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核算作业1(第1-2章)

合集下载

国民经济核算作业答案(一)(第一~二章).

国民经济核算作业答案(一)(第一~二章).

国民经济核算作业答案(一)(第一~二章)(一)单项选择题1、B;2、A;3、D;4、D;5、A;6、D;7、A;8、D;9、C;10、D;11、D;12、C;13、B、14;A;15、C;16、D;17、C(二)多项选择题1、ABCE;2、BCD;3、ABCDE;4、ABD;5、ABCD;6、ABD(三)名词解释1、常住单位,是指在一国或地区,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

2、经济流量和存量,经济流量是反映一定时期内所有经济活动变化的价值数量,包括生产、分配和再分配、变换、流通、使用,以及资产和负债、物量和物价的变化的价值量;经济存量是反映某一时点的资产和负债状况的价值量。

3、购买者价格,是指购买者购买单位产品应支付的市场价格。

4、生产,是指生产者利用土地、劳动、资本和管理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以及对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消耗,创造出新的货物和服务的过程。

5、中间消耗,是指生产单位在核算期内为获得总产出而转换或消耗的非耐用货物和服务的价值。

6、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四)简答题1、国民经济核算的目的是什么?答:(1)从总体上说,目的是对国民经济进行监测、分析、比较,为制定和分析政策及宏观调控管理服务;(2)从内容上说,是揭示运行系统的主要经济功能及相互联系;(3)从方法上说,是通过一系列规范概念、分类、核算原则、表现方式及逻辑关系,实现对运行系统的描述;(4)从发展上说,国民经济核算将是国家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简述三等价原则。

答:(1)是指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国民生产、国民(原始或可支配)收入、国民(最终)支出之间的总量平衡关系;(2)一国常住机构单位所生产的全部增加值总量,与经过初次分配再分配后的国民原始收入或国民可支配收入总量相等;(3)初次分配、再分配会改变机构单位之间的收入比例关系,但并不改变其价值总量。

国民经济核算学习指导各章练习题答案 2

国民经济核算学习指导各章练习题答案 2

国民经济核算学习指导各章练习题答案第一章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目前正在使用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A.SNA B.MPSC.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D.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2.我国国民经济产业部门分类,最综合的分类是()。

A.一次产业分类B.二次产业分类C.三次产业分类D.四次产业分类3.由劳动报酬、固定资本消耗、营业盈余和生产税净额确定的价格是()。

A.要素价格B.基本价格C.生产者价格D.购买者价格4.划分国内经济活动和国外经济活动的基本依据是()。

A.基层单位和机构单位B.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C.机构单位和机构部门D.基层单位和产业部门5.基层单位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了进行()确定的基本核算单位。

A.生产和收入分配核算B.生产核算和投入产出分析C.资金流量核算D.国际收支核算6.常住单位是指()。

A.在一个国家地理领土内的经济单位B.在一个国家经济领土内的经济单位C.在一国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D.在一国地理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7.以下产业不属于第三产业的是()A.交通运输业B.物资供销和仓储业C.科学研究事业D.畜牧业8.SNA采用的是()。

A.全面生产概念B.限制性生产概念C.物质生产概念D.宏观生产概念9.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一个基层单位可以包含一个机构单位B.一个基层单位能包含多个机构单位C.一个机构单位不可以包含任何基层单位D.一个机构单位可以包含多个基层单位10.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固定资本消耗作为()处理。

A.货物和服务交易B.分配交易C.金融交易D.内部交易11.反映国民经济生产的最终成果指标是(A )。

A.国内生产总值B.社会总产值C.国民生产总值D.国民收入12.国民经济账户体系主要是揭示()之间在生产、收入分配和消费、积累使用以及资产负债等方面的有机联系。

A.机构单位B.机构部门C.基层单位D.产业部门(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哪些产业包括在我国三次产业分类的第二产业类中()。

《国民经济核算》作业计算题参考答案

《国民经济核算》作业计算题参考答案

《国民经济核算》作业计算题参考答案第二章:生产总量核算P30-33第1题:(1)中间投入=总产出-国内生产总值=25663-11424=14239(亿元)(2)固定资产消耗=国内生产总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11424-5888-810-3533 =1193(亿元)(3)总投资=固定资产形成+库存增加=3803+507=4310(亿元)(4)总消费=国内生产总值-总投资-(出口-进口)-统计误差=11424-4310-(1571-1789)-(-4)=7336(亿元)根据以上计算的指标,编制国内生产总值账户。

