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淮河流域城镇的发展

合集下载

淮河流域城镇体系研究(Ⅰ)编者按

淮河流域城镇体系研究(Ⅰ)编者按

计存在根本缺陷的中国古代 , 天灾不 敌人祸 , 天灾 的背后 往
往隐藏着 巨大的人祸. 没有制 约 的权 力一定导致腐败 , 腐 败
到极 致一 定 是 天 下大 乱 , 天 下 大乱 常 常导 致 淮 河 流 域 兵 连 祸
结, 而战火最容易摧毁 城镇 . 这是简单 明确 的因果链. 可见, 人类作孽才是淮河流域城镇体系不够发育的根本原因.
泛淮 , 人 工 运 河 多被 破 坏 . 如上所 述 , 黄 河 泛 淮 的 原 因 之 一 也是战争.
轴线 南北 “ 拉锯” , 城镇很 容易在战火 中破坏. 第三 , 中国历 史的太平 时期 既短且少. 战乱一旦发生 , 常常在淮河流域作
战. 由于 中国历史上一直是分分合合 的循环往复 , 淮河流域
[ 3 ] 陈彦光. 中国历史 的地理枢纽 : 中国地缘政治格局成因和影 响的历史分析[ J ] . 信 阳师范学院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2 0 1 1 , 2 4( 1 ) : 8 5 - 9 5 . [ 4 ] 陈彦光 , 刘继生. 中心地体系与水系分形结构 的相似性分析 : 关于人一地对称关系 的一个理论探 讨 [ J ] . 地理科 学进 展 , 2 0 0 1 , 2 0 ( 1 ) :
B: P l a n n i n g a n d D e s i g n , 2 0 0 6, 3 3 ( 3 ) : 3 4 5 - 3 6 4 .
[ 6] 陈彦光. 分形城市系统 : 标度 、 对称和空间复杂性 [ M] . 北京 : 科学 出版社 , 2 0 0 8 . [ 7] C h e n Y G.A n a l o g i e s b e t w e e n u r b a n h i e r a r c h i e s a n d r i v e r n e t w o r s: k ra f c t a l s , s y mm e t r y , a n d s e f l - o r g a n z i e d c r i t i c a l i t y [ J ] .C h a o s ,S o l i t o n s&

浅析北宋时期淮河流域城镇的发展

浅析北宋时期淮河流域城镇的发展

浅析北宋时期淮河流域城镇的发展学号:J10814045专业:历史系历史学姓名:王庆庆浅析北宋时期淮河流域城镇的发展摘要:北宋是我国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期。

这一时期城镇的数量不仅远远超过了前代,而且其的类型及职能、发展形态也日益多样化。

分析北宋时期淮河流域的城镇的类型及其形成原因,指出这既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征兆,也是南方经济繁荣的一个重要表现。

关键词:北宋时期淮河流域城市镇市北宋时期的淮河流域是当时社会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其实这一地区早在唐代就已成为国家之命脉,“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天下以江淮为国命”①。

至北宋,这一地区的地位更加重要,可以说是北宋政府赖以生存和统一的基础。

因此宋时又是我国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城镇的数量不仅远远超过了前代,而且城镇的类型及职能也愈来愈多样化。

淮河流域的城镇以类型划分,大致可分为政治件城市、综合性城市、新兴的工商业镇市三大类②。

政治性城市是指北宋王朝的国都、陪都及地方政府所在地,其社会功能主要是作为封建的政治中心,发挥着统御和各地区的作用,而其经济职能服务于和从届于政治职能,一旦政治中心转移,城市面貌即会大为改观。

综合性城市主要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导致一些传统政治性城市发生部分质变而形成的,它们虽然仍为州、县治所,具有明显政治性,但其工商业发展水平较高,经济职能不逊于或远超其政治职能。

