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与分析化学 第九章

合集下载

南农无机及分析化学补充习题9

南农无机及分析化学补充习题9

第九章氧化还原反应与氧化还原滴定一、选择题1、根据查表的标准电极电势值判断下列各组离子在酸性介质不能够共存的是()A Br2和ClO3-B Fe2+和Sn4+C Fe2+和Pb2+D Sn2+和I22、下列电对的电极电势不受介质酸度影响的是()A MnO4-/ MnO42-B MnO2/Mn2+C S/H2SD O2/H2O3、已知φΘ(S/ZnS)>φΘ(S/MnS)>φΘ(S/S2-)则()A K spΘ( ZnS) > K spθ( MnS)B K spΘ( ZnS) < K spΘ( MnS)C K spΘ( ZnS) = K spΘ( MnS)D 不能确定4、已知φΘ(MnO4-/ MnO2)=1.68 V φΘ(MnO2/ Mn2+)=1.23 V 则φΘ(MnO4-/ Mn2+)为()A 2.91 VB 0.45VC 1.51VD 1.825V5、下列有关Cu-Zn原电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盐桥中的电解质可保持两个半电池的电荷平衡B 盐桥用于维持氧化还原反应的进行C 盐桥中的电解质不能参与电池反应D 电子通过盐桥流动6、原电池Zn|Zn2+(c1)|| Zn2+(c2)|Zn (c1≠c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 EΘ≠0 E=0B EΘ=0 E≠0C EΘ=0 E=0D EΘ≠0 E≠07、下列各组物质可能共存的是()A Cu2+、Fe3+、Sn4+、AgB Cu2+、Fe2+、Fe、Ag+C Cu2+、Fe、Fe3+、AgD I-、Fe3+、Sn4+、Fe2+8、下列电极反应中,若将离子浓度减少一半,而其它条件不变,则电极电势增大的是()A ClO4-+2H++2e = ClO3-+H2OB Co3++e = Co2+C S2O82-+2e = 2SO42-D 2Hg2++2e = Hg22+9、通常配制FeSO4溶液时,加入少量铁钉,其原因与下列反应中的哪一个无关?()A O2(g) +4H+(aq) +4e ==2H2O(l)B Fe3+(aq)+e ==Fe2+C Fe(s)+2Fe3+(aq)==Fe2+(aq)D Fe3+(aq)+3e==Fe(s)10、已知φΘ(Pb2+/ Pb)=-0.126V K spθ( PbCl2) =1.6×10-5,则φΘ(Pb2+/ Pb)为()A 0.268VB -0.41VC -0.268VD -0.016V11、用0.02 mol·L-1和0.06 mol·L-1KMnO4溶液滴定0.1 mol·L-1Fe2+溶液,两种情况下滴定突跃范围的大小()A 相同B 浓度大突跃大C 浓度小突跃小D 不能判断突跃大小12、间接碘量法加入淀粉指示剂的最佳时间是()A 滴定开始前加入B 接近终点时加入C 碘颜色完全褪去时加入D 任意时间均可13、已知φΘ(Ag+/ Ag)=0.799V K sp ( AgCl)= 1.56×10-10,若在半电池Ag+/Ag(1.0 mol·L-1)中加入KCl,使得溶液中KCl的浓度为1.0 mol·L-1,则其电极电势将()A 增加0.581VB 增加0.220VC 降低0.581VD 降低0.220V14、将反应Fe2++Ag+=Fe3++Ag组成原电池,下列哪种表示符号是正确的()。

