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客家名人故事
名人故事——林丹:直到世界尽头

名人故事——林丹:直到世界尽头林丹,客家人,奥运冠军,有“超级丹”之美誉,中校军衔。
中国男子羽毛球队单打运动员。
9岁进福建体校,12岁进入福州八一体工队,教练是何国权,18岁进入国家队,教练是伍佰强、汤仙虎、钟波、李志峰。
2002年8月,不满19岁的林丹登上国际羽联排名第一的位置。
2022年获奥运冠军。
2022年获广州亚运会男单冠军。
尽管伦敦奥运会结束了,但8月5日奥运会上林丹和李宗伟那场羽毛球决赛还是历历在目。
林丹让我们揪心了一个多小时,在那一个多小时里,我们为他紧张,为他着急,怕他失误,怕他心急,怕他压力太大。
可是他就是那么的给力,在这场较量中笑到了最后。
从2004年的“林一轮”,到2022年的夺冠,再到2022年的卫冕,他一次又一次书写了属于他的传奇。
在我我买到了这本林丹的自传《直到世界尽头》,我想知道这个内心强大的“超级丹”的心路历程和人生感悟。
从小到大,林丹就不是老师喜欢的“三好学生”。
但是,他拥有无比强大的正能量。
当“篮球飞人”乔丹在中国影响力如日中天时,林丹以无比认真的口气对母亲说:“没关系,美国有乔丹,中国有林丹。
”我相信,一个七八岁大的孩子,不是谁都这样的“狂妄”。
那个时候,小小年纪的林丹就显示出了不肯服输、自尊心强的劲头。
当时的训练项目中,唯一让林丹害怕的就是压腿。
刚开始的时候,小孩子的韧带没拉开,腿压不下去,教练就帮他压,小林丹疼得直哭,边哭边压,回家后,妈妈还要帮他继续压。
可是,不管再怎么疼,妈妈也从来没有听他说过不想去练了。
周末的时候,训练队要长跑,绕着上杭县城跑两圈,至少也有几千米,林丹是队里年纪最小的,他跑不到前面去,就死死跟着大一点的队员跑,一定要跑完全程。
我很早就开始关注林丹,那个时候他有个称号“林一轮”,老是在重要比赛中被别人一轮就淘汰。
就是在这样的困境下,林丹也从来没有想过放弃。
每个星期,非常疼爱外孙的外婆都去体校看林丹,鼓励他坚持下去,坚信他会成为一个伟大的运动员。
客家名人故事何质彬的航天梦

客家名人故事何质彬的航天梦
大家有听说过何质彬吗?知道他有什么样的故事吗?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客家名人故事何质彬的航天梦,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何质彬,1939年出生于广东省兴宁市永和镇,1962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
毕业后,何质彬被分派到中国科学院参与原子弹专案的研发。
当时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不仅吃饭经常吃不饱,工作环境也很恶劣:苏联援建的研究所是在废墟里建起来的,连接工作区和宿舍区的道路没有硬化,西北风一刮就黄沙滚滚,每次上下班都灌了满嘴的沙,眼睛也睁不开,鼻子里也都是土。
但是,年轻的大学生们凭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带着一种哪怕再困难都要把专案攻下来的决心,通过运用当时水准较低的电子模拟电脑,整理出了大量的基础数据,为专家们进行技术选择、方案论证和参数审计提供了详实的参考资料。
谈起这段经歷,何质彬认为,是儿时的能吃苦历练出后来的不怕
苦:
我吃的苦我认为比当代的同龄人要多,当时家里比较穷,要是讲起来是有很多故事的。
我初中是在永和中学读,早上五六点就要起床,走三里路去上课,上完一节课后再回家吃早餐,又三里路,吃完早餐又赶回学校上课,中午再回家吃午饭,午饭过后又回学校直到下午放学,就这样每天六趟。