第2题:(1)生产法:农业增加值=200-50=150亿元工业增加值=600-200=400亿元建筑业增加值=200-80=120亿元运输邮电业增加值=200-40=160亿元贸易及餐饮业增加值=200-60=140亿元其他营利性非物质生产部门增加值=200-40=160亿元其他非营利性非物质生产部门增加值=300+300×10%=330亿元国内生产总值(GDP)=150+400+120+160+140+160+330=1460(亿元)(2)收入法: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消耗+营业盈余=700+(200-120)+400+280=1460(亿元)(3)支出法:GDP=总消费+总投资+(出口-进口)=1000+640+(220-400)=1460(亿元)第3题:(1)国内生产总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消耗+营业盈余=472+(114-50)+96+282=914(亿元)(2)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折旧=914-96=818(亿元)第4题:(1)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总产出-中间投入=1200-700=500(亿元)(2)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消耗+营业盈余=300+40+60+100=500(亿元)(3)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总消费+总投资+(出口-进口)=300+210+(80-90)=500(亿元)第5题:本年度工业总产出=当年销售收入+当年库存变化+当年来料加工收入=25+[(10-16)+0+(11-8)]+5=27(万元)第6题:农业总产出=粮食总产出+其余农产品总产出+林产品总产出+森林培育费+畜产品总产出+畜牧存栏期初期末差额=103×1300+8.7+3+6+6+(17-15)=133925.7(万元)第7题:(1)中间消耗=生产成本-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小型工具支出=542-68-25+5 =454(万元)(2)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消耗=860-454=406(万元)第8题:(1)该金融部门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消耗=350-128=222(亿元)该金融部门营业盈余=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222-120-15-12=75(亿元)(2)金融部门生产账户第9(2)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固定资产折旧+自产自用=866.89+459.16+196.0+231.34=1753.39(亿元)(3)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492.04+381.20+192.64)+(22.30+111.89+333.76+171.23)+48.33=1753.39(亿元)第10题:(1)国内生产总值=总产出-中间消耗=9159-4381=4778(亿元)(2)净出口=国内生产总值-总消费-总投资=4778-3858-889=31(亿元)货物和服务进口总额=出口总额-净出口=1124-31=1093(3)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折旧=4778-589=4189(亿元)第三章:投入产出核算(五)计算题:5.02000100011111===X x a 2.0100020021212===X x a 2.050010031313===X x a 1.0200020012121===X x a 1.0100010022222===X x a 1.05005032323===X x a 1.0200020013131===X x a 1.0100010023232===X x a第四章: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第1题:(1)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非金融企业:1700亿元;金融机构:95亿元;政府:320亿元;居民:620亿元;为居民服务的非营利机构:3亿元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Σ各部门增加值=2738亿元 (2)营业盈余=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非金融企业:975;金融机构:35;政府:90;居民:510;为居民服务的非营利机构:1 (3)各机构部门综合收入形成账户:略第2题:(1)各部门财产收入净额分别为:非金融企业:(200-350)+(360-1150)-300+(20-100)=-1320亿元 金融机构:(500-400)+(1000-130)-10+(5-10)=955(亿元) 政府:(30-150)+0+0+(110-5)=-15(亿元) 居民:(200-50)+(800-130)+0+(30-20)=830(亿元)(2)国外自该国得到的财产收入净额=(-1320)+955+(-15)+830=450亿元第3题:(1)可支配收入=原始收入+经常转移收入-经常转移支出=50+〔(500+50+100)+250〕-300=650(亿元)(2第4题:(1)营业盈余=增加值-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180-60-(10-0.2)=110.2(亿元)(2=91.5(亿元)(3=91.5+0-(30+5+0.1)=56.4(亿元)第5题:该地区住户最终消费=购买消费品支出+文化生活服务支出+支付保姆工资+支付房租=100+30+18+8=156(万元)第6题:总储蓄额=可支配收入总额-消费总额=388-(212+156)=20(亿元) 储蓄净额=可支配收入净额-消费总额=358-(212+156)=-10(亿元)第7题:(1)根据公式:可支配收入净额=可支配收入总额-固定资产消耗,计算各部门及经济总体的可支配收入净额分别为:非金融公司:72;金融公司:33;政府:537;居民:1746;为居民服务的非营利机构:60;经济总体:2448 (2)计算各部门及经济总体的最终消费支出居民部门的最终消费支出=个人消费支出=1395+8+18+6+10+2+115+3=1557(亿元)政府部门:个人消费=105+125+75+35=340(亿元)公共消费=100+45+70+22=237(亿元)最终消费=个人消费+公共消费=340+237=577(亿元) 非营利机构的最终消费支出=个人消费支出=50亿元经济总体:个人消费支出=340+1557+50=1947(亿元)公共消费支出=237(亿元)最终消费=个人消费+公共消费=1947+237=2184(亿元)(3)根据公式:储蓄总额=可支配收入总额-最终消费支出,计算各部门及经济总体的储蓄总额分别为:非金融公司:277.5;金融公司:48;政府:5;居民:252;为居民服务的非营利机构:14.5;经济总体:597 (4)计算储蓄净额:储蓄净额=储蓄总额-固定资产消耗非金融公司:72;金融公司:33;政府:-40;居民:189;为居民服务的非营利机构:10;经济总体:264第8题:(1)国民可支配收入=900+2500+800=4200(亿元)居民最终消费=2500×70%=1750(亿元) 政府最终消费=800×90%=720(亿元)整个国民经济的消费率=%8.5842007201750=+整个国民经济的储蓄率=%2.414200)7201750(4200=+-(2)居民部门可支配收入=4200×50%=2100(亿元)政府部门可支配收入=4200×20%=840(亿元) 居民最终消费=2100×70%=1470(亿元) 政府最终消费=840×90%=756(亿元)整个国民经济的消费率=%5342007561470=+计算结果的变化说明收入的部门占有结构状况对经济整体的消费水平具有重要影响。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题目与答案)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题目与答案)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 1 (第一章—第三章)什么是增加值机构单位和产业部门如何计算增加值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从三种不同角度考察它,各自的内容是什么根据上述资料,计算我国"十五"时期粮食产量,国内生产值的年平均发展速度.说明:百度搜索“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就可以找到各年的数据答:(1)增加值是指一个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使用的转移价值之和。

