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沉降观测记录表
基础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基础工程沉降观测施工作业书一、目的编制基础工程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指导现场作业人员能够更好地进行基础工程的沉降观测。
二、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施工期及正式验收通过前的沉降观测评估工作。
三、总则1、为指导郑西铁路客运专线做好施工期间的沉降观测,通过对路基、桥梁及隧道工程的沉降观测资料进行分析,预测工后沉降,提出加速路基沉降的措施,确定无碴轨道的铺设时间,评估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无碴轨道结构的安全,制定本指导书。
2、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的重点应是线下工程的变形,评估应综合考虑沿线路方向各种结构物间的变形关系。
3、基础工程的沉降观测数据必须采用先进、成熟、科学的检测手段取得,且必须真实可靠,全面反映工程实际状况。
四、主要依据的标准及规范1、《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2006]158 号);2、《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技术暂行规定》;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79-91)4、《工程测量规范》(GB0026-93)5、《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97)五、沉降变形监测网建立及测量技术要求1、沉降监测网的建立、精度要求等应符合《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技术暂行规定》的要求;2、沉降监测网应在施工高程控制网的基础上进行加密建立,按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和测量方法要求进行施测。
3、高程基准网点间距一般不宜大于200m,以便于对沿线桥梁和路基等建筑物或构筑物进行沉降观测。
隧道沉降观测高程基准网点应根据观测断面的布设情况合理设置。
4、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5、在沉降观测基准网建立后,应对水准基点做好保护工作,发现丢桩或桩位有移动现象,应尽快恢复和补测桩点。
另外,应定期对沉降观测基准网进行复测,提出复测成果,复测周期不大于6 个月。
6、应使用精度不低于DSZ1 的自动安平水准仪或DS1 的气泡式水准仪,水准标尺应采用与之配套的带有两排分划的线条式铟瓦合金标尺,水准仪和水准标尺各项技术指标应符合《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 12897-91)有关规定,在沉降观测前和沉降观测过程中的规定时间段应对仪器和标尺进行标定。
桥梁墩_台的沉降观测和沉降值的预测_张永清

同理 对表 1中桥 梁墩、 台的沉 降观 测值 建立
GM ( 1, 1)预测模型 ,详细计算过程同前述。 现将结
果列出如下:
台
-1
X
( 1) (tk+
1)
=
-
14. 901 9e- + 0. 3792k
20. 901 9
墩
-2
X
( 1) (tk+
1)
=
-
25. 267 7e- + 0. 3496k
> 0. 95
表 5 测量高差闭合差和桥梁墩、台沉降值预测表
高差闭合 年份
差 f h / mm 台 -1
沉降值 /mm 墩 -2 墩 -3 墩 -4
台 -5
2001
2. 9
2002
3. 0
1. 1
1. 9
1. 8
1. 9
1. 4
0. 7
1. 3
1. 1
1. 2
0. 9
2003
3. 1
0. 5
0. 9
表 1 X 桥墩、台沉降值及观测闭合差表
年份
高差闭合差 f h /mm
沉降值 /mm 台 -1 墩 -2 墩 -3 墩 -4 台 -5
1996
2. 8
6
9
12
12
8
1997
2. 6
5
8
10
11
7
对 X ( 0)序列进行一次性累加 ,规律性强化后 ,生 成的新序列为
X ( 1) = { 2. 8, 5. 4, 8. 3, 10. 9, 13. 9} 根据上述分析 ,则 GM ( 1, 1)预测模型微分方程 的系数向量
沉降观测专项施工方案

目录一、工程概况 (1)二、编制依据 (2)三、观测点的设置 (2)3。
1、布设水准点考虑的因素 (3)3.2、观测点的布置和要求 (3)3.3、观测点的形式与埋设 (3)四、沉降观测的方法和一般规定 (4)五、重测的要求 (6)六、观测资料的整理 (6)七、现浇梁支架预压监测 (7)7。
1、支架监测点的布置 (7)7。
2、观测内容 (7)7.3、监测记录 (8)7.4、施工预拱度的设置 (8)7。
5、支架压载过程中安全注意事项 (8)一、工程概况景阳大路西延长线及西四环路立交桥建设工程位于长春市西四环与景阳大路交汇处,即新建哈大客专西客站附近.根据本区域规划路网,以西客站为中心,南部走向的道路有西四环路、双丰大街、花园大街和南阳路;东西走向的有景阳大路和站前街.目前该工程位置既有道路有西四环路和花园大街.工程西侧为皓月牲畜养殖基地,东侧为大面积温室大棚区,北侧为新建皓月立交桥,南侧为龙峰殡仪馆及墓地。
西客站及周边路网正在筹建中。
总体工程规模:道路工程:包括西四环路主线、景阳大路主线、A线、B线、C线、D线、E线、F线、G线、J线、K线、L线、M线、N线、P线、Q线、R线、S线、T 线、U线、V线、W线、X线、Y线,共24条。
