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防突计划

合集下载

12月防突计划

12月防突计划

盘县石桥镇喜乐庆煤矿
12 月防突计划
通风矿长:
编制:
编制日期:2013年11月29日
根据2012年瓦斯等级鉴定:喜乐庆煤矿绝对瓦斯涌出量为4.57m3/min,为高瓦斯矿井;根据重庆煤炭科学研究院2010年1月提交的《盘县喜乐庆煤业有限公司3#、4#煤层突出参数测定及突出危险性鉴定报告》(3#煤层瓦斯压力为0.35MPa,瓦斯含量为4.98m³/t,4#煤层瓦斯压力为0.34MPa,瓦斯含量为4.76m³/t)及贵州省能源局文件(黔能源发【2010】137号)《关于转报(关于上报盘县石桥镇喜乐庆煤业有限公司3#、4#煤层突出参数测定及突出危险性鉴定报告的送审报告)的报告》批复,C3煤层在标高1526.6m以上无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C4煤层在标高1526.8m以上无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

施工中必须严格按照“四位一体”综合防突措施进行管理。

防突计划工作安排如下:
1、掘进计划进尺320m,预计施工预测预报检测孔1350m,预
计采面施工预测预报检测孔350m;
2、安装抽放管50根;
3、检修和补充防突设备及配件材料;
4、回收采面抽放管路及通防设施设备并定点堆放。

矿井防突措施计划

矿井防突措施计划

矿井防突措施计划矿井是一种具有高度危险性的工作环境,常常存在着防突措施不完善导致事故发生的风险。

因此,制定一份完备的矿井防突措施计划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一份包含1200字以上的矿井防突措施计划。

一、目标和原则1.目标:有效预防和减少矿井事故的发生,保障矿工的生命安全和工作环境的安全。

2.原则:科学性、操作实用性、可行性、灵活性和持续性。

二、防突措施的分类和应用范围1.分类:a.技术防突措施:包括地质预报、岩壁支护、煤与瓦斯治理、通风控制等。

b.管理性防突措施:包括安全生产管理、培训教育、事故应急预案等。

2.应用范围:a.矿井所有作业区域都应制定相应的防突措施计划。

b.防突措施计划应适用于所有工作人员,包括管理人员和矿工。

三、技术防突措施1.地质预报措施:a.加强对矿井地质情况的调查和研究。

b.配备地质预报仪器设备,确保及时掌握地质变化情况。

c.建立地质预报制度,明确预报结果的报告和处理要求。

2.岩壁支护措施:a.明确矿井各个工作面的岩壁支护方法和要求。

b.加强矿井岩壁支护技术培训,提高工作面支护的质量和效果。

c.定期检查支护设施的完好性和运行情况,及时更换和修复损坏的支护设备。

3.煤与瓦斯治理措施:a.建立煤与瓦斯治理制度,落实煤与瓦斯治理的责任。

b.加强煤与瓦斯抽放系统的维护保养,确保系统运行稳定。

c.强化煤与瓦斯监测工作,掌握煤与瓦斯的浓度和变化情况。

4.通风控制措施:a.建立合理的通风系统,保证矿井内的风量和风压符合要求。

b.配备自动风量、风压监测装置,实时监测通风系统的运行情况。

c.定期检查和维护通风设备,确保通风系统的正常运行。

四、管理性防突措施1.安全生产管理措施:a.建立健全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职责。

b.定期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c.组织安全事故调查和分析,总结教训,预防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2.培训教育措施:a.开展各类安全生产培训,提高矿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

年度防突工作总结及计划

年度防突工作总结及计划

年度防突工作总结及计划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矛盾和冲突也随之而来。

作为一个团结和谐的社会,我们必须加强防范和化解各种冲突,确保社会的稳定和安宁。

因此,年度防突工作总结及计划成为了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总结的重要议题。

首先,让我们来总结一下过去一年的防突工作。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加强社会矛盾的预警机制、加强社会矛盾的化解和调处、加强对重大社会矛盾事件的应急处置等。

这些措施有效地防止了一些潜在的冲突,化解了一些已经发生的矛盾,确保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防突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我们的预警机制还不够完善,一些潜在的冲突没有得到及时的发现和解决。

其次,我们的社会矛盾化解和调处工作还存在一些盲区,一些小的矛盾没有得到及时的化解,演变成了大的矛盾。

最后,我们的应急处置能力还有待提高,一些重大社会矛盾事件的应对措施还不够完善。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制定了新一年的防突工作计划。

