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

合集下载

中华乃五千年礼仪之邦

中华乃五千年礼仪之邦

中华乃五千年礼仪之邦中华乃五千年礼仪之邦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

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行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之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唐代孔颖达说:中国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浮章之美,谓之华夏也。

华夏更倾向于代表一个文仪共同体,而维系这个共同体并引导它繁荣进步的价值基础是‘礼和仪’几千年来礼仪之邦是中国无数志士、圣君、贤相所崇慕和追求的社会理想,同时也是经由他们长期努力和奋斗,而为中国赢得的誉称。

中国礼仪文化绵延数千年,举世无可比。

它对人类所做出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不会忘记岳飞问路颇知礼节,才得以小校场比武,骑马跨天下;孔融让梨成为人们传颂的佳话;杨时程立雪感动老师,得以收之为徒;张良三次捡鞋,得之兵书成为国之栋梁。

这都充分地表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礼仪道德的所在。

做为炎黄子孙我们,是否也应该处处崇尚这种文明礼节?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之际,周公就制礼作乐,后来经孔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礼乐文明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

《礼记》中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不是语言的有无,而是礼。

礼是文明和野蛮的区别。

《论语》上有一则故事:孔子警告儿子孔鲤说:不学礼,无以立”意思就是说如果不学礼是没有办法立足的。

坐没坐相、站没站相、吃没吃相、穿着邋遢、见了尊长连个招呼都不打;麻烦了别人连句感谢话也不说;在公共场所目无他人,任意所为;这都是没有修养的表现。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你们一定看过祖国的锦绣山河吧!那滔滔的.河水声是多么有气势。

我是中华人民的儿子,都是龙的传人。

历史告诉我,没有祖国就没有家,国家不强盛就要挨打。

当侵略者践踏我们美丽山河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脸上都流着泪,为了心中的神圣不可侵犯,他们在黑暗中探索,在耻辱中抗战。

祖国的美好2015-08-05正是靠他们谱写了《义勇军进行曲》。

过去那些出入已经改为历史,中国已经迎来了新的辉煌,正是多少炎黄子孙的骄傲!我的演讲稿到此结束。

为什么说中国古代是一个礼仪之邦?

为什么说中国古代是一个礼仪之邦?

为什么说中国古代是一个礼仪之邦?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这漫长的历史中,中国一直被称为“礼仪之邦”。

那么,为什么说中国古代是一个礼仪之邦呢?今天,我们来详细地探究一下这个问题。

一、古代中国的封建礼仪制度古代中国的礼仪制度有着完整的体系,是一套封建社会下的规范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人们的一言一行都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并表现出对上级的敬重和对下级的关心。

在这种封建体制下,礼仪制度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同时也构成了中华文化里的一部分。

由于礼仪制度的存在,每位人物在自己的身份和称谓、职位和权力上都有自己一定的区分。

这种严格的分级制度,帮助维持了古代中国的封建统治。

二、“礼尚往来”文化的传承中国自古就有“礼尚往来”的传统思想。

在古代中国,人与人之间的社交往来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财富,并且是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的结果。

倘若在这种环境中没有礼仪的知识和约束,可能会导致人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因此,礼仪知识在民间广泛传递,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礼仪规范植根于社会核心价值观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确立,是基于传统文化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深刻融合。

在古代中国,普遍奉行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核心价值观。

而这一价值观,正是礼仪制度落实的核心。

礼仪制度中规定了不同人群之间的权责关系以及相互配合的行为举止,体现了尊者优先的思想。

四、礼仪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中国文化中,礼仪文化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流传已经影响了无数的世代。

因此,在中国的文化中,讲礼仪和尊容就像呼吸一样自然而成为了一种行为准则。

总之,在中国古代,礼仪制度是一个相当严格、完整的体系。

它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限制人们的行为,而是为了维护封建体制的稳定。

礼仪制度以及这种传承了几千年的“礼尚往来”的文化思想,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深处,让人们明白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时,它也塑造了一个尊老爱幼、重视人情的文化形象。

中国-礼仪之邦

中国-礼仪之邦

中国为什么被称为“礼仪之邦”中华大地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周公握发吐哺,孔子克己复礼。