后来初中毕业考高中,三百多个毕业生就考上十个左右,我考进坭陂中学,那就是三十里路了。
三十里路就是星期天背着米袋子,饭盒里装着咸菜,吃一个星期的量,就这样走路去学校,一直到星期六才能回家,挺艰辛的。
所幸,在读书的时候没有辜负父母和大家的期望,1956年,从高中生当中发展党员,我第一批就入党了,这个对我来说鼓励很大,也是我人生观的改变,虽然当时认识不是很深,但是“为人类贡献一切”这个愿望这个人生观,就是那时候建立的。
1。
跟随孙中山的七位丘氏客家卫士

跟随孙中山的七位丘氏客家卫士作者:暂无来源:《读报参考》 2014年第28期在广州市中山纪念堂背后,树立着《孙先生读书治事处纪念碑》,碑后镶了一块1930年6月16日勒石的《抗逆卫士题名碑记》。
此碑记述了陈炯明叛乱,总统府卫士奋勇抗敌,力保孙中山先生脱险的事迹。
在这62名卫士的名单中,丘堪、丘炳权是阳山县新圩区石角乡(今阳山县七拱镇石角塘村)的客家人。
后经丘堪的推荐,其堂兄弟丘有、丘时、丘士发、丘习轩、丘玉亭等也成为孙中山的卫士。
丘氏一门共有7位“总统卫士”,这在中国乃至全世界恐怕都是罕见的。
那么,这7位丘氏客家卫士和孙中山、宋庆龄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他们最后结局如何呢?叔父推荐丘玉如本名丘习琚(1881—1959),广东阳山县七拱镇石角塘村人,少有大志,20世纪初远赴马来西亚谋生,并攒下了不少财富。
1907年前后,他在南洋结识了同盟会南洋支部负责人邓泽如。
受到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向邓泽如捐赠了大量金钱,赞助孙中山革命事业。
这一次的结识,彻底改变了丘氏家族的命运,丘家也由此与孙中山、宋庆龄等结下不解之缘。
随后不久,丘玉如加入同盟会,推行三民主义学说,并任交际兼筹饷员,筹集革命活动经费。
1919年回国之后,在广州任国民党支部庶务干事。
1912年元月,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1920年,陈炯明成功击退盘踞广州一带的桂、滇系军阀,请孙中山重回广州。
次年,广州非常国会取消军政府,选孙中山为大总统,开始第二次护法运动。
当丘玉如获悉孙中山大元帅府创建卫士队急需人才时,他想到了族中侄辈丘堪等人。
丘堪(1893—1973),原名士堪。
他虽一直在家务农,却满怀大志忧天下。
他为人聪悟,性格豪爽,文武双全。
少年时就读于家族所办私塾,后到马来西亚留学,通晓英文、法文,也会开汽车和轮船,并向奇人习得一身好功夫。
在叔父丘玉如的推荐下,他与堂兄弟丘炳权成为孙中山的贴身卫士。
文武双全的丘堪可以和孙中山不同时期的警卫相媲美。
经典客家故事ppt课件

政府应加大对客家文化保护的支持力度,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客 家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总结词
客家人是中国南方汉族的一个分支,历史上经历了多次迁徙。
详细描述
客家人是汉族的一支,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江西、湖南等地。他们的祖先 多来自中原地区,因战乱和自然灾害而多次迁徙。在迁徙过程中,客家人形成 了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化和传统。
客家人的生活故事
总结词
客家人的生活方式和习俗独具特色,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的坚守。