综合性城市发展的主要文柱是区域性经济的发展,其政治地位则是次要的。

北宋流域内农业、工商业较为发达,在此基础上,由城市、镇市及乡村墟市构成的多层次、网络状的区域性市场渐趋稳定,一些地理位置优越的政治性城市逐渐演变为区域经济小心城市,且经济职能日趋重要,从而成为综合性城市,如徐州、克州、宿州、扬州、寿州、泅州、楚州等城市。

而商业镇市则是传统郡县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经济纽带,或以商业发达著称于世,或以高超的手工艺与其他城市一较长短,其经济中心的作用是明显的,如登封曲河镇,就因发达的烧瓷业而商贾云集,号为巨镇。

江苏北部古淮河的历史变迁

江苏北部古淮河的历史变迁

江苏北部古淮河的历史变迁作者:***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2021年第05期古淮河,亦稱淮水,是一条历史悠久的古老大河。

它位于我国大陆东部华北板块的最南缘,大别山山脉的北侧。

华北板块,是我国时代最古老的板块,基底由太古代和早元古代变质岩及花岗岩组成,位于阴山—燕山和秦岭—大别山两条造山带之间。

早在我国商代的甲骨文和西周的钟鼎文里就有“淮”字出现。

“淮”字本意是指最清的水,淮河因水清而得名。

历史上,淮河与长江、黄河、济水并称“四渎”。

据《尚书·禹贡》记载,早在4000多年前,大禹治水,疏九河,决四渎。

“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

”由此可见,淮河诞生的年代是多么久远。

古淮河流域,西起桐柏山、伏牛山山脉,东临黄海,南以大别山山脉和江淮丘陵与长江流域毗邻,西北部、北部、东北部以黄河南堤和鲁南低山丘陵与黄河流域相隔。

地跨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山东五省,流域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当时是我国第三大河。

古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太白顶西北侧的山谷中,干流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东流注入黄海,是一条独流入海的大河。

上游在河南境内,从源头到河南、安徽交界处的洪河口。

这段古淮河穿行于山地和丘陵之间,具有山溪性河流的特点,水流比较湍急,暴涨暴落。

中游在安徽境内,从洪河口到安徽、江苏交界处的古泗州城。

这段古淮河流淌在山前倾斜平原和黄淮冲积平原之间,水流平缓,接纳了众多支流后,水量较大,河道较宽。

下游是在江苏苏北地区。

古淮河自古泗州城北由安徽进入江苏后,受江淮丘陵的影响,向东北流,行经古淮阴北面后,再向东流,自草湾又急转向南,经钵池山东侧南下,直抵山阳县城北,绕城东行,再北折,经过古淮河上有名的山阳湾后,进入安东县(今涟水县)境,最后在安东县云梯关(现属响水县)入黄海。

这就是古淮河在下游江苏境内的基本流路。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江苏北部的古淮河随着流逝的岁月,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演变。

论隋唐五代淮河流域城市的发展

论隋唐五代淮河流域城市的发展

论隋唐五代淮河流域城市的发展周怀宇(安徽大学历史系,安徽合肥 230039)摘 要:隋唐五代时期,两淮地区城市的发育与发展表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本文着重介绍其中四点。

其一、传统的大城市焕发新貌,发展成为龙头地位的重要城市;其二、在龙头城市的辐射下,淮河流域城市群迅速发展;其三、沿交通要道一批新的城市发育并迅速崛起;其四、地方经济文化交流。

促进两淮地区州、县治所所在地的城市普遍形成,显示勃勃生机,从而显示了社会经济向纵深发展的趋势和轨迹。

关键词:隋唐五代;淮河流域;城市发展中图分类号:K 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019(2001)03-0037-07隋唐五代时期,两淮流域由于地处南北冲要之地,交通发达,农业手工业兴盛,商业贸易活跃,推动两淮地区的商业城市获得较大发展。

城市的发展又为工商业进一步繁荣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淮河流域的城市发展史上是一个快速成长期,有许多问题值得总结。

