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临安春雨初霁

合集下载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原文、注释及解析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原文、注释及解析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临安春雨初霁[宋] 陆游世味年来薄如纱②,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③,晴窗细乳戏分茶④。

素衣莫起风尘叹⑤,犹及清明可到家⑥。

〔注释〕①本篇选自陆游《剑南诗稿》。

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春,作者将知严州,由山阴到临安等候召见之时作此诗。

临安,南宋城都,今浙江抗州。

②世味,对人情世态的兴味;此指对仕宦的兴趣。

③矮纸,犹短纸。

草,指草书。

④细乳,茶中精品。

宋代北苑茶有白乳头、石乳、滴乳等。

⑤素衣,白衣。

⑥犹及,还能赶上。

〔解析〕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春,陆游被任为朝请大夫,权知严州,由山阴被召入京,居于西湖畔。

诗即作于此时。

陆游生活在动乱黑暗的南宋时期,朝廷的昏聩、世态的炎凉、官场生涯的庸碌鄙俗,激起了他对仕宦的不满和憎恶,致使弃官归乡的念头日趋强烈。

追昔抚今,诗人感慨万千,一吐胸中块垒,鲜明地表示,自己对入世为官的兴味已经薄如轻纱,出语痛快淋漓而又发人深省。

一个渴望建立功业的有志之士,何以会萌生如此想法?其弦外之音,不言自明。

此句与其说是自明心迹,不如说是愤激于官场的昏暗。

“薄如纱”的比喻,看似平平,用在这里却极有份量。

诗人厌倦了官场生活,想与之决裂,又身不由己,陷入了极度的矛盾中。

“谁令”问得突兀,似在责问朝廷:既然你们排挤、迫害主战派,又为何召我入京? 又似在自责、自怨、自叹。

一句诘问,寓藏着多少难忍的悲愤、难诉的苦衷、难遣的烦恼! 百般无奈,于是只能故作旷达,自我排遣。

三、四两句略作盘旋,点染雨中雨后情事,全从听觉着笔。

春天京城无迅风急雨,只有和煦的春风;夜阑人静之时,濛濛细雨随风飘洒,那轻轻的淅沥声,听来令人畅快。

置身于这春夜雨景,世俗的喧嚣、政事的烦恨均荡然无存,心情显得格外幽闲恬静。

无须多言,仅“一夜听”三字,即足以说明他此时已心与景会,并为之深深陶醉,整个身心都融合于大自然了。

清晨,雨过天晴,深巷中频频传来卖杏花声。

《临安春雨初霁》读后感

《临安春雨初霁》读后感

《临安春雨初霁》读后感
《读〈临安春雨初霁〉有感》
《临安春雨初霁》是陆游晚年的一首作品,通过描绘临安春雨初晴后的景象,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自己身世的感慨。

诗中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让我感受到了临安城的宁静与美丽。

然而,在这宁静的背后,却隐藏着诗人对国家的忧虑。

陆游一生都致力于抗金复国,但在政治上却屡遭排挤,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

这种无奈和苦闷,在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这句诗,也让我看到了诗人在生活中的闲适与淡然。

尽管心怀忧虑,但他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

这种在困境中保持乐观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诗中还透露出一种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迷茫。

陆游回首往事,感慨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变迁,而对未来,他又充满了不确定。

《临安春雨初霁》这首诗让我感受到了陆游复杂的心情,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

在面对生活的种种不如意时,我们应当像陆游一样,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不忘自己的理想和使命。

《临安春雨初霁》教案简编

《临安春雨初霁》教案简编

《临安春雨初霁》教案简编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1.1 诗歌背景介绍:临安春雨初霁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临安的景色和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2 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

他的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被誉为“南宋诗坛第一人”。

第二章:诗歌内容解析2.1 诗歌结构分析:临安春雨初霁共四句,每句七个字,韵律优美。

2.2 词语解析:解释诗歌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如“临安”、“春雨”、“初霁”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意境。

2.3 诗句赏析:分析每句诗句的意义和艺术特点,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第三章:诗歌主题与情感表达3.1 诗歌主题:描绘春天的美景和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2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描绘春雨初霁的景色,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国的热爱。