、送聘礼、迎亲等环节,体现了对婚姻的尊重和对家庭的重视。
02 03
婚俗特点
客家人的婚嫁习俗注重家庭观念和亲情,强调夫妻之间的相互尊重和信 任。在婚礼上,新郎新娘要拜堂、喝交杯酒、互换戒指等,寓意着夫妻 之间的相互承诺和恩爱。
婚俗传承
随着时代的变迁,客家人的婚嫁习俗也在不断演变和创新。然而,一些 传统的习俗和礼仪仍然被保留下来,成为了客家人独特的文化符号。
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文化作为地区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客家文化可以提升地区形象,吸引客和投 资,促进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如何保护和传承客家文化
加强教育引导
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多种途径,加强对客家文 化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对客家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鼓励传承与创新
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鼓励客家人进行创新和发展,使客家文 化更加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客家人注重家庭聚餐,认为饮食是一 种家庭凝聚力的体现。在客家人的饮 食文化中,孝敬长辈、待客之道也是 非常重要的。
特色菜品
梅菜扣肉、盐焗鸡、酿豆腐等是客家 菜的代表,其中梅菜扣肉以其醇厚的 口感和独特的制作工艺深受人们喜爱 。
华商名人堂 l 叶荣焕:一个故事的启发

荣业行总部华商名人堂|英国最大华人企业领航人叶焕荣人物简介叶焕荣,客家人,1940年出生于东莞市塘厦镇。
英国叶氏兄弟企业主席、荣业行董事长,英国华商首富。
1970年,叶焕荣三兄弟在英国伯明翰创办荣业行,是第一个进入英国富豪排行榜的华人,也是英国华人中的传奇人物。
在2010年获得女王授予的“大英帝国士官勋章”(OBE)。
《一个故事启发他从洗碗工做成英国华人首富》在英国最主要的三大城市伦敦、伯明翰、曼彻斯特,你都会看到一组红瓦琉璃飞檐的中华文化建筑群,它不是唐人街,而是由英国最大华人企业创办的“荣业行商业中心”。
提到荣业行,在英国华人界可谓家喻户晓。
从1969年创业至今,荣业行已成为欧洲华人超市中绝对的大哥大。
一、用10英镑开启旅英创业之路叶焕荣生于广东,在东莞度过童年,后因家族财产尽失,举家迁移香港,在港完成学业。
1959年,叶焕荣身揣10英镑来到英国,像所有背井离乡梦想淘金的年轻人一样,从最底层的杂工开始自己的创业。
依靠在中餐馆的酒吧台后面做洗杯工和每日十几小时天日不见的劳作积累创业的经验和资本,到23岁时,与友人合资创立了第一间中餐馆。
在整日整日的忙碌中,一篇有关希尔顿的文章启发了他。
一战后,希尔顿想买下一家美国得克萨斯州的银行,但卖家不断抬高价格,没有成功。
沮丧失意的希尔顿住进了当地的一家旅店,反省自己的选择,不料,却发现旅店客满,人们都睡在大堂里。
于是,转身买下了这家旅店,从此,便在酒店业的发展道路上“一直走下去了”。
这个故事激起了叶焕荣的共鸣。
当时的他,尚未结婚,对餐馆繁杂无味的生活比较厌倦,就决心为中餐馆供货,而不是经营餐馆,因为他知道,前者比后者更能赚钱。
1969年,叶焕荣与弟弟叶吉荣联手,在伯明翰开了首家中式杂货店。
生意迅即得到扩展,到20世纪80年代末,即已发展成了英国最大的华人企业。
