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生物资源现状及对策(1)
青海水生野生生物现状及保护对策

现 状、 濒危程度和 目前保 护情 况 , 讨 了今后有效 开展 水生野生生物保 护工作的对策和措施 。 探
关键 词 : 生野 生 生物 ; 状 ; 护 对 策 ; 海 水 现 保 青 中 图分 类 号 :3 6 4 F2.1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4— 9 7 2 1 4— 0 5— 3 10 9 6 (0 0 0 0 3 0 J
青 海农 林科 技
・ 题 探 讨 ・ 问
21 0 0年 第 4期
青海 水 生 野 生 生 物 现 状 及 保 护 对 策
简 生 龙
( 青海省 渔 业环境 监 测站 , 海 青
西宁Βιβλιοθήκη 800 ) 10 8 摘 要 : 海省 地 处青 藏 高原 、 江 源 头 , 理 、 候 条 件 独 特 , 漫 长 的 岁 月 里 孕 育 了诸 多独 特 的 适 应 青 三 地 气 在 高 原特 殊 自然 环 境 的 水 生 生 物 物 种 , 些 物 种 维 系 了 高 原 水 体 生 态 , 重要 的 生 物 资 源 和 基 因 库 , 有 物 种 这 是 具 保 存 、 学 研 究 、 物 多样 性 和 自然 资 源 保 护 等 方 面 的 重要 意 义 。本 文概 述 了我 省 水 生 野 生 生 物 分 布 、 类 、 科 生 种
澜 沧江 的发 源地 , 大 江河 的干 流 在我 省境 内 的 三
长度 长 江 1 1 k 黄 河 15 k 澜 沧 江 4 8 m, 2 7 m、 9 9 m、 4k
义。
1 分 布情 况
青海境 内河流纵横 、 湖泊 棋 布 , 体 资 源 较 水 为丰 富 , 江河湖 泊水 域面 积共 有 16 7万 h 其 3. m, 中有鱼 类 分布 的有 1 6 7万 h 0. m 。全 省分 布 的各
青海省生物资源现状及对策(1)

青海省生物资源现状及对策摘要:坐落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省,是全球高海拔地区唯一的大面积湿地生态系统,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江河的发源地。
在高寒、高海拔等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等条件的影响下,在漫长的生物演化历史变迁过程中,该地区形成了诸多独特的适应高原特殊自然环境的野生生物物种,这些物种维系了高原总体生态,也是重要的生物资源和基因库,具有十分重要的物种保存、科学研发探究、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保护方面的意义。
Pick to: located in the northeast of Qinghai Tibet plateau,Qinghai province is the only large global high altitude wetland ecosystem,is the Yangtze river the birthplace of the Yellow River,Lancing river three rivers In cold climate conditions such as the speci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such as high altitud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in the process of biological evolution in the long history,the region formed a number of unique wildlife species to adapt to the plateau special natural environment, these species to maintain the overall ecological plateau, is also a important biological resources and gene pool,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save species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o explore the significance of biodiversity and natural resources protection.关键字:青海省青藏高原东北部湿地生态系统水生动物牦牛资源保护Key words: in the northeast Qinghai Tibet,plateau in Qinghai province ,Yak resource conservation ,wetland ecosystem of aquatic animals一、青海省主要生物资源(一)青海省水生动物资源青海水生野生生物资源分布情况青海境内河流纵横、湖泊棋布,水体资源较为丰富,江河湖泊水域面积共有136。
青海湖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

青海湖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青海湖流域地处我国青藏高原东北部,是我国祁连山脉的一个大型山间盆地,具有独特和多样化的复杂生态系统。
近些年,青海湖生态环境恶化进一步加剧,文中阐述了青海湖生态环境现状,探讨了生态环境恶化的成因,以及主要的应对措施,对保护青海湖生态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标签:青海湖;生态环境;问题;对策一、青海湖概况青海湖地处青海湖盆地,位于南祁连早古生代裂陷槽、青海南山晚古生代一中生代复合裂陷槽和中祁连地块这3个构造单元的交汇部位,是一个新构造断陷湖,湖面面积4265.3km2,是我国最大、世界第二大的“内陆咸水湖”。
