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上文字载体分布及其地理意义
汉字文化的历史渊源与世界影响

汉字文化的历史渊源与世界影响汉字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有影响力的文化之一,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距今四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汉字文化不仅影响着中国本土,更有着深远的国际影响。
起源与发展汉字起源于两河流域的古代文明,由少数文字演变而来。
当时的汉字仅具象征性质,但随着人类文明不断发展,汉字也逐渐演变成了一种高度简化的图形文字。
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包括了所有的数字、字母、音节、象形符号和文字符号,还包括了新的词汇、技术和科技术语,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文字之一。
汉字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远远超过了文字本身。
在中国的漫长历史中,汉字文化不仅影响着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还对哲学、艺术、文学和科学等领域起到了深刻的影响。
文化影响因为其影响之广泛和不同领域的应用,汉字文化被广泛传播到了世界各个角落。
从日本、韩国、越南等东亚国家,到马来西亚、新加坡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再到美国、欧洲等西方国家,汉字文化无处不在。
在文学方面,古代的中国诗词、戏曲有着深远的影响力,不仅被当地文化所接受,还被翻译成各种外语,走向了世界。
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不少,不仅有《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长篇小说,还有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诗歌文学。
汉字文化在哲学领域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中国先哲孔子、老子等人的思想不仅影响着中国自身,还对整个世界哲学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
孔子的“仁爱”思想以其普适性在全球哲学史中受到了广泛的认可,成为了人类智慧的一部分。
此外,在科技方面,中国的科技发展曾经引领世界。
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等发明的出现,对全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同时,汉字对于现代计算机的发展也非常重要,现代计算机普遍采用的汉字编码方案正是由中国人所发明。
结语总之,汉字文化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希望未来汉字文化能够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承与发扬,为我们的未来再添光彩!。
“字字珠玑”话地理

“字字珠玑”话地理作者:邱磊来源:《师道》2015年第04期作为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象形文字,汉字在担负起信息沟通与传递的任务同时,她的造字原理、结构、含义、发音,以及在科学、美学和哲学上的高超智慧,本身成为了一座巨大的矿藏,供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更重要的是,作为“国学”的重要载体之一,以字源学为基础的汉字文化,隐秘地透露着中国人共同的文化心理、民族记忆和价值伦理,它像是一条连接着上下千年、纵横万里的血脉,生生不息地滋养每一代中国人。
于是,从“汉字文化”的角度,建构新型的教育教学方式,正成为许多人的探索之路。
地理学科,作为与之关联度最高的切入口,更是近水楼台地得到了许多便利。
比如,汉字在形成之初,多以象形和表意为原理(约占70%),几乎可以说一个字就是一幅图;日月、山川、河流、草木、鸟兽等自然事物与人口、城市、农业、手工业、建筑等社会事物都是象形和会意的主体。
地理纵跨“自然”与“人文”两大领域,兼备“图文并重”的思维特征,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基于此,我们看到地理在“学科跨界”背景中的新思路,看到在与汉字的碰撞与润泽中的新启发、新思考。
开启超时空链接地理,以其知识的“超稳定性”(知识更新慢,远离学生经验)和抽象性(如天体运动和气象气候等),令很多学生或提不起兴趣,或望而生畏。
如何将之回归于看得见、摸得着,且学生喜闻乐见、终生受用的轨道上来,已经成了一个大问题。
以美国教育家杜威的观点看来,教育的本质在于对每个人“经验的改造”,而经验又来自于生活,所以“教育即生活”就成了破解工业时代(或“效率逻辑”)教育教学症结的法宝。