“礼”到底是什么?礼,最早就是祭祀的形式。

到了周朝,也就是公元前700多年的时候,已经有了一整套关于“礼”的制度--“周礼”。

简单地说,就是怎么祭天、敬神、拜祖宗,什么时候祭,什么人在祭祀中该做什么等等。

比如用鼎盛放了“牺牲”、“五牢”,樽里斟满酒,以敬神、祭天。

中国古代有三部最著名的礼典:《周礼》、《仪礼》和《礼记》,总称“三礼”,是关于各种礼制的百科全书。

其中《周礼》偏重政治制度,《仪礼》偏重行为规范,而《礼记》则偏重对礼的各个分支作出符合统治阶级需要的理论说明。

由这“三礼”所涉及的各种礼制的总和,也就是礼的全部内涵。

“礼”的核心是等级。

不管三六九等,长幼有序,有了等级,各归其位。

传统古代礼仪,对人们的衣食住行各方面都有详细规定。

比如说穿衣:古代什么等级的人,穿什么衣服。

衣服的颜色,花形样式等区分都很清楚,让你一看就知道他是什么官职。

我们在《大长今》中所看到的韩国人的礼仪文化,实际上是唐代时从中国传入的。

在唐朝时,中国经济与文化都达到鼎盛,中外交流也特别频繁。

当时周边国家,如高丽、日本等,羡慕中国的先进文化,纷纷派遣唐使来中国学习,将中国的儒家经典如《周礼》、《仪礼》、《礼记》等带回国,中华礼仪文化便随之在异国生根、发芽,得到传承。

在人际关系中,家庭血缘关系是最基本也是最亲密的关系。

古代刑律中规定的“十恶”当中,跟家庭,尤其老人有关的就有两项:一个是叫做恶逆,一个是叫不孝。

可见古人对家庭礼仪的重视和维护。

二十四孝中讲“滋蚊饱血”,说一个孝子怕自己的父母亲被蚊子咬,干脆把自己的衣服脱掉,让蚊子在自己身上吸饱血,而不去滋扰他的父母。

还有故事讲汉文帝为自己的母亲伺汤喂药。

讲宋朝的大学问家黄庭坚,为自己的母亲洗便器。

其实孝的传统深深植根于中国人心中,在现代社会也得到很好的发扬。

当代学生刘霆考入浙江林学院以后,把患有尿毒症而无人照料的母亲带在身边。

论“礼仪之邦”之中国

论“礼仪之邦”之中国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历来被誉为“礼仪之邦”。讲究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一传统深深植根于中国的文化历史之中。在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中,礼仪规范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不仅是人际交往中必须遵循的准则,更是维系社会秩序、促进和谐共处的重要纽带。周朝时期,礼仪制度趋向善,形成了“三礼”——《周礼》、《仪礼》、《礼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周公制定《周礼》,身体力行,使得西周时期的礼仪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汉代、大唐、宋代等时期的礼仪内容,大多源于“三礼”,可见其对中国礼仪文化发展的重要性。礼仪之邦的称号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对礼仪的重视和传承,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在礼仪文化方面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在现代社会中,虽然礼仪的形式和内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讲究礼仪、尊重他人的精神依然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宝贵财富。

赞美中国礼仪之邦的优美文案发朋友圈

赞美中国礼仪之邦的优美文案发朋友圈

赞美中国礼仪之邦的优美文案发朋友圈
1、泱泱中华,礼仪之邦,周公制礼,天下归治。

中华民族,以礼治国,礼仪之邦,由来已久。

2、泱泱中华,文明古国,千年传承,以礼为先。

故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礼法,为古之安邦治民之善法,德治之下极也。

3、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

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它的力量是多么伟大。

我们要学会以一颗宽容而又善良的心去面对一切。

4、中华民族有多年的历史和文化,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中华儿女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有责任和义务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并让它熠熠生辉,发扬光大,让这些文明美德伴随我们成长。

5、回眸今日,周公之礼法,然是中华文化之基石,中华文明之根本。

吾辈中华子孙,当依正道,合德适度,传承先圣之礼法,继往开来,创新发扬,古圣先贤之大道。

6、我们中国自五千年来素有“礼仪之邦”之美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着称于世。

当然,讲文明用礼仪,也是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7、千百年来的文明礼仪之风传承至今,因此我国向来就有“文明古国”之称。

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现代文明人,必须有良好的礼仪文明。

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礼仪之邦

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礼仪之邦

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礼仪之邦,《论语》中说:“不学礼,无以立”。

意思是不学会礼仪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可见文明礼仪的重要性。

讲文明、重礼仪,是我们的优良传统、是做人的基本品质。

博爱小学一直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的教育,学校的文明礼仪教育渗透在各各方面,也许你会在上学进校门的一句“早上好”里听到,也许会在学生仪容仪表干净整洁中看到,也许会在课堂上学会倾听的坐姿上感受到……学校借助各种形式如:班会课、演讲比赛、经典诵读、定期检查、国旗下讲话等多种教育形式,来培养学生讲文明重礼仪的良好行为习惯,目的就是让同学们能从小做起、从我做起,做一个讲文明、讲礼貌的人。