无机及分析化学答案全(南京大学)(第四版)-第九章

无机及分析化学答案全(南京大学)(第四版)-第九章

第九章s区元素1. 为什么碱金属氯化物的熔点NaCl﹥KCl ﹥RhCl ﹥CsCl ?而碱土金属氯化物的熔点MgCl2﹤CaCl2 ﹤SrCl2 ﹤BaCl2 ?前者阳离子电荷小,极化力弱,主要比较晶格能;而后者阳离子电荷大,极化力较强,比较极化作用2. 锂、钠、钾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何种氧化物?各氧化物与水反应情况如何?分别生成Li2O、Na2O2、KO2 ;Li2O + H2O 〓 2 LiOHNa2O2 + 2H2O(冷水) 〓H2O2 + 2 NaOH2 Na2O2 + 2H2O(热水) 〓O2 + 4 NaOH2 KO2 + 2H2O 〓H2O2 + 2 KOH + O24. 比较下列性质的大小⑴与水反应的速率:MgO ﹤BaO⑵溶解度:CsI﹤LiI;CsF﹥LiF;LiClO4 ﹥KClO4 ⑶碱性的强弱:Be(OH)2 ﹤Mg(OH)2 ﹤Ca(OH)2 ﹤NaOH)⑷分解温度:K2CO3﹥Na2CO3 ﹥MgCO3 ﹥NaHCO3⑸水合能:Be2+﹥Mg2+ ﹥Na+ ﹥K+5. 解释下列事实⑴卤化锂在非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大小的顺序为LiI﹥LiBr﹥LiCl﹥LiF (LiI电负性差小,极性小)⑵虽然电离能I(Li)﹥I(Na),但E⊖(Li+/Li) ﹤(Na+/Na)。

(Li+ 水合能大)。

⑶虽然E⊖(Li+/Li)﹤(Na+/Na),但锂与水反应不如与水反应钠激烈。

(Li熔点高,LiOH溶解度小)。

⑷锂的第一电离能小于铍的第一电离能,但锂的第二电离能却大于铍的第二电离能。

(内层难电离) 。

7. 利用什么性质可以区分下列化合物?⑴Be(OH)2 Mg(OH)2碱性、溶解度。

⑵BeCO3 MgCO3热稳定性。

⑶LiF KF水溶性。

《无机与分析化学基础》第九章:定性分析概述

《无机与分析化学基础》第九章:定性分析概述

1.空白试验 :用蒸馏水代替试液,用同样 1.空白试验 的方法进行试验,称为空白试验。空白试 验用于检验试剂或蒸馏水中是否含有被检 验的离子。 • 2.对照试验 :用已知离子的溶液代替试液, 2.对照试验 用同样的方法进行鉴定,称为对照试验。 对照试验用于检验试剂是否失效,或是否 正确控制反应条件。
19:46
二、反应的选择性
在大多数情况下,一种试剂往往可以与 多种离子作用。如果一种试剂只与为数不 多的离子起反应,这种试剂称为选择试剂, 相应的反应称为选择性反应。与选择试剂 起反应的离子种类越少,则这一反应的选 择性越高。如果加入的试剂只与一种离子 起反应,则这一反应的选择性最高,称为 该离子的特效反应,该试剂称为特效试剂。
19:46
二、阴离子的个别鉴定反应
7. Cl-、Br-、I-的鉴定 (3)Br-、I-的鉴定 取处理好的溶液加H 取处理好的溶液加H2SO4和CCl4,并逐滴加入氯水, 振荡,CCl 层显紫色,表示有I 。因为I 是比Br 振荡,CCl4层显紫色,表示有I-。因为I-是比Br-强的还原 剂,首先被氧化: 2 I-+Cl2=I2+2Cl继续加入氯水,I 被氧化为IO ,紫色消失,CCl 继续加入氯水,I2被氧化为IO3-,紫色消失,CCl4层出现 Br2的红棕色,表示有Br-存在。 的红棕色,表示有Br 2 Br-+Cl2=Br2+2ClI2+5Cl2+6H2O=2IO3-+10Cl-+12H+
19:46
二、阴离子的个别鉴定反应
9. NO2-的鉴定 (1)试液用HAc酸化,加入KI溶液和CCl4,振荡。 )试液用HAc酸化,加入KI溶液和CCl 若试液中含有NO ,则会有I 产生,CCl 若试液中含有NO2-,则会有I2产生,CCl4层显紫 色。 2 NO2-+2 I-+4H+=2 NO+I2+2H2O NO+ (2)在微酸性溶液中,NO2-与加入的对氨基苯磺酸 )在微酸性溶液中,NO 和α–萘胺作用,形成红色氮染料,这是鉴定NO2萘胺作用,形成红色氮染料,这是鉴定NO 的特效反应。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九章 配位滴定法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九章  配位滴定法
注: 指示剂的颜色随pH而变化→注意控制溶液的pH
第六章
配位化合物
二、指示剂应具备的条件
1)MIn与In颜色明显不同,显色迅速,变色 可逆性好 2)MIn的稳定性要适当:KMY / KMIn >102 a. KMIn太小→置换速度太快→终点提前 b. KMIn 太大→置换难以进行→终点拖后或 无终点 3) In本身性质稳定,便于储藏使用 4)MIn易溶于水,不应形成胶体或沉淀
第六章
配位化合物
表观稳定常数K’稳越大,突跃范围越大。
cM=0.01mol· -1, L K’稳<108,无突跃。
第六章
配位化合物
溶液酸度
lgK’稳= lgK稳 – lgα
pH↑→酸效应系数α ↓ →K’稳↑ →突跃范围↑
第六章
配位化合物
金属离子被准确滴定的条件
lgcMK'稳≥6 若cM=0.01mol/L, lg(0.01×K'稳)≥6 则:lgK’稳≥8
CNK’NY稳<106
第六章
配位化合物
几种离子共存——M,N( N为干扰离子)
a. MY的允许最低 pH比NY的低:
N M
控制酸度, 减小K’NY
使 CNK’NY<106 ; CMK’MY>106
b. MY的允许最低 pH比NY的高:
第六章
配位化合物
3.钙指示剂(简称NN或钙红): 紫黑色粉末
终点:酒红→纯蓝
适宜pH:12.0~13.0(碱性区) pKa1=9.26 pKa2=13.67
H2In2pH<8
HIn3-+H+
pH=8~13
In4-+2H+
pH>13
酒红色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九章标准答案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九章标准答案