机构单位增加值的核算方法有:生产法:机构单位增加值=机构单位总产出—机构单位中间投入收入法:机构单位增加值=机构单位(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产业部门增加值的核算方法:某产业部门增加值=该产业部门总产出—该产业部门中间消耗某产业部门增加值=该产业部门劳动者报酬+该产业部门固定资产折旧+该产业部门生产税净额+该产业部门营业盈余答:(2)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全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从生产的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国国内各部门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价值,也就各部门所生产创造的增加值的总和。

从收入分配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是由生产要素的收入构成的,也就各部门生产要素收入即劳动报酬和资本报酬相加之和。

从使用的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定时期内全社会的最终产品是被用于同期全社会的最终使用,积累和消费。

答:(3) ①、时期粮食产量的年平均发展速度(48401/46251)1/5×100%=100.91%②、国内生产值的年平均发展速度(182321/89404) 1/5×100%=115.31%2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包括哪些内容答:主要数据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及指数和构成,第三产业增加值及指数和构成,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及指数和构成,各地区资本形成总额及构成,各地区最终消费及构成,投入产出表和消耗系数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平衡表.从内容上看,包括生产的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可支配收入最终消费国民储蓄投资及资本形成金融资产和负债产业结构和消费水平以及国际经济往来的国际劳务国际投资国际资本和金融等内容.3. 如何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及三种计算方法各有什么特点?列举近两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的排名。

国民经济核算综合练习

国民经济核算综合练习

国民经济核算综合练习(一)1.已知某部门有关资产变化以及负债和净值变化资料如下:该部门可支配收入为960亿元;固定资本形成总额980亿元;存货增加370亿元;总储蓄960亿元;资本转移收入45亿元;资本转移支出9亿元;其他非金融资产获得减处置为0。

(假设不存在统计误差)要求:(1)计算该部门的资本形成总额、资本转移收入净额和资金余缺;(2)编制该部门的资本帐户;(3)计算该部门的储蓄率和投资率,并判断该部门属于企业部门还是住户部门。