第四章:诗歌创作背景与时代背景4.1 诗歌创作背景:陆游生活在南宋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国家和人民遭受了很大的苦难。

4.2 时代背景:南宋时期,中国面临着金朝的侵略和内部的腐败,国家和人民生活陷入困境。

第五章:诗歌的审美价值与教育意义5.1 诗歌的审美价值:临安春雨初霁以其优美的诗句和深刻的意境,展现了诗歌的审美价值。

5.2 诗歌的教育意义:通过学习这首诗歌,学生可以感受到诗歌的美,培养对文学的热爱,了解南宋时期的历史背景,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第六章: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6.1 教学目标:了解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分析并欣赏《临安春雨初霁》的意境和韵律。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爱国情怀。

6.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内容。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诗句解析和主题探讨。

欣赏法:让学生反复朗读诗歌,体会其韵律美。

写作指导法:鼓励学生创作以春天为题材的诗歌。

第七章:教学内容与步骤7.1 教学内容: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

古诗词诵读《临安春雨初霁》练习(含解析)

古诗词诵读《临安春雨初霁》练习(含解析)

古诗词诵读《临安春雨初霁》练习一、古代诗歌阅读感旧陆游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①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注】①奇士: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余年。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英姿勃发的形象。

B.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取得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C.颈联中诗人写自己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借梦寄情,表达了对戎马生涯和塞外奇绝风光的深切怀念。

D.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了解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杏花春雨江南王清铭①看过徐悲鸿先生的自题联“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印象特别深刻,每个人都有侠骨柔情的一面,骑白马驰骋在秋风萧瑟的辽阔塞上,马蹄得得,强劲的风刮动鬣鬃一般的头发,心头的豪情也随之猎猎作响。

突然马一声长嘶,一个阳刚的形象镌刻在后人瞩望的视野。

②画家吴冠中先生把这一句改为“骏马秋风冀北”,意境相似,后一句则完整保留。

画家李可染更是以“杏花春雨江南”为题,画了一幅水墨画。

在很多人的心中,江南是故乡,是心灵的家园,也是感情的寄托。

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在《听听那冷雨》中就这样写道:“杏花。

春雨。

江南。

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

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③江南是一种时光无法磨灭的诗意,一种藏在心灵角落的柔情,是长期缠绕在思念之中的情结。

我很有兴趣地查阅了“杏花春雨江南”的出处,它最早出现在元代诗人虞集《风入松寄柯敬仲》,画家柯敬仲要回江南,虞集写词相送:“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古诗词原文、译文及鉴赏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古诗词原文、译文及鉴赏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古诗词原文、译文及鉴赏《临安春雨初霁》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晚年时期所作的七言律诗。

诗开篇即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世态炎凉的无奈和客籍京华的蹉跎,直抒胸臆,情感喷薄,整首诗的情绪在开篇即达到高潮。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临安春雨初霁》原文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译文及注释译文近年来做官的兴味淡淡的像一层薄纱,谁又让我乘马来到京都作客沾染繁华?住在小楼听尽了一夜的春雨淅沥滴答,清早会听到小巷深处在一声声叫卖杏花。

