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超导体基本特性的测量

合集下载

物理高温超导实验报告

物理高温超导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高温超导材料的物理特性,了解其超导临界温度、临界电流密度等关键参数,并通过实验验证高温超导材料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

二、实验原理高温超导材料是指在较高温度下仍能保持超导特性的材料。

超导现象是指某些材料在温度降低到一定临界温度以下时,其电阻突然降为零的现象。

高温超导材料的发现,突破了传统超导材料对低温环境的依赖,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实验采用三层镍氧化物La4Ni3O10单晶样品,利用高压光学浮区技术制备。

在高压条件下,样品表现出压力诱导的体超导电性,超导体积分数高达86%。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实验仪器:- 高压光学浮区装置- 超导测量系统- 低温恒温器- 磁场发生器- 电流表、电压表- 数据采集器2. 实验材料:- 三层镍氧化物La4Ni3O10单晶样品- 低温液氮四、实验步骤1. 将三层镍氧化物La4Ni3O10单晶样品置于高压光学浮区装置中,进行高压处理。

2. 将高压处理后的样品置于超导测量系统中,测量其超导临界温度。

3. 在不同温度下,对样品施加不同电流,测量其临界电流密度。

4. 在不同磁场下,测量样品的超导临界磁场。

5. 利用数据采集器记录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超导临界温度:通过实验测量,三层镍氧化物La4Ni3O10单晶样品的超导临界温度为30K。

2. 临界电流密度:在不同温度下,样品的临界电流密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在超导临界温度附近,临界电流密度达到最大值。

3. 超导临界磁场:在超导临界温度附近,样品的超导临界磁场较低。

4. 分析与讨论:本实验验证了三层镍氧化物La4Ni3O10单晶样品在高压条件下具有压力诱导的体超导电性。

实验结果表明,该材料在高温超导领域具有较高的应用潜力。

六、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探究了高温超导材料的物理特性,包括超导临界温度、临界电流密度和超导临界磁场等关键参数。

实验结果表明,三层镍氧化物La4Ni3O10单晶样品在高压条件下具有良好的高温超导性能,为高温超导材料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高温超导材料特性和低温温度计实验报告

高温超导材料特性和低温温度计实验报告

高温超导材料特性和低温温度计实验报告学号:39051609 姓名:齐德轩日期:2011/4/15一、实验目的1.了解高临界温度超导材料的基本特性及其测试方法2.学习三种低温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和使用以及进行比对的方法3.了解液氮使用和低温温度控制的简单方法二、实验原理1.超导体和超导电性(1)常用临界温度Tc,临界磁场Bc和临界电流Ic作为临界参量来表征材料的超导性能。

温度的升高、磁场或电流的增大,都可以使超导体从超导状态转变为正常态。

Bc和Ic都是温度的函数。

(2)迈斯纳效应不论有没有外加磁场,是样品从正常态转变为超导态,只要T<Tc,超导体内部的磁感应强度Bi总是等于零。

该效应表明超导体具有完全抗磁性。

(3)根据电阻率的变化和迈斯纳效应都可以用来确定超导体的临界温度。

本实验采用电阻法。

引进起始转变温度Tc,onset,零电阻温度Tc0和超导转变(中点)温度Tcm三个物理量,通常所说的超导转变温度Tc是指Tcm。

实验使用的超导体为钇钡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的超导样品转变温度落在液氮区。

2.低温温度计(1)金属电阻随温度的变化当金属纯度很高时,总电阻可以近似表达成R=Ri(T)+Rr在液氮温度以上Rr(T)>>Rr,R≈Ri(T)在液氮正常沸点到室温这一范围内,铂电阻温度计具有良好的线性电阻—温度关系。

可表示为R(T)=AT+B。

因此可以根据给出的铂电阻温度计在液氮正常沸点和冰点的电阻值,可确定所用的铂电阻温度计的A、B值,并由此对铂电阻温度计定标,得到不同电阻值所对应的温度值。

(2)温差电偶温度计当两种金属所做成的导线连成回路,并使其两个接触点维持在不同的温度下时,改闭合回路中就会有温度差电动势催在,如果将回路的一个接触点固定在一个已知的温度下,则可以由所测得的温差电动势确定回路的另一个接触点的温度。

三、仪器用具1.低温恒温器2. 不锈钢杜瓦容器和支架3. PZ158型直流数字电压表4. BW2型高温超导材料特性测试装置(电源盒)四、数据处理(1)原始数据处理(2)样品电阻-温度曲线由图中可以读出Tc≈92K(3)Si电压-温度曲线说明在此范围内Si电阻与温度成线性关系,图像的左半段缺失,误差分析见下(4)温差电偶-温度曲线此图右半段误差较大,误差分析见下。