第九章 习题解答1.离子键无饱和性和方向性,而离子晶体中每个离子有确定的配位数,二者有无矛盾? 答:二者无矛盾。

离子键无饱和性和方向性是由离子特征决定的。

只要离子晶体里自带有不同的电荷就会有库伦作用,无论周围的空间有多少带有相异电荷的离子,都会产生库伦吸引力,这就决定了离子键的不饱和性,而电荷相异的离子在任意方向的这种作用依然存在。

即没有固定方向,不存在方向性。

而离子在离子晶体由于空间条件及离子本身大小的限制,使一个离子周围只能有确定数目的作用,即配位数一定。

但相邻的离子间库伦引力依然存在,故两者不矛盾。

2.下列双原子分子或离子,哪些可稳定存在?哪些不可能稳定存在?请将能稳定存在的双原子分子或离子按稳定性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

H 2 He 2 He 2+ Be 2 C 2 N 2 N 2+答: H 2 σ1s 2 键级=122=- He 2 σ1s 2σ1s *2 键级=0222=- He 2+ σ1s 2σ1s *1键级=5.0212=- Be 2 σ1s 2σ1s *2σ2s 2σ2s *2键级=0244=-C 2 σ1s 2σ1s *2σ2s 2σ2s *2π2py 2π2pz 2 键级=2248=-N 2 σ1s 2σ1s *2σ2s 2σ2s *2π2py 2π2pz 2σ2px 2 键级=32410=-N 2+σ1s 2σ1s *2σ2s 2σ2s *2π2py 2π2pz 2σ2px 1键级=5.2249=-稳定存在的分子或离子:H 2 He 2+ C 2 N 2 N 2+ 不能稳定存在的分子或离子:He 2 Be 2 稳定性次序:N 2>N 2+>C 2>H 2>He 2+3.第二周期某元素的单质是双原子分子,键级为1是顺磁性物质。

