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重礼治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重礼治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讲究文明礼貌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在我国思想文化史上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学派,极其重视礼教。
孔子强调:“不学礼,无以立。
”《荀子》上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孔子教给弟子的“六经”中,礼占有重要的位置。
当然,古人所说的“礼”,在很多时候是指当时的典章、制度、仪式等,但是也往往包括礼貌的内容。
儒家这样重视礼教,归根结底是为了维护贵族等级制度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他们的礼治主张对于封建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对于形成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独树一帜的文化传统,曾经起过很大的作用。
但是到了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封建统治阶级由进步走向没落、走向反动,为维护其政治统治的封建礼教就完全走向反面,什么“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等,成为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精神桎梏。
政治与礼治紧密结合,是我国古代政治史和文化史的一个突出特点。
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这一特点,对于儒家学派关于礼的学说,我们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历史的、全面的、科学的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和文化服务。
“九族”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对血缘关系中较为密切的一些人的合称。
不过“九族”不同的朝代中、不同的情况下,其具体含义并不完全相同。
“九族”之说最早见于《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常有“满门抄斩,后灭九族”的事情发生。
其中的“灭九族”是封建社会中的株连制度,即一人犯了大罪,要株连其九族亲属。
九族具体指哪些具有亲属关系的人,历来说法不一,常见的说法有两种:1、从自己算起,上至高祖,下至玄孙,称之谓“九族”,具体的来说指的是:从己身往上数: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再从己身往下数:子、孙、曾孙、玄孙,加上自己总共九代人。
2、指异姓亲族,即父族四(父亲本族四代),母族三(母亲同族三代),妻族二(妻子同族二代),这样合起来共九族。
拜师的礼仪

古代拜师的礼仪:
古代拜师礼一般由师徒二人完成,同时,可能也会有弟子、师母等共同参与观礼。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美誉,尊师重道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古语有云:“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傅。
”
先秦时期:师徒关系较为简单,心仪则礼成,再辅之以束脩,并无专门的拜师礼仪;
汉朝时期:拜师被列入国家典志,但并无记录具体的礼仪规程;
唐朝时期:拜师礼正式确定。
一般的拜师礼程序:
1)首先拜祖师、行业祖师;
2)行拜师礼;师傅和师母居于上首,徒弟行跪拜礼,并送上拜师礼;
3)师傅训话,宣布师门规矩等。
一般拜师礼包括:
1)芹菜:业精于勤
2)莲子:苦心向学
3)红豆:鸿运高照
4)红枣:早日高中
5)桂圆:功德圆满
6)干瘦肉条:弟子的心意。
美誉“礼仪之邦”

美誉“礼仪之邦”民乐二中初一(13)班罗志华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中华五千年的传承文化最注重的便是一个“礼”字,所谓“礼”这是文明礼貌的最高境界。
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由此可得:无“礼”一事无成,有“礼”机遇万千。
中华民族这个由炎黄两帝带领的华夏民族演变而来的群体,之所以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只因为这个集体以“礼”待人。
“礼”可以简单地将之概括为“诚,信”。
诚既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的经验警戒我们要内诚于己,诚实无欺,诚实做人,诚实做事,实事求是,以诚待人。
只有如此我们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获得别人的真诚:相反,若你随意欺骗他人,怀疑他人,在他人面前花言巧语,别后说坏话,你就早已失去了二分之一的诚。
你若不懂得自律,慎独,你将失去另一半的诚。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善食善果,恶食恶果就是如此。