首先,我们将进一步完善社会矛盾的预警机制,加强对潜在冲突的监测和预警,确保冲突得到及时的发现和解决。

其次,我们将加强社会矛盾的化解和调处工作,建立健全的社会矛盾调处机制,确保小的矛盾得到及时的解决,防止矛盾的升级。

最后,我们将加强应急处置能力的建设,提高对重大社会矛盾事件的应对能力,确保社会的稳定和安宁。

总之,年度防突工作总结及计划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我们将认真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制定新的计划,努力提高防突工作的水平,确保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为建设一个团结和谐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版防突细则

新版防突细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煤与瓦斯突出的防治工作,有效预防煤矿突出事故,保障煤矿职工生命安全,根据《安全生产法》、《矿山安全法》、《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煤矿企业 (矿井)、有关单位的煤 (岩) 与瓦斯 (二氧化碳) 突出 ( 以下简称突出)的防治工作,适用本规定。

现行煤矿安全规程、规范、标准、规定等有关突出防治的内容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依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突出煤层,是指在矿井井田范围内发生过突出的煤层或者经鉴定有突出危险的煤层。

本规定所称突出矿井,是指在矿井的开拓、生产范围内有突出煤层的矿井。

第四条有突出矿井的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及突出矿井的矿长是本单位防突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有突出矿井的煤矿企业、突出矿井应当设置防突机构,建立健全防突管理制度和各级岗位责任制。

第五条有突出矿井的煤矿企业、突出矿井应当根据突出矿井的实际状况和条件,制定区域综合防突措施和局部综合防突措施。

区域综合防突措施包括下列内容:(一)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二)区域防突措施;(三)区域措施效果检验;(四)区域验证。

局部综合防突措施包括下列内容:(一)工作面突出危险性预测;(二)工作面防突措施;(三)工作面措施效果检验;(四)安全防护措施。

第六条防突工作坚持区域防突措施先行、局部防突措施补充的原则。

突出矿井采掘工作做到不掘突出头、不采突出面。

未按要求采取区域综合防突措施的,严禁进行采掘活动。

区域防突工作应当做到多措并举、可保必保、应抽尽抽、效果达标。

第七条突出矿井发生突出的必须立即停产,并立即分析、查找突出原因。

在强化实施综合防突措施消除突出隐患后,方可恢复生产。

非突出矿井首次发生突出的必须立即停产,按本规定的要求建立防突机构和管理制度,编制矿井防突设计,配备安全装备,完善安全设施和安全生产系统,补充实施区域防突措施,达到本规定要求后,方可恢复生产。

第一节突出煤层和突出矿井鉴定第八条地质勘探单位应当查明矿床瓦斯地质情况。

防突区域专项防突设计

防突区域专项防突设计

山西新景矿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区域煤与瓦斯突出防治专项设计新景公司防突办公室二0一二年一月目录前言 (2)第一章矿井概况及地质特征 (5)第一节井田概况 (5)第二节地质特征 (6)第三节矿井开拓与开采 (18)第四节矿井通风 (19)第五节矿井瓦斯赋存、涌出及煤与瓦斯突出情况 (19)第二章综合防治煤与瓦斯突出技术总体方案 (22)第三章区域性综合防治突出措施 (28)第一节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 (28)第二节区域防突技术措施 (30)第三节区域措施效果检验 (35)第四节区域验证 (38)第四章局部综合防治突出措施 (40)第一节煤巷掘进工作面局部综合防突措施方案 (40)第二节采煤工作面局部综合防突措施方案 (44)第三节石门(井巷)揭煤工作面综合防突措施方案 (47)第五章安全防护措施 (57)第一节避难所 (57)第二节反向风门 (58)第三节远距离放炮 (58)第四节压风自救系统 (59)第六章突出矿井防突管理 (60)第一节防突组织管理 (60)第二节防突技术管理 (61)前言新景矿位于山西省阳泉市区的西部,井田位于山西省沁水煤田的北部,隶属于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管辖。

新景矿井田原为三矿西扩区,原煤炭工业部于1983年决定对三矿进行改扩建,改扩建工程于1990年12月开始建设,1997年7月竣工投产,设计生产能力一期工程为2.2Mt/a,最终设计生产能力为7.5Mt/a。