铺开小纸从容地斜写行行草草,字字有章法,晴日窗前细细地煮水、沏茶、撇沫,试着品名茶。

呵,不要叹息那京都的尘土会弄脏洁白的衣衫,清明时节还来得及回到镜湖边的山阴故家。

注释⑴霁(jì):雨后或雪后转晴。

⑵世味:人世滋味;社会人情。

⑶客:客居。

⑷京华:京城之美称。

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

⑸深巷:很长的巷道。

⑹明朝(zhāo):明日早晨。

⑺矮纸:短纸、小纸。

⑻斜行:倾斜的行列。

⑼草:指草书。

⑽晴窗:明亮的窗户。

⑾细乳:彻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

⑿分茶:宋元时煎茶之法。

注汤后用箸搅茶乳,使汤水波纹幻变成种种形状。

⒀素衣:原指白色的衣服,这里用作代称。

是诗人对自己的谦称(类似于“素士”)。

⒁风尘叹:因风尘而叹息。

暗指不必担心京城的不良风气会污染自己的品质。

鉴赏如果掩去作者的名字,读这首《临安春雨初霁》,也许会以为它并不是出自“铁马金戈”、“气吞残虏”的陆放翁之手。

诗中虽然有杏花般的春色,却更隐含着“世味薄似纱”的感伤之情和“闲作草”“戏分茶”的无聊之绪。

这是与高唱着“为国戍轮台”而“一身报国”的陆游的雄奇悲壮的风格特征很不一致的。

自淳熙五年孝宗召见了陆游以来,他并未得到重用,只是在福建、江西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家后五年,更是远离政界,但对于政治舞台上的倾轧变幻,对于世态炎凉,他是体会得更深了。

豪放派诗词十首

豪放派诗词十首

豪放派诗词十首1.《离思》-- 杜甫参考内容:这首诗是杜甫创作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描写了他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情感。

诗中豪放自然的意境、独立自由的性格特点充分体现了豪放派诗歌的艺术风格。

2.《登高》-- 杜甫参考内容:这首诗以奔放豪迈的语言展示了诗人向往自由、心怀浩然天地的情感。

诗歌借“登高”之典,表达了诗人在苦涩的人生中寻求自由、奋斗追求的精神。

3.《赤壁怀古》-- 杜牧参考内容: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描述,表现了诗人对自由、正义、英雄气概的向往和追求。

诗歌中奔放豪放的意境和张扬豪放的情感充分展示了豪放派诗歌的风格特点。

4.《临安春雨初霁》-- 杨万里参考内容: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热爱。

诗歌中洋溢的豪放情怀和恬静淡泊的节制之美将豪放派诗歌的艺术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5.《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参考内容:这首诗借钱塘江之典,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爱和对生命的赞美。

诗歌用豪放的语言和细腻的笔调游走在江湖间,使得豪放派诗歌的艺术特点得以充分展现。

6.《登高壮观俯世景》-- 李白参考内容:这首诗以独具风骨的豪放之姿,展示了诗人勇往直前的性格特点。

诗歌充满了豪情壮志和奔放风骨的气息,是中国文化中典型的豪放派诗歌作品。

7.《赠别》-- 骆宾王参考内容: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不舍和对生命的珍爱。

诗歌语言豪放、气韵澎湃,反映了豪放派诗歌的艺术风格以及诗人豁达自持、知人善任的性格特点。

8.《将进酒》-- 李白参考内容:这首诗富含励志的超然意境和豪放的个性特点,是中国文化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诗人借饮酒之器,表现了豪放派诗歌中自由奔放的精神风貌。

9.《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参考内容: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歌颂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歌中宽广豪放的意景和张扬自我的情感充分体现了豪放派诗歌的艺术特点。

10.《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参考内容:这首诗用豪放的笔调描绘了诗人抒发故人别离之情的内心世界,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和人性的向往。

乡村生活的古诗词10首

乡村生活的古诗词10首

乡村生活的古诗词10首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乡村生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在乡村生活中感悟到了许多人生哲理和情感体验,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古诗词。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乡村生活的古诗词,让我们一同感受古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1.《山中》- 李白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诗描绘了山中的景色和气息,展现了李白对清新自然的向往和渴望。

2.《临安春雨初霁》- 林升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乡村景象,反映了农家女对国家命运的无知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蜀道难》- 李白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恐胜直太烦。

这首诗描绘了蜀道的险峻和艰难,表达了李白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中艰辛的感慨。

4.《赤壁》- 苏轼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诗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壮烈场面,反映了苏轼对乡村生活的怀念和对历史英雄的赞美。

5.《燕歌行》- 曹操汉之广矣,不可泳兮!虽有周余,不如独兮!虽有千金,不如寡兮!这首诗表现了曹操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对奢华生活的不屑,展现了他淳朴的品性和高尚的气质。

6.《登鹳雀楼》-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描绘了自然的壮丽景象和乡村的宁静美丽,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追求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期待。