二、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及必要性青海湖流域及其周边所具有重大生态、社会和经济意义:一、青海湖是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的宝库,是世界著名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其代表性、生物多样性以及特有性。
二、青海湖流域及其周边地区的气候调节器,是阻挡西部荒漠化向东部蔓延的天然屏障,是高原高寒干旱地区重要的水汽源,它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也是保护青海省社会经济最发达的河湟谷地生态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三、青海湖生态环境的变化气温变化:环湖地区1958~2002年的45年间,气温呈上升趋势。
降水量变化:年降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
土地沙漠化日益严重,对周围的农田、草场、道路及农牧民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威胁。
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减少。
草地生态退化四、青海湖生态环境的变化的原因4.1自然原因4.1.1区域气候的冷、暖干变化有关晚第四纪青海湖环境演化研究表明,虽然青海湖地区的古气候呈波动变化,但总体变化趋势趋于向冷干方向发展。
根据青海湖流域及其邻近地区树木年轮资料重建的历史时期气候资料序列,划分了流域近600年来气候的冷暖干湿期,并认为青海湖流域100年来的气候变化以暖偏干为主要趋势。
4.1.2入湖水量减少,湖水量长期负均衡现状青海湖每年入湖河补给13.35亿,降水补给15.57亿,地下水补给4.01亿,总补给为34.93亿,湖区每年湖水蒸发量39.3亿,年均亏损4.37亿。
青海省生物资源现状及对策

青海省生物资源现状及对策摘要:坐落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省,是全球高海拔地区唯一的大面积湿地生态系统,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江河的发源地。
在高寒、高海拔等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等条件的影响下,在漫长的生物演化历史变迁过程中,该地区形成了诸多独特的适应高原特殊自然环境的野生生物物种,这些物种维系了高原总体生态,也是重要的生物资源和基因库,具有十分重要的物种保存、科学研发探究、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保护方面的意义。
Pick to: located in the northeast of Qinghai Tibet plateau, Qinghai province is the only large global high altitude wetland ecosystem, is the Yangtze river the birthplace of the Yellow River, Lancing river three rivers In cold climate conditions such as the speci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such as high altitud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in the process of biological evolution in the long history, the region formed a number of unique wildlife species to adapt to the plateau special natural environment, these species to maintain the overall ecological plateau, is also a important biological resources and gene pool,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save species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o explore the significance of biodiversity and natural resources protection.关键字:青海省青藏高原东北部湿地生态系统水生动物牦牛资源保护Key words: in the northeast Qinghai Tibet,plateau in Qinghai province ,Yak resource conservation ,wetland ecosystem of aquatic animals一、青海省主要生物资源(一)青海省水生动物资源青海水生野生生物资源分布情况青海境内河流纵横、湖泊棋布,水体资源较为丰富,江河湖泊水域面积共有136.7万ha,其中有鱼类分布的水面有106.7万ha。
青海水生野生生物现状及保护对策

青海省 位于青 藏 高原 东北 部 , 般 海拔 2 0 一 50
—
内陆水 系有 l 。属 国 家 二类 保 护 水生 生 物 有 9种
大鲵 ( g l b t cu aiins Ba cad) 、 Mea ar h sd r a u ( lnh r ) o a d 水獭 ( u a lt ( in es 15 ) 川 陕 哲 罗鲑 L t u a Lna u ,7 8) 、 r r
