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动物病害

合集下载

水产养殖中的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研究

水产养殖中的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研究

水产养殖中的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研究近年来,水产养殖业逐渐兴起并迅速发展,成为许多地区重要的经济支柱。

然而,水产养殖中的病害问题也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养殖效益。

病原微生物是水产养殖中最主要的致病因素之一,因此对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常见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在水产养殖中,常见的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其中,细菌是最主要的病原体之一。

常见的细菌病原体包括弧菌、拟除虫菌、副溶血弧菌等。

病毒也是水生动物常见感染的原因,其中最常见的是水生动物疱疹病毒、水生动物流行性出血性坏死病毒等。

此外,真菌和寄生虫也经常导致水生动物疾病发生,如白点病真菌、涡虫等。

二、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的研究方法为了更好地控制和预防水生动物病害,研究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常用的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病原体分离鉴定、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和病害发生机理研究等。

病原体分离鉴定是研究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通过采集病死或患病的水生动物标本,经过一系列的分离和培养步骤,可以将病原微生物从样本中分离出来,并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进行鉴定。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在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基于PCR技术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可以快速而准确地检测出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的存在和数量,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

同时,这些方法也可以用于研究病原微生物的变异和流行病学特征。

病害发生机理研究是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深入研究病原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揭示病害发生的机制,为控制和防治水生动物病害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病原微生物的抗药性和免疫逃逸机制等也是病害发生机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三、水产养殖中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的防控措施针对水产养殖中存在的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采取科学的防控措施是确保养殖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下面介绍几项常见的防控措施:1. 加强养殖水体管理:定期检测养殖水体的水质,维持适宜的水质参数。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产业,然而疾病是养殖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可能会导致养殖户的经济损失。

掌握水产养殖的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措施是养殖户必备的知识。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水产养殖病害及其防治措施:常见病害之一是细菌性病害。

细菌性病害通常是由病原菌引起的,常见的病例有溶藻菌病、创伤感染等。

为预防细菌性病害的发生,养殖户应该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注意水质和饲料的卫生状况,并定期进行池塘或养殖设备的消毒。

另一个常见的病害是寄生虫感染。

寄生虫感染通常由感染了外寄生虫的病鱼引起,常见的病例有鳃蚕病、鳃膜吸虫病等。

为预防寄生虫感染,养殖户应该注意鱼苗的来源和品质,定期对养殖水体进行检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治疗。

病原真菌的感染也是水产养殖常见的问题,常见的病害有白斑病、霉菌病等。

病原真菌的繁殖通常受到水质的影响,因此保持水质清洁是预防病原真菌感染的关键。

还可以使用一些防真菌的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

病毒性疾病在水产养殖中也经常发生,常见的有疱疹病、水生细小病等。

由于病毒的传播很容易,所以预防病毒性疾病的发生非常重要。

养殖户可以定期检查养殖水体和养殖设备,及时清理死鱼和排泄物,加强鱼体的免疫力,以减少病毒的传播。

养殖户还应该留意水温的变化和饵料的选择。

适宜的水温可以促进鱼类的正常生长和免疫力的提高,而适宜的饵料可以提供养分和抗氧化物质,增加鱼体的抵抗力。

预防是水产养殖中控制疾病的关键。

养殖户应该养成定期检查水质、养殖设备和鱼体健康状况的习惯,并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

定期给鱼类进行预防性的治疗,以提高其免疫力,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

如果发现养殖中有疾病的症状,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以避免病害扩散和经济损失。

水产养殖的常见病害包括细菌性病害、寄生虫感染、病原真菌感染和病毒性疾病等。

养殖户应该根据不同的病害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并进行定期的预防性治疗,以保证水产养殖的良好效益。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诊断与检测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诊断与检测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诊断与检测技术水产养殖业是一项重要的农业产业,然而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病害的发生不可避免。

病害的早期诊断与有效的检测技术对于保障水产养殖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以及目前常用的诊断与检测技术。

一、水产养殖中的常见病害1. 鱼类病害鱼类病害是水产养殖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常见的鱼类病害包括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真菌感染等。

