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作文修改教案新人教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 写作 勤于修改》研讨课教案_28

写作:勤于修改一、教学目标:1.了解修改文章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通过练习修改语言,使语言表达清楚明白,文从字顺。
3.调整结构,增删内容,使文章线索更清晰,中心更突出,详略更合理,语言更生动。
二、教学重难点:修改方法在文章中的使用。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你知道哪些古今中外的名家重视修改自己的文章的事例或名言?(二)作文修改范围:1、文章语言的修改:(1)字的修改。
①“嶙峋”-------“磷询” ②“克服”--------“刻服”③“棘手”--------“辣手”④“贫穷”--------“贪穷”⑤“士兵”---------“土兵”练习:找出下面文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阅读,让我们走进自然,感受春风的和煦;让我们走进高贵,敬畏生命的遵严;让我们走进理性,领悟思想的透切。
阅读能使我们安静下来,目光澄澈,心灵纯净。
待主人告别后,我迫不急待地推开了临街的窗子,只见远处的街灯发出柔和的光,重峦迭嶂的西山隐约可见,四周笼罩在一片温馨之中。
(2)词的修改。
例1.可是现在,母亲的手不再白皙嫩滑,不再纤纤如玉。
我责怪自己:我是多么狠毒地吞噬着母亲啊!例2.沿着阴森森的柏油路,我们一路快乐地骑行。
练习:找出下列句子中使用不当的词语并加以改正。
(1)他那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值得我们每个同学效尤。
(2)大家对他的批评虽然十分尖刻,但完全是出于对他的爱护。
(3)句子的修改:a、改病句。
例1.通过老师的教育,使我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例 2.她想了半天,拿不到主意,最后决定到离她家不远的王阿姨家去,让她陪她一同回家。
例3、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
练习:指出下列句子的语病并加以修改。
(1)能否科学学习,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
(2)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困扰我国基础教育的顽症疾病。
(3)《三国演义》这部电影出色地塑造了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人的英雄事迹。
(4)每当看到他的照片,我便会想起当年我们一起玩耍、同桌共读。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作文课 教案 教学设计 说课稿

第五单元作文课【教学任务】【教学流程】第一课时第二课时附录:佳作赏析:房县探险记这次,我到房县山区参加夏令营。
到了基地后,导游先带领我们熟悉一下四周的环境,然后让我们自由活动一个小时左右。
跟我们一同来夏令营的郭老师叫我们陪她散散步,我们高兴地答应了。
路上我们欣赏着美丽的景色,不知不觉来到一个石梯前。
由下向上望去,只见石梯高耸入云,使人望而生畏,但当看到上面那云蒸霞蔚的壮丽景象时,又不由得想上去领略一下那身临仙境的感觉。
于是我提议爬上去看看,有些同伴打了退堂鼓,最后只剩下郭老师、凤、丽和我“四大美女”共同上阵。
刚往上爬的时候,我还不以然,一边欣赏着周围的风景,一边与同伴们聊着天。
可是刚爬了十几分钟,我就开始腿软脚麻:这石梯怎么这么陡呀,似乎是垂直下来的,我的腿直打哆嗦,也不知是累的还是吓的。
扭回头一看,紧跟在后面的丽简直就站在我的脚底下。
只见她闭着眼,咬着牙,双手紧紧抓住栏杆,小心地挪动步子,生怕掉了下去。
终于到达了梯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亭子,仔细一看,上书“云逸亭”三个石雕大字,哇,这是谁留下的墨宝呢?我们在亭子里歇了一会儿,看时间差不多了,就准备往回走。
可是又犯难了,怎么?前面有两条路,我们不知该走哪一条了?唉,听天由命吧。
我们从地上捡起一根树枝,向上一扔,再闭上眼睛,待树枝落下时,我们慢慢睁开眼,树枝指向右边那条道,好,那就走这条。
我们又上路了,走了许久,到一个地方时,觉得这地方特眼熟,这不是刚才经过的地方吗?难道,难道我们迷路了?我们有些担心起来。
环顾四周,发现那儿还有条小路,我们没有放弃希望,向那条小路挺进。
走着走着,前面居然没路了,一看表,自由活动时间已经结束了,再不回去,大家一定会担心的。
“这可怎么办呀?”丽说话时都带着哭腔,我们几个也焦急起来。
郭老师非常镇静地安慰我们说:“大家不要慌,冷静下来,仔细辨认一下方向,回忆一下来的时候路的特征。
”我们一听,也冷静了下来,忽然——“这儿有人走过,这是脚印!”我指着山壁上的几个鞋印叫了起来,大家聚过来看。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下第五单元 写作《文从字顺-教你学会修改作文》教案