为便于管理,阳煤集团将原三矿改扩建部分组建为新景矿。

根据阳煤通字[2010]853号《关于新景公司芦南8#煤采区鉴定为非突出煤层后变更防突措施的批复》,新景矿3#煤为突出危险性煤层,矿井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

所开采的芦南采区8#煤层于2010年5月被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沈阳研究院鉴定为非突出煤层,8#煤一区已开采上保护层3#煤,根据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文件《关于新景公司芦南8#煤采区鉴定为非突出煤层后变更防突措施的批复》我公司8#煤一区上部3#煤未采区严格按突出煤层管理,其他上部3#煤已采区必须严格执行局部“四位一体”综合防突措施。

年度防突工作总结及计划范文

年度防突工作总结及计划范文

年度防突工作总结及计划范文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突发事件的防范与应对成为我们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年度,我们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关于防突工作的方针政策,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全面加强防突体系建设,确保了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工作总结1. 组织架构完善本年度,我们对防突工作领导小组进行了调整和优化,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和任务,确保了防突工作的有序开展。

2. 预案制定与修订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我们修订完善了各类应急预案,涵盖了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多个领域,提高了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 风险评估与监测通过建立风险评估机制,我们对可能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进行了全面评估,并实施了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了潜在风险。

4. 培训与演练组织了多次防突知识培训和应急演练,提高了全体人员的应急意识和处置能力。

5. 物资储备与管理加强了应急物资的储备与管理,确保了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物资调配。

6. 信息沟通与协调建立了高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加强了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确保了信息的畅通和工作的协同。

三、存在问题1. 个别预案的实际操作性仍需加强。

2. 部分人员的防突意识和应急能力有待提高。

3. 物资储备的更新和维护需要进一步加强。

四、改进措施1. 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各类预案,提高预案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2. 加大防突培训力度,特别是针对关键岗位和新进人员的培训。

3. 定期检查和更新应急物资,确保物资的完好性和有效性。

五、工作计划1. 预案更新定期对现有预案进行评估和修订,确保预案与实际情况相符。

2. 能力提升加强防突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特别是针对高层管理人员和关键岗位人员。

3. 技术支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防突工作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

4. 资源整合加强与外部资源的整合,形成防突工作的合力。

5. 监督检查定期对防突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六、结语防突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地努力和完善。

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为继续推进天池公司“十二五”期间矿井瓦斯综合治理体系建设,进一步落实瓦斯防治工作措施,切实提升天池公司瓦斯防治工作水平,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瓦斯事故的发生,促进天池公司安全生产稳定发展,根据《国家煤矿安监局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健全煤矿瓦斯综合治理体系建设工作机制的通知》(煤安监司办【2012】11 号)和关于印发《“十二五”煤矿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安检总煤装【2011】42 号)等文件要求,特制订2012 年天池公司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一)指导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 号)、《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加强煤矿瓦斯治理工作体系示范工程建设的通知》(安委办【2009】2 号)、关于印发《“十二五”煤矿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安检总煤装【2011】42 号)和《国家煤矿安监局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健全煤矿瓦斯综合治理体系建设工作机制的通知》(煤安监司办【2012】11 号)等文件精神,通过深入开展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瓦斯综合治理措施落实,切实做到“通风可靠、抽采达标、监控有效、管理到位”,确保天池公司实现2012 年安全生产年,为实现天池公司“十二五”规划安全生产打下坚实基础(二)工作目标2012 年底,天池公司要达到煤矿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设基本要求,全矿井实现瓦斯防治安全生产,实现抽、采、掘平衡,全年瓦斯“0超限”的目标。

二、工作步骤(一)制定计划(2012年6月底前)根据《煤矿安全规程》、《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抽采达标暂行规定》及相关规定,制定天池公司2012 年瓦斯防治计划、防突计划、抽采计划,完善相关制度、规定,结合煤矿瓦斯综合治理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根据天池公司实际建立健全的基本要求、评估标准和办法等。

