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公权的历代评价

合集下载

著名书法家柳公权的贡献与成就

著名书法家柳公权的贡献与成就

著名书法家柳公权的贡献与成就楷书是我国书法字体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我国历史上最出名的楷书书法家就是柳公权。

他的楷书在我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那么,关于柳公权的贡献与成就,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柳公权的贡献与成就,希望能帮到你。

柳公权一生的楷书成就柳公权是楷书书体的总结者和创新家,他在研究和继承钟繇、王羲之等人楷书风格的基础上,遍阅近代书法,学习颜真卿,溶汇自己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楷书,为后世百代楷模,成为“唐书尚法”的突出代表之一。

他的字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

“书贵瘦硬方通神”他的楷书,较之颜体,则稍均匀瘦硬,故有“颜筋柳骨”之称。

自唐代元和年间以后,柳公权声誉日高。

唐宣宗尤为珍爱柳公权的墨宝,曾召柳公权到殿前,由军容使西门季玄捧着砚台,枢密使崔巨源拿着笔,柳公权用真书在一张纸上写了“卫夫人传笔法于王右军”十字;用行书在一张纸上写了“永禅寺真草千字文得家法”十一字;用草书在一张纸上写了“谓语助者焉哉乎也”八字。

宣宗赏给他锦彩及瓶盘等银器。

又让他自写谢状,不拘真书、草书。

当时公卿大臣家为先人立碑,如果得不到柳公权亲笔所书的碑文,人们会认为是不孝行为。

而且柳公权声誉远播海外,外夷入贡时,都专门准备钱财来购买柳公权的书法。

唐文宗曾称赞其书法连钟繇、王羲之再生,也超不过。

今人学书入门,依然首选唐代颜、柳、欧、褚、虞等书法家,特别是柳公权所建立的一整套楷书的规范,今天仍然是人们学习的榜样。

柳公权在书法艺术的改革和发展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唐代书法发展进行总结,也为整个楷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柳公权的文化精神有人说,你写的是柳宗元传啊,我说是柳公权。

往往咱们在书里边读到柳宗元的诗比较多,在族谱里的辈份是柳宗元把柳公权叫叔父,中间隔了若干代了,不是出五服的事。

柳宗元的先祖在初唐曾做到了宰相,武则天时因为站错了队,罪名是搞阴谋判乱,被贬到南方一个叫艾州的地方,也就是现在的越南清迈,最后也让人追杀了。

柳公权的小故事

柳公权的小故事

柳公权的小故事柳公权的小故事柳公权小时候字写得不好,常常受到老师和父亲的批评。

他虚心听取他们的教诲,经过一年的勤学苦练,他写的字进步很大,受到老师的表扬。

表扬的次数多了,柳公权也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了。

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写大楷比赛。

他很快地写好了一篇,满以为稳拿冠军,脸上露出得意洋洋的神色。

这时,一个卖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写的几个字“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便皱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小公权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不敢,我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

可是,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华京城看看去吧。

”第二天,小公权起了个五更,独自去了华京城。

一进华京城,他就看见一棵大槐树下围了许多人。

他挤进人群,只见一个没胡双臂的黑瘦老头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纸,右脚夹笔,正在挥洒自如地写对联,笔下的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的人们阵阵喝彩,写出的字比自己不知要好多少倍。

他冷静下来想想,觉得自己那么一点成绩真算不得什么。

小公权“扑通”一声跪在那位无臂老人面前,诚恳地说:“我愿意拜您为师,请您告诉我写字的秘诀……”老人慌忙用脚拉起小公权说:“我是个孤苦的人,生来没手,只得靠脚巧混生活,怎么能为人师表呢?”小公权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写了几个字:“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老人解释说:“这就是我写字的秘诀。

我用脚写字,已经练了50多个年头。

我磨墨练字用完八大缸水,每天写完字就在半亩大的池塘里洗砚,池水都染黑了。

可是天外有天,山外有山,我的字还差得远呢!”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记在心,从此发奋练字。

