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惯性》

合集下载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惯性》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惯性》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惯性》一、活动背景本次活动是针对大班幼儿开展的科学教育活动,旨在通过有趣的惯性实验,让幼儿们了解惯性的基本概念,并增强其科学探究兴趣和能力,培养幼儿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二、活动目标1.了解惯性的基本概念;2.通过实验切身体验惯性的表现;3.发现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培养科学探究兴趣和能力;4.培养幼儿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三、活动准备1. 实验器材•平滑的桌面或地面;•长条形钢筒(约10厘米长);•线圈弹簧(2个)。

2. 教具•PPT讲解课件;•学生实验记录表。

四、活动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互相赛跑等方式,引入惯性的基本概念,让学生尝试描述惯性的表现和原理。

2. 实验环节1.请每个小组(2-3人)安排一个实验台,将桌面放平,并将钢筒、线圈弹簧、实验记录表等物品准备好;2.请同学注意保护眼睛,认真开展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认真观察。

实验记录表中要填写实验过程及结果,并发表自己的见解;3.每个小组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并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与见解。

4.教师对实验结果进行汇总,并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与惯性的相关知识。

3. 结束语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了解了惯性的基本概念,并能够通过实验切身体验惯性的表现,进一步发现生活中的惯性现象,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和能力,培养了幼儿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五、实验分析惯性力是物体受到外力作用后,由于惯性而具有的一种抵抗运动状态改变的力。

我们通过实验可以感受到惯性的表现和其影响,同时也能够对物体的运动状态作出预测和解释。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够发现很多的惯性现象,如汽车急刹时人体往前倾斜,拍打身上的毛毯能够使汽车前方的灰尘起落,又如在旋转的木马上坐着不站起来则不会被飞出去,这些现象都是物体惯性的表现。

六、延伸拓展•在实际的生活中,还能发现哪些有趣的惯性现象?•我们还能通过哪些实验来深入了解惯性的表现和原理?•能否尝试设计一些基于惯性原理的玩具?七、学生心得分享取其中一份学生实验记录表,展示学生团队实验的过程和心得分享。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惯性玩具》含反思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惯性玩具》含反思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惯性玩具》含反思教学目标•了解物体的惯性,掌握简单的惯性原理。

•探究惯性玩具的制作和运动规律。

•提高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思维。

教学准备•拟定本节课的课程计划。

•准备相关教学材料,如惯性玩具、杠杆等。

•提前了解学生的学科基础和兴趣爱好。

•控制教室的温度,保持良好的教学环境。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教师自我介绍,引发学生兴趣。

2.出示一张带有惯性玩具的图片,鼓励学生介绍自己玩过的玩具,并和同学分享。

第二步:讲解理论并提问1.让学生一个个从容器里拿出一些小锡球,并用手推动其中一颗小球,使其击中其他球。

2.观察小球的运动情况,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小球能够击中其他球?3.讲解物体的惯性并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惯性吗?物体有惯性的原因是什么?第三步:制作惯性玩具1.出示已经制作好的惯性玩具,简单介绍其制作过程。

2.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惯性玩具,并在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惯性原理。

第四步:探究运动规律1.让学生一起探究惯性玩具的运动规律。

2.陈述问题:惯性玩具为什么会停下来?3.提出猜想和假设,并逐步验证猜想和假设。

4.通过观察、记录,让学生得出惯性玩具的运动规律。

第五步:分享思考并展示成果1.全班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2.某些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惯性玩具。

反思本节课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主要为引导式授课。

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制作出惯性玩具,并带领学生一起探究惯性玩具的运动规律。

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但是,教学过程中涉及一些物理概念,适当的简单化和具体化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同时,如果有条件,可以配合使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

在教学的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掌握好时间节奏,避免浪费时间或时间不够用,同时也要注意教室内的安全。

教师在教学结束后也要适当进行反思,总结课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找到合适的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

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惯性

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惯性

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惯性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惯性的现象和概念。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物体具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特性。