区域防突措施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

区域防突措施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

区域防突措施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英文回答:Regional Collision Avoidance Measures Planning and Annual Implementation Plan.Introduction.Regional collision avoidance measures planning is a critical element of ensuring the safe and efficient operation of aircraft within a given airspace. This plan outlines the measures that will be implemented to prevent collisions between aircraft in the [region name] region.Planning Process.The planning process for this plan involved the following steps:Hazard identification: The first step was to identifythe hazards that could lead to collisions between aircraft in the region. These hazards were identified through a review of historical data, interviews with pilots and air traffic controllers, and analysis of the airspace configuration.Risk assessment: Once the hazards were identified, the next step was to assess the risk of each hazard. This assessment considered the likelihood of the hazard occurring and the severity of the consequences if it did occur.Mitigation measures: The final step was to develop mitigation measures to reduce the risk of collisions between aircraft. These measures were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hazard identification and risk assessment.Implemented Measures.The following measures will be implemented to prevent collisions between aircraft in the [region name] region:Establishment of a regional airspace management system: This system will provide a common set of rules and procedures for all aircraft operating in the region. Itwill also provide for the coordination of air traffic between different sectors and airspace users.Implementation of a standardized airspace structure: This structure will provide a clear and concise frameworkfor air traffic operations in the region. It will also reduce the risk of confusion and errors by pilots.Use of technology to enhance separation between aircraft: This technology includes radar, ADS-B, and TCAS. These systems will provide pilots with real-timeinformation about the location of other aircraft in the area.Provision of training to pilots and air traffic controllers: This training will cover the regional airspace management system, the standardized airspace structure, and the use of technology to enhance separation betweenaircraft.Annual Implementation Plan.The following is the annual implementation plan forthis plan:Year 1: Establish the regional airspace management system.Year 2: Implement the standardized airspace structure.Year 3: Begin using technology to enhance separation between aircraft.Year 4: Provide training to pilots and air traffic controllers.Evaluation.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plan will be evaluated on an annual basis. The evaluation will consider the following factors:The number of collisions between aircraft in the region.The number of near misses between aircraft in the region.The level of compliance with the airspace management system.The results of the evaluation will be used to make improvements to the plan as needed.中文回答:区域防突措施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

结合当前煤炭生产形势和煤炭产业政策、行业准入标准等根据区安发【2011】44号和云政办发【2011】4号文件精神,关于加快推进煤矿瓦斯治理和开发利用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为提高我矿瓦斯治理和开发利用效果。

确保有效防范瓦斯事故,坚持采煤与采气一体化,地面与井下相结合,治理与利用相协调,切实做到“通风可靠、抽采达标、监控有效、管理到位”。

最终实现安全生产,构建和谐社会。

因此,针对我矿实际特制防突计划及措施如下:第一部分、概况第一节、矿井概况一、矿井交通位置柳树青煤矿位于恩洪煤矿矿区6-1井田西南角,地理坐标为:东经104°11′09′—104°11′37″,北纬25°17′14″—25°17′32″。

行政区划上属曲靖市麒麟区东山镇管辖。

柳树青煤矿距曲靖市70Km,北经墨红至曲靖电厂82Km,离黄恩公路2Km,交通较方便。

二、矿井范围柳树青煤矿井田面积0.7639Km2 ,由7个拐点控制,其坐标见表1-1.批准开采深度为2000m至1850m.1柳树青煤矿拐点坐标表1拐点编号x y1 2799185 354152702 2799765 354153003 2800195 354158704 2799225 354156405 2798420 354157006 2798445 354153257 2798730 35415920三、地形地貌矿区属构造剥蚀低中山区,地势北高南低,由于北北东向构造河流切割,形成近南北向沟谷,区内最高点位于矿界拐点3山脊,海拔标高+2201.90m,最低点位于矿界拐点7冲沟,海拔标高+2012.40m,相对高差189.50m。

第二节煤层赋存情况一、矿区地质特征(一)、地层区内出露地层由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2β)、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2l;三叠系下统卡以头组(T1k)、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1f );第四系(Q)。

现由老至新分述如下:21、二叠系上统峨嵋山玄武岩组(P2β)矿界范围内未出露,经钻孔深部揭露,岩性为块状,玄武岩,玄武凝灰岩,呈细晶等粒结构,具杏仁状构造,属一套火山岩建造,于茅口灰岩之上和龙潭组之下呈假整合接触关系。

厚度大于150m。

2、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2l地层厚度205~299m,平均234m,含煤53层,自上而下编号煤层24层,煤层总厚约31.96m,含煤系数13.66%,井田内有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17层,矿区有15层(区内15a煤层与15b煤层全并;17煤层不可采)。