老师们,同学们:早上好。

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文明礼仪伴我行》。

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源远流长。

中华古人向来重视“礼仪”,把“礼仪”视为做人、做事、治国的基础。

荀子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就是说“文明礼仪”是做人的基础道德,是我们把事情做成功的基本条件,是国家和平安定的保证。

当下,“文明礼仪”已经成为人们作为衡量为人处世的基础道德标准,是体现国民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随着社会交往的日益扩大,真诚、得体、富有魅力的交往礼仪已成为扩大交流、增进友谊、加强合作、促进发展的重要手段。

明荣知耻,让同学们修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正直向善的心灵,是传承中华美德、历练现代合格公民良好素养的社会责任,是践行我校“为孩子未来奠基,为学生发展服务”办学理念的教育任务,也是我校“求真、向善、尚美、务实”校训的具体内涵体现,我校要长期坚持不懈地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系列活动,进一步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培养同学们理解、宽容、谦让、诚实的待人态度和庄重大方、热情友好、礼貌待人的文明行为,为每一位同学的一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希望全体师生能够充分认识到“文明礼仪”对个人、对国家的重要意义。

一直以来,我们学校十分重视对同学们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绝大部分同学良好的文明礼仪素养也为社会所称道,远的不说,近一年来同学们在各种大型活动中都充分展示了我校学生文明礼仪的风采,都获得了最佳称赞,获得了领导的高度评价。

中国“礼仪之邦”的来历

中国“礼仪之邦”的来历

中国“礼仪之邦”的来历在中国礼仪文化的讲究是一直以来的传统,从一开始的单纯的讲究祭祀方面,一直到封建帝王用礼仪来规范约束天下,划分等级。

而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那么这个称号又是怎么来的呢?这里面有什么故事吗?留学网为您一一解答!中国礼仪之邦的由来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素以重“礼仪”而著称。

古代时,许多来到中国的外国友人,看到这里的人们普遍接受礼仪的教化与熏陶,在言行举止上以礼仪为美德,以至于人们待人谦恭温和,相互间关系融洽,发出由衷的感叹,称中国为“礼仪之邦”!英国的坦布尔、法国的伏尔泰、德国的莱布尼兹和沃尔夫等,都非常推崇以礼仪为主要内容的孔子学说。

坦布尔认为孔子学说是一部伦理学,涉及政治道德、经济道德、公众道德和私人道德。

他说:“政府无道德,老百姓无法安居乐业;老百姓无道德,政府无法安定与正常运转。

”伏尔泰认为孔子礼仪中所宣扬的都是高洁的道德,非常实际。

他们由于有如此鲜明的学术取向,被他们的同胞戏称为“欧洲孔子”。

孔子毕其一生制礼作乐,是着眼于社会的稳定和老百姓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为此他要通过礼、乐把大家往文明之路上提升。

他的努力在两千多年后的欧洲得到很多外国同行的高度评价,是其思想魅力导致的结果。

由此亦可令我们相信当年他们给予中国“礼仪之邦”的称誉,绝非溢美之词,而是对我国古代精神文明所达到的较高水平的肯定。

在我国历史上,礼仪规范出现得很早,商朝的时候就有礼仪了。

当然,那时候的礼仪还比较粗疏,比较简单。

总之,这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礼,是祭祀神灵的规范,与社会学范畴的伦理还未挂上钩。

到了周朝,“周人尊礼尚施,事鬼神而远之。

”(《礼记·表记》)原来周人比之他们的祖先商殷人来是现实主义者,他们把礼纳入实用的范围(“尚施”)。

当然,他们还不至于先进到否定鬼神的存在,但在“事鬼神”的同时又与鬼神拉开距离(“远之”);于是这“礼”便成了人间社会之礼,这“仪”也就是人际交往实用之仪。

在西周时,礼仪为社会划定等级秩序,定名分,成制度,规定好人们在生活的不同领域、不同场合所必须恪守的准则等等。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又是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又是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又是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我国人民从来就有知书达礼的传统美德。

“虚席以待”““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等以礼相待的成语和典故,在历史上广为传诵,深刻反映了这一点。

知礼,讲礼,对人彬彬有礼,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是保持人们正常关系的准则。

知礼讲礼的人大多以他人为重,以社会为重。

能真诚待人也正是一个人高尚情操的表现。

试问那些对长辈出言不逊,对朋友态度粗暴,公共场所横冲直撞的人,能体现出是一位有文化,有教养,懂礼貌,讲文明的人吗?当今社会,文明礼貌、文化素养对一个人一个民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却衰退,与一个有“礼仪之邦”之称的民族,与一个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民族相容吗?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是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质的关键所在。