这些疾病可能导致鱼类生长迟缓、器官损伤以及死亡。

2. 虾类病害虾类病害同样对水产养殖业造成严重影响。

常见的虾类病害包括白斑病、黄头病等。

这些疾病会导致虾体发育异常、免疫功能下降。

3. 螃蟹病害螃蟹养殖也常常受到各种病害困扰。

常见的螃蟹病害包括软甲病、绿蟹综合症等。

这些疾病会使螃蟹腿部变软、免疫力下降,甚至导致死亡。

二、病害的诊断技术病害的早期诊断对于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传播十分重要。

以下是水产养殖中常用的病害诊断技术。

1. 临床症状观察法通过观察水产动物的临床症状,比如行为异常、食欲减退等,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病害。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是对于一些病害的早期诊断不够准确。

2. 病原体分离法通过从患病的动物体内分离出病原体,进一步鉴定病原体种类。

这种方法需要耐心和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特殊的实验设备和技术支持。

3.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在病害的诊断中具有重要地位。

PCR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定病原体的存在与类型。

病原体的DNA可以通过PCR 扩增并进行特异性检测,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三、病害的检测技术及早发现病害并采取相应措施是保障水产养殖健康发展的关键。

以下是目前常用的病害检测技术。

1. 血清学检测通过检测患病动物的血清中的抗体或抗原来确定动物是否感染了某种病原体。

这种检测方法灵敏度较高,可以提前判断动物是否受到了病毒或细菌的感染。

2. 细胞学检测细胞学检测是通过检测患病动物体内的细胞变化来诊断病害的。

可以通过细胞培养、镜检等方法进行细胞学检测。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水产养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农业产业,但是在养殖的过程中,由于环境、饲养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常常会发生一些病害。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些水产养殖常见的病害及其防治措施。

1. 白病白病是一个常见的水产养殖病害,病原体是线虫。

此病原体在水体中具有高度抵抗力,并且能传播很远距离。

患病的水产动物腹部和鳃部会出现白色病斑,随着病情的发展,鱼体会产生浮肿、松弛等症状。

防治措施主要是维持良好的水体环境,避免交叉感染。

可以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2. 呼吸道病害呼吸道病害主要是由于水质不良、饲料不当等原因引起的。

患病的水产动物会出现鳃部水肿、呼吸困难等症状。

防治措施主要是改善水质,保持水体清洁,并根据不同病因进行合理饲养。

3. 皮肤病害皮肤病害是水产动物常见的病害之一。

常见的病因有细菌、寄生虫等。

患病的水产动物会出现皮肤溃疡、褪色、脱鳞等症状。

防治措施包括及时清除饲养箱内的杂物,保持水质清洁,并使用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

4. 眼病眼病主要是由于细菌感染、光线不足等引起的。

患病的水产动物眼睛出现肿胀、混浊等症状。

防治措施包括改善饲养环境,提供足够的光照,并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对于水产养殖常见的病害,除了以上介绍的防治措施之外,还需要养殖户加强日常管理,保持水体的清洁和环境的卫生。

定期检查水产动物的健康状况,并合理饲养和使用疫苗,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病害的发生。

要及时处理疫情,避免病害的蔓延。

水产养殖病害的防治是养殖户需要重视的问题。

只有加强管理,提高预防意识,才能保证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水生动物病害监测和预防工作总结范文

水生动物病害监测和预防工作总结范文
二、我区水生动物病害防控机构进展现状
1
区水生动物疾病防治站与区水产技术推广站为同一班人马,主要展开水生动物疫病防治、水环境监测及水产品质量平安等工作。自
我区水生动物防疫体系由区、镇街二级纵向构成。其中,区级侧重疫病的监测预警、防治打算的制定与组织实施、供应技术支撑,指导镇街展开本区域范围内的水生动物疫病防治工作。
2