他搜集了许多古代书法家的字,反复琢磨,吸取各家的长处。

他经常登门拜访当时的书法名家,向他们虚心求教。

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肘补了一层又一层。

柳公权对后世的影响

柳公权对后世的影响

柳公权对后世的影响柳公权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之一,柳公权的书法在我国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那么,柳公权的影响有哪些呢?以下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柳公权对后世的影响,希望能帮到你。

柳公权对社会的影响柳公权在唐代元和以后书艺声誉之高,或世无第二人。

当时公卿大臣家碑志,不得柳公权手笔者,人以子孙为不孝。

而且柳公权声誉远播海外,外夷入贡,皆别署货员,曰:“此购柳书。

”皇帝的重用,大臣的推崇,固然可以转易一时风气,但此并非柳公权声誉鹊起的主要原因。

柳体以创造一种新的书体美,征服了当代,也赢得了后代,“一字百金,非虚语也”。

五代时杨凝式卓然雄立,对唐代颜、柳之书学多有继承并发扬。

苏轼说:“自颜、柳没,笔法衰微。

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文采风流扫地尽矣。

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风。

此真可谓书之豪杰,不为时世所汩设者。

”《邵氏见闻录》亦云:“凝式自颜、柳入二王之妙,楷法精绝。

”这是唐以后学柳书而能自出机杼的一位承前启后的卓越书家。

再如僧人应之,俗姓王,闽人,《南唐书》称其习柳氏笔法,以善书冠江左。

这说明五代十国虽干戈纷扰,书学转入低潮,但唐之流风遗泽犹存,学颜学柳一脉未断。

宋代书学复兴,且从唐代的重法中走向重意的新境界,创造属于自己的时代书风。

有宋一代非常推崇颜书、柳书,其学柳书者不可胜数。

石曼卿学颜,也汲取柳之风骨,正如范仲淹为他作诔文《祭石曼卿》中说:“延年之笔,颜筋柳骨。

散落人间,宝为神物。

”宋四家学唐而各有所近,如蔡襄学颜,苏轼尤近颜,黄庭坚近柳,米芾近褚。

其实宋四家都经历过颜与柳的书学殿堂,自得自悟,都能巧妙地化入自己的书艺中。

蔡襄(字君谟)瓣香颜书,但亦精柳书,认为《阴符经序》“善藏笔锋”,是柳书之最精者。

董其昌曾说:“余曾见柳诚悬小楷《度人经》,遒劲有致。

蔡君漠《茶录》,颇仿之。

”(《画禅室随笔》)董乃深识柳书三昧者,此说可窥蔡学柳之一斑。

苏轼也为柳书知音,研习甚深,评论警策。

他虽不以柳书为面目,但融取精蕴。

柳公权的历史评论

柳公权的历史评论

柳公权的历史评论柳公权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之一,他的字体现如今有一定的艺术参考价值。

那么,人们对柳公权是如何评价的呢?以下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对柳公权的评价,希望能帮到你。

柳公权的历代评价李恒:我于佛寺见卿笔迹,思之久矣。

柳公绰:家弟苦心辞艺。

李昂:①卿有诤臣风。

②辞清意足,不可多得。

③钟(钟繇)、王(王羲之)复生,无以加焉!李煜:善法书者,各得右军(王羲之)之一体...柳公权得其骨而失於生犷。

岑宗日:柳公权得其劲,故如辕门列兵,森然环卫。

范仲淹:延年之笔,颜筋柳骨。

散落人间,宝为神物。

苏轼: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

米芾:柳公权如深山道人,修养已成,神气清健,无一点尘俗。

朱长文:盖其法出于颜(颜真卿),而加以遒劲丰润,自名一家。

王世贞:所书《兰亭》帖,去山阴室虽远,大要能师神而离迹者也。

丰坊:昔人传笔诀云:“双钩悬腕,让左侧右,虚掌实指,意前笔后。

”论书势云:“如屋漏痕,如壁坼,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如折钗股。

”自钟、王以来,知此秘者...唐则欧阳信本(欧阳询)、虞伯施(虞世南)、褚登善(褚遂良)、薛纯陀、薛嗣通(薛稷)、孙过庭、钟绍京、贾膺福、李泰和(李邕)、贺季真(贺知章)、李太白(李白)、张伯高(张旭)、杜子美(杜甫)、颜清臣(颜真卿)、柳诚悬、钱藏真(怀素)、张从申...虽所就不一,要之皆有师法,非孟浪者。