答:(1)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980+370=1350(亿元)资本转移收入净额=资本转移收入-资本转移支出=45-9=36(亿元)资金余缺=总储蓄+资本转移收入净额-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其他非金融资产获得减处置=960+36-1350-0=-354(亿元)(2)使用金额来源金额1.资本形成总额1350 1.总储蓄960⑴固定资本形成总额980 2.资本转移收入净额36⑵存货增加370 ⑴资本转移收入452.其他非金融资产获得减处置0 ⑵减:资本转移支出94.资金余缺-354合计996 合计996 (3)储蓄率=总储蓄/ 可支配总收入=960/960=100%投资率=非金融投资总额/可支配总收入=1350/960=140.6%该部门的资金余缺值为负,即从其他部门借入资金,并且投资率超过100%,据此可以判定该部门为企业部门。

说明:计算该题需要熟悉资本形成总额等项目的计算公式,需要熟记资本帐户的基本结构,同时对于各机构部门的资金余缺状况有所了结。

2、某期住户部门可支配收入为6800亿元,当期用于最终消费支出3500亿元,资本形成总额1700亿元,无资本转移收支,银行存款780亿元,购买股票230亿元,购买债券260亿元,购买保险450亿元。

(假设不存在统计误差)(1)计算住户部门的资金余缺(2)计算住户部门的金融负债解:(1)总储蓄=可支配收入-最终消费支出=6800-3500=3300(亿元)资金余缺=总储蓄+资本转移收入净额-资本形成总额=3300-1700=1600(亿元)(2)住户部门金融资产总额=780+230+260+450=1720(亿元)住户部门金融负债总额=金融资产总额-资金余缺=1720-1600=120(亿元)3、报告期某国金融帐户如下所示使用金额来源金额1.通货110 1.通货1202.存款1600 2.存款15003.贷款1400 3.贷款12004.证券(不含股票)400 4.证券(不含股票)4005.股票及其他股权150 5.股票及其他股权2106.保险准备金130 6.保险准备金1307.其他金融资产-150 7.其他负债-1508.国外直接投资7 8.国外直接投资3189.其他对外债权250 9.其他对外债务12610.储备资产87 10.国际收支净误差与遗漏-105小计3749 11.资金余缺235合计3984 合计3984 根据以上帐户计算该国的国内金融资产和国内金融负债。

国民经济核算综合练习1

国民经济核算综合练习1

国民经济核算综合练习12020年5月19日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差不多理论一、单项选择题1、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最终成果的统计指标是()。

A、国内生产总值B、社会总产值C、国民总收入D、社会最终产品2.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划分国内经济活动和国外经济活动的差不多依据是()。

基层单位和机构单位常住单位和专门住单位机构单位和机构部门D、基层单位和产业部门3.一个国家的经济领土,()在国外的领土飞地。

A、包括B、不包括C、能够包括也能够不包括D、以上都对4.有权拥有资产和承担负债,能够独立从事经济活动和与其它实体进行交易的经济实体称为()。

A、常住单位B、专门住单位C、基层单位D、机构单位5.常住单位是指()。

A、在一个国家地理领土内的经济单位B、在一个国家经济领土内的经济单位C、在一国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D、在一国地理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6.机构单位能够分为两类()。

A、基层单位和机构单位B、住户和法人单位C、机构单位和机构部门D、基层单位和产业部门7.常住单位定义中的经济领土不包括()。

A.领土、领海、领空B.具有海底开采管辖权的大陆架C.驻外使馆和领馆用地D.国外驻该国的使馆和领馆用地8.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属于()。

A.第一产业B.第二产业C.第三产业D.前者属于第二产业,后者属于第三产业9.在国民经济核算中,机构单位按照经济活动的市场特点可分为()。

A.住户和法人单位B.营利性机构单位和非营利性机构单位C.常住机构单位和专门住机构单位D.基层单位和产业部门10.国民经济基层单位按照生产产品或服务的同质性分类形成()。