三、我区病害防控学科进展设想
依据我区现状,对病害防控的进展提出以下设想:(
水生动物病害监测和预防工作总结范文
水生动物病害由于养殖业的进展、环境的改变等因素而快速成为制约养殖进展的重要问题。近三年来对我区
一、我区水生动物病害防治现状
1
我区水产养殖品种主要为常规品种,主养品种
5-9
各类疾病中,引起严峻损失的主要为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以及养分性疾病等。养殖模式与疾病导致的经济损失亲密相关,池塘养殖因疾病导致的损失显著高于湖泊或水库养殖。
2
随着对各种养殖对象病害讨论的深化,疾病掌握力量不断提高,总体而言,对各类疾病的掌握较为有效。特殊是对草鱼病毒性出血病、鲫鱼孢子虫病、各类细菌性疾病、鲢鳙鱼出血病、鳊鱼出血病的防治,我区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完全能够掌握它的发生或进展。
近年随着健康养殖技术尤其是水质调控技术的大量应用,病害发生频率以及导致的损失率逐年下降。但由于种质的退化、养殖产量的提高、病害防治学问推广的不全面、养殖户水平参差不齐、水体环境的恶化、技术人员力气薄弱、工作经费及硬件设施的缺乏等因素,每年因病损失的肯定量仍在递增。
3
病害防控应基于对病理、药理的深化讨论及对疾病的精准诊断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也是防治的前置条件。在病理讨论方面,由于条件的约束,还有很多疾病仅依据症术手段及设备,易发生误诊而导致防控失败。很多针对性的常用药物由于反复频繁用法使病原产生耐药性,即使诊断准确、处置方法适当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以药物掌握为主的病害防控现状未能得到有效改善,导致了产品质量平安等问题的发生。疾病的综合防控技术还停留在概念层面,缺乏可操作、相对完善的详细技术措施内容,使综合防控技术无法实行到养殖生产过程,这是导致疾病频发的主要缘由。部分病害由于缺乏掌握条件如水温掌握条件、养殖密度掌握条件、用药技术掌握条件、有效的药物等因素,导致虽能猜测病情,但无良好的预防与治疗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与防治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与防治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与防治
水产养殖是指人工方式在水中培育和繁殖水生生物的活动。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病害是一个常见问题,会给养殖业带来很大损失。

及时发现病害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水产养殖病害以及相应的防治方法。

一、细菌性病害
1. 病因: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细菌性病害有腐败病、溶藻杆菌病、红皮病等。

2. 防治措施:
a. 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更换水源。

b. 加强饲料管理,合理投喂,避免过量喂养。

c. 注重消毒,定期清洗养殖设备和池塘,使用消毒剂进行杀菌。

d. 强化养殖管理,观察养殖动物的行为和食欲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二、寄生虫病害
1. 病因:水产养殖中常见的寄生虫有水蚤、水母寄生虫、鳃膜虫等。

2. 防治措施:
a. 保持适宜的水质和养殖环境,避免霉菌的滋生。

b. 注重饲料管理,避免过量投喂。

c. 使用有效的药物进行治疗,如甲氧苄啉、呋喃西林等。

d. 防止感染传播,及时隔离患病个体,避免病害扩散。

四、病毒性病害
水产养殖过程中的病害是一项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养殖者需要掌握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加强管理和预防措施,提高养殖动物的健康水平。

应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开发出更安全、高效的防治病害的药物和工具,为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支撑。

水生动物疾病的防治和研究

水生动物疾病的防治和研究

水生动物疾病的防治和研究随着全球经济和技术的快速发展,水产养殖业已成为极具商业价值和战略意义的必然选择。

然而,如何保障水生动物健康和防治疾病成为水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重点探讨水生动物疾病的防治和研究。

一、水生动物疾病的类型水生动物疾病可分为传染病和非传染病。

其中传染病主要由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如鲤鱼丝虫病、鲤鱼传染性脾肾坏疽病、藻类毒素等,对养殖业的危害和经济损失是不言而喻的。

非传染病也称非感染性疾病,主要由养殖环境和养殖管理不当等因素引起,如水温、PH值、溶解氧、氨氮浓度等,可导致水生动物的缺氧、水质恶化和营养不良等。

二、水生动物疾病的防治1. 加强养殖管理加强养殖管理是预防水生动物疾病的首要措施,其中包括养殖环境的控制、养殖密度的合理设置、给养及饲料的优化、定期投药等。

养殖质量的提升可以显著减少水生动物发病概率。

2. 强化监测和检测对于水生动物疾病,及时的监测和检测显得尤为重要,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如鲤鱼传染性脾肾坏疽病,可通过粪便样、脾臟、肾臟等标本,采取PCR、ELISA等技术进行检测。