这一“经验教育理论”实际上就是把教育还原到具微可感的衣、食、住、行、用的生活体验中去,还原到工、农、商、学、兵的角色扮演中去。
从陶行知等先辈的实践来看,这一条在世界范围内颇有影响的理论是可以破解今天的学科困境的。
今天,借助“汉字文化”,“地理”通过对自身的还原和发展,路正越走越宽。
世界语言与文字发展年表

世界语言与文字发展年表人类作为智慧的生物,追求着自己的交流和表达方式。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语言与文字的形成与演变成为了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为你介绍世界语言与文字的发展历程,从古代到现代,带你了解不同语言和文字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一、古代1. 公元前4000年左右:古埃及象形文字诞生。
在埃及尼罗河流域,人们将具象的符号用于记录重要信息和记录历史事件。
2. 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出现。
这种文字通过刻在泥板上的楔形符号传递信息。
3. 公元前1500年左右:古代希腊的希腊字母诞生。
希腊字母是基于腓尼基字母系统演变而来,被广泛使用于希腊及其殖民地。
4. 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六国,统一文字为小篆。
小篆是中国古代一种书写系统,被用于刻在青铜器上。
5. 公元前1100年左右:印度的梵文字产生。
梵文字是古代印度宗教上使用的文字,后来演变成为印地语的基础。
二、中世纪1. 5至9世纪:阿拉伯的阿拉伯字母系统出现。
阿拉伯字母通过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传播,成为中东、北非和西南亚地区通用的文字。
2. 9至15世纪:欧洲的拉丁字母广泛传播。
拉丁字母起源于古罗马时期,在中世纪成为教会和文人学者使用的文字。
3. 13世纪至今:汉字和汉语的发展演变。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不断发展并被广泛使用于中国及其周边国家。
三、现代1. 17世纪:法国的法语成为欧洲外交和文化交流的通用语言。
法语在欧洲贵族、科学家和文化界享有崇高地位。
2. 19世纪:印度的英语传入并成为印度的官方语言。
英语在印度的统治期间被广泛使用,并成为印度不同地区交流的通用工具。
3. 20世纪:国际符号语言(国际音标)的发展。
国际符号语言被用于标注世界上不同语言的发音,方便交流和研究。
4. 20世纪至今: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发展对语言和文字产生了巨大影响。
计算机程序语言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全球范围内的交流变得更为便捷和迅速。
世界文字的起源与发展

世界文字的起源与发展文字分为象形文字和字母文字两大类型1、两河流域楔形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美洲的玛雅文字、中国甲骨文、古印度印章文字。
2、腓尼基字母、希腊字母、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文字)等因为文明起源于大河附近,所以文字自然起源于此。
简而言之,即非洲是古埃及象形文字,中东是苏美尔楔形文字,欧洲是希腊的拉丁文,远东是中国的甲骨文。
我们发现了很多古代人在岩洞岩石上留下了岩画,它是最为远古的图画,图画虽然也表示某种意义,但它表义是泛范的,画形复杂不规整、单元性差,不能称作为文字。
画形复杂性和表义不确切性是图画与文字的根本区别,岩画是在文字产生之前的原始绘画艺术。
在文字产生之前出现过刻划记事方法,刻划与绘画相比较,刻直线比刻曲线容易,刻线形比刻平面图形容易,由于绘画要比刻同样画形要容易的多,所以刻划起来都力求简便,自然锻练了人们的概括意识和抽象思维的发展。
当人们把绘画的复杂的逼真性与刻划的简约的概括性统一在一起,思想上产生一个质的飞跃,即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最原始的象形文字就产生了,这就是绘画与刻划相结合产生文字的刻画说。
单独的绘画要去掉复杂的逼真成分,提练出简约的抽象成分,即形成了文字。
刻划符号一般是比较简单的,如果不具备抽象的象形性也不能成为最原始文字的,因为原始文字没有条件和能力去进行社会约定,不约定怎能成为大家俗成的文字呢。
而象形文字天生就具备这种约定俗成的条件,不管传到那里,人们一看就知道代表什么,不需要事先大家先约定,这也是最原始的文字是象形字的根本原因。
一般的刻划符号成为文字,是在和象形文字结合后形成的,到了创字后期,刻划符号是作为代义字出现的。
(引自于泽华版权登记作品《文字理论》2006.12笫11页,引用者须注明出处。
)汉字字体演变史:1、甲骨文甲骨文是三千多年前殷商时代通行的文字。
甲骨文主要记录商代王室贵族有关占卜活动的内容,因为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面的,所以人们称之为甲骨文。
世界各地的语言和文字系统的发展和传承

世界各地的语言和文字系统的发展和传承语言和文字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传播工具,自古以来不断发展和演变。