文从字顺之“教你学会修改作文”教学目标:1、要实现文从字顺的教学目标,必须教会学生修改作文。
先理论学习:引导学生掌握运用常用作文评改符号以及《作文评改的具体方法及标准》。
2、方法指导:以学生范文为例,引导学生运用作文评价标准、作文评价符号评改作文。
授予学生评改的方法,培养学生评价作文的能力和习惯。
3、实践操作:学生运用作文评价标准、作文评价符号评改作文。
写出升格作文,并自评、互评作文升格在何处。
学情分析:要实现文从字顺的教学目标,必须教会学生修改作文。
学生经常写作文,可是写作能力提升不如意。
原因何在?是我们还没重视学生评改作文的重要性。
学生作文若仅教师评改,不仅累,而且因反馈不及时,学生稀里糊涂不知作文好坏在哪里,导致作文教学效果达不到。
若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作文评改方法,明白“好作文是该出来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磨刀不误砍柴工”等道理,通过自评互评作文,写升格作文,就会激发写作兴趣,获得写作成功的喜悦,从而提升写作能力,实现“文从字顺”的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运用常用作文评改符号以及《作文评改的具体方法及标准》。
以学生范文为例,引导学生运用作文评价标准、作文评价符号评改作文。
授予学生评改的方法,培养学生评价作文的能力和习惯。
教学难点:学生运用作文评价标准、作文评价符号评改作文。
写出升格作文,并自评、互评作文升格在何处。
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名言导入课题。
二、熟悉常用的作文评价符号。
使用说明:1.删除号:用来删除字、标点符号、词、短语及长句或段落。
2.恢复号:又称保留号,用于恢复被删除的文字或符号。
如果恢复多个文字,最好每个要恢复的字下面标上恢复号。
3.对调号:用于相临的字、词或短句调换位置。
4.改正号:把错误的文字或符号更正为正确的。
5.增添号:在文字或句、段间增添新的文字或符号。
6.重点号:专用于赞美写得好的词、句。
7.提示号:专用于有问题的字、词、句、段,提示作者自行分析错误并改正。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写作《文从字顺》教案设计

《文从字顺》习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培养语感,学习修改病句和文段的方法。
2.文从字顺,有条不紊地表情达意。
教学重点文从字顺,有条不紊地表情达意。
教学难点培养语感,养成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学情分析在平时写作文时,不少学生在语言运用方面,或用词重复罗唆,或语句不通顺,或语序不当,致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不能得到准确的表达。
所以进行这个课题的作文训练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课时安棑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目标。
今天,我们一起来进行作文训练,这次作文训练的侧重点是:文从字顺,有条不紊地表情达意。
(板书课题,出示目标)二、提出问题,引导阅读。
1.“文从字顺”是写作的基本要求,那么“文从字顺”包含了哪些方面的意思?(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抓住内容要点。
自主思考,举手回答)教师归纳:“文从字顺”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语言表达清楚明白准确;二是行文通顺流畅。
2.作文时如何才能做到“文从字顺”呢?(自主思考,举手回答)教师归纳:首先,语句表达要准确,避免因为用词产生歧义。
其次,要注意语句间的连贯。
最后,写完后要自己读一读,或请别人来读一读。
要培养语感;尽量丰富自己词汇,确切掌握词语的含义;要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标点的规范运用,使行款格式正确,不至于因此而影响意思的正确表达。
三、结合实例,总结方法。
(一)师:准确,是作文用语最起码的标准。
故事链接:前苏联卫国战争进入大反攻时,一位将军向斯大林报告说:“敌人撤退了!”斯大林立即纠正道:“不是敌人撤退了,而是敌人在逃跑!”斯大林把“撤退”换成“逃跑”,准确地点明了战况。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激欲,明确准确,是作文用语最起码的标准。
)如何做到语言准确呢?请同学们评改下面几个句子。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语句表达要准确。
)1.原文:学校合唱团的同学们正严阵以待,迎接“红歌传唱”大赛的到来。
改文:学校合唱团的同学们正蓄势待发,迎接“红歌传唱”大赛的到来。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第5单元 《文从字顺》优质课作文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第5单元《文从字顺》优质课作文教案一. 教材分析《文从字顺》是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第5单元的一篇优质课作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作文”,而《文从字顺》这篇作文旨在让学生掌握文从字顺的写作技巧,学会如何让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本教案旨在通过对这篇作文的讲解和分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从字顺的写作方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写作基础,但很多学生在写作时仍然存在语言混乱、条理不清的问题。
通过对《文从字顺》这篇作文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掌握文从字顺的写作技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文从字顺的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文从字顺》这篇作文,让学生学会如何让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文从字顺的写作方法。
2.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写作中运用文从字顺的技巧,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对《文从字顺》这篇作文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从字顺的写作方法。
2.实践指导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写作练习,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和评价。
3.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共同探讨如何运用文从字顺的技巧进行写作。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文从字顺》这篇作文的原文及解析,写作指导材料。
2.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文从字顺的写作方法。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文从字顺》这篇作文,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个写作话题,要求学生运用文从字顺的技巧进行写作。
学生进行独立写作,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4.巩固(10分钟)教师邀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让大家共同点评、学习。
教师针对学生的写作情况进行总结,强调文从字顺的写作方法。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下第5单元写作“文从字顺”写作教案