信是外信于人,有信用,讲信誉,守信义。
说话算数,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才是真理,只有说到做到别人才会给予你她宝贵的信任。
例如:季布的“一诺千金”让他逃过一死,尽管帮他的人会因此诛连九族,但他们并没有畏惧,因为季布是一个真正的高尚的人,因为他的一言九鼎令人敬佩,所以说“信”也是至关重要的,有了信,诚才不会不完整。
“礼”既“做诚信人,办诚信事”,只有这样礼的含义才会有一个概括,让它不再是那么迷茫。
“礼”还不止如此,他的含义包括许许多多的方面。
面对着全世界,中国也用着古人的经验去对待其它国家,例如:面对日本对我国国土的侵犯和血腥的残杀,在今天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我们完全有能力去报仇,可我们国家却并没有这样做。
我们也有权利不让日本国家的商品在我国境内贩卖,可我们也没有这样做,我们用宽容的心原谅了他们过去的种种罪恶和过错。
正所谓“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国少年,与国无疆!”由此可见中华民族的未来,将由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扛起,一起建设更美好的祖国,所以我们应该将传承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将其继续发扬光大,不能让它们在我们这代人的手中逝去,消失地无影无踪。
礼仪的历史起源_礼仪知识_

礼仪的历史起源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在中华文化的历史演进过程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礼仪的历史起源古人有言:“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称华。
”古代华夏族正是以丰富的礼仪文化而受到周边其他民族的赞誉的。
早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礼仪学专家,他把“礼”作为治国安邦的基础。
他主张“为国以礼” ,“克己复礼” ,并积极倡导人们“约之以礼” ,做“文质彬彬”的君子。
孟子也重视“礼” ,并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道德规范,他还认为“辞让之心”和“恭敬之心”是礼的发端和核心。
荀子则比孟子更重视“礼” ,他著有枟礼论枠,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
他说:“礼者,人道之极也。
”把礼看作做人的根本目的和最高理想,把识礼、循礼与否作为衡量人的贤愚和高低贵贱的尺度。
因而他强调:“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管仲则把礼看作人生的指导思想和维持国运的支柱。
他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从这些思想家的言论中,不难看出,礼仪是适应调节人际关系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
我国古籍中,枟周礼枠、枟仪礼枠、枟礼记枠等就是最重要的古典礼仪专著。
我国古代“礼”的概念,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大体可归结为三个层面:一是指治理奴隶制、封建制国家的典章制度;二是古代社会生活所形成的作为行为规范和交往仪式的礼制及待人接物之道;三是对社会成员具有约束力的道德规范(包括自身修养) 。
纵观我国礼仪内容和形式的演变与发展,可以看出“礼” 和“德”不但是统治者权力的中心支柱,而且其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许多有广泛社会性与强大号召力的优良道德规范和人际交往的礼节仪式及生活准则,并且已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财富,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礼仪的由来礼仪作为人际交往的重要的行为规范,它不是随意凭空臆造的,也不是可有可无的。
礼仪作文500字10篇

礼仪作文500字10篇礼仪作文1最近,我读了老师发给我们的一本书《讲文明——学礼仪》。
中国自古以来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
清初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颜元曾经说过:“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
”一个人的文明体现可以折射出一个国家的品德和素养,人要在社会上立足就要先懂得文明做人。
我因为经常乘坐公共汽车,因此发目前些公交车司机很不重视礼仪。
有一次,我看到有位老爷爷和老奶奶一起乘车,人上车后还没有站稳,司机就迫不及待的发动车子准备离开,幸亏两位老人被我爸爸搀扶住了,要不然就摔倒了。
当然,不是所有的公交车司机都这样,我就看到过有这么一位司机,车进站后乘客上下车完毕,司机发动汽车离开得同时,他从后车镜看到一位孕妇缓慢跑来,他赶紧再次停车开门,等孕妇上车站稳后提醒她注意安全,并打开语音提示请大家给孕妇让座后,司机才将车缓慢开离站台。
看,同样的职业,却反映出不一样的道德品质,这就是文明礼仪的体现。