4 0 m, 5 0 世称 “ 世界屋 脊 ” 又是 长 江 、 河 、 沧 , 黄 澜
江的发源地 , 大江 河 的 干流 在 青海 省 境 内 的 长 三 度 分 别 是 长 江 1 1 k 黄 河 15 k 澜 沧 江 2 7 m、 9 9 m、 4 8 m, 年 向 下 游 地 区 的 供 水 量 达 到 6 0 × k 每 0
维普资讯
第l 7卷
第 3期
青
海
草 业
V 1 1 . . o . 9 月
QN H I R T C L U E I G A A A U T R P
文章编号 :08—14 (08 0 02 0 10 4 5 20 )3— 0 3— 3
收 稿 日期 :0 8—0 20 4—0 8
使 高原许 多珍 贵 的 水生 野 生 生物 赖 以 栖息 、 食 摄
和繁殖 的场所 遭到破 坏 , 卵场 严重萎缩 、 产 产卵洄 游通 道被 阻断 、 栖息水 域受 到污 染 、 资源 急剧 渔业 减少 , 鱼类 个体 小 型 化 、 龄 化 严重 , 分 物种 已 低 部
,
被喻为 “ 中华 水塔 ” 是全 球 高海 拔地 区唯 ,
大 面积湿地 生 态 系统 , 生 物 多样 性 最 为集 中 是
青海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青海生态环境状况评价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就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及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根据人类的具体要求对生态环境性质及变化状况进行的评价。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选择具有代表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和方法,对生态环境状况的优劣程度进行定性或者定量的分析和判别。
青海省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心按照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工作安排,采用2010年和2011年两时期的陆地卫星Landsat TM卫星遥感影像数据,依据《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192-2006),开展了青海省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本报告是此次评价的核心成果。
一青海省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体系(一)评价指标和数据获取1.生物丰度指数和植被覆盖指数生物丰度指数通过单位面积上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在生物物种数量上的差异,间接地反映被评价区域内生物丰贫程度。
由林地、草地、水域湿地、耕地、建筑用地和未利用地等不同生态系统的等效面积占区域面积比重计算得到。
植被覆盖指数指被评价区域内林地、草地、农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五种类型的面积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重,用于反映被评价区域植被覆盖的程度。
生物丰度和植被覆盖度的遥感解译由空间分辨率为30米的2011年5~10月时段的TM7波段卫星遥感影像,利用RS和GIS这两项技术,将2011年度图像配准,采用人工目视判读解译。
2.水网密度指数和土地退化指数水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生态系统物质流与能量流的重要载体,也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是生态系统中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水网密度指数指被评价区域内河流总长度、水域面积和水资源量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重,用于反映被评价区域内水的丰富程度。
土地退化指数是指被评价区域内风蚀、水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和工程侵蚀的面积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重,用于反映被评价区域内土地退化程度。
青海省水系图来源于国家地理中心1∶25万基础地理数据,河流长度和湖(库)面积利用遥感解译得出,水资源量、年降水量来源于水文水资源部门统计资料,青海省土壤侵蚀图来源于青海省水保部门。
自然教育发展现状与展望——以青海省为例

自然教育发展现状与展望——以青海省为例自然教育是指以自然环境为依托,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的观察和研究,以培养人们对自然的认识、理解和尊重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方式。
自然教育旨在引导人们关注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培养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作为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重要的省份,青海省在自然教育的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条件。
