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加热和冷却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3 加热和冷却|苏教版 (9)

四年级《加热和冷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到加热和冷却会改变物体的体积。
2.知道大多数液体、固体、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会利用热胀冷缩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并能为生活生产服务。
(二)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模仿实验,体验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能够通过设计实验,认识固体、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学会合作交流,树立“做中学”的意识。
2.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方法。
3.理解事物都有两面性的道理,学会扬长避短。
【教学重难点】重点:固体、液体、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难点: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的现象以及利用。
【教学准备】(各8组)1.液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锥形瓶8个、玻璃管8根、单孔橡皮塞8个、杯子16个、红墨水若干、酱油若干、牛奶若干、果汁若干、冷水若干、热水若干2.固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一二三四组):铜球铁圈4套、酒精灯4个、打火机4个、杯子8个、冷水若干3.气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五六七八组):矿泉水瓶子4个、气球4个、杯子8个、热水若干、冷水若干4.多媒体课件、实验记录表、自制热胀冷缩教具(加热后铜丝膨胀接通电路,灯泡亮)、“老干妈”带盖玻璃瓶一个【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第一张幻灯片:标题)师: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现象都是大家司空见惯的,但并不被我们所关注。
可是往往在平常的现象中,却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
同学们看这两瓶水,用眼睛看能发现什么区别吗?生:一瓶满,一瓶不满。
师:是的,这个同学观察得非常仔细,微小的差别也没有逃过大家的眼睛。
满的这瓶是老师自己装的,没满的这瓶是刚在商店买的,那为什么商家不把水装满呢?是不是仅仅这一瓶有问题呢?其他的呢?(第二张幻灯片:不同品牌的瓶装液体图片)生:(学生观察并讨论)同学们都长着一双雪亮的眼睛,观察都很仔细,但是我们不仅要勤观察,更要善于思考。
师:如果说一瓶有问题,可能是偶然,不可能所有的商家都有问题。
加热和冷却 科学四年级苏教版 教学设计

四年级《加热和冷却》教学设计【教材简析】《加热和冷却》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冷和热》中的第三课,热胀冷缩是热学的基本现象,《加热和冷却》课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冷和热的动手实践课程。
本课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现象质疑,通过学生活动,得出热胀冷缩的结论,揭示生活中常见现象的本质,再联系身边的实际应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同时为《水在加热和冷却后》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下册《认识液体》的基础上又学习了本章前两节,初步理解了冷、热和温度等概念,但对常见的热学现象不能给出科学的解释,仍然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对生活中常见的热胀冷缩基本原理以及实践操作还不甚以解。
而这些问题恰好为本课的教学设计提供了切入点,在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达到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逐步树立“做中学”的学习意识。
【设计理念】《加热和冷却》本单元承上启下的一课,热胀冷缩现象是物体的基本性质,结合学生学情以及小学科学的探究式学习特点,这一课我通过“观察瓶装液体的共同点进行探究质疑” 来导入,旨在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现象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分组实践操作“探究加热和冷却对液体体积的影响”实验,培养学生在实验中进行分工、合作与交流的学习习惯;再次鼓励小组自主设计“探究加热和冷却对固体和气体体积的影响”的实验,逐步确立以学生为主的探究式学习,体现由帮扶到放手的转变,并培养学生在做中学的意识。
通过探究让事实说话、让学生感受到物体在加热与冷却时体积的变化,讨论总结出热胀冷缩的原理,养成通过实验现象形成科学态度的学习习惯。
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到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从而达到扬长避短、合理利用、“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到加热和冷却会改变物体的体积。
2.知道大多数液体、固体、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会利用热胀冷缩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并能为生活生产服务。
(二)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模仿实验,体验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加热和冷却》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加热和冷却》教案3.加热和冷却【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做实验进行观察,认识到加热和冷却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
2.能够设计实验,认识到热胀冷缩会导致物体体积发生变化。
3.阅读温度计发明的故事。
知道温度计是利用物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4.能用热胀冷缩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5.意识到热胀冷缩现象有利有弊。
科学技术是经过反复试验和不断完善进步的。
【教学重点】认识冷热变化会导致物体产生变化。