“文明和礼仪”的含义就是从一件件小事上表现出来的,是心灵美的一种体现,我用亲身经历的小事告诉同学们,我们的言行举止也是可以影响和改变社会的!让我们都成为讲文明,懂礼貌的小学生吧!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社会才会更和谐。
礼仪作文2千年来的文明礼仪之风传承至今,因此我国素以“文明之邦”着称于世。
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现代文明人,必须要有一个不错的文明礼仪。
文明礼仪就像是一个人的一面镜子,讲究礼仪的人会给别人留下美好的印象;而不讲究的人,则会给自身惹来麻烦,甚至给国家抹黑,影响整个民族的文明礼仪的形象。
在一些美丽的景点,走在干净的小路上,路边绿阴阴的草地,美丽的鲜花,让人心旷神怡。
可当大批的游客走过后,低头一看,地上的垃圾,糖纸,零食袋,塑料袋,水果皮,总是处处可见,害得环卫人员只能跟在游客们的后面追着捡垃圾,简直太不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我们家在我的带领下,每个人养成了不乱扔垃圾的好习惯。
去年在国庆节那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体育公园玩。
礼仪对我们的重要性(精选15篇)

礼仪对我们的重要性(精选15篇)礼仪对我们的重要性篇1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帮”的美誉,可谓历史悠久,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礼仪专家孔子就认为礼仪是一个人:“修身养性持家立业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礼仪是一般人修身养性、持家立业的基础,是一个领导者治理好国家、管理好公司或企业的基础。
生活里最重要的是以礼待人,有时侯礼的作用不行估量,从某种意义上讲,礼仪比才智和学识都重要。
随着社会的进展,超市行业也是越来越多,面临着日趋激烈的竞争,步步高能否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独树一帜,不断进展壮大,因素当然许多,其中,良好的品牌形象无疑会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的市场竞争是一种形象竞争,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因素许多,其中高素养的员工,高质量的服务,每一位员工的礼仪修养无疑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职场礼仪是个人和企业的敲门砖。
轻轻的关上门;端正的坐姿;大方自然的解答,都会呈现你非常好的一面,使你赢的公司的面试。
假如一个面试的人有工作力量,但却不懂职场礼仪,那么就算他进入了公司,他也不肯定会坐稳位置,由于在工作中还需要很多的职场礼仪去调整上下级、同事之间的关系,在与客户沟通协商时,都需要懂得职场礼仪,所以不懂职场礼仪,将成为工作中的绊脚石,或许别人的工作力量没有他强,但是其他同事懂得职场礼仪,知道怎样与领导搞好关系,怎样与同事之间和谐相处,那么别人自然比他爬的高,比他爬的快。
由此可见,职场礼仪是工作中要学的重要学问,只有把握它、应用它,你才能更好的工作。
职场礼仪不仅可以有效的呈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气质和魅力,还能体现一个人对社会的认知水平,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
通过职场礼仪在简单的人际关系中保持冷静,根据礼仪的规范来约束自己,通过职场礼仪中的一些细节,会得到领导更多的信任,使人际间的感情得以沟通,与同事间建立起相互敬重、相互信任、友好合作的关系,从而使自己的事业进一步进展,能在职场中如鱼得水。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礼仪能够调整人际关系,从肯定意义上说,礼仪是人际关系和谐进展的调整器,人们在交往时按礼仪规范去做,有助于加强人们之间相互敬重,建立友好合作的关系,缓和和避开不必要的冲突和冲突。
23年四川高考语文试题

23年四川高考语文试题23年四川高考语文试题一、阅读理解(共20小题,每题2分,满分40分)1.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在我国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很多伟大的诗人。
唐朝时,有“诗仙”杜甫,宋朝时,有“史学家”司马迁。
他们的诗词和史书成了后来人学习的范本。
作为一名高中生,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作品,因为他们的作品传递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1)杜甫是哪个朝代的诗人?(2)为什么我们应该学习杜甫等古代诗人的作品?2. 阅读下面短文,根据短文内容判断正(T)误(F)。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讲究礼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现代社会中,礼貌的表现方式会有所改变。
传统的握手礼貌慢慢地被拥抱礼貌所替代,说明了人们对于情感交流需求的日益加强。
(1)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
(2)现代社会中,礼貌的表现方式正在发生变化。
二、完形填空(共10小题,每题2分,满分20分)3. 阅读下面短文,掌握其大意,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填空。