从历史轨迹看,既有背景因素,又有城市发展的自身规律。

本文试对当时淮河流域城市发展的概况略做考察,借以探求中国历史上城市发展的一些规律。

一、两大龙头城市的发育与发展隋唐五代时期,淮河流域出现了一批人口和经济快速增长的城市,在全国很有影响,成为全国性的大都市。

这些大都市不仅自身迅速发展,也带动淮河流域的中小城市迅速崛起并发展,形成了以大都市为辐射源的城市群。

其中,有两个重要的城市举足轻重。

隋唐五代的东方之珠———扬州扬州,是淮河流域一颗璀灿的明珠。

隋唐五代时期是其发育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当时享誉全国,蜚声海内外,不仅是水陆交通枢纽,也是重要的国内外贸易都会。

扬州的地理位置、城市规模和特色隋开皇九年(581年)平陈,建置扬州。

当时的扬州,地临邗沟、滨长江,又地接衔大海,位于长江的出海口。

今日之上海地带,当时尚在海底。

唐人称扬州隔岸相望的镇江焦山口为海门。

李涉诗云:“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

”①海潮仍然达到扬州,张祜诗云:“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淮河流域经济格局演变

淮河流域经济格局演变

淮河流域经济格局演变窦诚诚08思想政治教育U10814037摘要;淮河流域在历代王朝的发展关键词;先秦,唐宋明清,黄河夺淮,政策,灾害沧桑淮河是一部历史,她的每一次勃兴与衰落既与中国历代王朝治乱循环的周期如此合拍,又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治国经略调整中命运起伏。

纵观淮河流域经济发展的脉络,历史为我们勾描出一幅独特的马鞍型发展的曲线。

自先秦以降,淮河流域经济胎动,27万平方公里的地区得到初期开发;秦汉两代,流域经济开始发力,隋唐400年走向繁荣;到了北宋,流域北部作为京畿重地,这里成为大宋王朝安危存亡的根本,使她在整个国家政治经济地位上升到顶峰。

宋金以后,淮河流域经济开始走下坡路,即使在明朝,淮河作为龙兴之地,流域经济的颓势也未能得到遏制。

清代,较之与自然条件优越的江浙地区,淮河流域经济已经大大落伍了。

毫无疑问,淮河带着百般无奈走向了近代历史。

黄河夺淮之灾“淮河的命运从未掌握在自己手里”,发出这一感叹的人一定对淮河的历史有着深刻的了解。

淮河多舛的命运还源于中国版图上另一条大河———黄河。

远古时代,淮河、黄河、长江、济水并称“四渎”,淮河是一条独流入海的大河。

所谓“钟鼓将将,淮水汤汤,钟鼓喈喈,淮水氵皆口”,《诗经·小雅》里吟唱的是淮河安流入海的画面。

1194年,这是淮河历史上具有分水岭意义的一个年份。

这一年,黄河又一次决口南泛,以至主河道南徙,开始了长达660年之久黄河夺淮的历史。

从此,淮河尾闾堵塞,失去了自己的入海通道。

宋金对峙期间,淮河流域屡遭战乱,淮河因乱失治,水系失调。

据史料记载,黄河夺淮以前,淮河流域较大的自然灾害大约18年一次,黄河夺淮期间变成4年一次,淮河流域成了“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大灾窝。

自此,淮河安澜就成了流域子民一代又一代的梦想。

黄河夺淮带来的灾难或许只是淮河命运之说的一个侧面?那么,另一个侧面又是怎样情形?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开发大多围绕着“三河一江”展开(黄河、淮河、运河、长江)。

历史时期淮河流域城镇的发展

历史时期淮河流域城镇的发展

历史时期淮河流域城镇的发展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东部,介于长江与黄河两流域之间,面积为27万平方公里。

流域西起桐柏山、伏牛山,东临黄海,南以大别山、江淮丘陵、通扬运河及如泰运河南堤与长江分界,北以黄河南堤与泰山为界与黄河流域毗邻。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淮河流域的城镇有着不同程度的发展。