(1)推断出它的原子序号; (2)写出分子轨道中的排布情况; 答:(1)原子序号5(2)B 2 σ1s 2σ1s *2σ2s 2σ2s *2π2py 1π2pz 14.在BCl 3和NCl 3分子中,中心原子的氧化数和配体数都相同,为什么二者的中心原子采取的杂化类型、分子构型却不同?答:BCl 3与NCl 3分子中,中心原子不同,中心原子的电子结构不同,使得两者的中心原子采用不同的杂化方式:B 采用的是sp 2杂化,每个杂化轨道的的夹角是120o ,与Cl 原子以3p x 轨道形成3个σ键,分子呈平面三角形。

无机与分析化学第九章答案

无机与分析化学第九章答案

第9章配位平衡与配位滴定法1.无水CrC13和氨作用能形成两种配合物A和B,组成份别为CrC13·6NH3和CrC13·5NH3。

加入AgNO3,A溶液中几乎全数的氯沉淀为AgC1,而B溶液中只有三分之二的氯沉淀出来。

加入NaOH并加热,两种溶液均无氨味。

试写出这两种配合物的化学式并命名。

解:A [Cr(NH3)6]Cl3三氯化六氨合铬(Ⅲ)B [Cr Cl (NH3)5]Cl2二氯化一氯·五氨合铬(Ⅲ)2.指出下列配合的的中心离子、配体、配位数、配离子电荷数和配合物名称。

K2[HgI4] [CrC12(H2O)4]C1 [Co(NH3)2(en)2](NO3)2Fe3[Fe(CN)6]2K[Co(NO2)4(NH3)2] Fe(CO)5解:3.试用价键理论说明下列配离子的类型、空间构型和磁性。

(1)[CoF6]3-和[Co(CN)6 ]3- (2)[Ni(NH3)4]2+和[Ni(CN)4]2-解:4.将·L-1ZnC12溶液与·L-1NH3溶液等体积混合,求此溶液中[Zn(NH3)4]2+和Zn2+的浓度。

解: Zn 2+ + 4NH 3 = [Zn(NH 3)4]2+ 平衡浓度/mol·L -1 x ×+4x ≈ ≈94342243109230050⨯=⋅==++..x .)NH (c )Zn (c ))NH (Zn (c K f θx =c(Zn 2+)=×10-9mol·L -15.在·L -1[Ag(NH 3)2]+溶液中加入1mL 1mol·L -1NaC1溶液,溶液中NH 3的浓度至少需多大才能阻止AgC1沉淀生成?解: [Ag(NH 3)2]++Cl - = AgCl + 2NH 3 平衡浓度/mol·L -1 c(NH 3)107233210771101111-+-⨯⨯⨯===..K K ))NH (Ag (c )Cl (c )NH (c K sp f j 11073510107711011010050--⋅=⨯⨯⨯⨯=Lmol .....)NH (c6.计算AgC1在·L -1氨水中的溶解度。

《无机与分析化学基础》第九章:酸碱滴定法

《无机与分析化学基础》第九章:酸碱滴定法
无机与分析化学基础
第九章 酸碱滴定法
学习目标
1.了解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变色范围
及影响指示剂变色的因素。
2.掌握常用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方
法。
3.掌握酸碱滴定法的实际应用。
定义和实质
• 酸碱滴定法:利用酸碱间的中和反应来 测定物质含量的定量分析方法。
• 反应的实质:
H+ + OH- = H2O
百里酚蓝(第二次变色)
8.0~9.6


8.9
0.1%乙醇(20%)溶液
三、影响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
1. 指示剂加入量多少影响变色敏锐程度(过多或过 少都不好);指示剂应适当少量。 2. 不同酸碱指示剂其变色范围和理论变色点不同。 3. 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受温度、溶剂性质影响。 4. 为辨于颜色的观察,通常使指示剂的颜色由无色 变有色,由浅色变深色。