2、难点通过实验观察,解释生活中与惯性有关的现象。

三、教学准备1、玩具车、积木、小球、毛巾、木板等。

2、相关视频和图片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部分1、教师展示玩具车在平滑的地面上行驶,然后突然停止推动,观察玩具车继续向前滑行一段距离的现象。

2、提问幼儿:“为什么玩具车在没有被推动的情况下还能继续向前跑一段路呢?”引发幼儿的思考和讨论。

(二)探究活动1、实验一:滑行的小球(1)教师准备一个斜板和一个小球,让小球从斜板上滚下,观察小球在平地上滚动的情况。

(2)提问幼儿:“小球为什么能在平地上继续滚动?”引导幼儿思考小球的运动状态变化。

2、实验二:快速抽掉毛巾(1)在桌上放一块毛巾,毛巾上放一个积木。

教师快速抽掉毛巾,观察积木的状态。

(2)让幼儿亲自操作,体验积木保持原有位置不动的现象。

3、实验三:晃动的水(1)给幼儿每人一个装满水的杯子,让幼儿拿着杯子晃动,然后突然停止晃动,观察水的运动情况。

(2)引导幼儿思考水为什么会继续晃动。

(三)讲解惯性概念1、教师结合实验现象,向幼儿讲解惯性的概念: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特性叫做惯性。

2、举例说明:比如坐在行驶的汽车里,当汽车突然刹车时,我们的身体会向前倾,这就是因为惯性。

(四)生活中的惯性现象1、教师播放一些与惯性有关的生活现象的视频,如公交车启动时乘客向后仰,刹车时乘客向前倾等。

2、组织幼儿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惯性现象,如跑步时突然停下会向前冲,扔出去的东西会继续向前飞等。

(五)拓展活动1、让幼儿回家后和家长一起做一个惯性小实验,如用鸡蛋和碗做一个“鸡蛋不倒翁”。

2、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更多的惯性现象,并尝试用惯性的知识来解释。

2024年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惯性玩具》含反思

2024年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惯性玩具》含反思

2024年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惯性玩具》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活动教材第四章《力的世界》第三节《有趣的惯性玩具》。

内容主要包括:认识惯性现象,了解惯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探索和制作简单的惯性玩具,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1. 知道惯性的定义,理解惯性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 能够观察、描述和解释惯性玩具的原理和操作过程。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惯性现象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制作和操作惯性玩具,解释惯性玩具的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惯性玩具演示模型、实验器材(小车、滑块等)。

学具:手工制作材料(纸杯、小球、胶带等)、安全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惯性玩具演示模型,展示玩具在操作过程中的奇妙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 例题讲解(1)教师展示惯性玩具,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玩具在操作过程中的现象。

(2)教师解释惯性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惯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学生分享观察和思考成果,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3. 随堂练习(1)学生分组,每组制作一个惯性玩具。

(2)学生观察并记录玩具在操作过程中的现象,尝试解释原理。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小结六、板书设计1. 板书《有趣的惯性玩具》2. 主要内容:惯性现象: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惯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汽车安全带、惯性玩具等惯性玩具制作步骤及原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列举三个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2)制作一个惯性玩具,并解释其原理。

2. 答案:(1)示例:汽车刹车时乘客前倾、投掷物体时的曲线运动、荡秋千时速度变化等。

(2)惯性玩具制作方法:在纸杯底部粘一个小球,纸杯上端固定一个支架,拉动支架,使纸杯旋转,松手后,纸杯停止旋转,小球由于惯性继续向前运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对惯性现象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但在解释惯性原理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困难。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惯性》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惯性》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惯性》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力的世界》第三节《有趣的惯性》。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惯性的概念,通过实验和游戏让孩子体验惯性的现象,探讨生活中惯性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理解惯性的基本概念,知道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