秦统一后,将淮河流域的“淮夷”散为民户,彻底消除了江淮一带的民族界限。

至汉代淮夷已完全融人汉族大家庭之中。

汉武帝时两次将原居于今福建、浙江一带的东匝、闽越人迁往江淮地区。

民族融合与人口的增加,加速了该流域经济文化的发展。

武帝期间,山东被河灾,数岁不登。

朝廷令饥民“流徙就食江淮之间,欲留留处”①,不仅增加了江淮地区的人口,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经济的迅速发展,大大刺激了人口的繁衍。

西汉时,徐、充一带“人稠土狭,不足相供”。

至西汉末,颖川郡人口密度达192人/平方公里,淮阳国达147人/平方公里。

临淮郡、东海郡、沛郡、广陵国的人口都有所增加。

东汉时,淮南人口显著增加,如扬州人口由西汉时的320万增加至433万多。

随着人口的增加、工商业的发展与交通的畅达,淮河流域的城市也大为发展。

泅水流域的陶(定陶),唯水流域的唯阳,淮滨的寿春,以及宛(南阳)、阳翟(登封告成镇)等都成为当时的交通都会。

例如陶,北有济水达于河,南有洒水至于淮,交通颇为发达。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地处南北政权对峙形势下的淮河流域城市遭到了严重破坏。

历次战争以后恢复与重建的城市,大多就是军事重镇。

从总体上瞧,军事、政治成分重于经济就是这一时期淮河流域城市的突出特点。

为适应政治、军事的需要,城市建设有较快的发展。

但到南北朝时期,淮河流域城市的经济成分明显增长。

许昌(治今河南许昌市东),即汉代之许县,隶属颖川郡。

以许昌为中心的颖川郡就是曹魏社会经济最早恢复的地区之一,这里不但设有宫室殿宇,而且建有大型的粮仓与兵库,称“许昌别库”。

北朝时,许昌一直就是中原地区的一个军事重镇。

1971年淮河流域规划成果及治理成效

1971年淮河流域规划成果及治理成效

I【规划与治理1971年淮河流域规划成果及治理成效王先达!、历史背景1958年7月,经中央批准,撤销 了治淮委员会。

治淮工作由统一的体 制转由各省分别负责进行。

有关全局 性和省际间的治淮骨干工程就难以统 一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治淮的 进程。

“大跃进”及以后一段时间,推行 “三主”治水方针(小型为主,配套为 主,社队自办为主),增加了边界地区排水矛盾,引发了严重的边界水利纠 纷。

1960~ 1964年,党中央、国务院多 次协调解决了苏鲁、皖苏、豫皖之间的 水利问题。

1964年6月,周总理总结了新中国水利工作的4条经验教训,其中有一条是治淮工作犯了地方主义、分散主义错误。

重申了上中下游统 一规划、照顾全局的治水原则。

1964年1月,全国水利会议提出 了淮河治理的任务。

会后,四省分别编 制了《淮河流域基本情况及治理初步 意见》。

9月,国务院召开黄淮海水利 工作会议,讨论了有关淮河治理的问 题,认为必须从实际出发,重新编制淮 河流域规划。

1959 + 1961年,淮河流域连续干旱,1962- 1964年,又连续发生涝灾。

鉴于淮河面临众多边界问题和水旱灾 害频繁,以及关系到淮河全局的治淮 骨干工程尚未决策和实施,1965年9 月,水电部报请国务院同意,会同四省 成立淮河规划工作组,开展新一轮淮 河规划。