本文将就青海省的自然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自然教育的现状1. 自然教育的基础设施青海省作为全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区之一,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
在自然教育基础设施方面,青海省已经建立了一批以自然博物馆、自然公园、野生动物园为主体的自然教育基地。
这些基地通过展览、教育讲座和互动体验活动,向公众普及自然知识,提升自然教育水平。
2. 自然教育的普及程度青海省加大了对自然教育的宣传和推广力度。
学校、社区和企业等各个领域都积极参与自然教育活动。
学校开设了自然科学、生态学等相关课程,定期组织户外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大自然的奇妙。
社区组织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宣传活动,提高了居民的环保意识。
企业也开展了一些生态科普活动,引导员工和公众珍惜生命、保护环境。
3. 自然教育的成果青海省的自然教育取得了一些成果。
一方面,很多青少年在自然教育的熏陶下,培养了对生物多样性的兴趣和保护意识,成为了环保的先锋。
另一方面,青海省的自然教育基地成为了各地游客的景点之一,为当地旅游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自然教育的展望1. 提升自然教育的水平青海省应进一步提升自然教育的水平。
可以邀请专业的自然科学家和教育工作者来开展教育讲座和互动体验活动,向公众传授更多的自然知识。
在自然教育基地的建设上,应加大投入,提升展览和设施的质量和数量。
2. 加强教育体制改革青海省应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将自然教育融入正式课程体系中。
通过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更多的环境保护人才。
关于青海湖调研提纲

关于青海湖调研提纲摘要:一、青海湖简介1.地理位置2.湖泊概况3.生态环境二、青海湖的自然资源1.水资源2.生物资源3.矿产资源三、青海湖的生态环境问题1.生态环境现状2.主要生态环境问题3.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四、青海湖的保护与治理措施1.法律法规建设2.生态保护工程3.环境监测与管理4.生态旅游发展五、青海湖的可持续发展1.生态效益2.社会效益3.经济效益正文: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位于青海省西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
湖泊面积约为4500 平方公里,海拔3196 米。
青海湖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众多生物的栖息地,对我国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青海湖简介青海湖位于青海省西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属于咸水湖。
湖泊面积约为4500 平方公里,海拔3196 米。
青海湖周边地区属于大陆性高原气候,干燥寒冷,湖泊对气候具有调节作用。
二、青海湖的自然资源1.水资源:青海湖是青藏高原的重要水源地,湖泊储水量丰富,湖泊及其流域为周边地区提供了宝贵的水资源。
2.生物资源:青海湖是水生动植物的天然宝库,有丰富的鱼类资源,以及众多水鸟在此栖息、繁殖。
此外,湖周边的湿地生态系统为许多珍稀濒危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
3.矿产资源:青海湖周边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有盐、铁、铅、锌等。
三、青海湖的生态环境问题1.生态环境现状:近年来,青海湖的生态环境总体稳定,但局部地区出现退化现象。
2.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湖泊水位下降、湿地萎缩、植被退化、水体富营养化等。
3.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如过度开发矿产资源、过度放牧等)等。
四、青海湖的保护与治理措施1.法律法规建设: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
2.生态保护工程: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保持等生态工程,恢复湖泊周边生态功能。
3.环境监测与管理:建立健全环境监测站网,加强环境监测和污染源管理。
4.生态旅游发展:合理开发旅游资源,促进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环保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省生物资源现状及对策摘要:坐落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省,是全球高海拔地区唯一的大面积湿地生态系统,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江河的发源地。
在高寒、高海拔等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等条件的影响下,在漫长的生物演化历史变迁过程中,该地区形成了诸多独特的适应高原特殊自然环境的野生生物物种,这些物种维系了高原总体生态,也是重要的生物资源和基因库,具有十分重要的物种保存、科学研发探究、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保护方面的意义。