3. 通过实验和游戏,让幼儿体验惯性的现象,培养幼儿动手操作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惯性的概念,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和游戏,让幼儿感受惯性的现象,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小车、滑板、球、毛巾、尺子、计时器等。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棒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小车和滑板,进行一场简单的“小车滑行比赛”。

让幼儿观察并思考:为什么小车在滑板上滑行时,有时候会突然停下来?2. 例题讲解(10分钟)(1)通过实验,让幼儿感受惯性的现象。

(2)讲解惯性的概念,让幼儿知道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3.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的惯性现象。

(2)引导幼儿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惯性现象?4. 游戏体验(10分钟)设计一个简单的“惯性接力”游戏,让幼儿亲身体验惯性的魅力。

(1)让幼儿分享本节课的收获。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有趣的惯性2. 板书内容:(1)惯性概念(2)实验现象(3)生活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2)设计一个惯性实验,并解释实验原理。

2. 答案:(1)生活中,如:乘坐公交车时突然刹车,乘客会向前冲;洗衣机脱水时,衣服会贴在桶壁上等。

(2)示例:将一个小球放在一个倾斜的板上,小球会向下滑动,当板突然停止时,小球会继续向前滑动一段距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1)幼儿对惯性概念的理解程度。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惯性玩具》含反思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惯性玩具》含反思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惯性玩具》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为《幼儿科学探索》,具体章节为第四单元“有趣的物理现象”中的第2节“惯性现象”。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解惯性的基本概念,探索生活中常见的惯性现象,动手制作惯性玩具,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惯性的基本概念,知道什么是惯性。

2. 通过观察和动手实践,能发现生活中常见的惯性现象,培养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动手制作简单的惯性玩具,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理解惯性的基本概念,掌握生活中常见的惯性现象。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动手制作惯性玩具。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教学视频、实验器材(小车、滑板、小球等)。

学具:手工材料(彩纸、剪刀、胶水等),惯性玩具制作材料(小球、细线、纸杯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个有趣的惯性实验(小球和滑板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有趣的惯性。

2. 新课内容:(1)观看PPT,讲解惯性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惯性。

(2)出示实验器材,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在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惯性现象?(3)分组讨论,每组列举出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并进行分享。

3. 动手实践:(1)教师示范如何制作一个简单的惯性玩具(小球和纸杯的惯性玩具)。

(2)学生按照步骤,动手制作自己的惯性玩具。

(1)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惯性玩具,并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2)教师点评,强调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5. 随堂练习:(1)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现象属于惯性现象。

(2)让学生用自己的惯性玩具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六、板书设计1. 大有趣的惯性玩具2. 小(1)惯性现象的定义(2)生活中的惯性现象(3)惯性玩具的制作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你列举出三个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2)运用所学知识,制作一个惯性玩具,并写一篇实验报告。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惯性》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惯性》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惯性》教学背景本次教学课程是大班科学活动课,主题为《有趣的惯性》。

在大班科学活动中,我们要教导孩子们探究物理学基本概念,让孩子们通过玩具车的惯性体验,了解惯性原理。

教学目标1.让孩子们了解惯性原理;2.通过亲身体验,让孩子们亲眼看见惯性的作用;3.发展孩子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教学内容1.引入:首先,引导孩子们描述物体运动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