7.《望月怀远》-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这首诗描绘了乡村中夜幕降临时的静谧和寂寥,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眷恋和对爱情的向往。

8.《静夜思》-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表现了夜晚乡村的安静和宁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怀念和对乡村生活的向往。

9.《起夜忆山东兄弟》- 王维小亭轻门掩,晓窗木叶飘。

清蒲去露重,安得远人知。

临安春雨初霁古诗赏析

临安春雨初霁古诗赏析

《临安春雨初霁》是南宋诗人陆游晚年时期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诗人描述了自己在临安小楼上听春雨淅沥的情景,以及次日清晨在深幽的小巷中听到叫卖杏花的声音,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诗中通过描绘绵绵的春雨和淡荡的春光,表现出春天的生机和活力。

此诗的首联“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表达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和厌倦官场的情绪,同时也表达了对京城的陌生感和孤独感。

颔联和颈联则写出了诗人在京城的闲情逸趣,通过“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等诗句描绘出京城春天的美丽景色,同时也暗示了诗人的闲适心态。

尾联“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则表达了诗人的风尘之叹和对山林生活的向往。

总体来说,《临安春雨初霁》虽然不像陆游其他诗作那样豪壮勃发,但却于浅淡低回之中蕴含着无穷的韵致。

这首诗通过描绘临安春雨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和生活的热爱,同时也表现出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人生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安春雨初霁》教案一、教学要求1.引导学生疏通这首诗的文意,体会诗中所蕴涵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掌握这首诗的艺术特色,进而了解陆游创作的风格和特点。

3.诵读、体味、欣赏这首诗。

二、学习要点1.鉴赏《临安春雨初霁》。

2.通过阅读文本,掌握宋诗的鉴赏方法。

三、作者生平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是南宋爱国诗人的杰出代表。

陆游出生于战乱年代,他出生的第二年赶上靖康之乱,随他的父陆宰离开中原。

他小的时候受父辈们熏陶,关心国事,?很早就立下了击退胡人,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

陆游29岁参加进士考试,因名列秦桧的孙子之前而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被黜落,直到秦桧死后才得入仕。

他在后来的仕途中又两度因力主抗金而被免职。

但陆游的爱国情怀始终没有改变,“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句是最有力的证明。

陆游的生活经历:45岁以前,他任镇江通判等职,后因赞助张浚北伐而罢职家居;自46岁入蜀从军至65岁被劾罢官;66岁以后在山阴农村闲居20年。

陆游的诗歌创作过程也可分成与之相应的三个阶段,其中第二个阶段是陆诗臻于成熟的关键时期。

其间,他在地处抗金前线的南郑受到紧张、豪迈的军营生活的激发,领悟到应该改变早年专以“藻绘”为工的诗风,而追求奔放的风格。

至此,他的创作产生了质的飞跃。

最能体现陆诗雄放风格的七古名篇如《金错刀行》、《胡无人》、《长歌行》(人生不作安期生)、《关山月》、《秋兴》(成都城中秋夜长)等都写于入蜀从军以后的十年间,说明陆游诗的主导风格正是在巴山蜀水之间奠定的。

正由于这个原因,陆游把自己的诗集题作《剑南诗稿》。

陆游与江西诗派也有着很大的关系。

他师从曾几,又私淑吕本中,受曾、吕二人的影响较深。

(其中包括爱国思想的熏陶和艺术创作上的影响)然而陆游虽然从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中获得了增进艺术修养的启示,他在早年写诗的时候也曾仿效过黄庭坚、吕本中等江西诗人的风格,可是他的艺术个性和才力远远超越了江西诗派。

他很快超越了曾几、吕本中等师辈的成就,并以明朗瑰丽的语言、奔放磊落的情调和江西诗风的作品区别开来。

除了借鉴江西诗派以外,陆游还广泛地学习前代的优秀诗人。

在陆游很欣赏的古代诗人有屈原、杜甫,国家多难,报国无路,共同的遭遇使陆游与屈、杜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然而南宋小朝廷偏安于半壁江山,陆游的理想与现实的巨大矛盾使陆游非常苦闷,他只有在幻想中才能得到安慰和解脱。