根据岩性及含煤特征处下而上分为5段。

(1)龙潭组第一段(P2l1):自玄武岩组顶界至19 a煤层顶板,由薄至中厚层状中砂砾岩,细砂岩、粉砂岩夹煤层及煤线组成。

含煤15层,其中可采煤6层(19a、19b、21a、21b、23 b、24煤层),含煤系数23.21%,可采含煤系数13.25%。

地层厚37~74m,一般55m。

(2)龙潭组第二段(P2l2):自19 a煤层顶板至16煤层底板,由中厚层状粉砂岩、粘土岩夹煤层,煤线及菱铁岩组成。

含煤8层,含煤系数9.16%,不含可采煤层。

地层厚30~46m,一般36m。

(3)龙潭组第三段(P2l3):自16煤层底板至9煤层顶板,由砂质泥岩、泥岩、粉砂岩、细砂岩、菱铁3岩及煤层、煤线组成,含煤16层,其中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7层(9 b、10、11b、14、14b、15b、16煤层),含煤系数23.90%,可采含煤系数16.76%,地层厚47~72m,一般54m。

(4)龙潭组第四段(P2l4):自9煤层顶板至6煤层底板,由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及煤层组成。

含煤4层,其中可采煤层1层(8煤层),含煤系数8.79%,可采含煤系数4.48%。

地层厚24~64m,一般33m。

(5)龙潭组第五段(P2l5):自6煤层底板至1煤层顶板,由中厚层状细砂岩、粉砂岩、粘土岩夹煤层组成。

含煤10层,其中局部可采煤层1层(3煤层),含煤系数7.78%,可采含煤系数1.86%。

地层厚48~65m,一般56m。

3、三叠系下统卡以头组(T1k)分布于矿区北中部以南,大面积出露与龙潭组为连续沉积,根据岩性组合、生物化石的差异,可划分为二个段,即T1k1、T1k2,全层总厚度为105.00m,现介绍如下:(1)卡以头组第一段(T1k1):薄层状细砂岩、粉砂岩、泥岩互层。

风化后呈球状片壳薄层,具水平层理及斜交层理,产丰富的动物化石。

腹足类及少量植物化石碎片。

地层厚度56.00m。

(3)卡以头组第二段(T1k2):厚层状粉砂岩、细砂岩、砂质泥岩,局部夹紫色粉砂岩条带,不显层理。

地层厚度49.OOm。

44、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1f)为滨海及浅海相砂、泥岩沉积,厚350~450m。

根据动物化石与岩性将本组由下至上分为四段:分布于矿区北部,小面积出露,矿区内仅出露第一、二段(T1f 1—T1f 2)地层。

(1)第一段(T1f 1)厚100-130m。

泥质岩为主夹少量细砂岩、粉砂岩,其岩屑成份以玄武岩为主,绿泥石、钾长石次之,铁泥质胶结。

本段地层易风化剥蚀,地貌上常呈低缓山丘。

根据岩性特征可分为两个亚段。

①第一亚段(T1f 1-1):一般厚55m,以砂质泥岩为主,夹粉砂岩薄层,含大量穿插层理的蠕虫状方解石为其特征,动物化石少见,仅底部偶发现(古尼罗蛤)。

②第二亚段(T1f 1-2):一般厚53m,为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互层,以具厚0.5~3cm断续水平条带状钙质粉砂岩或扁平状、椭园状钙质粉砂岩包体为特征,下部偶含蠕虫状方解石。

底部为厚3~5m的细砂岩,内含有眼球状钙质砂岩结核及磨园较好的泥砾,砾径一般数公分不等,少数可达10~20cm,分布不均。

(2)第二段(T1f 2)。

泥岩、粉砂岩、细中粒砂岩不等厚互层。

岩屑成份以单斜辉石、斜长石、玄武岩屑为主,铁泥质胶结。

层理复杂,大型斜层理为主,下部及顶部发育水平层理及小型交错层理,含丰富的5瓣鳃类、腕足类动物化石。

全段总厚130~160m,由下至上划分为三个亚段,矿区内仅出露第一亚段。

第一亚段(T1f 2-1):中厚层状细砂岩,局部含孔雀石等氧化铜矿物(未曾见原生铜矿石),夹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具斜层理。

底部含棱角状的泥砾,岩性坚硬,地面常呈陡崖。

厚35m,中部产动物化石 (克氏克氏蛤、舌形贝)等。

5、第四系(Q)。

区内第四系主要由Qal+edl松散沉积,主要分布于矿区西部冲沟两侧,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关系。