董其昌:柳诚悬书,极力变右军法,盖不欲与《禊帖》面目相似。

所谓神奇化为臭腐,故离之耳。

凡人学书,以姿态取媚,鲜能解此。

余于虞、褚、颜、欧,皆曾仿佛十一,自学柳诚悬,方悟用笔古淡处。

自今以往,不得舍柳法而趋右军也。

康有为:诚悬则欧之变格者。

柳公权的书法特点柳公权的书法在唐朝当时极负盛名,民间更有“柳字一字值千金”的说法。

下面就来看看柳公权的书法特点有哪些。

柳公权书法特点书法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

在字的特色上,以瘦劲著称,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以行书和楷书最为精妙。

柳公权的主要成就

柳公权的主要成就

柳公权的主要成就柳公权的主要成就柳公权在唐代元和以后书艺声誉之高,或世无第二人。

当时公卿大臣家碑志,不得柳公权手笔者,人以子孙为不孝。

而且柳公权声誉远播海外,外夷入贡,皆别署货员,曰:“此购柳书。

”。

柳体以创造一种新的书体美,征服了当代,也赢得了后代,“一字百金,非虚语也”。

五代时杨凝式卓然雄立,对唐代颜、柳之书学多有继承并发扬。

苏轼说:“自颜、柳没,笔法衰微。

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文采风流扫地尽矣。

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风。

此真可谓书之豪杰,不为时世所汩设者。

”《邵氏见闻录》亦云:“凝式自颜、柳入二王之妙,楷法精绝。

”这是唐以后学柳书而能自出机杼的一位承前启后的卓越书家。

再如僧人应之,俗姓王,闽人,《南唐书》称其习柳氏笔法,以善书冠江左。

这说明五代十国虽干戈纷扰,书学转入低潮,但唐之流风遗泽犹存,学颜学柳一脉未断。

宋代书学复兴,且从唐代的重法中走向重意的新境界,创造属于自己的时代书风。

有宋一代非常推崇颜书、柳书,其学柳书者不可胜数。

石曼卿学颜,也汲取柳之风骨,正如范仲淹为他作诔文《祭石曼卿》中说:“延年之笔,颜筋柳骨。

散落人间,宝为神物。

”宋四家学唐而各有所近,如蔡襄学颜,苏轼尤近颜,黄庭坚近柳,米芾近褚。

其实宋四家都经历过颜与柳的书学殿堂,自得自悟,都能巧妙地化入自己的书艺中。

蔡襄(字君谟)瓣香颜书,但亦精柳书,认为《阴符经序》“善藏笔锋”,是柳书之最精者。

董其昌曾说:“余曾见柳诚悬小楷《度人经》,遒劲有致。

蔡君漠《茶录》,颇仿之。

”(《画禅室随笔》)董乃深识柳书三昧者,此说可窥蔡学柳之一斑。

苏轼也为柳书知音,研习甚深,评论警策。

他虽不以柳书为面目,但融取精蕴。

《山谷题跋》云:“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如柳诚悬。

”黄庭坚也学柳,结体紧结,实源于薛曜、柳公权。

《寒食诗跋》自云“于无佛处称尊”,敢与其师分庭抗礼。

“此跋即糅合柳书、《瘗鹤铭》的特色,参以己意,融气势、韵趣于一炉,纵横挥毫,而意志悠然”(侯镜昶《书学论集》)。

柳公权的书法作品评价

柳公权的书法作品评价

柳公权的书法作品评价柳公权的书法作品评价柳公权是晚唐书法家,他的书法在当时就很出名,《旧唐书》称他书“上都西明寺金刚经碑,有钟(繇)、王(羲之)、欧(阳询)、虞(世南)、陆(柬之)之体”,又说他的书法“体式劲媚,自成一家”。