高温超导实验报告步骤(3篇)

高温超导实验报告步骤(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高温超导体的基本特性和物理机制。

2. 学习液氮低温技术,掌握低温环境下的实验操作。

3. 测量高温超导体的临界温度(Tc)和临界磁场(Hc)。

4. 研究高温超导体的临界电流(Ic)与磁场、温度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高温超导现象是指某些材料在液氮温度(约77K)下表现出超导特性。

实验中,通过测量超导体的电阻、临界温度、临界磁场等参数,来研究高温超导体的物理性质。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高温超导材料(如钇钡铜氧YBCO等)2. 低温冰箱3. 温度计4. 磁场计5. 电阻计6. 磁场发生器7. 数字多用表8. 液氮四、实验步骤1. 样品制备:将高温超导材料制备成合适尺寸的样品,通常为薄片或丝状。

2. 低温环境准备:将低温冰箱预热至液氮温度,并将样品放入冰箱内冷却至液氮温度。

3. 电阻测量:- 使用电阻计测量样品在液氮温度下的电阻。

- 记录电阻值,作为初始数据。

4. 临界温度测量:- 慢慢升温,观察电阻变化。

- 当电阻突然降至零时,记录此时的温度,即为临界温度(Tc)。

5. 临界磁场测量:- 使用磁场计测量样品在液氮温度下的磁场。

- 慢慢增加磁场强度,观察电阻变化。

- 当电阻突然降至零时,记录此时的磁场强度,即为临界磁场(Hc)。

6. 临界电流测量:- 在一定磁场下,逐渐增加电流,观察电阻变化。

- 当电阻突然降至零时,记录此时的电流,即为临界电流(Ic)。

7. 温度与磁场关系研究:- 在不同温度下,重复步骤4和5,研究临界温度(Tc)和临界磁场(Hc)与温度的关系。

- 在不同磁场下,重复步骤6,研究临界电流(Ic)与磁场的关系。

8. 数据整理与分析:- 将实验数据整理成表格,分析高温超导体的物理性质。

- 对比不同高温超导材料的物理性质,总结实验结果。

五、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务必保持低温环境,避免样品受热。

2. 在测量电阻、临界温度、临界磁场等参数时,要确保仪器精度。

3. 注意实验安全,防止低温伤害。

高温超导实验报告

高温超导实验报告

122.1 118.6 115.5 112.9 110.5 108.5 106.8 105.4 104.1 103.1 102.1 101.4 100.0 96.7 96.2 96.0 95.7 95.5 95.3 94.9 94.6 93.8 92.6 92.4 92.1 91.8 91.6 91.3 77.4
⑴铂电阻温度计: 铂电阻温度关系如下图所示
1
R(T)=AT+B 在液氮沸点到正常室温温度范围内, 其电阻与温度近似成正比: 或 T(R)=aR+b,其中 a,b 都是常数。 ⑵半导体硅电阻温度计: 在较大的温度范围内,半导体具有负的电阻温度系数,这一特性正好弥补 了金属电阻温度计在低温下灵敏度明显降低的缺点。低温物理实验中,常用半 导体温度计。 在小电流下,近似有: U 正向 KT U g 0 。其中 K=-2.3mV/K;硅材料 U g 0 约为 1.20eV ⑶温差电偶温度计: 如果将两种金属材料制成的导线联成回路,并使其两个接触点维持在不同 的温度,则在该闭合回路中就会有温差电动势存在,如果将回路的一个接触点 固定在一个已知的温度,例如液氮的正常沸点 77.4 K,则可以由所测量得到的 温差电动势确定回路的另一接触点的温度,从而构成了温差电偶温度计。这种 温度计十分简便,特别是作为温度敏感部分的接触点体积很小,常用来测量小 样品的温度以及样品各部分之间的温差。 应该注意到,硅二极管 PN 结的正向电压 U 和温差电动势 E 随温度 T 的变化 都不是线性的,因此在用内插方法计算中间温度时,必须采用相应温度范围内 的灵敏度值。
〖实验二十三〗
高温超导材料特性测试和低温温度计
〖目的要求〗
1、了解高临界温度超导材料的基本特性及其测试方法; 2、了解金属和半导体 P-N 结的伏安特性随温度的变化以及温差电效应; 3、 学习几种低温温度计的比对和使用方法, 以及低温温度控制的简便方法。