红粘土、碎石、粉质粘土、砂砾等组成厚0~10m不等。

第三节、地质构造及煤层矿区为一单斜构造,走向北东—南西,倾向北西,倾角4~15°。

区内及周边褶皱不发育,以断裂构造为主,共发现断层16条,对开采有影响的断层主要为F6-1-1、F6-1-3、F6-1-4三条,其余13条断层均处于矿界外围,对开采无影响。

区内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属中等复杂类型。

1、F6-1-1正断层:分布在矿区西部,走向北东—南南西,倾向西为275°,倾角为70°,长度>7000m,落差最小35m,落差最大105m,一般落差为50m,切割层位从地表至P2β地层,属6-1井田与11井田划分边界断层。

62、F6-1-3正断层:分布在矿区东部,属东部边界断层,走向北东—南西,倾向东为98°,倾角71°;长度1400m,落差最小15m,落差最大23m,一般落差为15m;切割层位地表至P2β地层。

3、F6-1-4正断层:分布在矿区南部,属两部边界断层,走向近东西,倾向北为348°,倾角75°,长度1280m,落差最小20m,落差最大30m,一般断距为20m,切割层位T1k至P2β地层。

断层特征详见表2井田主要断层特征见表2断层编号断层位置(勘探线)断层性质产状断层规模控制程度断层证据可靠程度走向(度)倾向倾角(度)走向长度(m)落差地表点地下点最大一般F6-1-1矿区西部边界断层正北东275 70 >7000 105 35K9-5、K182K183、B4611/CK138024004各地表点内见不同层位之地层相接触,落差显著,各钻孔中均断失一定地层厚度与煤层。

查明F6-1-3矿区东部边界断层正北东98 71 1400 23 15B83、B35B36、K190、K294、K18839/CK1390260202地表点多见T1K2与T1f11呈断层接触CK1断失C9-C10,3902、60202断失T1k2中下部。

查明F6-1-4矿区南部边界断层正近东西348 75 1280 39 20B121、B122K34、K638/CK2601/CK860102地表点大多见断层破碎带,K274、616见C1与C3接触,CK2断失C9。

查明7(三)、煤层及煤质1、含煤性龙潭组地层总厚205m~299.79m,平均厚度234m,共含煤层53层。

自上而下主要煤层编号24层,煤层总厚约31.96m,含煤系数13.66%。

储量计算煤层平均总厚度18.86m,储量计算煤层可采系数8.06%。

2、煤层矿区内可采煤层与井田内可采煤层的层数,仅少15a、17煤层尖灭区及不可采,全区共有可采煤层15层,煤层编号分别是3、8、9 b、10、11b、14、14b、15 b、16、19a、19b、21a、21b、23、24等,其中主要可采煤层有8、9 b、14、15 b、16、19b、21b等7层,其它煤层局部可采,各可采煤层特征详见表3-2-2。

现自上而下分述如下:3煤层:位于龙潭组P2l5上部,距1煤层9.40~23.00m,平均15.80m。

层位稳定,厚度不稳定,一般厚度0.00~1.47,平均厚1.04m。

结构较复杂,常有1~3层隐晶质高岭石粘土岩夹矸。

上部为厚层状砂岩局部夹有含砾石砂岩,为标志层B2层。

8煤层:位于龙潭组P2l4中下部,上距3煤层58.00~72.00m,平均60.00m,层位稳定,厚度较稳定,一8般厚度0.00~4.06m,平均厚1.48m。

结构较复杂,常有1~2层显晶质高岭石粘土岩夹矸,下部夹矸为粘土,该煤层顶部为一套细砂岩,与含炭质的炭屑组成水平层理,直接顶底板含鲕粒,为B4标志层。

9b煤层:位于龙潭组P2l3顶部,上距8煤层8.00~12.00m,平均11.00m。

层位稳定,厚度稳定,一般厚度0.00~4.06m,平均厚2.35m,结构较复杂,一般为单一煤层,偶夹有不规则状的粘土岩夹矸,顶板为薄层状菱铁岩与粉砂岩等间距互层,菱铁岩易裂成方墩状,含植物化石,为B5标志层。

10煤层:位于龙潭组第三段P2l3上部,上距9煤层6.00~12.00m,平均8.00m。

层位较稳定,厚度不稳定,一般厚度0.00~1.63m,平均厚1.06m,结构较复杂,具有1~3层显晶质高岭石粘土岩,顶板含海绿石,底板含菱铁质鲕粒,为B6标志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