这些检测手段在水生动物疾病防治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应用前景。

3. 注重疫苗研发疫苗是防治水生动物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感染。

当前,疫苗研发和应用已成为水产养殖业的重要议题。

近年来,我国科研机构已作出一系列关于水产动物疫苗的研发成果。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疫苗并不是万能的,其疗效受到多种环境因素影响。

三、水生动物疾病的研究水生动物疾病的研究内容极为广泛,包括病原体的分离与鉴定、疾病机理的研究、新技术新方法的探索等。

同时,也需要将社会、政府、企业以及科研机构等多方力量汇聚起来,共同推动水生动物疾病的研究工作。

1. 病原体的分离和鉴定病原体的分离和鉴定是防治水生动物疾病的关键步骤之一。

目前,常用的病原体检测技术包括PCR、ELISA、生物学鉴定等。

国家水产行业标准——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经济损失计算方法

国家水产行业标准——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经济损失计算方法

国家水产行业标准——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经济损失计算方法作者:暂无来源:《渔业致富指南》 2018年第8期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经济损失的术语、定义、计算的基本原理及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经济损失的计算。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水生动物 aquatic animal以水体为主要生活环境的动物。

本标准中所称水生动物,是指以水体为主要生活环境的人工养殖的虾、蟹甲壳类、贝类、棘皮动物等水生无脊椎动物,鱼类、蛙类、龟、鳖等两栖爬行类等水生脊椎动物。

2.2水生动物病害 disease of aquatic animal水生动物受到生物或者非生物因素的作用,导致其正常生理功能素乱,以致生命活动终止的现象。

按引起病害的原因,可分为病原性和非病原性两类。

前者是指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致病性生物体对其机体的感染;后者是指生物或者非生物的因素对机体造成的损害,如物理、化学等因素损伤,营养不良,其他生物性的感染和侵袭等。

2.3饲料系数 coefficient of food增长每单位体重水产动物所消耗的饵料量。

2.4死亡率 mortality病害损失程度的一种统计方法,即死亡数/养殖动物数×100%。

2.5理论产量 theoretical production在水产养殖生产全过程中,未因病害引起损失的平均产量。

2.6固定投入 fixed input水产养殖生产中投入的种苗费用,及其种苗放养前的水体消毒、疫苗费用等一次性投入。

2.7单位面积与时间内的投入 input of units area and time每公顷的水面,每个月需要付出租金、水电费用、预防用药费用和耗用的人工费用等,作为单位时间内的资金投入。

3计算水产动物养殖病害损失的基本原理对水产养殖动物因病害造成的损失进行计算时,在养殖计划实施的初期,可以只计算直接经济损失,即损失(L)主要是由苗种等已经投入的固定成本构成的,这种计算方法计算的经济损失没有包括计划实施后产生利润的损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水生动物的病原微生物第一节病原细菌一、弧菌属:引起鱼的出血性败血症(弧菌病)(一)鳗弧菌:是弧菌病的主要病原菌,最初称鳗细菌1、形态及染色特性:菌体弯曲,两端钝圆;单在或双在;菌体一端有单鞭毛,无荚膜和芽孢。

革兰氏染色阴性。

2、生长要求及培养特征生长要求:兼性厌氧条件;生长温度10-35°C,最适温度为20-25ºC;PH为6-10,最适为8;Nacl浓度为0.5-6%,最适为1%。

培养特征:在普通琼脂平板上,形成圆形、隆起、半透明或不透明、灰白色或淡黄褐色、边缘整齐、有光泽的菌落。

3、抵抗力:本菌海水中存活2周以上;淡水中存活3-5h4、致病性:引起大马哈鱼、虹鳟、鳗鲡、虾等多种鱼类的弧菌病。

5、微生物学检查(1)涂片镜检(2)分离培养(3)血清学检查6、防治原则:(1)弧菌病疫苗是最早应用于鱼类预防免疫的疫苗(2)药物预防和治疗:运用四环素、磺胺、硝基呋喃类、萘啶酸等抗生素和化学治疗剂。