Pick to: located in the northeast of Qinghai Tibet plateau, Qinghai province is the only large global high altitude wetland ecosystem, is the Yangtze river the birthplace of the Yellow River, Lancing river three rivers In cold climate conditions such as the speci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such as high altitud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in the process of biological evolution in the long history, the region formed a number of unique wildlife species to adapt to the plateau special natural environment, these species to maintain the overall ecological plateau, is also a important biological resources and gene pool,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save species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o explore the significance of biodiversity and natural resources protection.关键字:青海省青藏高原东北部湿地生态系统水生动物牦牛资源保护Key words: in the northeast Qinghai Tibet,plateau in Qinghai province ,Yak resource conservation ,wetland ecosystem of aquatic animals一、青海省主要生物资源(一)青海省水生动物资源青海水生野生生物资源分布情况青海境内河流纵横、湖泊棋布,水体资源较为丰富,江河湖泊水域面积共有136.7万ha,其中有鱼类分布的水面有106.7万ha。
全省分布的各类水生野生动物中,哺乳类1种(水獭)、两栖类分属2目5科6属9种、鱼类分属3目5科18属51种。
鱼类主要以裂腹鱼亚科和条鳅亚科为主,且多数种类为我国特有的高原珍稀物种。
按省鱼类区系分布,境内产于长江水系的有21种、黄河水系22种,澜沧江水系8种,内陆水系19种。
属国家二类保护水生生物有大鲵、水獭、川陕哲罗鲑3种,省内重点保护水生生物有青海湖裸鲤、齐口裂腹鱼等14种。
省内水生维管束植物有19科55种,优势种类为轮藻,马来眼子菜和芦苇。
此外还有甲壳纲生物、经济藻类和光合细菌资源,其中具有代表意义的有盐湖卤虫、盐湖钩虾和螺旋藻等经济藻类,这些水生生物起着生态平衡核心链条的作用,具有很高的经济、生态、科研价值。
长期以来,由于气候变异、环境变化和人为的滥捕乱捞,以及河道修建水利水电截流工程等,致使高原许多珍贵的水生野生生物赖以栖息、摄食和繁殖的场所遭到破坏,产卵场严重萎缩、产卵洄游通道被阻断、栖息水域受到污染、渔业资源急剧减少,鱼类个体小型化、低龄化严重,部分物种已濒临灭绝。
目前黄河鱼类三分之一的种群面临生存危机,黄河雅罗鱼、黄河鮈、兰州鲶等鱼类已很难觅到;长江上游濒危鱼类川陕哲罗鲑,仅分布于川青交界不足70公里的玛可河流域,至今没有捕获到活体,已处于极度濒危境地。
这些特殊种类的水生生物物种,在高原条件下生长普遍缓慢,补充群体少,生态结构简单,生态环境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
(二)青海陆生野生动物及濒危动物资源青海省作为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有野生动物250多种,其中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有野骆驼、野牦牛、野驴、藏羚、盘羊、白唇鹿、雪豹、黑颈鹤、苏门羚、黑鹳等10种,有牦牛500多万头。
青海湖地区野生动物种类比较丰富 ,共录得 2 4 3种。
鸟岛自然保护区的成立在促进区域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发展旅游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 ,普氏原羚已成为极濒危物种 ,仅在青海湖地区分布 ,且总数不超过 30 0只。
普氏原羚(Procapraprzewalskii)、黑颈鹤 (Grusnigricollis)、大天鹅 (Gygnusgygnus)和青海湖裸鲤(G przwalskiiprzwalskii)资源的保护迫在眉睫。
尤其是它们的主要栖息地已受到无序的经济开发活动的威胁。
青海湖地区为大通山、日月山、青海南山所环绕,近年来,青海省相继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保护工程,使野生动物生存环境得到较大改善青海湖地区鸟类数量稳中有增,达到15万只,越冬大天鹅数量有所恢复,过去一些不曾在青海湖畔栖息、逗留的鸟类开始在这里安家。
过去被大肆猎杀几乎在人类视野中消失的狼,现在明显增多。
另外环湖43万亩耕地还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青海湖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项目也逐步落实,开展了有关鸟类保护、湿地监测、环湖巡查、鸟类及野生动物救护等活动。
同时,作为青海省的王牌旅游景点,注重发展生态旅游,建设了观鸟台,使用环保型电瓶车等措施,对鸟类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现在,如果游客到鸟岛旅游,随处可以看到鸟儿和游人和谐相处、人鸟同乐的场景。