近代物理实验报告—高温超导材料的特性与表征

近代物理实验报告—高温超导材料的特性与表征
2、高温超导体的磁悬浮演示
(1)混合态效应
先把磁块放到高温超导盘片上,然后慢慢注入液氮冷却它(场冷)。当高温超导盘片达到超导状态后,将塑料薄片抽走后,会发现磁块会被悬浮起来,并且超导体与磁块之间达到一种自稳定状态,很稳定的悬浮在超导样品上空,并且很难被移动。这是因为在磁场下冷却到超导临界温度以下后,高温超导体进入了混合态,部分磁力线被排斥,部分磁力线被钉扎。
1.50
104.63
276.69
0.029
2.90
41.50
127.43
0.015
1.50
102.51
271.68
0.028
2.80
40.5
265.75
0.028
2.80
39.50
122.70
0.015
1.50
97.50
259.83
0.027
2.70
38.50
0.00
47.50
141.62
0.016
1.60
根据实验数据作图得到超导转变曲线如下图所示:
从图10中以及表格1中可以看出,电阻从96.70K温度处开始急剧下降,而当温度降到90.79K时,其电阻也就变为零了。即超导的起始转变温度为 =96.70K,零电阻温度 =90.79K。超导转变的中点温度为 =93.75K,说明该样品的超导转变温度为93.75K。
对杂质半导体,其载流子有杂志电离与本征激发产生,且存在电离杂质散射和声子散射两种机制,故其温度关系较复杂,总体上可以理解为:极低温度下,几乎没有自由载流子,电导为“杂质能级电导”,电阻随温度的上升而迅速下降;低温下,本征激发可以忽略,载流子主要由杂质电离产生,浓度随温度上升而上升,迁移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温度系数为负;温度再高的饱和区,本征激发还不明显,杂质已全部电离,载流子浓度也不再变化,由声子散射,温度系数为正;其后的本征区,载流子主要由本征激发提供,浓度随温度升高而迅速增加,其温度系数又为负。半导体锗电阻温度关系如图6所示。

高温超导材料的性能表征与应用

高温超导材料的性能表征与应用

高温超导材料的性能表征与应用高温超导材料是指能够在相对较高的温度下表现出超导特性的材料。

传统的超导材料需要极低的温度才能发挥超导效应,而高温超导材料的出现使得超导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具有更大的潜力。

本文将重点介绍高温超导材料的性能表征方法以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性能表征是评估材料质量和性能的重要手段,对于高温超导材料也不例外。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性能表征方法:1. 临界温度(Tc)的测量:临界温度是指超导材料在一定外加条件下开始表现出超导性的温度。

常用的测量方法包括电阻和磁化率的测试。

电阻测试通过观察材料的电阻随温度变化的关系来确定临界温度。

磁化率测试则通过测量超导体在外磁场下的磁化强度来确定临界温度。

这两种方法都需要在严格的实验条件下进行,并结合其他物理性质的测量来获得准确的结果。

2. 超导电性能的测量:超导电性是高温超导材料最重要的性能之一。

通过测量材料的电阻、电流-电压关系、磁化率等性质可以得到超导材料的基本电性能参数,如超导电流密度、临界电场强度等。

这些参数对于超导材料在电力传输、储能等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 结构分析:高温超导材料的结构分析可以通过X射线衍射、电子扫描显微镜等方法进行。

这些方法可以确定材料的晶体结构、晶格参数以及缺陷等信息。

结构分析对于研究超导机制、改善材料性能以及制备新材料具有重要意义。

4. 磁场依赖性的测量:磁场对超导性能的影响是研究超导材料的重要方面之一。

通过测量材料在不同磁场下的超导电性能可以研究材料对磁场的响应以及磁场对电流的影响。

这种测量方法可以揭示材料的磁通钉扎和抗磁性等特性,有助于理解超导机制。

高温超导材料由于具有较高的临界温度和优越的超导性能,在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应用领域:1. 电力传输与储能:高温超导材料具有较高的超导电流密度和较高的临界电场强度,可以用于提高电力传输线路的传输能力和效率。

另外,高温超导材料也可以应用于超导磁体和超导能量储存设备,实现电能的高效储存和传输。

高温超导实验

高温超导实验

实验十六高温超导实验自1911年昂纳斯首先发现超导电性,开拓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以来,超导电性机制、超导的应用、探索更高温区的超导体这三大方向的课题一直是世界科学界努力追求的目标。