排水工程;包括新建污雨水管线和规划污雨水管线。
桥梁工程:包括景阳大路主线上、下行、B线、D线、E线、F线、J线、K线、M线、P线、Q线、R线、S线、T线、U线、V线立交桥16座;A、B、C、D人行天桥4座;A线和N线人行通道桥2座.二、编制依据2。
1 施工图纸及业主监理单位下发文件2。
2 现行的主要规范及规程2。
2.1《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93)2.2。
2《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 8—97)2。
2。
3《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90204—92)三、观测点的设置桥梁沉降观测是根据桥梁附近的水准点进行的,所以这些水准点必须坚固稳定。
为了对水准点进行相互校核,防止其本身产生变化,水准点的数目要尽量不少于3个,以组成水准网。
某桥沉降观测方案

某桥沉降观测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键盘上,激发了我对这座桥梁的无限想象。
这座桥梁,跨越了城市的繁华与宁静,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与希望。
而我,将用我的经验和智慧,为它量身打造一份沉降观测方案。
一、项目背景这座桥梁的建设,是城市交通布局的重要一环,它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桥梁在投入使用后能够稳定运行,防止因沉降导致的安全隐患,我们需要对桥梁进行沉降观测。
这份方案,旨在为桥梁的沉降观测提供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步骤。
二、观测目标1.确定桥梁的沉降量,了解沉降速度和沉降趋势。
2.分析沉降原因,为桥梁的维护和加固提供依据。
3.确保桥梁在沉降过程中不出现安全隐患,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观测方法1.水准测量法:使用高精度水准仪,定期对桥梁的沉降点进行测量,记录沉降数据。
2.钢尺测量法:在桥梁两侧设立钢尺,定期测量钢尺的长度变化,以此计算沉降量。
3.三维激光扫描法: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对桥梁进行整体扫描,获取桥梁的精确三维坐标,通过对比不同时间段的扫描数据,分析桥梁的沉降情况。
4.遥感观测法: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桥梁进行定期观测,获取桥梁的形变信息。
四、观测步骤1.前期准备:成立沉降观测小组,明确各成员职责;采购相关设备,确保设备精度;制定观测计划。
2.布设沉降点:在桥梁的关键部位布设沉降点,确保沉降点的数量和位置满足观测需求。
3.开展观测:按照观测计划,定期对沉降点进行测量,记录沉降数据。
4.数据分析:将观测数据整理、分析,绘制沉降曲线图,预测沉降趋势。
5.结果反馈:将观测结果及时反馈给桥梁管理部门,为桥梁的维护和加固提供依据。
五、观测周期沉降观测周期为每月一次,特殊情况下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观测频率。
六、注意事项1.观测过程中,要确保观测设备的精度和稳定性,避免因设备故障导致数据失真。
2.观测人员要严格遵守观测规程,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观测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桥梁的沉降情况,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上报。
桥梁沉降观测方案 (成文版)

桥梁沉降观测方案 (成文版)沉降观测是对铁路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要监测手段之一,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工程建设中的问题,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
本文介绍了连镇铁路LZZQ-5标沉降观测方案,以确保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
编制依据包括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客运专线铁路有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高速铁路设计规范、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高邮特大桥、路基等相关图纸文件以及铁路总公司有关规定和连镇铁路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实施细则。
连镇铁路LZZQ-5标地处扬州境内,是一座由9联连续梁、1孔现浇简支箱梁、3座刚构-连续梁桥和721片32m和24m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构成的标段。
该标段桥梁占比高达87.85%。
桥梁基础采用打入法PHC-800-130管桩基础和钻孔灌注桩,桥梁墩身采用圆端形实心桥墩,桥台采用矩形桥台。
涵洞孔径采用1.5-6.0m,采用圆涵、框架涵结构,兼顾排水、交通等功能。