【教学难点】学生设计液体和气体的热胀冷缩实验。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蜡烛、火柴、固体体胀演示器、酒精灯、火柴、红墨水、烧瓶、中间插玻璃管的胶塞、气球、水槽、记号笔、热水等【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上课开始,教师(出示蜡画):“同学们看,这是什么?喜欢吗?”2.“谁知道画是用什么怎样制作的?”(板书:蜡烛)3.学生简单描述自己知道的制作画的过程。
4.“你们想不想亲自试试?”不过,一定要注意安全!二、用蜡烛绘画,了解加热和冷却能使蜡烛的形态变化1.“请大家拿起蜡烛,点燃,用火焰给蜡烛加热,看谁能用蜡烛在纸上作画。
”2.学生开始制作蜡画。
老师巡视,指导注意安全。
提示:“做完的同学想一想:这里面隐藏着什么科学知识!”3.“成功了吗?把你的作品举起来让大家看一看。
”部分先完成的学生展示自己的蜡画作品。
(有苹果形的、西红柿形的、五角星形的、大山形的、草莓形的)4.“请大家把蜡画放下,想想,这里面隐藏着什么科学知识?”5.教师引导:“蜡烛原来是什么形态?”(板书:固体)“让火焰加热(板书:加热、箭头)后变成了什么形态?”(板书:液体)“由于它是液体,可以流动,所以我们可以用它来作画。
流到纸上的蜡烛后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板书:箭头)“为什么会凝固?”(板书:冷却)6.“加热使蜡烛由固体熔化为液体,冷却又使液体凝固为固体。
这就是我们今天需要研究的———(板书:加热和冷却)”7.加热和冷却使蜡烛的形态改变了。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加热和冷却》优秀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加热和冷却》优秀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理解温度变化的基本概念,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温度高低的差别。
2.学生能够了解常见物体加热后的变化,冷却后的变化。
3.学生了解常见物体加热和冷却的规律,从而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4.学生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加热和冷却的基本概念。
2.加热和冷却对物体的影响和规律。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笔记本电脑、投影仪。
2.教师准备PPT课件和实验器材。
3.教师准备课件上的图片和视频。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5分钟)1.上一堂课介绍了什么内容?(复习知识点)2.请同学们轮流说出几个已知物体和它们的温度。
2. 感性认识部分(15分钟)1.引入课题,介绍温度变化的概念。
2.展示常见物体受热后发生的现象,如巧克力融化、蜡烛燃烧等。
3.请同学们手触不同物体的温度差异,通过探究实验现象体会温度变化的感受和受热、冷却后的变化规律。
3. 理性认识部分(25分钟)1.通过研究常见物体受热和冷却变化,引导学生总结物体受热后发生的变化,如变软、膨胀、变液体等。
2.展示课件上加热和冷却的实验视频。
请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通过课堂演示学习掌握加热和冷却对物体的影响和规律。
3.通过学习掌握加热和冷却的规律和应用。
请学生尝试从已有的知识中回答下列问题:–在哪些生活中,我们会运用到加热和冷却的规律?–如何合理运用加热和冷却的规律,保护我们的生活和身体安全?4. 实验探究环节(20分钟)1.在实验课件中,请同学们搭建简单的实验装置,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探究。
例如,利用玻璃杯、水、冰淇淋棒、温度计、手套等材料,对水进行温度探究,探究水的温度变化和冷却规律,同时观察用水对各种物体进行冷却操作的效果和实际应用,尝试寻找应用加热和冷却规律的方法。
5. 课堂讨论及总结环节(10分钟)1.讨论实验结果,回答上述问题。
2.给学生总结课程内容,回顾温度概念、常见物体受热后的变化及规律,学习掌握做实验、运用规律的能力。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3 加热和冷却|苏教版(1)

学
蜡画)
过
实验制作
4、教师巡视指导,与学生一起探究。
程
5、各小组汇报:各小组把制作的蜡画展示前面的黑板上(有苹果形
的、西红柿形的、五角星形的、大山形的、草莓形的)。
学生代表汇报实验记录
了解温度计
1、阅读有关温度计发明的内容。
(1)温度计的发明者是谁?
(2)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3)温度计的标准是怎样确定的。
通过本节课中的实验,你对物体经过加热或冷却后,有了怎样的认识?
作 业 与 练 习
板书计
教学反思
加热和冷却
受热—膨胀 冷却—收缩
重 知道人们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物体做许多事 点 难 点
教 蜡烛、火柴、铝片、竹夹、烧杯、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茶叶 学 准 备
设 学生在生活中对冷热现象都有一定的认识,然而这种认识较多地停留在感 计 觉层面,容易受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的影响 意 图
教 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归纳法 法 与 学 法
导入新课
课题:加热和冷却
教学 加热和冷却
内容
教 知识与技能: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 学 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目 过程与方法:1.知道物体受热后会改变形状、体积。 标 2.知道固体、液体和气体基本都具有热胀冷缩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每一项科技发明都是科学家反复试验和不断改 进的结果。意识到科学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好处
教
1、在今天的科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两件礼物。
学
2、出示:第一件礼物----银杏叶蜡画,让学生猜一猜这片叶画是用
过 什么做的。 3、点拨:这是用蜡笔做成的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冷和热苏教版

知识目标
明白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
明白传导、对流、辐射是热的三种传递方式。
能力目标
能够做固体热传递的实验;能够做液体对流的实验。
情感目标
体会用数据进行论证的重要性;
体会到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也需要发挥想像力。
导 学
重难点
重点:认识热的三种传递形式。
难点:正确使用酒精灯。
导法
谈话法、演示法、实验导学法、讲解法
冷水、热水、烧杯(或一次性塑料杯)、温度计、铁架台。
教案来源
自撰
第1课时:导学过程
导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出示一杯冷水、一杯温水和一杯热水。
演示:将两手的食指分别插入冷水杯和热水杯,5秒钟后,再同时插入温水杯。
要求体会:两个手指的感受一样吗?
