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章末小结 知识整合与阶段检测概要

合集下载

学与教原理第三章总结

学与教原理第三章总结

第一章思考题一、填空题1、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2、加涅按照学生的学习结果,把学习分为五类,分别是:言语信息的学习智慧技能的学习认识策略的学习态度的学习动作技能的学习3、加涅的学习过程八个阶段分别为:4、教学活动中包括了哪些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目标教学信息反馈5、历史上最早提出一般教学过程模型的是谁?赫尔巴特6、奥苏贝尔根据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进行了分类,这两个维度分别为:y 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7、王策三教授认为,所谓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8、加涅的九大教学事件是什么?引起注意告知目标刺激回忆显示材料提供指导引诱行为及时强化检测评估促进迁移二、名词解释学习、教学、学习过程、有效教学答:学习:指个体在特定情况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思维、情感和态度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教学:教师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去影响学生、改变其身心状态的,促进其发展的时间活动。

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况中通过与外界信息的相互作用来发展自己的知识技能及状态的过程。

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

三、问答题1、简述人类学习与学生学习的区别与联系2、简述布卢姆认知领域的学习目标的分类。

3、如何区分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怎样才能做到有意义学习?4、比较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的优缺点,并分别举例说明它们的适用范围。

5、简述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

6、什么是有效教学?怎样才能做到有效教学?7、教学的一般过程有哪几种经典观点?8、请比较赫尔巴特的四步教学法和杜威的五步教学法9、如何理解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与学。

答:1:人类学习与学生学习之间有特殊性又具有共同特点。

人类学习以语言为中介,间接经验为主,积极主动的学习。

而学生的学习是以学生为活动主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能动作用,越过直接学习的阶段,是再教师指导下的认识活动,动机是学生学习或任职活动的动力,人类学习的包括面更广,人类学习中包括学生学习,而学生学习只是人类学习的一部分。

第一部分 第三章 章末小结 知识整合与阶段检测

第一部分  第三章  章末小结  知识整合与阶段检测

返回
三、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1.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Ax+By+C=0将平面内的 所有点分成三类:一类在直线Ax+By+C=0上,另两 类 分居直线Ax+By+C=0的两侧,其中一侧半平面的点 的 坐标满足Ax+By+C>0,另一侧的半平面的点的坐标满 返回
(2)二元一次不等式Ax+By+C>0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直 线Ax+By+C=0某一侧的平面区域且不含边界,直线作 图时边界直线画成虚线,当我们在坐标系中画不等式 Ax+By+C≥0所表示的平面区域时,此区域应包括边界 直线,此时边界直线画成实线; (3)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是各个不等式所表示平面点集的 交集,因而是各个不等式所表示平面区域的公共部分. 返回[说明]来自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问题
已知 x>0,y>0,则: (1)如果积 xy 是定值 p,那么当且仅当 x=y 时,x+y 有最 小值是 2 p(简记:积定和最小); (2)如果和 x+y 是定值 p,那么当且仅当 x=y 时,xy 有最 p2 大值是 4 (简记:和定积最大).
返回
点击下图进入
章末 第 三 章 不 等 式 小结 核心要点归纳
知 识整 合与 阶段 阶段质量检测
检测
返回
返回
返回
一、不等关系与不等式
1.作差比较法比较两实数大小的依据 a>b⇔a-b>0; a=b⇔a-b=0; a<b⇔a-b<0. 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对称性:a>b⇔b<a;
(2)传递性:a>b,b>c⇒a>c;
⇒ab>cd;
(7)可乘方性:a>b>0⇒an>bn(n∈N*,n≥1); (8)可开方性:a>b>0⇒ a> b(n∈N*,n≥2). n n