沉降观测对于连镇铁路LZZQ-5标的意义在于及时发现和解决工程建设中的问题,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
通过沉降观测,可以监测到地基沉降、桥墩沉降等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避免出现安全隐患。
同时,沉降观测还可以为后续工程建设提供有价值的数据和经验,为相关工程的建设提供参考。
轨道对工后沉降的要求非常严格,因为沉降变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很难仅凭理论计算来满足要求。
因此,在设计中对每个桥墩进行了沉降量的计算,但在施工期间必须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沉降观测,以验证或调整沉降设计参数,并采取沉降控制措施,以确保结构物达到规定的变形控制要求。
这样可以分析、预测出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量,合理确定轨道的铺设时间,确保设计目标的顺利实现。
沉降观测的范围和内容包括站场路基、区间路基、涵洞、桥梁的垂直位移监测和水平位移监测。
水利工程沉降观测记录

高程 (m)
3.20 2.88 2.87 2.87 2.88 3.20 3.17 2.85 2.85 2.85 2.86 3.17 3.15 2.83 2.83 2.83 2.83 3.14 3.13 2.81 2.81 2.80 2.81 3.12 3.11 2.79 2.79 2.78 2.78 3.09 3.07 2.76 2.76 2.75 2.76 3.05 3.05 2.73 2.74 2.73 2.73 3.03 3.02 2.71 2.72 2.70 2.70 3.00
跨弯弓河临时桥梁-沉降观测-沉降数据汇总表
制表日期:2011年11月6日 观测日期 监测点号
1号沉降观测点 2号沉降观测点 3号沉降观测点 4号沉降观测点 5号沉降观测点 6号沉降观测点 1号沉降观测点 2号沉降观测点 3号沉降观测点 4号沉降观测点 5号沉降观测点 6号沉降观测点 1号沉降观测点 2号沉降观测点 3号沉降观测点 4号沉降观测点 5号沉降观测点 6号沉降观测点 1号沉降观测点 2号沉降观测点 3号沉降观测点 4号沉降观测点 5号沉降观测点 6号沉降观测点 1号沉降观测点 2号沉降观测点 3号沉降观测点 4号沉降观测点 5号沉降观测点 6号沉降观测点 1号沉降观测点 2号沉降观测点 3号沉降观测点 4号沉降观测点 5号沉降观测点 6号沉降观测点 1号沉降观测点 2号沉降观测点 3号沉降观测点 4号沉降观测点 5号沉降观测点 6号沉降观测点 1号沉降观测点 2号沉降观测点 3号沉降观测点 4号沉降观测点 5号沉降观测点 6号沉降观测点
监测单位:安徽水利开发股份有限分司 间隔天数 累积沉降量 累积天数 沉降速度 备注 (天) (mm) (天) (mm/d)
0 0 0 0 0 0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31.1 25.5 23.4 21.1 23.5 32.4 51.2 50.1 44.3 42.7 48.5 56.6 72.1 72.4 64.2 66.1 73.1 84.3 95.8 92.8 88.2 92.5 96.6 107.7 129.2 122.8 110.8 119.4 122.2 141.5 154.7 143.6 131.6 147.3 148.6 166.8 187.6 165.3 157.8 176.6 175.7 191 0 0 0 0 0 0 3 3 3 3 3 3 6 6 6 6 6 6 9 9 9 9 9 9 12 12 12 12 12 12 15 15 15 15 15 15 18 18 18 18 18 18 21 21 21 21 21 21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10.4 8.5 7.8 7.0 7.8 10.8 6.7 8.2 7.0 7.2 8.3 8.1 7.0 7.4 6.6 7.8 8.2 9.2 7.9 6.8 8.0 8.8 7.8 7.8 11.1 10.0 7.5 9.0 8.5 11.3 8.5 6.9 6.9 9.3 8.8 8.4 11.0 7.2 8.7 9.8 9.0 8.1
路基、桥梁沉降观测方案

桥梁和路基变形观测实施方案一、沉降观测网沉降观测网可采用全线统一的二等水准网,精度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控制,高程采用施工高程控制网系统。
沉降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观测点。
以设计院交桩并经过复测合格的CPI、CPII二等水准点作为基准点。
基准点应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
使用时应做稳定性检查与检验,并应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位作为测定变形的参考点。
1、工作基点应设在比较稳定的位置。
对观测条件较好或观测项目较少的工程,可不设立工作基点,在基准点上直接测量沉降观测点。
2、沉降观测点应设在能反映沉降特征的变形体上。