100.1 0.02 101.0 20.20
0.1 1
0.02 0.20
9.70 后 10.70
计量点
(二)滴定曲线的特点 根据滴定过程中
各点的pH,同样
可以绘出强碱滴
定弱酸类型的滴
定曲线,如图4-
3所示。
比较用NaOH滴定液滴定同一浓度的HCl和HAc
溶液的滴定曲线,可看出NaOH滴定液滴定HAc
pH 1.00 2.30 3.30 4.30 7.00 9.70 10.7 0
突 跃 范 围
(二)滴定曲线的特点
以表中NaOH加 入量为横坐标, 溶液的pH为纵 坐标,作pH-V
曲线,即为强
碱滴定强酸的 滴定曲线。如 图所示。
在计量点±0.1%附近,即加入NaOH 从 19.98ml→20.02ml,由图4-1可看到曲线

无机及分析化学 第九章 过渡元素

无机及分析化学 第九章 过渡元素
将含有[Cr(OH)4]- 水溶液加热煮沸,可完全水 解为Cr2O3· xH2O沉淀。
Cr(Ⅲ)盐
在碱性溶液中,[Cr(OH)4]-有强还原性,例如: 2[Cr(OH)4]-+3H2O2+2OH-→2CrO42- +8H2O
(亮绿)
(黄)
在酸性溶液中, Cr3+ 需用很强氧化剂,如 S2O82- 才 能将其氧化: 3+ 2Ag 催化 2Cr +3S2O8 +7H2O Cr2O72-+6SO42-+14H+
5、掌握铜、银、锌、镉、汞的氧化物及氢氧化物以及铜、银、锌、
9.1
过渡元素概述
按周期划分
钇和镧系 又称为希 土元素
第一过渡系 第二过渡系 第三过渡系
按电子层 结构划分 d 区:(n-1)d1-10ns1-2 f 区:(n-2)f1-14 (n-1)d0-2ns2
锕系全部 是放射性 元素
过渡元素概述
(2)Cr(Ⅲ)盐
Cr(Ⅲ)盐有CrCl3· 6H2O、Cr2(SO4)3· 18H2O 、KCr(SO4)2· 12H2O (紫色或绿色) (紫色) (钾铬矾,兰紫色)
Cr3+和[Cr(OH)4]-盐均易水解: [Cr(H2O)6]3+ + H2O [Cr(OH)(H2O)5]2+ + H3O+ 溶液呈酸性,若溶液酸性降低,水解程度变大, 并会形成多核配合物(通过羟基桥),若向上述溶液继 续加入碱,可形成高分子量的可溶性聚合物,最后析 出水合氧化铬(Ⅲ)胶状沉淀。
Cr2O3· xH2O 可用 Cr(Ⅲ) 盐溶液中加入适量碱得 到灰绿色胶状沉淀,即水合氧化铬,其含水量是可 变的,通常称为氢氧化铬,习惯上以 Cr(OH)3 表示。 Cr(OH)3难溶于水,是典型两性氢氧化物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1.2 共价键理论
价键理论
(3) 共价键的类型和特点 ◆σ键:两个原子轨道沿键轴(两个原子核间联线)方向以“头 碰头”的方式进行重叠所形成的共价键叫做σ键。
σ键的形成
9.1 化学键理论
9.1.2 共价键理论
◆ π 键:两个原子轨道沿键轴(x 轴)方向以“肩并肩”的方式进行重叠
所形成的共价键叫做π键 。
NaCl
CsCl
9.3 化学键理论
9.3.1 离子键理论 决定离子型化合物性质的因素

离子半径
离子半径:根据离子晶体中正、负离子的核间距测出的,并 假定正、负离子的平衡核间距为阴、阳离子的半径之和。
离子半径具有规律:
(1) 同一种元素的负离子半径大于原子半径而正离子半径小于原子半径, 且正电荷越多,半径越小。例如:
9.3 化学键理论
9.3.2 共价键理论 离子的电子层构型 (1)2 电子构型:最外层电子构型1s2,如Li+、Be2+等。
(2)8 Al3+等。
电子构型:最外层电子构型ns2np6,如Na+ 、 Ca+ 、
( 3) 18 电子构型:最外层电子构型 ns2np6nd10 ,如Ag+ 、 Zn2+等 。 (4)18+2 电子构型:次外层有18个电子,最外层有2个电 子,电子构型为: (n-1)d10ns2 、 (n)s2(n-1)p6 ,如 Sn2+ 、 Pb2+ 、 Bi3+等。 ( 5 ) 9 ~ 17 电子型构:最外层有 9~17 个电子,电子构型为 ns2np6nd1~9,如Fe3+、Cr3+等。
9.1 化学键理论
9.1.2 共价键理论
经典共价学说 (1916年,Lewis提出)
Lewis(路易斯)认为:分子中的每个原子都有达
到稳定的稀有气体结构的倾向,在非金属原子组成的 分子中,原子达到稀有气体稳定结构不是通过电子的 得失,而是通过共用一对或几对电子来实现的。这种 由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化学键称为共价键。
9.1 化学键理论
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
化 学 键
离子化合物 电负性 共价化合物
NaCl
HF
范德华力:分子间弱相互作用 分子空间构型:几何形状
9.3.1 离子键理论