第一部分 第二章 章末小结 知识整合与阶段检测

第一部分   第二章   章末小结    知识整合与阶段检测

二、圆与圆的方程 1.圆的方程 (1)圆的方程有两种形式:
名称 形式 圆心 (a,b) D E (- 2 ,- 2 ) 1 2 半径 r
标准 (x-a)2+(y 方程 -b) =r
2 2
一般 x2+y2+Dx 方程 +Ey+F=0
D2+E2-4F
(2)求圆的方程的一般方法是待定系数法.其步骤为:
内.
(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直线l:Ax+By+C=0和圆(x-a)2+(y-b)2=r2的位置 关系的判断方法有两种,即
①几何法: 已知直线Ax+By+C=0和圆(x-a)2+(y-b)2=r2. |Aa+Bb+C| 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 2 2 . A +B d>r⇔直线与圆相离; d=r⇔直线与圆相切; d<r⇔直线与圆相交. ②代数法: 联立直线方程与圆方程建立方程组
②d=r1+r2⇔两圆外切;
③|r1-r2|<d<r1+r2⇔两圆相交; ④d=|r1-r2|⇔两圆内切; ⑤0≤d<|r1-r2|⇔两圆内含.
三、空间直角坐标系
1.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 落在坐标轴和坐标平面上的点的特点: (1)落在xOy平面上的点,z坐标为0,即(x,y,0); 落在yOz平面上的点,x坐标为0,即(0,y,z); 落在xOz平面上的点,y坐标为0,即(x,0,z);
(2)设直线l1:A1x+B1y+C1=0,l2:A2x+B2y+C2 =0.(A1,A2,B1,B2,C1,C2均不为零),则 A1 B 1 ①A ≠B ⇔l1与l2相交; 2 2 A1 B 1 C1 ②A =B ≠C ⇔l1与l2平行; 2 2 2 A1 B 1 C1 ③A =B =C ⇔l1与l2重合; 2 2 2 ④A1A2+B1B2=0⇔l1与l2垂直

教师招聘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教师招聘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教师招聘第三章知识点总结第三章知识点总结是教师招聘考试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需要考生对于相关知识点进行深入的掌握和总结。

本章将对第三章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性的总结,包括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技术以及教育法律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在考试中,考生需要全面了解这些知识点,从而为顺利通过考试做好充分准备。

一、教育学1.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活动的规律性及其方法的学科。

它以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原理、教育方法、教育思想等为主要内容,旨在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社会的进步。

2. 教育学的学科特点教育学是一门复合性学科,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内容。

它以人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具有社会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特点。

3. 教育学的认识论基础教育学的认识论基础主要包括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唯物主义是教育学的哲学基础,辩证法是教育学的方法论基础。

教育学必须全面贯彻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坚持辩证思维方法,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教育现象及其规律。

4.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活动的规律性及其方法。

它包括教育活动的目的、内容、方法、制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内容。

5.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系统分析方法、历史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方法等多种方法。

在研究教育问题时,必须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二、心理学1. 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性的学科,它包括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内容,是一门关于心理活动的科学。

2. 心理学的学科特点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具有客观性、系统性、实验性、先进性等特点。

它以人的心理活动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等心理活动。

3. 心理学的认识论基础心理学的认识论基础主要包括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必须全面贯彻唯物历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坚持辩证思维方法,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心理学的各章小结修订稿

心理学的各章小结修订稿

心理学的各章小结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第一章小结1、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

此人被誉为“实验心理学之父”。

2、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者只是在尽可能的按照科学的方法,间接的观察、研究或思考人的心理过程(包括、、、、、和等过程)是怎样的,人与人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和那样的不同,即人的人格或个性,包括需要与、、、和自我意识等,从而得出适用人类的、一般性的规律,继而运用这些规律,更好的服务于人类的生产和实践。

3、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行为;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群体心理。

4、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5、个性倾向性可划分三个主要的子系统: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自我意识。

6、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目标:描述心理现象的具体事实;清晰地解释发生的事实;客观地预测将要发生的事情;行为的控制。

7、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构造主义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人文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

8、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华生;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心理学的第三势力是人文主义心理学。

9、简述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1)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研究心理是有什么构成的。

(2)机能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安吉尔,意识的功能,为社会大众服务。

(3)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及创始人:华生,观点:环境决定论,第二势力。

(4)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韦特海默、苛勤、考夫卡。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5)精神分析心理学,代表人物:弗洛伊德,第一势力。