同学们,当你向老师、长辈和客人彬彬有礼地问好的时候;当你向有困难的同学伸出援助之手的时候;当你学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一份孝心的时候;当你学会珍惜每一粒粮食的时候;当你学会"宽于待人,严于律己"的时候;当你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的时候;当你志存高远而又脚踏实地的时候……你所做的一切,不都是在承继和弘扬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吗!让我们为拥有这样一座美丽的精神家园而自豪,让我们的心灵永远在这里栖息、成长,让我们的生命焕发美德和精神的光彩,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文明、高雅、有气度、有风范!弘扬民族精神,遵章守纪,做合格的跨小学生同学们,老师们,早上好!今天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弘扬民族精神,遵章守纪,做合格的跨小学生同学们,当你听到雄壮的国歌声响起的时候,你是怎样的心情?怎样的感受呢?你有震撼,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的心情吗?当你看到我们的军人、运动员在国歌声中热泪盈眶的时候,你也有这样的冲动吗?我想你们肯定也或多或少地有过这样的感受,这是什么呢?其实这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啊!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是呐喊,是四万万生命在呐喊:我们不愿做奴隶!这是爆炸,是团结的力量在爆炸: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有多少人在这咆哮声中赴汤蹈火,有多少人在这呐喊声中冲锋陷阵,又有多少人在这爆炸声中贡献了一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
礼仪简单地讲,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

人们与他人交往的做什么、怎样做、以及与别人交往理自己的外表方面要注意什么,包括语言、仪容、仪态、风度等
一个有礼仪的人总是受到他人的欢迎,给人的感觉总是这个有道德修养。

人就愿意和他交往。

其实,我国自古以来就注重礼仪、宣传礼仪,成为礼仪之邦。

自从孔子开始,就不断地提倡做人要有“礼”,不能随随便便。

礼仪应该注意的原则:
尊重原则
一个人与别人交往,不管别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应该发自内心地尊重别人,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适度原则
1、做任何事都要适度,待人接事要做到适可而止。

2、与别人打个招呼,时间不能太长;人家或许还有别的事,你硬要拉住别人,不合适。

3、问别人问题,要适可而止,不要打破沙锅问到底,对人不礼貌。

宽容原则
宽容比惩罚更有意义。

要学会去原谅他人。

行走礼仪
(1)走路要抬头挺胸,目视前方,肩臂自然摆动,步速适中,忌讳八字脚、摇摇晃晃,或者扭捏碎步。

(2)上下楼、过楼道靠右行,出入教室、办公室,会场等按指定线路走,不拥挤,出入各X能室轻声慢步,不影响他人。

(3)遇到熟人要打招呼,互致问候,不能视而不见;需要交谈,应靠路边或到角落谈话,不能站在道路当中或人多拥挤的地方。

(4)行人互相礼让,主动给长者让路,主动给残疾人和有需要的人士让路。

(5)向别人打听道路,先用礼貌语言打招呼,如“对不起,打扰您一下”、“请问”等,年轻人问路应选适当称呼,如“老爷爷”、“阿姨”、“叔叔”等,然后再问路;听完回答之后,一定要说:“谢谢您!”如果被陌生人问路,则应认真、仔细回答,自己不清楚,应说:“很抱歉,我不知道,请再问问别人。


3、尊师礼仪
(1)见老师主动问好,分别时说“再见”。

(2)进出校及上下楼梯给老师让行。

(3)进办公室要喊“报告”,听到“请进”后方可进入;问老师要用“请问”,老师答后要道谢,说“再见”后再离开;不随便翻阅老师办公室的东西;不私自打开教师电脑。

(4)指出老师的错处要有礼貌。

(5)虚心听取老师的教诲,接受师长的教育。

(6)对老师说实话、真话,不欺骗老师。

(7)珍惜老师的劳动成果,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

(8)服从老师管理,不顶撞老师。

(9)在校道上遇见老师主动停下,微微鞠躬问好。

遇见两个以上的老师,问“老师们好”;排队在行进中遇见老师,由领队带领全体同学问“老师好”。

(10)与老师交谈时,要起立并主动给老师让坐。

)
(11)老师在办事或与别人在交谈时,不可随意打扰老师,躬身站立一侧,等老师办完事或谈完话后再找老师。

(12)老师进入学生宿舍,学生主动站起问好让坐;老师离开时起身送出。

我们大家有了礼仪,我们的学校会更和谐;我们尊重了别人,也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并得到不断创新发展,有益于下代的优秀道德遗产。