越长大,我们就越懂得亲情的重要。
在父母生日时,我选择不同寻常的方式,用心准备了一份礼物。
当礼物交到父母手中时,他们尽管不太懂怎么表达,但眼里满是 4 。
(1)父母不太懂怎么表达的原因是什么?三、语法填空(共10小题,每题1分,满分10分)4. 阅读下面短文,用方框中所给词的正确形式填空,使短文完整、通顺。
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我们应该保护好____5_____。
随着人类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如果我们不采取措施,很快地,我们就难以找到____6____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源了。
四、短文写作(共1题,满分30分)5. 请根据所给提示,以《我的家乡》为题,写一篇不少于100字的作文。
内容要点:1. 家乡的位置及气候情况;2. 家乡的自然景观;3. 家乡的名人,文化传统;4. 对家乡的热爱和向往。
以上就是23年四川高考的一部分语文试题,希望考生们能够认真阅读和答题,取得好成绩!。
最新文明礼仪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文明礼仪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自古以来,中华儿女一直将文明礼仪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
学习礼仪,增强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我们是继承者。
北京十四中校长助理田敏讲授的智慧创新与礼仪,那富有激情的演讲,深深感染着我们,使我们更加热爱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对继承民族文化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学习礼仪,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我们是传播者。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与人交往的日益频繁,文明礼仪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商务等方面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学校素质教育的提升,创新礼仪培训与教学体系,尤为重要。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推广礼仪教育,传授礼仪知识,传播礼仪文化是我们的职责。
北大附中的逯遥老师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礼仪教学体系,展示了学生学习礼仪的风采,使我们更加明确了方向,对礼仪教学和执教能力有很大帮助。
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学习礼仪,规范礼仪,传播礼仪,提高素养,净化风气。
学习礼仪,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我们是捍卫者。
我国首位礼仪教师贝新茝老师对学习礼仪进行了全面完整地解读,她诙谐的说课,通俗易懂。
通过讲述我们日常生活中规范站立行走的礼仪[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留地址]要求,到礼仪对提升一个人的素养,对体现一个单位、一个企业的文化精神,直至我们整个民族的文明程度,给了深入浅出的分析;从国内到国外不同礼仪风俗的对比,彰显了礼仪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捍卫祖国传统文明礼仪同时,使我们更加坚定继承发展我们的礼仪文化,使之发扬光大。
所以,我觉得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应真正地做到“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力求做好每一件事。
当然,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每时每刻,每事每处,每个环节都应该礼仪、用礼仪,把所学礼仪用得恰到好处,力求做好每件事。
如果我们整个社会都是讲文明、讲道德的人,这将是我们共同的自豪。
相信,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树好自身形象,树好单位形象,那么,我们的生活将更加丰富多彩,我们的社会将更加温馨和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而中国的饮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也源远流长。
中国的餐桌礼仪十分特别,而且充满着深意及乐趣。
它在中国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的方法,也拥有独特的生活艺术的魅力:
一、餐桌摆放的讲究
由于中国人喜欢全体共享菜肴,他们的餐桌大多数是圆形或方形,而不是西方人多用的长形餐桌。
其座次借西方宴会以右为上的法则,第一主宾就坐于主人右侧,第二主宾在主人左侧或第一主宾右侧,变通处理,斟酒上菜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