(6)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第三势力。

(7)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奈瑟、皮亚杰、布鲁纳。

第二章小结1、脑是心里产生的器官,心理是神经系统活动产生的现象。

高一物理《第三章 章末小结 知识整合与阶段检测》课件

高一物理《第三章 章末小结   知识整合与阶段检测》课件

度值及对应的半径,可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分别列式计算。 在赤道上 F 万=mga+F 向,在北极 F 万=mgb,利用平均值 F 万=mg。 方法一:在赤道上,地球对质量为 m 的物体的引力等于物 体的重力与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力之和,则 GMm 2π 2 =mga+mra( T ) , r2 a r2ga 4π2r3 a a 24 即 M= G + 2 ,代入数据得 M≈5.985×10 kg。 GT
[答案] AC
返回
专题四
双星问题
众多的天体中如果有两颗恒星,它们靠 得较近,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绕着中间的某一 点共同转动,这样的两颗恒星称为双星。如
图3-2
图3-2所示为质量分别是m1和m2的两颗相距较近的恒星。 它们间的距离为L。此双星问题的特点是:①两星的运行轨 道为同心圆;②两星的运动半径之和等于它们间的距离,
[答案] BC
返回
专题三
赤道上的物体与同步卫星以及近地卫星的运动规律
(1)地球赤道上的物体,静止在地面上与地球相对静止,随地 球的自转绕地轴做匀速圆周运动。地球赤道上的物体所受地球的 万有引力,其中的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做圆周运动的向 Mm 心力,产生向心加速度 a,另一个分力为重力,有 G 2 -mg= R ma(其中 R 为地球半径)。
返回
即 r1 +r2 =L;③两星的转动周期(角速度)相同。由于 m1r1ω2=m2r2ω2, m1r1=m2r2, 即 所以双星中某星的运动 半径与其质量成反比。若已知双星的运动周期 T,由 m1m2 2π m1m2 2π G 2 =m1r1( T )2 和 G 2 =m2r2( T )2 可求得两星的总 L L 4π2L3 质量为 m1+m2= 。 GT2
在北极某海平面处重力加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gb=9.832 m/s2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重点知识归纳教学提纲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重点知识归纳教学提纲

第三章中学生的学习第一节学习的本质一、什么是学习(一)广义的学习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个体经验并由经验引起相对相对持久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的过程。

(二)狭义的学习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即人在实践活动中,以语言为工具,积极主动地获得社会社会及个体经验的过程。

它包括三层含义:第一,人类除了能够以直接的方式获取经验外,还能通过社会交往等形式获取大量的间接经验。

第二,人类学习是以语言为中介的,语言、文字是人类经验的载体。

第三,动物的学习是为了适应环境,是被动的,而人类的学习是积极主动地适应和改造环境,并求得生存和发展的过程。

(三)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由教师指导,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体力,形成品德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的特点有:1.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室指导下展开的。

2.学生的学习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3.学生的学习是为了促进全面发展。

4.学生的学习是为未来的实践做准备的。

二、学习的种类(一)依学习水平划分1970年,加涅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成八个层次水平,这八类学习分别是:1.信号学习。

2.刺激——反应学习。

3.系列学习。

4.言语联想学习。

5.辨别学习。

6.概念学习。

7.原理学习。

8.解决问题学习。

(二)依学习内容和方式划分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有根据学习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一)依学习内容和结果互分我国心理学家主张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品德的学习。

知识的学习最终解决的是认识问题,即知与不知、知之深浅的问题。

技能学习最终要解决的是会不会做的问题。

三、学习理论(一)刺激-反应理论刺激-反应理论是由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创立的。