二、成功源自智慧和一点运气忆及自己的创业道路时,叶焕荣总是开玩笑地说,他的家族虽然没有留给他什么财产,但是遗传给了他做生意的细胞和头脑。
客家往事(三篇)

创作评谭□温燕霞客家往事红丝线红丝线、绣鞋头,绣只鸟儿成双对,绣只鸳鸯水里游,绣只荷包跟郎走啊,绣根腰带把郎锁,绣块头帕遮风雨啊,绣件衣衫把妹嫁,绣个百年好合贴上门啊,绣个子子孙孙喜盈盈。
奶奶的歌声穿过夏夜懊热、浓稠的夜色,顽强地从记忆的隙缝里飘来,袅袅的在我眼前颤动。
我眼前一亮,似乎看见三十多年前的那盏油灯“噗”地爆出粗壮的灯花,奶奶瘦小的身影倏地占据了整面墙,浅浅地黑出几分奇异。
当奶奶坐在嘎吱嘎吱响的竹椅上,端着竹绷,扬起手腕,熟练而又优雅地穿针引线时,那纤细如发的红丝线竟在灯光下膨大成麻束。
它们随着奶奶的动作舒卷变幻,仿佛一个奇异的生命体,把那堵石灰已经剥落的墙面装点得婀娜多姿。
儿时,坐在竹椅上看奶奶绣花、做鞋、打套底是我每晚至大的乐趣。
奶奶的女红全村闻名,她纳的鞋底针脚密实,像坚硬的云片糕,不怕水浸,上脚后四五年磨不烂;她绣的花朵栩栩如生,仿佛见了阳光、沾了露水就会张开叶片、舒展花瓣;她做的衣裤合身、熨帖,技艺堪比裁缝。
奶奶还会搓麻绳,打草鞋,织葛布、麻布,奶奶……作为一个客家女人,奶奶掌握了诸多劳动技能,让懂事后的我羡慕不已。
其中,我最羡慕的是奶奶的绣工。
绣花是项精细活,需有闲时和闲心。
对于那时的奶奶而言,晚上也许是闲时,但她年近六旬,眼力不济,虽说有老花镜,可油灯昏暗,这“闲时”也因此大打折扣,而“闲心”在奶奶身上难得一见。
自1945年公爹去世后,守寡的奶奶独自拉扯大了父亲和姑姑,然后又帮着母亲养育我和弟弟,一直忙忙碌碌,难得有份闲适。
然而,闲时不多、闲心全无的奶奶却在粗放中完成了细致的绣花活计,且“作品”生动、精美得令人赞叹。
用邻居的话来说,奶奶的手指是“老天爷用砂纸磨过的———溜滑”(灵活)。
这质朴的语言其实是种至高的评价,奶奶听了,脸上偶尔会闪过几许得意之色。
说也怪,那时奶奶绣花的技术并没有打动我,让我念念不忘的是那些红的绿的黄的蓝的紫的丝线。
我喜欢它们的柔细、软适,还有那份湿润的色泽、光彩。
客家红顶商人张弼士

客家红顶商人张弼士客家红顶商人张弼士客家有你·2015-07-21 07:11 张弼士(1840-1916年),客家人,张裕葡萄酒创始人。
1840年生于广东潮州府大埔县(现梅州市大埔县)。
张弼士16岁渡海到印尼的雅加达(原称荷属东印度巴达维亚),曾当过帮工,开过商行,采过锡矿,成为当时海外华侨中首屈一指的巨富。
张弼士故居,屋内有18个厅,13个天井,99个房间,建筑工艺精致,绘雕并齐,结构严谨,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841—1916年),1841年生于广东潮州府大埔县(现梅州市大埔县,大埔县自古到今一直是纯客家地区所谓“潮州九县,大埔无福,澄海无客”这是潮州谚语,张弼士则属于广义上的“潮州客家商人”)。
16岁渡海到印尼的雅加达(原称荷属东印度巴达维亚),曾当过帮工,开过商行,采过锡矿,成为当时海外华侨中首屈一指的巨富。
从此,他亦商亦官,走上仕途。
先后任清廷驻槟榔屿领事、新加坡总领事等职。
为了振兴祖国工业,他先后投资兴办粤汉铁路、广三铁路等,并创办山东烟台张裕酿酒公司。
1898年间,他集资在巴城、亚齐办了两家远洋航运公司。
此外他亦在山东烟台、青岛等地修建潮州会馆等。
人生经历折张弼士,祖籍潮州府大埔县(梅州市大埔县),18岁时只身闯荡南洋。
他聪慧机敏,遇事能屈能伸,能发能收,善于权变,对人仁义宽容,常得天时人和,事业为此获得惊人的成功。
在他鼎盛时期,资本达800万荷兰盾,号称亿万富翁。
清同治十年(1871年),张弼士应邀参加在雅加达法国领事馆的一个酒会,所品饮的法兰西上等葡萄酒,其香习习,其味绵绵,的确让人不忍释杯。