可见他的书法早期受二王书派的影响,后来才自成一家。

宋姜夔《续书谱》说:“颜柳结体,既异古人,用笔复溺一偏,予评二家为书法之一变”。

这说明颜、柳二家结体、用笔不同于历史上二王流派,进行了变革创新。

柳书比颜书稍具奇侧结构,笔画右肩向上,左紧右舒,但不明显,大体上是平衡的。

结体的中宫(指笔画的中心部分)紧密,四肢舒展,上下左右的点划撇捺往外伸展,而中央即支撑字的重心平稳部分却极严紧。

笔法采用方圆结合,横画逆入平出,到收笔时停顿下按,有蚕头燕尾的笔势。

用笔厚重,方框二竖画受颜字影响微露弧形,除有的横画和长撇较纤劲外,其他笔画都比较匀称。

总的来讲,柳字受颜字影响,但不如颜字厚重,比颜字刚劲挺拔给人以亲劲的美感,体现出所谓“柳骨”的精神,柳书下笔有力劲健,横、竖、钩、撇、捺,都有自己一套入笔、转笔和收笔的程式。

他的楷书碑帖有十余种,早年的有敦煌出土现流传到法国的《金刚经》,代表后期的作品有《玄秘塔》、《神策军碑》。

这些碑帖最能体现柳书的特点,是学柳书最好的范本。

公权的书法渊源如何?后人对他如何评价? 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柳公权书法,当以楷书《玄秘塔碑》、《神策军碑》和行书《兰亭诗》、《蒙诏帖》等为最著名。

从这些字迹及有关记载看,可知他的书法以王羲之为入手起步,后又广泛涉猎隋唐诸名家的作品,然后融会贯通,酝酿变化,最后自出新意,卓然成一大家。

宋范仲淹《诔石曼卿文》称“延年之笔,颜筋柳骨”,从此,“颜筋柳骨”的美誉,便不胫而走遍天下。

不过后来对于柳书的评价,也和其他诸家一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明代的董其昌把他捧得很高,认为:“柳尚书极力变右军法,盖不欲与《禊帖》画目相似,所以神奇化腐朽,故离之耳,凡人学书,以姿态取媚,鲜能解此。

柳公权的人物评价

柳公权的人物评价

柳公权的人物评价柳公权的人物评价唐穆宗李恒高度评价道:我于佛寺见卿笔迹,思之久矣。

范仲淹:延年之笔,颜筋柳骨。

散落人间,宝为神物。

苏轼: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

宋代朱长文《墨池编》说:“公权正书及行楷,皆妙品之最,草不夫能.其法出于颜,而加以遒劲丰润,自名家.”《旧唐书》讲:“公权初学王书,遍阅近代书法,体势劲媚,自成一家.当时公卿大臣家碑版,不得公权手书者,人以为不孝.外夷入贡,皆别署货币,曰此购柳书.”后人对柳公权的评价李恒:我于佛寺见卿笔迹,思之久矣。

柳公绰:家弟苦心辞艺。

李昂:①卿有诤臣风。

②辞清意足,不可多得。

③钟(钟繇)、王(王羲之)复生,无以加焉!李煜:善法书者,各得右军(王羲之)之一体...柳公权得其骨而失於生犷。

岑宗日:柳公权得其劲,故如辕门列兵,森然环卫。

范仲淹:延年之笔,颜筋柳骨。

散落人间,宝为神物。

苏轼: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

米芾:柳公权如深山道人,修养已成,神气清健,无一点尘俗。

朱长文:盖其法出于颜(颜真卿),而加以遒劲丰润,自名一家。

王世贞:所书《兰亭》帖,去山阴室虽远,大要能师神而离迹者也。

丰坊:昔人传笔诀云:“双钩悬腕,让左侧右,虚掌实指,意前笔后。

”论书势云:“如屋漏痕,如壁坼,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如折钗股。

”自钟、王以来,知此秘者...唐则欧阳信本(欧阳询)、虞伯施(虞世南)、褚登善(褚遂良)、薛纯陀、薛嗣通(薛稷)、孙过庭、钟绍京、贾膺福、李泰和(李邕)、贺季真(贺知章)、李太白(李白)、张伯高(张旭)、杜子美(杜甫)、颜清臣(颜真卿)、柳诚悬、钱藏真(怀素)、张从申...虽所就不一,要之皆有师法,非孟浪者。