A.机构部门B.产业部门C.行业部门D.综合部门11.某公司的主营业务是为社会各界提供咨询服务,该公司属于()。

A、第一产业B、第二产业C、第三产业D、按照咨询的内容来确定产业12.保险公司属于()。

A、非金融企业部门B、金融机构部门C、政府部门D、住户部门13.在收入分配时期,反映国民经济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结果总量特点的指标是()。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参考答案(第一章—第五章) 1.根据历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填写表中数据并回答问题(1)什么是增加值机构单位和产业部门如何计算增加值(2)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从三种不同角度考察它,各自的内容是什么(3)根据上述资料,计算我国"十五"时期粮食产量,国内生产值的年平均发展速度.答:(1)增加值就是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后的差额,反映一定时期内各生产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每个部门的增加值是该部门所有生产单位增加值之和,各部门的增加值之和为国内生产总值.机构单位增加值是指一个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使用的转移价值.机构单位增加值说明一个机构单位对于社会的贡献程度,数值越大对社会的贡献越多,也就是为社会创造的价值越大.机构单位计算增加值的方法有生产法和收入法.机构单位增加值=机构单位总产出-机构单位中间投入(生产法)机构单位增加值=机构单位[劳动报酬十固定资产折旧十生产税净额(生产税-补贴)+营业盈余]产业部门增加值是反映生产净成果,体现生产过程的附加价值,并作为收入分配的起点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及最终产品的计算依据.产业部门计算增加值的方法有生产法和分配法.1.产业部门增加值的生产法核算.某产业部门增加值=该产业部门总产出–该产业部门中间消耗=∑该产业的基层单位总产出–∑该产业的基层单位中间消耗2.产业部门增加值的分配法(收入法)核算.某产业部门增加值=该产业部门劳动报酬+该产业部门固定资产折旧+该产业生产税净额+该产业部门营业盈余答:(2)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全部生产部位所进行生产创造的增加值的全部或总量,表示生产活动的总规模或生产成果的总水平.是为了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生产活动成果而设计的统计指标或经济变量.英文简称为GDP.三个角度理解1 生产过程或生产成果价值总量.2 社会最终使用的产品或服务价值总量.3 生产过程结果的收入分配的收入总量.国内生产总值实际上是最终产品的总流量在生产,分配和使用三个阶段分别以产品,收入和支出体现出来的总量指标.所以,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相对应地也就有三种方法:生产法,分配法(收入法),支出法(最终产品法).1.生产法.从生产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具体计算是在计算出部门增加值的基础上,将所有部门的增加值相加即得国内生产总值.用公式表示为:国内生产总值=∑各部门的增加值=各产业部门(机构部门)总产出-各产业部门(机构部门)中间消耗2.收入法.从增加值的初次分配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具体工程包括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及营业盈余.把所有产业部门(机构部门)的上述工程加总起来,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用公式表达为:国内生产总值=劳动者报酬十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3.支出法.从最终产品的使用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国在一定时期生产的最终产品可用于以下方面:被国内常住单位使用,包括用于消费和投资。

《国民经济核算》作业 1参考答案

《国民经济核算》作业 1参考答案

《国民经济核算》作业 1参考答案(第一~三章)一、简答题1.根据历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填写表中数据并回答问题:(1)什么是增加值?机构单位和产业部门如何计算增加值?答: 增加值是指一个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使用的转移价值之和。

机构单位增加值的核算方法有:生产法:机构单位增加值=机构单位总产出—机构单位中间投入收入法:机构单位增加值=机构单位(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产业部门增加值的核算方法:某产业部门增加值=该产业部门总产出—该产业部门中间消耗某产业部门增加值=该产业部门劳动者报酬+该产业部门固定资产折旧+该产业部门生产税净额+该产业部门营业盈余(2)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从三种不同角度考察它,各自的内容是什么?答: 国内生产总值是为了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生产活动成果而设计的统计指标或经济变量。

英文简称为GDP。

国内生产总值所核算的最终产品,从实物构成看包括三部分:用于最终消费的消费品及服务;用于总积累的生产资料,包括用于替换固定资产磨损部分的生产资料;净出口的货物及服务。

国内生产总值不仅体现为所有社会最终产品的完全价值(C+V+M)之和,从价值构成看,它还体现为参加社会最终产品生产的所有单位的新创造价值和固定资本消耗费用之和,既增加值之和。

国内生产总值实际上是最终产品的总流量在生产、分配和使用三个阶段分别以产品、收入和支出体现出来的总量指标。

所以,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相对应地也就有三种方法:生产法、分配法(收入法)、支出法(最终产品法)。

1.生产法。

从生产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

具体计算是在计算出部门增加值的基础上,将所有部门的增加值相加即得国内生产总值。

用公式表示为:国内生产总值=∑各部门的增加值=各产业部门(机构部门)总产出-各产业部门(机构部门)中间消耗2.收入法。

从增加值的初次分配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

具体项目包括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及营业盈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民经济核算作业1(第1-2章)
第一章总论
一、单项选择
1、国民经济核算是对( D )所进行的系统定量描述。