席间,法领事不经意间叙述了烟台等地漫山遍野的野葡萄,以此葡萄酿造的葡萄酒别具特色。
说者或许无意,听者却是有心。
自此,在张弼士的心中产生建立葡萄酒公司的念头。
张弼士虽有千万贯家财,但没有清廷的官家身份,在国内投资设厂始终无门。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清驻英钦使龚照瑗奉命考察欧美富国之道,回国途中,龚氏特意拜访了张弼士。
客家故事

1、点心店偏偏不点心》宋湘为一间点心店写招牌,故意把心字中间的点漏掉。
招牌挂出后,轰动一时,引得各方人士都去观赏。
有的说这是古体,有的说这是草书。
因为是宋湘才子写的,所以无人敢说写错了。
由于去看的人络绎不绝,点心店的生意也就越做越兴隆。
后来,宋湘又打那间店经过,店主说:“先生写的招牌好是好,可惜中间少了一点,大家都猜不出这是什么字体,未免美中不足。
”宋湘听后笑一笑,拿笔补上一点。
从此,点心店的生意便日趋冷淡,因为心字有点不奇怪,所以无人看字了,顾客也就少了。
2、《媳妇驳家翁》从前,有一老头子早就想抱孙子了,儿子刚成年便给他娶了媳妇。
媳妇过门三年后,还没有生养,老头子十分苦恼。
一天早晨,老头子洗漱完后,在门前淋花,恰好媳妇出来,他便唱了条山歌,暗示媳妇去改嫁:门前种条“月月红”,朝朝洗面朝朝淋,只晓开花唔结果,你莫把等我门风!媳妇听出了他的意思,大胆地回敬了一条山歌。
她唱道:门前有块大丘麻,细细牛仔么力耙,犁头入土么两寸,禾苗样般生得下?老头子被驳得哑口无言,再也不敢埋怨媳妇了。
3、《榄子树下的故事》清朝嘉应州某地有位年轻美貌的女歌手。
一天,她挑着鲁担从山上回家,行到村口时,见村里一位后生哥在榄子树上摘甘榄,便放下鲁担,向那后生喊道:“喂,阿哥子,送几个榄解解渴,好么?”那后生向下一瞧,原来是有名的女歌手,便微笑着答道:“要吃甘榄可以但要唱一条能打动人的山歌。
”女歌手一想,随口唱道:榄子打花花榄花,郎在榄上妹榄下;掀起衫尾等郎榄,等郎一榄就归家。
这山歌用语双关。
在客家话里“榄”、“揽”同音。
那树上的后生哥听罢,邪心顿生,竟失手从两丈多高的树上摔下来,一命呜呼了。
这惹来一场官司,那后生哥的父亲控告女歌手害死他的儿子。
衙门升堂审判时,女歌手申明原委,并当堂念了那首山歌。
县官一听,判决道:“歌手多才,后生多事;唱者无心,听者有意。
真心讨榄,并无歪意;自家心邪,该死该死!”4、化容桥老城鳄湖的化容桥,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慎
中国清代杰出书画家。
初名盛,字恭寿,恭懋,躬懋、菊壮,号瘿瓢子,别号东海布衣,扬州八怪之一。
汉族,福建宁化人。
生于清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五月五日(6月
14日),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84岁时
尚在,卒年不详,
黄慎擅长人物、山水、花鸟,并以人物
画最为突出,题材多为神仙佛道和历史人
物,也有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形象,多从民间
生活取材,不少作品塑造了纤夫、乞丐,流
民、渔民等下层人物形象。
画神仙佛道如《醉
民图》,多操大幅,用笔设色,泼辣大胆,
于迷离扑朔中见形象神韵。
描绘文人生活的
有《东坡玩砚图》,用笔迅疾,衣纹顿挫,
线条硬折结,墨公浓淡相间,人物轩昂、富有气势,为其成熟后的代表画风。
他的花鸟画宗法徐渭,亦纵逸泼
辣挥洒自如,如《瓶梅图》、《菊蟹
图》等。
黄慎擅草书,书法学“二王”,
更得怀素笔意,从章草脱化而出,其