学生分组进行体验,小组交流体会,感受到:光凭自己的感受不能准确判定物体的冷热程度。
③说说有哪些注意事项如问:沙子是湿的,行吗?什么缘故?
④学生讨论制定方案:如何样比较沙和水,谁散热快。
3、
4、交流实验结果。
5、讨论:从这一实验结果,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③注意分工合作,不要烫到手。
提问:有哪些物体加热和冷却后会产生相似的变化。请
学生做实验,分小组适当的指导和关心。
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在实物投影仪下展现,并请各小组说出是在糖什么状态下开始作化的。
每人写在活动记录本上,并猜想描述出那个物体在加热和冷却后整个状态的变化,并回家做实验加以验证。
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导学目标
知识目标
明白物体受热后会改变形状、体积;明白固体、液体、气体差不多都具有热胀冷缩性质;明白人们能够通过加热和冷却物体做许多事;明白温度表的工作原理,了解温度计的进展史。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加热和冷却》教学设计及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加热和冷却》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加热和冷却的概念和基本过程;2.能够观察、描述和记录物体加热、冷却的现象和变化;3.能够理解加热和冷却的应用,如冷暖气、制冰及暖水袋等。
二、教学准备1.教材:–《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电子课件或黑板、彩色粉笔、尺、温度计、烧杯、水、冰、锅、火柴等。
2.教具:–温度计、烧杯、水、冰、锅、火柴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1 创设情境,引入话题老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张暖气片、一个冰箱、一包冰块或者一个电热水壶,让学生分别猜测这些物品有什么特别的功能。
引导学生关注物体的温度变化和与生活相关的现象。
1.2 思考问题,激发兴趣老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 怎样才是最好的制冰、烧开水的方法? * 为什么夏天开了冰箱还是热? * 和外面大雪天气不同,为什么暖气片还是会发热?2. 学习环节2.1 冷却和加热的概念通过实际的物品,例如冰块、烧杯、水等物品的展示,向学生介绍加热和冷却的概念。
可结合电子课件或实物进行展示,以便理解。
2.2 烧杯实验:观察水的加热变化给学生提供烧杯、温度计、火柴等物品,让学生自己操作烧水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水的温度变化。
老师可以适当地提出一些提问,如:•烧杯里的水温度是多少度?•开始烧水时,水温的变化情况是什么样的?•烧开后,水的温度是否还在上升?2.3 实验记录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记录实验的过程及结果。
记录可以以画图、写字等形式方式进行。
3. 总结环节3.1 知识回顾通过和学生交流,回顾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3.2 思考提升对于加热和冷却的重要性及应用领域进行探讨和思考。
例如暖气片、制冰和烧开水方法等。
四、教学反思4.1 教学成功点通过教学实验,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欲望。
除了学习基本的知识外,还能够替学生打开科学实验的大门,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观察力和实验记录能力。
4.2 教学失败点在烧水实验中,若温度计的测量不准确,将会对观察到的实验结果产生误导。
四年级科学上册加热和冷却教案苏教版

加热和冷却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做加热糖的实验,观察糖的形态变化;
2.会做加热铁垫圈的实验,能利用器具观察到铁垫圈的体积变化;
3.会做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受热后会改变形状、体积;
2.知道固体、液体、气体基本都具有热胀冷缩性质;
3.知道人们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物体做许多事;
4.知道温度表的工作原理,了解温度计的发展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科学变化的丰富多彩;
2.意识到每一项科技发明都是科学家反复试验和不断改进的结果;
3.意识到科学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好处。
【教学重点】
认识加热和冷却对物体形态、体积的影响
【教学难点】学生设计液体和气体的热胀冷缩实验
【教学准备】砂糖、易拉罐底、蜡烛、火柴、玻璃片、固体体胀演示器、烧瓶、橡胶塞、玻璃管、气球、水槽、冷热水。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教学过程
第2课时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加热和冷却
形态体积加热变化热胀冷却变化冷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热和冷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到加热和冷却会改变物体的体积。
2、知道固体、液体、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能用固体、液体、气体的热胀冷缩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设计实验,证明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能够通过给铜球加热和冷却,认识固体的热胀冷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并体验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2、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固体、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难点:发现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
1、为每组准备:固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1套,酒精灯1盏,火柴一盒,饮料瓶1个,气球
1个,量杯1个,水槽1个,暖壶(实验中用到的热水要课前准备好)
2、课前提醒学生注意:
①分组实验时播放轻音乐,音乐停,大家就停止实验。
②实验过程中,如果时间允许,要把实验再做一遍,认真观察和做实验记录。
3、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课前通过PPT给同学展示几幅精美的糖画作品。
学生被美丽的糖画所震撼。
教师讲述糖
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艺术瑰宝之一。
2、提问:糖画是如何制作的呢?糖画的制作过程就涉及到了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从而
引出本课课题:加热和冷却(板书课题)。
学生讲述糖画制作过程。
教师展示糖画艺人制作糖画的照片,接着讲述糖画的制作过程。
(重点点出糖画制作过程中糖形态的变化)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现象是大家司空见惯的,并不被我们注意。
可是往往在平常的现象中,却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像糖一样加热会熔化成液体,冷却后又会凝固成固体?