10月,淮河规划工作组开始沂沭泗流域和淮河流域查勘,到1966 年6月,由于“文化大革命”开始被迫 中断。

这一阶段的查勘成果及提出的 初步治理方案,为编制1971年规划奠 定了基础。

为了进一步治理淮河,解除 洪涝旱灾的威胁,1969年10月,国务 院成立治淮规划小组,领导和协调推动淮河流域规划工作。

随后,水电部和四省分别成立淮河规划组,承担规划工作。

淮河规划组查勘了淮河上中游、沙颍河以及沂沭泗河。

之后,水电部负责人带队组织四省领导、专家进行重点查勘,并讨论了规划方案。

1970年1~4月,淮河规划组编制了治淮规划,经过淮河规划预备会讨论,形成了《治淮规划会议纪要(草案)》。

最早运河:古邗沟

最早运河:古邗沟

最早运河:古邗沟一、古邗沟我国的大运河在历史上曾有三次较大的开凿工程。

一次是春秋时期,由吴国的扬州附近开凿了一条沟通长江和淮河的"邗沟"。

邗沟虽在东汉已受重视,但至末年,地方割据,三国时为孙曹兵争之地,运道并不通畅。

东晋时,邗沟渠化堰坝开始出现。

当时引江水的方法是引江潮,潮涨时水从坝上溢流或有单闸,开门引潮,闭门蓄水。

第二次是隋朝大业年间时修建的。

隋炀帝"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自山阳至扬江"。

这是在旧有基础上一次大规模的整修扩大,逐步形成了后代运河的规模。

邗沟南端水源开发最初是疏浚塘陂,引水济运,但常淤塞。

当时,邗沟运道自淮阴至邵伯350里,其中邵伯至瓜洲90里,都是平水不流动,有堰坝控制,自淮安至扬州水程要四五日。

邗沟北流河段,河床坡度较陡,流速较大,夏季水大时,逆水船不易上行。

因此,北端修建北神堰,位置为古末口,主要以堰闸调节湖水。

这次工程最大,分四段进行。

605年,修通济渠,从洛阳西苑通到淮河边的山阳(今江苏淮安)。

同年,疏通扩大了邗沟旧道,南起江都,北至山阳。

608年,从通济渠向北延伸。

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长江中的沙洲扩大,并与北岸相连。

唐代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在扬子镇以南接开伊娄河,经瓜洲入江。

从此,瓜洲运口与仪征运口并用。

北宋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在邗沟上建有数十处闸、坝、涵等建筑物,并且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船闸──复闸。

元代(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开通京杭运河,邗沟成为其中的一段,南口在瓜洲和仪征,北口仍在淮安北。

宋代修治加快,重点在解决淮河所带来的风险问题,进入邗沟工程修筑至运输管理的鼎盛时期。

经过修建,这段运河的堤身用巨石修了十个滚水堰,堤上植树,还陆续在堤身开水闸石碑及石涵洞,引水灌堤东农田。

北宋末年运河堤已普遍修筑,堤上大量修筑漏池闸,控制蓄泄,河堤上已有斗门、水闸79座,其数量不下于明清两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时期淮河流域城镇的发展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东部,介于长江和黄河两流域之间,面积为27万平方公里。

流域西起桐柏山、伏牛山,东临黄海,南以大别山、江淮丘陵、通扬运河及如泰运河南堤与长江分界,北以黄河南堤和泰山为界与黄河流域毗邻。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淮河流域的城镇有着不同程度的发展。

秦统一后,将淮河流域的“淮夷”散为民户,彻底消除了江淮一带的民族界限。

至汉代淮夷已完全融人汉族大家庭之中。

汉武帝时两次将原居于今福建、浙江一带的东匝、闽越人迁往江淮地区。

民族融合和人口的增加,加速了该流域经济文化的发展。

武帝期间,山东被河灾,数岁不登。

朝廷令饥民“流徙就食江淮之间,欲留留处”①,不仅增加了江淮地区的人口,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经济的迅速发展,大大刺激了人口的繁衍。

西汉时,徐、充一带“人稠土狭,不足相供”。

至西汉末,颖川郡人口密度达192人/平方公里,淮阳国达147人/平方公里。

临淮郡、东海郡、沛郡、广陵国的人口都有所增加。

东汉时,淮南人口显著增加,如扬州人口由西汉时的320万增加至433万多。

随着人口的增加、工商业的发展和交通的畅达,淮河流域的城市也大为发展。

泅水流域的陶(定陶),唯水流域的唯阳,淮滨的寿春,以及宛(南阳)、阳翟(登封告成镇)等都成为当时的交通都会。

例如陶,北有济水达于河,南有洒水至于淮,交通颇为发达。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地处南北政权对峙形势下的淮河流域城市遭到了严重破坏。