(二)奥氏弧菌:引起鲑科鱼类如大马哈鱼、小红点大马哈鱼、虹鳟等的弧菌病。

(三)杀鲑弧菌:为鲑科鱼类冷水性弧菌病的病原。

本菌为弯曲杆菌,具极端丛鞭毛(9根以上)。

引起贫血和全身各脏器的广泛出血。

(四)溶藻弧菌(五)非凝集性霍乱弧菌(六)副溶血性弧菌:为海产鱼弧菌病的病原二、气单胞菌属(一)杀鲑气单胞菌:鲑科鱼类疖疮病病原1、形态与染色特征:菌体呈球杆状;无鞭毛、芽孢和荚膜;成双、短链或丛状排列。

革兰氏阴性菌。

2、生长要求及培养特征生长要求:兼性厌氧,需精氨酸和蛋氨酸,适宜温度为22-25ºC,PH为6-7,食盐浓度为0-3%。

培养特征:在普通琼脂上形成圆形、隆起、边缘整齐、半透明、松散的菌落。

产生褐色色素。

3、抵抗力:本菌对土霉素、四环素、氯霉素、萘啶酸、喹啉酮等敏感。

4、病原性:引起鲑科鱼类疖疮病、鲤鱼红斑性皮炎和金鱼的溃疡病5、防治:福尔马林灭活菌和减毒菌接种。

(二)嗜水气单胞菌1、形态与染色特征:两端钝圆、直或略弯的短小杆菌,具极生单鞭毛,无芽胞。

革兰氏染色阴性。

2、抵抗力:是鱼肠道菌群之一。

夏季多,冬季少3、病原性:引起鳗鲡的赤皮病、鲤鱼和金鱼的竖鳞病、鲢鳙鱼的打印病、青鱼和草鱼的细菌性肠炎、青鱼的疖疮病、香鱼的红口病、甲鱼的“红脖子病”、蛙的红腿病。

三、爱德华氏菌属:单鞭毛,革兰氏阴性菌。

引起鱼类爱德华氏菌病。

四、鲁克尔耶氏菌:革兰氏阴性,无芽胞。

引起人和动物败血症或局部感染。

五、杀鱼巴氏杆菌:革兰氏阴性不运动的短杆菌。

引起鱼的结节病。

六、假单胞菌属(一)荧光假单胞菌:是鱼类赤皮病的病原菌,也是引起水产品腐败的腐生菌。

1、形态及染色特征:杆状、钝圆,具1-3鞭毛无芽胞。

革兰氏染色为阴性。

2、培养特征: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形成表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灰白色或浅绿黄色的菌落。

产生水溶性的荧光色素,使培养基呈黄绿色。

3、病原性:主要感染草鱼和青鱼。

4、防治:漂白粉挂篓和放养前用漂白粉浸渍可预防。

治疗可选用磺胺嘧啶连续投喂(二)鳗败血假单胞菌:为日本鳗鲡和香鱼红点病的病原菌。

七、嗜鳃黄杆菌:是鲑科鱼类细菌性鳃病的病原菌,革兰氏阴性长杆菌。

八、屈挠杆菌属(一)柱状屈挠杆菌:是鱼柱状病的病原菌。

为革兰氏阴性细长杆菌。

(二)海生屈挠杆菌(三)嗜冷屈挠杆菌九、鱼害粘球菌1、形态及染色特征:菌体细长、柔软而易弯。

革兰氏染色为阴性。

2、抵抗力:本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土霉素、氯霉素、呋喃西林、磺胺噻唑以及中草药大黄、黄柏、五倍子敏感3、致病性:本菌是草鱼、青鱼、鳙鱼、鲤烂鳃病的病原菌。