学生举例回答(多找几个同学补充)。
学生回答后教师展示几种具有这一性质物体。
教师补充小资料:当二氧化碳气体在温度很低时,它会变成一种叫做干冰的固体。
干冰在室温时又会变回到气体状态。
科学中有一重要规律:性质决定用途。
教师介绍二氧化碳的一种用途————制作舞台烟雾。
(二)研究加热与冷却对物体体积的影响。
刚才我们讲到加热与冷却对物体的形态会产生影响。
那在现实生活中,加热与冷却对物体的体积有没有影响呢?又会有什么影响呢?学生大胆的提出猜测。
(多找几名同学进行猜测,同学之间会产生分歧)刚刚我们同学的猜测产生了分歧。
到底谁说的正确呢?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用实验说话,实验最具有权威性。
1、固体的热胀冷缩
下面我给每个小组提供以下器材。
大屏幕展示铁圈、铁球、酒精灯、水槽。
接下来请小组讨论,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来检验刚才我们自己的猜测。
然后请同学介绍自己的实验方案。
教师PPT展示学生的实验方案。
确定好实验方案后,师生一起回顾酒精灯的使用,教师温馨提示实验注意事项(PPT展示温馨提示)。
教师播放音乐,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实验结束后,找小组分别介绍实验结果。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固体具有加热后体积变大冷却后体积变小的性质。
2、气体的热胀冷缩
将准备好的一些实验材料打在大屏幕上。
如:饮料瓶、气球、水槽等。
接下来请小组讨论,根据所需选取适当的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来检验空气是否具有加热后体积变大冷却后体积变小的性质。
学生汇报设计的实验步骤,PPT展示实验注意事项,教师播放音乐然后请同学们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选择相应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教师倒热水后进行巡视指导。
音乐停止,实验结束后,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空气也具有加热后体积变大冷却后体积变小的性质。
这个教学环节是在学生们观察实验、模拟实验基础上的一个升华。
通过所给的材料,经过思考、讨论、分析,最终做到自主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这是新课程标准对科学教学的
基本要求,同时也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理念的尝试,真正做到把课堂交还给学生。
3、热胀冷缩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两个实验可以得出固体,气体都具有当加热的时候体积会变大,冷却后体积会变小的性质。
实际上不只是固体气体有这种性质,液体也同样具有当加热的时候体积会变大,冷却后体积会变小的性质。
物体具有的这一性质,我们把它称作热胀冷缩。
4、总结
以上两组实验完成以后,此时我会总结:通过以上三组实验我们知道,气体和固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此时设疑,并举出反例:水在低于4℃时,体积逐渐变大,最后变成体积更大的冰。
以此来告诉学生们科学的严谨性。
5、温度计的发明利用。
教师提示温度计就是利用热胀冷缩的性质设计的。
学生自主学习课本23页,然后教师简单介绍温度计的发展历程。
(三)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1、思考:热胀冷缩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应用。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热胀冷缩的原理。
2、提问:在生产、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做哪些事情?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指导补充)
教师课件展示几个例子,并适当的讲解点播。
(四)当堂检测,浅谈收获
1、当堂检测
(1)水具有热胀冷缩缝的性质,但其他液体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
(2)夏天架电线时要架得松一些,以防止冬天电线遇冷收缩时绷断。
()
(3)铁轨之间留有空隙,是为了防止铁轨热胀弯曲或冷缩拉断。
()
2、浅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起来谈收获。
板书设计:
3、加热和冷却
受热→体积膨胀
热胀冷缩
受冷→体积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