也凉;独坐小船,凭舷眺望,看鸿雁是否带来家信。

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词人对远在异地的丈夫深深的思念之情:“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思夫之情挥之不去,这首词不像《如梦令》那样欢快,显得凝重,流露着淡淡的哀愁。

词人内心的相思之情还体现在《醉花阴》中⑥: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是作者早期与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写的,它通过悲伤分别来抒写词人的寂寞与相思情怀。

上片写秋凉情景。

首二句就白昼来写:“薄雾浓云愁永昼。

”这薄雾浓云,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笼罩在词人心头。

“瑞脑消金兽,”写出了时间的漫长无聊,同时又烘托出环境的凄寂。

次三句从夜间着笔,先点明节气:佳节又重阳。

随之,又从“五枕纱厨”这样一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与词人特殊的感受中写出了透人肌肤的秋寒,暗示词中女主人人的心境,而贯穿“永昼”与“一夜”的倒是“愁”、“凉”二字。

深秋的节侯、物态、人情,已宛然在目。

这是构成下片“人比黄花瘦”的原因。

相对来说,她对爱情的要求就比一般男子要求更高些,体验也更细腻一些,所以当作者与丈夫分别之后,而对单调的生活,使不禁要借惜春悲秋来抒写自己的离愁别恨了。

这首词,就是这种心情的反映。

从字面上看,作者并未直接抒写独居的痛苦与相思之情,但这前期种感情在词里却无往而不在这就是李清照前期词作的思想表现。

总的说来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形成了两种风格,第一种风格因未婚流连于自然及婚后的甜密往往呈现出明朗轻快;第二种风格因婚后分别产生相思之苦而流露出淡淡的哀愁,这就是其南渡之前的总体词风导向了。

二、沉郁感伤、凄凉哀婉宋王朝经过167年清明上河图式的和平繁荣之后,天降煞星,本北方崛起了一个游牧民族。

金人一锤砸烂了都城汴京的琼楼玉苑,还掠走了徽饮二宗,赵宋王朝于公元1127年匆匆南逃,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国家民族极屈辱的一页,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一家人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南渡第二年,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的知府,不想在这时又发生了一件国耻又蒙家羞的事。

一天深夜,城里发生叛乱,身为地方长官的赵明诚不是身先士卒指挥作战,而是偷偷用绳子缒城逃走。

事定之后,他被朝廷撤职。

李清照这个柔弱女子,在这件事上表现出大节大义,很为丈夫临脱逃而羞愧。

赵明诚被撤职后夫妇二人继续沿长江而上向江西方向流亡,一路难免有点别扭,略失往昔鱼水之合。

当行至乌江镇时李清照得知这就是当年项羽兵败自刎之处,不觉心潮起伏,而对浩浩江面,吟下了这首千古绝唱: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丈夫在身后听着这一字一句的金石之声,面有愧色,心中泛起深深的自责。

此时的李清照已不是我们印象中的婉约派的代表了,掷地有声的言语让堂堂七尺男儿都为之汗颜,的确柔弱之中阳刚之气凸显得十足,这在以前是绝无仅有的。

好景不长,赵明诚急病身亡,人不能没有爱,如花的女人不能没有爱,感情丰富的女诗人就更不能没有爱。

正当她的艺术之树在爱的汁液浇灌下茁壮成长时,上帝无情地斩断了她的爱河。

李清照是一懂得爱就被爱所宠,被家所捧的人,现在一下被困在了干涸的河床上,她怎么能不犯愁呢?失家之后的李清照便开始了她后半生的凄风苦雨般生活。

第一是再婚又离婚,遭遇感情生活的痛苦。

赵明诚死后,李清照居无定所,身心憔悴。

不久嫁给了一个叫张汝舟的人,对于李清照为什么改嫁,史说不一,但一个人生活的艰辛恐怕是主要原因。

这个张汝舟,初一接触也是个彬彬有礼的君子,刚结婚之后对李清照照顾得也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

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同时他还想支配她的自由。

当李清照发现二个人志趣大异,同床异梦时,她以超常的勇气和胆识快刀斩乱麻,在短短两个月内甩掉了张汝舟这个包伏。

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那么爱情对一个人来说有几次呢?大概最美好的,最揪心彻骨的也只有一次。

爱情是在生命之舟上做着一次极其危险的实验,是指青春、才华、时间、事业都要赌进去的实验。

只有极少的人第一次便能成功,他们像中了头彩的幸运者一样。

一边窃喜着自己的感幸,一边又用同情、怜悯的目光审视着其余芸芸众生们的失败,李清照本来是属于这一类型的,但上苍欲成其名,必先夺其性,苦其心。

于是就把她赶出这幸福一族,先是让赵明诚离她而去,再派一个张汝舟来试其心志。

她驾着一叶生命的孤舟迎着世俗的恶狼,以破釜沉舟的胆子做好了一场恶斗。

本来爱情一次失败,再试成功,甚而更加风光者大有人在,李清照也是准备再攀爱峰的,但可惜她没有翻过这道山梁。

这是一个悲剧。

一个女人心中的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地熄灭了,这怎么不令她沮丧,不让她产生一种孤独的凄凉呢?于是对赵明诚的思念,对孤独的感慨便汇集在《声声慢》之中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城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前三句可以说把一个生长于贵族之家,中经丧乱,家破夫亡,如今过着飘零生活的词人内心世界细致入微地展现出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旧愁未消,新愁又起。

传递书信的鸿雁不能带来她家乡的书信,寄信的人己与世长辞,家破之悲,国亡之恨,夫亡之苦,一齐涌上心头,最后归结到一个“愁”字作总写。

此外,还有《浣溪沙》、《好事近》、《南歌子》、《临江仙》等都是她的晚期作品。

反映了一颗深受伤害的孤独的心情,表现了哀婉凄凉的词风。

丧夫之后的李清照身心颠沛流离,四处逃亡。

可是在那时,国已不国,君也不君,她这个无处立身的亡国之民怎么能不犯大愁呢?李清照的身心在历史的油锅里忍受着痛苦的煎熬。

大约是在避难温州时,她写下这首《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

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北人”是什么样子呢?就是流浪之人,是亡国之民,李清照正是这其中的一个,中国历史上的异族入侵多是由北而南,所以“北人”逃难就成了一种历史现象,也成了一种文学现象。

“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我们听到了什么呢?听到了祖逖中流击水的呼喊,听到了陆游“遣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叹息。

听到了辛弃疾“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的无奈,更又仿佛听到了“我的家在松花江上”那悲凉的歌声。

公元1133年高宗忽然想起应派人到金国去探视一下徽钦二帝,顺便打探有无求和的可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