在随后年代里,有关超导理论以及超导的强电和弱电等方面的应用不断取得新进展。

但由于当时发现的超导体的临界温度很低(液氦温区),限制了超导的应用,所以寻找高温超导体是全世界科学家梦寐以求的奋斗目标。

1986年以来,探索高温超导材料的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世界各地相继发现了以钇钡铜氧(YBa2Cu3O)为代表的高临界温度(液氮温区)的氧化物超导体。

为了使同学们了解有关超导体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性质,我们引入了此试验。

通过本实验观测高温超导体的两个基本特性:零电阻效应和完全抗磁性。

实验目的1、了解高温超导材料的制备方法和检测与测试方法;2、通过实验观测,了解超导体的两个基本特性。

实验仪器低温恒温器、不锈钢杜瓦瓶、pz158型直流数字电压表、BW2型高温超导材料特性测试装置实验原理1、氧化物的制备方法块状的氧化物超导体的制备采用传统的陶瓷制备工艺。

这一传统的制备工艺的典型制作方法是:混均原材料、烧结、研磨、压饼(成型)、烧结、再研磨、成型、烧结、…。

这样制成的超导样品可供一般性的实验研究用。

本实验所用的超导体正是基于上述方法制得的。

首先,选用纯度为四个九的Y2O3、化学纯的BaCO3、和CuO经干燥处理后,按Y:Ba:Cu=1:2:3的原子数配比称量混合。

然后经过研磨混合后,盛在刚玉坩埚内置于管状电阻炉内在空气中煅烧12小时,煅烧温度为900℃,冷却后,取出原料。

在经研磨过筛后,用金属模具压制成行,然后将该样品坯放在刚玉板上再次放入电阻炉内进行烧结。

炉内放样品的温度950℃,连续烧结12小时。

随后将温度控制在730℃左右(即700℃<t<750℃)维持1.5小时。

最后切断电源,让样品随炉冷却。

在整个烧结和温度高于300℃的退火过程中,始终通以每分钟一升的氧气流。

高温超导实验报告

高温超导实验报告

高温超导实验报告高温超导实验报告引言:高温超导是一项引人注目的科学研究领域,其在能源传输、磁共振成像、电子器件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本实验旨在探索高温超导的特性和应用,并通过实验验证其超导性质。

一、实验背景超导现象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911年,当时荷兰物理学家海克·卡末林发现在低温下某些金属材料的电阻会突然消失。

然而,这些材料只在极低温下才能表现出超导性,限制了其应用范围。

直到1986年,高温超导材料的发现才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二、实验目的1. 研究高温超导材料的特性,包括临界温度、超导电流等。

2. 探索高温超导材料在能源传输、磁共振成像等领域的应用潜力。

三、实验原理高温超导的原理基于电子对的库伦相互作用和晶格振动。

在高温下,晶格振动增强了电子对的结合能,使其能够在较高温度下形成超导态。

四、实验步骤1. 准备高温超导材料样品,并确定其临界温度。

2. 制备超导电路,并将样品与电路连接。

3. 测量样品在不同温度下的电阻,以确定其临界温度。

4. 测量样品在超导态下的电流传输性能。

5. 研究样品在外加磁场下的超导性质。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样品的临界温度为XK,表明该材料在较高温度下仍能表现出超导性。

2. 样品在超导态下的电流传输性能良好,电阻几乎为零。

3. 样品在外加磁场下的超导性质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磁场强度增加会使超导电流减小。

六、实验讨论1. 高温超导材料的发现为超导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尤其是在能源传输领域。

2. 高温超导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仍面临一些挑战,如材料稳定性和制备成本等问题。

3. 进一步研究高温超导材料的特性和机制,有助于推动其应用的发展和改进。

七、实验结论本实验通过测量高温超导材料的电阻和电流传输性能,验证了其超导性质。

高温超导材料具有较高的临界温度和良好的电流传输性能,为其在能源传输、磁共振成像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潜力。

八、实验总结本实验通过对高温超导材料的研究,深入了解了其特性和应用潜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温超导体基本特性的测量
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昂尼斯(H.K.Onnes)发现,利用液氮把汞冷却到4.2K左右时,水银的电阻率突然有正常的剩余电阻率减小到接近零,以后在其它的一些物质中也发现了这一现象。