在不同的地区,因为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原因,语言和文字的形成和发展都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承载着人类的文化遗产和思想精髓。
一、东亚地区的文字系统东亚地区的文字系统以汉字为主要体系,是全球少有的象形文字。
汉字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甲骨文,由于汉字字形独特、含义丰富、历史悠久,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中国周边的韩国、日本等地区广泛使用。
虽然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它们都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和简化,但许多汉字与其发音的映射关系仍然保留下来。
二、印度地区的语言和文字系统印度地区的文字系统以梵语为基础,派生出了多种与宗教、地区、民族相关的语言和字母。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梵文,在印度历史上具有极大的影响力,直到今天还是印度教教义和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此外,早期的印度壁画、雕塑等艺术作品也常以梵文作为装饰。
三、阿拉伯地区的文字系统阿拉伯地区的文字系统以阿拉伯字母为主要体系,同时还包括希伯来、波斯等字母的变体。
阿拉伯字母的发展历程非常漫长,在吸纳了许多阿拉伯国家的不同方言和语言后,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标准阿拉伯语。
除了阿拉伯文本身的美感以外,阿拉伯字母在科学、文学、艺术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四、拉丁美洲地区的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系统拉丁美洲是著名的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使用的地区,两种语言在这里有着极其广泛的使用范围。
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使用的字母都属于拉丁字母,并且在语法、词汇、语调等方面都存在相似之处。
拉丁美洲可能是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使用最为流利、地位最为重要的一个地区。
五、非洲地区的文字系统非洲地区的文字系统非常多样,只有比较少量被大规模应用。
常用的文字系统主要包括北非地区的阿拉伯字母、尼日尔·刚果语系的国际音标、埃塞俄比亚文以及南非地区的南非荷兰语、英语等。
这些文字在各自的地区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在充分保护各自传承的同时,逐渐被国际性的语言和文字体系所认知和使用。
初中历史 三种文字宗教建筑

三种文字:1.公元前3000年象形文字(古代埃及):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对以后的字母文字产生了重要影响。
2.公元前3000年楔形文字(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对西亚各族人民、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3.公元前2000年腓尼基字母文字(腓尼基人):对欧洲的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4.公元前1600年甲骨文(中国商朝):我国最早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拓展)三大宗教:佛教:背景:古代印度社会矛盾尖锐产生时间:公元前六世纪。
产生地点:古印度。
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基本教义:众生平等,忍耐服从。
分布的地区:东亚,南亚,东南亚。
节日:浴佛节、成道节、涅磐节。
经典:《大藏经》。
基督教:背景:罗马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长期遭受苦难,渴望“救世主”的到来产生时间:一世纪。
产生地点:巴勒斯坦一带。
创始人:犹太人中的传道者。
基本教义:耶稣叫人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
分布的地区:欧洲、美洲、大洋洲。
节日:圣诞节、复活节。
经典:《圣经》。
建筑:巴黎圣母院。
伊斯兰教:背景:六世纪末七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大部分地区尚未形成统一的国家。
争夺水源和牧场,部落间相互仇杀。
阿拉伯人民渴望建立统一的国家。
产生时间:七世纪。
产生地点:阿拉伯半岛麦加创始人:穆罕默德基本教义:信仰真主,顺从。