董其昌:柳诚悬书,极力变右军法,盖不欲与《禊帖》面目相似。

所谓神奇化为臭腐,故离之耳。

凡人学书,以姿态取媚,鲜能解此。

余于虞、褚、颜、欧,皆曾仿佛十一,自学柳诚悬,方悟用笔古淡处。

自今以往,不得舍柳法而趋右军也。

康有为:诚悬则欧之变格者。

评价柳公权的书法

评价柳公权的书法

评价柳公权的书法据学者研究与学者验证,柳公权是唐朝时期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流传至今,被广大书法爱好者所称赞。

柳公权的书法,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卓越的艺术造诣而受到推崇。

柳公权的书法主要遵循着唐代楷书正方正圆的气势,他的作品气势雄浑,横竖相间,有着独特的韵味。

柳公权的字体端庄严整,注重笔画的韵律,力度均匀,形态秀美,给人以力与美的双重享受。

他的行草字体则更加潇洒飘逸,笔画间流转自然,纵横交错,使人眼前一亮。

在柳公权的书法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他的《九评大哉乾元图》,这幅作品集合了柳公权书法的精华。

文字之间的排列有序,意境深远,墨迹浓淡适度,形成了一种和谐的对比效果。

整幅作品体现了柳公权的自由洒脱和严谨稳重之间的完美结合。

这幅作品无论是从文字的感染力还是布局的创造力都使人叹为观止。

此外,柳公权的书法作品中,他还擅长于篆书和隶书。

他的篆书作品笔势刚劲有力,线条流畅,为后来篆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隶书方面,柳公权的作品极富变化与丰富性,他能够运用不同的笔画风格和结构,呈现出隶书的多样性。

柳公权的书法不仅在形式上有着独到之处,更在艺术表现力上有着卓越的成就。

他善于运用墨色和纸张的材质,使作品更加丰富多样。

他注重内涵,以文化与人文相结合,使他的作品更富有艺术价值。

他笔下的每一个字都如同鲜花绽放,各字之间和谐又统一,表现了一种完美的艺术理念。

可以说,柳公权的书法作品凝聚了他卓越的艺术才华和对书法的执着追求。

他的作品无论在形式、技巧还是艺术内涵上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他的书法作品不仅是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书法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总而言之,柳公权的书法作品不仅在技法上独具慧眼,更在艺术创新与文化内涵上成就卓越。

他的书法作品富有独特的艺术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

通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柳公权对书法的深入研究和对艺术的热爱。

他的书法作品在当时影响深远,在后世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柳公权的书法成就可谓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我们继承和发扬的宝贵财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公权的历代评价柳公权的历代评价李恒:我于佛寺见卿笔迹,思之久矣。

柳公绰:家弟苦心辞艺。

李昂:①卿有诤臣风。

②辞清意足,不可多得。

③钟(钟繇)、王(王羲之)复生,无以加焉!李煜:善法书者,各得右军(王羲之)之一体...柳公权得其骨而失於生犷。

岑宗日:柳公权得其劲,故如辕门列兵,森然环卫。

范仲淹:延年之笔,颜筋柳骨。

散落人间,宝为神物。

苏轼: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

米芾:柳公权如深山道人,修养已成,神气清健,无一点尘俗。

朱长文:盖其法出于颜(颜真卿),而加以遒劲丰润,自名一家。

王世贞:所书《兰亭》帖,去山阴室虽远,大要能师神而离迹者也。

丰坊:昔人传笔诀云:“双钩悬腕,让左侧右,虚掌实指,意前笔后。

”论书势云:“如屋漏痕,如壁坼,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如折钗股。

”自钟、王以来,知此秘者...唐则欧阳信本(欧阳询)、虞伯施(虞世南)、褚登善(褚遂良)、薛纯陀、薛嗣通(薛稷)、孙过庭、钟绍京、贾膺福、李泰和(李邕)、贺季真(贺知章)、李太白(李白)、张伯高(张旭)、杜子美(杜甫)、颜清臣(颜真卿)、柳诚悬、钱藏真(怀素)、张从申...虽所就不一,要之皆有师法,非孟浪者。