由于这些超导体的临界温度T C很低,人们称这些需在液氦温区运行的超导体为低温超导体。

1986年6月,贝德诺(J.G..Bednorz)和缪勒(K.A.Muler)发现金属氧化物Ba-La-Cu-o 材料具有超导电性,其超导起始转变温度为35K,在13K达到零电阻,这一发现时超导体的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随后美中科学家分别独立地发现了Y-Ba-Cu-O体系超导体,起始温度92K以上,在液氮温区,以后的十年间,还发现其他系超导体,常压下T C最高达133K,这些T C高于液氮温度的氧化物超导体称为高温超导体。

一、实验目的
1.(利用直流测量法)测量超导体的临界温度;
2.观察磁悬浮现象;
3.了解超导体的两个基本特性—零电阻和迈斯纳效应。

二、实验仪器
测量临界温度和阻值的成套仪器、迈斯纳效应成套仪器、计算机、CASSY传感器
三、实验原理
1.零电阻现象
处于绝对零度的理想的纯金属,其规则排列的原子(晶格)周期场中的电子的状态是完全确定的,因此电阻为零。

温度升高时,晶格原子的热振动会引起电子运动状态的变化,即电子的运动受到晶格的散射而出现电阻Ri。

然而,通常金属中总是含有杂质的,杂质对电子的散射会造成附加的电阻。

在温度很低时,例如在4.2K以下,晶格散射对电阻的贡献趋于零,这时的电阻完全由杂质散射所引起的,我们称之为剩余电阻Rr,它几乎与温度无关。

所以总电阻可以近似表达为
R=Ri(T)+Rr (1)
当温度下降到某一确定Tc(临界温度)时,物质的直流电阻率转变为零的现象被称为零电阻效应。

临界温度Tc是由物质自身的性质所确定参量。

如果样品结构规整且纯度非常高,在一定温度下,物质由常规电阻状态急剧的转变为零电阻状态,称之为超导态。

如果材料化学成分不纯或晶体结构不完整等因素的影响,超导材料由常规电阻状态转变为零电阻状态是在一定的温度间隔中发生的。

如图1,我们把温度下降过程中电阻温度曲线开始从直线偏离出的温度的温度称为起始转变温度。

我们将电阻缓慢地变化部分(常规电阻状态下)拟合成直线Ⅰ,将电阻急剧变化部分拟合成直线Ⅱ,直线Ⅰ与直线Ⅱ的交点所对应的电阻为正常态
电阻Rn,取Rc=Rn/2时所对应的温度称为超导体呈现超导态时的最高温度,即超导临界温度Tc。

从起始转变温度所对应的电阻开始,把电阻变化10%到90%所对应的温度区间定义为转变宽度,记为△Tc。

电阻完全降到零之初所对应的温度为完全转变温度。

△Tc的大小反映了超导材料品质的好坏,均匀单相的样品△Tc较窄,反之较宽。

图1. 超导体的电阻随温度转变示意图
2.迈斯纳效应
1937年,迈斯纳(W.Meissner)和奥森菲尔德(R.Ochsefeld)发现超导体的一个重要性质:物质由常导态过渡到超导状态时,处在超导状态体内磁感应强度为零,即不管超导体在常导态时的磁通状态如何,当样品进入超导状态后,磁通一定不能穿超导体。

他们对围绕球形导体单晶锡的磁场分布进行了实测,惊奇地发现:锡球过渡到超导态,锡球周围的磁场都突然发生变化,磁力线似乎一下子被排斥到超导体之外。

这种当金属变成超导体时磁力线自动排出金属体外,超导体内磁感应强度为零的现象,称为迈斯纳效应。

后来人们还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浅平的锡盘中,放入一个体积很小磁性很强的永久磁铁,然后把温度降低,使锡出现超导性。

这时可以看到,小磁铁竟然离开锡盘表面,飘然升起,与锡盘保持一定距离后,便悬空不动了。

这是由于超导体的完全抗磁性,使小磁铁的磁力线无法穿透超导体,磁场发生畸变,便产生了一个向上的浮力。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处于超导态的物体,外加磁场之所以无法穿透它的内部,是因为在超导体的表面感生一个无损耗的抗磁超导电流,这一电流产生的磁场,恰巧抵消了超导体内部的磁场。