栖劲运笔亦用于绘画之中,故画面多
干枯、飞白和迅疾之迹,黄慎的草书,点画纷披,散而序,评者说它象疏景横斜,苍藤盘结,具有“字中有画”之趣,他的书法出于章草,颇难认识,故而仿效者不多,但他不趋时尚,敢于标新立异。
他的草书不昧古法,又难辨古人踪迹,不强调章法的疏密聚散,而以方折顿
挫的笔法,忽断忽连,顾盼呼应,凸显铿锵有声的点画节奏感,呈现一幅落英缤纷珠丸跳荡逸趣迭生的画面感。
其代表作《草亭飞万竹诗草书轴》章法奇异如松柏之剪影,点画浓淡如花叶之缠枝,真非书非画,亦书亦画,堪称奇观。
黄慎是扬州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擅长人物画,用笔稳健、笔致工整。
在他刚到扬州时,有懂画的人看来他的画劝他:“工笔人物,古人画得好的甚多,人们也看习惯了,你再走这条路子,怎能出人头地呢?不妨走写意人物的路子。
”黄慎听了,虽心里不太舒服,但觉得有理,便立即回乡,埋头苦练了三年写意画,自觉大有进步,于是二上扬州。
果真他的画被大加赞赏。
不多时,有人提出:“你是画写意的,但你画上的字体还写得过于端正,字和画不相称。
”他领会了,又折返闽南练了三年的草书。
当他带着字画三上扬州时,画名已大增了。
我能行
1、说说你了解黄慎哪方面的才艺?
2、黄慎艺术作品欣赏。
孙中山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诞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名中山市)翠亨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小时候他的名字叫帝象,读书时取名文,号日新,字德明,1886年改号逸仙。
1897年,在日本化名中山樵。
辛亥革命后,则常以中山为名。
跟许多农家孩子一样,孙中山在童年时就得上山砍柴,年龄稍大一点时,就下田插秧除草,有时还跟他的外祖父出海捕鱼。
7岁时进私塾读书,背诵《三字经》、《千字文》等中国古书,同时练习毛笔字。
10岁他入陆家祠堂,学四书五经。
孙中山勤奋求学,成绩突出读书是中山先生的一大嗜好。
辛亥革命前两年,中山先生再次去欧洲,在英国留学的时候,有一天,几个中国留学生一起去看他,发现他的生活很艰苦,几乎连吃饭的钱都没有了。
离开前,这几个留学生凑了40英镑,送给孙中山补贴生活。
三天以后,这几个留学生又一起去看孙中山。
来到孙中山的宿舍门口,他们敲了半天门,都没有人答应。
“算了,
先生大概不在。
我们下次再来吧。
”一个姑娘说。
“等一下儿,我来敲。
”
一个不高不矮的年轻人说。
他用
力敲了一会儿,孙中山才来开
门。
孙中山不好意思地说:“请
原谅,我正在看书,没听见你们
敲门。
快请进!”他们走进孙中
山的宿舍,看见桌子上摆满了新
书。
大家一算,买这些书大概需要30英镑。
他们觉得很奇怪,问孙中山:“你连吃饭的钱都不够,还有钱买书?”“这是用你们送给我的钱买的,我还剩下10英镑呢!”“你应该多买一些好吃的,不要把身体搞坏了。
”孙中山笑著说:“我觉得买书比买吃的还重要。
”
的确,在中山先生的一生中,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休假,每夭
除了饮食做事以外,总是手不释
卷。
他每次外出旅行,什么行李
都可以不带,却总要带上几本最
新出版的书籍。
即使是在火线上
督战,他也要带许多书籍杂志放
在指挥所里,只要军事上的工作
一停止,便把书本拿在手上,从
容不迫,一字一句地读起来。
我能行
1、从哪些地方看出孙中山先生很爱读书?
2、孙中山先生哪些学习方法值得你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