概括起来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的总和。

它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

它也是中国人民两千多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的结晶。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具体表现
一、崇尚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和立志报国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杀身以成仁”的民族气节。

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

历史上,中国屡遭外敌入侵,国破则家亡,使人们的爱国之情强烈地表现出来,并升华成为国献身的情操和精神,因此出
现了岳飞的“精忠报国”、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爱国主义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巨大力量。

二、主张建立和谐协调的社会人伦关系。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强调建立一种和谐协调的人伦关系。

主张“义以为上”,“以义统利”,“先义后利”,要求“见利思义”,“见得思义”。

“义”是指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利”是指个人利益。

强调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强调个体对整体的道德义务。

这是一种植根于社会文化的群体精神,进而扩展到整个民族和国家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倡导“仁爱”的人道主义精神。

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孟子提出“君轻民重”的思想。

这种要求一切人都要用“仁爱”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道德遗产。

四、提倡身体力行的基本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现人生理想的步骤和模式。

这种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观念,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和自身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人们共同生活的起码的行为准则。

它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它是人类社会道德关系的具有科学性的优秀的遗产。

传统道德一般都是在社会稳定时发挥作用,而社会剧烈变动时则缺少用武之地,正所谓“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

古人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历史证明,儒家伦理往往在太平盛世发挥它稳定社会、缓和矛盾、调节人际关系的社会功效。

当代中国已进入相对稳定的和平发展时期,社会稳定、政治稳定是中国的大局。

为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团结合作、共同努力。

其中,道德建设无疑是重要的精神基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抓手。

一个社会能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道德建设水平的如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形成和发展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呢?“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古代儒家提出并归纳的五个最重要的道德要求,从文字记载看,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从口头传播
来看,还要早得多。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随着社会演变和文明的推进,逐渐得到明确、规范、升华、丰富和发展。

首先,春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管仲提出了“礼、义、廉、耻”四个道德要素。

管子对这四个要素非常看重,称“四维张则君令行”,“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意思是说,这四大道德要素如果能够弘扬,君主的政令就能够畅通,反之国家就要灭亡,从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强调了这四大道德要素之重要。

何谓“四维”?管子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义廉耻,国之四维”。

春秋末的老子提出人要“上善若水”。

意思是最善的人要像水一样,具体地说,要“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显然老子倡导“仁”、“信”等道德操守。

随后,战国思想家孟子在此基础上把“仁、义、礼、智”这四个要素整理归纳出来,作为道德的基本要求。

《孟子·告子》篇写道“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的意思是说,“仁、义、礼、智”这四个方面是我自身独有的,并不是外界给我的,人就应该有这样的本质和品德。

孟子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总结归纳为“仁、义、礼、智”,并把它们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道德准则和道德理念。

把“仁、义、礼、智、信”五大道德要素整合在一起加以全面阐述和规范的,是汉代的董仲舒。

他说“仁谊礼智信,五常之道”,要在世间推行,以此教育民众,改变民间陋习,形成良好的民风。

文中的“谊”即“义”。

《汉书·董仲舒传》写道“夫仁谊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

王者修饬,故受天之晁,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仁义礼智信”这个“五常之道”,即五大道德要素。

官方把“仁义礼智信”明确为整个国家要提倡和遵循的道德纲领,是在汉建初四年(公元79年)的白虎观会议以后。

当时西汉政权召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和诸生集会白虎观,讨论五经同异,会后汉章帝命班固把讨论结果编成《白虎通义》作为官方典籍公布,影响深远。

《白虎通义》中写道“五常者何?仁、义、礼、智、信也。

仁者不忍也,施生爱人也;义者宜也,断决得中也;礼者履也,履道成文也;智者知也,独见前闻,不惑于事,见微者也;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

故人生而应八卦之体,得五气以为常,仁义礼智信也。

”不仅将“五常”正式确定下来,而且进行了明确具体的内容界定,这是历史上官方文书关于“仁、义、礼、智、信”的最早记载。

随着历史的发展,特别是到魏晋之后,官方、民间出现了道德认识的不同观点、不同主张,对“仁、义、礼、智、信”也进行了多种阐述,进行了新的创造和新的规范。

尽管如此,“仁、义、礼、智、信”作为传统道德之主要架构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其间,特别是作为宋明理学的“顶梁”人物程颢、程颐、朱熹等思想家在这方面的贡献最为突出。

二程将“仁、义、礼、智、信”发展为“五常全体四支”说,即“仁义礼智信五者,性也。

仁者,全体;四者,四支。

”意思是说,如果把“仁”看作是整个身体,“义礼智信”则是身体的四肢。

朱熹则提出“仁包四德”的著名论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