猫的迷笼实验桑代克认为,学习的过程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

他用S和R表示刺激和反应,从而得出结论:S-R。

《导论》各章节知识点框架

《导论》各章节知识点框架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第二章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一、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神经元结构:树突、轴突、细胞体分类①按功能:传入(感觉)神经元、传出(运动)神经元、中间(联结)神经元②按形态: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多级神经元神经元内冲动传导—电传导:静息电位(外正内外)→动作电位(外负内正)[去极化]突触结构: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功能:负责神经元之间的冲动传导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脑大脑皮层间脑丘脑网状结构:经延髓贯穿于脑桥、中脑,直至丘脑下部下丘脑脑干中脑脑桥延髓小脑边缘系统:包括边缘叶和与其下面连接的皮层下细胞核团脊髓周围神经躯体神经系统脑神经(12对)脊神经(31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心理过程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表象、记忆、想象、思维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倾向(动力特征),包括兴趣、需要、动机、价值观等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人格等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测验法、实验法、调查法、个案法主要心理学流派构造主义(冯特、铁钦纳):主张运用实验内省法研究意识元素。

机能主义(詹姆士、杜威、安吉尔):主张研究意识流,强调意识的功能,内省法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班杜拉):主张研究外显行为,用实验法格式塔学派(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强调心理整体,整体先于部分存在,重视实验法精神分析(弗洛伊德):主张研究无意识现象,重视异常行为的分析,用临床个案法人本主义(马斯洛、罗杰斯):强调人性潜能,追求自我实现认知心理学:关注信息加工的方式,采用实验法、计算机模拟等方法系统自主神经系统交感神经—兴奋性副交感神经—抑制性二、大脑皮层及其功能从外观上可分为:额叶、顶叶、颞叶、枕叶从机能上感觉区视觉区—位于枕叶听觉区—位于颞叶躯体感觉区—位于顶叶,中央后回(对侧性、倒立性)运动区位于额叶,中央前回(对侧性、倒立性)言语区布洛卡区—位于额后下方,靠近外侧裂处威尔尼克区—颞叶上方,靠近枕叶处角回—顶枕裂交界处联合区感觉联合区运动联合区前额联合区大脑两半球单侧化优势:左半球为语言优势半球,支配言语表达能力、数学运算以及连续的分析综合思维活动并符合逻辑;右半球支配空间方位定向和图形认知,有着方位知觉、触摸觉、绘画、雕刻等艺术活动方面的优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4)f(x)=logax,则 f′(x)=xln a; (5)f(x)=sin x,则 f′(x)=cos x; (6)f(x)=cos x,则 f′(x)=-sin x; 1 (7)f(x)=tan x,则 f′(x)=cos2x; 1 (8)f(x)=cot x,则 f′(x)=-sin2x.
2.导数四则运算法则: (1)[f(x)± g(x)]′=f′(x)± g′(x); (2)[f(x)g(x)]′=f′(x)g(x)+f(x)g′(x); (3)
fx f′xgx-fxg′x gx′= g2x
点击下图进入“阶段质量检测”
章 末 小 结
知 识 整 合 与 阶 段 检 测
核心要点 归纳
阶段质量 检测
一、导数的概念 fx0+Δx-fx0 1.导数:f′(x0)= lim Δx Δx→0 Δx 是自变量 x 在 x0 处的改变量,它可正、可负,但不 可为零,f′(x0)是一个常数. 2.导函数: fx+Δx-fx f′(x)= lim Δx Δx→0 f′(x)为 f(x)的导函数,是一个函数.
二、导数的几何意义
1.f′(x0)是函数y=f(x)在x0处常见的类型有两种: 一是函数y=f(x)“在点(x0,f(x0))处的切线方程”,这种 类型中(x0,f(x0))是曲线上的点,其切线方程为y-f(x0)= f′(x0)(x-x0).
二是函数y=f(x)“过某点的切线方程”,这种类型中,
该点不一定为切点,可先设切点为Q(x1,y1),则切线方
程为y-y1=f′(x1)(x-x1),再由切线过点P(x0,y0)得y0- y1=f′(x1)(x0-x1),又y1=f(x1),由上面两个方程可解得 x1,y1的值,即求出了过点P(x0,y0)的切线方程.
三、导数的运算 1.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 (1)f(x)=c,则 f′(x)=0; (2)f(x)=xα,则 f′(x)=α· x α - 1; (3)f(x)=ax(a>0 且 a≠1),则 f′(x)=axln 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