分布的地区:西亚、北非地区。
节日:开斋节、宰牲节。
经典:《古兰经》。
建筑:麦加大清真寺。
简谈你对宗教的认识和对待宗教:(三大宗教的共同点:都主张叫人忍耐、顺从。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是佛教)A.宗教属于个人信仰,是一些人的精神寄托。
我们国家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西汉末年传入中国)B.宗教是对社会现实虚幻的反映:宗教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一种文化等。
C.作为中学生应该不求神,不拜佛,不干涉他人的信仰自由,树立远大理想,立志做祖国有用的人才。
三大宗教为什么被广泛传播?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巩固统治者的统治,被统治阶级所利用,成为统治人民的工具。
国外档案载体演变情况

国外档案载体演变情况1国内档案载体的发展演变1.1契刻档案现在已知道的最早的档案记录载体是甲骨。
甲骨主要就是龟甲腹板和牛的肩胛骨,也包括羊、猪等动物的肩胛骨等。
刻有文字的甲骨是迷信鬼神的殷人在占卜过程中留下来的档案材料。
其中有对于所卜事情的叙述,有占卜结果的记录,并有事后对是否应验的补录信息。
(1)甲骨档案中国古代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原始记录。
甲骨档案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有文字记录的档案。
主要产生于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的占卜活动中,人们用刀将文字等信息刻在足够坚硬的龟甲或兽骨上以此来记录重要信息。
档案内容丰富,多是反映王室占卜及与之有关的其他活动。
甲骨档案是商代留给后人的最早的档案文字材料,它的材料之特殊、年代之久远、数量之多使得它在档案历史上有着绝无仅有的地位。
但是到周代以后,由于占卜文化逐渐淡化以及龟甲兽骨的数量在不断地减少,所以甲骨档案慢慢地被其他方式所取代。
甲骨档案材料制成特殊,年代久远,数量多,在世界上绝无仅有。
其内容广涉当时社会阶级与国家状况、农业生产、思想文化等各方面。
这种档案载体材料特殊,所以保存年代久远。
商代留给我们的最早的档案文字材料,就是这种甲骨档案,它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系统的官府文书。
该种档案制成材料之特殊,年代之远,数量之多,在世界范围看也是绝无仅有的。
(2)石刻档案以石为载体的书史铭文。
曾广泛产生于古代东方各奴隶制国家。
大凡记功颂德、颁布宪令、誓盟立约以及一切重大事件,都要刻石述事,昭示未来。
中国收存年代最早的石刻档案是石鼓文,于公元前770年秦襄公送周平王东迁后的记功刻录。
此外,大量的墓志也是中国古代石刻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青铜技术的发展,坚硬的利器产生,人们可以在以石为质地的档案载体上刻写文字,这样就形成了石刻档案。
先秦时期,已出现以石材作为记事材料。
到秦代,石刻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不仅形式扩大,数量增多,而且内容也得到了发展,此后,历代把石刻作为发布政策、记载国家大事的最好传世材料。
汉字的地理与地方文化联系

汉字的地理与地方文化联系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不仅仅是一种文字工具,更是承载着丰富的地理与地方文化联系。
汉字的形态和含义往往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紧密相连,反映了中国人民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和对地方文化的热爱。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汉字与地理、地方文化的联系。
首先,汉字的形态与地理环境息息相关。
以“山”字为例,它的形状就像是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通过简洁而生动的线条,表达了山峰的雄伟和壮美。
而“水”字则由两个波浪状的线条组成,形象地描绘了水流的起伏和流动。
这些形态的创造,与中国山水秀丽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
中国山川纵横,江河湖海众多,这些自然景观对中国人民的生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汉字形态的重要来源。
其次,汉字的含义与地理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
汉字的象形部分往往与具体事物的形态和特征相对应,反映了中国人民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认知。
例如,“木”字的上部分就像是一棵大树的形状,表达了木材的含义。
而“火”字则由三个火焰形状的部分组成,形象地描绘了火焰的形态。