5.课堂氛围的营造:今天的课堂氛围整体较好,学生们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但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显得较为拘谨,未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今后,我将更加关注课堂氛围的营造,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
五、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一起探讨了“文从字顺”的写作技巧,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们对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反思:
1.学生对“文从字顺”的理解程度:在讲解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刻,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引导,让他们真正明白何为“文从字顺”,以及它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仿写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文从字顺’在实际写作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文从字顺”的基本概念。它指的是文章表达清晰、流畅,词语句式运用得当。这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因素,有助于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篇具体的文章《春》。这篇文章展示了“文从字顺”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描绘出生动的场景。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作文修改教案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山东省邹平县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作文修改教案新人教版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山东省邹平县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作文修改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山东省邹平县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作文修改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作文修改。
(秋)2019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doc

(秋)2019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新人教版知识与技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阅读写景抒情的散文,可以采用读美文、赏美景、感美情、品美句、析美词的“五步品读法”,从整体到局部,由浅入深地理解课文内容,领会其中的美妙之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究课文,感悟生命的顽强、美好和永恒。
重点1.通过有感情地反复诵读,理解内容。
2.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深化对人生的思索。
难点通过想象,将抽象的写景文字感知为生动的景物画面;揣摩字里行间流露的思想感情。
1.诵读法。
2.自读点拨法。
3.做卡片,摘抄优美语句。
配乐朗读音频、多媒体课件、幻灯投影、配文插图、文本资料。
2课时同学们,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奥秘。
大自然的草木荣枯、候鸟去来,总能牵动人们的情思,引发人们的联想,从而生发出人生的哲理来。
你有没有想过,一朵小花,会震颤一个人的心魄;一串鲜花,会撼动一个人的灵魂?让我们一起走进《紫藤萝瀑布》,跟着作者宗璞一起去观览生命的色彩,感受生命的悸动。
宗璞,当代女作家,原名冯钟璞,祖籍河南唐河,生在北京。
乃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幼承家学,就读于清华大学附属成志小学。
宗璞多年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
主要作品: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野葫芦引》等。
1.范读课文。
最好由教师范读。
也可以放朗读音频或请有一定朗读水平的同学朗读。
总之要起到示范的作用。
朗读之前,提出朗读标准,让同学们注意感悟。
2.默读思考。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思考,不理解的做好记录,倾听他人意见。
(1)试着给课文划分层次。
(2)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3)这篇课文表现了怎样的中心意思?试着找出最能表现课文中心的句子。
课堂交流,提示学生注重分析理解过程。
(1)文章围绕紫藤萝花来抒发感情。
由看花(第1~6自然段)、忆花(第7~9自然段)和思花(第10~11自然段)三部分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