于是本质上属于写实性质的陆诗却时常需要借助浪漫幻想的表现方式,而李白那种独往独来、飘逸轻狂的人生态度和变化莫测的艺术构思也就成为陆游倾心学习的对象。

因此,陆诗中既现实主义的特点,又运用浪漫主义的技巧,将两种诗风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此外,岑参和陶渊明也受到陆游的重视。

在陆游心目中,岑参是仅次于李、杜的唐代大诗人。

这显然是由于岑诗多写边塞奇丽风光和军营的豪壮生活,正与陆游所向往的从军生活情趣一致。

当陆游退居山阴农村后,陶渊明恬淡的生活态度和陶诗平淡自然的风格又成为他仿效的典范。

兼收并蓄,杂去百家的学习态度使陆游从前代诗歌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也使陆诗的题材和风格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四、作家作品1.作品概述陆游一生勤奋创作,流传至今的诗就有九千四百多首。

诗歌的内容也极为丰富,几乎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爱国主题的日常生活和情景的吟咏。

其中爱国题材的作品有: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中“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写出了沦陷区人民对故国之师的期待。

《金错刀行》写出了南宋军民不甘屈服的气概:“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关山月》诗中假托一位老战士之口,痛责统治者一纸和议抛弃半壁江山、苟且偷生贪图享乐的无耻行径,倾诉了爱国将士和沦陷区人民的满腔悲愤。

这正是南宋中叶沉闷的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

《书愤》中“《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千古流传,是一首自抒报国壮志的忧国深思的作品。

诗人将个人的遭遇和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这种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了他长达60年的创作历程,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诗的精华的灵魂。

其中描写日常生活题材的诗有:《游山西村》赞美宁静的村景和淳朴的民风。

《临安春雨初霁》抒写以京华红尘的厌倦,但对江南春雨和书斋闲适生活的描写却优美动人。

《沈园》二首,写出诗人故地重游,怀想亡妻唐婉所做的爱情诗歌。

陆诗中爱情诗的数量虽少,但此二首是难得的精品。

2.重点作品陆游擅长的诗体是七言诗,他的七古、七律和七绝的成就都很高。

陆游的七言古体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既有李白的飘逸奔放,又有杜甫的沉郁顿挫,形成独特的诗风。

如《长歌行》: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东海骑长鲸。

犹当出作李西平,手枭逆贼清旧京。

金印煌煌未入手,白发种种来无情。

成都古寺卧秋晚,落晶偏傍僧窗明。

岂其马上破贼手,哦诗长作寒螀鸣?兴来买尽市桥酒,大车磊落堆长瓶。

豪竹哀丝助剧饮,如巨野受黄河倾。

平时一滴不入口,意气顿使千人惊。

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空有声。

何当凯旋宴将士,三更雪压飞狐城。

笔力清壮顿挫,结构波澜迭起,恢宏雄放的气势寓于明朗晓畅的语言和整饬的句式之中,典型地体现出陆诗的个性风格,故被后人推为陆诗的压卷之作。

陆游的七律尤以对仗工整而著称,陆诗的对仗常常能做到一整而不落纤巧,新奇而不至雕琢,同样体现出平易近人的倾向。

如《夜泊水村》: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陆游的七绝笔致流传,情韵深永,《剑门道中遇微雨》是其代表作: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悲愤的情绪出之以清丽流转的字句,情致深婉,颇有唐人绝句意境回归的迹象。

五、本文创作背景陆游的这首《临安春雨初霁》写于淳熙十三年,此时他已62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5年。

诗人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裘马清狂,都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去不返了。

虽然他光复中原的壮志未衰,但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与黑暗,是日益见得明白了。

这一年春天,陆游又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广泛传诵的名作。

诗中描写的是江南的春雨和书斋的闲适,寄托的是对世态炎凉的感叹和对京华红尘的厌倦。

六、课文讲解1.课文朗读听录音,体会诗意,见PPT。

学生自读,教师注意点拨。

2.课文分析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这七言律诗是陆游62岁在临安所作,诗中写了江南的春夜,通过杏花春雨,表现了临安的独特风光,抒写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和对京华红尘的厌倦。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诗的开头就用了一个独具匠心的巧譬,感叹世态人情薄得就像半透明的纱。