董其昌:柳诚悬书,极力变右军法,盖不欲与《禊帖》面目相似。

所谓神奇化为臭腐,故离之耳。

凡人学书,以姿态取媚,鲜能解此。

余于虞、褚、颜、欧,皆曾仿佛十一,自学柳诚悬,方悟用笔古淡处。

自今以往,不得舍柳法而趋右军也。

康有为:诚悬则欧之变格者。

柳公权的书法特点柳公权的书法在唐朝当时极负盛名,民间更有“柳字一字值千金”的说法。

下面就来看看柳公权的书法特点有哪些。

柳公权书法特点书法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

在字的特色上,以瘦劲著称,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以行书和楷书最为精妙。

也由于他作品独到的特色。

字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构严谨,有着“颜筋柳骨”的说法。

“书贵瘦硬方通神”的楷书,较之颜体,则稍均匀瘦硬。

他书法在唐朝当时即负盛名,民间更有「柳字一字值千金」的说法。

书法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茍。

柳楷书的笔法劲练,稳而不俗,险而不怪,老而不枯,润而不肥,仪态冲和,遒媚绝伦。

笔画均匀硬瘦,棱角外露,富于变化,避免单吊重复。

横画大都方起圆收,骨力劲健,起止清楚,短横粗壮,长横格外瘦长,神采清秀,竖画顿挫有力,挺劲瘦长,凝练结实,撇画锐利,捺画粗重稍短而踢起,用笔干净利落。

总体上内敛外拓,中宫收紧,四肢开展,于严谨中见疏朗开阔的风姿。

柳体 1、方笔圆笔并用。

方笔指在起笔收笔和转折之处有棱角,而呈方的形状。

用笔方法是以折为主。

圆笔则是指那些圆浑丰润的笔画。

柳字用笔往往方圆并用。

比如横画起笔方,棱角分明。

收笔圆,含蓄圆润。

垂露竖也是如此。

捺画则起笔圆,捺脚外方。

要注意柳字竖画、撇画起笔之处的方与一般楷书不同的地方,柳字往往二次转锋折笔,因此在起笔之处比一般楷书多一个棱角。

2、柳字的横画有长短区别,短画粗而上昂,长横细而下覆。

横与竖并不象颜体《勤礼碑》那样横轻直重有明确的定式,柳字的横与竖轻重悬殊不太大,有的短横甚至常常比竖画粗重。

3、柳字的撇和捺进行比较,一般撇轻捺重,这一点跟颜字一样。

柳字的结构特点:1、两竖相向。

即一个字中左右两边并列的两面三刀竖,在左的向右弯,在右的向左弯,形成一种相向之势,这种写法也出自颜字,不过柳字的竖画比颜字瘦劲,虽然写法一样,但结构的趣味也就有所不同。