比如:停靠的玩具车被推动后会怎样移动?停下来后又会怎么样?2.导入:让孩子们看到富有弹性的棉花条和硬的木棒会发生什么。

让孩子们观察富有弹性的物体的反弹特性,而硬的物体则可以承受更大的压力。

然后,让孩子们思考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

3.操作:接下来,带领孩子们一起探究惯性原理。

向孩子们展示一架玩具车,并向他们解释惯性原理。

然后,让孩子们将玩具车放在轨道上,并给它推动一下。

孩子们可以看到玩具车在空中飞行了一小段距离,然后从空中坠落到地面上,达到停止运动的效果。

这种现象是因为玩具车根据惯性原理在空中继续前进了一段距离,并且惯性原理还使它在空中并不受到任何阻力的作用,因此当玩具车坠落到地面时才在摩擦力的作用下停止运动。

4.操作:接着,在玩具车轨道的末端放置一个小障碍物;孩子们可以看到玩具车在碰到小障碍物时会停止运动。

这一现象是因为玩具车碰到小障碍物时受到了一个相对较大的阻力。

因此,它被迫停止了运动。

5.操作:最后,让孩子们通过玩具车的惯性体验,在游戏中更深入地了解惯性原理。

让孩子们在轨道的末端设置更多的小障碍物,看看玩具车是否能够越过这些障碍物。

教学过程1.引入环节:教师引导孩子们描述物体运动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2.导入环节:教师让孩子们看到富有弹性的棉花条和硬的木棒会发生什么,并引导孩子们思考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3.操作环节:学生将玩具车放在轨道上,并给它推动一下,然后让他们将车推向轨迹终点,并观察发生的一切;4.操作环节:让孩子们在轨道的末端放置障碍物,并观察玩具车的行为;5.操作环节:让孩子们在轨道的末端放置更多的障碍物,看看玩具车是否能够越过这些障碍物。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惯性》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惯性》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惯性》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力的世界》第三节《有趣的惯性》。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解惯性的概念,通过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和理解惯性的存在;探讨惯性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惯性现象。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2.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3. 能够运用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惯性的概念,以及惯性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感受和理解惯性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车、滑块、砝码、尺子、计时器等。

2. 学具:实验报告单、笔、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演示:在滑块上放置一辆小车,迅速抽出滑块,小车保持原位置不动。

(2)学生观察并讨论:为什么小车没有随着滑块一起移动?2. 例题讲解(1)讲解惯性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惯性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2)分析实验现象,解释生活中的惯性例子。

3. 随堂练习(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质量物体的惯性表现。

(2)记录实验结果,填写实验报告单。

4. 学生分享实验成果,进行课堂讨论。

六、板书设计1. 惯性: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2. 惯性与物体质量的关系: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2)解释为什么质量越大的物体,惯性越大?2. 答案:(1)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如乘坐公交车时,突然刹车,乘客会向前冲;拍打衣服上的灰尘,灰尘会飞走等。

(2)质量越大的物体,惯性越大,因为它们的运动状态更难以改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了惯性的概念,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惯性现象,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惯性》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惯性
一、设计思路:"老师,我把溜溜球甩出去为什么它会回到我的手上?""汽车突然刹车,我的身体为什么总是向前倾?"…………生活中惯性无处不在,人们运用惯性的原理发明了许多有用的娱乐玩具:过山车、蹦床、秋千…………
怎样让孩子们懂得和了解惯性的秘密及原理,在阳光和空气充足的户外场地上,孩子们"坐汽车"感受惯性、自己动手制作陀螺和旋转的纸盘、操作溜溜球、木块等活动来"找惯性"、通过做做玩玩发现问题,与老师和小伙伴一起"说惯性"。

从而培养幼儿关注周围事物的兴趣、激发幼儿自由探究的欲望和好奇心,萌发幼儿团结合作、克服困难的决心。

【大班教案/daban/】
二、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究生活中科学现象的欲望,满足好奇心,萌发在活动中认真思考,克服困难,团结合作的精神,感受成功的快乐。

2、能用较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动用各种感官寻找
答案,提高幼儿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幼儿关注周围事物,感知惯性现象,懂得不受外力影响,
任何物体都保持原状不变。

三、活动准备:
1、场地:一楼户外操坪,能感受惯性现象的体育器械若干;
2、幼儿操作材料:瓶盖、小木棍、扑克牌、小木块、扣子、免洗
纸盘、卫生纸卷芯、
3、玩具车、溜溜球若干;
四、活动过程:
1、感受惯性:全体幼儿实地坐车感受开车、刹车带来的身体变化;下车谈感受:开车时我的身体怎么变化?刹车时我的身体有什么
变化?为什么?初步了解什么是惯性。

2、发现惯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