A.物质生产活动
B.非物质生产活动
C.社会经济活动
D.国民经济活动总体
2、下列属于我国常住单位的是(A)
A.外商投资企业
B.外国领事馆
C.季节性来华务工人员
D.外国机构在中国的临时办事处
3、(C)是反映生产过程中各产业相互之间的生产与使用关系,对产业部门之间的货物服务流量做了详细的描述。

A.国民收入与生产核算
B.资金流量核算
C.投入产出核算
D.资产负债核算
4、能够独立拥有资产、承担负债、从事经济活动并与其他单位进行交易的是( C )
A.产业活动单位
B.产业部门
C.机构单位
D.机构部门
5、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首要环节是(A )
A.生产
B.分配
C.交换
D.使用
二、多项选择
1、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特点是
(ABCDE )
A.以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
B.以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
C.引入工商企业会计的复式记账原理
D.以一国经济总体为核算对象
E.提供一套完整的数据体系
2、国民经济核算与工商企业会计的关系表现为(ACDE )
A.国民经济核算运用了工商企业会计的账户形式
B.二者在核算方法及核算原则上一致
C.国民经济核算数据主要来源于工商企业会计核算
D.二者的核算对象的目的不同
E.国民经济核算引入了工商企业会计的复式记账法
3、下列企业和单位中,属于中国经济领土范围内的常住单位的是(BCD )
A.美国驻华领事馆
B.中国驻纽约领事馆
C.在非洲某国执行为期三个月维和任务的中国工兵小分队
D.上海一家中日合资企业
E.我国某上调公司在美国新收购的一家能源企业
4、由国民经济核算对象可知,国民经济的要素包括(ACE)
A.一国经济领土的范围
B.一国地理领土的范围
C.国民经济中的各经济单位
D.国民经济中的各产业单位
E.各经济单位所从事的各种经济活动
5、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中的机构部门包括(ABCDE)
A.金融机构部门
B.非金融企业部门
C.政府部门
D.住户部门
E.为住户服务的私人非营利机构部门
三、简答题
1、简述国民经济核算的性质和功能。

答:国民经济核算是按照一套既定概念方法对一个国民经济总体(通常指一个国家)所进行的系统定量描述。

采用统一的货币计量单位.借鉴来自工商企业会计的复式记录方法.运用相互有机
联系的账户和平衡表
功能:1.对国民经济总体在一段时期内的状况进行系统的宏观核算
2.通过核算,提供一套系统的数据来显示国民经济过程及其成果
3.为监测、分析和评估经济运行提供动态连续的数据信息
2、简述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框架。

答: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基本核算表、国民经济账户和附属表三部分构成。

其中,基本表和国民经济账户是核心部分,附属表是对核心部分的补充。

基本表包括国内生产总值表、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表和资产负债表,其中前四部分是关于经济流量的核算,反映核算期当期实际发生的经济活动总量,最后部分是关于存量的核算,反映在特定核算时点上一国或一部分所拥有的经济资产总量。

国民经济账户包括经济总体账户、国内机构部门账户和国外部门账户。

其中,机构部门账户是在部门层次设置账户反映其生产、收入分配及
支出、投资、金融活动以及资产负债状况;经济总体账户是在经济总体意义上设置的,是各机构部门对应账户的汇总;国外账户立足非常住单位设置账户,反映与该国常住单位之间的经济交易以及所累积形成的存量。

附属表包括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和人口与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把核算对象从经济活动延伸到了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是对国民经济核算基本核算内容的重要补充。

第二章国内生产总值核算
一、单项选择
1、从理论上说,下列不属于生产核算范围的是( C )
A.企业自制设备
B.住户自有住房服务
C.家务活动
D.毒品生产
2、苏州某外商企业在杭州开了一家分公司从事服装生产,根据生产核算的原则,该分公司实现的增加值应计入( B )的地区生产总值。