2、收放有对致,参差变化。

在一字之内,有的笔画写得比较收敛,有的则很舒展。

比如“言”、“其”、“者”等字中的横画长短是很悬殊的。

如果一个字是由几个部分构成的,那么柳字非常注重这几个部分在宽窄、长短方面的对比,使字有的地方留白多,空间疏朗;有的地方留少,显得格外紧凑。

这一点柳字跟颜字不同,颜字是力求匀整,两面三刀肩齐平,而柳字追参差变化,如“街”、“孰”、“智”、“辫”等字就是典型例子。

3、与上述一点相联系,柳字因为有向外格外舍展的笔画,字内往往注意紧凑,是内紧外疏的字,这是跟颜字的又一大区别。

柳公权的书法在唐朝当时极负盛名,民间更有“柳字一字值千金”的说法。

他的书法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

在字的特色上,以瘦劲著称,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以行书和楷书最为精妙。

也由于他作品独到的特色,因此,柳公权的书法有“柳体”之称。

他的字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构严谨,有着“颜筋柳骨”的说法。

“书贵瘦硬方通神”他的楷书,较之颜体,则稍均匀瘦硬,故有「颜筋柳骨」之称。

柳公权最出名书法作品柳公权原碑今存于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博物馆。

拓本纵38厘米、横23厘米。

此碑立于唐会昌元年(公元841年),为柳公权64岁所书。

柳公权的书法风格刚健,神韵清雄,传世碑刻十余件,皆为楷书,被称为楷书经典。

颜真卿和柳公权的楷书风范影响深远,后人习楷书多“以柳体入门,以颜体见功”。

在我国的书法史上,有一位擅长楷书,以骨力清劲著称于世的大家,这就是为人所熟知的柳公权。

柳公权(778——865),中唐书法家。

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

元和初年擢进士第,官至太子少师。

他平生致力经学,对《诗》、《书》、《左氏春秋》、《国语》及《庄子》等,都有较深的研究,此外尚通音律。

柳公权在入仕之初,便被书法所累。

穆宗时,柳公权以夏州书记入奏,皇上一见到他便说:“朕尝于佛庙见卿真迹,思之久矣。

”于是就拜他为右拾遗侍书学士。

这侍书学士的职务是很低的,为“至经历了穆宗、敬宗、文宗三朝。

他在做官期间,仍然保持着正直的性格。

相传穆宗尝问他用笔之法,他回答说“心正则笔正,乃可为法。

”致使皇上“改容,悟其以笔谏也”。

这就是所谓“笔谏”故事的来历。

柳公权的哥哥柳起之,是当时的兵部尚书,由于不满意他弟弟的职位,便写信给宰相说:“家弟本志儒学,先朝以侍书见用,颇类工祝,愿徙散秩。

”后来,朝廷便改柳公权为右司郎中弘文馆学士。

在唐文宗时,柳公权虽然做了中书舍人,翰林书诏学士,但仍侍书宫中;直至咸通初年,才以太子太保致仕。

卒年八十八岁。

柳公权的书法,由于帝王的赏识,在他在世时就已极其珍贵。

一次,文宗和学士们联句,文宗说:“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

”一时续的人很多,但文宗却偏独赏识柳公权的“熏风自南来,殿阁生余凉”,以为“词情皆足”,并“命题于殿壁”。

柳公权遵旨持笔,一挥而就,字体很大,约有五寸,但精美非凡,以致文宗赞叹着说:“钟(繇)王(羲之)无以尚也。

”立即迁他为少师。

又有一次,宣宗叫他在御前写楷书“卫夫人传笔法于王右军”,草书“谓语助者,焉乎哉也”,行书“永禅师真草千字文得家法”等29字,令军容使西门季玄捧砚,枢密使崔巨源拿笔,写完后备加赞赏,且又“赐以器币”。

后来,此事传开,大家便都争着向他求字,以致一时形成了“当时大臣家碑志,非其笔,人以子孙为不孝”的局面,连外夷入贡,也都特地带了专款,并说:“此购柳书。

”柳公权的诗也做得好,并有过一段以诗救宫嫔的佳话。

武德时,皇上曾迁努一宫嫔。

后来皇上对柳公权说:“我责怪这个宫嫔,但如果能得到你的一首诗,我就放了她。

”说时把视线移往案头的几十幅蜀产笺纸,以示让他作诗。

这时,史见柳公权提起笔来,略加思索,顷刻之间便作成七绝一首道:不忿前时忤主恩,已甘寂寞守长门。

今朝却得君王顾,重入椒房拭泪痕。

皇上看后心中大悦,当即赐柳公权“锦由于柳公权生前已享盛名,所以,虽然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然而他的碑版却依然流传较多,最著名的莫过于大家都知道的《玄秘塔碑》了。