二、沉降观测1.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2.每次沉降观测时,宜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相同的图形或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2)使用同一仪器和设备;(3)固定观测人员(4)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三、沉降变形监测测量工作基本要求1.水准基点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验,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沉降变形的参考点,并应有一定数量稳固可靠的点以资校核。
2.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3.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应符合:(1)严格按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
首次观测每个往返测均进行两次读数。
(2)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
(3)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平尺,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
(4)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5)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
(6)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
(7)对工作基点的稳定性要定期检核,在雨季前后要联测,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
(8)数据计算方法和计算用工作基点一致。
桥梁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桥梁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一、观测点的设置原则1.1承台观测标设置两个观测标,观测标-1设置于底层承台左侧小里程角上,观测标-2设置于底层承台右侧大里程角上。
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
1.2墩身观测标当墩全高大于14m时(指承台顶至墩台垫石顶),需要埋设两个观测标,位于墩身两侧中心距地面0.5m处;当墩全高小于等于14m时,埋设一个桥墩观测标,具体埋设位置见图示:桥梁墩身、承台观测标设置位置1.3桥台观测标原则上应设置在台顶(台帽及背墙顶),测点数量不少于4处,分别设在台帽两侧及背墙两侧(横桥向)。
1.4梁体观测标现浇梁逐孔设置观测标,设观测标的每孔简支梁设置观测标6个,分别设置在支点、跨中。
桥梁梁体徐变观测平面布置图桥梁梁部水准路线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闭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如下图所示,其中测点1,2,3,4构成第一个闭合环,测点3,4,5,6构成第二个闭合环。
所有观测线路在形成闭合环以前必须置镜两次以上,以保证不会形成相关闭合环。
并以固定端其中一点为固定点,其他点相对于该点的沉降。
梁体徐变观测标观测方向桥梁梁部徐变观测水准路线示意图桥梁墩台水准路线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闭合水准路线(二等精度平差),沉降观测点位布设于墩台两侧,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如下图所示:墩身观测标观测方向工作基点桥梁墩台沉降观测水准路线示意图123456二、观测元件埋设技术要求2.1承台观测标沉降观测桩:选择Φ20mm钢筋,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线,埋置深度不小于0.1m,高出埋设表面3mm,表面做好防锈处理。
完成埋设后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
如图所示承台观测标设置示意图2.2墩身观测标采用φ18mm不锈钢加工制作,全长120mm。
见图所示:2.3观测技术要求1、承台施工完成后,就要开始进行沉降首次观测,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 检测第 三点 Y=
X= 坐标增 量 Y= 记录
实测距离 年 月 日 时
K104+392.6分离立交沉降观测记录表
工程部位: 坐 测点 X Y Z
横向左偏移(MM) 横向右偏(MM) 纵向前偏(MM) 纵向后偏(MM) 垂直沉降(MM)
第 标
次观测
相对第一点时的位移
备注
1 2 3 4 路面点 5 6 7 8 后视方位角
△X=
F= 设计距离 距离差
△Y=
X= 测站点 Y= 测量: 后视点
X= 检测第 三点 Y=
X= 坐标增 量 Y= 记录
实测距离 年 月 日 时
K104+392.6分离立交沉降观测记录表
工程部位: 坐 测点 X Y Z
横向左偏移(MM) 横向右偏(MM) 纵向前偏(MM) 纵向后偏(MM) 垂直沉降(MM)
第 标
次观测
相对第一点时的位移
备注
1 2 3 4 护拦点 5 6 7 8 后视方位角
△X=
F= 设计距离 距离差
△Y=
X= 测站点 Y= 测量: 后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