这些象形字的创造,与中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息息相关。
中国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这些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与汉字的创造和演变有着密切的关系。
此外,汉字还与地方文化紧密相连。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各个地方都有着独特的地方文化。
汉字作为统一的文字系统,能够包容和传承各地方文化的特点。
各地方方言和方言文化中的特殊词汇和表达方式,往往通过汉字来表达和记录。
例如,四川方言中的“蓉”字,用来形容女子美丽动人,与四川地方的文化特点紧密相连。
而广东方言中的“厦”字,用来指代房屋,反映了广东地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传统。
这些地方文化特色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丰富了汉字的内涵,也使汉字成为了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汉字的地理与地方文化联系密不可分。
汉字的形态和含义往往与地理环境和地方文化紧密相连,反映了中国人民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和对地方文化的热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历史上文字载体分布及其地理意义
文字是人类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
文字是文明社会产生的标志。
文字记录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演变,是人类文明最忠实的见证者与记录者。
而文字载体则承载着这些人类文明,世界上不同文明文字载体的发展演变,不仅仅是不同文明的体现,亦是当地地理特异之处的体现。
在此对人类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的文字载体进行分析讨论。
1.两河流域
两河流域文明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Mesopotamia culture),或两河文明。
是指在两河流域间的新月沃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所发展出来的文明,是西亚最早的文明。
这一带远古时期居住着许多种族,是干旱区域,但下游土地肥沃,很早就发展了灌溉网络,形成以许多城市为中心的农业社会。
两河流域是世界上文化发展最早的地区,为世界发明了第一种文字——楔形文字,编制了第一种法律,发明了第一个制陶器的陶轮,制定了第一个七天的周期,第一个阐述了创造世界和大洪水的神话。
至今为世界留下了大量的远古文字记载材料——泥版。
大约在公元前3300年,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今伊拉克境内)苏美尔人用两河流域沼泽地盛产的粘土制成泥版,用芦苇杆削成切面呈三角形的笔,在泥版上印刻成文字。
由于这种文字呈楔形,被称为“楔形文字”。
泥版制作为最初的文字载体,具有取用方便、造价低廉、坚固耐用、保存持久的特点。
泥版在两河流域使用时间长达3000余年,为两河流域古代文明留下了大量见证。
在地里位置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广义指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中下游地区,东抵扎格
罗斯山,西到叙利亚沙漠,南迄波斯湾,北及托罗斯山。
北部为山地,向南经过于草原和平
原到南部沼泽性的两河三角洲。
狭义的仅指两河之间的地区。
该平原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
斯河冲击而成,土壤肥沃,地形平坦,光照充足,降水不太多,因为这儿是热带沙漠气候,
不利于形成以树木植物或动物皮毛为材料的文字载体,而两条河流涨潮退潮及适宜的水热条
件等导致粘土资源丰富,利于泥版这一材料的形成,这也是导致楔形文字产生的条件之一。
2.古埃及
古埃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位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中下游地区,是典型的水力帝国,受
宗教影响极大,举世闻名的金字塔就是古埃及人对永恒观念的一种崇拜产物,也是法老的陵
墓。
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今中东地区),起初在尼罗河流域,直到国力强盛时候,才达到当今的埃及领土。
它北临地中海,东濒红海,南邻努比亚(今埃塞俄比亚和苏丹),西接利比亚。
从地理上看,埃及的东西两面均为沙漠,南边有几个大险滩,同同外界交往甚难,只有通过东北端的西奈半岛与西亚来往较为方便。
所以,古代埃及具有较大的孤立性。
埃及尼罗河三角洲的沼泽地生长一种植物“纸莎草”,古埃及人用它的纤维杆制成“草纸”作为书写材料。