历次战争以后恢复和重建的城市,大多是军事重镇。

从总体上看,军事、政治成分重于经济是这一时期淮河流域城市的突出特点。

为适应政治、军事的需要,城市建设有较快的发展。

但到南北朝时期,淮河流域城市的经济成分明显增长。

许昌(治今河南许昌市东),即汉代之许县,隶属颖川郡。

以许昌为中心的颖川郡是曹魏社会经济最早恢复的地区之一,这里不但设有宫室殿宇,而且建有大型的粮仓和兵库,称“许昌别库”。

北朝时,许昌一直是中原地区的一个军事重镇。

寿春(东晋改名寿阳,今安徽寿县),寿春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城,战国末年为楚国都城,秦汉九江郡和淮南国治所。

曹魏时期,寿春为扬州治地,是曹魏经营淮南的经济和军事中心。

魏末,寿春有军民十多万人。

在经历了西晋短暂统一阶段以后,寿春又成为南北对峙形势下的军事重镇。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淮河流域较为重要的城市还有阳翟(今河南禹州市)、长社(东魏县,今河南许昌市)、浚仪(今河南开封市)、荣阳(今河南荣阳县)、鲁县(今山东曲阜市)、憔县(今安徽毫州市)、钟离(今安徽凤阳县东北临淮关)、淮阴(今江苏淮阴西南甘罗城)、盐城(今江苏盐城市)等②。