病鱼的外表发黑,特别是头部变得乌黑,因此有“乌头瘟”之称。

十、鲑肾杆菌:是鲑科鱼类细菌性肾病的病原菌。

为革兰氏染色阳性的短杆菌。

十一、分支杆菌属:革兰氏染色阳性的细长杆菌。

十二、诺卡氏菌属十三、链球菌属:为链状排列的革兰氏阳性球菌。

引起多种鱼的败血症。

第二节病原真菌一、水霉属:引起鱼类肤霉病(一)形态特征:由管状无横隔的菌丝组成,分营养菌丝和灰白色棉絮状的气生菌丝。

(二)繁殖特征:主要形成游动孢子和厚垣孢子进行无性繁殖,环境条件不良时以形成卵孢子的方式进行有性生殖。

(三)病原性:适宜生长水温为13-18ºC。

引起鲤科、鲑科、鲈、鳗等鱼类的肤霉病。

内菌丝侵入鱼体内,外菌丝向外生长,似灰白色棉毛状,故俗称“白毛病”。

(四)防治:孔雀绿、高锰酸为常用的防治药,或全池泼洒食盐与小苏打1:1合剂,池水呈万分之八浓度,加内服抗细菌药效果更好二、棉霉属:鱼类肤霉病病原。

也能寄生在鱼卵上。

其他特征同水霉菌。

三、杀鱼丝囊霉:水霉科丝囊霉属的一个新种。

引起香鱼等鱼的真菌性肉芽肿病。

(一)形态及繁殖特征:菌体为波浪形分枝的菌丝,繁殖以游动孢子进行无性繁殖。

(二)病原性:除香鱼外,此菌还可感染太阳鱼、鲫鱼、金鱼等引起肉芽肿病。

此霉菌主要侵害鱼的肌肉,引起皮肤肿胀、崩溃,最后露出下部肌肉形成红色肉芽。

四、鳃霉属:是淡水鱼类鳃霉病的病原体。

(一)形态及繁殖特征:本菌为分枝无横隔菌丝组成。

呈不规则弯曲。

以球形孢子进行繁殖。

1、血鳃霉:寄生于草鱼鳃上。

菌丝弯曲少,分枝少,只在鳃小体组织中生长。

2、穿移鳃霉:寄生于青鱼、鳙、鲮、黄颡鱼鳃上。

菌丝细而弯曲成网状,分枝特别多。

(二)病原性:菌体附着于鱼鳃上发育,钻入鳃血管内,引起血管堵塞,导致出血和组织坏死,使鱼失去食欲,呼吸困难,大批死亡。

流行季节为每年的5-10月。

水中有机质突然增多,水质恶化,往往引起此病爆发。

(三)防治:孔雀绿、灰黄霉素对本菌有效。

生石灰、漂白粉可预防此病发生。

五、霍氏鱼醉菌:引起虹鳟等鱼类的鱼醉病。

1、形态及繁殖特征:基本形态有厚壁的多核球形体和多核菌丝球形体两种,以内生孢子进行繁殖。

2、致病性:虹鳟、鲱等对本霉菌具易感性。

此菌通过胃粘膜侵入到其他组织中,寄生处形成许多灰白色结节。

3、微生物学检查:根据症状,用显微镜检查,发现大量霍氏鱼醉菌寄生时即可确诊。

六、镰刀菌属:寄生于对虾,是对虾镰刀菌病病原体。

1、形态及繁殖特征:菌丝体呈细长树枝状分叉,少弯曲,无横隔。

主要以分生孢子进行无性繁殖,环境不良时可形成厚垣孢子。

在平板上形成圆形菌落,产生褐色、黄棕色或品红色色素。

2.病原性:主要感染各种对虾、罗氏沼虾和龙虾。

寄生于虾鳃组织、体壁和附肢基部等部位。

寄生部位有黑色素沉积而成黑色,故称“黑鳃病”。

引起鳃丝萎缩,呼吸机能受阻,反应迟钝而死。

3、微生物学检查:首先根据症状作初步诊断,然后取病变组织制成压片,镜检,看到大量镰刀菌菌丝及分生孢子时即可作出诊断。

4、防治原则:用二氯异氰脲酸钠消毒虾池10分钟杀死分生孢子。

七、链壶菌属:是对虾幼体真菌病的主要病原菌1、形态及繁殖特征:菌丝弯曲分枝,无横隔。

繁殖以顶囊内形成游动孢子进行,2、病原性:链壶菌感染寄主是由游动孢子接触虾卵或各时期的幼体外膜,被感染个体不能运动,导致死亡。

3、微生物学检查:用显微镜检查被感染幼体,观察病原菌的菌丝形态。

游动孢子、排放管及顶囊,可用PYG琼脂分离病原菌确诊。

4、防治:保持水质清新是预防本病的关键措施,治疗可采用制霉素。

第三节水生动物病毒一、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科病毒颗粒呈球形,有多层衣壳,呈现20面体对称,具囊膜。