《玄秘塔碑》书刻于唐会昌元年(841),碑为楷书,总二十八行,每行五十四字,原碑下半截每行磨灭二字,即使是旧拓也不能窥见原豹,其余诸字则都完好无损。

后世因此碑字画挺朗完好,结体精密紧凑,故学习柳体楷书的常以此碑为入门之阶。

碑今存西安碑林。

除《玄秘塔碑》享有盛名外,其楷书之最精者当首推《神策军碑》。

《神策军碑》全称《皇帝巡幸左神策军纪圣德碑》,书刻于唐会昌三年(843),崔铉撰文。

因为此碑记述唐武宗李炎巡幸左神策军事,书刻后又立在皇宫禁地,不能随便椎拓,因此流传极少。

再从柳公权的行书帖刻来看,其流传有绪而能见到的很少,一般以《兰亭诗》为最出名。

今观《兰亭诗》字迹虽较丰肥浓艳,但却骨力清劲,没有半点俗气,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柳公权的行书帖刻《蒙诏帖》也很有名气。

《蒙诏帖》全文只七行,仅“公权蒙诏,出守翰林,职在闲冷,亲情嘱托,谁肯响应,深察感幸,公权呈”数字而已。

又因帖中写有“翰林”字样,故此帖又称(翰林帖》。

按柳公权《蒙诏帖》作于长庆元年(821),其书字体气势超迈,意态雄健,当时柳公权44 岁,正值雄姿英发之际,故其书自是如此。

后人认为此帖不仅是柳公权行书的杰构,亦且代表了中唐一代书法的风格,看来不是没有道理的。

柳公权的书法以王羲之为入手起步,后又广泛涉猎隋唐诸名家的作品,然后融会贯通,酝酿变化,最后自出新意,卓然成一大家。

宋朝范仲淹在《诔石曼卿文》中称“延年(石延年,字曼卿)之笔,颜筋柳骨”,从此“颜筋柳骨”的美誉便不胫而走遍了天下。

《玄秘塔碑》,陈列在西安碑林第二室东侧第二排南数第二的位置。

此碑螭首方座,高386厘米,宽120厘米.刻于唐武家李炎会昌元年(公元841 年)二月。

碑文记叙大达法师在唐德宗李适,唐顺宗李诵,唐宪宗李纯蒙受朝廷恩宠的情形。

柳公权人品、书品皆为群臣世人敬仰,加之晚唐帝王们崇佛信教,但由柳公权以清俊劲挺、开阔疏朗的“柳体”楷书书写碑文。

《玄秘塔碑》书法用笔果断,求平稳尚筋骨,可谓笔笔精到,字字珠玑。

此碑为国宝级文物,是柳公权墨迹中的精品,也是临摹习书者的范本佳作。

>是柳公权早期的书法作品,原石于宋代已被毁,现仅见敦煌石窟发现的“唐拓孤本”。

柳公权早年曾广采众家之长,而且特别注意向前辈书家学习。

从《金刚经》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取法诸家的痕迹。

>《神策军碑》是柳公权楷书的代表作之一。

此碑较人们熟知的《玄秘塔》的书法风格更成熟,更具有特色。

结体布局平稳匀整,保留了左紧右舒的传统结构。

运笔方圆兼施,运用自如。

笔画敦厚,沉着稳健,气势磅礴。

典型地表现了柳体楷书浑厚中见开阔的艺术特点。

柳公权,唐代宗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唐懿宗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终年88岁。

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

宫至太子少师,故世称“柳少师”。

他初学王羲之并精研欧阳询、颜真卿笔法,然后自成一家。

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

较之颜体,柳字则稍清瘦,故有「颜筋柳骨」之称。

穆宗尝问柳公权用笔之法,公权答云:「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穆公为之改容,如其笔谏也。

宋朱长文《墨池编》中说:“公权正书及行楷,皆妙品之最,草不夫能。

其法出于颜,而加以遒劲丰润,自名家。

”他初学王羲之笔法,以后遍阅近代书法,于是极力变右军法,学习颜真卿,又溶汇自己新意,使他的字避免了横细竖粗的态势,而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后世学书者不少以柳字为楷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