酒斟八分,不可过满。
上菜顺序依然保持传统,先冷后热。
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头尾朝向正主位。
二、尊重礼仪的魅力
在餐桌上,中国饮食文化非常注重“尊重”二字。
对于那些长者,老师或者贵客,通常都要做到谦虚礼让。
入座的礼仪。
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在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
中国人非常注重孝道。
我们往往会先把最好的菜第一个送给自己家庭里的长辈品尝,因为长辈们为了这个家付出最多。
进餐时。
先请客人、长者动筷子。
主人一般会把主菜放在餐桌的中央,其余的菜围绕摆放。
通常主菜会面向贵宾或者年长者,这也显示出尊重的美意。
三、筷子文化的魅力
筷子文化在中国由来已久,除了汤之外,席上一切食物中国人都用筷子吃。
现在,筷子的使用也已经深入到其他许多地方,如:越南,韩国,朝鲜等等。
筷子的诞生象征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这一对筷子虽然看似简单,但是他可以夹,绕,戳住食物。
同时,在一些重大的场合中,例如婚礼喜宴,赠送筷子作为礼品也寓意幸福,吉祥。
筷子是进餐的工具,因此千万不可玩弄筷子---把它们当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
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这正好像葬礼上的香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
再有,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动,应该先用眼睛看准你想取的食物。
当你用筷子去取一块食物时,尽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
可能的话,用旁边的公筷和汤匙。
吃完饭或取完食物后,将筷子放回筷子座。
四、茶文化的魅力
一席中式餐饮如果没有茶便称不上正式了。
茶是中国人的日常饮料,他们认为茶是最提神醒胃的饮料,尤其是吃了油腻的点心,茶有助洗去油腻。
每桌都供应一个或两个茶壶,且可不断添饮座位最近茶壶的人应该负责为其他人和自己斟茶---斟茶的次序按照年岁,由最长者至最年青者,最后为自己斟。
当人家为你斟茶时,礼节上应该用手指轻敲桌子,这样做是对斟茶者表示感谢和敬意。
斟茶的顺序很讲究,先长后幼,先女后男。
无论同席者的茶杯有多少茶,其中一位都可为别人斟茶,但记着要先为别人斟,最后为自己斟,这才合乎礼仪。
五、饮食艺术的纪念魅力
中国人向来“以食为先”,饮食除了是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亦是秉承传统习俗,
聚首饭桌前大快朵颐。
每逢农历新年、结婚、中国节日如中秋节等,中国人便会一家老少聚首饭桌前共贺佳节。
新年。
在结婚的大喜日子,中国人往往会吃花生,龙眼等食品,祝福新人能马上有爱情的结晶。
对于中国家庭,如果有孩子出生了,父母们会为邻居送上红鸡蛋庆祝这件喜事,有时候会在红鸡蛋上点上黑点,表示孩子的出生日期,或者暗示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
生日是每一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
在年轻的时候,人们往往在生日前要吃一碗面,寓意长寿;在生日当天则吃蛋糕庆祝。
等人到了中年,这时候的生日更为重要,除了吃面和蛋糕之外,大家还会送上蟠桃祝福长寿安康。
在端午节,尽管不是所有人都能亲眼欣赏到赛龙舟的精彩比赛。
但是,他们都会吃粽子,用糯米,鲜肉以及竹叶等原材料包出来的特别食物。
这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人物屈原而制作的,人们害怕他吃不饱,就会给他做各种样式和形状的粽子。
中秋节。
在中国农历最后一个月的第八天,中国人都会吃“腊八粥”,来纪念和分享大家的成果,至今这个传统没有改变。
但另方面,若有人离世,丧家会在葬礼完成后设“解慰酒”,宴请出席葬礼的亲戚朋友,向他们表示谢意。
六、饮食信仰的魅力
中国人不单止十分尊重吃的艺术及礼仪,甚至会敬拜由“火神”衍生而来的“灶君”,我们认为“灶君”能保佑厨房避开火灾及各种不幸事件之发生,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各家都准备一顿美味佳肴祀奉“灶君”,包括一只完整的鸡、烧猪、多样蔬菜、饭等,以多谢“灶君”对他们过去一年的保佑。
我们通常会把餐桌放置在“灶居”的面前,把佳肴放在桌上左方,供奉数个小时后才拿走食物。
同时吃饭也有一些禁忌:例如吃鱼,当吃完了一面鱼身,不要用筷子把整条鱼翻转至另一面,他们认为若翻鱼时弄破鱼身,便意味着渔船会翻沉;此外,中国人从不会端上七碟菜肴用饭,因为葬礼后的“解慰酒“须有七碟菜肴;不可用筷子垂直插入碗饭的中央,因这样有点像在拜祭祖先;用饭后不可说“我吃完饭了”,这意谓自己已死去,不会再有机会吃饭,而应该说“我吃饱了”;吃饭时避免筷子触碰饭碗而发出声音,这不单止是不礼貌,亦意味着“无饭吃”;要培养吃光碗中饭的习惯,一粒饭也不可剩余在饭碗,否则将来的太太或丈夫是“痘皮脸”的,亦不尊重辛劳耕种的农夫。
世界上艺术的形式丰富多彩,每种艺术都有它独特的魅力。
只要你用心去感受、去体会,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中国饮食文化就是艺术殿堂中璀璨夺目的一颗明星,照耀着世界的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