世情既然如此浇薄,何必出来做官?所以下句说:为什么骑了马到京城里来,过这客居寂寞与无聊的生活呢?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小楼”一联是陆游的名句,语言清新隽永。

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

绵绵的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写出;而淡荡的春光,则在卖花声里透出。

写得形象而有深致。

传说这两句诗后来传入宫中,深为孝宗所称赏,可见一时传诵之广。

历来评此诗的人都以为这两句细致贴切,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但没有注意到它在全诗中的作用不仅在于刻画春光,而是与前后诗意浑然一体的。

其实,“小楼一夜听春雨”,正是说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

在读这一句诗时,对“一夜”两字不可轻轻放过,它正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

陆游这里写得更为含蓄深蕴,他虽然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才与自己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矮纸”是指卷面不高的绢纸,“草”就是草书。

陆游擅长行草,从现存的陆游手迹看,他的行草疏朗有致,风韵潇洒。

这一句实是暗用了张芝的典故。

据说张芝擅草书,但平时都写楷字,人问其故,回答说,“匆匆不暇草书”,意即写草书太花时间,所以没功夫写。

陆游客居京华,闲极无聊,所以以草书消遣。

因为是小雨初霁,所以说“睛窗”,“细乳”即是茶中的精品。

“分茶”指鉴别茶的等级,这里就是品茶的意思。

无事而作草书,睛窗下品着清茗,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

陆游素来有为国家作一番轰轰烈烈事业的宏愿,而严州知府的职位本与他的素志不合,何况觐见一次皇帝,不知要在客舍中等待多久!国家正是多事之秋,而诗人却在以作书品茶消磨时光,真是无聊而可悲!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陆机的《为顾彦先赠妇》诗中云:“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不仅指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恶浊,久居为其所化的意思。

陆游这里反用其意,其实是自我解嘲。

“莫起风尘叹”,是因为不等到清明就可以回家了,然回家本非诗人之愿。

因京中闲居无聊,志不得伸,故不如回乡躬耕。

“犹及清明可到家”实为激楚之言。

偌大一个杭州城,竟然容不得诗人有所作为,悲愤之情见于言外。

3.课文难点讨论《临安春雨初霁》一诗与陆游许多雄浑豪放的战斗风格的是不同,这首诗所表现的风格如何?请通过分析诗的内容揣摩诗的意境,仔细体会。

此诗貌似写恬淡、闲适的临安春雨杏花景致,实际上抒写了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

表面上看来写极了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其背后隐藏着诗人无限的感伤与惆怅,那种报国无门、蹉跎岁月的落寞情怀,含蓄而有深蕴,个中滋味需要细细品味。

4.相关评论①清末梁启超《读陆放翁集》之二“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②林景熙《书陆放翁诗卷后》,对陆游继承杜甫的传统给予高度评价:“天宝诗人诗有史,杜鹃再拜泪如水。

龟堂一老旗鼓雄,劲气往往摩其垒。

”③明末袁宗道《偶得放翁集快读数日志喜因效其语》称赞陆诗“模写事情俱透脱,品题花鸟亦清奇”。

此外,缪钺《论宋诗》、《诗词散论》,朱东润《陆游传》,游国恩、李易《陆游诗选》,钱钟书《宋诗选注》,程千帆《宋诗精选》等都有对陆游及其作品的评论,希望学生可下阅读。

4.翻译世态人情近年薄如纱,谁让我骑马到京城来做客呢?我在小楼听了一夜淅淅沥沥的春雨,明早就会听到深巷中杏花的叫卖声。

闲来无事在卷面不高的绢纸上歪歪斜斜地书写草书,天晴了,在窗前品着茶中的精品。

京城风气虽坏,但不能染黑我的素衣,赶在清明前我还可以回趟家。

七、练习1.选择题下列哪首诗不属于陆游的七言古诗()A.《秋兴》B.《关山月》C.《夜泊水村》D.《长歌行》答案:C(七言律诗)2.填空题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