9.3 化学键理论
离子键的形成
形成过程
nNa(3s )1\ Na(3 s1s nNa(3
25 nCl(3s Cl(3 s23p 3p ) 5) nCl(3s 3p
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的排布和 ABn 型共价分子的构型
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的排布和 ABn 型共价分子的构型
9.1 化学键理论
9.1.2 共价键理论
杂化轨道理论
(1)杂化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
原子在形成分子时,为了增强成键能力,同一原 子中能量相近的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重新组合,形成 能量、形状和方向与原轨道不同的新的原子轨道。这 种原子轨道重新组合的过程称为原子轨道的杂化,所 形成的新的原子轨道称为杂化轨道。
O Cl O
路易斯
共价单键
O
Cl O
O
共享电子对——共价键
共价双键 共价叁键
O
9.1 化学键理论
9.1.2 共价键理论
价键理论
(1)价键理论的本质
Heitler 和 London 用量子力学处理氢分子 形成的过程中得到氢分子的能量与核间距之 间的关系曲线。
+
H2形成过程随核间距离的变化
+
-
+
基态
9.1 化学键理论
9.1.2 共价键理论 静电斥力最小的价层电子对的排布方式
价层电子对数 2 3 4 5 6
电子对排布方式 直线形
平面三角形 四面体 三角锥 八面体
价层电子对之间的斥力与价层电子对的类型有关,价层电 子对之间静电斥力大小顺序为: 孤对电子-孤对电子 > 孤对电子-成键电子对> 成键电子对成键电子对
CO分子的结构: C: 2s22px12py13pz O: 2s2 2px12py1 2pz2
C
O
9.1 化学键理论
9.1.2 共价键理论
价键理论
(4) 键参数 化学键的性质在理论上可以由量子力学计算作定量
二甲基嘧啶胺与ZnCl2 在 无水乙醇中形成的配合物
讨论,也可以通过表征键的性质的某些物理量来描述, 如:键能、键长、键角和键级。 键长 分子中两个原子核间的平均距离 键角

一般说来,当离子所带电荷相同时,离子的半径越小, 正、负离子之间的吸引力就越大,相应化合物的熔点也越高。
9.1 化学键理论
9.1.1 离子键理论 决定离子型化合物性质的因素
离子的电荷
当离子的半径相近时,离子的电荷越高,对带相反电荷 的离子的吸引力越强,离子键的强度就越大,形成的离子 型化合物的熔点也越高。
例如 NH3
D (Cl—Cl) = 244 kJ·mol-1 对双原子分子:离解能 = 键能 对多原子分子:键能指平均键能
E (N - H )
D1 D 2 D 3
3 -1 386 ( kJ mol )

427 375 356 3
9.1 化学键理论
9.1.2 共价键理论
偶极矩
r (F ) r (F )

r (Fe ) r (Fe ) r (Fe )
3
2
(2) 同一周期电子层结构相同的正离子的半径,随离子电荷增加而减小; 而负离子的半径随离子电荷增加而增大。例如:
r ( N a )> r ( M g )> r ( A l )
+ + 3+
r ( F )< r ( O
9.1 化学键理论
9.1.2 共价键理论 共价键的特征