(三)畜牧生物资源及现状畜禽品种资源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青海地域辽阔,自然条件独特、畜禽品种资源丰富,品种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对于发挥本地畜禽遗传资源优势,实现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牦牛等成为主要的畜牧对象。
二、青海水生野生生物资源保护措施(一)实行禁渔期制度青海省政府从1982年到2010年先后对青海湖实行了四次封湖育鱼,青海湖渔业资源量由2002年的2592t增加至2010年的30120t,达到原始资源蕴藏量的9.4%。
为巩固封湖育鱼成效,省政府从2011年开始又实施为期10年的第五次零捕捞封湖育鱼措施。
同时对黄河流域及其扎陵湖、鄂陵湖实行封湖育鱼,将长江上游确定为常年禁渔期,加强尕海湖卤虫的保护和管理力度,通过不断加大渔政执法力度,以行政手段和刑事手段并举的措施,推动水生野生生物资源保护工作。
(二)建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开展濒危鱼类专项救护从2007年先后建立河南段、尖扎段、贵德段以及扎陵湖鄂陵湖黄河上游特有鱼类,长江流域玛可河重口裂腹鱼,青海湖流域青海湖裸鲤等6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2006年在玛可河建成川陕哲罗鲑救护中心,对长江上游玛可河流域水域生态环境及川陕哲罗鲑、西藏山溪鲵、黄石爬鮡等濒危珍稀鱼类进行专项监测、救护和保护宣传工作,进一步加强三江源鱼类资源保护力度。
(三)开展土著鱼类增殖放流1997年修建了青海湖裸鲤人工增殖放流站,从2002年已成功向青海湖人工投放青海湖裸鲤鱼苗5500余万尾,对恢复青海湖渔业资源起到了积极作用。
2007年在苏只和积石峡修建黄河上游首座鱼类增殖站,通过技术攻关,花斑裸鲤、黄河裸裂尻鱼、极边扁咽齿鱼等黄河珍稀土著鱼类人工繁殖先后获得成功,并在规模化育种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从2009年累计向黄河水域放流花斑裸鲤等土著鱼类鱼苗300万尾,并通过生物标记技术,开展了增殖放流跟踪监测与效果评价。
(四)开展全省渔业环境监测及鱼类资源调查从2004年先后开展了省内长江、黄河、澜沧江等重要江河流域,青海湖、可鲁克湖等省内湖泊渔业生态环境常规监测,以及黄河流域重大涉水工程水生生物监测及环境影响评价,积累了相当的渔业生态保护科研基础资料。
并于2007年、2009年、2011年组织开展较大规模的哈拉湖渔业科研调查、长江源区水生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考察、黄河青海段鱼类资源本底调查等科研活动,在省内外产生较大影响,进一步推动了水生生物科研保护工作。
虽然青海在保护水生生物资源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总体上看,保护工作仍然基础薄弱、投入不足,在设施条件、体系建设、技术力量和科研手段等方面较为落后,水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工作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三、青海陆生野生生物及濒危动物保护对策(一)搞好资源环境调查,做好整体保护规划与省内外有关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合作,开展全省野生生物资源调查工作,特别要加强三江源地区野生生物资源调查,摸清全省野生生物种类、分布、现存状况、栖息环境变化及一些水生物种的濒危程度等情况,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保护规划,提出保护措施,分步组织实施。
(二)加强对青海湖生态环境的监测和监督执法力度加大对境内重点野生生物数量监测力度,建立动态监测点,及时掌握青海生态环境变化,切实把野生生物保护工作纳入三江源生态治理的总体工作中。
(三)保护野生生物资源依据《青海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办法》、《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青海省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第一批)〉的通告》规定,对大鲵、水獭、川陕哲罗鲑3种国家二类保护水生生物,以及青海湖裸鲤、西藏山溪鲵等14种省级保护水生生物全面实施重点保护,加强对受保护鱼类的分布水域、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等主要栖息地及繁殖期、幼鱼生长期等关键生长阶段的保护、监测和管理;建立珍稀濒危物种救护中心,健全救护快速反应体系,对川陕哲罗鲑、黄石爬鮡等极度濒危物种,制订重点保护计划,采取特殊保护措施,实施专项救护行动;并对一些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遗传育种价值的水产种质资源,建立水产种质资源库和基因库,扩大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促进水产种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开展人工驯养和增殖放流活动开展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的驯养繁育技术研究,建设濒危水生野生动物保护驯养繁殖基地,提高苗种繁育能力,并逐步扩大珍稀濒危物种人工放流的品种、数量和范围,大力开展对濒危珍稀水生野生鱼类的人工繁育和增殖放流活动,同时对放流效果进行跟踪和评价。
对重点渔业水域、重点保护对象建立鱼类增殖站,重点加大黄河、长江、澜沧江、青海湖等水域野生鱼类增殖放流,恢复和增加渔业资源。