这一发现非常有意义,在此之后,人们用迈斯纳效应来判别物质是否具有超导性。

3.超导临界参数
实验表明,在临界温度下,如果改变流过超导体的电流大小或者给超导体施加磁场且达到某一特定的值,超导体的超导态将会受到破坏,有转变为正常态。

也就是说超导体的超导现象不仅超取决于临界温度,而且取决于电流密度和磁场。

我们把材料的超导状态被外加磁场破坏而转入正常态,这种破坏超导态所需的最小磁场强度称为临界磁场,临界磁场时被昂尼斯在1914年从实验中发现的,用H c表示。

同样,使超导体恢复为正常态所需流过的最小电流称为临界电流Ic,所对应的电流密度称为临界电流密度j c。

超导态有三个临界条件:临界温度T c,临界磁场H c和临界电流密度,它们之间密切相关。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1.测量R-T曲线
(1)如图2连接线路,并打开计算机运行相应程序。

灌注液氮,注意掌握液氮的高度。

实验采用的四引线装置(四引线测量法减小甚至排除了引线和接触电阻对测量的影响,是国际上通用的标准测量方法),样品材料为块体YBa2Cu3O7-x,将连接好线路的超导材料YBa2Cu3O7-x放在泡沫盒中,然后让液氮缓慢浸没样品,观察电脑屏幕上图线的变化。

(2)测量电阻率随温度点变化。

根据R-T图线求出T c及△Tc
2.验证迈斯纳效应
将一块重量很轻磁场有比较大的磁铁置于YBa2Cu3O7-x超导材料之上,并放在泡沫盒中,然后让液氮缓慢浸没样品,观擦磁铁位置变化。

或先将超导材料降温到超导状态,再将磁铁置于超导材料之上,观擦磁铁位置变化。

五、思考题
1.为什么采用四引线法可避免引线电阻和接触电阻的影响?
2.用液氮制冷技术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3.零电阻常规导体遵从欧姆定律,它的磁性有什么特点?超导体的磁性又有什么特点?它是否是独立于零电阻性质的超导体的基本特性?
4.如果分别在降温和升温过程中测量超导转变曲线,结果将会怎样?为什么?
六、注意事项
1.在操作杜瓦瓶时和实验过程应戴上护眼镜,虽然氮气是完全无毒,再一个密闭的空间充入大量的氮气还是有害的,所以,应该在空气流通的环境下进行操作。

2.切忌不要用手直接靠近液氮和接触冰冻的东西,操作过程要戴上防护手套。

超导体的电阻率在一定的低温下突然消失,称作。

导体没有了电阻,电流流经超导体时就不发生热损耗,电流可以毫无阻力地在导线中流大的电流,从而产生超强磁场。

金属材料由于存在杂质和缺陷对电子运动的散射,在温度趋向绝对零度时,金属的电阻率将趋近一个定值,称为剩余电阻率。

液氦把汞冷却到4.2 K 左右时,水银的电阻率突然由正常的剩余电阻率值减少到接近零。

以后在其它的一些物质中也发现这一现象,这些物质包括有Nb 、Tc 、V 等金属元素,称为元素超导体,还有Nb3Ge 、Nb3Sn 、NbC0.3N0.7等合金或化合物,称为合金或化合物超导体。

这两类超导体也常称为常规超导体。

在绝对零度下的纯金属中,理想的完全规则排列的原子(晶格)周期场中的电子处于确定的状态,因此电阻为零。

温度升高时,晶格原子的热振动会引起电子运动状态的变化,即电子的运动受到晶格的散射而出现电阻Ri 。

理论计算表明,当 T >2/D Θ时,Ri ∝T ,其中D Θ为德拜温度。

实际上,金属中总是含有杂质的,杂质原子对电子的散射会造成附加的电阻。

在温度很低时,例如在4.2K 以下,晶格散射对电阻的贡献趋于零,这时的电阻几乎完全由杂志散射所造成,称为剩余电阻Rr ,它近似与温度无关。

当金属纯度很高时,总电阻可以近似表达成.)(Rr T Ri R +=在液氮温度以上,Rr T Ri >>)(,因此有)(T Ri R ≈。

例如,铜和铂的德拜温度D Θ分别为310K 和225K ,在63K 到室温的温度范围内,它们的电阻)(T Ri R ≈近似地正比于温度T 。

.然而,稍许精确的测量就会发现它们偏离线性关系,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铂的电阻温度关系如图5.1-2所示。

在液氮正常沸点到室温这一温度范围内,铂电阻温度计具有良好的线性电阻温度关系,可表示为B AT T R +=)(.或b aR R T +=)(其中A 、B 和a 、b 是不随温度变化的常量。

因此,根据我们所给出的铂电阻温度计在液氮正常沸点和冰点的电阻值,可以确定所用的铂电阻温度计的A 、B 或a 、b 的值,并由此可得到用铂电阻温度计测温时任一电阻所相应的温度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