A.苏州 B.杭州 C.国外 D.苏州兼杭州
3、在国民经济范围内,布料是中间产品,这一命题( D )
A.总是对的
B.总是错的
C.对于企业来说是对的
D.当企业用作当期生产原材料时才能成立
4、农业总产出的计算方法是(B )
A.农户法
B.产品法
C.收入法
D.使用法
5、支出法计算GDP时宜采用的价格是( B )
A.生产者价格
B.购买者价格
C.基本价格
D.成本价格
二、多项选择
1、对生产者进行分类,有利于观察分析经济生产结构,具体体现在(ABCDE )
A.进行产业分类为产业结构分析提供前提
B.进行产业分类可以衍生出投入产出核算的框架
C.进行机构部门分类可以观察生产的机构部门,还可以反映经济组织结构特征
D.机构部门分类为收入分配核算、资产负债核算等提供了起点
E.按参与市场的性质分类有利于观察分析经济生产的市场化程度
2、下列关于总产出表述中正确的有(ABDE )
A.总产出既包括货物产出,也包括服务产出
B.一般不用总产出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是因为中间产品存在重复计算问题
C.工业总产出的核算一般采用“产品法”
D.在我国,对于生产周期较长、跨越几个核算
期的农产品,一般在未成熟时不对其进行产出核算
E.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普通高
校普遍采用收费制,大学生交纳的学费内在地构成了高校总产出的一部分
3、下列关于固定资本形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有(ABCE )
A.固定资本形成是指用于固定资产积累的最终产品价值
B.固定资本形成=当前获得的现有资产和新资产-当前处置的现有资产
C.固定资本形成和存货变化共同构成最终产品使用的一个主要部分
D.在我国,对于超过一年才能建成的固定资产,一般到建成后才记为固定资本形成
E.我国地质勘探队员的勘探费用应计入当期
的固定资本形成
4、增加值(CDE )
A.由V+M构成
B.由C+V+M构成
C.由C1+V+M构成
D.反映整个国民经济生产的总成果
E.反映各单位运用各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生产活动净成果
5、增加值的核算方法(AB )
A.生产法
B.收入法
C.产品法
D.工厂法
E.使用法
三、简答题
1、简述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基本思路。

答:.一方面各产业部门增加值加总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包括生产法和收入法。

另一方面通过最终产品的使用去向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即所谓的支出法。

2、中间投入核算如何与总产出核算保持一致?答:1.作为中间投入的货物和服务都是非耐用性货物与服务,它们将一次性地或短期地运用与生
产过程,其价值随之转移到产品价值之中。

因此,不能把作为固定资产使用的耐用性货物消耗计入中间投入。

2.中间投入要在其进入实际生产过程的时间予以记录,核算的是当期消耗使用额而不算当期购买额。

对服务来说,购买额就是使用额;但对货物来说,购买额可能不等于使用额,其间差异表现为原材料储备存货变动额。

3.要注意中间投入和劳动报酬之间的区别。

其他单位提供的服务,已经作为其他单位的产出,使用这些服务的费用就是中间投入;但针对本单位雇员的支付则要作为劳动者报酬。

生产单位向雇员提供的货物与服务,如果是生产活动所必需的,应该作为中间投入;如果属于为雇员直接满足自身需、由雇员自主使用,则应该作为实物性劳动报酬。

4.中间投入核算要与总产出核算保持一致处理,以保证正确核算增加值。

5.理论上中间投入应该采用当期价格估价。

由于核算中常常会涉及原材料存货资料,后者一般采用历史成本计价,这就需要针对价格变化进行估价调整。

四、计算题
1、某地区某年国民经济有关统计资料如下:(1)总产出1200亿元;
(2)中间投入700亿元;
(3)固定资产折旧60亿元;
(4)劳动者报酬300亿元;
(5)生产税50亿元,生产补贴10亿元;(6)营业盈余100亿元;
(7)总消费300亿元;
(8)资本形成总额210亿元;
(9)出口80亿元;
(10)进口90亿元。

根据上述资料,试采用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分别计算该地区当年的地区生产总值。

答:1.生产法:生产总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1200-700
=500亿元
2.收入法:生产总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本消耗+营业盈余
=300+50-10+60+100
=500亿元
3.支出法:生产总值=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
+出口国外
=300+210+80-90
=500亿元
2、利用下列数据,用生产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答:GDP=12719*(1-36.8%)+51892.4*(1-72.67%)+7274.4*(1-72.2%)+2527*(1-22.3%)+3766*(1-47.5%)+3749.2*(1-27.4%)+3752*(1-27.4%)=33629.38432亿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