在古埃及,草纸的生产由国家垄断。
从公元前3000年起,埃及的草纸就出口到全地中海地区。
而古埃及除了草纸作为书写材料之外,石碑也是主要的书写材料之一。
古埃及书写材料的出现与当地的地理条件有着很大的关联,当地处于沙漠荒漠地带居多,石料丰富,石碑的出现是合理的,而当地沼泽生长的植物纸莎草也为草纸的出现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3.古希腊
古希腊是西方历史的开源,持续了约650年(公元前800年-公元前146年)。
位于欧洲南部,地中海的东北部,包括今巴尔干半岛南部、小亚细亚半岛西岸和爱琴海中的许多小岛。
古希腊紧邻地中海和爱琴海,是海洋文明(西方文明)的源头,所以古希腊文明又称海洋文明。
公元前5、6世纪,特别是希波战争以后,经济生活高度繁荣,产生了光辉灿烂的希腊文化,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古希腊位于地中海东部,扼欧、亚、非三洲要冲。
他的地理范围大致以希腊半岛为中心,包括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西部沿海,爱奥尼亚群岛以及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岛的殖民地。
在希腊找不到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开阔平原,连绵不绝的山岭河川将陆地隔成小块。
但是,浩瀚的海域却赋予希腊先民以广阔的发展空间,这里海岸曲折,绿岛相连,港湾众多,地中海气候温和宜人,海洋资源得天独厚。
山岭沟壑,耕地缺乏,土地贫瘠,限制了粮食的生产,人地矛盾突出。
迫使希腊从事海外贸易,海外殖民和经济文化交流。
而曲折的海岸线,众多的优良港湾尤为这些活动提供了条件。
特殊的地中海气候使得希腊盛产葡萄酒和橄榄油,为海外贸易提供了商品。
正是这些原因,促成了古希腊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互利互惠的思想观念,开放探索的民族精神。
埃及的宗教,波斯的哲学,腓尼基的文字,巴比伦的天文和“野蛮民族”的艺术,数不清的远古文明和几千年的文化成果都迅速通过这些根系传播到伯罗奔尼撒起伏的丘陵,传播到阿提卡丰收的果园,传播到比阿提亚贫瘠的山岭。
南希腊阿哥利斯地区的弗朗克提洞穴,有大约公元前7000年的中石器时代遗址,居民用黑曜石制作的石器捕捉海鱼。
新石器时代的居住地分布于希腊本土和爱琴海各岛,最早可推至公元前6000年。
克诺索斯新石器时代各处居民的生活方式大致相同,公元前3000年,爱琴海地区进入青铜时代,出现了奴隶制国家。
青铜器的使用使当时的克里特文明出现了宏伟的建筑物,19世纪出土的克诺索斯王宫遗址是当时的典型建筑。
克里特人的文字一般称之为Eteocretan(“原克里特文”),它可能是用仍未被破解的线性文字A书写。
后期文化中,由于迈锡尼文明的入侵,他们转用线性文字B,一种早期希腊语字母来记事。
古希腊作为人类文明的一大发源地,有着其独特的文字载体——羊皮。
公元前2世纪,埃及拒绝供应草纸给敌对的柏佳马(今土耳其境内),小亚细亚的抄写员只好以羊皮制成羊皮纸用于书写。
羊皮纸在中世纪的欧洲广为流行。
它的出现带来了两项文明的进步:第一,人们可以用鹅毛笔来写字。
与芦苇笔相比,鹅毛笔使用更方便,可以发挥的书写功能更大。
第二,羊皮纸可以按照罗马典籍(折叠记事板)的方式折叠缝定,装订成册,使之成为现代书籍的前身。
4.古印度
印度的远古文明是在1922年才被发现的。
由于它的遗址首先是在印度哈拉巴地区发掘出来的,所以通常称为“哈拉巴文化”;又由于这类遗址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称为“印度河文明”。
哈拉巴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300年至前1750年。
印度是一个文化的大熔炉,这个国家独特的历史背景使得它包含了从远古到现代、从西方到东方、从亚洲到欧洲等多种文化潮流。
再加上它是一个由五大民族构成的国家,本身就像一个大大的文化博物馆。
首都新德里西岸的孟买是文化的中心。
古印度虽然是一个多种姓的、历史包袱较沉重的国家,但依然为世界文化留下了独特风格的遗产。
古印度主要以石料树皮和树叶作为文字载体,古代使用石料作为文字载体的民族部落比较多,而最具特色的是聚落在印度河流域最早发明印度河铭文的人们和美洲大陆上最早在石柱上刻写文字的玛雅人。
采用树皮、树叶做文字书写材料的民族部落则更为广泛,在拉丁语中的Liber这一单词,具有“树皮”与“书籍”两种含义。
印度的贝多罗就是梵语中的Pattre,意为“树叶”。
而玛雅文明中至今仍幸存于世的四部文学作品就是用树皮纸写成的。
5.中国
古中国(Ancient China)即华夏文明,属大河文明(包括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四大文明古国)。
中国,这个历经五千年文明的东方巨龙,在频繁的外族入侵中愈来愈强,无论是蒙古的征服还是满族的入关,文明最终被征服被汉化的却是他们,共同属于了悠久伟大的中华民族。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中国的文字载体尤为发达,从有记载起,由甲骨逐渐发展到青铜,竹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