隋唐五代时期,淮河流域出现了一批人口和经济快速增长的城市,在全国很有影响,成为全国性的大都市。

这些大都市不仅自身迅速发展,也带动淮河流域的中小城市迅速崛起并发展,形成了以大都市为辐射源的城市群。

其中,有两个重要的城市举足轻重。

隋开皇九年(581年)平陈,建置扬州。

在当时享誉全国,蜚声海内外,不仅是水陆交通枢纽,也是重要的国内外贸易都会。

唐代扬州有大、小二城。

其小城,又称
①《史记·平准书》。

②王鑫义,《魏晋南北朝时期淮河流域的商业和城市》,《史学月刊》,2001年5期。

“牙城”,是官衙所在地,在今扬州市西北蜀冈上。

大城,即“罗城”,在蜀冈之下,是市民居住地和工商活动区。

开封,是一座古老的名城,战国时期是魏国的都城,名为大梁。

魏国灭亡后,这座城市失去了光辉。

隋唐五代时期,古汴河、新汴河经过这里,冲刷了这个城市的尘土,使之很快兴盛起来,成为汴水之上淮河以北的一个繁荣的工商业城市。

五代时期,成为梁、晋、汉、周的都城。

淮河上下,南有扬州,北有汴州,同在大运河上。

如同龙首龙尾,带动运河沿线商业贸易繁荣,使运河沿线原有城市获得新的发展。

宋州(今商丘)和汴州一样,由于运河而旧貌变新颜,商业运输兴盛,人口繁衍。

楚州(今江苏淮安)地处淮水北岸,运河在楚州境内与淮水交汇。

这里是南北交通要道,随着运河航运的发展,楚州的工商业也随之繁荣起来。

寿州(今安徽寿县)早在历史上就是淮上大都。

隋文帝建寿州总管府,其地位如同扬州总管府,大业初改为淮南郡,是淮西地区沟通淮阴道和淝水鸡鸣冈水道的重要城邑。

唐代,在寿州建置中都督府。

境内瓷器、丝绸、茶叶、粮食等出产著名,对外交易蜚声南北。

颖州(今阜阳)、亳州(今亳州)地处颖水、涡水冲要,交通发达。

唐后期开凿淮颖水运线,设置淮颖道使职加强控制,成为国家漕运的重要运输线。

商业运输和贸易随之繁荣兴盛,成为淮西名城。

濠州(今安徽凤阳),州西有涡口,即涡水与淮水交汇处。

涡口对岸有两城,是唐后期建造的防守淮河要道的军事重镇,也是淮河上的重要港埠,有利于濠州向外经济交流。

蔡州(治汝阳,今河南汝南县)地接汉水上游,可南通商荆(治江陵,今湖北境内)、郢(今属湖北),进行商业贸易。

隋代统一后,很快兴盛。

唐代,在淮颖道沟通淮南鸡鸣冈水道以后,蔡州商旅更加活跃。

北接许、郾、洛阳,东向淮颖,南下寿、庐,西向汉水流域,成为淮西的一个兴盛的城市。

徐州(今徐州)地处汴水和泗水交汇处,南界淮河,是淮河流域的雄藩大镇。

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在徐州设总管府。

唐代武德四年(621),继续设置徐州总管府。

徐州交通发达,出产丰富,城市经济迅速繁荣。

徐州纺织业名品很多,有双丝绫、绢、棉绸、布,铸造业先进,出产刀错精良,名播远近。


北宋时期的淮河流域是当时社会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这一地区早在唐代就已成为国家之命脉,“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天下以江淮为国命”。

④至北宋,这一地区的地位更加重要,可以说是北宋政府赖以生存和统一的基础。

因而,淮河流域在当时占据着非常重要的社会经济地位。

而北宋时又是我国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城镇的数量不仅远远超过了前代,而且城镇的类型及职能也愈来愈多样化。


北宋时期,淮河流域的城镇类型大致可分为政治性城镇,综合性城镇,新兴的工商业城镇三大类⑤。

政治性城市是指北宋王朝的国都、陪都及地方政府所在地,它们的社会功能主要是作为中央或地方的政治统治中心,对全国或地方施行政治统治,其政治是主要职能,一旦政治中心转移,城市面貌就会大为改观。

综合性城镇主要是由于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导致一些传统政治性城镇发生质变而形成的,它们虽然仍为州、县治所,具有明显的政治性,但其工商业发展水平较高,经济职能不逊于或远超于其政治职能。

北宋淮河流域内农业和工商业较为发达,一些地理位置优越的政治性城镇逐渐演变为区域经济中心城镇,且经济职能日趋重要,从而成为综合性城镇,如徐州,克州,扬州,宿州,寿州,楚州等城镇。

③周怀宇,《论隋唐五代淮河流域城市的发展》。

④《樊川文集·上宰相求杭启》。

⑤于云翰,《略论北宋时代的城市分布》。

而工商业城镇是在各地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兴起的,具有某种手工业专业化的特点或者是以商业发达而闻名。

如河南登封曲河镇,在唐以前名不见经传,至北宋,随其烧瓷业的兴起与发达,而远近闻名,成为登封三大城镇之一⑥。

明清时期,随着漕运、盐运和海运业的兴盛,淮河流域尤其是苏北地区的集市镇大量兴起,并不断得到发展。

明清时期,苏北地区有徐州府、淮安府、扬州府、海州和通州等三府二州。

集是从明代出现的,由乡村间货物贸易市场发展而来。

在苏北北部地区,集是各种乡村小市场的总称。

苏北地区的镇也在宋代发展的基础上重新设置和兴起了一些。

宋时,海州仅有临洪镇、厚丘镇,到明代为了防盗贼,海州境内设置了很多镇,隆庆年间多达44个镇。

赣榆县、沐阳县也是如此,嘉庆年间,赣榆县有30个镇,沐阳县有36个镇。

⑦这些镇无论在人口、规模、商业发展程度等方面都各不相同。

有的镇虽繁盛一时,而到明清时衰落至仅存镇名而已;有的因军事或政治目的而设置;也有的处在交通要道或沿海港埠,因商业繁盛而形成。

⑥郭琳,《北宋时期淮河流域的城镇类型》。

⑦吴浩涛,金光,《略论明清苏北集市镇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