疱疹病毒感染后,其核酸可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中去而潜伏下来。

当受到外界因素刺激时被激活,重新开始增殖,引起明显临床症状。

与鱼病有关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鲑疱疹病毒:是鲑科鱼疱疹病毒传染病的病原,首先从发病的虹鳟亲鱼中发现。

1、形态结构本病毒具囊膜,大小为150nm,衣壳直径为90nm,由162个质粒组成。

病毒核酸为双链DNA,在氯化铯中浮力密度为1 .7g/cm2,无凝血性.2、培养特征本病毒只能在鲑科鱼类细胞上生长,在RTG-2(虹鳟性腺)及CHSE-214(大鳞大马哈鱼胚)细胞株上生长最适宜,在宿主细胞核内形成包涵体,最适宜温度为5-10ºC。

3、抵抗力本病毒对热(20ºC以上失活)、酸(PH3以下失活)、乙醚、氯仿敏感。

4、病原性虹鳟、大马哈鱼及大鳞大马哈鱼对本病毒易感。

感染后鱼呈现厌食、昏睡、体表发黑、眼睛突出、肝脏、脾脏、肾脏肿大坏死,产卵后的虹鳟常见此病,死亡率30-50%。

5、微生物学检查根据症状初步诊断,可采用RTG-2等细胞株培养,出现合胞体,最后确诊须进行血清中和试验。

6、防治消毒鱼卵以及把水温提高到15ºC,可以防治本病。

(二)鲤疱疹病毒:是鲤痘疮病的病原1、形态结构病毒颗粒具囊膜,囊膜上有纤突,近球形。

2、培养特征本病毒在FHM(黑头软口鲦尾柄)、EPC(鲤鱼上皮瘤)及MCT细胞中增殖生长,也可在鲤科鱼类皮肤的上皮细胞上生长。

复制适宜温度为15-20ºC,不产生合胞体,被感染细胞显示染色质边缘化,核内形成包涵体。

本病毒对酸(PH3)、热(50ºC30min)均敏感。

3、病原性鲤痘疮病是鲤、拟鲤等鲤科鱼类的一种表皮肿瘤病。

肿瘤发生于头部、躯干、尾部等处的皮肤,发病时体表形成石蜡状增生物,形如痘疮,因此而得名。

病鱼在清水或流水中饲养一段时间后,体表的增生物会脱落。

在秋季至冬初或春季,水温为10-15ºC时出现病症。

4、微生物学检查可采用FHM细胞进行病毒分离或用荧光抗体技术快速诊断二、虹彩病毒科虹彩病毒科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130-300nm,呈20面体对称。

核酸为双链DNA,有些病毒有囊膜,在细胞内增殖。

本科病毒分5个属,与鱼病有关的为淋巴囊肿病毒属。

淋巴囊肿病毒是淋巴囊肿病的病原,在淡水鱼和海水鱼中都有发生。

1、形态结构此病毒为20面体对称。

直径为200-250nm ,也有小至130 nm 的,核酸为双链DNA。

2、培养特征本病毒可在BF-2(铜吻鳞鳃太阳鱼尾柄)、LBF-2细胞上增殖,最适温度23-25ºC并产生特征性细胞变异。

即被感细胞的核仁、核和整个细胞的大小超过正常细胞的数百倍,细胞质内有嗜碱性的包涵体。

3、抵抗力本病毒对乙醚、甘油敏感,对冷冻和干燥稳定,-20ºC冷冻10年仍具侵染力。

4、病原性本病毒可通过水或寄生虫侵入鱼皮肤的结缔组织细胞中,使其增大呈水泡样,因此称为淋巴囊肿细胞。

使鱼呈银白色。

当病情不严重时,淋巴囊肿细胞破裂,释放病毒后可自愈。

在夏季高水温时发病,水温下降时则消失。

5、微生物学检查可用BF-2细胞作病毒分离或用电镜观察诊断。

三、杆状病毒杆状病毒科病毒核衣壳呈杆状,病毒具囊膜。

对乙醚和热敏感。

(一)对虾杆状病毒本病毒是最早发现的虾类杆状病毒,病毒粒子呈杆状,在感染的组织细胞核内,形成嗜曙红性多角形包涵体。

桃红对虾、白对虾和褐对虾对本病毒易感。

病虾的肝胰腺和前中肠腺的上皮细胞组织呈坏死性变化,死亡率达95% 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