结合力的本质是电性的
具有饱和性(是指每种元素的原子能提供用于 形成共价键的轨道数是一定的) 例如: H Cl H–O–H N ≡N
● 具有方向性(是因为每种 元素的原子能提供用于形成 共价键的轨道是具有一定的 方向)
成键示意图
9.13 化学键理论

2
)
9.1 化学键理论
9.1.1 离子键理论

离子半径 (3) 同一主族元素的电荷相同的离子的半径,随电子层数增加而增大。
r ( L i ) r ( N a ) r ( K ) r ( R b ) r (C s ) r ( F ) r (C l ) r ( B r ) r ( I )
y
z
2px-2px,2py-2 py ,2pz- 2pz
y z
三重键
x
N
N
N2分子形成示意图
9.1 化学键理论
9.13.2 共价键理论
按电子对提供方式分正常共价键和配位共价键
正常共价键:共用电子由成键原子双方各提供一个 配位共价键:共用电子对由一方原子提供
形成条件:成键原子一方有孤对电子;另一方有空轨道。
排斥态
自旋相反的氢原子相互靠近:原子轨道重叠,两核间电子云密度增大,
体系能量降低,形成稳定的化学键(基态)
自旋平行的氢原子相互靠近:两核间电子云密度稀疏,体系能量升高, 不发生原子轨道重叠,无法成键(排斥态)

9.1 化学键理论
9.1.2 共价键理论
氢分子基态与排斥态间电子的概率 化学键理论
9.1.1 离子键理论 晶格能可以通过各种 方法计算得到(本课程不 要求),最常用的有以下 几种方法: ● 玻恩-哈勃循环 ● 玻恩-兰达公式 ● 水合能循环法
f H m r H m ,1 r H m , 2 r H m ,3 r H m , 4 r H m ,5 r H m ,6
◆pz-pz ◆py-py
π键的形成
两原子之间只能形成一个 σ 键而形成多个 π 键,两个原子形 成共价单键时,原子轨道总是沿键轴方向达到最大程度的重叠, 所以单键都是σ键;形成共价双键时,有一个σ键和一个π键;形 成共价三键时,有一个σ键和两个π键 。
9.1 化学键理论
9.1.2 共价键理论
N2分子的结构:
9.1.2 共价键理论
H2 分子的形成
9.1 化学键理论
9.1.2 共价键理论
价键理论
(2)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 (1)自旋方式相反的未成对电子配对形成共价键。 (2)单电子数=价键数,这是共价键的饱和性。 (3)成键的原子轨道重叠越多,两核间电子出现的 概率密度就越大,形成的共价键就越牢固。这就 是原子轨道最大重叠原理(方向性)。
9.1 化学键理论
9.1.2 共价键理论
轨道杂化的特性
(a) 只有在形成分子的过程中,能量相近的原子轨道才能进 行杂化。 (b) 杂化轨道的成键能力比未杂化的原子轨道的成键能力强。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第八章 物质结构基础
◆重点内容:杂化轨道的类型;共价键的方向性和饱和
性;分子间作用力;氢键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道理论;离子极化现象;晶体的结构与性质。
◆难点内容:价层电对互斥理论预测分子构型;分子轨
主要章节
9.1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9.1 化学键理论
9.2 晶体结构
9.1 化学键理论
9.1.1 离子键理论
晶格能
1 mol的离子晶体解离为自由气态离子时所吸收的能量,以符号U表示。
MX (S) M+ (g) + X- (g)
◆ 作用 :度量离子键的强度。晶格类型相同时,U 与正、负离子电荷
数成正比,与离子间距离r0成反比。
晶格能与离子晶体的物理性质 化合物 NaF NaCl NaBr NaI MgO CaO SrO BaO 离子电荷 +1,-1 +1,-1 +1,-1 +1,-1 +2,-2 +2,-2 +2,-2 +2,-2 ro/pm 231 282 298 323 205 240 257 275 ΔU/kJ· mol-1 t (m. p.)/℃ 923 786 747 704 3 791 3 401 3 223 3 054 993 801 747 661 2 852 2 614 2 430 1 9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